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16篇

时间:2022-11-18 20:35:05 来源:佳谦文档网

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16篇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奋力夺取乡村振兴更大新胜利  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奋力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16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16篇

篇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奋力夺取乡村振兴更大新胜利

  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奋力夺取乡村振兴更大新胜利

  同志们: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那么,如何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夺取乡村振兴新的更大胜利?下面,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一)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脱贫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攻坚难题。20__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

  

  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当时我们面对的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不仅贫困程度深,自身发展能力弱,而且大多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高山大川阻隔的地方。在8年攻坚期内,我们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短短8年时间,从温饱有虞到吃穿不愁,从看病、上学有困难到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保障,从住危房、喝苦咸水到住房、饮水安全有保障,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从坐等救济到自强不息,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贫困地区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历史性、标志性、趋势性的伟大成就。

  (二)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们成功地打破了减贫边际效果递减的“规律”,历史性地实现了绝对贫困清零。20__年年底,我国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用8年时间帮助这么多人摆脱贫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功地攻克了减贫边际效果递减、贫困人口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往往难以继续下降的世界难题。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人口数量占到总人口的3左右时,减贫就会进入最艰苦的阶段。20__年我国接近这个临界点时,党中央及时作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有了这样的战略部署,我国的减贫速度才得以保持。20__年至2021年,我国贫困人口仍分别减少1386万人、1109万人和551万人。

  (三)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1年10月9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全球可能将新增1亿多极端贫困人口。这是世界银行1990年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增加幅度最大的一次。而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出色地答好了抗疫、抗洪两道“加试题”,如期兑现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二、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经验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我们要弘扬伟

  

  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汲取脱贫攻坚经验,完成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儿女谋幸福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步入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内容更广,在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衍生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的意愿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践行新时代“为人民”思想,实现新作为。

  (二)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统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为最终实现全面脱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新时代的百废俱兴,从抗击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到同舟共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贯穿其中,可以说,制度优势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底气,它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为我们有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提供了根本保障。新时期,面对风云变换的形势,唯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战胜各类风险和挑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力量是基础,集中执行才能发挥出洪荒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下好全局一盘棋,集中执行,全力行动,所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就是要在前行的道路上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三)要坚持“精准施策,真抓实干”为途径。实现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我们坚持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受地理环境、人文渊、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贫困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精准定位便于精准施策,才能取得精准扶贫效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抓实干”,要求我们运用科学手段、科学方法,对事物的

  

篇二: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明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政策解读

  (党课讲稿)前言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我们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路走来,又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态。具体来说,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状态;是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贯穿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进步状态。从客观必然性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环境问题压力的现实诉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从目标形式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环境格局,是一种人类生存系统安全状态,而最终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

  -1-

  局,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目标,它贯穿整个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系列办法和措施。党的十九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归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树立生态伦理。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现在提出的生态优先观、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我们的生态伦理观。第二,营造生态文化。在发展生态科学、推进生态教育、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生态制度中,规范生态道德、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绿色消费……以此营造生态文化。第三,调控生态行为。要建设生态经济,构建生态社会,推广生态消费,就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调控、纠正我们的行为,就要下功夫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低碳社区、生态城市等。第四,建设生态环境。要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就要大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系统……以上四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支撑这四大核心内容的是两项重要工作。一个是生态政治建设,就是我们的政

  -2-

  治理念、方针政策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另一个是生态科技支撑,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工作。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都离不开生态科技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六个方面。之后,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来看,在生态系统层面,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目标层面,强调“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社会制度层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体制机制层面,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管控长效机制;在措施任务层面,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理论体系层面,强调理论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2018年全国两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看,首先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中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并指出“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同时梳理了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其次,在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中强调,“要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最后,在今后工作部署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2018年全国两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写了“生态文明”等内容,主要是: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增加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2018年全国两会上,我们还进行了国务院机构改革,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是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第一,将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有关自然资源规划管理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

  -4-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这样,就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而且还可以对自然系统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第二,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这样,就可以实施统一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措施。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项工作均在向具体化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有了新内涵。如图所示,在政府大力主导引领下,在企业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公民大众广泛参与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

  -5-

  绿色发展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为抓手,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方针,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明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突出环保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要着重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人民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促进?一是坚持节约优先,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就是以预防为主,开展综合治理;三是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6-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第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开放理念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寻求全球合作,以人民为中心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区域生态共建共享,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另外,健全资源资产、修复治理、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绩效核算和奖励制度等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第五,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另一方面要更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全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突出问题(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一,人与自然日益和谐,生态系统趋向稳定。五年来,我们加强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比如,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

  -7-

  到3000万亩;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保护好土地、森林、草原和湿地,就会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趋向稳定。这是一个巨大的可喜的成绩。第二,着力治理环境污染,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特别是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从这方面看,我们是下了大决心,做了很多努力,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的势头。第三,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引领全球。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最近20年,我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总节能量的58%,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25%左右,最近这几年的增量部分占全球40%左右。我国在节能增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得到了国际社会充分肯定。

  -8-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五点,即,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系统退化限制、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行政分割制约和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具体来看:第一,资源环境约束问题。首先,资源约束。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就相对不足。比如土地资源,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2/3的陆地领土是山地,可利用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样,人均水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这是我国的资源形势。所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能耗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都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可见,资源有限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较大约束力。其次,环境污染约束。空气污染,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有32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超过30天。另外,水污染的问题也很严峻。2016年,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中,V类和劣V类分别占6.9%和8.6%;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各占45.4%和14.7%。474个城市

