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9篇

时间:2022-11-14 18:05:14 来源:佳谦文档网

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9篇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读懂孩子守望成长——我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蒯威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2017年第3期  之所以把《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9篇,供大家参考。

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9篇

篇一: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读懂孩子守望成长——我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蒯威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2017年第3期

  之所以把《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推荐给老师们阅读,并不只因为它是一部独具文学色彩的小说。在我看来,作为一部表现青少年成长的作品,这本小说恰可以成为教育者走近孩子、理解孩子的一扇心门。从表面上看,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不求上进,抽烟、喝酒、乱谈恋爱,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孩子。在我们身边,虽然这样的孩子不多,但是学习习惯差。不听家长、老师的话,调皮、叛逆,甚至顽劣的孩子却不在少数。正如不少人一开始就会把霍尔顿定性为坏孩子一样,我们也难免会把班上这一类孩子简单、主观地划为“问题学生”,几乎不会再去倾听这些孩子内心的声音。

  作品在展示霍尔顿颓废、堕落一面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特别是他朴实而浪漫的理想更是打动了无数同龄人——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不免会从心底对霍尔顿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同样,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哪怕再“坏”的孩子,也会有向善的一面;再堕落的孩子,也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只要我们多听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多给孩子一些机会,也许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他。所以,在西方社会中,这本书常常被当作家长和教师的“必读教材”,当作理解青少年的“一把钥匙”。

  把这本书推荐给老师们,还有一种特别的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表现的是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其实。这也正是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一方面,二战后的和平生活、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聚集给美国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商业高度发达,人们物质生活呈膨胀式发展。另一方面,虽然没有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的恐慌和20世纪40年代战争的恐惧,但人们的生活也没有找到新的寄托,人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这对于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难免在思想上产生碰撞、冲击。可以说,霍尔顿既是这个异化社会的代言人,同时又是这个异化社会的牺牲品。

  仅就物质生活而言,眼下的孩子与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本质区别。然而,霍尔顿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今天不少中国孩子的问题。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价值观变革.与物质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很多中国家庭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不要说对孩子的教育,就连不少家长自己也缺乏比较正确的价值引导。从前家庭教育中最有力的“读书改变命运”的话语,已然变为一句空话。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已成为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共同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易走上霍尔顿的道路。不仅如此,当下中国孩子面对的诱惑比起霍尔顿更多样、更复杂。网络迅速发展,只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孩子就可以连接世界,各种信息、各种诱惑往往也不期而至。再加上社会上各种信息的传播,广告、电影、电视的不良暗示,网吧、歌舞厅的不规范营业,都会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因素。比起霍尔顿,这些

  孩子更加容易受其影响,甚至无法回避。《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给全世界年轻人心灵的慰藉的同时,更能警示我们反省“霍尔顿”们产生的深刻原因,以及去思索教育者所能做的努力。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其常读常新。霍尔顿梦想着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那些处于危境中的纯真孩子。这本书也在不断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像霍尔顿梦想的一样,了解现在的孩子,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审视孩子,守望童年,守望青春,不让他们从悬崖上跌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篇二: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他的痛苦向谁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环境评析

  第21卷第1期2011年3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JournalofGansuRadio&TVUniversityV01.21No.1Mar.20Il他的痛苦向谁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环境评析田迎春’(1.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甘肃武威733000;2.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是2O世纪美国文学成长小说中的开创性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以期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家庭;学校;社会;成长环境[中图分类号]no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4630(2011)01—0036—04提起描写叛逆青少年的经典小说,很多人会想起J.D.塞林格(J.D.Salinger)于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CatcherintheRye,以下简称《麦》).小说一出版,就受到美国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学,中学的校园里到处都有学生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扮,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但小说出版后不久,塞林格就像《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宣称”厌恶腐朽的成人世界”而隐居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过着遁迹世外的生活.近6O年来,这本书再版多次,至今累计销量已经超过6500万册,成为出版界不朽的作品.一,霍尔顿的家庭生活从表面上看,霍尔顿拥有一个令人羡慕和幸福的家庭.霍尔顿家境富裕,在他的印象中,上至祖母和父母下至自己的哥哥,都是有钱人.”祖母使起钱来手头很阔……一年内总要寄给我四次

  钱,作为生日礼物.”‘我父亲倒是很有钱……他在一家公司里当法律顾问.干这一行的人都很能赚钱.”J’’D.B.刚买了辆’美洲豹’……最近他十分有钱.”霍尔顿花钱非常大手大脚,”我在约莫两个混帐星期里已经花掉了一个国王的收入……有钱不是花掉,就是丢掉.有多半时间我甚至都会在饭馆里或夜总会里忘记找给我的钱.”在别人眼里,有这样优越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再加上收费昂贵的名校教育,霍尔顿应该是前途无量,将来可以像父辈一样,干着律师等受人尊敬的工作,挣大把的钱,过着体面的上等人的生活.但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家庭中的霍尔顿内心却非常不快乐.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祖母和父母只是履行了”取款机”的作用,也为霍尔顿被学校4次开除,抽烟,酗酒,狎妓等等的劣迹创造了经济条件.霍尔顿的长辈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与孩子在精神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并不了解霍尔顿内心的困惑,烦恼和真正的需求,他们之间有的只是深深的隔阂.当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夸奖霍尔顿的父母”他们都是再好没有的人”J时,霍尔顿却感到”完全是假模假式.我每次听

  到这个词儿,心里就作呕.”霍尔顿想要一双跑刀,母亲却给他买了花样刀.对此,霍尔顿觉得很伤心.”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每逢有人送我什么礼物,到头来都会叫我觉得伤心.”口从表面上看,霍尔顿真是不知好歹,但深入分析一下,霍尔顿感到伤心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长辈给了他太多的金钱和物质享受,如母亲买给他的花样刀,祖母的生日收稿日期:2011-01-06作者简介:田迎春(1973一),女,甘肃武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田迎春:他的痛苦向谁说?37礼物(金钱)等等,却忽视了他精神上的需求.他更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给予他理解,关爱,他更需要父母指导和帮助自己正确面对和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安全地渡过青春期这道坎.但从父母和兄长那里,他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霍尔顿一想到父母接到自己被学校开除的消息后,要面对”爸爸会要了你的命”和”母亲非常歇斯底里”的局面,心里就紧张得要命.因为”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口作为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可爱的妹妹菲蓥建议霍尔顿长

  大当律师时,霍尔顿认为”他们要是老出去搭救受冤枉的人的性命,那倒是不错,可你一旦当了律师,就不干那样的事了.你只是挣许许多多的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霍尔顿抽烟抽得凶极了,这与母亲的习惯有直接关系.”整个晚上,她有一半时间起来抽烟.”哥哥D.B.是一位非常有才能和灵气的作家,是霍尔顿心中的偶像.但D.B.后来却为了钱放弃了自己纯真的写作原则,到好莱坞去做了”婊子”.霍尔顿对此感到异常痛苦.霍尔顿身处繁华都市的滚滚人流,却总是感到异常烦闷,寂寞.”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伸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这是霍尔顿发自内心的呼唤.在他偷偷溜回家而即将和父母重逢时,他先是害怕紧张,”我的心都快从我的嘴里跳出来了.”l-2而很快地,”说起来,我还真有点儿希望他们发现呢.”在霍尔顿的内心深处,特别想得到父母的关爱,但家并没有成为霍尔顿避风挡雨的港湾,却成了霍尔顿极想逃离的地方.父母和兄长并不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妹妹菲虽然理解他,但毕竟她只是个十岁的孩子,因此当他被学校第四次开除后,逃离家庭,去

  社会流浪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小说中,成年人漠视孩子需求的行为处处可见.如霍尔顿在去百老汇给菲买唱片的路上,遇到刚从教堂出来的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带着一个约莫六岁的小孩子.夫妻俩一边讲话一边走,”一点也不注意他们的孩子……汽车来去飞驰,刹车声响成一片,他的父母却一点也不注意他.”在无线电城看电影时,旁边坐着一位太太,“在整个混帐电影放映时哭个不停……你也许以为她心肠软得要命,可我正好坐在她旁边,看出她并不是软心肠.她带着个小孩子,他早已看不下去电影,一定要上厕所去.她不住地叫他规规矩矩坐着.她的心肠软得就跟他妈的狼差不离.”L2J霍尔顿痛苦地感到,许多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关爱,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许多孩子也和自己一样,生活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在青春的成长中苦苦挣扎.他的痛苦向谁说?二,霍尔顿的学校生活如果说霍尔顿在家中找不到关心和慰藉的话,那么在学校又是何种情形呢?霍尔顿就读的潘西中学是一所贵族学校,历

  史悠久,在”教育界声誉挺高”,不少学生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学校标榜”自从1888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_2J霍尔顿认为,这一切”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潘西也像在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没有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的时候就是那样的人.”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罚很严厉,”在潘西常常开除学生”l3J.但却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这一点从”潘西有的是贼”可见一斑.在潘西,一到星期六,孩子们就能吃到牛排,且不论牛排的质量如何,可孩子们都会告诉妈妈自己吃的是牛排.霍尔顿不尽感慨道:”多大的骗局.’’[在霍尔顿曾经就读过的爱尔顿?希尔斯中学,校长哈斯先生就是霍尔顿”生平见到的最最假仁假义的杂种”.他见了有钱的学生家长,就跑来跑去跟每个人握手,还像个娼妇似地巴结人.见了比较贫寒的家长,就只是表面应付一下,一副势利小人的德行.在潘西中学,校长绥摩博士对给潘西捐了一大笔钱的校友奥森贝格毕恭毕敬,奥森贝格只不过靠殡仪馆生意发了横财,而”他或

