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8篇)

时间:2023-06-25 14:25:04 来源:佳谦文档网

篇一: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SJDDJYB

  党课辅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文|张晓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道路形成并发展起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提出一系列瞄准法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治中国建设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领导”“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等等,对法”,国家及社会治理之关键在于立规矩、讲规矩与守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了深刻总结与创新发展。矩,而法律是最重要的规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坚“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过往的经验及教训使中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于治国理政须臾不可或缺。“立善法于天下,则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坚持全面依法治法治建设经验与教训后作出的重大抉择国,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更是关系我们党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聚焦于完备良好的的历史性任务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强调“为法律、树立法律权威及确保法律有效实施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坚持全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究”。以此为转折,我国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建设,应聚焦于完备良好的法律、树立法律权威及确保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历史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法律有效实施。38

篇二: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治国的提出,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选择,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刘然

  易长幸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课题。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治国的提出,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选择,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就现代国家而言,是否具备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良好的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到现代国家政权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依法治国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和必然要求,同时还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要求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为实现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供科学的领导力量,提高党和国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政府则是政策的直接实施者,是应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直接负责机构。只有不断加强法治政府的建设,才能提升各级政府依法应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建设法治政府作为首要任务,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要求。

  建设法治政府,首先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其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行政执法权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规范有效运行,从而解决当前政府公信力下滑和行政执法疲软的两大问题。其次,要不断加强党的依法执政建设。党是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领导主体,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各级党委组织确实做到依法执政,即地方党委要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再其次,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最后,要建设高素质执政队伍。党政领导干部作为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直接执行主体,要不断加强其治国能力建设,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为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这也是中国法制渐进改革进程走向全面成功的关键性环节。

  建设法治经济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济要求

  经济是国家治理的重点领域,构建完善的法治经济,意味着市场经济必须服务于市场规律,政府只能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任务,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济要求。

  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首先要做到市场自由和市场秩序的法制。因此,建设法治经济,有法可依仍然是前提。法律既要确保经济运行的市场自由,也要维护经济运行的市场秩序。

  经济层面的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我们要根据现代市场体系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这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课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求党和政府在治理国家经济时,既要依法维护市场的自主性,又要依法参与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不仅要加快完善市场运行体系,也要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统筹规划治理经济的能力。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经济,既要激发市场的自主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这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建设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法治社会既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任务,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客观需要。社会治理体系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治则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法治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会用法治思维来化解社会矛盾,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才能更好地建设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才能更好地确保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国家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要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立法工作,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国家和社会治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要不断提高每个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人们逐渐树立法治理念,为在社会治理中推进守法、用法奠定基础。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法治思维是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思维。社会矛盾问题是我们国家和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依法治理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这不仅是社会治理合法性的来源,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体现,更是关系着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原则。

  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权力主体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党作为领导主体,理应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

  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依照法律法规管理国家事务和自身事务,保障人民实现当家做主。党和政府作为治国理政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应珍惜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将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执政活动的出发点,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能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刘然系该校生态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

篇三: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胜利召开,本次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为全面深化改革打牢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体现党中央对十八大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更体现了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一是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没有法治是不可能实现的,无论是打击国家分裂主义,还是打击恐怖主义,甚至对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的处理,须臾离不开法治。二是激发社会活力。激发社会活力,离不开对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保护,而法律历来是利益维护的强大武器。三是扩大人民民主。四是实现社会正义。而自由、民主与法治天生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中全会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法治与人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分水岭。专制时代的特征就是人治,黄帝(官员)金口玉言,出口成“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国家治理还有许多人治的痕迹,不仅成了西方社会攻击的口实,也大大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发挥,这些顽疾必须用法治的猛药根除。必须让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标志。

  在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执政行为从根本上体现治国理念。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

  在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各级政府形式行政职能更直接地体现国家治理理念。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纵观人类政治文明,治理国家的模式主要有三:人治、宗教治理(人治的变种)和法治。这些治理模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或正在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类理性的增长和自由平等观念得到普遍认同,法治模式成为国家治理模式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成熟标志,法治模式成为了现代国家努力追求和构建的国家治理模式。

  即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和谐活力的长效机制。各级领导和公职人员须牢固确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的意识,不断提高依法找法、用法靠法的能力,切实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稳定这个第一责任和依法办事这个第一要求有机统一起来,绝不能因“维稳”而突破法律的底线,绝不能因害怕上访而迁就个人的非法要求,绝不能因个别正义而牺牲规则之治的普遍正义。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培育和践行依法治国的现代化治理理念

  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和实际践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培育和践行。

  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对依法治国做出科学的部署,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党如何治理国家,直接关系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以来,在探索国家治理上走过了很多弯路,长期徘徊于人治、党治、德治和法治

  之间,目前已经走上法治的道路,四中全会全面规划、部署了依法治国,将成为依法治国的里程碑!

