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18篇

时间:2022-11-14 13:30:10 来源:佳谦文档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18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目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思想2承前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18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18篇

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目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思想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1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2坚定信念不丢祖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4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正文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经验启示【正文】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求索能力。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

  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为革命的同盟军,而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把城市无产阶级作为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首先举行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尽管东西方的国情差异日渐明朗,但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

  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1942年,毛泽东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党内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得到了彻底清算,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最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开始了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样艰巨和复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成功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

  断,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展开和发展,到党的十三大,通过总结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等。这些观点构建起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共包括九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

  性构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使其获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争取了现实的合法性,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

  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次飞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规律性的经验启示,对于我们今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和借鉴意义。1、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消灭一切压迫和剥削,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因而,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从根本上说,都贯穿着这样同一个主题。由于这一主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所以,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内容和任务,而且又会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状况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特色,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时期的领袖人物或领导力量,必须首先立足于所处时代的背景,各有侧重地解决自己时代的主要课题,保证这一主题的最终解决。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围绕如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课题展开的,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课题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围绕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带领全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展开的。她们的主题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篇章。2、坚定信念,不丢“祖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自近代中国以来,许许多多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却无一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探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引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

  可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付出代价后做出的正确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引领我们立党兴国的“老祖宗”。正因如此,毛泽东曾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邓小平则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个理论、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老祖宗”都不能丢弃。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与实践过程。

  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前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加以科学地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领导全党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个别论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长

  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形成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领导创建了无产阶级政党,但他们没有共产党执政的实践。列宁曾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执政6年多时间,对执政党建设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就中国共产党来看,毛泽东较好地解决了夺取政权时期的党的建设问题,但在成为执政党后的建设上走了弯路,没有使党从整体上实现由领导革命斗争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的转变。邓小平对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但在其有生之年所解决的主要课题是如何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和对待前人的经验,结合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对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又一次具体体现。

  4、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以各个国家和民族革命和建设实际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只有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创造性运用,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推动力量。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既坚持了十月革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经验,又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全新的分析与阐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完全相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同毛泽东极端重视国情一样,邓小平也把对国情的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并进一步将其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加以把握,提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进而对在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基础上,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重大转变,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出现了众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使中国共产党面对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多,党员成份的多样性、党员思想意识的日益活跃和反腐倡廉的需要,使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正处于历史性的关键时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是面对这些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而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却历经150多年仍然充满活力而长盛不衰;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的根本所在。所以,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科学态度,必须体现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鲜明特征,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应该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条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创造新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大胆突破和扬弃了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产物。6、代表绝大多数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本色《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所以,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本色,又是共产

  党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个人来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作为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人物,代

  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毛泽东将关心人民疾苦,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一点也不能看轻”的大事和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将为人民利益而死视为比泰山还重。邓小平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有别的选择。他强调,人民利益标准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则一再指出: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谋人民所求、解人民所忧,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尽管内容丰富、深刻,但其根本立场就是引导中国人民清除一切压迫和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继而迅速摆脱贫困和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正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正因如此,她们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正因如此,在革命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才始终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前赴后继,坚贞不渝;在和平建设年代,广大人民群众更是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科学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题中要义,更是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重要和突出问题。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处理了认识与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与中国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使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

  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正确坚持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

  

  

篇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对于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有的已经醒悟有的正在醒悟必然成为国家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其次这一政治纲领的制定也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我们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侵略与压迫我们主张的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就是要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获得全民族最广泛的支持从而摆脱法西斯的侵略获得全民族的解放这一政治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说:“……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成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已经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所证明。

  首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对象。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同时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这一道理,明确任务和对象。其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动力。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除农民外,动力还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对他们又联合,又斗争。这和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和俄国革命的工人士兵主力不同,以农民阶级为主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最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在革命前途方面,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又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即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以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确立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不仅仅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还在于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也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政治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口号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有很大区别。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中,虽然不同阶级作用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却是联合专政,而苏联则是由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切革命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可是,作为马列思想坚定执行者的中国共产党为何没有效仿苏联实行一个阶级专政呢?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对中国国体政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的国家制度,并且

  依据社会各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这个问题。对于民族资产阶

  级既斗争又团结,对于大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团结,利用,教育。对于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有的已经醒悟,有的正在醒悟,必然成为国家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

  其次,这一政治纲领的制定也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我们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侵略与压迫,我们主张的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就是要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获得全民族最广泛的支持,从而摆脱法西斯的侵略,获得全民族的解放,这一政治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也在随着中国特殊情况而制定,并且在不同时期变化发展。在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时,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给予人民更多自由权利,我们又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切均是对马克思主义纲领的丰富与深化。

  经济纲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政策。然而在新民主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并未完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进行了对经济的改造,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不同性质经济实行不同政策,从而创造性的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赎买。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对地主阶级的土地与官僚资本采取的没收政策,而不是赎买政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土地问题关乎中国无数贫苦民众的生活。以地主阶级为主体的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用封建制度压迫光大农民,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消灭地主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是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的条件。官僚资本主义有着反动的本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提到了节制资本,就是针对于官僚资本。没收官僚资本有着双重革命性质。一方面摧毁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其次,毛泽东指出要保护民族工商业,这是马列主义不曾提出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的生产关系,同官僚资本有本质的不同,他们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的保持中立。因此,在革命胜利以后,在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的前提下,我们允许其存在,并使他们有一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是国民资产阶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因此,我们绝不能放任操纵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之,新民主主义经济绝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的理论政策,而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内部经济关系,即新民主主义经济。其指导方针必须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离开这个方针,便是错误的。文化纲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点就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就是共产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其内容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独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作派。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的,主张实事求是,对于中国封建时代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斗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以下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革命道路,三大法宝,“两步走”战略来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意识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党把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指向了农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红军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潜心研究并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详细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得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确立下来。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应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关系。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互相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的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是针对推到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一现实需要提出来的。所以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是彻底的革命者,但是由于数次工人运动的失败,马克思与恩格斯也发现如果无产阶级的革命没有农民的合唱就会是孤鸿哀鸣。基于此马恩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和不同革命阶级和革命派别间的革命运动。马恩清楚认识到阶级斗争需要得到广泛支持,广泛不仅代表阶级派别的广泛性,还代表地域的广泛性,虽然这一理论没有系统的表述,但却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他在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运动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作业1.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