  -9-

  (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酸雨城市比例为19.8%。地下水的污染是我们看不见的,这个治理起来更困难。第二,生态系统退化限制问题。前些年,包括林地、草地、水域及湿地、荒漠、沙地、裸地在内的生态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壤侵蚀以及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面积也比较大。根据2014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1/4。这些问题反映了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来,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另外,生态系统的退化,还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非常大的限制性。第三,法律制度体系还需要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来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自然生态空间权属还不清晰,权责还不明确,这不仅严重影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还使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经济制度来看,对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市场主体如何进行经济处罚,还没有完整的制度化设计;对于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也缺乏稳定的常态化制度设计,缺乏体现区域生态正义与生态公平的经济制度安排。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来看,需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权利、生态责任,全面完善和落实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环境治理和环境修复等法规制度。第四,行政分割制约问题。一方面,生态系统空间与行政区域往往并不匹配。比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就横跨了好几个省、

  -10-

  市、自治区。这样的话,如果从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评价考核,那么区域生态的公平与正义就得不到体现。另一方面,同一行政区域内部,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造成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环境、资源保护的不协调。所以,当前这种行政分割的治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而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第五,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真正落实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过去那种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发展思路仍根深蒂固,个别地方一说到建设就是占用耕地,集约化、绿色化、内涵化发展理念还不够深入。还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不够程序化、具体化,公众生态行为、绿色生活方式普及、深化程度较低。比如说,垃圾分类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北京分类垃圾桶常见,但多数人并未实行垃圾分类。这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还没有落实到我们的行为中。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在讲这部分内容之前,先来看看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一)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1-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环境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生态环境系统。1.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特征——以人口高度聚集的特大城市为例第一个特征,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在人工环境主导下形成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同自然生态系统差别较大,其人类高强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人工建设空间所占比重非常高。比如,特大城市中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都是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高密度的人工化的覆被景观。以武汉为例。武汉市的土地利用程度非常高,人类高强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人工化环境(建筑物、道路、桥梁等)显著,人工化覆被(沥青、混凝土、绿化)面积广,人工化水系(给排水系统)突出,人工化气候(城市气候、城市热岛)强。这就是人工环境主导下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高度复合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无论人工环境怎么主导,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都是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第二个特征,人口高度聚集的自我驯化系统

  -12-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如图,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正三角形,植物是生产者有机体,量最大,占三角形底部。一级、二级、三级消费者。什么意思?如果草是生产者有机体,兔子吃草,那兔子就是一级消费者,狼吃兔子,那狼就是二级消费者,以此类推。农村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正三角形。人类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使动植物越来越少。我们看,人类在三角形的顶部,在一定比例上占主体地位。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倒三角形,人类在顶部,占绝对主导,动植物在中底部,且比例越来越小。

  -13-

  这样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其营养结构经过了高度的自我驯化。比如,城市产业链,就是围绕消费进行产品的生产和输入输出。再比如,消费,体现在吃穿住行上,就是我们可以盖房子、造汽车,可以生产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和衣物,等等。在高度自我驯化的物质循环方面,我们构建了城市物流系统、城市水循环系统。

  如图,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主要环节,就是降下的雨水通过人工沟渠和地下排水管网流入江河湖海。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结果。在高度自我驯化的能量流动方面,城市能源有一次能源,如原煤;有二次能源,如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热力、

  -14-

  电力等,其供应与传输是按照人类所需要的方向流动。总的来说,自我驯化就是让事物往人类所需要的方向调整。第三个特征,网络化的圈层空间结构网络化大都市是一个以流动和信息、有形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特大城市社会经济发达,伴随大都市网络化圈层发展,生态系统也呈现显著的网络化圈层结构特征。

  如图,圆的中心是城市中心区环境,然后往外依次是郊区环境、区域环境。城市中心区是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到郊

  -15-

  区就是农村生态系统,到自然保护区就是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网络化圈层结构。举个例子。北京市中心城区呈高度聚集的环形状发展,市域范围内表现为4个圈层: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城乡过渡生态环境系统、平原生态环境系统、生态涵养型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要重视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化圈层结构。第四个特征,高强度的开放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有着高速而大量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比如,河北、山东等地的蔬菜运到北京来卖,北京生产的产品也在往其他地方输出。这就是高强度的开放系统。也就是说,特大城市中有大量的人口,所以能源、物资等都依赖于外界输入,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又需要向外界输出。而这样的输入输出,主要且必须依靠人类活动来协调,才能使之趋于相对平衡。第五个特征,多元化的环境格局特大城市快速发展,从区位关系、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城市功能、环境问题等方面来看,整体环境一般表现为发展水平多层性、城市功能多元性、环境敏感点的特殊性、环境容量有限性、居住人口流动性、环境条件多样性的多元化环境格局。解释一下环境容量有限性,在人口高度聚集的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扰动强度也非常大,这样就会不断突破环境容量的底线。综上,我们以特大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五个方面的特征,那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

  -16-

  2.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问题特征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系统脆弱,就是生物多样性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弱;二是外界依赖性过强,如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外界供给的农产品、过度依赖人口输入;三是生态滞留严重,就是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污水的产生量大,难以自我分解;四是环境板结严峻,比如人口拥挤板结区、水泥森林板结区、城市热岛板结区、交通堵塞板结区;五是环境容量有限性,就是土地的人口容量、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超负荷。这五个问题要高度重视。(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第一,人是自然系统的一份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活动的扰动强度要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持续;人类生存环境要宜居优美,比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环境、美丽的景色;人民美好生活质量日益增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第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第三,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四,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