  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中学生感恩节主题教育活动总结5篇)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1一、活动目的如今虽然很多人注意到生活礼仪,谢谢常挂在嘴边,但是大家或许是因为羞于表达或许出于缺少机会而省略了对于身边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感谢。随着这次感恩节的到来,我们中文系学生会外联部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唤起大家感恩的心,特举办此次感恩节免费发放明信片的活动。

  二、活动之前的准备

  1、根据活动的要求,我们做出了这次活动的策划书;2、在感恩节前一周,我们外联部到校外寻找有意向的厂商,拉得赞助;3、在感恩节前几天,我们外联部与邮局协商并买到明信片,然后在饰品店买到红丝带等部分活动用品,并制作感恩信箱;4、在感恩节前一天晚上,在中文楼贴了海报。

  三、活动基本情况

  我们外联部与青协共同举办这次活动,我们分为三组,分别在二餐,三餐,四餐设点,我们这组在二餐,我们在11点二十完成了所有准备活动,包括桌子,所有物品的摆放及气球的充气。活动开始后,青协的同学负责给路过的同学解说我们这次的活动,参与活动的同学自由选择通过明信片来实现感恩之情的传达,并当场填写完,投入我们自制的“感恩信箱”里,1点20活动结束。24号我部将明信片寄出。

  五、活动的效果

  此次活动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寄出了他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牵挂,并对我们这次活动一致好评,活动圆满结束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活动的前期准备不够齐全,考虑到的问题欠缺(活动快结束时,电脑没电了;活动所需的红丝带不够)2、活动进行时,对明信片的填写的讲解不够清楚,造成明信片的填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建议

  1、完善策划书的细节,增强活动的逻辑连接;2、在活动进行时,各组人员应团结,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3、活动进行时及之前的准备,分工应明确,做事用积极。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2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能学会宽容,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图报”,知道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和社会。根据感恩节活动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注重将感恩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一、积极宣传感恩月活动。少先队大部出了一期《知恩、感恩》的黑板报,每班级在黑板的左边开辟温馨提示栏,告诉同学们11月份是学校的感恩教育月,提醒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二、感恩社会。学校组织学生为双中过世的学生颜鹏飞的家长爱心捐款,爱心捐款共计1611元。本次献爱心活动,全体同学都积极响应学校少先队的号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这次活动中,涌现了许多“爱心小天使”,孩子们把自己的零花钱,自觉自愿地捐了出来,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特别是五(1)的学生,捐款钱数再多,其中彭柳青同学就捐款100元整,吴杏林同学捐款20元。

  三、11月24日各班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在这个社会里,谁都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

  力,人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四、感恩父母。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怀胎十月,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感恩节期间,各班开展了给妈妈、奶奶倒一杯水,拿一双拖鞋,捶捶背、揉揉肩,洗一次脚,做一件家务事的活动,要求三、四年级的同学每人写一篇感恩日记,要求五年级同学每人写一篇感恩父母的信,在父母生日的那一天祝福他们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五、感恩师长。感恩节当天的辅导员讲话中,我在广播里建议孩子们全体对老师深深的敬一个礼,并对老师说了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们感谢您!”以此来教育孩子们尊敬老师是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教学是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老师的工作是辛苦而繁重的。

  11月感恩月马上就要过去了,但我们感恩教育的活动不会结束,我们还会通过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树立身边的好榜样,让同学们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来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3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在“学雷锋”、“妇女节问候”这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感恩的实际行动,更体会到感恩他人的快乐,从而能更乐于奉献,乐于感恩。

  在周末我当家开展的“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环节,通过学生用实际行动、或者给父母写一封传递爱意的信件、或者给父母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等活动。家长们体会到了孩子们对自己浓浓的爱,孩子长大了。从许多的家长再给老师或孩子的回信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满意欣喜之情。

  如:宋XX家长在给孩子的回信中写到:亲爱的孩子,你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庭的责任,懂得孝顺父母了,懂得改变自己身上不良行为习惯了,你爸高兴的一夜未眠,你的行动我和你爸感到惭愧,因为我们很久未对你的爷爷奶奶这样照顾过,你是我们的好儿子,是我和你爸学习的榜样。张XX的家长再给老师的回信中这样写到:孙老师,X老师,很感谢你们学校,和你们两位老师,张XX自从进入东方国际以来,爱干净了、不好骂人了、也不像以前那么自私,总欺负妹妹及别人家的孩子了,带他出门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了,两位老师不知怎么说好,就是觉得我的孩子懂事了长大了。谢谢你们学校的领导,谢谢你们的好的育人理念,谢谢你们两位老师。而且许多家长纷纷用来电,对面交流等方式殷切的希望此类活动可以长期开展下去,也很愿意参