  许就是把尸体装在麻袋里,往河里一扔完事”L2J.在绥摩打算开除霍尔顿之前,对他大谈特谈”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2J.言下之意,霍尔顿违反了学校的规定,被开除是咎由自取.并且给霍尔顿的父亲写信,说霍尔顿一点也不用功,老是旷课,每次上课从来不准备功课.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霍尔顿只是偶尔有一两节课没上,并没有旷课.绥摩博士的夸大其词只是为开除霍尔顿学籍找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借口.再一次被开除的霍尔顿在离开潘西的时候,”几乎哭了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第2l卷第1期来.”L2开除意味着学校对一个学生学业和行为的彻底的否定,虽然霍尔顿厌学,无心读书,表面上装得满不在乎,而在内心,他却感到异常痛苦.学校的”教职员里虽然有那么~两个好教师,可连他们也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J’’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霍尔顿为使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减轻因不让自己历史考试过关的心理负担,在试卷底下附了一封道歉安慰的短信,而愚钝麻木的斯宾塞却在霍尔顿告别时,大声念给他听.老师对学生情感的漠然与霍尔顿的体贴人微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口头表达课的老师文孙先生,尽管有学问,但却没多少脑子,”老教你统一和简化.”【2教师讲课都是老一套,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口语课上秉性而谈的理查德?金斯拉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强烈指责l3】.在胡敦中学时的辅导员路斯给自己的学生讲的都是性问题,特别是性变态之类的东西,以至霍尔顿怀疑他本人就是个同性恋者.他老是鼓动学生”这件事你可以实地干一下试试.”‘他会叫你把最隐秘的事情形容给他听,可你只要一问起他的隐私,他就会生气起来……他自己一住嘴,也要你住嘴,他一回到自己的房间,也就要你回到你自己的房间.”J”他只喜欢一个人当大亨.”】连霍尔顿惟一敬佩的英文老师安多里尼先生,也可能是个同性恋者.在霍尔顿借宿他家时,他喋喋不休地讲了一通人生的大道理,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的那一套来教导他.而这位老师谆谆教导

  他的,也只是利己主义的信条.霍尔顿在贵族化的学校里,既没有学会做人,也没有学会做事,这不仅仅是霍尔顿个人的悲哀,更是对当时学校教育的莫大嘲讽.霍尔顿身边的同学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2不但如此,”人人都把自己的房门锁起来,不让别人进来.”【2他的宿友阿克莱和斯特拉德莱塔分别代表了学校中的两类男生.前者生性懒惰,对别人不懂尊重而令人生厌;后者虽外表华丽,但是个私下里邋遢的小人-3】.他的同学詹姆士?凯瑟尔因为说一个同学太自高自大,而又不肯收回他的话,最终因为不堪忍受另外6个同学的欺负,从窗口跳出去摔死了,而迫害他的人只是被学校开除,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霍尔顿身边的同龄人,如他最喜欢的琴,迷人的萨利,甚至妓女孙妮,也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正在失去她们的纯真和美好.他想改变这一切,却又无能为力,因此内心更加痛苦,沮丧和无助,但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他所有的痛苦又能向谁诉说呢?三,霍尔顿的流浪生活霍尔顿被学校开除,有家不能归,只能流浪.

  这次在纽约”闯荡社会”的短暂旅程并没有使霍尔顿融入主流社会,并没有挽回霍尔顿对生活的信心,反而使他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流浪中,霍尔顿进一步看到了成人社会的丑陋,虚伪和势利.在爱德蒙旅馆中,纽约的旅馆中,”住的全是变态的和痴呆的怪人”_2J.一个头发花白的很有身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衣服在扭捏作态,孤芳自赏;一对男女在用嘴往身上互相喷水,以此取乐.”他们甚至都不把窗帘拉上,”L2成年人的丑态在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面前暴露无遗.霍尔顿试图与一个在舞会上得到电话号码的陌生女人费丝?卡凡迪西约会,遭到拒绝后,他又去了夜总会和三个粗俗的成年女人调情,霍尔顿原以为,她们会提出来付自己的饮料钱,可她们压根就没有这样想.在夜总会,充斥着许多年龄与其相仿的学生,弹钢琴的欧尼”势利得要命,见了人甚至都不肯理睬,除非你是个大人物或者名入或者别的什么.”欧尼故意地卖弄和哗众取宠,而里面的听众却”全都疯了”j.尽管法律不允许向霍尔顿这个年龄的孩子兜售含酒精的饮品,但事实是:”你哪怕只有六岁,都能在欧尼夜总会

  要到酒……哪怕你是个有毒瘾的,也没人管.”[2社会在放纵年轻人,法律在这里已没有存在的意义.皮条客毛里斯明明看出霍尔顿还是个孩子,却为他引来了妓女孙妮,霍尔顿虽然出钱请来了孙妮,但很大程度上想要的不是性,而是一次谈心.没想到孙妮和毛里斯又来上门敲诈,还把他揍了一顿.所谓的百老汇戏剧,好莱坞电影也都是充斥着商业欺骗的娱乐.在妹妹菲蕊的学校,在博物馆的墙上,到处写着,刻着”×你”,”哪怕给你一百万年去于这事,世界上那些”x你”的字样你大概连一半都擦不掉.”【2这一文明面纱下的丑恶的成人世界与霍尔顿心目中的纯洁美好的世2011午3月田迎春:他的痛苦向谁说?39界相差甚远,霍尔顿为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深深担忧,”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霍尔顿感到异常痛苦,哪里才是自己和其他孩子们生存的净土和家园?四,结束语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迷茫,消沉甚至堕落,忘记了理想,失去了追求,过着平庸的生活.酒吧,卡拉OK,棋牌室等娱乐场所人流

  如潮,网吧,游戏机房中学生不断,青少年吸毒屡见不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与50年代的美国的确有些相似之处.2006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对象为青年人的调查显示,58.5%的被调查者”没有具体的人生计划”;同时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近20年的最低点.巧合的是,在2005年新浪网举行的”你快乐吗”的人文调查中,”不知道人生目标在哪里”成为国人最不快乐的原因.像霍尔顿一样的”问题少年”不断出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将充当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既是”麦田里的杀手”又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方面漠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将他们推向了悬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转过身来站在悬崖边,守护着每一位青少年,不至于让他们坠人社会的丑恶的深渊.“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

  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_2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做一名麦田的守望者,那他就会堕落到底.现实生活中,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守望者吗?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负起守望者的职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们的孩子也才会拥有更幸福的生活.[参考文献][1]J_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2]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赵玉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55,111,1,111,9,9,54,178,54,1,178,163,22,183,187,119,143,4,2,2,3,4,37,14,17,8,55,173,135,191,147,151,152,195,135,173,63,64,83,87,88,209,211,179.[3]朗晓娟.少年困惑谁之过[J].牡丹江大学,2007,16(1):4,53,61.ToWhomCouldHePour0utHisPains?——AnalysisoftheGrowingEnviromentsofHoldenCaulfieldinTheCatcherintheRye

  TIANYing—-ehun[责任编辑龚勋]

  

  

篇三: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小说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但小说出版后1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祖母和父母只不久塞林格就像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是履行了取款机的作用也为霍尔顿被学校4宣称厌恶腐朽的成人世界而隐居在新罕布什尔次开除抽烟酗酒狎妓等等的劣迹创造了经济州的乡间过着遁迹世外的生活

  他的痛苦向谁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环境评析

  第21卷第1期2011年3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JournalofGansuRadio&TVUniversityV01.21No.1Mar.20Il他的痛苦向谁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环境评析田迎春’(1.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甘肃武威733000;2.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是2O世纪美国文学成长小说中的开创性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以期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家庭;学校;社会;成长环境[中图分类号]no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4630(2011)01—0036—04提起描写叛逆青少年的经典小说,很多人会想起J.D.塞林格(J.D.Salinger)于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CatcherintheRye,以下简称《麦》).小说一出版,就受到美国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学,中学的校园里到处都有学生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扮,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但小说出版后不久,塞林格就像《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宣称”厌恶腐朽的成人世界”而隐居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过着遁迹世外的生活.近6O年来,这本书再版多次,至今累计销量已经超过6500万册,成为出版界不朽的作品.一,霍尔顿的家庭生活从表面上看,霍尔顿拥有一个令人羡慕和幸福的家庭.霍尔顿家境富裕,在他的印象中,上至祖母和父母下至自己的哥哥,都是有钱人.”祖母使起钱来手头很阔……一年内总要寄给我四次

  钱,作为生日礼物.”‘我父亲倒是很有钱……他在一家公司里当法律顾问.干这一行的人都很能赚钱.”J’’D.B.刚买了辆’美洲豹’……最近他十分有钱.”霍尔顿花钱非常大手大脚,”我在约莫两个混帐星期里已经花掉了一个国王的收入……有钱不是花掉,就是丢掉.有多半时间我甚至都会在饭馆里或夜总会里忘记找给我的钱.”在别人眼里,有这样优越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再加上收费昂贵的名校教育,霍尔顿应该是前途无量,将来可以像父辈一样,干着律师等受人尊敬的工作,挣大把的钱,过着体面的上等人的生活.但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家庭中的霍尔顿内心却非常不快乐.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祖母和父母只是履行了”取款机”的作用,也为霍尔顿被学校4次开除,抽烟,酗酒,狎妓等等的劣迹创造了经济条件.霍尔顿的长辈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与孩子在精神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并不了解霍尔顿内心的困惑,烦恼和真正的需求,他们之间有的只是深深的隔阂.当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夸奖霍尔顿的父母”他们都是再好没有的人”J时,霍尔顿却感到”完全是假模假式.我每次听