  -17-

  美生态环境需要。第五,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实现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要措施第一,推进绿色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通过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第二,加强环境治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这里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拳整治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形成山青地绿、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通过推进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持续。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证(1)湿地的修复与恢复湿地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水文、调节气候、防止污染的生态功能。以德国郊区生态社区的污水处理为例。德国在郊区建生态社

  -18-

  区时对污水的处理,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在住宅下建造独立的堆肥式旱厕。这种无水冲卫生厕所,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满足社区中的绿化建设。二是建造专门的生活废水和雨水收集系统。在生活废水处理过程中,将所有住宅的灰色污水——主要是厨房污水和洗澡、洗衣污水收集起来,输送至沙床湿地。而这个沙床湿地是人工建造的专门用于污水处理的湿地,主要为沙土床和湿生植物。污水经过沙床湿地的过滤,成为清洁的水,之后或流入沟渠水系、或用于农田绿地的灌溉、或进入市政管道。这样既处理了污水,又改善了环境,凸显湿地的生态功能。总而言之,湿地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基本上人均2-5平方米的湿地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修复湿地,要把湿地建设纳入生态社区、美丽乡村等的规划建设中。(2)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的作用非常大。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以及低影响开发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这里有一个词,低影响开发,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那么,什么叫低影响开发?简单的说,就是要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影响降到最低。

  -19-

  如图,对于雨水,普通城市基本都是“快排”模式,就是水泥地上的水迅速流入地下管网,之后排到沟渠水系,雨水的排放量大于80%。海绵城市的模式是,让雨水下渗减排,集蓄利用,使其排放量小于40%。也就是说,城市要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雨水。而这样做的核心就是低影响开发。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有的地上停车场是水泥地面,这种硬化地面阻断了雨水下渗,并使其快速排入管道里。还有一些停车场铺的是有网格的透水砖,这样的地面可以长草,也可以使雨水下渗。另外,湿地也会像海绵一样吸水,也是有储水功能。如果在小区周边建好多这样的湿地,那么雨水就可以收集起来,无雨的时候,湿地蒸发水汽,吸收太阳热量,使

  -20-

  小区的空气湿润宜人。同时,地表水和生活废水经过湿地的过滤、净化,渗入地下,对地下水进行了补给。总之,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核心是低影响开发,就是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降到最小。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如何理解?用王如松院士提出的生态健康的“五化需求”来讲,就是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第一,净化,就是干净、安静、卫生、安全。比如说,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整洁的,食品是安全的。第二,绿化。它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绿色环境,就是森林多、湿地多、植物多样;二是绿色发展,就是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符合生态规律。第三,美化。这个美不仅在于表面,还在于过程。也就是说,美是整体性的,相协同的,同时体现在过程中是可循环的,能自生的。第四,活化。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虽然是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但它是活的,有生命的,具体表现在水欢、风畅、土肥、生茂、人类可持续。第五,文化,就是要有人气、有文脉、有情理、有风貌。实际上,这“五化”就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标准。那么刚才讲到,呈倒三角形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还很脆弱,不稳定,也不是很健康,怎么办?如何支撑其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用“三角支架”。我们要加强城市复合生态管理,优化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好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和谐社会这“三角支架”。它体现了

  -2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内涵。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美丽中国。如图,美丽中国建设要以人为本,重点体现两个美,即生态美和环境美。生态美就是生态稳定、生态和谐,环境美就是环境清洁、环境美化。我们要通过一个驱动——创新驱动,一个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空间优美、环境友好、天蓝地绿的绿水青山。然后,通过区域开放共享,建设宜居的美丽家园。这样,从源头、过程到终结,从生产、生活到生态,都是美的,这就是美丽中国。

  -22-

  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措施,归纳起来有八点。第一,空间美化,实施“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优化行动计划,构建优美空间格局;第二,大地绿化,实施山青地绿行动计划,提高林草覆盖率;第三,资源活化,实施开源节流行动计划,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第四,环境净化,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提升环境保护能力;第五,环境宜居化,实施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行动计划,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第六,生产绿色化,实施绿色生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第七,生态资产化,实施生态产业化行动计划,重视生态资产价值转化;第八,生态文明化,实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化教育。我们通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案例来看一下美丽中国建设。特色小镇,强调的是整体设计,建设有特色的生态家园。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举几个例子。北京市昌平区的北七家科技商业园区,采用大量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及暴雨径流收集与再利用设计,通过提高了绿地率以削弱城市热岛效应。这种是海绵城市的主要实现形式。天津桥园公园,运用简单的填—挖方技术,营造微地形形成海绵体,收集酸性雨水,中和碱性土壤,修复城市棕地,形成一个能自我繁衍的生态

  -23-

  系统,同时形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再来看一种农业创意——稻田画。这原是日本的一种农业艺术形式,就是农民通过在稻田中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来作画。目前,我国多地也在搞稻田画,并通过这一形式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2014年,农业部开展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的推介活动,按照特色民居村、特色民俗村、现代新村、历史古村四个类别评选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根据油菜花景观、桃花景观、梯田景观、草原景观、稻田景观、向日葵景观、果园景观等13个分类评选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城市是美的、乡村是美的,那我们的国家就是美的。这个美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还是过程的。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之,我们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理念、原则和行动,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其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勾画了路线图。2018年全国两会又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权责、任务和路径。总的来看,我国生

