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4篇

时间:2022-11-17 17:20:19 来源:佳谦文档网

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4篇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学生对雨后彩虹”感到好奇,从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上来说,这是一种(C)  学习动机。  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4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4篇

篇一: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学生对雨后彩虹”感到好奇,从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上来说,这是一种(C)

  学习动机。

  A、长远B、短暂

  C、内在D、外在

  2、教师说:如果在下课铃响之前,每个人都能安静地坐好,我们就下课,否则,就得过一阵子再下课”,

  学生们立刻安静地坐好。这是学习的(

  B)。

  A、迁移B、强化C、激发D、归因

  3、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

  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这种心理反应是(

  B)。

  A、认识功能障碍

  B、习得性无力感

  C、自我估价降低

  D、焦虑

  4、一学生在测验时遇到某个难题,暂时跳过去,先做简单的,这表明他已经掌握了一些

  (C)。

  A、组织策略

  B、问题解决的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5、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

  别人都这么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B)行为。

  A、服从B、从众

  C、去个性化

  D、认同

  6、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A)。

  A、去个性化

  B、从众

  C、服从D、群体极化

  7、关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C)。

  A、高焦虑同高能力相结合会抑制学习

  B、高焦虑同一般能力相结合会促进学习

  C、不管学习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焦虑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D、难度大的学习,低焦虑效率好

  8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B)。

  A、努力B、能力

  C、难度D、运气

  9、关于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D)o

  A、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B、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C、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才能达到最佳水平

  D、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10、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

  A)o

  A、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D、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11、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或一诺千金”体现的是(B)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A、道德感

  B、承诺感C、模糊性D、匿名

  12、某学生在考场产生了怯场”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度焦虑和紧张,这是因为该生动机水平

  (C)。

  A、过弱B、中等

  C、过强

  D、无所谓强弱

  13、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

  (D)。

  A、内部一稳定一可控的

  B、内部一不稳定一不可控的

  C、外部一稳定一可控的

  D、外部一不稳定一不可控的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

  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

  的目的是为了(B)。

  A、牢记住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地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该是(D)°

  最合适的安排应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6、16、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

  A、服从B、从众C、去个性化

  D、模仿

  这种行为是?C)°

  17、在班主任的培养和扶持下,一些个性品质好、有才能、受到同学欢迎的积极分子成为班

  里的骨干,形成班级群体的核心时,班集体的形成处于(

  B)。

  A、松散阶段

  B、形成阶段

  C、成熟阶段

  D、凝聚阶段

  18、在皮亚杰看来,一个人道德的成熟主要表现在

  A、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B、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C)。

  C、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

  D、道德信念的形成

  19、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20、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

  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B)。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1•一般说来,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独立形态阶段的是(

  )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2•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的理论,被称为

  A.传统教育论、

  B.形式教育沦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3•中国建立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寅学制“

  4.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

  )

  A.经济发展先于教育的发展

  B.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C.教育与经济要同步发展

  D.二者发展互不相关5.A.了解和研究学生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6.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布卢姆B.杜威C.赫尔巴特D.布鲁纳

  ()

  7.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质量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8.

  产婆术”这一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创造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9•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思维形式的教育理论,被称为(

  A.传统教育论

  B.现代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

  D.形式教育沦

  10.中国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壬子学制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11•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

  内发论”的典型

  A.孟子B.孔子

  Cjm了.墨子

  D.荀子12.A.进行科学发现B.进行技术发明C.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D.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13.()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斯宾塞14.中国建立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在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发展白板说”的代表人物是

  

篇二: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的心理学家是50c教育心理学单选题题库含答案教育心理学单选题题库含答案1

  教育心理学单选题题库(含答案)教育心理学单选题题库(含答案)单选题题库

  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是()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主主义与教育》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培养》D.《普通教育学》4.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A.《学记》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培养》D.《普通教育学》5.《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的作者是()A.苏格拉底B.赫尔巴特C.昆体良D.亚里士多德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7.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A.《理想国》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D.《大教学论》8.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洛克D.裴斯泰洛齐9.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A.《教育漫话》B.《爱弥尔》C.《大教学论》D.《民主主义与教育》10.系统地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洛克B.赫尔巴特C.卢梭D.夸美纽斯

  1.B2.A3.A4.C5.C6.A7.D8.B9.B10.C11.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的人是()B.夸美纽斯C.杜威D.康德)

  A.赫尔巴特

  12.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民主主义与教育》C.《爱弥尔》D.《普通教育学》13.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D.康德)

  14.提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为教学的四个步骤的教育家是(A.洛克B.赫尔巴特C.卢梭D.夸美纽斯

  15.提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教育家是()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杜威

  16.提出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康德

  D.卢梭)D.斯宾塞)D.《普通教育学》

  17.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的思想家是(A.杜威B.卢梭C.赫尔巴特

  18.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代表作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B.《教育论》C.《爱弥尔》19.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的教育家是(A.梅伊曼B.斯宾塞C.拉伊)

  D.杜威

  20.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的教育家是()A.梅伊曼B.斯宾塞C.拉伊D.杜威

  11.D

  12.D

  13.A

  14.B

  15.C

  16.A

  17.D)

  18.B

  19.A

  20.C

  21.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22.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杜威B.卢梭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23.以下哪一项不是传统教育所强调的()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

  2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

  25.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A.教师中心B.儿童中心C.课堂中心)D.书本中心

  26.下列不属于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是(

  A.“从做中学”B.“生活即教育”C.“学校即社会”D.“教育即生长”27.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

  28.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A.《新教育大纲》B.《教育史ABC》C.《教育学》D.《教育过程》29.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的心理学家是(A.布卢姆B.布鲁纳)C.凯洛夫D.赞可夫

  30.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布卢姆

  B.布鲁纳

  C.凯洛夫

  D.赞可夫

  21.D

  22.A

  23.B

  24.C

  25.B

  26.B

  27.A)

  28.A

  29.A

  30.B

  31.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代表作是(

  A.《教育过程》B.《教学与发展》C.《教学过程最优化》D.《教育学》32.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研究的苏联教育家是(A.马卡连柯B.巴班斯基C.凯洛夫)

  D.赞可夫)

  33.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历史法B.调查法C.实验法D.统计法

  34.对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是()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个案调查)

  35.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研究方法是(A.谈话B.问卷C.观察)C.社会交往D.生产劳动)

  D.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36.教育归根到底产生于(A.本能B.无意识摹仿

  37.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38.认为人本性善,教育的意义在于“存心养性”的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

