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11篇

时间:2022-11-16 10:50:14 来源:佳谦文档网

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11篇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三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  自然是优雅的,优雅的如音符,自然是纯洁的,纯洁的如画......人与自然息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11篇,供大家参考。

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11篇

篇一: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三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

  自然是优雅的,优雅的如音符,自然是纯洁的,纯洁的如画......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类。正是如此,自然越是秀丽,越是纯洁,就越简单破坏。以前,自然是要多美就有多美。如今,无法想象了。我们如今用的纸张、一次性筷子···没有节制。自然如此宽厚了,人类却不知好歹。行道树吃进了风沙,可任然固执的为我们迎来新奇空气,而我们,却固执的破坏着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村庄出现了一个大洞,深不见底,大家丢石头进去,听不见一点声音,一开始大家还有点可怕,后来慢慢地就不觉得怎么了。一位青年建议可以把生活垃圾、废品等东西丢进去,这样,就减轻了人类的负担。越来越多的人把不计其数的垃圾扔进去,大家都觉得很好。最终,又有人往里面扔东西时,一个小孩发觉从天上掉下一个东西--就是当时他们试探这个洞深度丢进去的那个东西。我们把这个洞比作自然,那么自然忍受的了我们的破坏吗?不会,自然也会像这个洞一样。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类不断进步,可却行成了人类乱砍树木的习惯。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资源,没有了水,我们人类也活不了。假如:我们面对着蔚蓝的大海,面对着洁白的云,面对者碧绿的西湖,

  

  是否会让你联想到,自然的美,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呢?不如,我们一起来面对一下自然吧!与如今的自然与以前的自然相比较,是如今的美,还是以前的美,不用想,是以前的美,以前,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大家一起动动脑筋,世界上有多少动物灭亡了?世界上又有多少动物在面临灭亡?呵呵,这像数星星。或许,世界上每一天都在灭亡一只动物,今日灭亡一只动物,明天又灭亡一只,计不其数。西湖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不久,西湖是我们人类毁灭的。自然忍受不了时,会与人同归与尽。

  人类活着,自然随伴,别再折磨自然了,自然像弱小的女子,禁不起人类的折磨。一起携手爱护自然,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你待它好,它也待你好。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进展在经济社会高速进展的今日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进展经济又爱护生态,习总书记的"两山论'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进展指明了方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进展更好地爱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需坚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进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珍贵的财宝,主动做绿色进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内、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学问宣扬,引导广大

  

  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爱护者。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给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爱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难性,争做绿色进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如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主动提倡和践行勤俭节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加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长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加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妙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进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仔细倾听、主动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爱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秀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美好感、安全感,让绿色进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

  

  同样,绿色进展需要每个人的参加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主动参加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妙。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假如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终直至死亡。假如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爱护地球母亲,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扩散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月的5次增加到90年月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现实地看,因为爱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很多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x山水、x、九寨沟、x、xx、x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很多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很多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进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生态环境爱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秀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秀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篇二: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开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根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根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支撑。“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

  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荣耀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立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

  2021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1000字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开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虽然说时代开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

  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

  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篇三: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悟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一篇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

  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二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

  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三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篇四: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学习启示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一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

  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二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

  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

  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常生活的

  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发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同样,绿色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篇五: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擦亮”蓝天走绿色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2021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

  1

  完成“十三五”目标。保卫碧水壮士断腕动真格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为还“母亲湖”一份健康,近几年,大理壮士断腕,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2021年4月,洱海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洱海核心区所有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配合整改。2021年6月,44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2021年洱海水质实现6个月Ⅱ类,2021、2021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今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2021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41亿多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应该说,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战,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一方面,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

  守护净土精准治污下功夫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在治理上就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修复,避免盲目“一刀切”。

  2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国已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未来,还要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才能“住得安心”。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做好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地块,不一定急于修复、急于使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坚决不用,特别是不能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保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朗朗上口!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浪县永宁中学李小平(2021年6月20日)关键词:古代智慧天人合一资源利用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如何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等三个方面,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粗浅的探讨。正文: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怎样利用生物资源?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很早就思考、讨论过这些问题,产生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经验,在发展我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今天我们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有启发意义。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