  -24-

  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任务艰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25-

  

  

篇三: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最新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20__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同志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今天,我围绕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为大家作个辅导报告,也是一次党课,更是与大家共同交流。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那么我们如何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呢我想,针对我们同富村而言,当前重要的是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要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目的就在种出好的产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要使种植结构科学化、现代化。首先,要顺应市场规律。今后种什么品种,农民朋友要先考虑市场需求,市场急需什么,大家就种什么。要研究市场经济,研究市场规律,改变靠天吃饭的境遇。其次,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要推进“三减”进程,也就是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要带领群众按照市场需求,多种植无公害、高质量的农产品,转变靠农药化肥砸产量的观念。这几年的粮食市场证明,产量高农民的收入不一定高,重要的还是看品质,要鼓励大家精耕细作,多种植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提高市场竞争力,卖上好价钱,鼓起钱袋子。要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我们的产品,引导农民群众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比如,__。

  一定非得自己去种地,咱们可以把土地流转给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流转给真正懂经营,懂技术的农村“土专家”“田秀才”,这样才能不断增加覆盖在土地上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种植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产量,保证土地高效率利用。那么土地流转了我们农民做些什么呢可以搞其他产业,这样把地承包出去,我们可以获取土地承包红利,还能通过外出务工创业增加收入,再加上国家好的政策,“两免一补”这些补贴,咱们就富了,增收的途径就宽了。通过土地流转,搞合作经营,让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获取分红,如果是村集体带头干、领着干,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是个一举多得的事情。比如,__。三要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将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要求概括凝练为二十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其中“生态宜居”是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已经写入了党章,说明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成山青水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才更有吸引力、农民才更有归属感、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要认清,现阶段主要的优势,______。

  二、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十九大报告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关于精准扶贫工作,大家都很辛苦,同富村驻村工作队是省派工作队,大家都克服很多困难,能够呆得住、沉得下、接地气,能够在村里和老百姓经常在一

  

  起,打成一片,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都付出了很多辛苦,可以说只要群众有需求,大家就都能及时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也能及时进行沟通,解决问题,成效很明显。前段时间我们抓精准扶贫主要是精准识别、宣传政策、完善档案,应该说做的很到位,该纳入的纳入,该退出的退出。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不能单纯的从生产生活方面进行帮助,不能够单纯的“输血”,帮钱帮物确实解决了问题,但是根上问题还没能解决,我们还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要求,积极地谋划产业,让贫困户都能够依附在产业上,都能够有固定的收入。一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可以说,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在扶志方面,要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帮联干部和乡村党员作用,加大农村致富典型的培养,通过典型引路,找准脱贫产业路径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打消顾虑,树观念、开思路、增信心,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在扶智方面,要对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员免费培训全覆盖,彻底改变缺技能而脱不了贫的困窘。同时,针对现在有的贫困户出现了攀比逐利心理,大家要带着感情、耐住性子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和政策宣传工作,让群众理解支持,让政策顺利实施。二要抓实产业扶贫落地见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现在看靠政策兜底是兜不住的,仅有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产业方面多

  

  做功课,从增强“造血”功能入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比如,_____。在此基础之上,要建立好扶贫产业和贫困群众利益分配机制,让贫困群众利益有保障。同时,也要利用扶贫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要抓好分类施策扶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此,我们要针对贫困户的实际分类施策,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多关心贫困群众的冷暖,多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生活质量确实有提升。就拿咱们同富村来说,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的群众,在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各级政策基础上,还要为他们研究一些帮扶措施,让他们更有保障。耕地少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咱们就要积极帮助他们找工作,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尽快脱贫。四要抓强驻村扶贫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可以说,驻村工作队是扶贫工作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比如,____。驻村工作队还要做好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驻村工作队队长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抓好党建是本职工作。要注意从农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建强基层党组织,当好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带头组织村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真正让村党支部强起来,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篇四: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2021年乡村振兴党课讲稿

  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我们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目标的党。中国特色也可以说是中国之治或者中国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的治理经验。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党*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就是为建党*周年送上的一份最大贺礼。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中国成立*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三十年,我们还得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去完成这个奋斗目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中央的判断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党的*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提出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提出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来搞脱贫攻坚,还有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以*市为例,对口帮扶*省*个贫困县全都“摘帽”。另外,还有“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可以说是党政军齐动员。

  我的理解是,这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这个“大事”就是“三农”问题,体制就是党的*届*中全会提出的新型举国体制,动员全社会

  的力量来解决。目标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未来的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清水秀风光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准确来说是从*村起步的。从*村到再是最后推广到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过去几年,我们做的一些主要工作有: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较*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既是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试点的最后一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未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来推动乡村振兴,这个国家战略的规格很高。其实,早在*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知道,这也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或者叫作新型举国体制。

  只有非常重大的问题才可能举全党与全社会之力来推动。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未来的乡村振兴与过去脱贫攻坚战一样,党政军齐动员,一级一级书记一起抓来促进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所以,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我们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都跟农业农村有密切关系。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建党*周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不能有贫困人口,所以在过去*年,国家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解决了近一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年年底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向建党*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其实,早在*年,党的重要文件中就提出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了,那是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

  把乡村振兴上升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让全国人民都来帮助农村、建设农村。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我们农村*亿多农民每个家庭都有一块地,有一块宅基地、有一块承包地,这就是我们的“压舱石”。