  39.认为人本性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的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C.孟子D.孔子

  )

  40.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康德C.卢梭D.裴斯泰洛齐

  )

  31.B

  32.B

  33.A

  34.D

  35.C

  36.D

  37.B)

  38.C

  39.A

  40.D

  41.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A.希腊B.埃及C.斯巴达)C.西周D.雅典

  42.我国的学校产生于(A.商代B.夏朝

  D.东汉)

  43.已经出现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的是(

  A.商代

  B.夏朝

  C.西周

  D.东汉

  44.1870年英国颁布的教育法令是()A.《普通教育法》B.《费里法案》C.《初等教育法》D.《小学校令》

  45.联合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关于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条约是()A.《世界人权宣言》C.《德里宣言》B.《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D.《儿童权利宣言》

  4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47.下列不属于心理的发展的是(A.感觉B.神经系统的发育)C.知觉D.性格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48.下列属于身体的发展的是()A.注意B.记忆C.心脏的发育)D.维果茨基D.思维

  49.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格塞尔C.赞科夫

  50.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格塞尔C.赞科夫D.维果茨基

  41.B

  42.A

  43.B

  44.C

  45.D

  46.A

  47.B

  48.C49.D)

  50.C

  51..认为“智力的本质也是一种适应”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格塞尔C.赞科夫

  D.维果茨基

  52.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A.感知运动时期B.前运算时期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3.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他成为一个画家,说明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A.遗传

  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5.“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D.循序渐进)

  5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A.有针对性B.因材施教C.抓住成熟期

  5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5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个别差异性B.不均衡性

  D.顺序性

  60.“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反映的是(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51.A

  52.C

  53.A

  54.B

  55.C

  56.D

  57.B

  58.D59.A

  60.B)

  6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遗传素质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D.教育)

  62.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遗传B.环境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D.教育

  63.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的因素是(A.成熟B.遗传素质)C.教育C.环境

  64.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A.遗传B.环境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D.成熟)D.个别差异性

  6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A.社会实践B.遗传

  C.教育

  6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A.阶段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

  67.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68.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A.教育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69.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制度

  D.文化)

  70.文化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输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指的是(A.文化传递B.文化传播C.文化交流D.文化更新

  61.C

  62.C

  63.B

  64.D

  65.A

  66.D

  67.D

  68.A69.C

  70.B

  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请看http://www.docin.com/88dian88

  

  

篇三: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一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

  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C]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

  的

  A.能力激

  B.技能C.兴趣

  D.朿9

  —反应联结[D]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

  国医生[C]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

  迁移说[A]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A.较大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D]

  25.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C]

  26.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冯特D.弗洛伊德[A]

  27.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A]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复习越早越好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

  习D.当天复习

  30.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7.1)

  A.操作技能B.技巧C.操作能力D.能力[A]

  31.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A]

  32.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

  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

  D.思维程

  序[A]

  33.

  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

  [B]

  34.

  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

  称为

  A.智力技能B.学习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C]

  35.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D.类比或表象等[D]

  36.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

  构成[B]37.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9.1)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A]

  38.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D]

  39.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C]

  40.

  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

  习而形成的[D]

  41.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

  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D]

  42.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

  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D]

  43.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

  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

  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

  性[A]

  45.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B]

  46.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C

  46.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C.非智力成分D.内化了的成份[A]

  47.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D.语言或行为[B]

  48.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11.1)

  A.社会适应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A]

  49.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

  神面貌[A]

  50.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B]

  51.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

  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D]

  52.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B.原因不明地惧怕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

  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篇四: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A.卡普杰烈夫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与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关的陈述有(ABDE)。

  A、1903年比纳

  B1903年桑代克

  C、1883年霍尔

  D、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E、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编成

  3、教育心理学的性质(AB)。A、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B、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C、是自然科学D、是社会科学E、上述说法都不对

  4、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任务有(ACE)。A.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B.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C.为教改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自身D.印证与发展学科的哲学观点E.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三、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四、简答题1、简述自然实验(教学性心理实验)方法的一般程序。答:自然实验(教学性心理实验)方法的一般程序是:第一,进行初试。就是摸清研究对象要考察的心理或行为的现有水平。第二,选择与设立等组。使几组学生在智力、学业、品行等主要方面,特别是需考察的方面,力求保持同质。第三,施加影响。第四,进行复测。就是用初测的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第五,对比分析。根据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不同变化情况,分析并确定其与特殊措施的关系或原因。2、教育心理学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答: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第一,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因为,教育心理学就是要探明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心理活动规律与如何这些规律来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第二,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因为它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同时,它的理论研究最终都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3、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答: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第一,两者都是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理论基础,所以,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第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是学校教育过程师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必将从应用角度丰富、印证与发展普通行李学的理论内容,所以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学科。4、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三个核心因素是什么?答: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三个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环境。教师的教:就是教师按照社会和学校提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包括:教书和育人)是教育的主导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就是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和群体所给予的广泛的影响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使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中能动的主体。同时,教与学一刻都离不开环境对它们的制约和影响,而教与学的成效也会相应地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学校情景的变化,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学校教育中的一切现象、问题和发展,都是有这个互动的系统造成的,只有抓好这三个因素及其互动中的一切问题,学校工作才能顺利前进。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任务。答: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理论任务。教育心理学理论任务概括说就是两个方面:(1)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不断探索教、学环境互动中心理活动规律。(2)印证与发展学科的哲学观点。第二、应用任务:(1)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服务;(2)为教育改革的实践服务。第二章学习、教育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强调榜样和强化作用的学习理论是(B)。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认知结构理论D、认知同化理论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A)。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3、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的学者是(B)。

  A、老子

  B、荀子

  C、孔子

  D、奥苏泊尔

  4、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的不同,开始将学习分为(B)。

  A、5类

  B、6类

  C、7类

  D、8类

  4、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核心是(D)。

  A、无关刺激

  B、中性刺激C、无条件刺激

  D、强化

  5、顿悟说的奠基人是(C)。

  A、考夫卡

  B、魏特默

  C、苛勒

  D、托尔曼

  6、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特色之一是重视理论尤其是重视探讨(B)。

  A.道德性发展理论B.学习理论C.课堂群体心理理论D.教师心理

  7.联结学习理论认为,联结的建立是一个不断(C)的过程。

  A.条件反射

  B.刺激

  C.试误

  D.顿悟

  8.认知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是(C)。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奥苏伯尔

