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教案设计 >

生活中设计教学设计22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8-20 09:40:06 来源:佳谦文档网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④运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设计教学设计22篇,供大家参考。

生活中设计教学设计22篇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篇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当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2篇

一、课标解读

1、通过关注生活中的放大镜、照相机,课堂上的投影仪,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自制模拟照相机,经历过程,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 观、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投影仪的使用,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较深刻的印象。

4、通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初步 印象,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鲁教版八年级课本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透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透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初三学生由于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对物理知识了解比较欠缺,对许多屋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却不全面。甚至会出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光现象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也知道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但大部分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原理并不熟悉。

二、能力层面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使得学生对透镜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在物理所要求的抽象思维方面仍有较大的不足,需要通过后续课程继续培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特点,能对三者的物距进行区别;
通过使用这三种仪器,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制作模拟照相机,经历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4、会区别凸透镜成的实像和虚像。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使用,以及“反馈练习一” ,检测目标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眼镜的家族中有两个重要的成员:近视镜和老花镜,为视力不好的人解决了不少难题。让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找出辨别近视镜和老花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在桌子上哪些器材也用到凸透镜。(有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一课时,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课。根据他们的年龄的特点,教材中呈现了“可爱的校园”,创设了“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图中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其中包含了1—10各数。紧接着以“你能数出有几只小兔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出数字。通过“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有什么?”的问题,学生可以体会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时已经能够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且大部分学生会读、写10以内的数字,但是他们对数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数的阶段。进入小学后,学生需要对数字的认识从直观过渡到抽象,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同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也很重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情境,数出1—10这10个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到数字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情境,能够数出1—10这10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游戏法、演示法

学生: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工作品、棒棒糖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情

师:看到大家精神饱满的样子,老师真高兴!孩子们,欢迎你们来到一年级1班。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哦。看看咱们的身边,有了哪些变化呢?

生1:有了新同学,新老师。

师:以后老师就是你们的大朋友了,有什么问题记得来找老师哦。

生2:有了新书。

师:恩,那翻翻桌上的数学书,你们喜欢吗?

生3: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3:书上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都是卡通画哦。

师:除了咱们身边刚认识的好朋友,咱们的数学书里还有一些好朋友会和我们一起学数学。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是淘气、笑笑、智慧老人还有机灵狗。一起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咱们一起说“你好!”

生:你好!

师:他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也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学好这门课。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这些新朋友喜欢跟大家一起安静地学习,并希望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观察,积极发言。在发言的时候,举起你们的小手。当别人在发言的时候,我们的小耳朵要注意听。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能做到的孩子,请拍拍你们的小手。

(二)看一看,数一数

师:新学期了,可爱的小动物也跟你们一样上学了!快让我们去看看吧。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故事:灿烂的阳光下,处处开满了鲜花,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蝴蝶欢快地飞舞着,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了,它们和我们一样,光荣地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看,小动物们多开心呀!)

师:图中画着鲜花、蝴蝶、大象等,这么多的东西,试一试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吗?

(学生自由数数,再同桌相互数,最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数出的数跟大家分享一下?同桌和你数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是一样的,就点点头;
不一样的,就拍拍手。

生4:我看见了1头大象,是我自己看出来的!

师:哇!你自己看出来的啊,真厉害!

生5:我看见了2只兔子,还有3个蘑菇小房子。

师:恩,你发现了两种东西的数量,观察得真仔细!

生6:我看见了7棵树。

师:恩,他说看见了7棵树,有没有跟她结果不一样的?请先举手再发言。

生7:老师,我数的是8棵树。

师:那到底图中有几棵树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生:8棵树。

师:咱们在数数的时候,一定要观察仔细咯,可不能成为小马虎啊!

生8:我数了数,一共有7朵小花。

师:恩,那你是怎么数的呢?到讲台上来,教大家一起来数一数小花。

生9:图中有很多小蝴蝶,刚才我和同桌数了数,一共有10只。

师:她说一共有10只蝴蝶。数的对不对?

生:对。

师:掌声送给他。

生10:我看见了5个大字。

生11:我还看到了4只小松鼠。

生12:图中的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多,有6只。

生13:我数了数,天空有9只小鸟。

师:你们可真不简单啊,都已经和“数字宝宝”交上了朋友。你们刚才是怎么数的?怎样才能数得又对又快,不出错呢?哪位小朋友愿意分享一下他的好方法呢?

生14:我是先数少的,再数多的。

生15:我在数的时候,用手指着,这样就不会数错了。

生16:我在数的时候,从上面往下面挨着数,按顺序数不容易漏。

生17:我是从左往右数的`,从右往左数也可以。

生18:数量比较多的时候,输完了一个就用铅笔画一个圆圈,这样就知道数过没有。

师:恩,这个方法很好,不容易出错,不用担心数多或者数少了。大家不妨用这个方法来数一数小鸟。

师:图中有很多东西,要怎样才能记住我们数出的结果呢?

生19:数完一个,就把数字写在图上,这样就不会忘了。

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都相当聪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真棒!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1,2···10表示的东西有哪些?比一比,谁说的好。

师:刚刚老师看孩子们说得很认真,现在咱们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比赛。

老师要在这10个数中随便抽取数字,让你们来说,我们看哪一个小组表现得最好?