  到这个词儿,心里就作呕.”霍尔顿想要一双跑刀,母亲却给他买了花样刀.对此,霍尔顿觉得很伤心.”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每逢有人送我什么礼物,到头来都会叫我觉得伤心.”口从表面上看,霍尔顿真是不知好歹,但深入分析一下,霍尔顿感到伤心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长辈给了他太多的金钱和物质享受,如母亲买给他的花样刀,祖母的生日收稿日期:2011-01-06作者简介:田迎春(1973一),女,甘肃武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田迎春:他的痛苦向谁说?37礼物(金钱)等等,却忽视了他精神上的需求.他更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给予他理解,关爱,他更需要父母指导和帮助自己正确面对和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安全地渡过青春期这道坎.但从父母和兄长那里,他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霍尔顿一想到父母接到自己被学校开除的消息后,要面对”爸爸会要了你的命”和”母亲非常歇斯底里”的局面,心里就紧张得要命.因为”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口作为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可爱的妹妹菲蓥建议霍尔顿长

  大当律师时,霍尔顿认为”他们要是老出去搭救受冤枉的人的性命,那倒是不错,可你一旦当了律师,就不干那样的事了.你只是挣许许多多的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霍尔顿抽烟抽得凶极了,这与母亲的习惯有直接关系.”整个晚上,她有一半时间起来抽烟.”哥哥D.B.是一位非常有才能和灵气的作家,是霍尔顿心中的偶像.但D.B.后来却为了钱放弃了自己纯真的写作原则,到好莱坞去做了”婊子”.霍尔顿对此感到异常痛苦.霍尔顿身处繁华都市的滚滚人流,却总是感到异常烦闷,寂寞.”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伸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这是霍尔顿发自内心的呼唤.在他偷偷溜回家而即将和父母重逢时,他先是害怕紧张,”我的心都快从我的嘴里跳出来了.”l-2而很快地,”说起来,我还真有点儿希望他们发现呢.”在霍尔顿的内心深处,特别想得到父母的关爱,但家并没有成为霍尔顿避风挡雨的港湾,却成了霍尔顿极想逃离的地方.父母和兄长并不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妹妹菲虽然理解他,但毕竟她只是个十岁的孩子,因此当他被学校第四次开除后,逃离家庭,去

  社会流浪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小说中,成年人漠视孩子需求的行为处处可见.如霍尔顿在去百老汇给菲买唱片的路上,遇到刚从教堂出来的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带着一个约莫六岁的小孩子.夫妻俩一边讲话一边走,”一点也不注意他们的孩子……汽车来去飞驰,刹车声响成一片,他的父母却一点也不注意他.”在无线电城看电影时,旁边坐着一位太太,“在整个混帐电影放映时哭个不停……你也许以为她心肠软得要命,可我正好坐在她旁边,看出她并不是软心肠.她带着个小孩子,他早已看不下去电影,一定要上厕所去.她不住地叫他规规矩矩坐着.她的心肠软得就跟他妈的狼差不离.”L2J霍尔顿痛苦地感到,许多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关爱,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许多孩子也和自己一样,生活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在青春的成长中苦苦挣扎.他的痛苦向谁说?二,霍尔顿的学校生活如果说霍尔顿在家中找不到关心和慰藉的话,那么在学校又是何种情形呢?霍尔顿就读的潘西中学是一所贵族学校,历

  史悠久,在”教育界声誉挺高”,不少学生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学校标榜”自从1888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_2J霍尔顿认为,这一切”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潘西也像在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没有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的时候就是那样的人.”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罚很严厉,”在潘西常常开除学生”l3J.但却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这一点从”潘西有的是贼”可见一斑.在潘西,一到星期六,孩子们就能吃到牛排,且不论牛排的质量如何,可孩子们都会告诉妈妈自己吃的是牛排.霍尔顿不尽感慨道:”多大的骗局.’’[在霍尔顿曾经就读过的爱尔顿?希尔斯中学,校长哈斯先生就是霍尔顿”生平见到的最最假仁假义的杂种”.他见了有钱的学生家长,就跑来跑去跟每个人握手,还像个娼妇似地巴结人.见了比较贫寒的家长,就只是表面应付一下,一副势利小人的德行.在潘西中学,校长绥摩博士对给潘西捐了一大笔钱的校友奥森贝格毕恭毕敬,奥森贝格只不过靠殡仪馆生意发了横财,而”他或

  许就是把尸体装在麻袋里,往河里一扔完事”L2J.在绥摩打算开除霍尔顿之前,对他大谈特谈”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2J.言下之意,霍尔顿违反了学校的规定,被开除是咎由自取.并且给霍尔顿的父亲写信,说霍尔顿一点也不用功,老是旷课,每次上课从来不准备功课.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霍尔顿只是偶尔有一两节课没上,并没有旷课.绥摩博士的夸大其词只是为开除霍尔顿学籍找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借口.再一次被开除的霍尔顿在离开潘西的时候,”几乎哭了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第2l卷第1期来.”L2开除意味着学校对一个学生学业和行为的彻底的否定,虽然霍尔顿厌学,无心读书,表面上装得满不在乎,而在内心,他却感到异常痛苦.学校的”教职员里虽然有那么~两个好教师,可连他们也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J’’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霍尔顿为使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减轻因不让自己历史考试过关的心理负担,在试卷底下附了一封道歉安慰的短信,而愚钝麻木的斯宾塞却在霍尔顿告别时,大声念给他听.老师对学生情感的漠然与霍尔顿的体贴人微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口头表达课的老师文孙先生,尽管有学问,但却没多少脑子,”老教你统一和简化.”【2教师讲课都是老一套,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口语课上秉性而谈的理查德?金斯拉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强烈指责l3】.在胡敦中学时的辅导员路斯给自己的学生讲的都是性问题,特别是性变态之类的东西,以至霍尔顿怀疑他本人就是个同性恋者.他老是鼓动学生”这件事你可以实地干一下试试.”‘他会叫你把最隐秘的事情形容给他听,可你只要一问起他的隐私,他就会生气起来……他自己一住嘴,也要你住嘴,他一回到自己的房间,也就要你回到你自己的房间.”J”他只喜欢一个人当大亨.”】连霍尔顿惟一敬佩的英文老师安多里尼先生,也可能是个同性恋者.在霍尔顿借宿他家时,他喋喋不休地讲了一通人生的大道理,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的那一套来教导他.而这位老师谆谆教导

  他的,也只是利己主义的信条.霍尔顿在贵族化的学校里,既没有学会做人,也没有学会做事,这不仅仅是霍尔顿个人的悲哀,更是对当时学校教育的莫大嘲讽.霍尔顿身边的同学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2不但如此,”人人都把自己的房门锁起来,不让别人进来.”【2他的宿友阿克莱和斯特拉德莱塔分别代表了学校中的两类男生.前者生性懒惰,对别人不懂尊重而令人生厌;后者虽外表华丽,但是个私下里邋遢的小人-3】.他的同学詹姆士?凯瑟尔因为说一个同学太自高自大,而又不肯收回他的话,最终因为不堪忍受另外6个同学的欺负,从窗口跳出去摔死了,而迫害他的人只是被学校开除,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霍尔顿身边的同龄人,如他最喜欢的琴,迷人的萨利,甚至妓女孙妮,也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正在失去她们的纯真和美好.他想改变这一切,却又无能为力,因此内心更加痛苦,沮丧和无助,但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他所有的痛苦又能向谁诉说呢?三,霍尔顿的流浪生活霍尔顿被学校开除,有家不能归,只能流浪.

  这次在纽约”闯荡社会”的短暂旅程并没有使霍尔顿融入主流社会,并没有挽回霍尔顿对生活的信心,反而使他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流浪中,霍尔顿进一步看到了成人社会的丑陋,虚伪和势利.在爱德蒙旅馆中,纽约的旅馆中,”住的全是变态的和痴呆的怪人”_2J.一个头发花白的很有身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衣服在扭捏作态,孤芳自赏;一对男女在用嘴往身上互相喷水,以此取乐.”他们甚至都不把窗帘拉上,”L2成年人的丑态在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面前暴露无遗.霍尔顿试图与一个在舞会上得到电话号码的陌生女人费丝?卡凡迪西约会,遭到拒绝后,他又去了夜总会和三个粗俗的成年女人调情,霍尔顿原以为,她们会提出来付自己的饮料钱,可她们压根就没有这样想.在夜总会,充斥着许多年龄与其相仿的学生,弹钢琴的欧尼”势利得要命,见了人甚至都不肯理睬,除非你是个大人物或者名入或者别的什么.”欧尼故意地卖弄和哗众取宠,而里面的听众却”全都疯了”j.尽管法律不允许向霍尔顿这个年龄的孩子兜售含酒精的饮品,但事实是:”你哪怕只有六岁,都能在欧尼夜总会

  要到酒……哪怕你是个有毒瘾的,也没人管.”[2社会在放纵年轻人,法律在这里已没有存在的意义.皮条客毛里斯明明看出霍尔顿还是个孩子,却为他引来了妓女孙妮,霍尔顿虽然出钱请来了孙妮,但很大程度上想要的不是性,而是一次谈心.没想到孙妮和毛里斯又来上门敲诈,还把他揍了一顿.所谓的百老汇戏剧,好莱坞电影也都是充斥着商业欺骗的娱乐.在妹妹菲蕊的学校,在博物馆的墙上,到处写着,刻着”×你”,”哪怕给你一百万年去于这事,世界上那些”x你”的字样你大概连一半都擦不掉.”【2这一文明面纱下的丑恶的成人世界与霍尔顿心目中的纯洁美好的世2011午3月田迎春:他的痛苦向谁说?39界相差甚远,霍尔顿为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深深担忧,”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霍尔顿感到异常痛苦,哪里才是自己和其他孩子们生存的净土和家园?四,结束语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迷茫,消沉甚至堕落,忘记了理想,失去了追求,过着平庸的生活.酒吧,卡拉OK,棋牌室等娱乐场所人流

