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18篇

时间:2022-12-06 17:00:06 来源:佳谦文档网

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18篇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方法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正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1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18篇

篇一: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方法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正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能满足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自主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曾经听过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一位听课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了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

  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由于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的差异,儿童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具有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我认为,科学探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开创学生视野。科学在不断发展,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堂要适当地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建设新农村和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亲近科学,从而更自信地

  学科学,乃至立志从事科学事业。(1)课堂上科学知识的讲解密切结合科学技术的在生产生活中

  的应用。如《运动和静止》的课堂教学中,在”参照物”这一知识点上,结合我国飞机加油技术进行讲解,让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体验到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科技的日新月异。

  (2)开展以”科普园地”为题的多媒体讲座,定期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提高同学们的科普知识,激励他们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理想。

  (三)突出科学实验过程的重要性。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科学实验探究机会,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脑,

  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验条件和理论指导。让学生自己在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四)培养科学情感。充分挖掘新课程中的情感资源,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科学情感。

  (五)学生学习兴趣高,是新课程得以实施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总之,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

  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篇二: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记录与相互交流记录和交流能力没有训练和有效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学生整理分析现象的时间不多结论的得出以教师为主三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科学实验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丽萍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07期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而实验探究作为一种主要的探究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科学实验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因此,科学实验无疑是学生了解、接触科学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历史也证明:科学卜的任何一次突破和创造,无一例外地是经过科学实验取得的,所以,科学实验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由此可见,科学实验确实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事实证明,当科学实验被用作探究式学习的途径时,科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实验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

  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内容,实验教学活动能否高效开展,是落实科学课程目标的助推器,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

  (1)实验的目的不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清楚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目标环节不清,教学针对性不强,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计划和目的,且缺乏系统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实验的形式不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存在“大包大揽”的现象,学生更多的是机械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教师在实验指导和材料准备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学生研究课题方法的多样性。

  (3)实验的秩序不佳。特别是在分组实验时,很多学生都以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争抢着操作,教师有时很难控制教学秩序,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很难做到人人参与、有序操作。

  (4)实验的互动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记录与相互交流.记录和交流能力没有训练和有效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学生整理、分析现象的时间不多,结论的得出以教师为主。

  三、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这是对科学知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恰恰也是教师吃透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实验的过程,因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增强实验的目的性。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事实汪明,学生在其相对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加迫切。例如:我在教《溶解的快与慢》时,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暑假里,家里来了客人,这位客人想喝一杯冰糖水,于是主人把一整块冰糖,放进半杯冷开水中,就端给了客人,客人一喝没有甜味”,在这个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得知水没有甜味是因为水中的整块冰糖还没能溶解,“有什么方法能加快冰糖的溶解呢?”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急切地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又能根据实际经验顺利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搅拌、加热水或者将冰糖碾碎有可能加快溶解”,接下来学生就可以逐一对猜想进行对比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的实验目的十分明确。二是尽量在学生适应的难度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不宜难度过高,而是应该以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为标准。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演示电磁铁吸回形针,外形相似的电磁铁,有的只吸两三根,有的却吸一大串。教室里顿时出现了不解的议论。我再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们吸的回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形针数量差那么多?”学生马上判断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随后引出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性增强。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学生易于接受,探究实验的热情高涨。

  (二)通过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增加实验的多样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而科学实验比较注重科学性,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往往是单一的,因此,要想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实现实验的多样性,精心准备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是关键的第一步。应该尽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选择的材料尽量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泡沫块、苹果、螺帽、橡皮塞、回形针、牙签、蜡烛、乒乓球等这些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不仅能在实验室做实验,在家也能做实验。二是选择的材料尽量要有趣味性。如我在教《电磁铁》一课,上课开始时做了一个直钩钓鱼实验,当学生看到“金鱼”确实被“钓”上来时,都很高兴。“直钩为什么能钓鱼呢?”学生们联想到学过的磁铁的知识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钓上来的,而是吸上来的,这说明这个鱼竿有磁性,再通过剖析这个“鱼竿”学生看到它是由导线、电池、铁钉组成的,我进而诱导出这样的装置叫电磁铁,并出示课题。又如在《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磁力小车,让他们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得出;“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科学概念。这样的实验材料抓住了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及对儿童玩具具有特有的兴趣这一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是选择的材料要尽量直观形象。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声原理时,我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豆子、水等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豆子在鼓面上的跳动,音叉使水产生波纹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通过实验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实验的秩序性。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有些学生一进入实验室,不经老师允许,就急着摆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擅自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技巧、注意事项,数据的记录、分析等要点不听不记,往往导致实验秩序失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对实验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一是要反复强调遵守实验纪律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可以制定小组实验的纪律和实验情况评比标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二是要重视实验习惯的培养,每完成一个实验,都督促学生自觉整理好实验器材和实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验材料;三是要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分组实验中协助教师维持好本组的秩序,使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去指导各组的实验。四是要给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分工,规定每个同学做什么,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避免实验时争抢器材。

  (四)通过多样性的指导方式加强实验的互动性。

  在实验指导上不能总让学生跟着教师跑,围着课本转,而是要善于通过指导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在有的时候,“学生教学生”反而要比“老师教学生”的效果好很多。所以,要切实加强实验的互动性,教师采用指导方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针对的不同的指导目标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教师指导实验可以通过材料的内在结构联系呈现,可以通过友情提示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演示,都可以达到实验指导的目的。关键是科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和积累,甚至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指导方式,想方设法“出新招”,让学生始终保持科学探究的“新鲜感”。

  

  

篇三: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探究发现法。二、实验探索法。三、小组讨论法。四、角色扮演法。五、现状调查法。六、作品制作法。七、信息搜集法。八、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1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重要途径。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五、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合乎把握现状的能力。

  2

  六、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的活动,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低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七、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到运用信息搜集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八、模拟创造法:模拟创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独立或协作完成某种科技作品的活动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模拟创造,能够通过模拟创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3

  

  

篇四: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北碚区三圣中心校:宋正伦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二、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五、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

  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合乎把握现状的能力。

  六、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的活动,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低年级科学课中使用。七、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到运用信息搜集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八、模拟创造法模拟创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独立或协作完成某种科技作品的活动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模拟创造,能够通过模拟创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篇五: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

  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重视证据;6、重视合作式学习;7、重视发展性评价;8、开放的学习时空。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

  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2、猜想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

  作用。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

  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本环节注意问题:

  