  D.罗杰斯

  9、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途径是(A)。

  A.同化

  B.顺应

  C.建构

  D.内化

  10、以下是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的是(B)。

  A.华生

  B.布鲁纳

  C.巴浦洛夫

  D.马斯洛

  11、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C)。

  A.8-9岁

  B.9-10岁

  C.10-11岁

  D.11-12岁

  12、皮亚杰的具体运演阶段是在(C)。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岁以后

  13、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A)。

  A.接受性

  B.间接性

  C.方向性

  D.连续性

  14、通俗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是指(B)。

  A.先行组织者B.最近发展区C.教育与教学

  D.解决问题

  15、皮亚杰的前运演阶段是在(B)。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岁以后

  16、荀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B)。

  A尝试-错误B.闻-见-知-行C.顿悟学习D.认知结构的改变

  17、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叫(B)。

  A.条件刺激

  B.强化

  C.无条件刺激

  D.中性刺激

  18、“有意义学习”的概念是谁提出的?(D)。

  A.布鲁纳

  B.杜威

  C.加涅

  D.奥苏伯尔

  19、荀子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其中他特别强调(D)的重要性。

  A.闻

  B.见

  C.知

  D.行

  20、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称为(B)。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21、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是(A)。

  A.罗杰斯

  B.布鲁纳

  C.班杜拉

  D.斯金纳

  22、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C)。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23、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A)。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班杜拉

  24、白鼠学习压杠杆,属于(C)。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刺激——反应学习2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反映的是(A)

  D.辨别学习

  A.联结派的学习理论B.认知派学习理论C.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26、黑猩猩摘取香蕉的实验是问题解决理论的(A)。

  A.顿悟说

  B.信息加工论C.分析说D.试误说

  27、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C)过程实现的。

  A.顺应

  B.反思

  C.同化

  D.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

  1、强调学习主体内部内部因素的学习理论有(ABCD)。

  A、顿误学习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C、认知同化理论D、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E、经典性条件反射

  理论

  2、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将强化分为(BCE)。

  A、负强化B、替代性强化C、直接强化D、正强化E、自我强化

  3、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ABCD)。

  A.接受性

  B.间接性

  C.方向性

  D.连续性

  E.模仿性

  4、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ABCDE)。

  A、连续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E、不均衡性

  5、我国心理学界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授的经验内容的不同,将学习分为(BCD)。

  A、信号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行为规范学习E、情感学习

  6、小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ADE)。

  A.直观-操作性B.任性-可塑性C.幼稚-发展性D.指导-模仿性E.基础-再现性

  7、以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BE)。

  A.华生B.罗杰斯C.布鲁纳

  D.巴浦洛夫E.马斯洛

  8、人类学习一般具有以下特点(ABCE)。

  A.社会特性B.以语言为中介C.能动性D.发展性E.既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

  9、意义学习包括(ACDE)。

  A.接受学习B.代表性学习

  C.发现学习D.概念学习E.命题学习

  三、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在探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应区分个

  体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水平,是自己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种水平是个体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

  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主张应关注、

  研究人的情感、态度、自我价值等,反对把人的完整的心理特性人为地肢解、割裂开来。凡是人本主义心理

  学,对学习问题的论述,就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指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4、意义学习:指学习者根据原有经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

  5、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

  自己去独立发现。

  6、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7、强化: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8、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环境与教育等外部因素提出要求引

  起个体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与个体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

  力。

  四、简答题

  1、简述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直观—操作性。是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以及形象性的谚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

  来获得基本经验与基本技能。

  第二,指导—模仿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第三,基础—再现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得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础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而不是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的知识经验或创造、发现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这创造性的朋友并不矛盾,也不排斥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2、简述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答:桑代克通过对动物学习过程研究,提出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对于猫而言,即建立迷箱情境与触动开门设施这一反应之间的联结。第二,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试误过程。第三,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三条规律。3、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答:加涅根据学习简繁程度的不同,提出8类学习,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他认为:8类学习是分层次排列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同时,又具有累积性,每类学习都以前一层次的低级学习为前提,较高级、较复杂的学习是建立在较低级和较简单的学习基础之上的。4、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答:班图拉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经常忽视社会变量,只关注动物的自然本能,这对于作为社会成员而言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他强调应该研究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主要观点有:第一、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一般而言,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第三、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支配。具体讲,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与动机四个子过程。5、简述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答:该理论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信念来建构新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主要观点为:第一、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理解。第二、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和重组。第三、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6、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答: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主要观点有: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即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能产生实质性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任意的联系。第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这与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接受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第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同化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7、简述布鲁纳的主要学习观点。答、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主要学习观点有:第一、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在他看来,认知结构即表征系统,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现与记载方式,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它们相互作用,顺序发展,但被此不可代替。第二、学习包括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信息的获得、转换及其评价。这说明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建立更系统、更完善的认知结构。第三、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即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态度与方法。第四、发现学习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他提倡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探索新情境的态度。

  8、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对学习论述最具代表性。他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应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的过程。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等发生积极的变化。第二、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做中学的。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到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获得相应的体验。第三、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等,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为此,应形成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创设情感融洽的学习情境。9、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答:个体的心理发展虽各有不同,但具有某些共同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顺序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同时发展有一定顺序。第二、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发展也一样,质变使心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三、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陈述水平的时候,因人而异。第四、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就同一个人而言,不同心理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尽相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条件不同。10、简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答: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的前提。第二、个体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就是说,教育要考虑个体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考虑学习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11、简述学习的作用。答: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能够生存的重要手段。第二、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人类的进化……脑的发展……学习使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第三、学习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1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运演水平的不同,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借助感觉及身体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此时儿童尚没有达到运演水平。第二、前运演阶段(2-7岁)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应用表象符号来代表外界事物,具有表象思维。但儿童尚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且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和守恒性。第三、具体运演阶段(7-12岁)儿童的思维已真正具有运演的性质,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第四、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后)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这是最高的思维形式。五、论述题试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两因素论,即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因素;二是三因素论,即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是四因素论,即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自身努力。我们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第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高可能性。就是说,个体没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就会影响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缺乏遗传这个物质基础。同时,个体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发展不一定是良好的,因为,个体心理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制约。

  第二、社会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促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就是说,良好的遗传素质

  只是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如果离开正常的社会环境,个体的心理就不能正常的发展,只有良好社

  会环境影响下,才能把可能性成为现实性。

  第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学校教育对个体施加的影响是有选择的,是积极主动

  的。其次,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是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再次,学校教育有专业的人,对

