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6篇

时间:2022-11-18 12:55:05 来源:佳谦文档网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6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迎合各民族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需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和确保整个社会的长治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6篇,供大家参考。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6篇

篇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迎合各民族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需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和确保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学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我国双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浅析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很多民族并不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为了迎合各民族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需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和确保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学,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我国双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问题;措施在党中央的大力宣传与支持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积极响应与努力下,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发展。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目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位模糊提到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经常会提到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一些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最特殊、最复杂的部分,通常是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汉语与民族语的关系问题。处理好两种语言的关系,是开展好双语教学的前提。有的学者和一线教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率降低,其社会功能必然随之降低,因此,双语教学应该以汉语为主;也有的学者或教师认为,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主要交流工具,要保持民族性,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就必须以民族语为主。而对这一争论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学者们就不能统一步调,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共同出谋划策,同时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就缺乏参考和指导。2.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双语水平有待加强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位置偏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就职。很多学校只能聘请代课老师,作为权宜之计,不能吸引或者留住一些骨干教师,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师资不稳,学生的双语学习没有连续性。其次,教师整体水平相对不高,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水平偏低。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职教师都是本地人,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毕业于当地的师范院校。这些老师对于汉语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多数教师都有发音不准、汉语词汇不丰富、语法应用不准确、无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熟练运用正规的汉语等问题。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那么对于学生的汉语教授工作的结果一定是差强人意。3.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中介。教师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依据教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材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①所有教材以本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②以汉文编写教材,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本民族语言只起辅助作用。③以汉文教材为主,全部采用统编的教材的译文。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材。然而无论如何,教师和学生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都难免遇到以下的问题:①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脱离了学生的

  实际生活经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汉语教学,选择使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教材,或者是使用本民族译文的统编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完全超出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情况。比如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物品或是事物,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的,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这种情况下,教材不仅不能辅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困扰。②一些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教材的真正功能。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些老师在双语教学中把教材看成是让学生学习汉语的一种工具。过于强调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和认可,忽略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对于专业学科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二、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1.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位模糊的问题,无可否认,两方学者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是从我国民族教育和社会发展着眼。然而,双语教学要解决的并不是究竟要偏重哪一方的问题,而是如何协调好两方面关系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双语教学,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让学生学习汉族文化,以便能更好地融入到主体文化之中,放眼未来,走向世界。另外,双语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开设两种语言的语文课,它还应作为媒介,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教材和授课当中。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明白,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与民族语并不是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而绝对不可以厚此薄彼,有所偏颇。由此,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无论是学者们还是一线教师们都大可以统一思想认识,共同促进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关键要想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关键。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从根本上吸引和留住教师。要先种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其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努力:①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来指导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双语教学的老师,不仅要精通所教授的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知识有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双语学习方面也取得突破和进展。②提高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双语教师,无论其所教专业是什么,必须要具备熟练运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能力。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就有很高的要求。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双语思维,能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对两种语言灵活运用,自由切换。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让老师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劳动得到相应的肯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少数民族地

  区的双语教育的发展。3.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关键要加强双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水平,增强对于双语教学教材的鉴别和使用能力。合理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教材,要大力推进双语教材的建设工作,提高双语教材编写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双语教材的质量,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师生的需求。三、结语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极其必要的。只有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只有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才能让少数民族的孩子立足民族,放眼全国,走向世界。要想使双语教学取得长久稳定的发展,我们就要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各民族的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实现融合与升华。参考文献:[1]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15.[2]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185.[3]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59.[4]柳元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双语师资的现状及思考[J].语文学刊,2010(1):164.