  加此类活动,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孩子交流。看到这些我们当老师的真的感到很欣慰。

  在征文活动这一环节,学生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的各种爱背后,原来都隐藏着那么多的辛酸。从而树立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

  刘XX同学这样写到: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您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您虽没有令人艳羡的事业,你虽没有腰缠万贯的财富,您虽穿着赶不上潮流,您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但是您仍然是我最爱的人。您是我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人生的领路人。是我遇到风浪时平静的港湾,是我遇到挫折时的坚强后盾。千言万语说不尽儿女对您的感激之情。看着吧爸爸妈妈,我会用我用我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您们的!李XX同学这样写到:亲爱的老师,很抱歉这次的成绩考的不是很理想,不过你放心我会谨记你常给我及全班同学讲的:“只要你向前进,没有人能阻止你前进的步伐”,我会寻找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笨鸟先飞,做四一班那位里好的榜样。不负你和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与栽培。

  总之,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培育者的我们,肩负着重担。新时代不仅需要技术人才,社会更需要懂得感恩、懂得合作、懂得生活的素质人才,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孩子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

  去面对生活,让人文的光彩照亮校园,让真情充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让可爱的校园奏响和谐的强音!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4为了更好的在学生中间开展关于感恩的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11月9日下午,职教集团邀请“强国之音”演讲团为我校学生进行了一场演讲,职教集团杨校长、培智中学李校长等有关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我校实习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这次活动的准备当中,从组织学生到布置场地,从接待家长到维持秩序,到处闪现着我们实习生的身影。

  演讲活动由王磊副教授主讲,共分两个环节进行啊:感恩老师和感恩父母。一开场,王教授那特有的声音便吸引住了同学们。从细微处开讲,从内心发觉感情,再加上那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很快便使同学进入了一个“自省”的状态,在感恩老师的环节中,王教授声情并茂的为同学们讲述着关于老师的感人的故事,再从这些老师的身上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从平时的小事说起,娓娓道来,给同学们的们的心灵一个强烈的震撼,那一个个的拥抱便是对老师的一个忏悔,一声感谢??

  随着感恩父母环节的进行,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此刻,学生们的心里一定在一次次的对自己责问,对自己曾经的幼稚和荒唐而感到惭愧,对面前的父母亲道歉,俯身的一个鞠躬,屈膝的一次下

  跪,在此时,他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升华;在此时,他们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成熟、懂事。

  演讲活动共持续了约两个小时,结束时,全场对王教授的精彩演讲报以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在维持秩序的同时,我们也听了一堂非常重要的课,王教授的一些演讲的技巧和调动能力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可以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同时,这次演讲对同学来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对以后自己在认识问题上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对于家长来说,这是自身了解学校的一个机会,对以后双方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活动的影响,在各方面的工作上都能有一个大的进步。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5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进一步明确社会责任感,强化道德实践,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校政教处在团委、关工委、艺体中心的大力协助下深入开展了“以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艺高”的系列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宣传阶段,通过升旗仪式、黑板报、班会、校园网等阵地全方位地营造感恩主题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感恩问题的思考,提升校园人文素养;第二阶段是全面实施阶段,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三阶段是总结表彰反思阶段。

  活动三部分内容:一是“感谢父母养育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协助父母做三小时家务后,写一篇心得,然后请父母看完心得后写一句感受;二是“感谢老师教育我”,在全校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所有学生讲文明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同时开展了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做一张爱心小卡片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把学生的心意卡片贴在班级文化建设墙上,可以在小卡片上写上你的建议、你的决心、你的祝福等;三是“感谢社会关爱我”,在此部分我校专门开展了“感恩社会,做知法、守法好公民”系列活动,制订了“xx市艺术高级中学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且将感恩系列活动在“法制伴我成长”大合唱比赛中推向高潮。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懂得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了感谢、珍惜和感恩,包含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等。

  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篇四: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学习路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我多次说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

  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宪法规定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要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

  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

  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

  系,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影响,加04中国民政2020.22学习路上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第四,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范、保障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规容,事关司法公正高效权威。要抓好改革任务落地见

  范、保障作用,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检验法治建设成

  效,真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提高司法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平正义。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要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第五,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谋划新时代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创新法治人才法,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要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培养机制,推动东中西部法治工作队伍均衡布局,提高方案,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配置,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工作,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法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形