  如潮,网吧,游戏机房中学生不断,青少年吸毒屡见不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与50年代的美国的确有些相似之处.2006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对象为青年人的调查显示,58.5%的被调查者”没有具体的人生计划”;同时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近20年的最低点.巧合的是,在2005年新浪网举行的”你快乐吗”的人文调查中,”不知道人生目标在哪里”成为国人最不快乐的原因.像霍尔顿一样的”问题少年”不断出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将充当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既是”麦田里的杀手”又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方面漠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将他们推向了悬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转过身来站在悬崖边,守护着每一位青少年,不至于让他们坠人社会的丑恶的深渊.“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

  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_2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做一名麦田的守望者,那他就会堕落到底.现实生活中,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守望者吗?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负起守望者的职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们的孩子也才会拥有更幸福的生活.[参考文献][1]J_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2]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赵玉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55,111,1,111,9,9,54,178,54,1,178,163,22,183,187,119,143,4,2,2,3,4,37,14,17,8,55,173,135,191,147,151,152,195,135,173,63,64,83,87,88,209,211,179.[3]朗晓娟.少年困惑谁之过[J].牡丹江大学,2007,16(1):4,53,61.ToWhomCouldHePour0utHisPains?——AnalysisoftheGrowingEnviromentsofHoldenCaulfieldinTheCatcherintheRye

  TIANYing—-ehun[责任编辑龚勋]

  

  

篇四: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霍尔顿性格的角度浅析《麦田里的守望

  者》中的成长主题

  作者:李晓涵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J.D.Salinger)195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成长小说的杰作。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也是美国成长小说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霍尔顿·考菲尔德从逃离到和解的成长过程。本文在分析霍尔顿性格的基础上,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体现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成长主题

  一、概述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一位美国作家,以他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而闻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自1951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欢迎,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现代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的是一个16岁的美国男孩霍尔顿·考尔菲德被一所寄宿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漫无目的地闲逛了三天的经历。在这三天内,他越来越讨厌成人世界的虚假,但却不知如何才能改变这个世界。最后他只好选择与这个世界和解,再次回到了正常的生活。流浪的经历帮助霍尔顿摆脱了天真,变得成熟,从中体现了他复杂的性格,反映了成长的艰辛。霍尔顿已成为青少年叛逆的偶像,许多青少年读者模仿他的言行,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主人公复杂的性格中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从而使我们对这个美国成长小说有更好的理解。

  二、霍尔顿的成长模式

  霍尔顿具有反叛、叛逆的个性。他反对学校的教育制度,对学校的“假”感到厌烦,因此以不努力学习而反抗学校,从而多次被学校开除。但同时在这本小说的描述中,他并不缺乏观察力和学习的能力,他热爱阅读,看过不少古典作品,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怀有激情。霍尔顿看到了他周围的诸多虚伪,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厌恶,包括老师和同学。作为一个16岁的孩子,表达不满和反抗的唯一方式就是逃离。霍尔顿从这所学校逃到另一所学校,然后从潘西逃到纽约。并且霍尔顿对社会也有所抵触,他对当前的世界非常不满。在他看来,成人世界是商业化的、物质化的、丑陋的。他讨厌电影、名人和广告,他使用了很多不好的语言,他喜欢在人们的名字前面加上“老”字。他所有侮辱性的话都是对社会的反抗。当霍尔顿同意让一个妓女去他的房间,并告诉她他想做的只是精神上的交流时,那个妓女变得生气并离开了。这让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尔顿对社会感到失望,也让他感到孤独,没有人能和他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因此他想要逃离,逃到西方未知的地方,过上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但不管霍尔顿多么叛逆和顽皮,他仍是一个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他关心鸭子,想知道湖水结冰后鸭子们会去哪里,要怎么存活。这表明他依然像孩子一样天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小动物怀有同情与关爱。但当霍尔顿问出租车司机鸭子去哪里时,出租车司机给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回答。因此,霍尔顿产生了困惑:为什么成年人如此冷漠,根本不关心动物。他感到敏感、孤独和无助,他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关心和引导他。霍尔顿渴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想象自己站在麦场附近的悬崖边上。当孩子们在悬崖边上玩游戏时,他会抓住他们,保护他们不让他们落入深渊。他想保护孩子们的纯真,让他们永远纯洁。但他也意识到,理想不可能变成现实,他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除了这个梦想,他还幻想去西部成为一个聋哑人。但是当他把这个梦想告诉他的妹妹时,妹妹的反应让他心软因而决定留下来。他再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困惑和迷茫。

  霍尔顿又是一个胆小、怯懦和极度敏感的人,这也注定他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叛逆者。作为一个胆小的男孩,他总是克制自己。他坦言这一辈子只打过两次架,并且两次都输了。他说自己算不了好汉,而是个和平主义者。当他被别人殴打时,他只能忍气吞声,虽然他很痛苦,但他没有勇气去惩罚别人,只能在他的想象中勇敢地反击。霍尔顿软弱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这场反叛将以和解告终。流浪的经历让他对成人世界的虚假与堕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逃离这个社会是不现实的,因为他无处可逃,在社会中很难找到一个纯洁平静的地方。无论他有多么不情愿进入到成人世界,他还是要试图与世俗的成人世界和解。只有当他与虚假的社会达成和解时,他才有可能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家园。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总是对不乐于见到的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因为如果你想生存下去,你就得说那些话。”因此,与这个世界和解是霍尔顿唯一的且无法逃避的选择。

  三、结论

  在美国的成长小说中,导致青少年主人公迷茫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二战后经济的繁荣让美国人的精神世界感到空虚,人们生活在一个繁华但却孤独、虚假的社会里。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日常生活中,压抑、空虚的氛围笼罩着美国人。这本书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少年迷茫、孤独和痛苦的内心世界。虽然霍尔顿在成长小说中只是一个不寻常的青少年形象的代表,但他的心态却是美国当下社会心理的典型反应。许多读者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迷人的英雄,也许正是因为他代表了叛逆的青少年,敢于与这个虚假的社会进行反抗。霍尔顿经历了从叛逆逃离到困惑迷茫,再到顿悟和解的成长过程,他从中得到了精神和思想上的巨大转变,这引起了人们对新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思考,也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黄川.《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叛逆性格的转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33-136.

  [2]田迎春.逃离中的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D].兰州大学,2011.

  [3]刘丹.《麦田里的守望者》:流浪者的成长之歌[D].黑龙江大学,2005.

  [4]籍琰.从抗拒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4.

  [5]蔡晓蕙.叛逆中的守望反抗中的追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8):9+106.

  

篇五: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部“现代经典”。小说情节简单,语言个性化,描写了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的纠结到融入社会的成长之旅,全景式地展现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本文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入手,分析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从成长的角度对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进行了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成长主题

  一成长的导火索——诱惑

  在美国成长小说的基本模式中,诱惑是成长的导火索,它是主人公成长历程中最初始的元素,主人公在经历由天真到成熟的过程中完成成长。诱惑在美国成长小说中是指能够吸引主人公的外界事物,是导致他成长的动因。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表面看来是个玩世不恭、糟糕透顶的坏孩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藏着深深的落寞。霍尔顿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厌烦,学校的环境令他感到窒息,因此他恐惧校园生活,痛恨虚伪庸俗的人际关系,讨厌假仁假义。基于这种情形,外面社会丰富多彩的事物对他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虽然前途渺茫,但未知的世界却引诱着他离开校园开始了流浪之旅。这种诱惑显然已幻化成为一种逃避方式,让霍尔顿能够逃离他所生活的环境。

  二出走流浪

  在美国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不安于现有的生活而选择出走流浪是完成成长仪式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通过自我放逐式

  的精神上的流浪,来逃避精神上的空虚,从而寻找到生活真正的意义。对于主人公来说,生存的现实环境让他们感到厌倦,他们无法更为深入地了解身边的世界,为了能够获得重生的机会,他们必须投入到陌生的环境中。在这个流浪的过程中的各种遭遇,为主人公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养料。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因极度厌烦学校教育,毅然离开学校,开启了流浪之旅。他在纽约的流浪历程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天时间,但是这三天的流浪生活却让他受到了真正的教育,从而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长。霍尔顿流浪期间,见识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他下了火车来到一家旅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老男人穿着女人的裙子、丝袜和高跟皮鞋,像女人一样在房间里走动,这样的表演让他感到极为厌恶。然后他来到楼下酒吧里,与庸俗不堪的女人们调情跳舞。因为心情苦闷他听从开电梯的男人的建议招来了妓女,因为不知如何是好,他给妓女五块钱想打发她离开,但却遭到了妓女与开电梯的男人的勒索与毒打。随后霍尔顿与老情人萨丽在剧院约会,但萨丽并没有给他带去任何惊喜,反而与其他男人肆意调情,最终两人不欢而散。无奈他只能找到唯一尊重的老师安东里尼,想要对他敬爱的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困惑,与老师共同讨论生活的意义,但是当他因疲劳而睡着了时,这位老师却显示出同性恋倾向,让霍尔顿落荒而逃。除了这些在流浪过程中遭遇到的、让人郁闷的一连串事件,霍尔顿也遇到了一些令他感到安慰的事。他遇到了两位不做作、不虚伪也不说教、坦白、善良的修女,在公园与孩子的愉快交谈带给了他心灵上的满足。随后霍尔顿偷偷溜回家见最爱的妹妹菲比时,菲比对哥哥的至爱亲情让他决定结束自己的流浪之旅。主人公霍尔顿在流浪的过程中见识到社会的黑暗面和隐藏其中的善良,这使他的精神成长有了质的飞跃。