  

  

篇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民族教育体制、模式和观念已经在某些方面不适应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要发展必须深化改革。那么,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在何方?这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以战略眼光,借鉴古今中外民族教育的发展历史,审时度势,分析研究民族教育的发展前途和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教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民族教育相比,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历史条件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下,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居住格局,决定了民族教育只能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集聚的山区、牧区,边疆和农村。民族教育的这种分布局面是造成自我封闭的民族教育体制、死板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客观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放开或取销,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少数民族集聚人口减少,散居人口增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民族教育的分布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由过去分散、小规模办学变成集中、大规模办学。这给民族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机遇。

  第二,从培养目标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片面强调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过分强调民族语文教学,忽视汉语文和外语教学,致使培养出来的民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不尽如人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逐渐被淡化,民族教育也要面向未来、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其培养目标趋于多样化。要培养“三语兼通”或“双语兼通”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民族教育不仅要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体现党的民族政策,而且要注意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学生不仅要学好本民族语文文字,而且要学好中国各民族共同语言——汉语,还要学好外语。

  第三,从教育观念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中,认为民族教育办得越纯越好,把民族教育和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划等号。这是束缚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观原因。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从表面和形式上看,好像很好地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优良传统,但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外交流减少,自我封闭、落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民族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积极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和经验,树立大教育观,改革旧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衡量民族教育不再以“纯而又纯”做为标准,而是以“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贯彻:是否有利于民族教育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为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标准。

  第四,从办学模式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中,往往独立设置民族学校,各级教育机构分离,办学形式单一,无灵活性,束缚了民族教育的全面发展,还限制了民族教育的范围,散居地区很多民族学生失去接受民族教育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的办学形式将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并存。按民族成份划分,民族教育既可以在民族集聚地區办民族独立学校:还可以在民族混居地区办民族联合学校,专设民族班;民族学生生源极少的地区也可以各民族混合编班,设民族语文课程。民族独立学校作为特色在民族集聚地区将长期保存下去。但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条件办民族教育的地区,民族学校简单地实行合并或混合编班,等于取消民族教育。按民族教育级别划分,民族教育办学形式有:独立设置各级教育机构:

  小学和初中实行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高中实行十二年一贯制。按就读方式划分,民族教育既可以实行寄宿制,还可以实行走读制(学生自行上学)和通勤制(公家购买交通工具接送学生)。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并存,有利于拓宽民族教育的发展之路。

  第五,从教学模式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体制下,以民族语言授课,加授汉语的模式占主流,并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这就是最正统的民族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无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主要有:1民语为主型,即用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汉语;2汉语为主型,即汉语成为教学用语,加授民族语文;3双向双语型,即国际通行的双语教学。要按照大多数民族群众的愿望,从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上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实践中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关键是打破民族教育就是用民族语言教学的旧框框。

  第六,从教材使用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教学模式下,民语教材和汉语教材,不顾教学对象的差异,全省乃至全国统一,无任何选择余地,其他教材一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的翻译版本,教材的编写、翻译、出版由地域性的民族教育出版机构垄断,编审合一,无竞争,难以提高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民族教育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体制的改革,民族学校教材的选用将不再受限制,民语教材和汉语教材编写、出版引进竞争机制,打破由一家垄断的局面,教材质量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建立严格的民族教材审查制度,编写和审查分离,规范民族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用书。

  第八,从办学条件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依赖于党的倾斜政策的照顾以及民族群众的办学热情。但由于民族教育规模小,造血功能低,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低于汉族学校:民族

  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素质低。这是民族学校教育质量差,失去民族群众的信赖,从而造成民族学生大量流入到汉族学校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教育首先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这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保持民族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问题所在。如何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民族教师素质,加强民族教育呢?就是要:一靠深化改革,二靠加大投入,三靠自力更生,四靠各方支持。民族教育即使在新的形势下仍然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来自各方的支持,但仅仅靠加大投入和各方支持是不够的,需要的是通过它来增强民族教育的造血功能。

  第九,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教学方法简单,沿用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落后,基本停留于20世纪70年代的“媒体技术”阶段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教育的另一个途径是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件艰巨的任务。进入21世纪,民族教育也要赶上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民族教育环境。

  

  

篇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调整了内蒙古民族学校汉语课程设置的时间和数量有些地区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汉语文课程逐年增加汉语文课程授课次数蒙古族学生到初中毕业时能够达到蒙汉兼通的水平到高中阶段实行双语教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试论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

  作者:包仿冉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1期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言政策,并相应的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措施,使得全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概括性的梳理自建国以来我国为了发展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让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到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内蒙古;双语教育;教育政策