  用大历史观来看“三农”问题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像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只有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几千年来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党,通过发动农民、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通过土地革命获取政权。

  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农耕传统的大国。过去,国家政权的更迭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三农”问题。现在,我们是一个世界大国。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农业、农村、农民稳定了,我们这个国家才安定。

  我们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就是因为我们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吃不饱问题。现在,我们通过脱贫攻坚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他们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三、“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一是目标不一样。脱贫攻坚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民的富裕富足的问题。

  二是对象不一样。脱贫攻坚是集中在*万个贫困村,乡村振兴是集结所有*万个行政村,后者数量是前者的*倍多。

  三是数量不一样。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近一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亿农民的富有问题,要跟*亿多城市居民一样富有起来。

  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篇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党课讲稿:发挥党员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同志们:大家好按照“xx”工作要求,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次党课。我们都知道,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主攻方向。省委、市委先后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对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具体安排。前不久,xx委、xx政府刚刚制定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xx年我x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方法路径和保障措施,为我们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自上而下这一系列的举措,都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也是统领我们农村发展的总抓手。作为农村党员,我们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应该怎么干、干什么?是当前需要大家认真思考的新课题。今天,我就结合我个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体会,从如何

  理解、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广大农村党员应发挥什么作用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要理解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搞清楚几个问题:(一)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转化,就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通俗的解释,就是在当前社会有的地方发展快、有的地方发展慢,比如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市资源丰富、机会众多,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里务工就业,造成城市越来越拥挤,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从20xx年到20xx年,全国总人口数在增加,但农村人口却由x亿减少到x亿。看看我们xx村,也是这样,全村x口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就有x多人,并且都是青壮年,留下的都是我们俗称的“61、38、99”(儿童、妇女、老人)。这说明一个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但是,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仍然有大量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国情也是不会变的。有个理论叫木桶理论,说一个用木板箍起来的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们整个国家好比这个木桶,城市和农

  村就是木板,现在城市的板不但长,而且越来越长,农村的板本来就短,还可能继续短下去。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主要的难点也在农村。怎么解决呢?就得靠振兴乡村,把短板补高,补得和城市一样齐。

  (二)什么叫乡村振兴战略?概括地讲,就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通俗地讲,就是农业的希望来了,农村的春天来了,农民的盼头来了,我们可以把乡村振兴战略这几个字分开来理解:首先是“乡村”。现在讲乡村和过去讲农村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农村说的是搞传统农业的地方,也是我们种地打粮食的地方。但乡村的范畴就更广了,它包括了城市范围之外的镇、村、田、山、水、林等等。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不仅包括农业这个第一产业,还包括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实现一产连二产接三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农业“新六产”。因此,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而是城乡二元结构中整个乡村范围内产业、人口、环境和社会结构、治理方式的全面变革。其次是“振兴”。长期以来,国家宏观的城乡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基本上是服务于工业化、城市化,资源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乡村发展普遍滞后。“振兴”二字表明,今后“三农”工作的立足点将回到乡村自身,彻底当前资源几乎是单向流向城

  市的状况,形成乡村与城市平起平坐的地位,使城市有城市的功能,乡村有乡村的作用。第三个是“战略”。中央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为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过程。所以我们围绕乡村振兴要干什么事情,决不能泛泛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想着“一步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做好规划,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好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

  (三)什么样的乡村才算振兴?简单来说,就是“三个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具体的,农业怎样才是有奔头?就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拓展和掘深。当前,我xx正在全力打造的xx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模式,探索出了农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农民怎样才有吸引力?就是农民不仅可以有多种工作来选择,而且生活得体面有尊严,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养老、医疗、入学、休闲等生活设施和社会福利,

  一年四季不再像候鸟一样往返城乡之间,生活舒适、稳定、惬意。美丽家园什么样?就是秩序上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氛围上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环境上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美观有序,总的来说,就是家家户户都能过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二、乡村振兴战略应怎样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指出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可以说,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全面把握、统筹规划。在这里,结合咱们xx村的实际,和大家交流一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发展产业的问题,怎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只有走产业化、集体化的发展道路,把农村经济壮大起来,才能把外出的村民吸引回来,才能把群众重新组织起来。可以说,壮大农村经济是实现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我们省里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村庄的类型分为这么几个:示范引领型村庄、特色发展型村庄、改造提升型村庄、搬迁撤并型村庄,咱们村尽管资源少、底子薄,但是区位优势好、农业基础比较强,是属于改造提升型的村庄,应当补短板、强优势,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庄整体发展。

  

篇六: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精编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乡村振兴战略讲稿(四)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乡村振兴战略讲稿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乡村振兴战略讲稿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乡村振兴战略讲稿为了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就需要通过党课对上级精神与本级组织制定的措施进行宣讲。wtt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供大家参考选择。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按照区委的要求,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安排,今天由我给大家讲党课。这堂课的题目是: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干者。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_-2022年)》,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陕西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榆林市委、市人民政府发布1号文件《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榆阳区编制了《榆阳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20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我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上级现有相关政策文件和小纪汗镇实际情况,分条细述我对小纪汗镇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一、产业兴旺是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体质导向,增强我镇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围绕产业兴旺,我镇应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1.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布局上,根据各村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在投入上,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从路水电气房网和亮化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入手,提升全镇基础设施水平。

  

  2.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创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广设施农业,以发展基础较好的大纪汗村为试点,本年度计划建设250个拱形大棚,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芝麻香瓜和无公害有机蔬菜。利用产改成果,整合土地推广绿色高效益的种草产业发展。持续支持苗木、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发展。