  三困惑与迷茫中的迷失

  在美国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流浪过程是一个经受考验、增长见识的过程,他们在经历这些人和事后会产生很多疑惑,主人公在冥想与认识这些疑惑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在流浪的过程中收获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和迷茫,这些迷茫和困惑让他不知所措。

  1恋爱与性

  恋爱与性是霍尔顿感到迷茫困惑的焦点,霍尔顿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而且十六岁的他正处于青青期,对爱情充满怀幻想和好奇心,对性又充满了恐惧,他难以接受他的同学对爱和性的态度。出于渴望朦胧的罪恶感,霍尔顿在纽约流浪期间找了妓女,他想从与妓女的关系中体验到爱与性的真谛。但面对妓女的勾引他却无所适从,他不想与妓女发生关系,只想从中学些东西,但现实情况却是他受到了妓女和开电梯男人的共同勒索,这次事件让霍尔顿迷惑困顿至极。

  2家庭矛盾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令主人公霍尔顿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除了恋爱与性,还有他的家庭问题。作为一个成功的律师,霍尔顿的父亲非常严厉、可怕,他经常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对家人暴跳如雷;霍尔顿的母亲则是个对父亲言听计从的、只会哭泣的弱者,她无论心情好坏都要装作很幸福;他的哥哥是一个为了钱抛弃了理想的作家,他放下自己的才华去写一些迎合人们口味的三流剧本的行为让霍尔顿无法接受;这一切让霍尔顿的心受到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天真无邪的妹妹菲比成了霍尔顿唯一的亲人,但她却面临着被这个虚伪世界淹没的险境。外表风光无限的霍尔顿一家,却存在着难以解开的矛盾和问题,这个家庭使霍尔顿感到非常的烦恼、困惑和迷茫。

  3友谊缺失

  令《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感到迷茫困惑以至最后崩溃的还有他与朋友的友谊。友谊的缺失对霍尔顿的精神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为了避免使人怀疑他有同性恋倾向,霍尔顿对同性友谊心存芥蒂,他和斯特拉德莱塔、阿克莱路斯的友谊最终都失败地画上了句点。对于和异性的友谊霍尔顿表现的也有些无所适从,他不善于处理和异性朋友的关系,他讨厌初恋情人萨丽身上的恶习,与她话不投机。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到,霍尔顿渴望友谊的同时却又无法获得友谊,因此,他的内心非常的矛盾、迷茫和困惑。

  4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成长小说中令主人公迷茫困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对这个充满了虚伪与欺骗的“假模假式”的社会是有抵触情绪的,它是霍尔顿迷茫困惑的根源,他痛恨这个社会,这个充斥着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社会使他无法呼吸,因此他渴望回到儿童的纯净世界,逃避成长。

  四困惑与迷茫后的顿悟

  顿悟是指突然的精神感悟,是成长小说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意义非凡。顿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发产生的感悟,另一个是触发产生的感悟。

  1自发产生的顿悟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有很多自发产生的顿悟。如霍尔顿在纽约流浪的旅程中,看到一个6岁的孩子从教堂里走出来唱着一支让他心情舒畅的歌,这首歌曾经听到过的歌促使他思考,使他产生了顿悟,他洞悉了自己迷茫困惑的原因,也确定了心中的想法,志愿做一个麦田里的

  守望者,远离这个虚伪丑恶的现实社会。霍尔顿的另一次自发性的顿悟产生在他去博物馆的路上,他突然想起了小的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博物馆参观的事,这件事使他眷恋过去,渴望回到童年保持一份童真,离开这个令他百般厌恶的成人世界。这件事也让他彻底地领悟到他不能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凭他的能力是不能擦掉儿童世界里那些所有下流、低俗、肮脏的字眼的,那些令他不安的东西会在孩子们不断的成长中习以为常,他自己也会像孩子一样一天天的长大。小说故事的结尾部分是主人公霍尔顿最后一次产生自发性顿悟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霍尔顿与妹妹菲比在动物园坐木马转台时,他产生了顿悟,他意识到自己是无法阻止成长的,他必须在丑恶和虚伪的世界中看到善良美好的一面,珍惜生活中的乐趣,从而在不断的适应中成长。这种自发产生的顿悟在成长小说中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2震撼性触发的顿悟

  震撼性的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震惊和醒悟,是由未预料到的事触发的。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遭遇了不少震撼性的顿悟。如:霍尔顿去拜访他唯一敬爱的老师安东里尼先生时,发生了一件霍尔顿不愿谈及的事情,安多里尼的同性恋倾向让他惊慌失措,这件事让霍尔顿顿悟到了成人世界中的肮脏和伪善,也让他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他在这次震撼性的顿悟中长大成人。再如,霍尔顿去妹妹菲比的学校要和她告别时,看到学校的墙上写着“X你”的字,这是他的另一次震撼性的顿悟。霍尔顿意识到在儿童的纯净世界里也存在着丑恶和危险,这些东西使孩子们纯洁的心不断地受到侵蚀。这次震撼性顿悟使他明白了他不可能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必须学会坦然面对现实世界,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是霍尔顿一个令人欣慰的成长标志。

  霍尔顿在流浪的过程中,历经了青春少年期的死亡后,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获得了重生,通过这个新生的过程,他的意识也因顿悟和觉醒而变得坚韧强大,这个少年在这些短暂的经历中找到了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五结语

  

  

篇六: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篇小说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至今,《麦田里的守望者》仍然雄踞美国畅销书榜首。时间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已经超越了它所在的时代。论文研究了塞林格独特的写作手法,对其叙事手法以及语言技巧进行了分析,塞林格写作手法对传统美国小说写作手法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传统小说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部作品。

  作品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其褒贬不一,甚至很多学校因为文中存在很多淫秽语言而将其列为禁书,但是也有很多学校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当代青少年成长问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而将其视作必读书目。半个世纪悄然过去,《麦田里的守望者》丝毫没有褪去光彩,反而因为岁月积淀而愈加生辉,连同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并称为二战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后至今,美国文学界两部“现代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霍尔顿这个人物为主线

  展开的,塞林格借助霍尔顿这个人物精准地刻画了美国60年代青少年的叛逆与焦虑,霍尔顿因而成为了美国青少年内心焦虑的一个代表。成长是困惑的,即便是现代社会,青少年仍然和霍尔顿一样面临着思想的困扰,疲惫又充满希望。因此,时至今日,《麦田里的守望者》仍然是一部有着巨大读者数量的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全文只有十几万字,但是却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多巨著也不能企及的灵魂震撼,霍尔顿一个十七岁孩子对一段往事的回顾成为了青春迷茫最佳的写照,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共鸣。《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的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以霍尔顿的口吻,在精神病院内讲述上一个圣诞节前夕的故事:考试不及格,被学校第四次开除,霍尔顿想要等圣诞节结束之后回家,但是学校学生的羞辱让他无法忍受,和同学打了一架之后离家出走到纽约游玩,不曾想到,纽约夜晚,他在暂住旅馆看见了对面房间里男男女女丑恶糜烂的勾当,沮丧无聊下找妓女却遭勒索,和旧情人约会不欢而散,找寻他唯一敬仰的老师诉说困惑,但是老师无法解开少年的困惑,并且老师的同性恋倾向吓跑了他。霍尔顿最后找到了他的小妹妹菲比,告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诉她他要去西部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那些纯真的孩子们,拦住他们不跌入悬崖。菲比要和霍尔顿一起走,霍尔顿只好将其带回家,父母十分震惊,将其送入了疗养院。这个故事就是在霍尔顿即将出院时讲述的。

  故事简单直接,文学评论家们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篇成长小说。然而成长小说的概念尚未统一,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成长小说现代经典作品,填补了美国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空白。成长小说

  成长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一次流浪,无论是在捕猎为生的洪荒旷野,还是现代城市的钢铁森林,成长都是所有人必经的一次流浪,一次迷失。年轻人都需要在困惑中不断自我探寻,去承接一个成人应该承受的考验。成长主体出现在不同的艺术领域,文学作为一种自我内心的拷问,自然不会忽略成长这个主体。

  欧洲是小说的发源地,有很多成长小说精品,如瑞士的《绿衣亨利》、法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理查森的《克拉丽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曾对成长小说进行了专门论述,他认为,成长小说是叙述人物成长过程的小说,重点讲述人物的成长与感悟。成长小说是主人公从对成人世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界的无知状态到知之状态的过渡,是主人公成熟的关键过程。

  美国的成长小说与欧洲成长小说如出一辙,重点关注青少年成长历程中的迷茫、困惑以及挫折感,但是美国有着和欧洲不一样的文化环境。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有着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但是这也造成了美国缺乏一种核心文学价值的现状,短暂的历史没有给美国当代青少年提供一个成长解惑的文化积淀,缺乏为青少年解惑的文化资源,青少年在成长中面临的困惑无法从历史文学、艺术等精神作品中获得解答,这是美国青少年困惑彷徨的主要原因。所以美国的成长小说有着比欧洲传统成长小说更加复杂的形成环境,其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精神的探求都和欧洲成长小说存在差异,独树一帜。流浪者的旅歌三步曲

  (1)诱惑诱惑是美国成长小说最初始的元素,是故事的起点。例如《白鲸》中食人族酋长的儿子向往外部世界,登上了一艘路过的捕鲸船;《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的哈克无法抵抗自由的诱惑,于是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亨利•弗莱明向往戎马兵戈的战场,开始了追求成长的旅途,唱响了旅歌的始章。《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诱惑是一种对现实的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逃避,一个人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境,外界的未知就变成了一种诱惑,即便前途未卜但是也不能坐以待毙。霍尔顿认为学校的一切都让他窒息,学校是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但是他却痛恨学校的虚伪,更恨虚伪、假情假意的校长。校长看见有钱人开车接孩子就会上前握手,像哈巴狗一样巴结,如果家长是穿着便装,他就会假惺惺地一笑而过。霍尔顿同样恨同学们,因为同学们一日到晚只会讨论女人、酒、性。例如他的室友斯特莱塔就总是勾搭不同的女孩,甚至和女孩约会却不知道女孩的名字,而他的同学阿柯莱从没碰过女生的手却总虚构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