(师生进行游戏,游戏后奖励说得好的小组)

八、教学调控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情(3分钟)

(二)看一看,数一数(12分钟)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
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直接写出答案

4×10=答案

2.85×100=答案

6.02×1000=答案

7.5×100=答案

0.76×100=答案

0.374×1000=答案

4.2÷10=答案

5÷10=答案

0.3÷100=答案

4.04÷100=答案

20÷1000=答案

0.6÷100=答案

2、请你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

3、填空

2千克=( )克

3米=( )分米

4厘米=( )毫米

2米4厘米=( )厘米

二、新课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也了解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出示课题)

三、汇报交流

1、先看课件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1)运动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记录了成绩:“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体育老师给大家测量体重:“我的身高是1.35米。”、 “我的体重是39.4千克。”

(3)医生替小红量体温:“你的体温是38.5℃,发烧了。”

(4)面包的价格0.90元、火腿的价格2.85元、牛奶的价格5.98元。

2、为了参加学校举行舞蹈比赛,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给他们排排队(出示图片)

讨论: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后得出: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师: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几个数,有的只有一个单位名称,如80厘米, 0.95米,1.32米,叫做单名数;
有的有两个单位名称,如:1米45厘米,叫做复名数。

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3、小组讨论后汇报总结

(1)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如:1米=1/100米,80厘米里面有80个1/100米,所以80厘米=80/100 米=0.80米。

(2)另一种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80÷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80除以100只要将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得出80厘米=0.80米,并根据小数的性质最后得出

80厘米=0.8米。

4、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书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一位,两位,三位,····。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总结

小结: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
把复名数中的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小数点的移动来实现。

总结: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

5、给刚才这四名同学按高矮顺序排队。(学生练习,巡视辅导)

四、反馈检测

1、完成课本70页 练习十一 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讲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补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厘米=( )米

450米=( )千米

41公顷=( )平方米

72克=( )千克

8平方分米=( )平方米

97千克=( )吨

5千米250克=( )千克

2米6分米=( )米

3千米70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7450米=( )千米

9020千克=( )吨

1米5厘米=( )米

19元5分=( )元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把10万张一元的人民币每张首尾想来摆成“长龙”,这条“长龙”最多能摆多远?,先估一估,再计算。(一元的人民币的长度为0.138米,宽为0.063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课本71页 练习十一 第4题、8题、10题。

板书设计:

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5篇

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内容:小数的意义

课时: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除了某些商品的标价用到小数外,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说说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书上也有一些同学们经常接触的小数,看一看,说一说。

二、小数的意义

1、一盒火柴的价格是0.1元,也就是多少钱?一本本子的价格是3角,也就是多少元?

2、一个盒子的宽是0.1米,谁知道这也就是多长?猜一猜。

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猜“1厘米”?

这个盒子的长是3分米,想一想,也就是多少米?

3、出示一条线段,如果这条线段的长是“1”,请你想办法得到0.1,标出来。你是怎么做的?好象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你能标出0.4吗?

4、你能解释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5、1分也就是多少元?0.02米,也就是多长?猜一猜。能说一说想法吗?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是受什么启发吗?

6、板书:0.1=1/10 0.3=3/10 你发现了什么?

0.01=1/100 0.04=4/100

教学反思: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材中采用树形结合的形式把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认识小数的意义。但学生在做作业时,4.8中的4在()位上,表示()个();
8在()上,表示()个()。有个别学生出错,还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三、运用拓展

1、说一说

你觉得小数和什么数联系特别紧密?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几个等式吗?你觉得小数是什么样的数?

2、一个正方形是1,平均分成100份,2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吗?20份?

3、0.03米就是多长?为什么?0.12米呢?

4、这个正方形表示1,如果要表示0.001呢?0.013、0.216?写几个上面那样的等式。

5、0.001米也就是多长?为什么?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30毫米?

四、练习提高

1、第5页第1题。

2、第5页第2、3题。

五、总结。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一个为1的正方形,怎么样表示0.1?

(2)0.1元是怎么回事?

(3)0.1米呢?1里有多少个0.1?1里有多少个0.01?

2、(1)把“1”平均分成10份,3份是多少?

(2)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

(3)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125份是多少?

教学反思:个别学生对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表示多少,掌握得不是太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的读法混淆,还要加强练习。

(4)6个0.1是多少?6个0.01?13个0.01?18个0.001?

二、探索小数的数位

1、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很难测量准确,现在还准备重新测量,到目前,一般都沿用1975年我国测量的数字——8848.13米。我们来看这个数,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小数?

2、板书:8848.13

3、从左边看,第一个8表示多少?依次。边说边板书数位和计数单位。

4、“1”表示多少?“3”呢?那数位应该叫什么?计数单位?

5、练习。第4页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6、第5页第4题。

三、总结。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本课学习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的基本知识,体验冷色的感受。运用冷色画一幅风景画。在掌握色彩知识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对冷色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欣赏分析作品掌握冷色的表现方法:通过色彩的审美训练,提高学生色彩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冷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认识色彩冷暖的相对性。(冷暖相对性是对教材的补充)

2、能运用冷色调画一幅风景画。(给学生设置一个场景)

3、借助书本范画及自己准备的教具提高学生色彩什么感受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冷色调画一幅风景画。初步了解掌握冷色调的特点。

难点:知道冷色调所表达的感受,提高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四、教具学具

教具:冷色为主图片 课件

学具:油画棒,水彩笔,图画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体会这段音乐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清爽、悠扬、舒缓——————

这首《春江花月夜》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就像一幅色彩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那就让我们在这首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开始这节美术课的学习。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小花,要送给回答问题积极、准确的同学,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得到的小花最多。首先我想考一考大家:如果用色彩来表达刚才这段乐曲,你们觉得用哪种颜色最能体现乐曲中的清丽、淡雅的氛围呐?