篇六: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启蒙课程、是以造就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是踊跃提倡孩子们以摸索探究生活实践为主的学习,因此增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研讨具备重大意义。本文将以教育科学版教材为例,从教材编写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出发,介绍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期让孩子们增加对科学实质的了解,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启蒙课程、是以造就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提倡孩子们以摸索探究生活实践为主的学习,因此增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研讨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科学教材不一,使用最普遍的属教育科学版科学教材,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探析。现阶段科学课程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课程内容不完善,师资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而最根本的就是弄清楚科学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教学。一、专业教科书的总体编辑思想(一)科学素养是小学生的宗旨;(二)重点是转变学生们学习、思维等方式方法;(三)开展并实施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四)构成1+1>2的思想,突出整体的效果;(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小学科学课程的编写思想与科学课程的总宗旨密不可分,强调课程内容要紧贴生活,从身边事物着手,注重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生活的方式方法,多举行实践活动,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科学素质素养是培养的主要目的,为了孩子们今后继续深造、成为有用的人做铺垫。受过小学科学的教育,孩子们能够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基本的科学文化、明白科学是经过无数的实验探索发现并总结出来的,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方式,不被旧习惯所束缚,养成良好的科学实践探究精神,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首先需要达到的目标氛围四大项: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科学情感态度、环境目标,第一项即是对于每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的阐述;第二项是一个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一般实验是经过提出假设、设置实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的步骤;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即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有初步的认识。基于我国课程的三维目标,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概念,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讨论,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乐趣,从而培养其探究创新精神。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一)基础性。小学科学课程在每个人的教育生涯中起着引领、铺垫、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主要体现其基础性,通过初步接触小学科学知识,逐渐提高认知身边事物的科学性,掌握其特征和性质,对实验过程探究方法(观察学习等)有个初步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重视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探究活动的基本技能,从而发现并提出他们自己的疑问,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三)综合性。不同领域的知识板块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不能抛开整体而关注单个。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四大不同的板块内容,其中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方法应综合起来,不同领域知识相融合、不同领域的方法相融合、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同时吸取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技能与方法,这才是教学技能与方法的综合与渗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基础启蒙性课程,能够看出科学课程的知识概念是要合乎孩子们的理解认知能力,内容难度适中,让孩子们感受探究的乐趣。同时又将其定性为活动性以及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科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探索发现、质疑创新,不断地发现身边的问题并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与疑虑,为社会生活服务,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探讨小学科学课程分为四大板块,由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物质的科学板块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据重大比例。科学课程内容上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小学划分为三个学段,明确了每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细致丰富,同时在内容一块设计了活

  动意见与建议,使教职工们能从中得到启示与参考,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尽管这一内容对新进教师有指导效果,但让教师们的创造性得到禁锢,从而致使教学效率降低,此外,容易使教师拘泥于课程标准,孩子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从而影响孩子们科学素质发展。小学科学课是以掌握实践探究方法,不断寻求科学知识的活动课程,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兴趣,教师也需要有一定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的四大板块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渗透,注重科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课程内容上也体现综合性特征,通过“知道”“观察”“举例说明”可以发现小学科学课程不是传统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注重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渗透,孩子们通过语文课,益于科学概念的理解,通过数学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板块、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基于生命科学的教学生命科学是小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起始,世界上的生物皆有生命。美丽的花、绿油油的草、可爱的小白兔、小猫咪、乌龟、飞鸟、金鱼、猪、牛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的特点,他们对此内容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其特点实施教学。生命科学中的许多生物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此部分的教学,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以实物展示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通过观察多个维度,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信息。这种实物展示的直

  观学习机会要比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更具有真实感、直观感。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含收集信息、整合资料、设定活动范围及场所等。例如教师在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高年级《校园生物分布图》这课时,教师要进行学前分析包含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实物材料的准备:蚂蚁、蚂蚱、野花、天牛等,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得更多、观察得更多,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实施生物大搜索行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注意小组分配要符合同一组不同类型、不同组之间相同水平原则,大家共同实际体验,共同收集生物并记录,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每位同学都会有一定的收获:有果树、昆虫、小草等,在学生实际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同时提醒学生们注意:同学们收集的实物属于什么类别,注意依据每种植物、动物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花的颜色、鸟的颜色等。学生这样在老师的一步步指示及引导下,很快就能掌握其中的真理。教师除了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观察外,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更远处亲近大自然,接触更多不常见的生物,开阔视野。例如在学习对猴的认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动物园对猴进行观察,并设计趣味性的活动,令学生参与其中,并了解猴的习性。教学中还可使用角色扮演卡,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忠爱科学、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意识。教师通过活动的介绍引入主题,在参观中学生了解猴的相关知识和习性,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来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基于物质科学的教学

  物质科学是小学科学课本占比最大的内容,其中主要6大概念是:材料具备一定的性质和功能,物体具有其特征特点;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常见的气体,其性质是混合物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液体,属于单一的物质;可以用方向、方位以及速度的快慢来表述一种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力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转变;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多样如热、电、磁、声等[1]。认识物质、了解世界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目标。针对物质科学的教学,教师是主导者,应引导学生用基本的观察方法来记录物体的特征、性质以及状态,其次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基本测量用具的运用方法、特征,最终运用这些方法分出不同类物体。教师在实际小学科学课堂上,可进行下列探究实验: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进行收集;说说身边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观察不同液体:牛奶、醋、糖水、油等,尝试总结他们的共同特征。物质科学首先需要一定科学概念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原有认识上学习物质具体的性质、概念,要在科学大概念观照下,注意各细科学概念的整合,同时注重设计提问导入环节,探究合适的问题,激起孩子们的乐趣,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数据,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得出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和消化,着重培养孩子们科学观察探究技能。

  (三)基于地球与宇宙的教学地球与宇宙知识集中在高年级阶段,孩子思维正位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阶段,由于地球与宇宙知识难以在课堂上呈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感到比较棘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大量

  模拟实验,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的梯度性,需遵循“能力现行,概念后置”的原则[2](先完成活动或实验,再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此部分的知识正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此部分的教学应进行适当构建+模拟,例如讲《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可先对地球的运动进行构建假想,看看地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其次查找相关资料验证假说,最后模拟实验,更加直观地对其总结、加深印象。此部分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和逻辑推理等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基于技术与工程的教学技术与工程科学内容是后来修订版所加内容,穿插于前三大领域之中,是现阶段科学教育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技术与工程也是当代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这部分内容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多动手动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对《设计制作小赛车》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赛车的相关信息,协助孩子们创建原始模型的概念,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们思维进行碰撞,扩充学生们的知识面,其次在学生对小赛车产生疑问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小赛车的原理,如何发动运作的,然后写出设计思路,再次设计方案制作小赛车,在设计中要调动孩子们积极动脑、踊跃思索,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探讨,擦出思想的火花,进而根据方案作出规划,最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会持续探究,使课堂活动更具拓展性。这样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探究能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五、对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的看法及建议(一)摸索并制定合适的教学设计。如今的教材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点

  的汇集,还包含思维方式、能力体系、道德信念等。教材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固定准则,老师课前要针对教学内容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自己要有创新能力,思考并设计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制定恰当的方案,忌照本宣科。

  (二)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我国科学家陶行知在很早就有了“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生活的观点,生活中充满了科学、而科学终将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中。科学课本不是授课的唯一,不能一头钻进去,学会适当运用课本;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特征、特色、文化,教育者若将知识与本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会“乐”起来、“学”起来,课堂会“活”起来、“动”起来。相反,教育者若一味地以课本为目标照本宣科,就丝毫没有教育的意义,同时自身发展也会受限,同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一样有影响。内容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体会并理解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同时增强孩子们的学习趣味性,有利于培育孩子们的学科素养。亲历性的学习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生活、感受科学,增加其印象,学生自然就领悟到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来探索科学的奥秘。

  (三)将科学史与科学课堂相结合。科学史是了解科学的前提,为更好地科学学习做铺垫。个人认为学历史是明智,而了解科学史是学智。每一位科学家都有一段艰辛的路程,如同长征是党的艰辛路途。学习