  3.加快推进牛、羊、猪养殖现代化。发展养殖业,我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组织、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引入以白绒山羊、西蒙特尔牛、杜八黑为主的优良品种,倡导无污染、规模化、节约型的分区集中养殖模式,发展壮大养殖业。

  4.打造以小纪汗冠名的知名品牌,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若干,打造以小纪汗冠名的地区知名品牌。

  5.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沙漠公园、农业观光、矿区体验自驾一日游路线。小纪汗位于榆林城西北23公里,榆乌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感受大漠风光,领略蒙汉文化,体验矿区生活的绝佳之地。通过举办沙漠音乐节、蒙古木华黎墓地活动等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着力提升游客体验质量,打造乡村旅游强镇。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1.持续改善我镇人居环境,大力实施重点道路两侧人居环境整治尾留项目。以美丽农居建设为抓手,持续改善我镇人居环境。按照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统一设计、综合配套的原则进行改建。

  2.统筹协调各相关涉农部门,聚焦农村圈舍改造、厕所革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争取资金支持,梯次推动农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3.打赢环境卫生攻坚战。通过开展环境政治我带头主题党日、守护美丽家园,我承诺等活动,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进行全覆盖无盲区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三、乡风文明是保障,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通过道德讲堂传承发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群众走进道德讲堂,感受道德力量,打造崇德向善,助人为乐风清气正的乡风。

  2.通过举办评选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卫生示范户等活动,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弘扬时代新风尚。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落实有标准、有设施、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提升服务效能。

  4.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将小纪汗镇打造为文明村镇。

  四、治理有效是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现代体系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1.抓党建夯实根基,促发展凝心聚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

  

篇七: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专题党课心得三篇

  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专题党课心得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根据生产进展、生活富有、乡风文明、村容干净、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进展,根据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进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依据新状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表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进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有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进展有机连接,全

  

  面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进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缺乏,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很多进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动,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需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进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舞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专题党课心得,实施乡村振兴必需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

  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宽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加强农业进展的创新驱动力与农村产业进展和经济社会进展活力。文化振兴是灵魂。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汇合着乡土人文之美。假如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者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掉真正的灵魂。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务必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但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爱护并承传好乡村文化,提升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进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以及产业。也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终一公里',破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升乡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美好感。生态振兴是根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可以表达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进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因为前些年乡村环境爱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应当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良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进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升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究乡村绿色进展之路。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雄伟靠的是地基牢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务必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念倍增地苦干实干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一番农村力量。

  

  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专题党课心得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需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进展,稳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奉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进展进入高质量进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进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靠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但依旧有占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假如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不完好、不全面、不坚固的。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索(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冗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添领导农村工作本事,为乡村振兴提供顽强有力的政

  

篇八: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关于党课:乡村振兴方面党课讲稿(三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关于党课:乡村振兴方面党课讲稿(三篇),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乡村振兴讲稿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之后,党的又一重大战

  略、重要举措,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打响乡村振兴攻坚战,要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抓实“四个突出”,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突出强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桥头堡”“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效实施、见到成效。唯有突出强基固本、夯实基础,建强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地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要推进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基本生活制度,做好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等工作,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要牢固树立“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的理念,从致富能手、退休干部、返乡大学生等

  人员中选拔一批党性强、作风好、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领头雁”“当家人”。

  突出因地制宜,走出强村富民“致富路”。强村富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关键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突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走出强村富民“致富路”。要坚持精准方略,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培植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吸纳本土农民就业,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要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探索推行“党支部+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努力实现产业在哪里、党组织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要落实各类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农民解决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各类难题,降低农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乡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要依托抖音、微博、公众号等互联网载体,广泛宣传推广乡村的特色农产品,打开市场、拓宽销路,让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突出凝心聚力,汇集乡村振兴“强能量”。多方聚力齐攻坚,描绘乡村新画卷。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人力、资金等多方聚力,不断汇聚乡村振兴“强能量”,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集多方之智、汇各方之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体系,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坚持引才、育才、用才三措并举,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需要,制定符合本土乡情的引才政策,面向社会引进一批乡村紧缺人才,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等驻村帮扶,帮助攻克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难关;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培训教育,努力打造一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使用价值和效益。要加强部门联动,瞄准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堵点”共同发力、统筹推进,破难题、攻难点,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有序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硬实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有效的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硬基础”“关键招”。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突出有序有效,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推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要推进一体化大综治平台建设,整合各种治理资源、汇聚多部门力量,统筹抓好安全治理、风险防控等工作。要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走到群众身边、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力帮助解决。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动群众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带、干部群众一起干”。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乡村振兴讲稿二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建设好农家书屋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激发农家书屋的活力,不能仅让其成为“网红”打卡地,而是要它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多元素注入,开启文化繁荣“新引擎”,让农家书屋“活起来”。要不断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就必须赋予农家书屋新的内涵、新的机制、新的模式。这就需要以“农家书屋+”为路径,通过“农家书屋+村邮站”“农家书屋+电商平台”“农家书屋+美丽乡村驿站”“农家书屋+青年之家”“农家书屋+妇女之家”“农家书屋+残疾人阅读平台”“农家书屋+扶贫夜校”“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共建模式,构建一批以阅读为核心,多主题、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推进传统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和延伸服务,让农家书屋“活”起来。