紫色、绿色、蓝色——————

看来不仅仅是音乐,色彩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色彩,色彩的冷暖就像魔术一样改变着我们的感受,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随我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冷色。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冷色

(二)欣赏 感悟 畅想

1、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冷色?

(1)许多房间在室内设计和装饰中运用了冷色

(2)很多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服装设计中也运用了冷色调

(3)宁静的水面、浩瀚的大海、幽暗的丛林、兰色的小花,自然界中冷色也无处不在

(4)遥远而神秘的夜空曾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5)具有北方特色的冰雪世界让我们感到冬天的寒冷

2、冷色的相对性

到底哪些颜色属于冷色,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测试:

请同学们打开桌上的彩笔盒,把盒子中的彩笔分成冷、暖两个系列,把拿不准的色彩挑出来,放在中间。

通过刚才的小测试,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会发现颜色的冷暖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判断一个颜色的冷暖,更多的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有很多中性颜色对冷色而言是暖色,对暖色而言是冷色。所以我们说色彩的冷暖是相对而言的。

3、冷色调画中暖色的作用

现在同学们对色彩的冷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测试一下同学们的色彩判断力。男生代表冷色,女生代表暖色,请同学们自己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是否属于你代表的色调,如果是,请你站起来,并大声喊出来,准备好了吗?

很多冷色调画中有暖色出现,有什么作用?

使色彩丰富,形成强烈对比。

4、欣赏《夜空》,请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用点来表现(点染画)。点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种,比如说:斜点(可以表现风、流动的云),横点(表现水面),竖点(表现雨、瀑布)。我们还可以将这些点综合运用,并根据画面的需要设计任意形状的点。

(三)、体验表现创新

布置作业:

老师墙上没画,老师喜欢安静,清爽整洁的感觉,同学们帮忙画一幅风景画送老师?

要求:冷色调,完整构图,以海,河为主题的风景画(目的减少课堂构思时间,更快的进入状态,重点考虑颜色)

学生对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 交流 评价

1、介绍自己的作品

A、给自己的画起一个名字  B、画中最得意之处

2、说说别人的画

A、画中主要运用了什么颜色B、最欣赏之处

(五)扩展延伸

放学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家里哪些物体是冷色,哪些又是暖色的?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基本形式。

2.体验民主对话的情景和氛围。

3.具备初步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二、学情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但五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有进一步了解社会的迫切需要。本课教学注重开放性、活动性的增强,学生乐于学习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民主对话(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民主对话的一些基本方式)

1.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吧,你还记得坐车时购买的票价是多少吗?

2.重庆的公车票价从20xx年到现在,已有8年没有调整过了。今年4月初,市物价局提出了“调整公交票价”的方案。报告中提到重庆公交企业近几年累计亏损已高达12.42亿元。可是市政府并没有马上作出调价的决策,而是想听听群众的意见,召开了一次“听证会”,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大屏幕,走进这次听证会。

3.播放“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听证会”(课件)

4.召开“听证会”以后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暂缓调整公交票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5.小结:(课件)这种政府和有关部门与群众进行沟通;
群众向政府和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就叫民主对话。(板书:民主对话)

6.“民主对话”有哪些方式呢,请看书上P42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式?(板书:民意调查、听证会、新闻发布会)

7.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中,民主对话的方式远不止同学们了解的这些,还有的方式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听证会、新闻发布会、民意调查、民意测验、座谈会、职工茶话会、团代会、论证会、职代会……

8.小结: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板书:……)

9.过渡:如果政府要把“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的情况”向社会通报,你们猜一猜政府会采用哪种民主对话的方式?(新闻发布会)

活动二:体验民主对话(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参与模拟的社会情景活动,感受和体验民主对话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的民主参与能力)

(一)新闻发布会模拟:

1.同学们在电视中看过新闻发布会吗?

2.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一次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亲身体验一下社会中的民主生活。

3.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人员主要有:(课件)

A.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

B.各大媒体记者:重庆卫视记者、重庆交通广播电台记者、重庆晚报记者、重庆时报记者、重庆时报记者、重庆晨报记者……新闻发言人要代表政府发布有关新闻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谁愿意来扮演?(请表演的同学上台就坐)剩下的同学就扮演各大媒体记者。

4.模拟新闻发布会的准备。课件打出准备内容:

⑴活动准备:(课件)

A.扮演新闻发言人的:讨论分工,准备发言内容

B.扮演各大媒体记者的:

①和同桌一起确定扮演什么媒体的记者,

②并讨论针对这次“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提出问题的内容。

⑵模拟新闻发布会

A.新闻发言人发言

B.媒体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

5.刚才同学们体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你觉得这样的民主对话方式有什么好处?

