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胡双钱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这像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12篇,供大家参考。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1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胡双钱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匠精神之旅。
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服。”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
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LNG船上的“缝制”钢板任务,就不可能使用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接,并且不能出现一个漏点。
更为重要的是,姜秋镝援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话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
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并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为了获得极致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机……”
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就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所向往的“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匠能够代表中国水准、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那“8双劳动的手”。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的一批人,但他们不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找到这样的大工匠。”岳群说。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2
洪家光始终秉持航发人“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以实干践行初心,在生产一线创新进取、勇攀高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取决于叶片的精度,他潜心研究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解决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经生产单位应用后,叶片加工质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凭借该项技术,他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作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他以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2000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亲授的13名徒弟均成为生产骨干,其中1人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个人拥有8项国家专利,团队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助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积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动力梦”贡献力量。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洪家光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3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技、执着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交流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时世界最大的3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纪末带领团队10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利6项,获发明专利1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岁的艾爱国仍然留在湘钢,工作在生产科研第一线。这些年,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成为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4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5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胡双钱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匠精神之旅。
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服。”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
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LNG船上的“缝制”钢板任务,就不可能使用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接,并且不能出现一个漏点。
更为重要的是,姜秋镝援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话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
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并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为了获得极致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机……”
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就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所向往的“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匠能够代表中国水准、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那“8双劳动的手”。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的一批人,但他们不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找到这样的大工匠。”岳群说。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6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7
张志权,现任嘉荫县科学技术协会副科级干部。多年来一直工作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战线上,无论在科委、科技局(北药办),还是科协的工作岗位上都恪尽职守、高度负责、脚踏实地、锐意创新,成为我县乃至我省科普战线的领军人物和科普专业的行家里手,一直发挥着引领和榜样作用,带动身边科技工作者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为我县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担当有为,突破技术壁垒,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北药作为一项产业,栽培技术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解决栽培技术难题,张志权率先创建了“嘉荫县乌云镇地道药材科技示范园”。利用示范园区主栽16个品种的地道药材,探究栽培技术,并通过田间展示,传播地道药材栽培技术,助力产业的发展。龙胆草是比较名贵的中药材,当时龙胆草育苗技术仅掌握在几位专家手里,技术封锁。为突破技术壁垒,张志权潜心研究龙胆草的生物学特性,用两年的时间攻克了育苗技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几年来,他主持研制的“龙胆草全方式育苗及直播栽培技术”项目和“水飞蓟规模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项目,获得“黑龙江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因他在北药种植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得到上级认可,2014年的8月被命名为“伊春市张志权中药材种植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根植科普一线,恪尽职守,服务大局
他在科普方面树立大局意识,围绕县城经济发展开展工作。几年来,围绕科普创建工作,我县先后被评为伊春市、黑龙江省、国家科普示范县。深入开展“科普益民兴村(场)计划”。先后有4个农技协及4人获得省和国家奖补资金,带领“讲师团”深入四镇五乡60多个自然村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累计举办培训班260多场(次),推广实用农业技术700多项(次),培训达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屡获佳绩。嘉荫县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基层单位”。
三、立足本职岗位,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展为民服务的本领
学无止境。他每天面对农民各种各样的提问,需答疑解惑,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他善于学习,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广泛涉足畜牧养殖、家禽养殖、特色养殖、大田栽培、北药种植、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山野栽培以及小浆果栽培等方面的知识,并总结推广了“玉米高产综合技术配套方案”、“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方案”,每年累计推广近万亩,百姓当年实现多增收200多万元。玉米“品”字栽培技术推广,可以与对照田相比增产20%-50%,又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又一法宝。通过学习与实践,并传播,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引领百姓走向依靠科技致富的轨道上来。他的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评为“全省百名科技传播优秀工作者”。
工作以来,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星火带头人”、“黑龙江省创新能手”、“伊春市创新能手标兵”、“伊春市第二届乡土人才”、“伊春市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嘉荫县优秀人才”等荣誉。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8
洪家光始终秉持航发人“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以实干践行初心,在生产一线创新进取、勇攀高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取决于叶片的精度,他潜心研究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解决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经生产单位应用后,叶片加工质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凭借该项技术,他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作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他以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2000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亲授的13名徒弟均成为生产骨干,其中1人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个人拥有8项国家专利,团队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助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积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动力梦”贡献力量。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洪家光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9