  他们的刻苦精神、坚韧不拔、不被现实打败的气概极为重要。与把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纳入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中,更能凸显科学文化的魅力、科学知识的精深,让孩子们意识到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科学是在不断假设并实验检验的循环过程,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得到的真结论,让学生不要害怕失败,而要学会失败,从中汲取经验走向成功。

  (四)教师应具有创新制作各种教具的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越发“凶猛”,基础教育的科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当下发展现状,技术与工程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国外有专门制定了小学技术标准,可见其重要性。由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教育者要重视孩子们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技能培训。教育者应善于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以创新理念为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对教具进行制作,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在实践制作中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奥秘,加强孩子们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及把握,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科学学科技能、培养孩子们学科科学素质。

  (五)课后作业分层化。学生群体能力各不相同,吸收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因人而异,有同学可能你一说他就能明白,而有的却说好几遍也没能听懂,这就需要教育者依据各层次的学生特点,制定各层次的小学科学课后延伸作业。教师讲作业可分三个层次,给进步生布置稍微简单的作业,给中等生布置一般作业,给优等生布置拔高的作业,这样不只是提高了进步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培养他们自信心、能够脚踏实地、逐渐赶上班上优等生,同时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位同

  学都能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作为有能力的人。

  六、结语综上,在进行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前,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熟知其知识框架、章节内容,弄清各知识间的关联,不断调整与改进教学行为。科学课堂要达到既高效又充满活力,教育者要依据各同板块的内容、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创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及“发现、探究、运用”三步基本教学过程,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实验活动,融科学史于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科学知识探索实验以及实践的过程,领悟科学中的奥秘,积极发现并寻找生活实际中的科学,同时将科学学问适当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处理生活中疑惑,让科学课程的核心价值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得以实现。[参考文献][1]许友权.中国与厄瓜多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8.[2]王晓玲.创设生命科学实物展示大舞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新设计[J].名师在线,2018,(01):41-42.[3]李娟,陈典.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需求探析———以“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3):17-20.[4]刘洪.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设计的一般性方法

  [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7):18-19.[5]谢微.小学科学教学中育人途径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9,(07):162.作者:张璐石曙东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篇七: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己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包含六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一一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一一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一一总结概括,形成概念一一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基本环节介绍: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本环节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知识情境,问题要由学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本环节注意问题:内容的不同,复习情境等。提出问题的(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2、猜想假设,制定方案.问题提出后,要对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必要的猜想和假设,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发展.猜想和假设不但要针对问题的答案,也应当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1)在猜想假设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②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③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

  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④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2)在制定方案阶段,要注意的是: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

  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②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一一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③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3、合作探究,实验验证.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

  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看疑问,

  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

  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

  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

  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

  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

  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4、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

  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

  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本环节注意问题:(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

  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

  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

  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5.总结概括,形成概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

  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声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振动"这个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虽然他们也观察到了一些振动的现象,但他们却认为振动就是拍打、摩擦、敲击等许多方式中的一种。部分老师在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时,会让学生讨论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可能建立起“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的概念。那如何让学生科学地建立起“振动”的概念呢?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多种乐器,让学生进行演奏。经过一一演示,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发声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总结:这些不同的发声现象和发声的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比较能力、概括能力的一次提升.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振动”的概念靠拢。在“振动”概念的提升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由表面的理解进入到概念的提升。

  6、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如在讲“溶解"这一概念时,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本环节注意问题:(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

  “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I,“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由3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创设间题情境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I司题情境,即给学生呈现具体的间题现象,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间题,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以“浮力"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块、冰块、铝块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真实的现象后,教师向学生

  提出间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却漂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可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待学生平静后,教师提出:请大家想办法证明物体沉浮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即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例如给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容器和各种用于实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以及天平、盛量水的量具和长度测量工具等。然后让学生自主使用这些仪器和材料,自己根据不同的假设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个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在这时要积极思考,反复探究,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验反复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个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而不是提供思路和方法。当学生探究失败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变换假设重新探究,重新实验,直至提出并验证了正确的假设。

  第三阶段:发现一概括阶段。当学生提出用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做实验,并试图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时,便进入了发现一概括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独立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物体沉浮原因,并概括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阶段。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当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概括出实验所得出的一般结论.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搜集证据解决问题一一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科学观察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的树木》就是典型的观察课。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科学

  概念: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流程一般为:

  1.上节回顾,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照片中的大树、回忆了记忆中的大树。而且大家都认为如果我们带着想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去观察大树的

  话,我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就一起到校园中去观察一棵这正的大树吧。

  2.讨论观察的方法和需要的工具.我们要去观察了,先来制定个计划吧。我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一棵树木?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我们用什么方

  法来观察呢?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怎么记录?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导论观察的方法和准备的材料。教师讲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记

  录大树的树皮。教师讲解、演示拓印树皮的方法.3。实地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树木,教师做好指导。4。整理交流。学生整理实验记录,并交流观察到的信息。5。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观察的树木的信息,总结

  归纳出树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课例,我们发现观察课的基本的教学模式:明确任务一一一活动准

  备一一一自主观察一一一交流研讨一一一实践运用.二、科学技术课

  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

  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制作小赛车》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技术课.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和制作小赛车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

  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

  1.明确设计任务。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新型的车辆的图片,然后点明本教课的设计任务是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

  2。通过分析赛车上的设计,学习设计程序出示赛车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赛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设计的一般程序。

  3.技术设计.学习完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小赛车的挑战任务是: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我们在设计时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时间?怎样减轻小车的重量?怎样减小有害摩擦?等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运用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完成设计的方案。

  4.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5.展示评价。制作完成后,每小组选一名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制作的小车.然后举行小赛车比赛,小组间相互评价小赛车的优缺点。对各组制作的小车的性能进行展示,各小组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实际的展示,反思自己的设计,对自己小组的小车进行改进。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明确任务一一一技术设计(掌握方法)一一一形成技能一一一展示评价.但在具体的某一课时,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不同,有时会把制作过程放在第二课时或

  课外形成不同的变式.有的技术设计课中还会加入该项技术发展史的环节。三、科学阅读课

  科学阅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

  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

  息能力的课型。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就是一节典型的

  科学阅读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会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

  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1.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这节

  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2。了解火山和地震(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和搜集的材料。(2)汇报交流地震和火山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3.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

  分为地壳、地慢、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

  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

  袖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4。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

  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一一一猜

  想假设一一一阅读资料一一一整理资料一一一抽象概括。

  四、科学讨论课

  科学讨论课主要是围绕着科学问题,让学生展开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

  交流,相互补充来获取科学事实,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讨论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的一般教学流程是:

  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学过的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区分哪些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2.了解植物的一生(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2)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3.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3)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4。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延一一一一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讨论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一一一收集信息一一讨论交流一一形成认识

  五、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

  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观察一分析现象一归纳结论一实践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各个“板块”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变式。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验课.《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

  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

  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

  了如下的教学“板块”:1。概念的学习。通常科学探究都起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一般会将问题的提出作为科学实验课的起始环节。但在《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中,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但学生并没有摩擦力这一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中,首先就要加入一个概念学习环节.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双新的运动鞋和一双旧的运动鞋的鞋底,从而引出“摩擦”这一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体验活动,是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z。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学生在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然后学生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己的笔袋在课桌上拉动时