6.小结:通过新闻发布会,人们了解了政府的决策,老百姓拥有了知情权,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民主。

7.通过这次“调整公交票价”事件,你觉得在社会生活中,当政府想了解人民的意愿时,当人民想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8.总结:当人民想向政府和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时,当政府和上级领导想了解人民的心声时,可以采用民主对话的方式,大家可以心交心,面对面地相互沟通和对话。

(二)听证会模

1.正如这次政府在决定是否调整公交票价之前,想听取人民的意见,想使决策更加合理,就召开了听证会,与群众沟通。

2.你知道我们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过哪些听证会。

3.(课件)图片出示:国家计委举行旅客列车票价听证会;
《重庆市养犬管理办法》立法听证会;
上海市居民用电价格听证会;
重庆公交车票价调整听证会;
除了成人有听证会,还有小学生参与的听证会。

4.(课件)视屏出示:全国首次小学生听证会。

5.模拟听证会准备: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召开一次听证会,进行一次民主对话。今天的听证会的主题是:“五一”节长假是否应该恢复?

6.(课件)出示:

A.参加本次听证会的听证方领导有:市人大主任、市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市文化局局长;

B.本次听证会需要邀请的社会各方代表有:旅游业服务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学生代表、交通运输业代表、企业公司代表、经济学专家代表、农民工代表、社会学专家,旁听市民、媒体记者……想扮演听证方领导的同学举手:(请表演的同学上台就坐),本次听证会代表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现在就开始请你任选以上一种角色报名参加本次听证会。名额有限,抓紧时间报名。

7.准备活动:(课件)

⑴挂代表证。

⑵和同桌讨论“听证会”发言内容。

注意:要围绕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发言,发言要符合你的代表身份。

8.模拟听证会召开

⑴介绍领导和来宾:

⑵宣布听证会主题。(课件)

⑶听证会代表陈述自己的意见。

⑷听证领导总结发言。

⑸听证会结束。

9.同学们刚才模拟了“听证会”,体验了民主对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10.小结:通过“民主对话”,政府能听到人民的心声,人民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11.你如果你是参与听证会的群众代表,你认为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够代表群众的心声?才能达到与政府的有效民主对话?(板书:民主意识民主能力)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小不但要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民主参与能力,才能更好地享受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履行自己的民主责任。

活动三:参与民主对话(活动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填写,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

1.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参与一次我们学校的民主对话活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否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2.现在你们手上就有一张“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调查表”。你们可以通过填写调查表与学校管理部门对话。

3.请同学们在填写调查表时,要实事求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填,要认真地提出对学校工作有促进、有价值的意见,同学们开始填写吧!

4.学生填表(课件);

5.反馈同学们填写调查表的情况。你对学校的物业餐饮服务工作总体评价选择“很满意”的请举手?“满意”的请举手?“不满意”的请举手?你有什么意见?

6.总结:同学们通过参与刚才的“学校民意调查活动”,也就是参与了学校的民主生活,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向建立高度的民主社会迈进,就需要我们每个国民都要具有民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才能共建民主社会、和谐社会。

老师希望你们在自己心中从小能播下民主的种子,从小培养自己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缩小课程目标。在本课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经历了教学目标由多到少;
教学设计由繁到简;
教学实施由忙累到轻松的过程。最后确定本课分三课时教学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民主选举”;
第二课时完成“民主对话”;
第三课时完成“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民主对话”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形式;
体验民主对话的情景与氛围;
初步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我从最初的一节课讲三个话题,到现在确定一节课讲一个话题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感受到合理的定位教学目标,可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活动和体验生活的时间;
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轻松,学生的学习更愉快、更有效。

二、力图构建体验型的品德课教学课堂。体验是学生认知提升的途径。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整节课贯穿三次社会生活体验:我预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一是“新闻发布会”,二是“听证会”,三是开展“民意调查”。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民主生活,我有目的的创设模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对话形式。体验既是活动的结果,也是活动过程。所以每次活动后都要组织学生围绕目标交流活动中的感受,提供一个信息分享和交换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生对这样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既陌生又好奇,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拟体验中获得了快乐,提升了认知水平。

三、尊重儿童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本课是一节社会性较强的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开课时联系儿童身边的社会生活,将今年4月,“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情景再现课堂。通过这一事件,引出“民主对话”这一基本概念,再结合具体事例体验民主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既贴近真实生活,又让学生容易理解“民主对话”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情景再现“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相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和模拟“‘五·一长假是否恢复’这一社会热门话题的听证会”。学生在两次社会情景体验活动中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形式;
体验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经过前面的认知、体验做铺垫,我再将学生引入到校园生活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一次“民主对话”开展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的“民意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民主能力,树立民主意识。这三个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遵循了儿童认知的逻辑,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四年级上册第88到89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关于正负数认识,以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为素材,从中进行抽象概括。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节教材温度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反意义量的认识建构负数的意义。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感知负数、认识负数,并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具体的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温度的记录方法,初步体验了零上和零下的表示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负数的重要学习经验;
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见过负数,这成为学生学习负数的重要生活经验。

【学习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来认识正数和负数,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知道负数的写法和读法。

2、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感受负数。

①四年级班级足球赛,上半场三(2)班进2球,下半场失球1个。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②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图、表格、数等方式)

③全班汇报

④在这些方式里,哪一种最简单、最清楚。

2、联系“温度”,认识负数。

①看温度计说温度

②这些温度可以用哪些数来表示?