  法、以权压法是法治建设的大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

  势、法治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同推进国家治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协同。我们要不断完的表率。法治的根基在人民。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

  善顶层设计,不断创新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科学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要坚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要在坚持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好、完善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根本制观融入法治建设,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对公

  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聚焦法律制度的空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白点和冲突点,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立改废释各项工

  会风尚和社会秩序。作,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60多年前,我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才能真正发挥好法治在国家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治理中的效能。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深化司法体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被载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提入联合国一系列决议。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升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更好把社会主义法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际体系,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国方案。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轨道上运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还不善于运用法治思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领导干部心中无法、以言代来源:《求是》2020年第22期2020.22中国民政05

篇五: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篇六: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课讲稿)

  前

  言

  大家好,我们说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这里我想通过这四个问题来谈谈我的认识,第一个问题就是依法执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第二个问题是良法善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个问题是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第四个问题是公正司法,依法保障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行使。那下边我这四个问题分别来给大家讲。

  一、依法执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第一个问题就是依法执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反复强调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反复强调要依法执政,那么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道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的方式。

  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们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原则,那么执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这样一个原则,它的有机统一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宪法-1-

  所确认的国家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执政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从理论上来讲,国家的人民主权原则要求执政党要依法执政,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执政党的执政权力是来自于人民的委托,为了防止执政者行使权利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通过制定法律来表达人民的意志,要求执政者行使权力,执政者按照法律来行使执政的权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体现对国家事务的当家作主,执政党通过依法执政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那么依法执政就是执政党及其代表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入国家的各级政权机关执掌和行使国家的权利,履行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职责。

  因此执政党的领导是在人民政权机关当中来实现的,而不是凌驾于人民政权机关之上来实现的。在人民政权机关当中,执政党提出政策主张主导议题,指引方向,并且通过其在人民政权机关当中的绝对多数的席位,保证政策主张和议案能够得到顺利的通过,将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意志,全体人民一起遵循和执行。从根本上来实现执政党总揽全局的领导依法治国作为执政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作为其基本方式,体现了执政党崇尚法治反对人治的法治精神。这地方我强调了一个执政党是在人民政权机关当中来实现党的领导的。

  -2-

  那么要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真正实现领导立法,监督执法,保证司法,带头守法,这16个字。那么说到这一点我想讲一些个实际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过去有中共中央直接任命某某省的省长,后来法定程序上有问题,那么后来就是到这个省去做通过人大常委会去做副省长,主持工作代省长,等到正式人大开会,人大常委会可以产生副省长由他主持工作,但是要开代表大会的时候才能担任省长,这个“代”字才去掉,那么就是往往这个代省长要代几个月,或者是将近一年的时间,这样的程序就是实际上是按照依法执政的法定程序来做,就依法定程序来进行任免,还有很多,包括兼职。最近的人大开会有两位人大常委委员请辞了,因为他担任了政府部门的部长,或者是政府部门的重要的职务,宪法有规定人大常务委员不得兼任政府部门的职务,政府的职务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这种职务,这就是法定的要求。那么有时候我们有些做得不够,比如说某某市的政府的秘书长,那么要安排他到新一届的人大去做副主任,那么这个时候他到人大做副主任的时候就应当要辞掉政府的这个职务,才能去参选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那么这个过程呢,实际上应当是要有一个请辞了以后再来投票,这个符合法定程序,如果这个程序没做,当然后来当然是辞掉了,那后来第二天报纸上见报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某某市政府的秘书长谁谁谁,某某市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也是这位名字一样,媒体同一天把这个图片和名字报出来的时候就实际上和宪法的规-3-

  定不得兼任,就会产生冲突,实际上当然这个他很快会辞掉,但我们想可不可以改进?你在选人大副主任的时候你就把政府的秘书长宣读一个辞职信(辞掉),然后再投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顺序应该是不应该颠倒,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通过依法执政的要求,我们还可以把这些问题做得更好,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良法善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个问题叫良法善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首先要立法先行,有了良法才能实现善治,我想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新的提法,强调了以宪法为核心应该是全面的,因为在过去讲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时候,叫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然后到第二步叫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那么这个时候它还是以市场经济为先导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体系,现在提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想它是要求的是要全面地来推进,不只是在市场经济这个领域,那么还包括公民权利保障的领域,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完善这样一个法律体系,所以这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有着深刻的这种含义的。

  那么第二大点的第一点就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过去这个立法大多数是部-4-

  门起草,部门起草带来了很多的部门的利益,这个起草的稿子过来以后再协调起来,那一些很多利益在里边是协调不完,然后呢很多部门利益放在里面是洗不干净的,所以现在提出来要克服国家政策的部门化,立法的部门化,要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这种组织协调,人大的这种主导地位。