  的摩擦力,教师把各组测量的结果写到黑板上。看到各组测量的摩擦力的大小不

  同,而且相差比较大,学生很自然的会产生“为什么摩擦力大小不同呢?”“摩

  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猜想与假设.在本节课中,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一些因素不

  适合小学生研究。所以,本节课的教师采用课件出示高大、矮小对比明显的两位

  同学的照片和光滑、粗糙对比明显的照片,然学生根据生活中拉动同学滑行的经验进行选择。这样的假设的既体现假设合理性,又使学生的假设具有了明显的指向性,避免了其他无关因素对学生探究的影响。

  4.新的问题的提出。在一般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后,一般会进入实践应用环节,利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设计。但本节课作为

  单元整体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对于摩擦力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所以本节课的结尾

  不是对于研究结果的应用,而是通过课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在科学实验课一般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它的变式模式为:概念学习一一一实验操作一一一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观察一分析现象一归纳结论-一新的问题。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除了有时会增加或减少一些板块的变

  式外,有时因为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侧重于一般模式中某个板块的变式模式.如:四年级上册《100毫升能溶解多少实验》这一课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方案设计的变式模式;四年级上册《分离实验与水的方法》这一课的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操作的变式模式;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就是侧重与猜想假设和数据分析的变式模式。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就是科学教学都会一定的规律可循,相同的课型的课,更会有更多相似的目标和结

  构,因此一般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法。而具体的每一课,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它又会有一些小的差异,这些小的差异就会使这节

  课会在一般的模式基础上有所变化和侧重,从而形成不同的变式,也就是“教无

  定法”.

  

  

篇八: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有效性论文

  概要: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指导、组织和支持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应成为小学科学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本文以《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一些有效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在《我们知道的磁铁》这节课中的新课引入设计了游戏导入:老师演示空中悬针游戏,让学生猜猜其中的奥妙。通过游戏揭秘:原来是磁铁在作怪,出示磁铁,从而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磁铁的欲望。在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我们对磁铁的了解”时,老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玩”磁铁,学生饶有兴趣地玩起了磁铁,并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能吸铁、还可以相互吸引、相互排斥、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等磁铁的一些特殊性质。学生在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激发了合作探究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提出:“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同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表达、交流、合作、共享。如,在《我们知道的磁铁》这节课中设计了“交流我们对磁铁的了解”的探究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见过磁铁,他们对磁现象有了一定认识,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因此,当老师提出:“同学们,你们玩过磁铁吗?想不想玩一玩磁铁?”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研究磁铁的愿望后,

  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玩”磁铁,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玩出新意,并要求各小组在记录纸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在小组内交流有关磁铁的玩法或有关磁铁的事情。最后在班上交流、汇报时,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对磁铁的了解,让每个小组对自己认为最有趣最有创意的游戏进行分享。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通过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互动、互助的有效形式,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在《我们知道的磁铁》这节课中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交流我们对磁铁的了解”和“整理磁铁知识”,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支持者作用。如,在探究活动一“交流我们对磁铁的了解”时,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指南针、橡皮擦、扑克牌1张、棉线1根、纸、回形针等实验材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大胆“玩”磁铁,在“玩”(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探究活动二“整理磁铁知识”时,教师指导各小组从“磁铁的形状”“磁铁的用途”“磁铁的性质”三个方面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表达与交流。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对各个小组中进行巡视,細心观察各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给碰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以提示性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如,提出“怎样画出或写出我们小组对磁铁的了解”和“想想怎样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提示。在探究活动中还应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九: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总1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

  2

  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六个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提出问题,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2)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制定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计划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他设计的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实验方案设计好了,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避免动手的盲目性。(4)实验探究。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一定要让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后再开展实验探究活动。(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这些现象或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进而得出结论。

  (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交流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交流要求学生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然后说出自己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三年级:

  二单元第一课《果实和种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3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5课《摆》,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大小对拉力的影响二单元第3课《建桥梁》,桥梁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六年级:五单元第1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

  以上7课中包括了运用探究法进行科学实验的一套完整的探究步骤过程。实验类型都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最显著的特征是“控制变量”来收集实验数据。

  问题:

  。

  假设:

  。

  保持不变的是:

  。

  需要改变的是:

  。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

  发现的现象:

  。

  结论:

  。

  下面分别地来说一下:

  三年级二单元第1课“果实和种子”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假设①:与水有关。

  保持不变的是:温度、空气。(种子、容器都一样)

  需要改变的是:水

  4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各放入X粒种子,1号瓶里洒点水(需经常洒水保持湿润),2号瓶里不洒水,放在常温的屋中。

  发现的现象:过几天后,1号瓶内的种子发出小芽,2号瓶里的种子没有发芽。

  结论:种子萌发与水有关。

  …………………………………………………………………………………………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设②:与温度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水、空气需要改变的是:温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湿润。1号瓶放入冰箱中,2号瓶放在常温的室中。

  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我的结论:种子萌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易发芽,温度低不易发芽)。…………………………………………………………………………………………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设③:与空气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温度、水。需要改变的是:空气。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湿润。1号瓶拧紧盖,2号瓶不盖盖,都放在常温的室中。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结论:种子萌发与空气有关。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①: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路面情况、距离一样)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重量。

  5

  需要改变的是:拉力大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钩码悬于桌边下,用改变钩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改变三次力)。每次力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没有秒表,可在明显改变拉力大小的情况下,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如拉力分别为5、10、15克(可自定)。我的发现:重量不变时,拉力越大,速度越快;拉力越小,速度越慢。我的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②:与重量有关。小车越重走得越慢;小车越轻走得越快。保持不变是的:拉力大小需要改变的是:小车重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一定重量的钩码悬于桌边下,通过增加砝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小车重量(改变三次)。每次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我的发现:拉力不变,小车越重,速度越慢。结论:小车越重,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四年级三单元第5课《摆》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①: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的重量、摆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长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个摆分别拴在长是20、30、40CM长(摆长可

  自定)的摆线下端(上端固定好),把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来回算一次),每个摆长分别做三次并记

  6

  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我的发现: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结论:摆长越长,摆的越慢;反之就越快。

  …………………………………………………………………………………………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②:与摆重有关,摆越重,摆的越快;摆越轻,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长、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重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不同的三个摆分别拴在长是一定的摆线下

  (上端固定),使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摆重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在摆长、摆角一定时,不论摆轻摆重,摆的次数都相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③: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小,摆的越快;摆角越大,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重、摆长需要改变的是:摆角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摆拴在一定长度的摆线下(上端固定),分别移开垂直位置25°、30°、35°角(角度可自定),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分别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角度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我的发现:虽摆角不同,但摆的次数都相同。结论:摆角大小与摆的快慢无关。

  四年级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

  7

  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假设①:伞面越大,下降越慢;伞面越小,下降越快。保持不变的是:挂的重物。(空气阻力不变)需要改变的是:伞面大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相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不同的三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可做三次)我的发现:伞面越大的伞下降越慢,伞面越小的伞下降越快。结论:伞面越大下降越慢。反之就越快。……………………………………………………………………………………………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假设②: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保持不变的是:伞面大小。需要改变的是:挂的重物。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轻重不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相同的三

  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我的发现: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结论:重物越重下降越快;反之就越慢。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