  系。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成立至今就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前者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后者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完成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接力探索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都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要论证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要关注它们各自的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经历了曲折的产生过程。党在经历了造成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之后,才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继而来探讨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根据查阅教科书,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作为中国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参照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建设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科学内涵可以这样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ofrualdinkgwtesc,pbyhm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形成的过程中,它们都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三部曲:要么先右后“左”,要么先“左”后右,最后是殊途同归:既反“左”又反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总之,由于时代主题与中国国情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前者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后者则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已经在它产生之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顺利进程,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在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它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作业2.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1939年冬季,由毛泽东和其他人在延安合作撰写的一个小册子。在这个小册子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1939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并将其等同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强调: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经济上不消灭资本主义;在政治上“何党何派”均可参加政权。毛泽东在这个时候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有原因的。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说:“……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成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已经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所证明。

  首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对象。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同时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这一道理,明确任务和对象。其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动力。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除农民外,动力还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对他们又联合,又斗争。这和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和俄国革命的工人士兵主力不同,以农民阶级为主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最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在革命前途方面,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又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即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以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确立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不仅仅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还在于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也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政治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口号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有很大区别。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中,虽然不同阶级作用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却是联合专政,而苏联则是由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切革命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可是,作为马列思想坚定执行者的中国共产党为何没有效仿苏联实行一个阶级专政呢?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对中国国体政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的国家制度,并且

  依据社会各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这个问题。对于民族资产阶

  级既斗争又团结,对于大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团结,利用,教育。对于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有的已经醒悟,有的正在醒悟,必然成为国家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

  其次,这一政治纲领的制定也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我们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侵略与压迫,我们主张的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就是要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获得全民族最广泛的支持,从而摆脱法西斯的侵略,获得全民族的解放,这一政治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也在随着中国特殊情况而制定,并且在不同时期变化发展。在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时,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给予人民更多自由权利,我们又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切均是对马克思主义纲领的丰富与深化。

  经济纲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政策。然而在新民主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并未完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进行了对经济的改造,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不同性质经济实行不同政策,从而创造性的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赎买。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对地主阶级的土地与官僚资本采取的没收政策,而不是赎买政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土地问题关乎中国无数贫苦民众的生活。以地主阶级为主体的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用封建制度压迫光大农民,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消灭地主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是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的条件。官僚资本主义有着反动的本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提到了节制资本,就是针对于官僚资本。没收官僚资本有着双重革命性质。一方面摧毁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其次,毛泽东指出要保护民族工商业,这是马列主义不曾提出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的生产关系,同官僚资本有本质的不同,他们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的保持中立。因此,在革命胜利以后,在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的前提下,我们允许其存在,并使他们有一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是国民资产阶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因此,我们绝不能放任操纵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之,新民主主义经济绝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的理论政策,而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内部经济关系,即新民主主义经济。其指导方针必须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离开这个方针,便是错误的。文化纲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点就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就是共产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其内容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独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作派。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的,主张实事求是,对于中国封建时代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斗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篇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理论视野2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9112286872411151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13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6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07767777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451参见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00年第107胡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作者:王淑荣吴波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次真正的革命,而且这个革命不同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一次社会革命。“一国胜利论”是列宁运用历史辩证法解决俄国社会发展前途问题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不是主观的幻想,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科学分析当时具体条件的结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所取得的一大理论创造,是毛泽东从世界历史的高度考察中国革命性质和方向的成果,而革命的领导阶级从民族资产阶级向工人阶级的易移,构成中国革命性质发生重大历史转变的重要依据。系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历史逻辑,对于正确认识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史中的历史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未来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世界历史

  中图分类号:D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011-06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毛泽东指出:“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①从哲学根据看,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异质性。“理论的任务是把握普遍,实践的任务是处理个别。在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中间环节。”②民族化的过程就是探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的过程,就是搭建从理想到现实的桥梁的过程。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所取得的一大理论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而且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正确性。系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理论与历史逻辑,对于正确认识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史中的历史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未来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共产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实现条件

  当马克思使用“革命”概念时,这个概念已经具有了相较以往所不同的特殊内涵。他说过:“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③在他看来,“革命”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分,政治革命只是社会革命的组成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分。换言之,政治革命的意义只在于为社会革命创造前提。倘若没有后者的跟进,那么政治革命就只能是朝代更迭的同一语,而没有社会形态更替的意义。“任何一次真正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④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社会形态研究”(项目编号:03BKS010)的研究成果。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次真正的革命,而且这个革命不同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任何一次社会革命。这个不同点主要在于,以往任何一次社会革命都只是一种私有制对另一种私有制的替代,而共产主义革命则是对私有制的彻底消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⑤。“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⑥这一论述进一步揭示出共产主义革命的特殊意义,即这一革命所建构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也实现了对革命的消灭。就此而言,共产主义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的革命。

  与人类社会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革命都不同的共产主义革命,实现的条件自然与众不同,其中首要的前提是物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⑦“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当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必然消灭、从而也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必然颠覆的物质条件尚未在历史进程中、尚未在历史的‘运动’中形成以前,即使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它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资产阶级革命本身的辅助因素”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实现的物质条件的郑重声明,并不是有意将这一革命的实现推向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恰恰是共产主义革命学说科学性的证明。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马克思对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的强调,正表明他的国家消亡论不是乌托邦。”⑩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全球性概念而非地域性概念。全球性既表现为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空间状态,也表现为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条件。马克思始终强调共产主义革命不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一切文明国家的同时行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輥?輯?訛“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輥?輰?訛。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在回答共产主义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这个问题时指出:“不能。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輥?輱?訛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马克思认为革命的孤立性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指出:“巴黎公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在一切主要中心,如柏林、马德里以及其他地方,没有同时爆发同巴黎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水平相适应的伟大的革命运动。”?輥?輲?訛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