  第二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总的取向是突出法律对权利的保障,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实现公民权利保障的法治化。这个重点领域刚才前面说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要强调对公民权利的保障这个方面。

  所以第一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完善选举制度和工作机制,就是政治方面,对这方面的立法要加强。

  第二是(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第三个方面是建立健全坚持主义先进文化方向、遵循文化发-5-

  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当时我们催生了对经济法律制度的经济立法,和经济法律制度的研究,那么现在我们应该要考虑文化发展、软实力的发展,这个方面的法律的制订和法律制度的研究,我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四个方面的立法是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的建设。

  第五就是要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地提高违法的成本,这是重点领域的立法,这个第二个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要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这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一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要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第二个是要做到重大的改革,于法有据,第三要做到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我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良法善治。

  三、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第三个大问题叫做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首先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所以我们要建设法治政府-6-

  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首先这个职能要法治化,你的行政组织是不是实现了法定职责权限,这个基础的问题没解决,我们讲法治政府可能就有很大的问题,前提都没有。第二个问题就是行政程序要法治化,就是所有的行政活动都要遵从一个法律程序,法定的手续。

  那么在确定法定职能当中有一些像我们推行的比如大部门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把职能的有机统一性找到。中共十七大报告讲,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个大部门体制要把职能的有机统一性找到,然后它的这个协调性强,从而能够在这样一种法定职权的大部门体制下减少议事协调机构。你比如说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它可能有城里人的社会保障和农村人的社会保障,现在我们是双轨的,那么现在农村人的社会保障呢实际上不在现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管,更多的可能是在民政部在管,那么这个社保应该要整合,这应当整合,新的大部门(体制)要求职能的有机统一性,应该要适应这样的一种职能要求,那这样就会减少议事协调机构,现在要搞一个社会保障的整个职能还要去找一个高位的协调的部门,这样就会增加很多的议事协调的机构,叠床架屋,这个造成行政成本增大,协调效率还很低,成本还很高,所以我们真正要推行大部门体制实际上它是可以提高行政效率,然后增强行政效率的协调性,而且减少行政成本。当然这种改革是有阻力的,它是牵扯到很多权利人的利益,所以这个改进的推进往往受到这样那样的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说要推动-7-

  改革到了深水区我们要壮士断腕,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推进改革的一些个重点和难点。

  行政机关必须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然后再通过行政程序法来确定怎么样地来运行。那么如果说是职权和职权之间有交叉,怎么办?那么职权和职权之间应当要协助,通过行政程序法规定就应当公务协助关系,和可以公务协助关系,通过法定化。应当公务协助如果你不协助,就有法律上的责任,那么现在的这个协助是变成了很多很人为的因素,造成了扯皮的这样的一些个机制,这样它增大了行政成本。所以说通过行政组织法治建设、行政程序法治建设。那么对行政行为通过这个程序化、法定化,这样一些个法治建设能够实现政府的这样的职能的转变,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是我们讲第一个,就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第二,健全依法决策的机制。

  第三,就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城管执法体制在地方它有主管,有上级部门,在上面它缺统一的这种协调,往往造成了这样的一些个问题,是具有全国性的这样的一些个反映。特别是有些负面的一些个问题,可能大家有很多的不满,很多的意见。其实这个体制要捋顺的话,实际上也有一个(方向),它是现在形象说法叫做有娘没爹的一种体制,但这是不是说一定中央要有一个主管的部门,这是另外一回事,它是有很强的地方性,通过地方性法规,依照地方性法规由地方政府为主来进行管理。

  -8-

  那么这种综合(执法体制),要求市县这个要综合,同时还有一些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怎么办?综合是考虑它的执法,你否则每一个法律都有一个执法的队伍是不可能的,执法成本高,而且造成了好几十顶大盖帽去管这么一个执法对象,这样的执法成本很高,执法效率(低),而且执法扰民,造成了市场主体无所适从。这种体制是不可能回去的,综合执法体制是一个方向。但综合执法当中,是不是能把综合和专业性能够结合,在这综合的部门里面,它也有有关的职能处臵,对着不同的这样的专业,然后这个辅助人员是统一训练的,但是执法的这种执法官是有专门的执法的知识能力的。尤其是咱们法律,要有法律执法上岗证的这些个人,他是和专业性也是有一定的关系。