  斜坡是否省力的实验

  8

  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

  假设①:斜坡(坡度)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长度。(路面情况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斜面坡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一端高分别为5、10、15本书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并分别求出平均值。我的发现:斜坡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结论:(同上)……………………………………………………………………………………………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假设②:与坡长度有关,斜坡越长,拉力越大,斜坡越短,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高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三块长分别为20、30、40cm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记并分别求出平均值。我的发现:斜坡越长、拉力越小;斜坡越短,拉力越大。结论:斜坡越长,拉力越小,反之就越大。

  9

  问题: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假设:橡皮筋拉的越长,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越远。保持不变的是:橡皮筋、“火箭”本身不变,发射地方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橡此筋拉伸的长度。(改变三次)实验步骤(我的做法):1、把“火箭”底部抵在“发射器”的橡皮筋上。

  2、向下拉“火箭”,分别使“火箭”上的第一、第二、第三个刻度对准“发射器”底边,松手发射,各发射三次并分别记下射出的高度。

  3、求出“火箭”三次高度的平均值。我的发现:橡皮筋拉的越长,“火箭”射出的高度越高。结论:物体能量越大,运动距离越远。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10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能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问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11

  (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法的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尝试,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

  (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

  (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用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

  (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在总结和归纳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国。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

  12

  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4、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作品制作法的主要特点是:(1)制作是趣味性比较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多于讲,做多于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动手制作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将所学的知识、能力应用于实践。

  (2)教师休启发和教育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这不但能够从小培养他们利用废旧物资的环保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3)制作的作品、学到的技巧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的可以直接用于生活,美化环境,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

  (4)通过作品制作,尤其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学生中的很多有意义的小发明、小创造都是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灵感的。

  (5)在科学课中,不是为了制作而制作,不是单纯为了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在作品完成以后,教师要安排一些使用制作出的作品的活动,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发现和继续探究。

  作品制作法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和使用材料与操作工具的技能,对作品的大胆想象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热爱劳动的态度,并激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日常生活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创造发明意识。

  作品制作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可以使共享,也便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种形式既可以使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13

  5、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业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而且是现代人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及至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需要,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在活动过程中,文献搜集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研究活动,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指导。在教师向学生布置专题和进行信息搜集的操作指导时,可以采用班级辅导方式;在学生独立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时,教师既可以个别指导,也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就信息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进行统一指导。

  信息搜集法的活动过程是: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专题。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2)教师在确定专题后,要指导学生了解搜集专题信息的来源、途径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必要时可以出示信息搜集的主要观点提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3)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整理,这项工作主要在进行。这些资料可以是书籍、报刊,也可以是光盘或多媒体软件,在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体指导。

  (4)学生汇报信息搜集整理的情况,展示和发表自己对专题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过程可以在课堂中完成。在训练有素的条件下,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文献报告。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14

  信息搜集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研究方法,虽然学生在语文课的教学已经接触过阅读,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语言教学中的阅读毕竟和信息搜集法不同。他们对于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形成专题结论仍然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把指导学生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活动的重点。

  15

  

  

篇十: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己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包含六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一一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一一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一一总结概括,形成概念一一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基本环节介绍: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本环节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知识情境,问题要由学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本环节注意问题:内容的不同,复习情境等。提出问题的(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2、猜想假设,制定方案。问题提出后,要对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必要的猜想和假设,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发展。猜想和假设不但要针对问题的答案,也应当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1)在猜想假设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②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③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④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2)在制定方案阶段,要注意的是: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本环节注意问题: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②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一一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③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3、合作探究,实验验证。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看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4、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本环节注意问题:(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5.总结概括,形成概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

  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声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振动”这个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虽然他们也观察到了一些振动的现象,但他们却认为振动就是拍打、摩擦、敲击等许多方式中的一种。部分老师在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时,会让学生讨论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可能建立起“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的概念。那如何让学生科学地建立起“振动”的概念呢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多种乐器,让学生进行演奏。经过一一演示,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发声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总结:这些不同的发声现象和发声的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比较能力、概括能力的一次提升。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振动”的概念靠拢。在“振动”概念的提升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由表面的理解进入到概念的提升。

  6、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如在讲“溶解”这一概念时,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本环节注意问题:(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

  “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I,“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由3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创设间题情境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I司题情境,即给学生呈现具体的间题现象,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间题,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以“浮力”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块、冰块、铝块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真实的现象后,教师

  向学生提出间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却漂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可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待学生平静后,教师提出:请大家想办法证明物体沉浮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即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例如给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容器和各种用于实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以及天平、盛量水的量具和长度测量工具等。然后让学生自主使用这些仪器和材料,自己根据不同的假设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个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在这时要积极思考,反复探究,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验反复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个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而不是提供思路和方法。当学生探究失败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变换假设重新探究,重新实验,直至提出并验证了正确的假设。

  第三阶段:发现一概括阶段。当学生提出用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做实验,并试图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时,便进入了发现一概括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独立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物体沉浮原因,并概括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阶段。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当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概括出实验所得出的一般结论。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搜集证据解决问题一一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科学观察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的树木》就是典型的观察课。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科学

  概念: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流程一般为:1.上节回顾,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照片中的大树、回忆了记忆中的大树。而且大家都认为如果我们带着想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去观察大树的话,我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就一起到校园中去观察一棵这正的大树吧。2.讨论观察的方法和需要的工具。我们要去观察了,先来制定个计划吧。我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一棵树木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怎么记录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导论观察的方法和准备的材料。教师讲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记录大树的树皮。教师讲解、演示拓印树皮的方法。3.实地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树木,教师做好指导。4.整理交流。学生整理实验记录,并交流观察到的信息。5.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观察的树木的信息,总结归纳出树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以上课例,我们发现观察课的基本的教学模式:明确任务一一一活动准备一一一自主观察一一一交流研讨一一一实践运用。二、科学技术课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制作小赛车》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技术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和制作小赛车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1.明确设计任务。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新型的车辆的图片,然后点明本教课的设计任务是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2.通过分析赛车上的设计,学习设计程序出示赛车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赛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设计的一般程序。3.技术设计。学习完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小赛车的挑战任务是: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我们在设计时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时间怎样减轻小车的重量怎样减小有害摩擦等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运用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完成设计的方案。4.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5.展示评价。制作完成后,每小组选一名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制作的小车。然后举行小赛车比赛,小组间相互评价小赛车的优缺点。对各组制作的小车的性能进行展示,各小组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实际的展示,反思自己的设计,对自己小组的小车进行改进。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明确任务一一一技术设计(掌握方法)一一一形成技能一一一展示评价。但在具体的某一课时,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不同,有时会把制作过程放在第二课时或

  课外形成不同的变式。有的技术设计课中还会加入该项技术发展史的环节。三、科学阅读课科学阅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

  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课型。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阅读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会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

  1.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2.了解火山和地震(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和搜集的材料。(2)汇报交流地震和火山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3.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慢、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2)学生阅读资料。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袖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4.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一一一猜想假设一一一阅读资料一一一整理资料一一一抽象概括。四、科学讨论课科学讨论课主要是围绕着科学问题,让学生展开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获取科学事实,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讨论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的一般教学流程是:

  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学过的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区分哪些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2.了解植物的一生(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2)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3)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3.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3)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4.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延一一一一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讨论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一一一收集信息一一讨论交流一一形成认识五、科学实验课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观察一分析现象一归纳结论一实践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各个“板块”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变式。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验课。《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