  个体施加影响。

  第三章学习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是(D)。

  A、正确的动机B、错误的动机C、没有意识的动机D、意识到的动机

  2、当学习任务比较困难而复杂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C)。

  A、较高

  B、高

  C、较低

  D、以上都不对

  3、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B)。

  A、很高

  B、较高

  C、较低

  D、以上都不对

  4、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内部而稳定因素的是(A)。

  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

  D、运气

  5、“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D)。

  A、内部的可控因素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C、外部的可控因素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学习动机强度较低方可达到最佳水平的学习任务是(B)的学习任务。

  A.比较简单

  B.比较复杂C.比较抽象

  D.比较具体

  7、强化理论是由(A)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来的。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8、在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必须分清(B)。

  A.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B.主导动机和辅助性动机C.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D.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9、韦纳归因理论中外部而稳定的归因是(C)。

  A.能力

  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

  1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的动机水平是(B)。

  A.中等偏低的强度B.中等强度C.中等偏高的强度D.越高越好

  11、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是(D)。

  A.能力

  B.运气C.任务难度

  D.努力

  12、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A)。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3、任务难度是归因理论要素中的(A)。

  A.不可控、稳定B.不可控、不稳定C.可控、稳定

  D.可控、不稳定

  14、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D)。

  A.能力

  B.难度

  C.努力

  D.运气

  15、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D)。

  A.成正比关系B.成反比关系C.没有关系D.成倒U性曲线关系

  16、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B)。

  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李强数学考试得了100分,他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天资好,能力高的结果,这种归因是(ABD)。

  A、稳定的B、不可控的C、外部的D、内部的E、可控的

  2、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不稳定因素的是(BDE)。

  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

  D.运气

  E.心境

  3、将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低,这种归因是(AD)。

  A、不可控的B、可控的C、内部的

  D、外部的E、不稳定的

  4、王敏英语考试得了90分,她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持久努力的结果,这种归因是(ACD)。

  A、可控的B、不可控的C、稳定的D、内部的E、外部的三、名词解释1、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护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即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力。3、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4、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5、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奖励、等级评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四、简答题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答、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是:第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有区别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要达到的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结果的内部动因。第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有联系的。首先,动机和目的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没有无目的的动机,也没有无动机的目的。其次,动机与目的可以彼此交替、相互转化的。再次,动机与目的关系是错综复杂。2、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第一、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第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第三、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3、简述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的论点。答:阿特金森在1957年首次提出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某种行为趋向(T)乃是动机、主观上期望达成目标的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P)以及完成任务的诱因价值(I)三者的乘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这个模型就是:T=M×P×I。一个人究竟以多大的劲头去做出争取成功的行为,一般遵循以下公式:Ts=Ms×Ps×Is.根据公式:Ts=Ms×Ps×Is.期望-价值理论有三个论点:第一、求成的动机、成功的期望值、成功的诱因价值三者数值越大,则争取成功的行为趋向也越强。第二、成功的期望值和任务的难度大小密切关联,任务越难,成功的概率就越小,任务越易,成功概率就越大。第三、当两个人所处的任务难度和诱因价值都相同时,求成动机越高者就越有可能做出争取成功的行为。4、简述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答:影响学生成就动机因素有:第一、学习成绩。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正相关,一般来说,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其成就动机水平也比较高。第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越高,子女的成就动机一般也越强烈。第三、独立性训练。在家庭中较早地接受独立性训练是影响儿童成就动机水平的重要因素,较早受到独立性训练的子女成就动机较高。第四、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态度。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态度与子女的成就动机水平成正比。5、简述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答:高成就动机者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能积极地全力以赴地完成某种困难的任务,看重声誉,并获得成功。第二、有明确的目标和叫高的抱负水平,相信自己的技能,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第三、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第四、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密关系为标准。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考虑到哪些条件?

  答: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对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要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

  足。对批评较多的学生,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就要及时肯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促使自尊和自爱的需

  要。

  第二、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如果学生对表扬与批评持冷漠的态度,我们更需要是耐心的思想

  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有针对性进行表扬与批评。

  第三、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和相互尊重的情况。这对表扬与批评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建立

  融洽的师升关系,提高表扬与批评的效果。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如果教师对评价不客观公正,不实事求是,不但不能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产生意义障碍。

  第五、表扬与批评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科学运用表扬与批评的

  手段。

  2、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努力做到:

  第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首先,教学内容丰富、新异、逻辑性、系统性强。因为新异事物

  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应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断更新。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引起学

  生新的探究活动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有富于启

  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熟悉又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

  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言语提问;二是活动方式。

  第三、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去努力学习和探索、发现。所以,教师了解学生的内部动机,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及时反馈学习的结果。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进步要快,学习积极性要高。首先,因为学生都有了解

  学习结果的强烈愿望,对学习结果的了解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其次,看到自己辛苦劳动有回报,看到自

  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愿望。再次,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克服自己

  不足的信心和勇气。

  第五、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要了解学生表扬与批评的历史情况,有的放矢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把握学生本

  人对表扬与批评的态度,有针对性进行表扬与批评;努力建立融洽的师升关系,提高表扬与批评的效果;对

  学生的评价力求客观,表扬与批评力求公正;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表扬与批评的手段。

  第六、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立不

  同的目标,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的要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第七、恰当地运用竞争和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历来被当作激发学习积极性、争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过度地强调竞争会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合作会学生的安全感,因此,要科学地运用竞争和合作的

  手段

  第四章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提取线索很重要的遗忘理论是(C)。

  A、衰退理论B、干扰理论C、线索—依存理论D、动机遗忘理论

  2、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A)。

  A、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没有正确答案

  3、认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的心理学家是(A)。

  A、奥苏伯尔B、布鲁纳C、斯金纳D、加涅

  4、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B)。

  A、衰退理论

  B、干扰理论C、线索—依存理论

  D、动机遗忘理论

  5、概念学习发展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B)。

  A、具体水平学习→分类水平学习→认同水平学习→规范水平学习

  B、具体水平学习→认同水平学习→分类水平学习→规范水平学习

  C、具体水平学习→规范水平学习→分类水平学习→认同水平学习

  D、规范水平学习→分类水平学习→认同水平学习→具体水平学习

  6、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提出者是(B)。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加涅

  7、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C)。

  A、规则的发现学习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C、从范例中学习D、没有正确答案

  8、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是(C)。

  A、接受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发现学习D、没有正确答案

  9、人脑对事物之间规律或关系的反映是(C)。

  A、概念

  B、思维

  C、规则

  D、归纳

  10、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C)。

  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11、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方式是(C)。