  一.双语教育发展初期的教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教育的政策,其中包括遵循各个少数民族平等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随着1947年内蒙古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地区的双语教育也进入了起步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发展民族教育。1947年颁布的《政府纲领》中就有明确规定:“推广蒙文报刊和书籍,研究蒙古历史,在蒙古族学校普及蒙文教材以发展蒙古文化”。因此,在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将寺庙或民宅改建为校舍,纷纷建起民族学校。在民族地区实行少数民族语文授课同时加设语文课程是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1949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学校要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采用民族语文教材。”从此,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第一个在民族学校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地区。

  之后在1954年的11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第一届民族教育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教育部部长哈丰阿于22日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报告第二条提出,改定语文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中等以上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同时学会蒙汉两种语文,特别是师范学校或师范班学生,要求达到能以蒙文进行各科教学的标准。蒙古族小学前四年只学民族语文,同时要学好其他课程。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不分农牧区,一律学汉文,但以不降低民族语文的标准为准则。’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是使得民族学校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授课有了法律的保障。《宪法》中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挥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958年,内蒙古贯彻了党中央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的要求,计划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蒙汉兼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调整了内蒙古民族学校汉语课程设置的时间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数量,有些地区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汉语文课程,逐年增加汉语文课程授课次数,蒙古族学生到初中毕业时能够达到蒙汉兼通的水平,到高中阶段实行双语教学。

  这一政策虽说对于促进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毕竟脱离了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实际,例如过早开设汉语课程会加大那些不懂汉语的学生的学习难度等等。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在196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民族语言暨民族教育会议上纠正了双语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拟定了相关的文件。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全日制蒙古族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初稿)》、《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办学试行方案(初稿)》、《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中小学蒙汉语文教学和授课用语方案(初稿)》等文件都是在这一时期颁布的。

  直到1965年,内蒙古地区从幼儿园到中高等院校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截止到1965年,全区蒙语授课小学有3071所,同步开设蒙汉语教学的中小学有706所,蒙语授课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同步开设蒙汉语教学的普通高等学校3所。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发展出具规模。

  二.双语教育发展停滞时期的教育政策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内蒙古蒙汉双语教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一时期,在“四人帮”反党集团的迫害下,很多蒙古族教师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大部分民族学校被迫停办或改用汉语授课,蒙语授课学校纷纷被迫撤并,有的被迫改成普通学校,用汉语授课。。很多编辑出版蒙文教材的出版机构被撤销。很多民族教育文献资料和书籍都被烧毁。这些都导致我国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层,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现象直到1973年才有些许好转。1973年11月16日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内蒙古全区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教育受到的破坏进行了揭露,并号召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但是会议上虽然纠正了一些“文革”前期采取的错误做法,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族教育的损失,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此后一段时期内,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在发展双语教育的同时也盲目的创办了一大批“马背小学”和生产队办的中学等。

  三.双语教育恢复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三年,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拨乱反正,恢复发展的时期。1978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着手恢复民族教育工作。同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向中央提交了《民族教育工作汇报提纲》。提纲规划了“文革”结束后恢复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具体做法。“这一提纲很快就获得了党中央的批准,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自治区各旗县贯彻执行。同年9月,召开了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中,自治区教育工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组提出了民族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并要求自治区相关教育部门切实贯彻好党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内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地发展。

  为了解决“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的双语教育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在这一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例如197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肯定了1965年颁布的《关于减轻民族学生课业负担,改进教学,加强民族教育政策问题的座谈纪要》,并要求各地区认真执行。1979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恢复民族中学和牧区小学人民助学金的通知》。《通知》中规定了各地区民族学生享受助学金的条件、名额比例和享受标准等问题,从经济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学生,以此协助内蒙古地区加快恢复和发展双语教育。

  198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的自治区教育局《关于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的几点意见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民族语文教学,对懂蒙语的儿童,要用蒙语授课;对不懂蒙语的蒙古族儿童,在用汉语授课的同时加授蒙语文。对散居地区的蒙古族儿童,要尽量满足他们学习蒙语文的要求,尽可能地开办用蒙古语授课的学校或蒙语授课班。城市蒙古族小学的学生可适当安排到附近牧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实践。”《报告》对民族双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蒙汉双语教育方面,终结了60年代以来实行的蒙古族中学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用蒙语授课的局面,再次统一了蒙古族中小学授课用语,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民族语言政策。