  像比如说文物的执法,发现了这个文物,地方利益可能它会,因为它是国家所有的,那么这样的话,实际上它就一定有些专门性,如果有可能是不是应该国家建立这样的一定的队伍来和它结合。就是综合执法是大的方向,但是有些专业性的执法也在进行一些调研。

  第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第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对重要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9-

  流程控制,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第六,就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等事项。重点来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臵、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重大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注意讲了这些个公开,公共资源的配制、财政预算、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这些信息,你看我们很多贪腐现象出现的领域就在这些领域,没有公开,没有这些程序保障,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我们说我们要善待干部,其实你认真地执行好法定程序,按照法律的这些要求去做,你就不会出那样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保护了这些个干部,那我们这些个贪腐的分子,往往在这些问题上权力没有受到制约,出了这样的问题。

  所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把这些都公开,重大的项目怎么决定是公开的,你就不会在当中去寻租,你也没办法去设租,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通过一个一个的这种贪腐的案例都看到这一点。就是这些领域如果是阳光下进行的话,他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讲这是第三,就是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0-

  四、公正司法,依法保障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第四个问题,就是公正司法,依法保障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司法公正是指的司法权在运作过程当中的各种因素要达到理想的状态,这个是现代政治民主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的保证。它是法律的一个自身的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其基本的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中体现平等、公平、正当、正义这样的精神。其主体是以法官为主的司法人员,司法公正的对象包括各类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他的诉讼的参与人。

  公正司法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那么实体公正就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的保障。那么中国的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

  那么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的思路,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的国情,遵循司法的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明确司法权的国家属性,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域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大家注意,司法权是具有国家属性的权力,也就是说它不是地方的权力,不是地方的权力,司法权具有国家属性,所以在这样一个理论下面,在这样的认知下面,我们要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域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制-11-

  度,这样使得司法的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就创造了最好的条件。这个改革的思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那么现在我们建立了所谓巡回法院也好,省以下的垂直管理人财物,都是在脱离了县市的这样的一个行政区域的这样一种突破,但是这种突破还没有完全达到,按照司法区域和行政区域相分离这样作为一个原则来推进。两会期间好像最高法院的院长也说这个巡回法院看起来那么好,实际上也不是那么理想,感觉到用最高法院的这种层级来做的所谓巡回好像是方便了,但是这样重大的案件作为一审到最高法院的案件,往往是数额非常大,并不是缺拿点路费到北京来,你把它放在了沈阳,放在了广州,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实际上如果说是一旦司法区域和行政区域分离了,那么这样的话设在地方,它又方便了,同时成本也低了,而且还有审级,它还可以上诉到最高法院,现在的是巡回法院是最高法院的一个审级,这种选择安排并没有很好地来解决跨区域的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这种冲突。一个安徽的企业和江苏的企业产生了争议,那么到哪个地方的法院去受理,就成为双方政争执不下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要求公平规则的时候,如果说这个法院不属于地方,设在地方,不属于地方,那么在哪个法院来审理它都没有问题。这是公正的要求。

  我想中国人民银行曾经是在每一个省都有分行,这个时候省长他为了它的GDP,他可能会去批一个条子,要重点扶持什么企业,造成了金融的一些不安全,呆坏帐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做了-12-

  一个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设了九个分行,不属于省和自治区和直辖市了,那么这个分行设在地方,不属于地方管理。那个省长就和那个人民银行的分行行长是写不了条子的,也打不了招呼了。那么人民银行需要,司法公正更需要,人民银行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就能推行这样一个改革,为什么不能在司法体制上来推行一个司法区域和行政区域(相分离)的这样的改革,这个成本是最低的,效率是最高的。现在这个改革,我觉得应该循着这个方向来推进,就是我们要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域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那么最后我想讲,这个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其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我们国家大约还需要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长期性决定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程是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够不顾主(客)观条件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够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始终保持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某些重大改革的措施,以影响和推动全局的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重要的问题。谢谢大家。

  五、现场提问

  现场观众:老师您好,主持人好,我是学习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的,然后就是在咱们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强调说,要淡化GDP作为一个标准,对于地方政府的一种-13-

  评价,然后呢在现在的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又强调说要逐步形成这样一种对法治建设的评价体系,那么您怎么看法治建设的这种评价标准和GDP这种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那也就是说在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建设中是一种怎么样的相互作用。谢谢老师。