张志权,现任嘉荫县科学技术协会副科级干部。多年来一直工作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战线上,无论在科委、科技局(北药办),还是科协的工作岗位上都恪尽职守、高度负责、脚踏实地、锐意创新,成为我县乃至我省科普战线的领军人物和科普专业的行家里手,一直发挥着引领和榜样作用,带动身边科技工作者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为我县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担当有为,突破技术壁垒,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北药作为一项产业,栽培技术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解决栽培技术难题,张志权率先创建了“嘉荫县乌云镇地道药材科技示范园”。利用示范园区主栽16个品种的地道药材,探究栽培技术,并通过田间展示,传播地道药材栽培技术,助力产业的发展。龙胆草是比较名贵的中药材,当时龙胆草育苗技术仅掌握在几位专家手里,技术封锁。为突破技术壁垒,张志权潜心研究龙胆草的生物学特性,用两年的时间攻克了育苗技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几年来,他主持研制的“龙胆草全方式育苗及直播栽培技术”项目和“水飞蓟规模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项目,获得“黑龙江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因他在北药种植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得到上级认可,2014年的8月被命名为“伊春市张志权中药材种植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根植科普一线,恪尽职守,服务大局
他在科普方面树立大局意识,围绕县城经济发展开展工作。几年来,围绕科普创建工作,我县先后被评为伊春市、黑龙江省、国家科普示范县。深入开展“科普益民兴村(场)计划”。先后有4个农技协及4人获得省和国家奖补资金,带领“讲师团”深入四镇五乡60多个自然村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累计举办培训班260多场(次),推广实用农业技术700多项(次),培训达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屡获佳绩。嘉荫县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基层单位”。
三、立足本职岗位,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展为民服务的本领
学无止境。他每天面对农民各种各样的提问,需答疑解惑,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他善于学习,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广泛涉足畜牧养殖、家禽养殖、特色养殖、大田栽培、北药种植、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山野栽培以及小浆果栽培等方面的知识,并总结推广了“玉米高产综合技术配套方案”、“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方案”,每年累计推广近万亩,百姓当年实现多增收200多万元。玉米“品”字栽培技术推广,可以与对照田相比增产20%-50%,又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又一法宝。通过学习与实践,并传播,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引领百姓走向依靠科技致富的轨道上来。他的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评为“全省百名科技传播优秀工作者”。
工作以来,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星火带头人”、“黑龙江省创新能手”、“伊春市创新能手标兵”、“伊春市第二届乡土人才”、“伊春市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嘉荫县优秀人才”等荣誉。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10
何健南同志是我院安全管理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默默耕耘无声奉献,以十余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工作的执着热爱、对事业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职业价值取向和匠心精神的真实表现。
一、恪尽职守、极端负责的担当精神
2016年原保卫处合并后,他克服工作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的不利形势,有针对性的落实好各项安全工作任务。在他的努力付出下,院机关安全工作“0事故”,院属各单位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他连续多年考核评定为“优秀”,多次获得市、区先进个人、院优秀党员。2018年被省直机关评定为“三个好把式”先进个人,刊登在黑龙江日报通报表扬。
二、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他发挥专业优势,从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角度出发,针对我院单位众多、情况复杂的实际情况,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20余项。仅2020年针对防疫工作需要,他就拟定各类防疫规定近10项。每项规章制度他都反复琢磨思考,既要条理清晰符合实际,又要通俗易懂有可操作性。
三、马上就办、雷厉风行的服务精神
他以抢前抓早快而不乱的工作作风,高效而严谨的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是解决安全工作事项多且繁杂的唯一办法。尤其在公共户籍管理方面,他积极沟通、快速解决,自参加工作以来为近500位职工及家属快速的办理相关手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获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创造精神
在工作人员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全力优化保安队伍建设,深挖保安人员的工作潜力,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优化各类工作流程、强化队伍应急处置能力。使保安做到凡事说得清、可追溯。杜绝因人员缺失而产生安全工作隐患。
五、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他发扬党员先锋带头作用,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执勤站岗、宣传、总结。他不谈条件、不讲困难、听从指挥,以无比的担当和勇气圆满的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六、埋头苦干、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面对工作中的艰难困苦,他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在困境中锤炼自己的真本领。十余年如一日,他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夯实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坚定执着的为我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11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技、执着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交流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时世界最大的3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纪末带领团队10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利6项,获发明专利1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岁的艾爱国仍然留在湘钢,工作在生产科研第一线。这些年,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成为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迹篇12
何健南同志是我院安全管理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默默耕耘无声奉献,以十余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工作的执着热爱、对事业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职业价值取向和匠心精神的真实表现。
一、恪尽职守、极端负责的担当精神
2016年原保卫处合并后,他克服工作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的不利形势,有针对性的落实好各项安全工作任务。在他的努力付出下,院机关安全工作“0事故”,院属各单位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他连续多年考核评定为“优秀”,多次获得市、区先进个人、院优秀党员。2018年被省直机关评定为“三个好把式”先进个人,刊登在黑龙江日报通报表扬。
二、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他发挥专业优势,从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角度出发,针对我院单位众多、情况复杂的实际情况,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20余项。仅2020年针对防疫工作需要,他就拟定各类防疫规定近10项。每项规章制度他都反复琢磨思考,既要条理清晰符合实际,又要通俗易懂有可操作性。
三、马上就办、雷厉风行的服务精神
他以抢前抓早快而不乱的工作作风,高效而严谨的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是解决安全工作事项多且繁杂的唯一办法。尤其在公共户籍管理方面,他积极沟通、快速解决,自参加工作以来为近500位职工及家属快速的办理相关手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获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创造精神
在工作人员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全力优化保安队伍建设,深挖保安人员的工作潜力,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优化各类工作流程、强化队伍应急处置能力。使保安做到凡事说得清、可追溯。杜绝因人员缺失而产生安全工作隐患。
五、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他发扬党员先锋带头作用,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执勤站岗、宣传、总结。他不谈条件、不讲困难、听从指挥,以无比的担当和勇气圆满的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六、埋头苦干、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面对工作中的艰难困苦,他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在困境中锤炼自己的真本领。十余年如一日,他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夯实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坚定执着的为我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