  霍尔顿痛恨学校,也痛恨学校教育,霍尔顿眼中的学校就是虚伪和庸俗的代名词,外部世界开始对霍尔顿产生诱惑,于是霍尔顿哼着旅歌,开始了流浪。

  (2)流浪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有流浪的经历,这种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墨守成规的普通人,但是却有着一颗爱幻想爱冒险的心。出走和流浪是美国成长小说中最关键的一个过程,是全部故事的主线。熟悉的环境不能让主人公对成长、对世界、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他们的流浪往往并非生计上的需要,而是为了逃避精神上的空虚或者找寻生活的意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义。霍尔顿在纽约的流浪是很短暂的,但是新事物带

  来的冲击却是巨大的。他在旅馆里看见一个老男人穿起了妇女的服装,像女人一样迈着小步,另一间房间里有一对男女用嘴互相喷水。霍尔顿在旁人的怂恿下招妓,却遭勒索。之后他找到自己的老情人,但是老情人却当着他的面和别人调情,约会不欢而散。最后他去找自己敬重的老教师解惑,但是老教师却有着同性恋倾向,于是他偷跑出来。当然流浪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愉快的事情,例如吃早饭时遇见的修女毫无顾忌地谈论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霍尔顿深恶痛绝的虚伪和说教。

  最后菲比坚持要和霍尔顿去西部,霍尔顿把菲比送回家,结束了自己的流浪。流浪过程中经历的事情毫无关联,但是量变积累成为质变,霍尔顿虽然发现了成人世界的黑暗,但是他也看见了一束穿过黑暗的人性之光。

  (3)顿悟霍尔顿最大的感悟出现在小说第十六章,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六岁左右的小孩从教堂出来,小孩在唱着一首歌“如果你在麦田里捉到了我”。霍尔顿之前听过这首歌,并用“那首歌”来称呼,说明之前这首歌并没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有帮助霍尔顿进行思考,但是经历了流浪,见到了成人世界的虚假伪善,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

  “一大块麦田里没有一个大人,有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做游戏,只有我。我站在悬崖边,看着如果有哪一个孩子来到悬崖边,我会把他们捉住,我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于是霍尔顿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原因,因为没有一个守望者,在他就要误入成人世界的悬崖时捉住他。霍尔顿另一次顿悟发生在他穿过公园去博物馆的路上,他认为博物馆最美好的地方就是所有的东西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定格在那里。他希望自己的一切也能够停留在童年,就像博物馆一样,但是他自己也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他知道唯一不变的是自己。

  陌生化是顿悟的必要条件,所以流浪是成长小说的必备内容,旅途中各种陌生的事物,因缘际会都是顿悟的契机。《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部美国成长小说的巅峰之作,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流浪者的旅歌。

  结束语《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即便历经多年,评论家对其毁誉参半,但是仍然拥有众多的读者,时间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是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一部无论内容、手法还是思想内涵都经得起推敲的文学巨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篇七: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也是该作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该部小说中蕴含的主题解析颇丰,尤其是其中体现的成长主题使之成为美国当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

  对成长小说的探究在国内外文学界中由来已久,成长小说以特定的人类群体即青少年群体为主体,以发生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成长历程为内容,艺术化、集中化地呈现出人类共同的相似的成长经验。《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简单,语言个性化,作品问世后取得强烈反响,最大原因在于塞林格笔下塑造的一个外表纨绔叛逆、不懂礼貌、品行恶劣,而内在苦闷孤独、心思细腻又渴望童真之爱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

  本文试图在前人对该部小说主题的研究基础之上,首先从该部小说的成长主题对成长小说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切入,反观其社会时代背景对成长主题的影响;再从叙事学层面分析该部小说语言个性化中所透露的成长主题,塞林格以人物语言的粗鄙化低俗化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叛逆与张扬,又以不失幽默的调侃语言调节了整部小说灰暗晦涩的整体氛围,其语言特征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主人公外在与内在截然相反的极端分裂,体现了成长主体矛盾和挣扎的内心世界;最后从成长经验的心理学层面,分析作品中穿插和隐藏的成长仪式,主人公的呓语和多次幻想,表面上是他走向精神分裂的前兆,实际上却昭示出人类成长经验中要经受的不可避免的成长步骤。塞林格笔下这一个苦闷中学生的三天两夜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不仅体现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和失落,也从侧面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虚伪与黑暗,折射出成人世界存在的虚假与沉浮,小说成长主题的巧妙阐释,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篇八: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他听成如果有个人在麦田中抓住catch另外一个人但真正的歌词是如果一个他碰见meet一个她走过麦田这首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的歌本意是讲两个人在田野里发生了一段浪漫的邂逅并私奔而走而他们可能本无打算向彼此许诺终生并质疑了这种行为的是非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与意象《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发生的故事。他反叛而放荡,他在纽约城里游荡和滥交,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找寻纯洁与真理。这部小说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并且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大力的批判。对于这部小说所揭示的主题和小说中内涵丰富的部分意象,十分值得思考和探究。本文便对此进行浅析。

  对于小说的主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一、小说中表现了主人公霍尔顿与世界格格不入和疏离的状态,而此状态又是其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在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似乎被他所生活的世界给排挤在外,并且深受其害。正如他向斯宾塞先生说的,他觉得自己被困在“另一边”的生活,他一直努力地寻找着一条出路,可以让他试着走入这个容纳不了他的世界。而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们渐渐明白,霍尔顿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和疏离正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正如他一直带着他的狩猎帽以标榜他的独特性一样,他用他与世界的隔离来标榜自己比他周围的人更加优

  越,同时也以此方式维持和他们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经常使他陷入自我困惑甚至是自我摧毁的境地。而霍尔顿这种愤世嫉俗的态度和由此而生的优越感正是一层自我保护的盔甲,与周遭世界的疏离亦是支撑着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原始驱动力。

  我认为霍尔顿与世界的疏离正是他所有痛苦的根源所在。他从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绪,也从未试图去探寻所有问题的根源。尽管他急切地想跟其他人接触,尽管他渴求着爱与被爱,但是他与世界的疏离俨然已筑成了一道厚厚的防护墙,阻却了他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与互动。这种隔离给了霍尔顿生活的力量,同时也是他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诱因。比如,他因为与世界的疏离而深觉寂寞,因此他想要和海因斯约会恋爱,但也正是因为他与世界的疏离,以致海因斯在这个过程中觉得自己受到他的侮辱并最终离开他。再如,他曾经与简·加拉赫有过不浅的交情,他也渴求维持这种联系,然而同时他又害怕去联系她,只因顽固的疏离感阻止了他的行动。可以说,他依靠这种疏离而活,而这种疏离却又毁灭了他。

  二、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的痛苦。《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关于成长的小说,一本讲述一个小男孩如何告别稚嫩、走向成熟的小说。

  然而有趣的是,小说中霍尔顿却一直极力地抵制着成长。从霍尔顿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看法可看到,他惧怕成长所必然带来的改变以及成人世界的复杂性。他希望一切都是简单易懂并且永恒如一的,就像他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雕像一样亘古不变。他惧怕去评判别人,他惧怕这种带有审判他人的意味的罪恶,他亦不能理解周遭的一切事物。他还拒绝承认这种恐惧,只有谈到性时他才勇于承认,在第九章中他讲道“我不明白性是什么。我向上帝发誓,我真的不明白。”

  霍尔顿不愿承认他惧怕成长,反而自己一厢情愿地臆想着成人世界不过只是一个浅薄和虚伪的世界,而童年才是一个保有真正的纯真、好奇心和诚实品质的世界。他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想最能体现他这一态度:他幻想着童年就是一片充满田园气息的麦田,小孩子们尽情在上面嬉闹玩耍;而成年,就相当于小孩子跌倒在悬崖边缘,濒临死亡。他对童年和成年的此般理解使得霍尔顿将自己与世界隔离开,穿着一身防护装甲愤世嫉俗地对抗着世界。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霍尔顿种种经历都揭示了他这种想法的肤浅,他与安多里尼先生和菲比的相遇和交集中更是可见一斑。

  三、小说揭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虚伪”,这可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最出名的一个词,也是霍尔顿最喜欢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他自认为这个词用来描述他在他所生活的世界里遇到的各种人各种事最为精准。在第二十二章中,他在阐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想法时说道,他认为大人都是虚伪的人,而更糟糕的是,他们都看不到自己的虚伪。对霍尔顿来说,“虚伪”是他用来解释他生活的世界里所有的不合理和不公正的一个解答,也是他保持疏离状态和愤世嫉俗态度的一个托词。霍尔顿对所处世界的洞察并非完全准确,对事物的解读也都过度简化为“虚伪”一个词。但他的确是一个自有见地的旁观者,他察觉到他周遭的人和事肤浅的一面。在小说中,他遇到许多人,像莎莉·海因斯、卡尔·卢斯、毛里斯、珊妮,甚至斯宾塞先生,他们看起来都装模作样、自命不凡而又肤浅无比。然而讽刺的是,尽管霍尔顿一直致力于洞察出他人的虚伪面,他却从来没有找到并正视自己的虚伪。他自己痴迷于说谎,他惯于欺骗,实施一些小诡计,然而这一切却都毫无意义。比如有一次在去纽约的火车上,他对莫罗太太做了一个卑劣的而毫无意义的恶作剧。他似乎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虚伪世界里稀缺的道德模