  在这一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大中专院校积极开设蒙语授课班。到了8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地区的大中专院校蒙语授课专业逐步扩大,蒙语授课高等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全区民族中小学乃至民族中高等院校蒙语授课师资队伍和蒙文教材的推广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蒙语授课中小学在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都呈现出了迅速增长的趋势。截止1980年全区中小学蒙语授课在校学生占蒙古族在校生总数的82.1%,1981年达到84.03%,是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四.双语教育快速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颁布的一系列大力扶持内蒙古民族教育的相关方针政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有关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也在这一时期真正确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学逐步完善并形成体系。

  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局颁布《关于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的几点意见的报告》。《报告》针对当时内蒙古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意见:第一,针对牧区民族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必须坚持集中为主、公办为主、全日制为主、寄宿制为主的‘四为主’办学方针”,做好牧区小学五年教育普及工作。第二,第一步在各个农牧业旗县重点办好一所民族中学之后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地区性的重点民族中学。第三,切实办好一批蒙古族重点学校,加强蒙古语言文字教学,最后达到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目的。第四,编辑出版适合民族地区教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教材,解决教材供应问题。第五,增加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比例,并增加蒙语授课专业,从1990年起,包括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学院等高等院校要开设少数民族预科班。第六,提高民族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为内蒙古民族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次年五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议通过了《关于自治区教育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报告》中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发展民族双语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过往的实践分析进行了经验性总结。《报告》中再次提到全区蒙语授课的学校要做到以蒙语授课为主,之后逐步达到“蒙汉兼通”的标准,这一规定对于之后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双语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来保证双语教育的顺利进行。例如1982年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明确提到:“各民族均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此外1984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其中第37条规定,民族自治地区应自主发展民族教育,民族学校应采用民族文字的课本,用民族语言教学。小学五年级或中学开始设置汉语文课,同时推广并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8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改革实施细则》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条例》。1986年内蒙古教育厅下发了《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意见》和《1986—1990年普通教育民族师资培养、培训实施规划》c这两份文件中均提到了师资水平的重要性,其认为师资水平低是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教育质量较低的首要原因,并对全区蒙古族中学师资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内蒙古双语教育在发展中也不断有新的突破。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的蒙古族学校己开始实行“蒙、汉、英”三语教学模式。

  21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双语教学有了较大发展,更加地制度化和法制化。2002年中央印发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2004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具体内容为:免除书费和学杂费,补助生活费。免除的经费分别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2004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关双语教学的规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觉和国家的鼓励和倡导下,民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内蒙古相关部门纷纷积极贯彻认真落实党中央有关民族教育的政策,致力于在新时期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内蒙古地区无论是在双语教学上还是师资配备,抑或是教材教辅的编写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在师资配备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要求各民族学校提高对民族教师的学历要求,在保证教师的基本学历后,在教师入职后还继续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在教材编写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要求蒙语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要符合本民族的特点。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还要求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争取让蒙语授课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这一阶段可以免费接受教育。

  五.结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总而言之,本位以纵向的角度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及双语教育的发展情况。在内蒙古地区民族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整体的教育水平,还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同时期对于双语教育发展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发展双语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此外,双语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发展双语教育同时,面对新时期新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依旧要随时保持敏感性,出台适应新时期双语教育发展的新政策,长此以往,才能保证我国双语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长足的发展。

  

  

篇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发展趋势及选题特点

  李智;殷微【摘要】作者通过对2004-2012年间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类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总结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类选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希望此项研究能有助于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在开展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进行有效选题。%Thetrendandtheresearchtopicsaboutminoritylanguagestudiesisanalyzedbasedontheliteraturereviewfrom2004to2012.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searchtopicsaresummarizedalongwithsuggestionsontheissuesworthyofnotice,hopingtoprovideapracticalreferenceforthelinguistsinthisfield.【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选题【作者】李智;殷微【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