  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隐含着一种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企图。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輥?輳?訛“共产主义是超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敌对的”,“它不仅仅是工人的事业,而是全人类的事业。”?輥?輴?訛这里,恩格斯所明确的是,并不能简单地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划等号,如果没有生产关系变革的跟进,无产阶级革命只停留于夺取国家政权的层面,那么,就难以说无产阶级革命具备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只有将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才能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等同。也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才具有根本的一致性。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的这种联系,体现出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理论的深刻之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地具有共产主义革命的性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需要借助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因此也必然地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只不过,无产阶级革命是从革命主体的角度来定义的,它强调的是革命主体社会地位的根本性转变,而共产主义革命则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定义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澄清这一点,是因为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与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密切关联。列宁使用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概念,理论基础即在于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念的实践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关系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国胜利论”是列宁运用历史辩证法解决俄国社会发展前途问题的理论成果。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輥?輵?訛在他看来,只要得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一结论,那么历史就可能呈现出这样的一幅图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的这一结论不是主观的幻想,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科学分析当时具体条件的结果。这个具体条件是,20世纪初,资本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为抢夺殖民地而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指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正在开创一个社会革命的新纪元。现时代的一切客观条件正在把无产阶级的群众革命斗争提到日程上来。社会党人的责任就是,在不放弃工人阶级的任何一种合法的斗争手段的同时,使它们服从于这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提高工人的革命觉悟,使他们在国际的革命斗争中团结起来,支持和推进一切革命行动,力求把各国之间的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他们的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輥?輶?訛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至少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和取得胜利。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共同”和“发达”这两个概念。从表象上看,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与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里,需要对其中关涉的两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一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与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的关系。在列宁看来,他的“一国胜利论”并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的逻辑。他在1922年的《政论家札记》中的一番论述更加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我们连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也没有建设完成。仇视我们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势力还有可能把这夺回去。”“承认这一痛苦的真理根本没有什么‘可怕’,也决不会使人有正当的理由可以有一丝一毫的灰心失望,因为我们向来笃信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可是,我们暂时还是孤军作战,而且是在一个落后的、经济破坏比别国更厉害的国家,但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毕竟在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经济领域内开始前进了。”?輥?輷?訛可见,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并不是对马克思“共同胜利论”的否定,恰恰相反,这一思想是在马克思“共同胜利论”中生成并展开的。两者之间不仅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一国胜利论”内在于“共同胜利论”之中。

  二是马克思的“发达国家革命论”和列宁的“比较不发达国家革命论”的关系。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革命首先应在发达国家发生主要是基于生产力因素的考虑。因为在他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着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由此构成新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的起点。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革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殊权利的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交往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大工业发达国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非工业国家。“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显露出来了)。”?輦?輮?訛这段引文将两者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关系说得足够清楚了。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比较不发达国家同样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当然,在他们看来,比较不发达国家的革命必须和发达国家的革命联系在一起考察。恩格斯在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写道:俄国革命的意义在于“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这种胜利,目前的俄国无论从公社那里还是从资本主义那里,都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輦?輯?訛恩格斯在这里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俄国革命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论述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于俄国实现社会革命的决定性意义。

  对于自己的“单兵突进”,列宁以对历史辩证法炉火纯青的运用和把握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輦?輰?訛当然,列宁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实现前提,在列宁那里变换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列宁在缺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支持的条件下,希冀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统一来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列宁的逻辑是:“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輦?輱?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胜利,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并延续至今。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的双重根据

  列宁在1923年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不仅指出了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从而使得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富有预见性地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輦?輲?訛20世纪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确如列宁所料,历史的辩证法在中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挥。

  这一发挥是以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标志的。在毛泽东看来,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革命任务,两者之间并不各自孤立,它们相互联结在一起不可分割,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所在。他指出:“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而农民则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所以,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两个基本任务,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统一的。”?輦?輳?訛双重的革命任务决定了,在近代中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这两种势力,谁就能够取得各阶级阶层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西方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举步维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与生俱来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兼具的两重特性,决定了这一阶级不可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导力量。当这两大革命任务提交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级面前时,这个阶级并没有出色的表演,失去了应有的担当。而与之相对照的是,与资本主义大工业相联系的中国工人阶级日益壮大起来。中国革命的希望最终落在了这个阶级的肩上。

  在1939年5月1日发表的《五四运动》一文中和5月4日所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根本的革命力量是工农,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如果离开了这种根本的革命力量,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历史的事实是,中国无产阶级逐步取代民族资产阶级直接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担当起了领导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革命的领导阶级从民族资产阶级向工人阶级的易移,是中国革命性质发生重大历史转变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輦?輴?訛。新的革命主体的判定,既是对新民主主义论内涵的具体阐释,也是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国革命的性质之所以实现重大的历史转变,有值得深入阐发的外部条件。应该说,新民主主义论的提出,首先是毛泽东从世界历史的高度考察中国革命的结果。20世纪初,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标志世界历史的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二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俄国脱离了帝国主义阵营;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的历史时代的开辟。斯大林认为,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界,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后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世界体系。对于这一变化,毛泽东明确指出,“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輦?輵?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成为中国革命性质发生转变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原因。

  对于这种“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毛泽东进而认为,它已经可以纳入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分析框架。直接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上达成的一致性。这个革命是“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目标构成联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纽带。在毛泽东看来,“只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輦?輶?訛二是在革命的领导阶级上达成的一致性。这个革命已经不再是被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被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一方面认为这个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明确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他指出:“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輦?輷?訛显然,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国情,在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权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种“瞻前顾后”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的概念,蕴涵着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思想,具体展现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的战略。在他看来,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其中,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二阶段。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輧?輮?訛处于同一时代的列宁和毛泽东,由于所处的具体国情的不同,因而面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也必然有所不同。随着帝国主义战争的进展,欧洲各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渐成熟。列宁位于帝国主义风暴中心,他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进而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则处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国,他所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从帝国主义时代的边缘化地位去反帝反封建,如何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輧?輯?訛可以认为,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是对列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一次分解。它所揭示的是,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支持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取得政治革命的胜利,逐步积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的条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后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解释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长时期内是反帝反封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又提出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輧?輰?訛这一论述进一步揭示出中国革命两个步骤之间的有机联系。

  毛泽东基于列宁思想之上的这种分解,是一种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在时间上拉开式的努力。胡绳对此有一番蕴涵着历史辩证法的论述:“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是不是有力量夺取政权,这和就经济状况说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两者不一定是一回事。并不一定是到了铲除它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时候,无产阶级才有可能夺得政权;当然也不一定是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时,铲除资本主义的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政党能否取得胜利,掌握政权,与各种国内国际条件有关,只要形势有利,就应该紧紧抓住时机,毫不放松,夺取胜利”?輧?輱?訛。在他看来,不能因为共产主义革命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就等着而不去夺取政权。无产阶级革命家要抓住机遇夺取革命的胜利,然后再在无产阶级政权下逐步创造革命第二步的条件。这就是中国革命必须走新民主主义道路的道理。

  对于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统一战线的考虑。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就指出,毛泽东在延安成功的秘诀,是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的灵活性。作为近期目标,他在1940年提倡新民主主义以形成包容所有中国拥护中共领导的人民统一战线。?輧?輲?訛另一名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也认为,“毛泽东将根据地党的战时纲领命名为新民主主义,它是全神贯注于统一战线时形成的。”?輧?輳?訛费正清等人虽然认识到了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但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归结为统一战线的考虑,并没有抓住这一理论的根本立意,因而不是一种全面的认识。毫无疑问,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必然反映为统一战线的政策要求,但是,新民主主义论所着重阐明的是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前途与现实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就此,有学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大思路上同1921—1923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近,它们都是通过灵活的、迂回的、间接的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济十分落后的中国来说,应该是最积极最稳妥的。”?輧?輴?訛这显然是一个合理的分析。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时,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即毛泽东的这种分解实际上所换取的是革命进程中的主动姿态,而列宁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展开新经济政策的实践的。可以说,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在资本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两步走”的战略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特征。对此,毛泽东明确说过: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那么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輧?輵?訛。