③零下2℃,零下3℃用什么数表示呢?

④负数的读法。(负二,负三)

3、建构模型,进一步认识负数。

①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数学方法记录下面数据吗?

公交车在望江公园车站上车8人,下车10人。

淘气的数学作业,做对4道,做错2道。

一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收入100元,支出65元。

②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第88页看一看,说一说)

③通过分类认识正数、负数

④关于负数的历史介绍

⑤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负数。

⑥小组合作。探究0与正数、负数的关系。

【习题设计】

1、第89页练一练①

2、第89页练一练②

3、游戏。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9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一课时,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课。根据他们的年龄的特点,教材中呈现了“可爱的校园”,创设了“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图中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其中包含了1—10各数。紧接着以“你能数出有几只小兔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出数字。通过“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有什么?”的问题,学生可以体会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时已经能够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且大部分学生会读、写10以内的数字,但是他们对数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数的阶段。进入小学后,学生需要对数字的认识从直观过渡到抽象,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同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也很重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情境,数出1—10这10个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到数字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情境,能够数出1—10这10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游戏法、演示法

学生: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工作品、棒棒糖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情

师:看到大家精神饱满的样子,老师真高兴!孩子们,欢迎你们来到一年级1班。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哦。看看咱们的身边,有了哪些变化呢?

生1:有了新同学,新老师。

师:以后老师就是你们的大朋友了,有什么问题记得来找老师哦。

生2:有了新书。

师:恩,那翻翻桌上的数学书,你们喜欢吗?

生3: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3:书上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都是卡通画哦。

师:除了咱们身边刚认识的好朋友,咱们的数学书里还有一些好朋友会和我们一起学数学。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是淘气、笑笑、智慧老人还有机灵狗。一起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咱们一起说“你好!”

生:你好!

师:他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也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学好这门课。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这些新朋友喜欢跟大家一起安静地学习,并希望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观察,积极发言。在发言的时候,举起你们的小手。当别人在发言的时候,我们的小耳朵要注意听。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能做到的孩子,请拍拍你们的小手。

(二)看一看,数一数

师:新学期了,可爱的小动物也跟你们一样上学了!快让我们去看看吧。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故事:灿烂的阳光下,处处开满了鲜花,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蝴蝶欢快地飞舞着,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了,它们和我们一样,光荣地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看,小动物们多开心呀!)

师:图中画着鲜花、蝴蝶、大象等,这么多的东西,试一试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吗?

(学生自由数数,再同桌相互数,最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数出的数跟大家分享一下?同桌和你数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是一样的,就点点头;
不一样的,就拍拍手。

生4:我看见了1头大象,是我自己看出来的!

师:哇!你自己看出来的啊,真厉害!

生5:我看见了2只兔子,还有3个蘑菇小房子。

师:恩,你发现了两种东西的数量,观察得真仔细!

生6:我看见了7棵树。

师:恩,他说看见了7棵树,有没有跟她结果不一样的?请先举手再发言。

生7:老师,我数的是8棵树。

师:那到底图中有几棵树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生:8棵树。

师:咱们在数数的时候,一定要观察仔细咯,可不能成为小马虎啊!

生8:我数了数,一共有7朵小花。

师:恩,那你是怎么数的呢?到讲台上来,教大家一起来数一数小花。

生9:图中有很多小蝴蝶,刚才我和同桌数了数,一共有10只。

师:她说一共有10只蝴蝶。数的对不对?

生:对。

师:掌声送给他。

生10:我看见了5个大字。

生11:我还看到了4只小松鼠。

生12:图中的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多,有6只。

生13:我数了数,天空有9只小鸟。

师:你们可真不简单啊,都已经和“数字宝宝”交上了朋友。你们刚才是怎么数的?怎样才能数得又对又快,不出错呢?哪位小朋友愿意分享一下他的好方法呢?

生14:我是先数少的,再数多的。

生15:我在数的时候,用手指着,这样就不会数错了。

生16:我在数的时候,从上面往下面挨着数,按顺序数不容易漏。

生17:我是从左往右数的,从右往左数也可以。

生18:数量比较多的时候,输完了一个就用铅笔画一个圆圈,这样就知道数过没有。

师:恩,这个方法很好,不容易出错,不用担心数多或者数少了。大家不妨用这个方法来数一数小鸟。

师:图中有很多东西,要怎样才能记住我们数出的结果呢?

生19:数完一个,就把数字写在图上,这样就不会忘了。

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都相当聪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真棒!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1,2···10表示的东西有哪些?比一比,谁说的好。

师:刚刚老师看孩子们说得很认真,现在咱们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比赛。

老师要在这10个数中随便抽取数字,让你们来说,我们看哪一个小组表现得最好?

(师生进行游戏,游戏后奖励说得好的小组)

八、教学调控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情(3分钟)

(二)看一看,数一数(12分钟)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7节,是《曲线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圆周运动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铁路的弯道,汽车过拱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离心现象四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面面俱到,难免会蜻蜓点水,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讨论铁路弯道的设计意图。【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但是对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很希望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的解决问题。【三维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观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感悟科学的严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教学策略】

1.教法:使用情境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

2.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现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教具:车轮模型、弯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4.28胶济铁路火车事故的视频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火车转弯这一具体情境中来。我就此提出两个问题:

1.火车转弯时的限定速度是怎样规定的?