  A、形象编码

  B、物理编码

  C、意义编码

  D、语音编码

  12、后学材料对先学知识记忆与保持的干扰叫(B)。

  A、前摄抑制

  B、后摄抑制

  C、侧抑制

  D、系列位置

  13、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D)。

  A、学校教育B、知识

  C、迁移

  D、应用

  14.理解新的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也就是(A)。

  A.概念同化的过程B.概念顺应的过程C.适应的过程D.守恒的过程

  15.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基础是(C)。

  A、规则学习

  B.命题学习

  C.代表性学习D.总括学习

  16.属于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的是(A)。

  A.问题解决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接受学习

  17、概念的结构不包括(D)。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特征

  D.概念水平

  18、动作技能的基本单元是(B)。

  A.产生

  B.动作

  C.概念

  D.条件

  19、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D)起重要作用。

  A.注意

  B.学习

  C.信息

  D.复述

  20、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B.接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发现学习是有意义的

  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存在有意义和机械学习之分

  D.只有接受学习存在有意义和机械学习之分

  21、在小学生概念的掌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C)。

  A.感觉

  B.知觉

  C.表象D.语言

  22、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B)。

  A.言语命题

  B.产生式C.句子D.图式

  23、新概念在概括和统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的概念,这种学习称之为(A)。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C.类属性同化

  D.并列结合性同化

  24、以下属于关系概念的是(C)。

  A.皮衣

  B.艺术家C.高低

  D.铅笔

  25、知识的保持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B)

  A.复述

  B.记忆C.练习

  D.反馈

  26、规则是用什么来表达的?(A)

  A.句子B.词

  C.符号D.图式

  27、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A)。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28、和小学生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C)。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记忆

  29、保持信息在1秒钟以内的记忆是(C)。

  A.短时记忆B.长时记忆C.感觉记忆D.永久记忆

  30、以下属于合言概念的是(B)。

  A.艺术家B.皮衣C.高低

  D.比值

  31、概念是用什么来表达的?(B)

  A.句子B.词

  C.言语命题

  D.图式

  32、动作技能的基本单元是(D)。

  A.图式

  B.产生式

  C.句子

  D.动作

  33、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A)。

  A.产生式B.单词C.概念D.条件

  34、“无意义音节”是(C)发明的。

  A.奥苏泊尔B.马斯洛C.艾宾浩斯

  D.布鲁纳

  35、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是(D)。

  A.概括B.抽象

  C.概念

  D.规则

  3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B)。

  A.7±1组块

  B.7±2组块

  C.7±3组块

  D.7±4组块

  3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A)。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先后一致D.不快不慢

  38、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D)。

  A.活动技能B.学习技能C.一般技能D.认知技能

  39、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C)。

  A.重新学习B.复习C.复述D.注意

  40、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A)。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杜威

  41、概念学习的难易程度是概念一般属性中的(A)。

  A.可学性B.可用性C.明晰性D.一般性

  二、多项选择题

  1、概念的结构包括(ABCE)。

  A、概念名称B、概念定义C、概念特征D、概念水平E、概念实例

  2、概念形成一般要历经以下几个阶段(BCE)

  A、具体化阶段B、抽象化阶段C、类化阶段D、同化阶段E、辨别

  3、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是(CDE)。

  A.上位性同化B.下位性同化C.总括性同化D.并列结合性同化E.类属性同化

  4、规则的功能包括(AB)

  A.使学生形成认知策略B.调节行为C.调节语言D.指导实践E.激发动机

  5、对技能品质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哪几方面进行?(ACDE)

  A.意识的控制程度B.反馈C.操作程序的特点D.创新性E.效率

  6、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以下哪几个阶段?(ABE)

  A.抽象化B.类化C.分析

  D.推理E.辨别

  7、概念的结构包括(ABCE)。

  A.概念名称B.概念定义C.概念特征D.概念类型E.概念实例

  三、名词解释

  1、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关键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

  2、概念学习:是指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3、概念同化:把新学的概念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某些适当的概念相结合,就可以获得概念。这个过程就是概念的同化。4、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和规律的反映。5、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的方式。6、动作技能: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程序话、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7、认知技能: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8、变式: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非关键特征发生变化,关键特征保持不变的方法。四、简答题1、简述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答: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是:根据小学生概念学习认知发展特点(过渡性、直观性),其概念学习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第一、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由于知识的增加,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小学生概念学习对具体实例的依赖减少。第二、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因为概念同化水平的提高,随之概念掌握的精确性的提高。第三、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就是说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方式向概念同化过渡,很快转到概念同化为主。第四、概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小学生随着概念同化水平的提高,抽象性和精确性提高,自发性就有所下降,自觉性就不断提高。2、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答: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应根据遗忘规律安排复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及时复习。第二、做到积极遗忘。就是主动忘记一些细节,记住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记忆。减轻记忆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进行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一般讲以刚刚达到能背诵的学习的1.5倍最好。第四、注重精细加工。为了提高记忆能力和记忆效果就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3、教师应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概念学习?答:教师促进小学生的概念学习要做到:第一、多运用变式。在学生学习概念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变式,同时在辅导学生学习概念时也要引导学生多运用变式。这样使学生学习的概念更精确,更容易迁移。第二、多运用比较。教师在教学和辅导学生概念学习中,要重视将概念实例的有关和无关特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第三、正确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教师在讲解概念时,不但要运用变式,使用肯定实例突出关键特征,还要使用否定实例加以鉴别。4、简述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答: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信息加工流程图。刺激的信息以感觉形式储存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一秒钟左右就丢失了。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进入长期记忆,而未复述的信息保持一分钟左右就丢失了。综合性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方式。5、简述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答:奥苏伯尔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时的同化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类属性同化,也称下位学习。认知结构本身是按层次组成的,当原有观念的概括和统摄水平高于新学习的概念时,新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就构成了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第二、总结性同化,也称下位学习。典型方式是总结学习,即学生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新概念的意义。第三、并列结合性同化,也称并列学习。也就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概念的意义。就是说新学习的概念与认知结构原有概念的关系既非从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6、规则接受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小学生规则接受学习的特点与概念接受学习的特点相似。第一、学习的内容是固定的教材内容。第二、学习的规则一般是以命题的方式,或以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第三、学习的任务就是接受规则的意义。第四、学习过程就是将新的规则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信息内化,与原有的观念融为一体储存,以便用的时候提取。第五、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规则的接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方式。7、认知技能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答:认知技能的学习策略主要有:第一、目标递归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步步循环程序操作都向目标递归。第二、模式策略。采用此策略不用记目标是什么,而是形成几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只要选定特定的模式,按模式一步步执行就行了。第三、知觉策略。就是根据知觉信息的输入去选择认知技能的操作方式。第四、机械记忆策略。就是死记硬背操作策略。既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8、动作技能的基本单元是什么?动作技能获得的心理过程分哪三个阶段?答:动作技能的基本单元是动作,简单的动作技能单元就是一个刺激-反应。动作技能获得的心理过程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认知阶段(动作定向阶段)实际上就是熟悉动作操作程序,掌握动作技能的基本单元。第二、联结阶段。实际上就是把分解动作变成连续性的动作,随着不断的练习,逐渐熟练。第三、自动化阶段。即动作达到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就是动作相当熟练,达到自如的地步五、论述题1、试述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答:概念的形成要经过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抽象化阶段:了解事物的属性是概念形成的第一步,要了解事物的属性就需要对具体事物的各种特征进行抽象。如:儿童对积木进行分类时,必需先确认积木的各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然后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如果问儿童如何将积木进行大小分类时,儿童说:这些大一些,这些小一些。说明儿童发现发现了大小属性,这是以大小属性来抽象概括的。第二、类化阶段。如儿童对积木属性进行抽象,并对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称大一些的为大积木,小一些的为小积木。这就是类化。只考虑这些的相似性。第三、辨别:儿童发现某一属性(抽象),认同这一属性(类化),同时也认识到这些属性间的差异性,以便分类,这就是辨别。2、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答:在小学生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辅导方法对小学生概念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与辅导实践中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有:第一、能否多运用变式:变式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非关键特征发生变化,关键特征保持不变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概念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变式,同时在辅导学生学习概念时也要引导学生多运用变式。这样使学生学习的概念更精确,更容易迁移。第二、是否多运用比较。教师在教学和辅导学生概念学习中,要重视将概念实例的有关和无关特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掌握“雪山”的概念。常年特征和季节特征。第三、是否正确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教师在讲解概念时,不但要多运用变式,也就是使用肯定实例突出关键信息,还要使用否定实例加以鉴别。3、论述四种常用的记忆策略。答:四种常用的记忆策略是:第一、教师应根据遗忘规律安排复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及时复习。第二、做到积极遗忘。就是主动忘记一些细节,记住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记忆。减轻记忆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进行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一般讲以刚刚达到能背诵的学习的1.5倍最好。第四、注重精细加工。为了提高记忆能力和记忆效果就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