  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语言的国家,《中国的语言》记录了中国56个民族和已经发现的129种语言。在这129种语言中有117种语言是已经濒危或正在走向濒危。目前,随着科学技术与交通状况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教学研究中克服了交通、技术等障碍,在国内学术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以“少数民族语言”做主题词进行检索,2004年到2012年间《中国语文》等10种语言类核心期刊可检索出146篇论文;以主题词“语言研究”检索时发现,这九年间的相关文献总数是753篇。通过每年整理数据得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文献从2004年的31篇,增长到2012年的128篇,而且占语言研究的比例在逐年增大。那么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呈现何种发展趋势?研究选题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更好地开展该语言的研究及评价。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据近九年来国内10种语言类核心期刊中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文献统计,可以发现《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方言》《语言文字应用》上发表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类论文最多。通过仔细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少数民族语言维护措施、保护意义的研究。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中国语言界日益认识到语言多样性对于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普通话作为中国主要使用语言对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存在相当大的影响和威胁。有相当一部分语言工作者发表了众多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类文章,主要关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意义,并针对某种少数民族语言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及办法。第二,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研究。很多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其他语言的威胁,再加

  上能够使用这样语言的少数民族人数的不断减少,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变得尤为重要。很多研究力图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语音、文字、词汇、句法系统识别整理及文字的应用进行梳理,整理得出规范化的少数民族语言,另外,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词典,这些都将使少数民族语言更易被习得、保存和传承。第三,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的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英语、世界上的其他语言一样都具有研究价值,而且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词语使用往往不同于汉语等其他语言,无论是在教授普通话的过程中,还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都面临着很大的语言差异。语言内部研究包括对语言结构、个别语言顺序、拼音、个别语言现象等的研究。[1]很多少数民族很难与汉民交流,那么语言之间的翻译就成了沟通的桥梁,有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翻译工作。同时,语言内部研究还包括历史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考察其在历史的演变发展和使用。第四,少数民族语言的外部研究。这点包括影响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因素。首先是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如在东北地区汉语对满语的影响就很大,黑龙江大学就有专门的满语研究中心。其次,对少数民族人群的影响会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特征,在其他语言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语言变化势必要影响到语言使用者心理及身份的变化。第五,通过语言学或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时可以应用计算语言学进行文字研究,如处理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句法规则、标注此类组块,建立某种语言的电子词典,以及建立统计语言模型等。[2]现代学者利用先进的声音仪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声波振幅等发音元素进行语音研究,可以研究某种语音能否被普遍接受,还可以做语音的声学研究,如动态腭位研究,塞音、塞擦音研究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语音积累建立某种语言的语音数据库。[2]

  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体现了当前学者及语言工作者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以及现代语言的基本状况及研究趋势。作为语言研究者,我们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开拓研究,也可以让前人的研究指引我们选择研究题目与方向。三、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选题特点分析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几种选题特点:基于研究者的经历、少数民族语言重要性的探究、建立或研究语言教学理论或模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或软件对语言进行共时描写、建立重要的语言数据库或规范语言使用、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选题。(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选题与研究者个人和工作经历相关对于研究者来说,选择研究题目的很大原因是这个选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这样的选题往往是研究者所熟悉的方向或领域。一方面,语言工作者是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者,在求学、教学或研究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或语言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语的影响,这些经历往往激发学者去思考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另一方面,语言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某种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他们通常是奋战在少数民族语言的第一线,作为语言制定政策中的观察者或管理者,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使用、推广中存在着的问题,他们不断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形成科研成果。例如,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所长、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阿平,就是满族人,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一直致力于满语文化及满语语言研究。在选题方面,赵教授由最初的对满语内部因素进行研究,到之后的选题重点向语言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方面转移。随着研究的深入,她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也不断得以拓展和加深,一方面赵教授开始引进国外(日本、俄罗斯等国)对中国满语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她也在进行实地考察,侧重语言保护及文化抢救。赵教授的选题由点到面,从语言细节到满族文化逐渐展开。(二)少数民族语言重要性的研究