  注释:

  ①?輦?輳?訛?輦?輴?訛?輦?輵?訛?輦?輶?訛?輦?輷?訛?輧?輮?訛?輧?輵?訛《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637、647、669、671、646、651、559页。

  ②李景源:《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理论视野》2011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8页。④?輥?輳?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2页。

  ⑤⑥?輥?輯?訛?輥?輰?訛?輥?輱?訛?輦?輮?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91、122、86、87、241、115-11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7页。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1-332页。⑩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80页。?輥?輲?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0页。?輥?輴?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4页。?輥?輵?訛《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輥?輶?訛《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6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輥?輷?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輲?訛《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0、776、777、778页。

  ?輦?輯?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451页。

  ?輧?輯?訛参见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輧?輰?訛《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00年,第107页。

  ?輧?輱?訛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輧?輲?訛[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

  ?輧?輳?訛[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輧?輴?訛项启源:《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作者简介:王淑荣,女,1967年生,吉林农安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吉林长春,130012;吴波,男,1971年生,安徽五河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审,北京,100732。

  (责任编辑刘龙伏)

  

  

篇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然而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国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断层现象具体表现为传统道德模式的缺失价值标准的改变行为标准无所凭依精神文化空虚等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机械1004班房成亮100800411

  在漫长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即将结束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莫大的希望。于是不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五四”运动开始了。工人阶级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广大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距五四运动仅两年之久,在中国革命的红色之都——上海,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初步胜利。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有机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而共产党正是仅仅抓住了这一点,才使得她肩负上了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使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解放思想是首要目标。必须摆脱那些封建的落后的思想,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分析为题,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革命道路,而不能照搬外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方法。史实证明了,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与时俱进,就是要保持组织的先进性,不断学习与探索,同时学会合作。国共合作就是正确的选择,但它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共产党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加入国民党的,这就等于主动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这一点明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和领导权。当然,这一过错对刚刚成立不久的共产党而言也是难以避免的。开拓创新,就是要善于打破成规,勇于实践,敢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抗日战争期间的长征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很好的见证。

  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谈抗日战争。九一八是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则是全面抗战的开端。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没有日军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却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中国共产党正是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此后的解放战争中,共产党运用了同样的思想法宝,在毫无其他优势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得民心者的天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人民群众作用的又一具体阐述。“,与此同时,共产党高度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想结合,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其他国家的不一样,这和中国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共产党在农村尚有发展的余地。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国民党的反动势力集中在城市,在城市不利于共产党有生革命力量的发展。因此,及时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三万五千里的长征是有必要的,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这样的胜利似乎是一个奇迹,这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确实是一个奇迹,但它对马克思主义来说,绝对不是奇迹,而是必然。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自从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他就时刻和中国的革命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融入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其逐渐成为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发展理论体

  系。正是这一理论体系,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一般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要先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这一过程。这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然而,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国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断层现象,具体表现为传统道德模式的缺失、价值标准的改变、行为标准无所凭依、精神文化空虚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坚定的信仰来支撑。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传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失。由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

  

  

篇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与此相应的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焕发青春等等。因此,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篇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姓名:张慧珍学号:211303436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班【摘要】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武器,更为我们科学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及启示;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

  回顾中国共产党85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锲而不舍地探索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与启示,是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认真汲取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率先垂范、首开先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以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总结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任务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原则和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遭遇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能够纠正错误,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也在于重新恢复和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次飞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规律性的经验启示,对于我们今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从根本上说,都贯穿着这样同一个主题。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内容和任务,而且又会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状况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特色,因此必须首先立足于所处时代的背景,各有侧重地解决自己时代的主要课题,保证这一主题的最终解决。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是,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保持与时俱进。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回顾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巨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

  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所以,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科学态度,必须体现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鲜明特征,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应该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条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创造新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坚定信念,不丢“祖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付出代价后做出的正确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引领我们立党兴国的“老祖宗”。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探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才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引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正因如此,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老祖宗”都不能丢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和根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就是一切为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还是开拓创新、摆脱全国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它们才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代表绝大多数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本色。就个人来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作为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人物,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尽管内容丰富、深刻,但其根本立场就是引导中国人民清除一切压迫和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继而迅速摆脱贫困和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正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就将失去其真理性和指导性,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真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才能从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中领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科学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题中要义,更是这么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重要和突出问题。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处理了认识与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与中国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使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正确坚持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参考文献:

  1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4期

  2谈振好;张俊宗;;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张利明;马妮;杨永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评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5曹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6康月磊;;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7王良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8张新;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8期9李腊生;;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6期10赵建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J];青春岁月;2012年02期11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篇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社会党人的责任就是在不放弃工人阶级的任何一种合法的斗争手段的同时使它们服从于这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提高工人的革命觉悟使他们在国际的革命斗争中团结起来支持和推进一切革命行动力求把各国之间的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他们的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作者:王淑荣吴波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次真正的革命,而且这个革命不同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一次社会革命。“一国胜利论”是列宁运用历史辩证法解决俄国社会发展前途问题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不是主观的幻想,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科学分析当时具体条件的结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所取得的一大理论创造,是毛泽东从世界历史的高度考察中国革命性质和方向的成果,而革命的领导阶级从民族资产阶级向工人阶级的易移,构成中国革命性质发生重大历史转变的重要依据。系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历史逻辑,对于正确认识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史中的历史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未来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世界历史

  中图分类号:D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011-06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毛泽东指出:“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①从哲学根据看,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异质性。“理论的任务是把握普遍,实践的任务是处理个别。在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中间环节。”②民族化的过程就是探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的过程,就是搭建从理想到现实的桥梁的过程。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所取得的一大理论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而且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正确性。系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理论与历史逻辑,对于正确认识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史中的历史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未来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共产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实现条件

  当马克思使用“革命”概念时,这个概念已经具有了相较以往所不同的特殊内涵。他说过:“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③在他看来,“革命”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分,政治革命只是社会革命的组成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分。换言之,政治革命的意义只在于为社会革命创造前提。倘若没有后者的跟进,那么政治革命就只能是朝代更迭的同一语,而没有社会形态更替的意义。“任何一次真正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④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社会形态研究”(项目编号:03BKS010)的研究成果。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次真正的革命,而且这个革命不同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任何一次社会革命。这个不同点主要在于,以往任何一次社会革命都只是一种私有制对另一种私有制的替代,而共产主义革命则是对私有制的彻底消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⑤。“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⑥这一论述进一步揭示出共产主义革命的特殊意义,即这一革命所建构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也实现了对革命的消灭。就此而言,共产主义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的革命。