  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

  答:四种常用的记忆策略是:

  第一、教师应根据遗忘规律安排复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及时复习。

  第二、做到积极遗忘。就是主动忘记一些细节,记住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记

  忆。减轻记忆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进行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达到熟记

  不忘的程度。一般讲以刚刚达到能背诵的学习的1.5倍最好。

  第四、注重精细加工。为了提高记忆能力和记忆效果就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

  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

  4、试述规则发现学习的特点与条件。

  答:(1)规则发现学习的特点是:规则的发现学习方式与概念的发现学习方式,相比更带有问题解决的性质,

  由于他发现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规则的发现学习,比概念的形成的发现学习更为

  复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更需要策略。也更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

  (2)规则发现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就是学生完全掌握了构成某规则的全部

  概念。如,饭前要洗手。

  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教师为讲授规则而给学生呈现的例证和言语指导上。如,小学数学中过程问题。一个

  要提供直观的图例,要有直观形象的语言。

  5、什么是概念学习?小学生概念的学习发展趋势特点有哪些?

  答:(1)概念学习:就是指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2)根据小学生概念学习认知发展特点(过渡性、直观性),其概念学习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第一、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由于知识的增加,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小学生概念学习对具

  体实例的依赖减少。

  第二、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因为概念同化水平的提高,随之概念掌握的精确性的提高。

  第三、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就是说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方式向概念同化过渡,很快转到概念同化为

  主。

  第四、概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小学生随着概念同化水平的提高,抽象性和精确性提高,自发性就有所下降,

  自觉性就不断提高。

  6、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应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概念学习?

  答:(1)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小学生个体的自身因素。分别是:一是年龄和年级。在正常情况下,年龄和年级与概念学习水平的关

  系是一致的,年级反映学生受小学教育的程度。事实证明,小学生概念学习水平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

  关;二使智力。智力正常是小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小学生智力发展程度不同,达到相应的概念学习水

  平和速度就不一样;三是经验。小学生的概念学习有明显的认知直观性,需要有具体的经验作支持。

  第二概念本身的因素。分别是:一是概念的类别:具体概念容易,抽象概念比较困难。二是概念的属性:可

  观察实例的概念学习起来容易,不好观察实例的概念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2)教师促进小学生的概念学习要做到:

  第一、多运用变式。在学生学习概念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变式,同时在辅导学生学习概念时也要引导学

  生多运用变式。这样使学生学习的概念更精确,更容易迁移。

  第二、多运用比较。教师在教学和辅导学生概念学习中,要重视将概念实例的有关和无关特征进行比较,这

  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第三、正确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教师在讲解概念时,不但要运用变式,使用肯定实例突出关键特征,

  还要使用否定实例加以鉴别。

  第五章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B)。

  A、负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2、英文单词的前缀“pre”多为“首”、“前”或“预先”的意义是学习迁移理论的(B)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泛化说

  D.关系转化说

  3、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A)。

  A、沃尔夫B、桑代克C、布鲁纳D、奥苏伯尔

  4、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叫(B)。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5、“经验泛化说”是(B)提出来的。

  A、桑代克

  B、贾德

  C、詹姆士

  D、武德沃斯

  6、举一反三属于(B)。

  A、纵向迁移B、顺向迁移C、逆向迁移D、特殊迁移

  7.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是(B)。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横向迁移

  8.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叫(C)。

  A.潜意识B.前意识C.定势

  D.潜伏学习

  9、以下反映迁移的词语是(C)。

  A.习行结合B.教学相长C.触类旁通D.不愤不启

  10、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是(A)。

  A.学生的认知结构B.学生的智力水平

  C.教师的教学水平D.学生的个性结构

  11、“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叫做(C)。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12、态度的迁移属于(D)。

  A.纵向迁移B.横向迁移C.特殊迁移

  D.普遍迁移

  13、普遍迁移概念的提出人是(D)。

  A.桑代克B.贾德

  C.苛勒D.布鲁纳

  14、强调概括在迁移中的作用的代表人物是(C)。

  A.武德沃斯B.沃尔夫

  C.贾德D.桑代克

  15、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的实质是(C)。

  A.相同要素B.共同原理

  C.顿悟

  D.转换

  16、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叫(A)。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17、普遍迁移也叫(D)。