  3

  (一)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时期。最早人类本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对自然界抱着一种恐惧感,认为冥冥中有一位神在支配、安排一切,自然界的昼夜往返,四季更替,风、雪、雷、电的发生,更有日蚀、月蚀的出现等等,无不是天神的意志。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后来进一步研究各类环境相互关系,发展成《周易》,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唯物的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辩证法。对自然环境还有一种认识,认为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所构成。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最早朴素的生态思想。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高度概括为“天”、“地”。在劳动者和农业家眼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生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月令》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周礼》也说过:“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显然,这里的“天、地”及其产物――“草木”、“百物”就是“大自然”。(二)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1.“天人合一”观《周易》中已提到天人关系是物质的关系,是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说明通过天地阴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变化产生。《易。文言传。乾》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明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周易大传》也说:“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这些论述包含着人与天、地有关,人活动规律要与天、地的规律相统一的意思。即主张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这是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人与天调”的观点,这样的“天人合一”在对待大自然上有其积极的意义。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4

  为一”(《庄子。各物论》)。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主张天命、人性、道德、教化的一脉相通。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天”对人有主宰作用。张载“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认为人性与天道的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是把人类看做自然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2.“人定胜天”观荀子提出“天人分相”、“制天命而用”等论点,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万物都等待人去治理,“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君子而后治也。”(《荀子。礼论》)。他的学生韩非后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反对天命,崇尚人力,“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韩非子。解老》)“治强者王”(《饰邪》),认为只要按事物规律办事,没有办不成的。后来王充(“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柳宗元(“天人各行不相预”)、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等也都发扬了这一思想,反对“天命论”,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业上一些农学家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农业实践,如说:“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胜天,况地乎?”(《大学衍义补》)以庄浪县兴修梯田为例,从六十年代起,40万庄浪人民征山不止,治水不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苦战30多个春秋,终于建成了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百万亩水平梯田,累计达到9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3%,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三跑即跑土、跑肥、跑水,三保即保土、保肥、保水)。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5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三、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我国有保护、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可追溯到很早,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已有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明确告诫人们,生物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在自然资源日渐减少时,将野生生物变为家植、家养,发展了农、牧业,无疑对减轻过度利用自然生物资源压力做出了最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特别是野生生物资源,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的经验至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一)善待生物,维护生态平衡荀子曾说:“人善治之,……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养食者,不可胜数也”,指出生物之间是通过食物链关系(“相养食”)来维持彼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只有不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生物才会“不可胜数”。他又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滂滂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荀

  6

  子〃富国》)。也就说生物资源得到外界生态条件的保证和人们对其合理的维护,生物资源就会如江河滚滚,源源不断供人利用。这也恐怕是最早十分明确提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二)维护生态环境,依照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利用生物资源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生物都有自己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们只有在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加以利用才能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淮南子〃主述训》有段文字对这一观点表述得十分明白:“畈不掩群,不取麛夭;不凅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且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魚,网罟不得入于水;鷹鶽不挚,罗网不得张于豀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满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逸周书〃文传》也有类似的论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已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总之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掌握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利用就能永续利用。(三)建立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和制度为了保证永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国家当权者对各类自然资源设臵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法规。据说夏朝就有“禹之禁”,禁止在不宜时间捕鱼(见《逸周书〃大聚篇》)。到周朝设臵了分工相当细的管理机构和相当严厉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山虞”是“掌管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迹人”是管理田猎禁令的;“渔人”是管理捕鱼政令,“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在管理规定上相当细致和严厉,例如,采伐树木方面规定“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周礼〃地官司徒〃山虞》、《月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数篇》),周朝还严禁烧荒、伐大树,作为最高法令规定:“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天子之夏令也”(《管子〃轻重篇》)。以后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也正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宝贵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经验,并竭力推行和宣扬这些观点和措施,使我国保存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哺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

  7

  口。在今天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生态危机时,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对待自然界的优良传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发展我国经济,保护全球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写得很好!

  8

  

  

篇六: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生活心得体会范文锦集5篇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生活心得体会(一)人一直以为地球是无穷大的,即使把数亿吨的垃圾随便扔,或是把几

  亿吨的废气送上天空,也没有什么事。但我们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事实上,地球并不大,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人们自以为地球十分大,要知道,宇宙中随便一个星球都有可能比地球大上十几倍,甚至是几十万倍。太阳,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太阳特别大,因为它相当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可也有比太阳更大的星球,那就是红巨星,有些红巨星的质量是太阳的几亿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地球是多么渺小。

  正因为地球的渺小,所以我们要加倍地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现在科学家都声张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可有些人因为贪婪,所以他们把科学家的忠告当耳边风。因为这些人,导致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遭受了严重污染。污染并未停止,而是在不断加重,因为污染,导致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发生连锁发应。

  左右全部融化。那时候,地球的海平面会剧增十几米,这会给沿海居民带来严重威胁。

  保护地球看似很难,其实很简单,只有低碳生活,地球的废气和垃圾或许能减少几十万吨,但如果人们还执迷不悟的话,人类有可能跟一位外国作家说的一样,恐龙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击,人类灭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执迷不悟和贪婪。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地球吧。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生活心得体会(二)

  我看过一个令人深思的谜语:在世界上有一种动物,他们十分残暴,使许多动物灭绝,还让河水污染,使生态不平衡,他们却不知道,其时也在消灭着他们自己。突然间我的血液凝固了,几秒钟后,我的嘴巴里吐出了个字:“人!”