  正如《中国的语言》中描述的那样,在已知的129种语言中有117种处于濒危状态或正在走向濒危的边缘,可见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研究。重要性或意义研究最常见的分析办法就是定性研究和理论探讨。语言工作者一般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考察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为自己所用,同时选择指向性强的题材,如苏慧慧的“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及其对文化软实力的意义”[3]在选题上就严格从地域上限制了少数民族的研究范围,还可看出研究的并不是语言中的各项内容而是语言生态,最后研究的核心在于文化软实力。这样的选题把前人曾经研究的少数民族语言成果与新生的文化软实力及语言生态理论结合起来,使选题更加新颖,意义更加凸显。其次,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开发及其重要性研究。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受到其他语言影响极大,语言工作者最易选择的题目类型就是语言保护措施及开发策略研究,这样的文献也是比较多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选择语言文化保护作为主题,就需要从论述角度或者分析方法上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当然,这类研究要突出新意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三)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记录、描写和整理语言的工具越来越发达,从最初的纸笔发展到计算机及软件,这些都为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备手段。以“藏语语料库”作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2004到2012年间的文章数高达26篇,而2004年之前为0篇;以“维吾尔语料库”作为主题检索得到6篇,而2004年之前仅得到2003年的1篇,可见新兴技术推动下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事业方兴未艾。通过分析文献发现,这类研究的选题需要语言工作者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例如孙宏开老先生在2005-2009年承担的项目《汉藏语系语言词汇语音数据库》[4]中发表了一系列与汉藏语言相关的研究成果,选题主要包括藏语名词组块类型标记,汉藏结尾辅音研究,汉藏语音结构构拟等,这些都

  是在进行该项目时选取的汉藏语言中较少研究的领域,并利用先进的录取技术进行语言提取、分析。类似的研究还有西藏语委、新疆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合作项目《藏、维吾尔、彝民语语音参数数据库》,建立了藏语、维吾尔语和彝语三个语言标准音(广播音)的语音特征声学参数数据库,建立了用单一语言语音研究和多语言比较研究的索引库和应用软件平台。[4]这类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语音数据库,还可以评估合成语音,利用先进的方法如动态颚位仪(EPG)[2]、地理信息系统(GIS)[2]等进行研究。另一类研究力图通过对文字收集整理从而实现语言标准化和规范化,如和丽峰在2005年进行的《老傣泐文字符国际标准化》项目,收集整理出在云南省内和西双版纳普遍接受的老傣泐文字符,根据国际标准组织ISO/IEC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的基本原则进行收集、整理和编码,提出了《老傣泐文字符国际标准方案》。该项目的研究选题基于老傣泐文字的田野研究,丰富现有的老傣泐文字符内容,制定更全面的标准方案。[4]同样,语言研究者可以针对现有的语言制定相应的语言标准和规范,推广少数民族语言。(四)运用其他学科理论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是世界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过程包括:通过分析语言本身,推导出某一总结性或普遍适用的理论;通过语言现象研究验证某种或多种现行的语言学理论;通过语言学或语言教学某个或某些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拓展该理论研究范围或通过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语言的某些新特征。这样的研究很多,如研究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最常见的是对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动词、名词或者人名等进行研究,还可以研究该语言的主语、句式等语法结构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如用语言哲学探讨少数民族语言,[5](P6-8)用模因论探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播,[6]运用隐喻理论研究少数民族口语[7]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重要的在于语言研究者能够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的特别之处,无论是词汇、句式

  还是结构,[8]都可以作为选材对象进行研究。汉语普通话的普及对少数民族语言有相当的影响,很多处于这种双语环境下的语言工作者会选择这一类型的题目,如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借词,对某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应用与汉语进行对比研究等。另外运用理论研究少数民族语言还不局限于语言学理论,同时还有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法学理论等都可以在这一领域予以应用。跨学科研究也成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不仅要求语言工作者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本身,还要对其它学科方面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四、选题的注意事项选题对于文章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或是研究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能做到选择有意义的题目。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者来说,要保证该研究的重要性,既要有理论的意义,又不能失去实践的意义。理论意义主要在于定性研究某一理论,这既可以是理论的拓展,又可以是理论的完善与丰富。实践意义在于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研究或者实践教学,促进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在选题时既要有实践意义又不能忽视理论意义,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缺乏方向的,没有实践意义支持的理论意义是空洞的研究。另外,在选题时还要注意是否能抓住“新”。“新”在于能否通过语言研究获取新的思路,这一点侧重于研究的原创性,另外还可以用新方法验证旧的理论。有的研究者对之前的成果进行了重复研究,如“少数民族语言保护”[9]等,选择类似的题目要求研究者在研究时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新想法或新措施,以拓展之前的研究,这样才能在保证有意义的基础上体现新意。在前文中提到了许多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的研究,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这样的选题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就是数据采集难度大。很多研究者都希望得到第一手数据但却没办法进行实地考察。这些问题都是研究者要解决的,也就是研究的可行性问题。如果是之前的题目,一个人想独立承担,可以考