2.火车超速时为什么容易造成脱轨事故?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又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复习巩固、明确方法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计算向心力的常用公式,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做出受力分析并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情景一:物块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情景二:小球在杯子内壁做圆周运动。此情景并没有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能不用手接触小球,而不使小球落入杯底吗?注意,要保证杯口朝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小球的运动方式,并对杯中小球的运动情况作出受力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析圆周运动问题,就是要通过运动分析求出物体需要多大的向心力,通过受力分析找到谁在提供向心力,从而建立供需平衡方程,这是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设疑引导、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集中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巧设梯度,从以下三个部分组织教学:

1.认识火车车轮的结构特点

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分别展示火车在水平面和水平弯曲轨道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火车转弯要靠铁轨和车轮的作用。然后学生观察车轮和轨道结构,描述火车车轮结构特点。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车轮,加深学生对车轮结构的印象,并提示学生思考车轮轮缘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类似的轮子结构?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图片的展示(学校门口的电动拉门的轮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结构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接着提问学生:你认为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向心力来自哪里?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已经不难想到向心力的来源。而后追问:你认为这样的转弯方式有什么弊端吗?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课之初播放的视频,不难回答出这样做的危害性。

2.真实的火车弯道的情况

那么设计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实际铁路弯道特点的认识情况。而后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铁路弯道处内轨低而外轨高的特点;
从而发出疑问,弯道处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呢?

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找到此时向心力的来源,并要求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

除了正确的分析外,学生很可能将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画成沿斜面向下,这是对弯道的圆心位置分析不清造成的,对学生可能做出的两种向心力的方向,我不直接评论对错,而是使用自制教具,展示给学生弯道处路基的特点,让学生有所参照。学生不难发现,弯道的内侧与碗的内壁相似,进而认识到和杯子内壁的相似性,把小球在杯子内壁的运动与火车在弯道处的运动作对比分析。经过这样两步,学生已经不难得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成功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写出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的表达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假如你是设计师

为了解决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三部分──假如你是设计师。

首先,设置情境:你设计了一段半径为r,倾角为θ的铁路弯道,你会如何规定火车转弯的速度?提示学生从解决圆周运动一般本思路出发,从供需平衡关系入手,列出方程,从而得出限定速度的表达式。从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限定速度的规定实际是为了保证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从而避免车轮和铁轨间的挤压,保证行车安全。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杯内转动过快的小球从杯中飞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思考,如果火车速度过快会怎么样呢?学生已经不难认识到火车速度过快会使火车脱轨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用供需平衡条件来解释这一问题,深化了学生认识。为了突出重点,这里不提出离心现象这一问题。只是通过现象的分析和认识为离心现象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总结方法、完善认识

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火车转弯的模型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往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的来源。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生活中的运动也使用了相同的设计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也有相似的情况,从而从特殊到一般,深化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是学生再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后我安排了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课外。

1.课后练习题。

2.了解中国铁路提速情况,查找资料,提出你对铁路建设的建议。【总体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借助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分析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入手,找到一般规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模型。通过类比,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联系到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内容:北师版四年级上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及参与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温度的表示方法,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天气预报,看看谁最能在天气预报中有新的发现。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归类,认识正、负数。

把上面的数分成正数和负数,并把它们读出来。(学生通过抢读卡片来加深理解)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Ⅰ、合作交流

(1)所有的正数和0是什么关系?

(2)所有的负数和0是什么关系?

(3)正数、负数和0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所有的正数都比0大,所有负数都比0小,它们三者的关系是:负数< 0< 正数。

Ⅱ、合作交流

(1) 0是正数吗?

(2) 0是负数吗?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堂练习:

(1)看一看,说一说。

(2)生活应用。

三、课堂小结:

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小结)

四、拓展延伸。

五、介绍负数的历史

六、作业:P92页1、2题。

七、课后反思。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2篇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示

教材简析:

对于一年级的同学来说,生活中有趣的事是数不清的,比方说出去玩、做了个奇特的梦……能够把它画下来,那就更有趣了。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回忆生活中各种奇闻趣事,体验生活中点滴乐趣。

2、指导同学创作一幅表示生活中趣事的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示清楚。

2、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3、能否把自身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儿童画作品,各种颜色的制、多媒体课件等。

同学准备油画棒、水彩笔、图画本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小组交流生活中的趣事,派代表把最有意思的事向大家讲一下。

教师出示一幅同学的绘画作品,启发同学看看、说说图上表示的故事。

活动二:

教师放课件,展示多幅儿童绘画作品,通过分析与对比了解创作的方法:明确主题、确定人物,添画相应的背景。

教师为每一组发一幅儿童绘画作品,同学分析与讨论作品中的优点与缺乏。

教师归纳同学的评述,提出创作要求。

活动三:

同学进行创作,创作完后,把自身的画介绍给同学。

课后拓展:

引导同学运用其他的方法进行创作。

教学评价:

4、能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示清楚。

5、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6、能否把自身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札记:

在引导阶段,个别同学把吓唬他人、恶作剧也当成了趣事来说。对于这些区分是非能力还不强的小朋友,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不准画这样的题材”。而是诱导他们:这样做你感觉有趣,可是被你捉弄的人感到有趣吗?你被他人捉弄时感觉怎样?同学很快明白了捉弄他人不好的道理。也就不再画这样的题材了。其实在画创作画时,经常有同学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不良现象当成有趣的事画下来,我认为这时老师不应该不论不问,也不能劈头盖脸的训一顿拉到,因为教师的职责不光是教书,还应该育人。所以应该耐心的让同学了解到自身认识上的缺乏,只有这样同学才会画出内容健康的画。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3篇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2、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乐趣练习:在图画里找数字

2、课件—乐趣练习:找数字

3、课件—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活动过程】

一、演示课件激发幼儿找数字的兴趣。

1、乐趣图片—在图画里找数字

小朋友,这几张图片非常有趣,仔细看看,在图画里能找到什么呢?