  A.顺向迁移B.负向迁移C.特殊成分的迁移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18、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C)。

  A.学生的智力水平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D.学习的方法

  19、一种学习中所习得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D)。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D.非特殊成分迁移

  2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D)。

  A.正迁移B.负迁移

  C.特殊迁移D.普遍迁移

  21、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是一种(A)。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二、多项选择题

  1、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AC)。

  A、陈述性组织者B、程序性组织者C、比较性组织者D、分析性组织者E、综合性组织者

  2、奥苏伯尔认为,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ACE)。

  A.可利用性B.创新性C.可辨别性D.可重复性E.稳定性

  3、知识应用的具体过程一般包括(ABE)。

  A.审题B.联想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E.课题类化

  三、名词解释

  1、先行组织者:是指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引导性的知识,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2、学习迁移:指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3、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4、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5、纵向迁移: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6、相同要素说:主要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越容易发生迁移。也就是说: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就会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迁移与相同要素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7、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他们强调顿误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同时,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愈能认清和了解或者说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愈能加以概括化,则愈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愈加普遍。对关系的顿误是获得迁移的真正手段。8、非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9、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10、基本知识:指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和基本原理。11、基本技能:指运用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去完成某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四、简答题1、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答: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迁移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主要观点是:第一、官能可以独立地加以训练,使之发展提高。他们认为:各种心的官能可以通过联系而得到加强,增强力量,随着适当练习之后,他们自动地起作用。第二、强调无条件的迁移。认为:“心”是一个由各种官能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在无形中加强其他功能,也就是无条件地迁移别种功能上。第三、认为“心”的各种官能,可以通过一种科目或题材的训练而使之整体发展起来。第四、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器官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而自动实现的,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来。2、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有哪些?答:实践表明,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第一、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共同点)。这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共同因素:指学习对象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两种学习材料具有共同性,学习是在心理上的反应具有共同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第二、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第三、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学生只有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产生迁移。第四、智力水平。智力水平是影响迁移主观条件。学习智力水平越高,迁移就越大,因为智力水平高分析能力强、记忆力好,所以,直接影响对知识经验的理解和巩固。第五、定势。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3、知识应用形式分别有哪些?答:知识应用形式分别有:第一、应用学的过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第二、应用学过的知识完成有关的实际操作和实地作业。

  第三、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或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迁移?答: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中切不要面面俱到,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双基”的落实上。这是因为:一是基本知识已经把有关的经验概括化,比个别经验和事实更具普遍性,更有实现迁移的可能。所以,一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教学实际表明:基础知识掌握好学生,在学习中能触类旁通,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迁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巩固,能力得到锻炼。第三、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良好学习方法培的指导,注重良好学习习惯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更有效实现学习迁移。5、简述学习迁移在教育中的作用?答:学习迁移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学习迁移的直接作用。就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当前的学校学习产生影响。学生在学校必然存在学习迁移的影响,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迁移到后续要进行的作业练习、测验和考试中去。第二、学习迁移的间接作用。就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6、简述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对学习迁移的影响。第一、可利用性及其作用。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第二、可辨别性及其作用。新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辨别的程度,是影响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第三、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只要认知结构变量。五、论述题1、试述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区别与联系。答、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区别和联系。(1)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知识应用是用学过知识解决作业中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迁移是先前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新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第二、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就是迁移,但不是应用。只是对知识技能运用产生影响。(2)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联系,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提高迁移的鲜果,加强“双基”的实际运用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同时,迁移在知识的应用中也有重要的作用。第二、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存在着广泛的迁移。学生不管是完成课堂作业还是解决实际都需要迁移的发生才能完成。第三、学生在审题、重现有关知识、课题类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广泛的迁移。如,学生在课题类化中,找出新课题与已有知识内容的关联,把课题纳入同类事物的知识系统中去,运用推理的技巧进行广泛迁移,从而找到解决这个课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知识迁移。2、试述奥苏伯尔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及其作用。答:奥苏伯尔提出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它们的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可利用性及其作用。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第二、可辨别性及其作用。新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辨别的程度,是影响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分辨越清晰,越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

  第三、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只要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越稳定、清晰就越有助于新的学习和保持。3、试述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答、实践表明,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第一、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共同点)。这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共同因素:指学习对象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两种学习材料具有共同性,学习是在心理上的反应具有共同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第二、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因为学习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或理解当前的事物和问题。如果已有知识经验泛化水平低,不能反映事物的实质,新课题就难以纳入到已有经验中去,对于新的学习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迁移就困难。第三、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学生只有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产生迁移。如果进行两种学习,某种学习还没有达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时,在头脑就缺乏可利用可辨别和稳定的认知结构,难于同化新的知识,这样进行另一种学习,就容易产生负迁移。第四、智力水平。智力水平是影响迁移主观条件。学习智力水平越高,迁移就越大,因为智力水平高分析能力强、记忆力好,所以,直接影响对知识经验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智力水平不仅影响学习的迁移,而且影响学习的质量。第五、定势。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4、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答:教学中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要做到:(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好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智力的状况和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同时,教材必须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包容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保证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就是要在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如下要求:第一、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根据学生认识过程,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由浅入深的顺序。如:小学数学教材的呈现遵循此顺序,先教一般三角形,然后,按角的大小顺序——。第二、做到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教材在纵向方面要遵循由一般到具体,原则之外,在横的方面要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顺序渐进地学习外,还要引导加强对教材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融会贯通水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使学生做到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就会出现许多不良后果。第三、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的组织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次序尽量要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也有利于促进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迁移作用。(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中切不要面面俱到,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双基”的落实上。这是因为:首先,基本知识已经把有关的经验概括化,比个别经验和事实更具普遍性,更有实现迁移的可能。所以,一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学实际表明:基础知识掌握好学生,在学习中能触类旁通,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迁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巩固,能力得到锻炼。

  第三、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

  实践中,重视良好学习方法培的指导,注重良好学习习惯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更有效实现学习

  迁移。

  第六章学习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下述策略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有(B)。

  A、谐音法B、群集C、形象联想D、尝试背诵法

  2、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效果较好,这个程度经研究为(C)。

  A、100%

  B、80%

  C、50%

  D、200%

  3、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的是(A)。

  A、丹瑟洛B、尼斯比特C、皮连生

  D、鲍斯菲尔德

  4、复述策略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注意于目前的学习材料中,并将学习材料保持于(C)。