  是啊,这个谜语难到不是说我们人类的吗?就是我们人类呀!我们到处捕杀动物、到处污染河水、破坏生态平衡、使地球母亲哭泣、使曾经美好的生活环境不存在了……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保护地球,可是我们做了吗?没有。不但如此,有的人还不以为然,继续如此,这是什么人啊!我们既然说了,就要做到,光说没用。

  现在大街上的垃圾随处可见,环卫工人们多辛苦呀!我们一定不可以再破坏地,让地球母亲伤心了!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回声问的故亊:有个男孩不懂回声,一天他对大山说:“喂。”他好奇地问:“你是谁?”回声也问:“你是谁?”男孩子又大叫起来,说:“笨蛋,大笨蛋!”回声也回答:“笨蛋,大笨蛋。”男孩生气地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你不对呀!只要你和和气气地对他说话,他也会和和气气地对你说活。”

  是呀,只有你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你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世界上许多事都是这样的。

  来人类对环境破坏极为严重,随意排放污水、废气,乱砍伐树木,肆意捕杀动物们,大自然也“回报”了人类,每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生活心得体会(三)

  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在第_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为推动我校“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保护地球资源爱我家园”主题教育活动。

  级征文活动。

  然后,少先队大队部向学校全体师生发出“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倡议,号召队员们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树立节约的绿色风尚,共建节约型社会,争做光荣的“环保小卫士”!

  “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和当前我们的地球面临的严峻形势,教育学生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通过此次活动,大家一致表示,尽自己的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动心得体会(四)清晨,我迎着太阳的第一缕霞光漫步,眼望美景,啊!蓝蓝的天空,

  暖暖的阳光,清清的河水,绿绿的田野,大地生机盎然……

  大千世界,鸟语花香。地球——人类的母亲,把这一切无私的奉献给人们。然而,正当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营造美好生活的时候,人类的母亲都遭受种种残痛: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森林滥伐,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殊不知,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许多森林遭到人类的无休止砍伐,使许多动物无家可归;许多小河,河水又脏又臭;简直成了小黑河,鱼虾死伤无数。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使人类面临可怕的挑战。平时,不自觉的人乱倒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墙壁等。这难道就是我

  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地球仅有一个,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地球,为我们可爱的地球献上一片自己的爱心吧!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怎样珍爱地球呢?大家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因此我们学校加强了环保意识。组织同学植树,种花,创建“绿色学校”;组织小树护卫队,保护花草树木,为校园披上绿装。而且坚持做到乱吐痰,不乱丢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得捕鸟,不要“白色污染”等小行动来保护大地球。做一个“地球妈妈”的好孩子。这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还给地球一片空气清新的蓝天,留下大地一片青山碧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地球能够恢复昔日的福韵。让人类有自己安居的乐园。让大地充满朝气蓬勃的景象。让全世界人民共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呵护地球吧!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争当环保小卫士,共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生活心得体会(五)的主题“善待地球可持续发展”,开展“我为地球妈妈生日献礼”六

  个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

  1、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段开展“节约一滴水从我做起”“勤俭节约奔小康”“勤俭节约从一做起”节约一张纸”等主题活动。

  级举办“地球妈妈我想对你说”画画比赛,队员们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级的家长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从抽样问卷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环保意识还是较强的,同时家长们也希望学校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做环保小卫士。

  5、“看一本环保书”:全校结合书香校园活动。并填写好“阅读记录卡”。厚厚的一叠记录卡,足可以看出队员们的环保热情。

  级进行“我为环保做些啥”作文比赛。从队员们的作文中,可以感受到,小小

  活动暂时告一个段落,但是每个队员的环保意识还必须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毕竟这是全球面临着严峻考验的一个大问题。希望更多的小手拉起更多的大手,共同来保护这个赖于生存的美丽的家园。

  

  

篇七: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

  2021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1000字一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