  多举措并行,建立乡村振兴“新阵地”,让农家书屋“动起来”。要使“书香社会”在农村扎根,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要拓展服务内容,通过为农村群众搭建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农技培训等平台,开展农技培训辅导,为农民朋友“充电”,为农业生产“求经问宝”。要通过举办现场讲学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技术,同时邀请有经验的农户现场传授技术、解疑释惑,开拓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思路,让农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要依托农家书屋,以培养新时代新型农民为目标,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让农家书屋“动起来”。

  多角度发力,打造延伸服务“新平台”,让农家书屋“用起来”。农家书屋是落实党的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要真正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满足基层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必须发挥农家书屋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用好用活农家书屋,真正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群众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黄金屋”,让这一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食粮”。要依托农家书屋,举办政策宣讲、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电影放映、文艺汇演、灯谜竞猜等活动形式,打造“种书乡间”活动品牌,逐步构建职业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农村全民阅读,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农家书屋”真正“用起来”。

  乡村振兴讲稿三

  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是人才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抓好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好“万名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构建“全程导师制”培养体系,推广“师带徒”模式,通过构建“1+N”体系,厚植乡土人才成长沃土,盘活乡土人才力量,破解乡土人才匮乏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科技副职“1+N”体系,筑牢乡土人才“压舱石”。科技副职工作是科学技术与地方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与纽带,要充分发挥科学决策的参谋、成果转化的先锋、项目研发创新的带头人等角色,结合科技副职的能力和特点,由1名科技副职带动多名乡土人才开展技术攻关,深入推进产学研高度合作,解决各类项目在突破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提升当地企业自助创新能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以派出单位为依托,发挥派出单位的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帮助乡土人才建立和拓展派出单位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决策咨询,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协助其编制本地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乡土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和谋划产业发展。

  构建科技特派员“1+N”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助推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现代农业科研、生产、经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服务模式,以按需选派和双向选择选派的方式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以1名科技特派员对接多个需求主体,鼓励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传经送宝”,结合地方产业实际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搭建创新创业的事业平台,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带领乡土人才推进农村科技创业,进一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增值,为乡土人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帮助乡土人才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将乡土人才的创造成果更好地推向市场,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技术服务。

  构建农业辅导员“1+N”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发动机”。以农业辅导员派出单位为技术依托,探索构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定期向乡土人才宣传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依托产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设高科技农业现代化产业示范基地。以1名农业辅导员对多名乡土人才培训,采取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外出观摩等形式,开展农业机械技术检测、机具维修、农业堤灌、收割、农产品加工与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等相关培训,重点培育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及返乡农民工等乡土人才,着力提高其就业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篇九: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总体上我们不乏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但我认为似乎少了一些自信虽然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足够高相关理念目标标准也不输一些发达国家有的甚至世界领先但一遇到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或是否定过去的发展成就或是无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我认为这些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党课讲稿)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美丽”一词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用专门章节加以论述。美丽中国是指中国大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净土净、环境优美、生态安全、宜居宜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可视为生态文明的外在直观表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政方针、主要目标、基本路径,党中央已经明确,这里我依据个人的学习,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作七点思考。一、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把人与自然关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这是对生态文明内涵的高度理论概括,也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通常我们理解的“自然”是指地球生态圈,这是地球数十亿年演化的结果。在人类产生于地球生态圈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进化发展只是自然演化洪流中的一支小小的涓涓细流。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繁衍依赖于自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而人类

  -1-

  的一切活动又都或大或小、或强或弱地影响自然。如果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超过自然的承受能力,轻者将得不偿失,重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走弯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伤害自然最终也会伤及人类自身。但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顺应、适应和保护,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为了自身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人居主体地位;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人类是主动一方。一方面,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能够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对自然的顺应和保护,满足自身对环境美好、生态安全、健康生活的需求。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根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可以把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发展决策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权重。我国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

  -2-

  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实现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增强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为了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既是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路径。

  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也是美丽中国建设之路,更是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的贡献。

  -3-

  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高度重合,有的本身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全面认识问题,才能顺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三、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美丽中国建设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是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一场革命。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加快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总体上,我们不乏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但我认为似乎少了一些自信,虽然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足够高,相关理念、目标、标准也不输一些发达国家,有的甚至世界领先,但一遇到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或是否定过去的发展成就,或是无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我认为这些都是不自信的表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大规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消费结构仍在升级之中,资源能源消耗总量近期还难以降下来。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长期坚持不懈,扎实推进,方能达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具有高度的外部性。美丽中国是集生态环境产品之大成,其效益跨越区界、省界乃至国界,不同的阶

  -4-

  层、群体、个体对生态环境质量有着不同的诉求,受到的影响和支付的成本也不相同,即使同一阶层、群体或个体,在不同时期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诉求、受到的影响、支付的成本也不总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建设美丽中国,各个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建设条件、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同,获得的生态环境收益与支付的建设成本也不总是相互匹配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在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机制。其中,核心是调整、协调、重构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相关利益关系,实现建设成本与收益相互匹配,责权利相统一。

  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由于几十年持续快速发展,高强度消耗资源,“三废”排放日积月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挑战,治理污染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直接关系亿万群众的民生和健康,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大任务,也是一大难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五个要点:第一,治理污染要优先于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仍有诸多的未知。我认为,把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完全归结于人类活动,依据并不十分充分。气候变化不等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必须从国内着力治理,要坚决遏制这种环境污染。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大量的制成品净出口为国外承担了部分排放,我国排放