  与人类社会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革命都不同的共产主义革命,实现的条件自然与众不同,其中首要的前提是物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⑦“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当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必然消灭、从而也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必然颠覆的物质条件尚未在历史进程中、尚未在历史的‘运动’中形成以前,即使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它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资产阶级革命本身的辅助因素”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实现的物质条件的郑重声明,并不是有意将这一革命的实现推向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恰恰是共产主义革命学说科学性的证明。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马克思对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的强调,正表明他的国家消亡论不是乌托邦。”⑩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全球性概念而非地域性概念。全球性既表现为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空间状态,也表现为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条件。马克思始终强调共产主义革命不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一切文明国家的同时行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輥?輯?訛“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輥?輰?訛。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在回答共产主义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这个问题时指出:“不能。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輥?輱?訛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马克思认为革命的孤立性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指出:“巴黎公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在一切主要中心,如柏林、马德里以及其他地方,没有同时爆发同巴黎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水平相适应的伟大的革命运动。”?輥?輲?訛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

  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隐含着一种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企图。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輥?輳?訛“共产主义是超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敌对的”,“它不仅仅是工人的事业,而是全人类的事业。”?輥?輴?訛这里,恩格斯所明确的是,并不能简单地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划等号,如果没有生产关系变革的跟进,无产阶级革命只停留于夺取国家政权的层面,那么,就难以说无产阶级革命具备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只有将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才能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等同。也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才具有根本的一致性。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的这种联系,体现出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理论的深刻之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地具有共产主义革命的性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需要借助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因此也必然地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只不过,无产阶级革命是从革命主体的角度来定义的,它强调的是革命主体社会地位的根本性转变,而共产主义革命则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定义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澄清这一点,是因为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与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密切关联。列宁使用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概念,理论基础即在于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念的实践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关系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国胜利论”是列宁运用历史辩证法解决俄国社会发展前途问题的理论成果。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輥?輵?訛在他看来,只要得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一结论,那么历史就可能呈现出这样的一幅图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的这一结论不是主观的幻想,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科学分析当时具体条件的结果。这个具体条件是,20世纪初,资本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为抢夺殖民地而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指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正在开创一个社会革命的新纪元。现时代的一切客观条件正在把无产阶级的群众革命斗争提到日程上来。社会党人的责任就是,在不放弃工人阶级的任何一种合法的斗争手段的同时,使它们服从于这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提高工人的革命觉悟,使他们在国际的革命斗争中团结起来,支持和推进一切革命行动,力求把各国之间的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他们的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輥?輶?訛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至少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和取得胜利。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共同”和“发达”这两个概念。从表象上看,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与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里,需要对其中关涉的两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一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与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的关系。在列宁看来,他的“一国胜利论”并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的逻辑。他在1922年的《政论家札记》中的一番论述更加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我们连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也没有建设完成。仇视我们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势力还有可能把这夺回去。”“承认这一痛苦的真理根本没有什么‘可怕’,也决不会使人有正当的理由可以有一丝一毫的灰心失望,因为我们向来笃信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可是,我们暂时还是孤军作战,而且是在一个落后的、经济破坏比别国更厉害的国家,但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毕竟在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经济领域内开始前进了。”?輥?輷?訛可见,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并不是对马克思“共同胜利论”的否定,恰恰相反,这一思想是在马克思“共同胜利论”中生成并展开的。两者之间不仅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一国胜利论”内在于“共同胜利论”之中。

  二是马克思的“发达国家革命论”和列宁的“比较不发达国家革命论”的关系。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革命首先应在发达国家发生主要是基于生产力因素的考虑。因为在他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着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由此构成新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的起点。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革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殊权利的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交往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大工业发达国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非工业国家。“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显露出来了)。”?輦?輮?訛这段引文将两者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关系说得足够清楚了。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比较不发达国家同样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当然,在他们看来,比较不发达国家的革命必须和发达国家的革命联系在一起考察。恩格斯在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写道:俄国革命的意义在于“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这种胜利,目前的俄国无论从公社那里还是从资本主义那里,都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輦?輯?訛恩格斯在这里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俄国革命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论述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于俄国实现社会革命的决定性意义。

  对于自己的“单兵突进”,列宁以对历史辩证法炉火纯青的运用和把握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輦?輰?訛当然,列宁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实现前提,在列宁那里变换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列宁在缺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支持的条件下,希冀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统一来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列宁的逻辑是:“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輦?輱?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胜利,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并延续至今。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的双重根据

  列宁在1923年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不仅指出了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从而使得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富有预见性地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輦?輲?訛20世纪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确如列宁所料,历史的辩证法在中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挥。

  这一发挥是以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标志的。在毛泽东看来,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革命任务,两者之间并不各自孤立,它们相互联结在一起不可分割,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所在。他指出:“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而农民则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所以,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两个基本任务,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统一的。”?輦?輳?訛双重的革命任务决定了,在近代中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这两种势力,谁就能够取得各阶级阶层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西方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举步维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与生俱来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兼具的两重特性,决定了这一阶级不可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导力量。当这两大革命任务提交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级面前时,这个阶级并没有出色的表演,失去了应有的担当。而与之相对照的是,与资本主义大工业相联系的中国工人阶级日益壮大起来。中国革命的希望最终落在了这个阶级的肩上。

  在1939年5月1日发表的《五四运动》一文中和5月4日所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根本的革命力量是工农,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如果离开了这种根本的革命力量,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历史的事实是,中国无产阶级逐步取代民族资产阶级直接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担当起了领导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革命的领导阶级从民族资产阶级向工人阶级的易移,是中国革命性质发生重大历史转变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輦?輴?訛。新的革命主体的判定,既是对新民主主义论内涵的具体阐释,也是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国革命的性质之所以实现重大的历史转变,有值得深入阐发的外部条件。应该说,新民主主义论的提出,首先是毛泽东从世界历史的高度考察中国革命的结果。20世纪初,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标志世界历史的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二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俄国脱离了帝国主义阵营;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的历史时代的开辟。斯大林认为,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界,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后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世界体系。对于这一变化,毛泽东明确指出,“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輦?輵?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成为中国革命性质发生转变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原因。