  老师:这个过去我们各级政府都是唯GDP是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是吧。甚至是一任行政的首长,他把后面十几任的这些钱都会花掉了,然后为了政绩,这样的一些做法发展是畸形发展,但我们想回到这样,政府它不是市场主体,这个GDP是由市场主体来创造的,所以政府它是不能直接去创造这种市场产值的。所以政府不是市场的主体,而是市场的服务者、提供者,(为)市场提供服务的。那么市场经济呢是法治经济,因此应当建立政府法治建设的这样一个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就是你把它的法治环境来给它创造好,公共服务做好,从而通过政府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机会,更便捷的服务,这样促使它们去创造更多更好更有质量的GDP,因此我们一味地去考核GDP,这个就容易导致政府功能是错位了,政府功能错位,对吧。那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它也实际上提供更好的服务,公共服务,能够促使市场主体能够有更好的这样的一种在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市场竞争的环境,使得它能够让市场的主体能够去充分发挥它的创造性,来提升GDP。这样的话是间接的一个指标,不是说GDP完全没有用。我们把这个政府的角色搞-14-

  清楚。所以说考核它的法治指标是对的,GDP不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然后考核它你的法治服务反而能促进GDP的发展。是不是这样一个关系。好,谢谢。

  现场观众:老师您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学生,那刚才在您的演讲中您也提到了党管干部原则,在今年两会当中我们注意到广东省侨联副主席提到说,双规就是很容易导致暗箱操作,因此他建议说取消双规,而改由司法机关来依法处理党员干部所涉及的这种职务犯罪的问题,那么我想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谢谢熊老师。

  老师:这个问题挺好,就是党规党纪是执政党的党内的规矩。那它要约束自己的党员,那是党内的规矩,那么如何处理党员干部的违规违纪问题,应当按照执政党的党章或者是党规党纪办事情,这个我们不能有什么说的,是吧。但是如果这个党员干部违反宪法和法律,应当按照国家法律予以惩处的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违法的这些责任。违反国家法律的这些责任,那么党规党纪的规定,应当受到法律保留原则的限制,我认为大多数学者也是这样的一种看法,就是应当受到法律保留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党规党纪当中如果有涉及到人身自由的这样的一些个规定,那应当是属于法律保留的事项。立法法当中也有这样的规定,涉及到人身自由的只有法律才有权力规定,那么这样的话呢,就应当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对人身自由这样的一些限制。那么现在这种双规,往往它不是一般地违反当党纪党规,不只是违反了党内-15-

  的党纪党规的问题,它同时也可能是涉嫌违法犯罪,涉嫌违法犯罪,那这种情况下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可以由纪检监察部门报国家检察机关批准,采取监视居住这样一种强制措施,那么这种监视居住,可以在规定的地点来监视居住,那这样使得这个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的双规,规定的地点来接受监视居住,而执行的地方有检察机关的批准。那么这样的一种情况,也使得它双规这样一种侦查他的犯罪、了解犯罪的话,能够得到一种有效的这样的程序保证。否则的话容易有或者是有外逃之嫌,或者是有转移财产之嫌。既然是监视居住呢,当事人的一些个正当的合法权益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一种保护,就纳入到一种法治的这样一个程序当中。

  现场观众:老师好,我想问一下就是我们知道法治的一个经典定义就是良法之治,如果说公民中的一部分人认为就是本身这个法律制定,它本身不是一项良法,或者说他认为是恶法的话,这部分人是否还有遵守这项法律的必要,请熊老师进行一些说明吧。

  老师:法律(是)这个良法,和这个恶法的判断权,恐怕不是我们每个人公民都可以自己去判断,是吧。我认为这个法是恶法,我可以不照这个办,我觉得这个恐怕不是我们法治的一种精神。所以我们讲通过立法法,通过法律这样的一些规则制定,让法律能够通过科学的民主的程序制定出来,那么让这个法律尽可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这就说是一个良法,是吧。那-16-

  么我们就应该遵守,那么这个法律规定不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通过这个法定的程序机制来予以撤销、予以废止,这样的方式。那么不是说我们有这种抵抗权,就是我自己认为这个不合适就可以抵抗,这个恐怕我们要谨慎。因为我们在行政处罚当中有一些很有限的这种抵抗权,那是很明确规定的。比如说要去收你的费,不持有省级以上的财政盖了财政收费专用章的这样的收据发票的,这种不给你出具这样发票,你可以拒绝缴纳。这是可以的,这是有一种抵抗,就是拒绝的权力。但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我们就要抵抗,我们就说它是恶法,恐怕这个是对法治精神的理解恐怕是不正确的,不是这样的问题。那样法治就没有法治的力量了。

  谢谢大家!