在树林里能找到数字1。

小鸭子在池塘里游水的图画里能找到数字2。

海鸥在大海上飞翔的图画中能找到数字3。

2、乐趣练习找数字

(1)你能看出来,这张图片上每个格子里有几双鞋吗?

幼儿观察后说出

1双,2双,3双,4双。

(2)请你在这张图片上找出数字1,2,3,4。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字。

1、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1)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到处都有数字,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

(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2)你在什么东西上面发现了数字,告诉小朋友吧。

(3)谁愿意大胆地到前面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启发幼儿扩散思维,寻找更多的数字

(1)原来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这些,小朋友们还在哪些地方、哪些东西上看到过数字呢?

(2)幼儿讲述身边发现的`数字。

三、最喜欢的数字

1、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和我们小朋友也有很密切的关系,那么你觉得最有趣的、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呢?

(请几位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数字。)

2、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请小朋友看一个很有趣的动画片,看看动画片里的小朋友手里都拿了几个气球呀,一定要仔细看呀!

(看完后,幼儿相互交流)

四、结束

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让我们到外面再去找数字宝宝好吗?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事例,经历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知道整数是指正数、负数和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正、负数表示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填写的表格,画好表格的小黑板。

教学方案:

一、生活中的负数

让学生读书,然后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重点讨论一下0表示什么。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对负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用到了负数,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页,自己读一读第一段话。

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

师:谁来说一说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米,可以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

师: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是以0为界线而划分的,你能说说这里的分界线0指的是哪吗?

生1:是海平面。

师:其他同学呢?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楼房的地下室可以用-1来表示。

师:这里的分界线0又是哪呢?

生2:地面。

二、设计记事卡

1.让学生了解红红妈妈做的12月份家庭收支记录并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记录方法。

师:通过吐鲁番盆地和地下室,我们初步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下面,请看第7页下面红红妈妈作的12月份家庭收支记录。

学生读书。

师:从她的记录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12月26日爸爸工资收入1600元。12月27日

师:同学们从红红妈妈的记录中了解到这么多信息,你们看!蓝灵鼠在说什么?

生:妈妈这样记事太麻烦啦!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更清楚的记录方法呢?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想法:

(1)采用列表的方法。

(2)可以用正数来表示收入的钱用负数来表示支出的钱。

第(2)种意见说不出,教师参与交流。

2.提出“设计一张记事卡,记录家庭收支情况”的要求,鼓励同桌合作完成。

师:同学们的主意都不错,接下来,同桌两人合作,试着为红红妈妈设计一个记事卡。

学生合作设计记事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法,并进行指导。

3.交流学生设计的方案,给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案和想法的机会。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展示一下,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有:

(1)表格中设计日期、收入、支出、结余四个方面,然后把相应的数据填入表中就可以了。

(2)用正数表示收入的钱,用负数表示支出的钱。

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案,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4.评价学生的记事卡,说一说各有什么特点,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同学们的方案都不错,比红红妈妈的记录方法都要简单。比较一下看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

(1)写出收入、支出、结余,一下就能明白花了多少钱。

(2)用负数表示花的钱数,计算简单。

5.提出“计算这个月结余了多少钱”的要求,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记事卡试着算算这个月的结余是多少钱? 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

●1600-280-270+1360-150-120 -38-180-750=1172(元)

●1600+1360-280-270-150-120 -38-180-750=1172(元)

●1600+1360-(280+270+150+ 120+38+180+750)=1172(元)

三、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读书,了解教材中用正、负数表示的典型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正、负数表示。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8页中间的几行字。

学生读书。

师:你了解到哪些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的事情?

生1:前进50米记作50米;
后退50米记作-50米。

生2:水温上升10摄氏度,记作10℃;
下降10摄氏度,可以记作-10℃。

生3:盈利80元,记作80元;
亏损80元,可以记作-80元。

2.提出大头蛙的问题,鼓励学生举出其它事例。

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事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学生只要能说出意义相反的两个数就给予肯定。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5篇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 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 课件 :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三、 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阶段设计意图:
教师 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 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 活动 ,在 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调查历时二周。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

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师谈话:每个展区展出的太精彩了,组委会非常满意,但是他们还提出一个要求,请各民族艺术 古诗欣赏个展区设计一、二句广告词,你们能行吗?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
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6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特点,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比较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探索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组合作表格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瞧瞧这是什么呀?(身份证)

2、你知道哪些地方要用到身份证吗?(住酒店、坐飞机等)

3、从这张身份证中你们看出哪些信息呢?(投影展示身份证)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地址、身份证号码)

观察得真仔细,由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中包含了怎样的信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生活中的编码。

二、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1、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本找有关身份证的信息,请将你查到的信息与身边的同学分享一下吧!