  对于这种“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毛泽东进而认为,它已经可以纳入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分析框架。直接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上达成的一致性。这个革命是“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目标构成联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纽带。在毛泽东看来,“只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輦?輶?訛二是在革命的领导阶级上达成的一致性。这个革命已经不再是被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被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一方面认为这个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明确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他指出:“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輦?輷?訛显然,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国情,在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权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种“瞻前顾后”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的概念,蕴涵着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思想,具体展现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的战略。在他看来,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其中,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二阶段。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輧?輮?訛处于同一时代的列宁和毛泽东,由于所处的具体国情的不同,因而面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也必然有所不同。随着帝国主义战争的进展,欧洲各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渐成熟。列宁位于帝国主义风暴中心,他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进而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则处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国,他所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从帝国主义时代的边缘化地位去反帝反封建,如何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輧?輯?訛可以认为,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是对列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一次分解。它所揭示的是,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支持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取得政治革命的胜利,逐步积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的条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后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解释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长时期内是反帝反封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又提出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輧?輰?訛这一论述进一步揭示出中国革命两个步骤之间的有机联系。

  毛泽东基于列宁思想之上的这种分解,是一种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在时间上拉开式的努力。胡绳对此有一番蕴涵着历史辩证法的论述:“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是不是有力量夺取政权,这和就经济状况说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两者不一定是一回事。并不一定是到了铲除它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时候,无产阶级才有可能夺得政权;当然也不一定是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时,铲除资本主义的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政党能否取得胜利,掌握政权,与各种国内国际条件有关,只要形势有利,就应该紧紧抓住时机,毫不放松,夺取胜利”?輧?輱?訛。在他看来,不能因为共产主义革命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就等着而不去夺取政权。无产阶级革命家要抓住机遇夺取革命的胜利,然后再在无产阶级政权下逐步创造革命第二步的条件。这就是中国革命必须走新民主主义道路的道理。

  对于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统一战线的考虑。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就指出,毛泽东在延安成功的秘诀,是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的灵活性。作为近期目标,他在1940年提倡新民主主义以形成包容所有中国拥护中共领导的人民统一战线。?輧?輲?訛另一名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也认为,“毛泽东将根据地党的战时纲领命名为新民主主义,它是全神贯注于统一战线时形成的。”?輧?輳?訛费正清等人虽然认识到了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但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归结为统一战线的考虑,并没有抓住这一理论的根本立意,因而不是一种全面的认识。毫无疑问,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必然反映为统一战线的政策要求,但是,新民主主义论所着重阐明的是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前途与现实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就此,有学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大思路上同1921—1923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近,它们都是通过灵活的、迂回的、间接的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济十分落后的中国来说,应该是最积极最稳妥的。”?輧?輴?訛这显然是一个合理的分析。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时,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即毛泽东的这种分解实际上所换取的是革命进程中的主动姿态,而列宁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展开新经济政策的实践的。可以说,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在资本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两步走”的战略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特征。对此,毛泽东明确说过: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那么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輧?輵?訛。

  注释:

  ①?輦?輳?訛?輦?輴?訛?輦?輵?訛?輦?輶?訛?輦?輷?訛?輧?輮?訛?輧?輵?訛《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637、647、669、671、646、651、559页。

  ②李景源:《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理论视野》2011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8页。④?輥?輳?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2页。

  ⑤⑥?輥?輯?訛?輥?輰?訛?輥?輱?訛?輦?輮?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91、122、86、87、241、115-11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7页。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1-332页。⑩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80页。?輥?輲?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0页。?輥?輴?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4页。?輥?輵?訛《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輥?輶?訛《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6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輥?輷?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輲?訛《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0、776、777、778页。

  ?輦?輯?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451页。

  ?輧?輯?訛参见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輧?輰?訛《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00年,第107页。

  ?輧?輱?訛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輧?輲?訛[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

  ?輧?輳?訛[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輧?輴?訛项启源:《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作者简介:王淑荣,女,1967年生,吉林农安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吉林长春,130012;吴波,男,1971年生,安徽五河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审,北京,100732。

  (责任编辑刘龙伏)

  

  

篇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成立至今就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前者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后者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完成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接力探索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都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要论证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要关注它们各自的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经历了曲折的产生过程。党在经历了造成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之后,才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继而来探讨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根据查阅教科书,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作为中国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参照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建设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科学内涵可以这样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形成的过程中,它们都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三部曲:要么先右后“左”,要么先“左”后右,最后是殊途同归:既反“左”又反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总之,由于时代主题与中国国情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前者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

  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后者则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已经在它产生之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顺利进程,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在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它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作业2.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1939年冬季,由毛泽东和其他人在延安合作撰写的一个小册子。在这个小册子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1939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并将其等同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强调: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经济上不消灭资本主义;在政治上“何党何派”均可参加政权。毛泽东在这个时候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有原因的。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国际环境首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至关重要。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

  是转变的时代条件.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2)国内环境

  辛亥革命失败后,伴随着封建余孽的复辟帝制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在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复古尊孔的逆流。为了反击这股逆流,我国知识界一些资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反动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有重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3)政治条件与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中国工人队伍由辛亥革命前的五、六十万人增加到“五四”运动前的200多万人。工人运动也有新发展,其表现是:斗争规模扩大,罢工次数剧增;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的日益突出;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这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将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4)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实现新的民主革命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准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曙光”。他们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新青年》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就为中国新的民主革命的转变准备了理论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爆发的,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出;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也就是说,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终上所述,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篇十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作者:刘明越,左俊楠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1年第1期

  刘明越1,左俊楠2

  (1.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党内背景之下写就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阐明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新民主主义实践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016—02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新民主主义实践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所以在今天,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新阶段,重新学习、研究《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写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写于1939年底和1940年初,同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文章,在中国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它作出了系统的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对未来的共和国进行了构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与纲领,纠正与批判了一些党内外的错误观点。对于推动历史的进步,加快中国革命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乃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文化发展上都体现了毛泽东在该文所阐述的思想。

  国际方面,毛泽东指出,“在今天,是在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一天一天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在苏联已经到了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有能力领导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战争,打击资本主义反动的时候;是在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正在准备打倒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时候。”

  国内方面,1939年—1940年的国内环境并不乐观,国民党顽固派要消灭共产党。毛泽东在文章开头就谈到,“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虽然还主张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变本加厉地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边区政府。

  党内方面,教条主义继续在党内延续着不良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长期存在着教条主义的态度,即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做本本,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而忽视引出结论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党内出现了某些“左”的倾向,幻想超越革命发展阶段,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为此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二、主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对两个革命阶段的关系作了更详尽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根据“现实中国社会的性质”、“现实中国的国情”,再一次强调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第二,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仍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第三,详尽地论述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为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最后,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说:“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后,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影响