  虑小范围的研究,即使是这样也要考虑实地考察工作的可行性。最好能够进行团队或课题组研究,形成科研立项。最后就是在进行研究时,尤其是跨学科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研究者需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如果需要使用数据库、语料库一类软件,研究者要能够灵活运用相应的软件,当然也可以立项通过组建团队的方式进行,例如语言项目《基于ISO10646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傣文电子出版系统研发》就是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化委员会、云南省西双版纳报社三方协力研发而成的。[4]五、结语少数民族语言一直是中国语言界研究的重点,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从最初的意识到少数民族语言应该受到保护进而提出的保护措施和维护办法,到针对少数民族语言问题提出的一些语言政策研究,到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研究,延伸到不仅仅使用语言学理论而且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研究。最后选题要注重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并重,突出新意,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参考文献][1]戴庆夏,顾阳.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江荻,孔江平.中国民族语言工程研究新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苏慧慧.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及其对文化软实力的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4]李宇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5]刘瑾.语言哲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M].外语学刊,2011,(3).[6]王继军.模因论视角下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播[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1).[7]邓卫新.少数民族语言的口语的隐喻性研究——以维吾尔族民间口语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1).[8]高华年,宋长栋,庄益群.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程[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9]吴昊.黑龙江嫩江方言的形成及其多元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5).

  

  

篇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概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汉族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架构。汉民族在发展中的“以夏变夷”的理念,以自己的内在文化精髓吸收各民族的精华,创生出华夏文明;其他民族在自身演变过程中也不断吸收汉文化和汉语,借助汉民族的文明来发展自己。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而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更是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由于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作用,汉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广泛实施了双语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阶段的民族问题的认识曾出现了“左倾”错误,限制甚至取消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教事业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进而使全国的科教事业经历了严重挫折。建国后中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期(1949—1957)、挫折期(1958—1977)和恢复期(1978—今)。第一阶段:初创期(1949--1957):从1949至1957年,中央政府从多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以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马列主义原理来看,这系列的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国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50年代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确保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同时国家为实现各项决策而做的各种努力也为今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挫折期(1958—1977):这段时期,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语言、政治、教学上都陷入了困境。195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周恩来总理强调“汉语拼音方案可以作为各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并要求“今后各民族创造或者改革文字的时候,原则上应该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且应该在字母的读音和用法上尽量跟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然而,在“民族融合风”的影响下,双语教育面临着众多的诘难。

  第三阶段:恢复期(1978-今):1976年,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问题。1992年,指出90年代民族工作五项任务是:“加快经济改革;发展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独立;提高自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当然我们仍旧不容小觑的是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非常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加上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生活窘迫、教育落伍、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不高,民族地区不能吸引和留住足够的合格双语教师。对此,党和国家已经对民族地区的教师和教师教育在各方面做出倾斜,但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建议1、双语教育是对人类内在本质在的探寻在对话关系中,对话者从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叙述自己眼中的世界,以此来影响和改变别人。通过双方语言的接触,对话者进入了对方的语言中。“对话的我懂得使他或她存在的正是你(而不是我),他也明白,促使自身存在的你反过来又构成我中有你和你中有我。根据这些关系的辩证原理,我和你因此变成了两个你,而这两个你又变成了两个我。”2、双语教育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育消极地看待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因而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把学生置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语言背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语言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词源学上来说,含有居问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事物?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的代表遥远的终点,只有通过居间的事物,开始的活动才能取得完满的结果。”3、将双语教育置于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否认识到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双语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安定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自由、权利、尊严。充足的双语人才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双语教育是一项兴国安邦的大业。4、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建构双语教育政策

  双语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自始至终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很多情况下,双语教育不能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往往并非决策者忽略了双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而在于双语教育关涉的政治社会问题是否成为决策者优先考虑的对象。