  A.感觉记忆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5、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C)。

  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C.形象联想策略D.元认知策略

  6、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B)。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问题解决策略

  7、如何采取有效的步骤解决问题,属于(B)。

  A.智力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

  8、试图将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是学习策略中的(C)。

  A.检查

  B.提问

  C.监控

  D.矫正

  9、较为概括的策略,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随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得到改善的是(B)。

  A.通用策略B.宏观策略

  C.微观策略

  D.专用策略

  10、欧洲大陆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意大利像一个皮靴,是精细加工策略中的(D)。

  A.谐音法

  B.音符法

  C.经验联系

  D.形象联想

  11、指导学生怎样集中注意力、设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A)。

  A.元认知策略B.复述策略C.组织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E.复习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学生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AC)。

  A、谐音法B、组织策略C、形象联想D、精细加工策略E、复述策略

  2、丹尼斯根据策略的不同适用范围,将策略分为以下哪几个层次?(CDE)

  A.基本策略B.支持策略C.通用策略D.宏观策略E.微观策略

  三、名词解释

  1、过度学习:即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

  2、元认知策略:指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高级的学习策略。

  3、精细加工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

  些策略。

  4、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5、元认知: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6、复习策略:指对所学内容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和保持。

  7、形象联想:即把头脑中的栩栩如生而又奇特的形象与眼前要记忆的内容联系起来。

  四、简答题

  1、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授学习策略?

  答:教师有效地教授学习策略,一般应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妨结合某一门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某种学习策略,不要脱离学习实际而孤立地教授学

  习策略。

  第二、学习策略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训练程序。首先,在开始阶段给学生提供

  明确的、可模仿的操作的操作步骤、并要求学生进行大声的言语复述和实际练习。然后,引导学生将外部的

  大声言语转化为不出声的内部言语,并用内部言语来调节策略活动。最后,逐步掌握和熟悉使用学习策略。

  第三、要真正达到熟悉、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联系机会。只有进行充分的练习,才能使策略的使用达到熟练化与自动化。2、简述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答: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教授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比较典型有三种:

  第一、通用的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就是说学习策略的训练不涉及特定的学科内容,只单独开设学习策略训练课,以教授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第二、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就是根据具体的学科而教授适合特定领域的方法和技巧,如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等。

  第三、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就是前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教授通用的学习策略,然后与具体学科结合,要求学生把所学策略用于具体的学习中。3、简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答:应用题的解题策略一般包括:提、判、选、找等四步:第一步提,提出问题。在审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第二步判,判明问题的性质。第三步选,选择算法。根据要求解的问题性质及其有关的数量关系知识,去选择具体的各种算法。第四步找,找寻已知数、依据数量关系的公式,逐项查明所需的已知数是否具备,如果具备,则可以列式进行计算。复合应用题,可能要经过多次的提、判、选、找才能奏效。4、简述复习策略。答: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采取的复习策略有:第一,科学安排复习时间。首先,做到及时复习与系统复习相结合;及时复习可以较大限度地控制遗忘,但也不是一劳永逸。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内容,还必须进行系统复习。其次,采取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可以将连续的集中时间加以分散,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时间,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这样就能够增加开始和结尾的数量,进而提高复习效果。第二、合理安排复习次数。采取适当的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即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这种重复学习绝不是简单的重复,相反,它可以加深记忆痕迹,增强记忆效果。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第三、采取有效复习方法。首先,采取读背相结合。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读背结合法。一边读,一边试着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与学习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时间,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其次,采取抄背相结合。虽然抄写法也是一种复习方法,但机械地进行大量的抄写,不仅无益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因此采取抄背相结合。再次、动员多种器官参与到复习中来。五、论述题1、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答: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促进学习策略教学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措施:(1)创拟、确定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确立一些具体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可以直接促进、改善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一、分析具体的教学任务,确定完成该任务所必须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案。这是学习策略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困难的一步。第二、教师应关注、反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题思路、构思过程等。并对这些活动加以整理、概括,然后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地选择、利用现成的学习策略,同时又能够有针对性地提炼自己的思路,并教给学生。这样就会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策略内容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如何教授策略。一般应注意下面几点:第一、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妨结合某一门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某种学习策略,不要脱离学习实际而孤立地教授学习策略。第二、学习策略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训练程序。首先,在开始阶段给学生提供明确

  的、可模仿的操作的操作步骤、并要求学生进行大声的言语复述和实际练习。然后,引导学生将外部的大声言语转化为不出声的内部言语,并用内部言语来调节策略活动。最后,逐步掌握和熟悉使用学习策略。

  第三、要真正达到熟悉、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联系机会。只有进行充分的练习,才能使策略的使用达到熟练化与自动化。(3)提供元认知指导。事实表明,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应用学习策略,就是元认知的缺乏,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元认知的指导和训练。第一、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提问。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以促进其反思。第二、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指导,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只有乐于应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才有可能主动选择应用学习策略,所以,要设置情境鼓励学生使用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4)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一、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真钻研构建自己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二、教育学生科学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注重掌握应用某种知识的相应的元认知知识。第三、教材的组织要体现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可迁移性。2、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1)内部因素。第一、学习者的动机。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策略的掌握与应用。首先,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望不同,动机归因不同,则学习策略的掌握与使用的水平也不同。其次,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他们在选择策略方面也有所不同。具有较强外部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应用机械的学习策略;具有较强内部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有意义的学习策略。第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学习策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又促进学习策略的应用。首先,林德伯格的记忆策略研究表明,原有的知识经验影响着记忆时所使用的策略。其次,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知识背景越丰富,越易于采用有效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第三、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策略的掌握、使用受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首先,如果小学生尚未形成有关事物类别的概念,则很难使用群集等策略来进行记忆。其次,如果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话,则也难以主动、有效地使用学习学习策略。(2)外部因素。第一、教师的有关特征。首先,是教师的知识经验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技能、策略。同时,最关键的是教师能否将这些丰富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技能和策略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并以恰当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次,是教师拥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的能力、元认知能力、教学策略都决定着学生能否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再次,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学习策略的传授重视程度和方法。第二、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比较典型有三种:首先,通用的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就是说学习策略的训练不涉及特定的学科内容,只单独开设学习策略训练课,以教授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其次,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就是根据具体的学科而教授适合特定领域的方法和技巧,如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等。再次,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就是前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教授通用的学习策略,然后与具体学科结合,要求学生把所学策略用于具体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