  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2021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1000字二“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我国

  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

  2021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1000字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

  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

  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

  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篇八: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推荐3篇】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一篇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

  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二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

  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三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篇九: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自然是优雅的,优雅的如音符,自然是清纯的,清纯的如画……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类。正是如此,自然越是美丽,越是清纯,就越容易破坏。以前,自然是要多美就有多美。现在,无法想象了。我们现在用的纸张、一次性筷子···没有节制。自然如此宽厚了,人类却不知好歹。行道树吃进了风沙,可任然固执的为我们迎来新鲜空气,而我们,却固执的破坏着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村庄出现了一个大洞,深不见底,大家丢石头进去,听不见一点声音,一开始大家还有点害怕,后来渐渐地就不觉得怎么了。一位青年建议可以把生活垃圾、废品等东西丢进去,这样,就减轻了人类的负担。越来越多的人把不计其数的垃圾扔进去,大家都觉得很好。最后,又有人往里面扔东西时,一个小孩发现从天上掉下一个东西——就是当时他们试探这个洞深度丢进去的那个东西。我们把这个洞比作自然,那么自然忍受的了我们的破坏吗?不会,自然也会像这个洞一样。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类不断进步,可却行成了人类乱砍树木的习惯。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资源,没有了水,我们人类也活不了。假如:我们面对着蔚蓝的大海,面对着洁白的云,面对者碧绿的西湖,是否会让你联想到,自然的美,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呢?不如,我们一起来面对一下自然吧!与现在的自然与以前的自然相比较,是现在的美,还是以前的美,不用想,是以前的美,以前,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大家一起动动脑筋,世界上有多少动物灭绝了?世界上又有多少动物在面临灭绝?呵呵,这像数星星。也许,世界上每一天都在灭绝一只动物,今天灭绝一只动物,明天又灭绝一只,计不其数。西湖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不久,西湖是我们人类毁灭的。自然忍受不了时,会与人同归与尽。人类活着,自然随伴,别再折磨自然了,自然像弱小的女子,禁不起人类的折磨。一起携手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你待它好,它也待你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习总书记的“两山论”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

  1

  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发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同样,绿色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

  2

  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x山水、x、九寨沟、x、xx、x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3

  

  

篇十: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正文: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怎样利用生物资源?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很早就思考、讨论过这些问题,产生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经验,在发展我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今天我们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有启发意义。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一)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时期。最早人类本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对自然界抱着一种恐惧感,认为冥冥中有一位神在支配、安排一切,自然界的昼夜往返,四季更替,风、雪、雷、电的发生,更有日蚀、月蚀的出现等等,无不是天神的意志。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后来进一步研究各类环境相互关系,发展成《周易》,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唯物的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辩证法。对自然环境还有一种认识,认为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所构成。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最早朴素的生态思想。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高度概括为“天”、“地”。在劳动者和农业家眼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生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月令》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周礼》也说过:“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显然,这

  里的“天、地”及其产物――“草木”、“百物”就是“大自然”。(二)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1.“天人合一”观《周易》中已提到天人关系是物质的关系,是人活动与自然规律

  的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说明通过天地阴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变化产生。《易。文言传。乾》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明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周易大传》也说:“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这些论述包含着人与天、地有关,人活动规律要与天、地的规律相统一的意思。即主张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这是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人与天调”的观点,这样的“天人合一”在对待大自然上有其积极的意义。

  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各物论》)。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主张天命、人性、道德、教化的一脉相通。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天”对人有主宰作用。张载“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认为人性与天道的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是把人类看做自然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2.“人定胜天”观荀子提出“天人分相”、“制天命而用”等论点,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万物都等待人去治理,“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君子而后治也。”(《荀子。礼论》)。他的学生韩非后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反对天命,崇尚人力,“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韩非子。解老》)“治强者王”(《饰邪》),认为只要按事物规律办事,没有办不成的。后来王充(“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柳宗元(“天人各行不相预”)、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等也都发扬了这一思想,反对“天命论”,在历史上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农业上一些农学家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农业实践,如说:“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胜天,况地乎?”(《大学衍义补》)

  以庄浪县兴修梯田为例,从六十年代起,40万庄浪人民征山不止,治水不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苦战30多个春秋,终于建成了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百万亩水平梯田,累计达到9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3%,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三跑即跑土、跑肥、跑水,三保即保土、保肥、保水)。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

  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篇十一: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共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

  共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一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

  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共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两山论”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

  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发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同样,绿色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共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三“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

  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