  -17-

篇七: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建设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意味着在社会治理的诸方面和全过程中,都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强化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立法和制度建设是前提和基础。一是研究制定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条例或社会建设促进条例。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住房保障、出租屋管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会救助,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社会角色作用等,作出进一步规范。二是研究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条例。对各类社会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以及它们与政府机构的关系,特别是政府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措施和责任等,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三是研究制定户籍管理条例或居住证管理条例。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和推进措施,户口迁移政策的调整,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的建立,居住证制度的全面实施,以及有序实现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等,作出引导性、保障性规定。四是研究制定互联网安全保护条例。对商业网站的管理、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的规范、网络实名制度的落实、网络安全的行政监管、公众网络自律、个人信息保护等,作出进一步完善。五是研究制定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条例。对社会诚信体系1的构建,政府及各类主体的诚信责任,社会信用监管,特别是对守信者的鼓励措施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办法等,作出约束性规定。

  健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机制。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核心是要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协商、合作共治的法律机制。一是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和网上公开运行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公开征求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后评价等程序制度。推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征地拆迁等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的处理反馈机制,公众意见征求和采纳情况及其理由应当向社会公布和说明。二是健全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及时调整行政权力库,完善行政权力法制监督平台,确保行政权力全程网上阳光、透明运行。坚持把行政审批、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点,完善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舆论民意表达机制、反馈机制,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公众对政府治理工作的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社会的绩效评价制度和考核体系。突出社会评议,通过公开述政、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公众评价机制。突出对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评价考核,加快形成以群众满意度、2舒适度为导向的政府治理社会工作评价机制。

  切实转变和创新政府治理社会的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重点是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激发和释放社会组织的活力。一是进一步压减和规范社会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凡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一律交南社会组织承担。要从明确审批项目的名称、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等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全面推行清单和目录之外无审批的管理制度。探索行政相对人主导审批项目清理或清理项目评价的制度。全面推行社会对行政审批个案的分析评估制度。进一步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便于操作、便于评估、便于监督的服务规范,强化事后监管稽查力度。二是积极推进社会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对社会领域职责相似或交叉的行政执法部门,要坚决进行整合,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执法。要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压缩省市两级的执法力量和执法空间,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增强基层的行政执法能力。三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与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相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单纯强调命令服从或管控,而要更加注重运用协商式、合作式、互动式、说理式等柔性手段和方式,坚持规范与服务并重、处置和疏导相结合。积极推进行政协调、行政指导、行政执法等行政行为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社会的公开化程度和法治化水平。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3保障,关键是要强化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壮大社会组织的力量,增强社会组织的自律、自治能力。一是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依法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加快社会组织特别是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在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彻底分离。适当放宽社会组织的准入条件,探索社会组织分级分类准入制度,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快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格局,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和社会组织评估制度。二是建立新型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完善城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区治理体制,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形成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运行机制。三是建立政府与社会主体的互动协同机制。梳理政府向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转移、委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建立转移、委托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及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和公示制度。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健全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探索物业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桐结合的模式,推进“社工+志愿者”模式,培育发展社会志愿者组织。

  坚持往法治轨道上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目标是要建立和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法律秩序。一是着力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复议委员会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逐步实现行政复议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集中行使。全面规范复议工作流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建立统一的行政复议受理中心,在政务服务中心或信访接待中心设立复议受理窗口,推进行政复议受理环节下移,实行行政复议应诉人员专业化和资格准入制度。二是健全行政调解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全面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相关纠纷的调解,探索建立价格纠纷、医患纠纷、环保纠纷、劳动争

  议等专业调解组织,推行委托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调解机构实施调解的制度,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强仲裁工作。完善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机制,拓展仲裁机构的服务领域,强化仲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仲裁工作的公信力。切实加强对仲裁员的培训指导,为公正仲裁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四是改革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和寻求权益保护。全面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把涉法涉诉利益诉求从信访中剥离,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健全涉法涉诉5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篇八: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论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加强,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针。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和法制更加健全,进一步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本文将探讨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重要因素。

  首先,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现代化的治理需要法制作为基础来运行,法制化能够保证国家治理的规范、公正、透明。法制作为对社会生活的调节机制,可以规范社会行为,防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当法治环境得到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和行为得到更大程度上的监督和约束,国家治理现代化就会更加成熟。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也能够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能够为国家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石。铁面无私的法律权威不仅能够保护人民权益,还能够为经济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法治、公正、透明的治理,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全面依法治国也是各级政府必须遵循的原则。依法治国,能够让政府行为更具有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当政府行为严格遵守法律、加强监管、公正公平,才能消除企业和个人的不确定感,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全面依法治国可以让国家管理人员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加公正公平地观察和解决社会矛盾。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要切实加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政治环境;要加强法官和律师的职业水平,提高司法公正性;要完善法律研究机制和法治教育体系,增强公民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政府和社会各方应该努力推动法治建设,共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取得更为优异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