  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板块”:

  1.概念的学习。通常科学探究都起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一般会将问题的提出作为科学实验课的起始环节。但在《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中,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但学生并没有摩擦力这一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中,首先就要加入一个概念学习环节。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双新的运动鞋和一双旧的运动鞋的鞋底,从而引出“摩擦”这一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体验活动,是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z.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学生在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然后学生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己的笔袋在课桌上拉动时的摩擦力,教师把各组测量的结果写到黑板上。看到各组测量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同,而且相差比较大,学生很自然的会产生“为什么摩擦力大小不同呢”“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在本节课中,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一些因素不适合小学生研究。所以,本节课的教师采用课件出示高大、矮小对比明显的两位同学的照片和光滑、粗糙对比明显的照片,然学生根据生活中拉动同学滑行的经验进行选择。这样的假设的既体现假设合理性,又使学生的假设具有了明显的指向性,避免了其他无关因素对学生探究的影响。

  4.新的问题的提出。在一般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后,一般会进入实践应用环节,利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设计。但本节课作为单元整体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对于摩擦力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所以本节课的结尾不是对于研究结果的应用,而是通过课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在科学实验课一般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它的变式模式为:概念学习一一一实验操作一一一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观察一分析现象一归纳结论-一新的问题。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除了有时会增加或减少一些板块的变式外,有时因为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侧重于一般模式中某个板块的变式模式。如:四年级上册《100毫升能溶解多少实验》这一课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方案设计的变式模式;四年级上册《分离实验与水的方法》这一课的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操作的变式模式;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就是侧重与猜想假设和数据分析的变式模式。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就是科学教学都会一定的规律可循,相同的课型的课,更会有更多相似的目标和结构,因此一般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法。而具体的每一课,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它又会有一些小的差异,这些小的差异就会使这节课会在一般的模式基础上有所变化和侧重,从而形成不同的变式,也就是“教无定法”。

  

  

篇十一: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二单元第一课果实和种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总1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

  2

  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六个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提出问题,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2)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制定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计划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他设计的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实验方案设计好了,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避免动手的盲目性。(4)实验探究。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一定要让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后再开展实验探究活动。(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这些现象或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进而得出结论。

  (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交流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交流要求学生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然后说出自己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三年级:

  二单元第一课《果实和种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3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5课《摆》,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大小对拉力的影响二单元第3课《建桥梁》,桥梁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六年级:五单元第1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

  以上7课中包括了运用探究法进行科学实验的一套完整的探究步骤过程。实验类型都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最显著的特征是“控制变量”来收集实验数据。

  问题:

  。

  假设:

  。

  保持不变的是:

  。

  需要改变的是:

  。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

  发现的现象:

  。

  结论:

  。

  下面分别地来说一下:

  三年级二单元第1课“果实和种子”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假设①:与水有关。

  保持不变的是:温度、空气。(种子、容器都一样)

  需要改变的是:水

  4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各放入X粒种子,1号瓶里洒点水(需经常洒水保持湿润),2号瓶里不洒水,放在常温的屋中。

  发现的现象:过几天后,1号瓶内的种子发出小芽,2号瓶里的种子没有发芽。

  结论:种子萌发与水有关。

  …………………………………………………………………………………………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设②:与温度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水、空气需要改变的是:温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湿润。1号瓶放入冰箱中,2号瓶放在常温的室中。

  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我的结论:种子萌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易发芽,温度低不易发芽)。…………………………………………………………………………………………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设③:与空气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温度、水。需要改变的是:空气。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湿润。1号瓶拧紧盖,2号瓶不盖盖,都放在常温的室中。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结论:种子萌发与空气有关。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①: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路面情况、距离一样)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重量。

  5

  需要改变的是:拉力大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钩码悬于桌边下,用改变钩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改变三次力)。每次力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没有秒表,可在明显改变拉力大小的情况下,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如拉力分别为5、10、15克(可自定)。我的发现:重量不变时,拉力越大,速度越快;拉力越小,速度越慢。我的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②:与重量有关。小车越重走得越慢;小车越轻走得越快。保持不变是的:拉力大小需要改变的是:小车重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一定重量的钩码悬于桌边下,通过增加砝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小车重量(改变三次)。每次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我的发现:拉力不变,小车越重,速度越慢。结论:小车越重,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四年级三单元第5课《摆》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①: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的重量、摆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长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个摆分别拴在长是20、30、40CM长(摆长可

  自定)的摆线下端(上端固定好),把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来回算一次),每个摆长分别做三次并记

  6

  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我的发现: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结论:摆长越长,摆的越慢;反之就越快。

  …………………………………………………………………………………………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②:与摆重有关,摆越重,摆的越快;摆越轻,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长、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重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不同的三个摆分别拴在长是一定的摆线下

  (上端固定),使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摆重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在摆长、摆角一定时,不论摆轻摆重,摆的次数都相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③: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小,摆的越快;摆角越大,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重、摆长需要改变的是:摆角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摆拴在一定长度的摆线下(上端固定),分别移开垂直位置25°、30°、35°角(角度可自定),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分别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角度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我的发现:虽摆角不同,但摆的次数都相同。结论:摆角大小与摆的快慢无关。

  四年级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

  7

  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假设①:伞面越大,下降越慢;伞面越小,下降越快。保持不变的是:挂的重物。(空气阻力不变)需要改变的是:伞面大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相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不同的三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可做三次)我的发现:伞面越大的伞下降越慢,伞面越小的伞下降越快。结论:伞面越大下降越慢。反之就越快。……………………………………………………………………………………………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假设②: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保持不变的是:伞面大小。需要改变的是:挂的重物。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轻重不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相同的三

  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我的发现: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结论:重物越重下降越快;反之就越慢。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

  斜坡是否省力的实验

  8

  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

  假设①:斜坡(坡度)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长度。(路面情况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斜面坡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一端高分别为5、10、15本书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并分别求出平均值。我的发现:斜坡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结论:(同上)……………………………………………………………………………………………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假设②:与坡长度有关,斜坡越长,拉力越大,斜坡越短,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高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三块长分别为20、30、40cm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记并分别求出平均值。我的发现:斜坡越长、拉力越小;斜坡越短,拉力越大。结论:斜坡越长,拉力越小,反之就越大。

  9

  问题: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假设:橡皮筋拉的越长,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越远。保持不变的是:橡皮筋、“火箭”本身不变,发射地方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橡此筋拉伸的长度。(改变三次)实验步骤(我的做法):1、把“火箭”底部抵在“发射器”的橡皮筋上。

  2、向下拉“火箭”,分别使“火箭”上的第一、第二、第三个刻度对准“发射器”底边,松手发射,各发射三次并分别记下射出的高度。

  3、求出“火箭”三次高度的平均值。我的发现:橡皮筋拉的越长,“火箭”射出的高度越高。结论:物体能量越大,运动距离越远。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10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能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问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11

  (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法的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尝试,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

  (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

  (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用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

  (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在总结和归纳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国。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

  12

  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4、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作品制作法的主要特点是:(1)制作是趣味性比较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多于讲,做多于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动手制作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将所学的知识、能力应用于实践。