小组内说完后,全班汇报,得出身份证号码的含义。

性别码

板书:441900197605176345

省市县区出生日期顺序码校验码

2、考考你(课件出示两个身份证号码)

看到这两个号码,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3、看不出有关这两个身份证号码的地区信息,利用身份证查询网站进行查询。

4、对有关身份证知识进行质疑。

三、知识延伸

1、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其他编码吗?(车牌、电话区号等)

2、介绍完有关区号的知识后,让学生给在外地的亲人或朋友打一个问候的电话。

四、实践应用

利用编码的知识,小组合作给三位东莞的小学生编写学号。

五、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先同桌说再全班说)

小结:数字与编码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希望大家留心观察,探究更多有关编码的知识,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7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具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打算用手里拿着的漂亮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

生:想看!

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显然不能将纸片吸起来。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靠近碎纸屑,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

实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头发飘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

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

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出示课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了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显负电;
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

师: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

生:正电。

师: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能把头发吸起来。

课件出示示意图。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现象发生?

提问:

(1)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带什么电?

(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件出示示意图)

(3)这和我们了解到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

小结: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跟磁铁的现象类似。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四)认识电流的形成

1、认识电流的形成(出示课件)

静电虽然是由于电荷转移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静电中,电荷是不能流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流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不断的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冰箱等才能正常工作。

2、认识电源

要帮助电荷流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五)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我会填】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靠近头发,会发现头发和梳子相互吸引的现象,这属于( )现象。

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 )和( )。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 )和( )。

4.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 )。

5.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 )和( )两个条件。

【我会答】

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有关静电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流动的电荷形成电流,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了解更多电的奥秘。

(七)布置作业

晚上睡觉前在黑暗中脱衣服,你能看到小火星吗?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正电荷 负电荷

电荷流动(电流) 电源 电路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8篇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垃圾,知道垃圾应该扔进垃圾桶,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和幼儿共同收集塑料瓶、纸盒、包装袋等废品,收集幼儿当天做手工后的废纸、吃点心的包装纸、水果皮等。

活动过程:

1、出示收集的各种生活垃圾,引导幼儿认识、讲述。

提问:这是什么?

它从哪里来的?

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哪里去?

小结: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污染,我们不能乱扔,应该把它扔进垃圾桶里。

2、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1)出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提问:你们认识这两个标志吗?

它告诉我们它能回收什么样的"垃圾呢?

(2)讨论: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小结:有一些垃圾,他还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如:纸制品、塑料制品、废金属物品、废旧电池、废旧衣物纺织品等,都叫做“可回收垃圾”。还有一些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这些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不能循环使用,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3、游戏:动手乐

幼儿和教师一起将收集起来的垃圾分分类,送进垃圾桶。

活动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幼儿都知道垃圾要扔进垃圾桶,但是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并不熟悉。这一点跟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孩子们身边的小区垃圾桶都是不用分类的,上面也没有分类标志。家长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孩子也没有更多的了解。

基于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将分类垃圾桶、分类标志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直观形象地看到,这样比没有图片一味空谈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同时还了解了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19篇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 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 课件 :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三、 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阶段设计意图:
教师 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 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 活动 ,在 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调查历时二周。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

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师谈话:每个展区展出的太精彩了,组委会非常满意,但是他们还提出一个要求,请各民族艺术 古诗欣赏个展区设计一、二句广告词,你们能行吗?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
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20篇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四、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三、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调查历时二周。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师谈话:每个展区展出的太精彩了,组委会非常满意,但是他们还提出一个要求,请各民族艺术 古诗欣赏个展区设计一、二句广告词,你们能行吗?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
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2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认识冷色,体验冷色给人带来的感受。

技能: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冷色的风景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领悟艺术作品的情感,学习冷色的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冷色带来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运用冷色表现生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冷色的特点,能够正确运用冷色画一幅风景画。

2、教学难点:笔触与色彩搭配的美感。

三、教具准备:

范画、三色树叶(红黄蓝绿)、课件、作业展示纸、水粉颜料、水粉笔。

学具准备:练习单、作业纸、水粉颜料及水粉笔。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对比欣赏,教师展示两幅海景作品。通过看、闻、摸谈谈两幅作品带来的不同感受。

(二)形成

1、学生第一次尝试笔触,谈实践感受。

2、欣赏中感知冷暖。

3、出示色环,板书“冷色”课题,给出冷色定义。

(三)发展

1、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冷色?补充课题“生活中的”。

2、小组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景物适合用冷色来表现?

3、赏冷色作品,体验冷色情感:忧郁、悲伤、平静、清新······

3、欣赏东山魁夷《山湖远望》、梵高《星夜》。

4、了解色彩冷暖感受的相对性。

(四)练习

1、教师示范。强调底色的铺排、笔触、色彩。

2、学生实践。

(1)实践内容:用点彩的方法,画一幅冷色的风景画。

(2)实践要求:

①以冷色为主;

②利用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点,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

③彩点方向顺应物体形态,表现出物体的大致造型。

3、作品展评。

(五)拓展

暖心教育:春去冬来。

生活中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22篇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