  首先,从该文发表的背景来看,恰逢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敢于在复杂纷乱的环境中,发表这篇文章,不但鼓舞了人民抗战的信念,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独特的战略眼光。其次,从该文的内容来看。该文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毛泽东在文章中,对政治和文化的阐述,至今仍能在我们的政权建设中找到踪迹,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出的民主集中制。第三,从该文的影响来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界的觉醒,也影响到了今天。该文的发表成为国统区左翼人士为新中国的诞生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指南,也成为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改造的武器。

  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一是新民主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毛泽东虽然有所提及,但仍不明确。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待三民主义的发展,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个主义对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影响。二是将《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其模式也不仅仅是“冲击——反应”。如果我们用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这篇文章,那也许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该文的内容和意义。三是加强该文与其他文章的纵横联系。毛泽东在同一阶段发表的文章,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所发表的文章,党内党外认识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特别是国民党政府怎么来看待这篇文章,都是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的,这有助于理解该文的历史地位。四是重新审定该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该文存在着一些理论尚不明确的地方,即政治上过分强调集中,轻视民主;未提到法律建设;文化大革命把“革命”的理论引入社会基层,形成人民运动不断等。

  

篇十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这一伟大的进程虽然是关乎历史,关乎政治的,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却觉得,可以将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来。

  从党的幼年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一直到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这样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过程,如果从我们个人出发,就好比从我们幼年开始对周遭环境甚至自身都不太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人的辅导和不断地自我学习中获得成长,从而渐渐走向成熟。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涵盖了很深的科学内涵。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没有哪一种理论生搬到每个人头上都行得通的,也就是当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知识、并觉得它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的时候,我们不能将其当成是一种教条而死扣理论,这样只会让我们自己一头雾水。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从他人的身上看到一些成长成功的方法时,总是想拿来用用,看看自己是否可以走同样的路而获得成长。别人的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指明一些道路,但是如果我们在走这条道路的时候,别人摸过什么花我们也去摸什么花,比人摘什么枝我们也去摘什么枝,也就是将别人的经验原封不动的照抄下来,这样肯定也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那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会逐渐了解自己,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然后将我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将其行动、实践化。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感触,有些艰涩难懂的概念,往往我们读了千遍万遍都不解,而不妨在实际生活中将其运用起来,再回头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恍然大悟。而这样的实践经验过后,我们不但能了解自己更深,还能将知识附上我们自己的理解,甚至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并且可以或用方法并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总结方法,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让理论真正在实践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这项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经过反帝反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离不开这项理论成果;第二,它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青大精神支柱;第三,它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对于我们自身,首先,如果我们将对成长有所帮助的知识力量学精学透,并将它们灵活地运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小事着手,我们将会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明确我们

  的目标,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阶梯,并且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不断地探索,使得每一步的偶走得踏踏实实。如果离开了一个明确的指引和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行动就会陷入盲目性。其次,我们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会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团体,都需要一个强烈的精神支柱,这样这个个人或者团体才会有灵魂,才会有生命力。这样在向目标踏进的过程中,若碰壁才不会停滞不前,若有收获才不会骄傲忘本。再次,积极地思想或知识会让我们对学习以及生活抱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感受优良的新风,并不断在一定的领域开拓出新境界。当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如果抱有科学的态度,我们就不会极端地反对或轻视一种学说,也不会盲目地跟从或迷信它,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判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理论,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个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它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而邓小平后来对党的思想路线内容做了概括,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而“实事求是”,简单来说就是实践出真知。在个人的发展上也可以体现出。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成长的前提、基础。“我们看待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到方针、政策、方法来。”我们处在不同的时期时,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自身的状况也有所不同,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将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上、只唯实”。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一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所学知识的一半原理,更要注意把握贯穿于这些知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搞清实际,因为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各不相同,即使处在相同的环境中,也可能会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不相同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对实际情况有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把握,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理论、灵活运用理论,才能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真理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我们判定认识真理的标准并不能依据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要依据客观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很多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特征让我们可以根据新的实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品质的同时,更能探究到其更深的奥秘。而当原有理论中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理论来裁判新的实践了,而应该通过新的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生命力。我们就要做到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在不断探究并解决困难问题的路途上发展自身、发展社会并推进理论的发展。

  

  

篇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作者:王淑荣吴波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次真正的革命,而且这个革命不同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一次社会革命。“一国胜利论”是列宁运用历史辩证法解决俄国社会发展前途问题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不是主观的幻想,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科学分析当时具体条件的结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所取得的一大理论创造,是毛泽东从世界历史的高度考察中国革命性质和方向的成果,而革命的领导阶级从民族资产阶级向工人阶级的易移,构成中国革命性质发生重大历史转变的重要依据。系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历史逻辑,对于正确认识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史中的历史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未来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世界历史

  中图分类号:D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011-06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毛泽东指出:“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①从哲学根据看,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异质性。“理论的任务是把握普遍,实践的任务是处理个别。在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中间环节。”②民族化的过程就是探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的过程,就是搭建从理想到现实的桥梁的过程。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所取得的一大理论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而且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正确性。系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理论与历史逻辑,对于正确认识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史中的历史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未来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共产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实现条件

  当马克思使用“革命”概念时,这个概念已经具有了相较以往所不同的特殊内涵。他说过:“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③在他看来,“革命”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分,政治革命只是社会革命的组成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分。换言之,政治革命的意义只在于为社会革命创造前提。倘若没有后者的跟进,那么政治革命就只能是朝代更迭的同一语,而没有社会形态更替的意义。“任何一次真正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④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社会形态研究”(项目编号:03BKS010)的研究成果。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次真正的革命,而且这个革命不同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任何一次社会革命。这个不同点主要在于,以往任何一次社会革命都只是一种私有制对另一种私有制的替代,而共产主义革命则是对私有制的彻底消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⑤。“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⑥这一论述进一步揭示出共产主义革命的特殊意义,即这一革命所建构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也实现了对革命的消灭。就此而言,共产主义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的革命。

  与人类社会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革命都不同的共产主义革命,实现的条件自然与众不同,其中首要的前提是物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⑦“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当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必然消灭、从而也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必然颠覆的物质条件尚未在历史进程中、尚未在历史的‘运动’中形成以前,即使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它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资产阶级革命本身的辅助因素”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实现的物质条件的郑重声明,并不是有意将这一革命的实现推向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恰恰是共产主义革命学说科学性的证明。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马克思对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的强调,正表明他的国家消亡论不是乌托邦。”⑩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全球性概念而非地域性概念。全球性既表现为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空间状态,也表现为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条件。马克思始终强调共产主义革命不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一切文明国家的同时行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

  