  5、加强双语教育立法建设双语教育是一项关乎社会长远发展和稳定的大事,然而双语教育的经费、师资、教材等却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可见,双语教育是一项成本高、见效慢的工程。在国家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双语教育即便是得到了政策的支撑,但是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约束,也难以有效地实施。因而,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双语教育的有效施行,具备具体的双语教育法规势在必行。当前,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下,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环节的双语教育法必须尽快提上日程。6、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作为双语者和双文化者的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学历,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而且应该具有从事双语教学的综合能力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切使得双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需要大量的物质和智力投入。“我国正在努力建立健全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上海市委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相关机构研究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和考评体系,预计2007年起将对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师资进行资格认证”再者,对于相对贫困的民族地区来说,合格的双语教师极度匮乏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而解决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这一瓶颈的出路不仅在于要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还要完善相应的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师资格证的规定。

  

  

篇六: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

  分析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培养了不少双语互通的人才,想要更好的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在幼儿阶段抓起,在幼小衔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进行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幼儿园缺乏双语的培养,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分析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作为民族教育核心的一部分,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着层层的阻碍,部分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缺乏双语的应用,忽视了本地的语言教学,使幼儿对藏语感到陌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不利于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其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属于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幼小衔接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还会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致力于少数民族幼儿母语与文字的学习以及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有就是加强幼儿双语的培养。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智力的开发和身心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更好

  地推动幼小阶段双语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多语多元文化人才的目的。而大量双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来实现。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少数民族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做好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工作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幼儿语言及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双语者的这种优势源于其拥有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这种不同语言的体验提高了幼儿分析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其概念的形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依靠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用幼儿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幼儿很快吸收这些信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分析

  1.双语教育发展不均衡。近年来,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双语教育呈现不平衡的现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出现了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在语言教学方面,在当前主要通过汉语进行教学,导致了许多幼儿对于藏语的学习造成了阻碍。而且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精通双语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双语教育还有待提高。而且在幼儿园时期没有双语的课本和活动,导致幼儿在幼儿园时期就对本民族语言不熟悉,但是藏语的学习在幼儿园时期就没有系统的课本以及没有特定要求我们用双语,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在幼儿园就对藏语很陌生,到了小学开始学藏语有点困难。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也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水平的整体质量,更加不利于当地幼小衔接的发展。

  2.教育方法落后。幼小衔接双语教学无科学化系统化理论指导,目前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幼儿园缺乏双语的培养,部分教师双语能力不高,无法进行有效的双语教学。如果长期地、盲目地进行随意教学,而不进行两种语言能力对应转化的系统训练,非常不利于幼儿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少数民族幼儿学汉语始终不能摆脱对语音各方面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就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致不少幼儿到了小学仍不能接受藏语为载体的其它的学科教学,不利于藏语的发展和教学,对于当地语言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学注重基层

  教师的培训,但却疏于理论化的研究与归纳,缺少体系化的教学方法。凭借着教师或个别地区的先进经验进行培训,但却没有可以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作为指导的理论,无法有效的进行双语教学。

  三、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1.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在幼儿阶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双语教育的培养模式。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双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比较有利于用汉语和藏语同时应用,讲授学科知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既要使用汉语,也不能忽视藏语,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2.双语教育内容生活化。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通过汉语进行教学,比较普及,而内容生活化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藏语,发展本地语言。双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利于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探究问题的内容,体现幼儿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的内容。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藏族文化的环境,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藏语,使藏语得到有效的发展,还有效的发展双语,也不忽视汉语。双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习领域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但就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而言,更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特点,选择生活化的双语教育内容,围绕幼儿周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让幼儿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阶段,是为之后双语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非常关键。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

  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既学习汉语,同时学习藏语,同时发展双语教育。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双语授课能力培训,通过汉语和藏语同时应用,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

  四、总结

  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效的发展本地藏语,也不能忽视汉语的使用。想要谋求更好地发展,需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这项长期的教育工作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完成少数民族地区幼小衔接双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梅英.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以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3):1-6.

  [2]论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方向[J].王雄瑾.贵州民族研究.2019(06)

  [3]坚持依法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和模式[J].王鉴.教育研究.2019(01)

  民族

  [4]少数民族双语平衡相关研究述评[J].金海英,王程程.育研究.2019(02)

  民族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