  (2)教师休启发和教育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这不但能够从小培养他们利用废旧物资的环保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3)制作的作品、学到的技巧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的可以直接用于生活,美化环境,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

  (4)通过作品制作,尤其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学生中的很多有意义的小发明、小创造都是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灵感的。

  (5)在科学课中,不是为了制作而制作,不是单纯为了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在作品完成以后,教师要安排一些使用制作出的作品的活动,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发现和继续探究。

  作品制作法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和使用材料与操作工具的技能,对作品的大胆想象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热爱劳动的态度,并激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日常生活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创造发明意识。

  作品制作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可以使共享,也便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种形式既可以使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13

  5、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业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而且是现代人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及至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需要,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在活动过程中,文献搜集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研究活动,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指导。在教师向学生布置专题和进行信息搜集的操作指导时,可以采用班级辅导方式;在学生独立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时,教师既可以个别指导,也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就信息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进行统一指导。

  信息搜集法的活动过程是: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专题。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2)教师在确定专题后,要指导学生了解搜集专题信息的来源、途径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必要时可以出示信息搜集的主要观点提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3)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整理,这项工作主要在进行。这些资料可以是书籍、报刊,也可以是光盘或多媒体软件,在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体指导。

  (4)学生汇报信息搜集整理的情况,展示和发表自己对专题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过程可以在课堂中完成。在训练有素的条件下,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文献报告。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14

  信息搜集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研究方法,虽然学生在语文课的教学已经接触过阅读,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语言教学中的阅读毕竟和信息搜集法不同。他们对于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形成专题结论仍然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把指导学生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活动的重点。

  15

  

  

篇十二: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

  1/3

  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

  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

  2/3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2、调控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总之,科学也不容忽视,一定要让学生既愿意学习又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3/3

  

  

篇十三: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在科学课知识改变生活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知识改变生活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总1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

  2

  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六个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提出问题,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2)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制定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计划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他设计的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实验方案设计好了,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避免动手的盲目性。(4)实验探究。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一定要让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后再开展实验探究活动。(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这些现象或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进而得出结论。

  (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交流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交流要求学生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然后说出自己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三年级:

  二单元第一课《果实和种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3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5课《摆》,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大小对拉力的影响二单元第3课《建桥梁》,桥梁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六年级:五单元第1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

  以上7课中包括了运用探究法进行科学实验的一套完整的探究步骤过程。实验类型都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最显著的特征是“控制变量”来收集实验数据。

  问题:

  。

  假设:

  。

  保持不变的是:

  。

  需要改变的是:

  。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

  发现的现象:

  。

  结论:

  。

  下面分别地来说一下:

  三年级二单元第1课“果实和种子”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假设①:与水有关。

  保持不变的是:温度、空气。(种子、容器都一样)

  需要改变的是:水

  4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各放入X粒种子,1号瓶里洒点水(需经常洒水保持湿润),2号瓶里不洒水,放在常温的屋中。

  发现的现象:过几天后,1号瓶内的种子发出小芽,2号瓶里的种子没有发芽。

  结论:种子萌发与水有关。

  …………………………………………………………………………………………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设②:与温度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水、空气需要改变的是:温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湿润。1号瓶放入冰箱中,2号瓶放在常温的室中。

  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我的结论:种子萌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易发芽,温度低不易发芽)。…………………………………………………………………………………………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设③:与空气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温度、水。需要改变的是:空气。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湿润。1号瓶拧紧盖,2号瓶不盖盖,都放在常温的室中。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结论:种子萌发与空气有关。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①: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路面情况、距离一样)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重量。

  5

  需要改变的是:拉力大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钩码悬于桌边下,用改变钩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改变三次力)。每次力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没有秒表,可在明显改变拉力大小的情况下,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如拉力分别为5、10、15克(可自定)。我的发现:重量不变时,拉力越大,速度越快;拉力越小,速度越慢。我的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②:与重量有关。小车越重走得越慢;小车越轻走得越快。保持不变是的:拉力大小需要改变的是:小车重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一定重量的钩码悬于桌边下,通过增加砝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小车重量(改变三次)。每次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我的发现:拉力不变,小车越重,速度越慢。结论:小车越重,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四年级三单元第5课《摆》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①: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的重量、摆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长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个摆分别拴在长是20、30、40CM长(摆长可

  自定)的摆线下端(上端固定好),把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来回算一次),每个摆长分别做三次并记

  6

  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我的发现: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结论:摆长越长,摆的越慢;反之就越快。

  …………………………………………………………………………………………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②:与摆重有关,摆越重,摆的越快;摆越轻,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长、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重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不同的三个摆分别拴在长是一定的摆线下

  (上端固定),使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摆重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在摆长、摆角一定时,不论摆轻摆重,摆的次数都相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③: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小,摆的越快;摆角越大,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重、摆长需要改变的是:摆角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摆拴在一定长度的摆线下(上端固定),分别移开垂直位置25°、30°、35°角(角度可自定),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分别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角度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我的发现:虽摆角不同,但摆的次数都相同。结论:摆角大小与摆的快慢无关。

  四年级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

  7

  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假设①:伞面越大,下降越慢;伞面越小,下降越快。保持不变的是:挂的重物。(空气阻力不变)需要改变的是:伞面大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相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不同的三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可做三次)我的发现:伞面越大的伞下降越慢,伞面越小的伞下降越快。结论:伞面越大下降越慢。反之就越快。……………………………………………………………………………………………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假设②: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保持不变的是:伞面大小。需要改变的是:挂的重物。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轻重不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相同的三

  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我的发现: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结论:重物越重下降越快;反之就越慢。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

  斜坡是否省力的实验

  8

  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

  假设①:斜坡(坡度)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长度。(路面情况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斜面坡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一端高分别为5、10、15本书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并分别求出平均值。我的发现:斜坡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结论:(同上)……………………………………………………………………………………………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假设②:与坡长度有关,斜坡越长,拉力越大,斜坡越短,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高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三块长分别为20、30、40cm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记并分别求出平均值。我的发现:斜坡越长、拉力越小;斜坡越短,拉力越大。结论:斜坡越长,拉力越小,反之就越大。

  9

  问题: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假设:橡皮筋拉的越长,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越远。保持不变的是:橡皮筋、“火箭”本身不变,发射地方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橡此筋拉伸的长度。(改变三次)实验步骤(我的做法):1、把“火箭”底部抵在“发射器”的橡皮筋上。

  2、向下拉“火箭”,分别使“火箭”上的第一、第二、第三个刻度对准“发射器”底边,松手发射,各发射三次并分别记下射出的高度。

  3、求出“火箭”三次高度的平均值。我的发现:橡皮筋拉的越长,“火箭”射出的高度越高。结论:物体能量越大,运动距离越远。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10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能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问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11

  (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法的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尝试,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

  (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

  (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用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

  (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在总结和归纳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国。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

  12

  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4、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作品制作法的主要特点是:(1)制作是趣味性比较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多于讲,做多于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动手制作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将所学的知识、能力应用于实践。

  (2)教师休启发和教育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这不但能够从小培养他们利用废旧物资的环保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3)制作的作品、学到的技巧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的可以直接用于生活,美化环境,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

  (4)通过作品制作,尤其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学生中的很多有意义的小发明、小创造都是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灵感的。