  范,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霍尔顿认为世界看起来很简单明了,其中道德与单纯居于世界一侧,而虚伪与肤浅则居于另外一侧,然而他自己却是这个论调最好的反例。这个世界并非他所想的那么简单,即便是他也不可能只用一套相同的是非标准去评判他人。

  小说中还涉及到众多的意象,其内涵丰富,引人思考。现主要对其中三个重要的意象进行阐述。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意象作为这本小说的书名,其代表和蕴含的内涵很值得探究。它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六章中,写了一个孩子不走在人行道上而偏偏走在大街中,唱着罗伯特·伯恩斯的歌《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在第二十二章中,当菲比问霍尔顿他这一辈子想要干什么,他用这首歌《麦田守望者》作为回答。霍尔顿想象在高高的悬崖上有一片麦田,那里有一群嬉闹和玩耍的孩子。他说他想保护孩子们,当他们跌倒在悬崖边缘时,他希望能及时抓住他们以免坠崖。而正如菲比指出的,其实霍尔顿是听错了歌词。他听成“如果有个人在麦田中抓住(catch)另外一个人”,但真正的歌词是,“如果一个他碰见(meet)一个她,走过麦田来。”

  这首《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的歌,本意是讲两个人在田野里发生了一段浪漫的邂逅并私奔而走,而他们可能本无打算向彼此许诺终生,并质疑了这种行为的是非。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遇见(meet)”指代的是一场满足消遣式爱欲的邂逅,而霍尔顿却把它替换成另外一个词——“抓(catch)”,这完全是相反的解读。其实这表明了霍尔顿想抓住那些小孩以免它们丧失纯真和跌入成人世界,以及避免走进性爱的大门。

  再者分析此意象中具体的内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麦田,象征着一个没有苦闷、彷徨、放纵的世界,那里没有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没有父母老师的压迫教导,没有校长的虚伪势利以及没有一切成人社会的恶习,只有朴实和真诚。而守望者则代表着霍尔顿的理想,在霍尔顿心里,只有孩童的世界还是纯净的,他要守候住这个纯净的世界。

  二、霍尔顿的红色狩猎帽红色狩猎帽是从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知名的标志之一。这是因为小说中霍尔顿所戴的这顶帽子成为他的独特个性的象征。这顶帽子古怪而奇特的,它代表了霍尔顿渴求与他身边的人区分开来,不愿随流。同时,他自己说他总是很自觉戴着它,而当他要去和

  认识的人在一起时他则往往不戴它。因此,这顶帽子很好的折射出小说中的冲突点:霍尔顿希望与世界隔离却又同时渴求他人的陪伴。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顶帽子的颜色是红色的,恰恰和艾丽和菲比的头发颜色一样。也许霍尔是把这顶帽子和他所坚信的这两人身上所保有的天真与纯洁作了挂钩,戴着帽子似乎就是在坚持他所追求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强调过帽子之于他的意义,却时常提及它那不同寻常的外观。这一点也可见霍尔顿对帽子的外观包括其颜色的强调,想必也表明了他对某些东西的追求。

  三、中央公园浅水湖的鸭子霍尔顿对中央公园浅水湖的鸭子冬季会去往何处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心,这表明了他性格中天真和孩童的一面。小说的大部分篇幅中,他的言谈和,看起来都像一个脾气暴躁、愤世嫉俗的老练的人。但他寻找鸭子踪迹的那份心理,代表着他年轻态的好奇心和探求世界奥秘的那种喜悦感。这看起来极其珍贵,因为对于他的生活,他显然极度缺乏这种热情与心态。鸭子和池塘也都具有象征意义。鸭子和池塘处在一个荒凉的环境中,坚毅地面对着所有的未知和神秘,这正与霍尔顿自身的处境产生了共鸣。此外,鸭子的

  消失只是暂时性的。霍尔顿因为受到弟弟艾里之死的打击,他体会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并由此而惧怕“改变”和“消亡”。鸭子在每年冬天消失,又在每年春天回归,这象征着“改变”并不是永久的,而是周期性。而池塘,一半是冻结的而另一半没有冻结成冰,这也是一个小的隐喻。它就像霍尔顿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一样,同时也代表着他的一种过渡状态,即在童年和成年之间的过渡。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这是它的文学价值所在。这本小说所反应的深刻的主题和以及作品中运用到的众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也是我们去挖掘其文学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本书,相信只会常读常新。

  

  

篇九:从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站专年姓学

  点:业:

  上海

  英语春

  级:10

  名:史译号:z10100004025

  指导老师:张琳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孺弱,正直,善良,叛逆

  目录

  引言..........................................................................................................................................................1一、霍尔顿的个性特征.................................................................................................................1

  1、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22、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错误!未定义书签。3、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形成霍尔顿悲剧的原因..............................................................................................................5

  1、战后庸俗、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52、错误的教育导向...............................................................................................................................63、软弱、胆小的个性特征..................................................................................................................7

  结束语.....................................................................................................................................................7参考文献...............................................................................................................................................8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一、霍尔顿的个性特征1.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霍尔顿的懦弱体现在他的社会交往的失败。他不被同学,老师,甚至家人理解,甚至有时还倍受欺凌。不管是老毛里斯向他勒索,还是斯特阿拉德对他拳脚相加,他都没有过多的反抗,每次都以受伤告终。他感觉到自己很弱小,无法击败一些邪恶分子,所以多次想象着自己会中子弹死掉,以死来逃避这一切。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路以显示自己的现实的反抗。另外,小说中几处提到霍尔顿想打电话给琴,却迟迟没有行动。他无法与琴谈话,因为在他心中,琴是个纯真,完美的女子,是他很在乎的人。而他很气愤琴有可能已经被斯德阿拉特带坏了,他不愿听到,看到这一点,而由于他懦弱和逃避现实的性格,他并没有选择面对和解决这一切,只是把所有的怨气都积压在心头。他甚至经常在不开心时戴上颇具象征意义的红色猎人帽。它的外观独特,强调了霍尔顿强烈的个性和他不愿接触社会的性格。通过幻想逃避现实的个性在霍尔顿玩抚他的红色猎人帽时得以继续。当阿克莱打断了他的阅读而质问他有关丢失的击剑器材时,他非常恼怒,并用帽子盖住了脸。他假装双目失明,大声呼唤着母亲,请她伸出救援之手。可以看到,霍尔顿已被套住,并陷入他自己假想的游戏当中。读书的时候,他把帽子的鸭舌转到脑后,算是强调了他的个性。因此,那顶帽子也就变成了他在阅读时所走进的幻想世界的一部分,同时暗示着他个人对友谊的“追猎”和寻找。这种友谊可以指与书的友谊,也可以指与真正的人的友谊。那顶猎人帽代表了他对生活中的许多令人不快的方面的消极抵抗和逃避。更进一步说,它同时象征了他对生活的求索和生活对他的纠缠。霍尔顿是在同学们排斥他的时候把帽子买

  下的;并且,每当他想避开不愉快的事情时都会把他戴上。霍尔顿并不在乎戴上帽子后别人怎么看待他,他认为别人都是些伪君子。小说高潮,当霍尔顿屡屡受挫,觉得自己无力反抗时,他甚至想到要放弃一切理想,逃到西部,过着隐居的生活。

  无论霍尔顿遇到什么违背他意愿的事情,他总是以逃避或不屑一顾的方式来对待,从来没有想过要积极的处理任何问题。霍尔顿因4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其实,他早已厌倦了潘西中学那种虚假,僵化的教育模式,是他自愿的逃离。他多次讲到“我周围全都是伪君子”,“没有见过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他不屑于“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更看不惯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另外,他的口头表达课不及格,是因为他违反了“口头表达”不能离题的规则。而他一点也不为之懊恼,因为他喜欢离题。“离题了倒更有趣。”他认为谈话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通过发现,谈话自然而然的会谈到爱和有人情味的话题上来:“不过我的意思是说,很多时候你简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除非你先谈起一些并不太感兴趣的事情。”在他看来,学校制定的种种规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对个性的一种压抑。而老师和同学也似乎漠视在他看来能触人心弦的感人事物。他的同学理查.金拉斯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理查很容易紧张,有一次他做一个关于农庄的口头表达,中间他突然从农庄转到他舅舅怎样不愿意看到他身上绑着支架。班上同学不但不体贴他紧张的情绪,反而还都冲着他喊“离题了!”。霍尔顿对亲情的话题很感兴趣:“只要是有人跟你谈起他舅舅,这就很有意思。”很明显,资本主义的教育信条让霍尔顿感到十分失望,他无法接受。2.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通常,10多岁的青少年都被认为是处于困惑的,自我矛盾的状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是了美国当时青少年性格的典型代表,只是他是个极端的例子。与其他青少年一样,霍尔顿讨厌这个浮华的社会——只有金钱,名利,地位似乎才是最重要的,然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太虚假。他能看穿虚假表象下隐藏的丑陋。他认为同学都是伪君子因为他们读书只是为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提供必要条件。而霍尔顿则更加热爱生命,他“宁可买一匹混帐的马。”因为“马至少是动物。”在他心中,读书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加高尚的目标,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享受。当菲必问霍尔顿最喜欢的东西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女和他的同学詹姆士。修女们并未成为实利主义这一错误哲学的受害者,她们代表着一种自我牺牲的尺度,而这种自我牺牲远远超过了被霍尔顿认为是基于自我放纵的“社会慈善事业”的范畴。在