篇十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内容摘要】:本论文深刻总结从毛泽东思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现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方面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同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上升的也是曲折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主要的矛头是反对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工人群众,而且它是用欧洲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有这些,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事业。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80多年来,中国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原则,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方面做出的不朽贡献,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的正确思想,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即创立了一条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了三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独特的革命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三套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不太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1978年,由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的影响,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不能不存在着局限,并由此而造成了理论上的不成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对此,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新的实践中加以认真的总结。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断,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

  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

  也逐步展开和发展,到党的十三大,通过总结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等。这些观点构建起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共包括九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使其获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争取了现实的合法性,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实事求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1937年8月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奠定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亲自领导发动了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确立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他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中级干部,“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从此,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与实践的同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他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等著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不过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虽然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曾在发现“大跃进”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是,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且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但是,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以至于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结合拨乱反正进行的总结。主要是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1977年7月复出后,邓小平立即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科学准确完整地阐述与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领导全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前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避免了思想和政治上的混乱。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历史是稳定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变化了的历史。鉴往可以知来。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引导革命斗争走向胜利。他多次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强调只有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也积极倡导总结历史经验,强调要学点历史,指出,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宝贵财富。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的传统,指出:“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涵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所以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学习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经验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认识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基础,是人们的认识接近真理、把握规律的重要环节。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客观规律的本质把握。历史经验只有升华为理论,才能避免经验的缺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总结历史经验,创造出了伟大的历史

  成果。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更好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引着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在从经验到理论飞跃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错误倾向。经验论就是迷信和固守狭隘的经验,不重视、不学习、不研究已经为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唯理论则把理性知识当作永恒的绝对真理,当客观实际的过程变化了时,仍固守原有的知识,这就使原先正确的认识也变成谬误。因此这种理性主义观点常被称为独断论,也就是教条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危害,历史上已屡次得到证明。所以我们要努力促成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

  总结经验不是目的,是为了上升为理论。这就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密切联系实际,依靠集体智慧,形成了全面、辩证、客观的总结经验的方法。一是,把总结历史经验与总结现实经验相结合,以总结现实经验为主要着眼点,以中国自己的经验为主要着眼点;二是,把总结中国经验与总结外国经验相结合;三是,把总结正面经验与总结反面经验相结合,以正面经验为主要着眼点;四是,把总结经验与学习理论相结合,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五是,把总结经验与学习理论相结合,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六是,重视群众的经验,把党的领导与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相结合,以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主要着眼点。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其实践是创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就将失去其真理性和指导性,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敌人。他还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强调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正是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度统一起来,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他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视。他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并将之上升到理论上来指导实践,根据人民群众的主体愿望和实践指向,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他尊重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强调要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的这种特色鲜明的群众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对毛泽东同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创造性的坚持和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本质关系的深刻阐述。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才能真正学懂“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最后,全面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保证是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否依靠群众,是否为了群众,是能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真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才能从不

  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中领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柳国庆《马克思主义共国化历史经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篇十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开启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受人凌辱、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为独立自主、充满生机活力、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善于结合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概念,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科学定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时构建的和后来继续丰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诸多重大问题。毛泽东在民主革命中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独创性贡献,就是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主要标志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归宿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要求我们在坚持其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实事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他曾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实事求是、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中,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设想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旨在解决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经过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这个构想,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独创,既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在马克思阐述的人类社会五种形态中并没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形态。毛泽东说:“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

  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在他看来,这不仅不是游离或者背离马克思主义,恰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根据这个构想,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后,在最初的几年里实施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纲领,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建设,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通过特殊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经问题。这一创新,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彩篇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总之,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丽璀璨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里程碑,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党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思想渊源。

  

  

篇十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由于时代主题与中国国情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前者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后者则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已经在它产生之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顺利进程,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在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它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篇十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由于时代主题与中国国情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前者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后者则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已经在它产生之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顺利进程,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在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它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篇十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仍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作者:刘明越,左俊楠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1年第1期

  刘明越1,左俊楠2

  (1.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党内背景之下写就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阐明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新民主主义实践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016—02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新民主主义实践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所以在今天,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新阶段,重新学习、研究《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写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写于1939年底和1940年初,同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文章,在中国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它作出了系统的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对未来的共和国进行了构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与纲领,纠正与批判了一些党内外的错误观点。对于推动历史的进步,加快中国革命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乃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文化发展上都体现了毛泽东在该文所阐述的思想。

  国际方面,毛泽东指出,“在今天,是在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一天一天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在苏联已经到了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有能力领导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战争,打击资本主义反动的时候;是在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正在准备打倒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时候。”

  国内方面,1939年—1940年的国内环境并不乐观,国民党顽固派要消灭共产党。毛泽东在文章开头就谈到,“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虽然还主张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变本加厉地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边区政府。

  党内方面,教条主义继续在党内延续着不良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长期存在着教条主义的态度,即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做本本,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而忽视引出结论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党内出现了某些“左”的倾向,幻想超越革命发展阶段,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为此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二、主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对两个革命阶段的关系作了更详尽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根据“现实中国社会的性质”、“现实中国的国情”,再一次强调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第二,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仍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第三,详尽地论述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为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最后,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说:“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后,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影响

  首先,从该文发表的背景来看,恰逢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敢于在复杂纷乱的环境中,发表这篇文章,不但鼓舞了人民抗战的信念,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独特的战略眼光。其次,从该文的内容来看。该文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毛泽东在文章中,对政治和文化的阐述,至今仍能在我们的政权建设中找到踪迹,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出的民主集中制。第三,从该文的影响来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界的觉醒,也影响到了今天。该文的发表成为国统区左翼人士为新中国的诞生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指南,也成为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改造的武器。

  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一是新民主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毛泽东虽然有所提及,但仍不明确。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待三民主义的发展,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个主义对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影响。二是将《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其模式也不仅仅是“冲击——反应”。如果我们用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这篇文章,那也许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该文的内容和意义。三是加强该文与其他文章的纵横联系。毛泽东在同一阶段发表的文章,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所发表的文章,党内党外认识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特别是国民党政府怎么来看待这篇文章,都是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的,这有助于理解该文的历史地位。四是重新审定该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该文存在着一些理论尚不明确的地方,即政治上过分强调集中,轻视民主;未提到法律建设;文化大革命把“革命”的理论引入社会基层,形成人民运动不断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回答了“什么是新中国,如何建设新中国”这一重大问题。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创立这一理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思维范式主要体现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深刻了解和把握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理论创新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列宁曾经称这个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斗争策略”的“一个基本原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有力纠正和防止了右的和左的两种偏向。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全面、系统地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的代表性著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认识论,它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但并没有结束真理。毛泽东同志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6[M].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