  (5)在科学课中,不是为了制作而制作,不是单纯为了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在作品完成以后,教师要安排一些使用制作出的作品的活动,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发现和继续探究。

  作品制作法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和使用材料与操作工具的技能,对作品的大胆想象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热爱劳动的态度,并激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日常生活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创造发明意识。

  作品制作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可以使共享,也便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种形式既可以使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13

  5、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业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而且是现代人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及至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需要,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在活动过程中,文献搜集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研究活动,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指导。在教师向学生布置专题和进行信息搜集的操作指导时,可以采用班级辅导方式;在学生独立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时,教师既可以个别指导,也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就信息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进行统一指导。

  信息搜集法的活动过程是: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专题。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2)教师在确定专题后,要指导学生了解搜集专题信息的来源、途径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必要时可以出示信息搜集的主要观点提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3)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整理,这项工作主要在进行。这些资料可以是书籍、报刊,也可以是光盘或多媒体软件,在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体指导。

  (4)学生汇报信息搜集整理的情况,展示和发表自己对专题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过程可以在课堂中完成。在训练有素的条件下,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文献报告。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14

  信息搜集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研究方法,虽然学生在语文课的教学已经接触过阅读,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语言教学中的阅读毕竟和信息搜集法不同。他们对于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形成专题结论仍然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把指导学生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活动的重点。

  15

  

  

篇十四: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科学课堂教学越来到得学生们的喜欢,国家提倡发展科技的大前提下,小学科学课作为激发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启蒙课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课堂要注重激发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及对科技的创新精神。

  关键字:小学科学课对科技的重要性

  正文: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目前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全国到我市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学科名师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都体现着科学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得到广大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课堂教学也越来也得到学生们的喜欢,国家提倡发展科技的大前提下,小学科学课作为激发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启蒙课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此,就个人观点谈一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做以下阐述:

  一,科学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爱好

  中国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提到:好奇心很重要。小学科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以便让孩子形成对科技的爱好。而我们的科学课很大一部分就是让学生初步的体验和认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学生产生了对科学和技术的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将来也许会产生第二位爱因斯坦。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能盲目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新课标》之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小学科学教材很丰富,而我们的教学时间没有语数英等学科那么多的教学时间,怎么处理呢?这就涉及到我们第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爱好,更多的科学知识可以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动性,有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桥梁》中的内容冬瓜拱和制作小桥这两个课时完全可以让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家里完成后拍照上传给教师即可。这样我们既可以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完成了对应教学任务,还使得让学生们掌握和理解了对应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发展了学生对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科学课堂教学对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教师应以教授学生理解为主,掌握为辅。

  在《新课标》中之处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与此同时,也需加强对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环境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科学知识总目标第4项明确提出:“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程。”在我们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学生们可以很好的去理解,但是学生较为难以掌握即: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理论方面的知识,较难。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只要可以很好的理解对应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操作即可,没有必要深入的去探究科学和技术本身的理论,毕竟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注重的是激发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及对科技的创新精神。

  四,自主创客,让科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提出了:鼓励教师收集和自制学具,选取学生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坚持教具不是学具的简单复制,更不能用教具的演示代替学生操作学具的理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既可体验感知教学具的运用原理,从中了解技术的创新之处及其创新过程,又可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仓,新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实施自主发毗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亦可为优质教学具的及时推广与更新保驾护航。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辐助软件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教学具,它不应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简单图解,而应服务于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呈现探究问题情境、提供探究素材和信息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一些课外的科学知识,最好使我们身边的,学生较为容易接触并且有较好的条件设计教学内容的知识,通过学校的教研,开发出对应的校本创客内容,以便能够更好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对科技创新的思考,发挥科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客氛围。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和培养学生的科技知识能力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科技知识能力的启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版)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小学1-6年级科学教材》(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十五: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方法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

  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

  (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

  (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

  (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

  (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

  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

  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

  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进行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

  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篇十六: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探究发现法。二、实验探索法。三、小组讨论法。四、角色扮演法。五、现状调查法。六、作品制作法。七、信息搜集法。八、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开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假设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实用文档.

  .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重要途径。

  实用文档.

  .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根底,所以比拟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局部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局部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五、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符合把握现状的能力。

  实用文档.

  .

  六、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的活动,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低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七、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拟、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根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到运用信息搜集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八、模拟创造法:模拟创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独立或协作完成某种科技作品的活动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模拟创造,能够通过模拟创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本文档局部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实用文档.

  

  

篇十七: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方法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整理为word格式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

  整理为word格式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

  (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

  整理为word格式

  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整理为word格式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进行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整理为word格式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

  

篇十八: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方法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1/11

  ——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

  1/11

  (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

  (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

  1/11

  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进行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

  1/11

  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德。

  1/11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遴鎏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11

  (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专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归纳结论。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法的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儿童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X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有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11

  (5)在总结和归纳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

  (1)换位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扮演他人角色,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

  (2)易境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以自我出现,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到某自然水域考察、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在这种条件下,角色扮演者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演示特定的现象,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学习或练习专门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情,而这种体验又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在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11

  (1)角色扮演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的相互作用,所以比较适用于涉及有关科学教育与人、科学教育与社会和技术之间关系的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等。在练习准备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一些他们尚未知道的科学背景和注意事项,并熟悉学生的表演步骤和过程,予以适当的指导。

  (2)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要使扮演者十分投入到自己承担的角色中。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等方法,熟悉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领会角色的位置、角色的作用、角色反映的科学意义等,并认真加以排练。这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学生温故知新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从学生的个性、能力、表现才能等方面合理地选择扮演者,和学生共同策划他们将要扮演的角色、情节和过程,在排演中加以适当的指导。但必须注意避免对学生起支配作用,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角色,创造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4)角色扮演法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演出场地,但对教室、活动室或室外场地的环境要做适当的布置,要突出主题。教师还要注意安排好观众的座位,可以采用半圆形或圆形的布局,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作为演出的场地。5.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

  1/11

  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和把握现状的能力。现状调查法具有以下特点:

  (1)现状调查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对象,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不能像实验那样,设置人为的环境或对环境做出人为的改变。

  (2)在实施现状调查时,不一定在预想发生现象的同时进行,发生现象的事先事后对现象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影响。

  (3)调查的X围可大可小,在小学阶段,小X围的调查更便于操作。学生可以对事物进行一次性调查,也可以对事物进行跟踪调查,以研究其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和规律。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组织形式有小组调查和个人调查两种,采用哪种形式由调查的难度之调查的规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决定。假如调查对象的X围比较广,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调查的难度比较大,采用小组调查的形式比较适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最后进行调查汇报,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假如调查的对象X围比较小,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调查的难度也不大,就可以采用个人调查为主的形式;由学生个人进行调查,调查后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现状调查法的活动过程是:

  (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调查的内容和题目。

  (2)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设计并确定调查内容和方法。(3)学生按照调查计划规定的操作要XX施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1/11

  (4)学生汇报调查结果。(5)教师或学生总结讲评。教师在现状调查法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调查对象的选择必须符合调查目的与要求,并且要有一定的代表性。(2)教师要十分重视调查设计的环节,这是顺利进行调查的保证。学生只有按照周密的调查计划去实践,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调查结果。(3)调查的时候,一定要有调查记录。(4)现状调查法不可能一次完成,可以安排较多的时间和机会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