  他看来,一种慈善行为只有在施善者放弃了自己所珍视的某种东西且得不到任何回报时才配被称之为善举。例如,奥森贝格捐款给潘西中学的举动便不是慈善行为。他的名字因为留在了公寓楼上而将永远流传,或者不如说在他看来是这样。因此,他不过是在做一笔不折不扣的买卖而已。那慈善举动的背后的利己主义摧毁了这一行为本身的价值,使之降低为一种自我满足之举。相比之下,霍尔顿对修女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深深的敬仰。另外,霍尔顿对同学詹姆士表示出真心同情。瘦弱的詹姆士不肯收回实话,被同学欺负而被逼得跳楼,迫害他的同学并没有进监牢,只是被开除出学校。而他摔死后,人们甚至都不敢走进他,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麻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间的冷漠,霍尔盾对这一切感到无奈。这一切都反映出霍尔顿的正直,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而不随波逐流,不同于大多数的势力者。霍尔顿想改变这一切却没有能力,这也是他痛苦,逃避,不合群的主要原因之一。霍尔顿虽然是富家子弟,却一点也不势力,非常同情和乐意帮助弱者,把对人的关心永远放在第一位。例如,他移动自己的高档手提箱好让同学不产生自卑感;另外,当他和修女一起吃早餐时,他说自己感到沮丧因为讨厌自己吃者咸肉和鸡蛋而别人却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在他自身非常拮据的情况下,捐了十块钱给,她们走后霍尔顿觉得很忐忑不安,后悔只捐了十块钱给她们。他说,“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让你难过得要命。”在霍尔顿看来,钱是对真爱的阻碍。3.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

  霍尔顿喜欢博物馆,喜欢那里的气味,遥远,古朴和永恒。博物馆是个神殿,是他过去的常去之地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美好的回忆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塞林格在描写博物馆里各种陈列品从无变化这一令人宽慰的事实而霍尔顿对菲必和自己每次去都有所不同感到不愉快时,进一步阐述了对霍尔顿对稳固不变的向往。变化,或者说是易变性,是一种客观事实。生活在继续,霍尔顿却无法接受自己和菲必都已经长大这一现实:“有的事物应该保持老样子。你应该把它们搁进大玻璃柜里,别去动它们,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不过这照样是件很糟糕的事。”喜欢打雪仗。不难看出他喜欢一切自然,稳固不变的东西。当妹妹骑木马时,霍尔顿很喜欢那里的音乐:“木马转台就是这一点好,它们奏来奏去总是那几个老曲子。”木马转台是孩子们骑的,它象征着童年的纯真。霍尔盾让妹妹骑木马,表明他希望妹妹能够将童年的纯真不断延续下去,不要受自己的麻烦事的影响。当然,他最喜欢的是孩子和童真的世界。死去的弟弟艾里,

  活着的小精灵菲必和幻想中那麦田里的孩子,构成了他爱的风景线。当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他经常会想到艾里或是叫着他的名字,因为这能使他得到安慰。他还关爱一切自然,弱小的生命,多次思索和询问中央公园浅水湖鸭子冬天的去向,隐含着他对无辜的,成长中的生命的担忧,这也与结尾处他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形成对应。麦田里的孩子们象征着纯真和自由,当他们长大染上社会一些不正之风时,霍尔顿想拯救他们。这体现了霍尔顿强烈的道德感。事实上,他周围的人都已长大成熟,而霍尔顿却不愿接受现实,并想竭力的阻止这种过程甚至想逆转它,其实是在跟自然规律作斗争,加上他的懦弱,这注定了他的努力要以失败告终。值得一提的是,霍尔顿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无法成为守望者。当他去给他妹妹留便条时,发现了墙上的脏话,便将其擦掉,而当他发现有的脏话是用刀刻的,根本无法擦掉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完全破灭了。分析起来,是一名刻脏话的小孩和他妹妹对他逃离现实的挑战使他回到了现实中。当他告诉妹妹不能逃走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也不能逃走,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地方。小说最后提到“所有的孩子都想抓住那只金圈儿,菲必也一样,我很怕她会丛那匹马上掉下来,可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孩子们的问题是,如果他们想伸手去抓金圈儿,你就得让他们抓去,最好什么也别说。他们要是摔下来,可别说什么话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这时,霍尔顿意识到成为一名“守望者”不现实。金圈儿其实并非金的,而是镀铜的铁。作者用“金圈”来比喻和讽刺外表套着光环,内在却很腐朽的社会。霍尔顿理解到他无力不让小孩堕入尘埃,要变质的终究还是要变。而这种意识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崩溃。二、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妹妹菲必的纯真和弟弟艾里的完美成为了霍尔顿心中的标榜,在他心中,任何人都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而家庭的不温暖,老师和同学的势力和不理解则使他感到绝望。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指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对爱的渴望和生活中缺乏爱的现实使得他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霍尔顿对生活的失控使得他选择逃避。大部分的时候他都充当着一个非常可怜的角色,无法融入社会。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

  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义信条,这令霍尔顿感到非常困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不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他之所以孤独,消极,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象大部分人那样卑贱的活着,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他也无法好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却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亦或是说没有毅力),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想用消极的方式来逃避矛盾和痛苦,而一切想法的落空导致了他最后的精神崩溃。三.形成霍尔顿悲剧的原因1.战后庸俗、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众所周知,由于在世界大战中发了大笔横财,战后的美国物质生产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实利主义风气到处蔓延,人们在崇尚金钱、贪图享乐、唯利是图,变得越来越庸俗、自私、势利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贫乏、空虚。对物质的无止尽的追求取代了人们一切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则比登天还难,因为人们对此没有丝毫兴趣。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指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希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亲人的理解尚且困难,霍尔顿与其他人建立交流的幻想更不可能成为现实。请看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短短几十小时,他坐地铁、乘出租,马不停蹄地出入各种场合,其目的就是想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结果,于是,他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理智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注意”,“别人从来不相信你”,“你说话时他根本不听”。对于渴望交流与理解的霍尔顿来说,这样的现实无疑会带给他更大的精神打击。

  真正的交流与沟通之所以如此困难,在霍尔顿看来主要是因为虚伪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拜物主义占据了每个人的心灵。他直觉地意识到虚伪的无处不在,“假模假式”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他的语言里,他本能地反对“假模假式”的一切,鄙视这个受物欲控制的世界。因为膨胀的物欲会压抑人的本性,促使人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财富,最终将人变成物的附庸,而人一旦成为物的附庸,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就无从谈起。霍尔顿看透了这一切,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诸如汽车、房子这些“物”为中心的生活。然而,战后的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虚伪冷酷的世界。霍尔顿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要始终守住自己的美好理想,就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现实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尔顿的不幸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造成的。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2.错误的教育导向霍尔顿就读的潘西学校在“教育界声望挺高的”,它理应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在这里也很盛行。因此,霍尔顿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读书、求学问也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学生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很显然,这样的学校不是霍尔顿的理想所在,他瞧不起那些伪君子式的师长,也厌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当然,这里也不可能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他的叛逆性格的人,他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对他的训斥:“要你干的事他妈的没一样是好好照着干的”就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有句古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霍尔顿从他的老师那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这可以从安东里尼身上窥见一斑。安东里尼是霍尔顿在纽约寻求交流的尝试一个接一个地失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曾是霍尔顿的老师,而且是“这辈子有过的最好老师”。因为,他曾用自己勇敢正义的行为赢得过霍尔顿的尊敬。因此,霍尔顿在遭受一连串失败的打击之后,满怀希望地来到安东里尼的公寓,幻想能从他身上寻找到理解与安慰,但这位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师此时却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安东里尼也明确地意识到霍尔顿“将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了某种微不足道的事业英勇死去”。很显然,在他的心目中,霍尔顿是“不成熟”的,而他自己才是“成熟”男人的象征:浑浑噩噩,无所追求。安东里尼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社会

  孕育出来的,符合客观现实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告,从成人世界的立场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少年霍尔顿心中的困惑。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象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3.软弱、胆小的个性特征霍尔顿是个懦弱、胆小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他常说他胆子小。正因如此,在平时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总是克制自己,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即使是他的室友———极端自私自利、寡廉鲜耻的斯特拉德莱塔公然与他的女友约会,并且让他代写作业,他虽然痛苦万分,“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却没有胆量与勇气惩罚对方。每当他遇到不如意事的时候,他都会想到死。“我简直不想活了”,“我真想自杀———从窗口跳出去”,但这些都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道路以表示自己对现存一切的反抗。软弱无能的他注定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当他在遭遇到一系列挫折与打击,发现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并不存在后,他放弃了幻想,不再与“假模假式”的社会进行抗争,而是与之相妥协,甚至于自己也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因为他意识到“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撒谎、说假话。由此可见,为了不被这个病态的社会所吞噬,有理想但没有力量反抗社会,更没有力量改造社会的霍尔顿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很无奈、很痛苦。否则,他将会在精神病院终其一生。塞林格用这种办法暂时解救了他书中的主人公,表明了他同主人公一样的人生选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主人公同样的个性特征: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缺乏抗争的勇气,走与现实相妥协的道路。综上所述,霍尔顿是塞林格塑造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反英雄形象,他懦弱,胆小,看淡物质享受和名利,追求纯真,善良和人间真爱的个性特征被赛林格用各种象征物如红色猎人帽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战后美国社会物欲横流,虚伪冷酷,学校功利和利己主义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不温暖,艾里和菲必的完美与其他人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霍尔顿看透了这个虚假的社会,也是他的个性形成原因。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纯真”为中心而不“虚伪”为中心的生活,并要当一名守望者,让纯洁的孩子们免受污染。

  参考文献:

  1)J.D.Salinger.《TheCatcherintheRye》.1951.BrownandCompany2)J.D.Salinger.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1997,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Glennon.L余吉孝译《秩序的游戏》,2008,中国友谊出版公司4)王立宏.《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2006北京北京外国语出版社5)黄安年.《麦卡锡主义》,2009,北京,商务印书馆6)刘绪贻.《战后美国史》,2002,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