  -5-

  与增长脱钩、排放总量迎来拐点还需要较长时间。应对气候变化更多的是国际政治博弈或国际经济竞争问题,各国应该承担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对于“共同但有区别”怎么界定,各国有各国的解释。我国是实施领跑还是跟跑,这要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估,在不同领域采取不同战略,如在绿色产业转型、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采取领跑或弯道超车战略,可能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第二,因源施策。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所导致的污染,才是我们需要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

  第三,防治并重。采取措施果断关停并转污染成本不可承受的“三高”产业,转移高排放企业到环境容量较大地区,同时,推动技术革新节能减排,提升资源效率。传统产业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和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绿色消费风尚的形成,等等。这些既是对污染存量的治理或减排,也是在源头上对污染的有效防御。

  第四,治理污染的基础在技术进步。污染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超出环境承载力的结果。减排是治理污染的中心和主题,而减排的基础在技术进步。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减排增效,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清洁能源体系的建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热干岩、可燃冰的开采利用离不开技术进步,解决机动车尾气污染,要车好、油好、路好、人好,本质上也是技

  -6-

  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基础在人才队伍建设,在于发挥人才内在的创新

  创造积极性,为此,各级政府都在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鼓励创新的政策,等等。

  第五,治理污染要积极,目标要稳妥。生态环境质量与自然资源本底技术条件、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等具有对应性和高度相关性。

  五、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建设的外在直观表现是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层内涵则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具有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因而有着更高的要素配置效率和更低的交易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水平、建设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发展理念也在与时俱进,推进城镇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城市、环保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等,把“城市病”的危害降到最低,无限地接近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理想状态。六、以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过去我们认为农村只是生产粮食、生产农产品,但现在我们

  -7-

  有了新的认识,农村还是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为城市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支撑,是当代城乡分工体系的一大新的功能。以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我认为要在以下两方面着力:

  第一,农村居民点的环境整治。首先,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一些地方实行农村生活垃圾由村级收集,乡(镇)级运输,县级处理这种治理模式。

  其次,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街道、农房改造和农村居民点的绿化美化。这里涉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水电路气等。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自主选择进城落户,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政策上的统筹安排,特别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进行城乡统筹。

  第二,农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和重大进展。平原地区强调绿化造林,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有计划地推进休耕轮作,实行粮食、经济作物、饲用作物、草种四元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推广生物防治、生态修复、有机旱作农业、雨养农业等,优化农产品结构升级,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山区要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坡绿化,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大地植被恢复工程。草原地区要以草定牧,轮禁轮牧,改善草

  -8-

  原生态系统。禁止一切污染物排放河湖水体,全面提升水质和水安全。

  乡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量大面广,投资巨大而见效缓慢,往往一届政府进行了极大的努力,也很难见到明显的收益,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严格管控。

  七、生态移民是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探索我国的地理、地形、地貌有它的特点,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山地、高原、丘陵构成地形地貌的主体,并且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环境恶化、生态脆弱地区。我国的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地貌加上大气环流,决定了这些地方干旱少雨、植被稀少以及沙漠化、荒漠化的趋势。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我们常说,西南地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当然,人口和产业密集地区又面临水质性缺水问题。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秀美山川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区域性的生态退化、环境脆弱有自然气候、地理、地形、地貌的原因,也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密切相关。首先是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比如陡坡开荒种田、草场过度放牧、林地滥砍滥伐、过度提取地下水、地上水截流不当等,这些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实际上,这是人地关系尖锐、人的生存压力所致。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有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人类活动是人口数量的函数,人口越多,密度越大,活动强度也越大,对

  -9-

  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也就越剧烈。生态移民是以恢复生态、保护环境为目的,通过减少人类活

  动强度,使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获得自我恢复能力,实现人与自然资源配置平衡。生态移民有国家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是以自主自愿为前提分期分批完成的区域性移民,以城市为主要迁入地,以青壮年进城就业、子女进城就学为先导,最后完成举家迁移。生态移民既不同于工程性移民,也不同于异地务农扶贫搬迁,是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探索。实施生态移民与脱贫攻坚高度融合,既可以收脱贫之效,又能使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获得休养生息、自我恢复。

  此外,我们进行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如对水源地、湖泊、湿地的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等,也有生态移民和优化人口布局的举措相配合。

  谢谢大家。

  -10-

  

  

篇十: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加大了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对较为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法律层面的缺位也是农村环境污染得不到治理的重要原因对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已成为国家环境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下的乡村振兴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加大了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对较为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法律层面的缺位也是农村环境污染得不到治理的重要原因,对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已成为国家环境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环境污染,乡村振兴,法律体系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村发展第一要务,因此,为了一时的

  经济增量而牺牲环境的行为在各地农村极为普遍,许多农村居民对生态问题的理解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重要原因:

  1.城市工业发展产生的污染,工业发展产生的污染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首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县属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广大农村地区遍地开花。农村工业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农村地区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越来越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首要来源。

  2.农业发展产生的土壤和水体污染,种植业发展产生的污染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对农药、化肥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耕地的大量污染、土壤的肥力下降,引发了残留农药和化肥直接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大棚农业的发展与普及,地膜也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其次,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3.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排污逐渐增大,加之相关立法的缺失,有些城市往往不顾农村的环境权益,把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农村不仅要消化自己产生的污染,更要承受从城市转嫁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早已超出了农村环境的负荷,并成为制约农村持续发展的顽疾。

  4.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如塑料制品、废旧电池、油漆桶、建筑垃圾等,农村没有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汞、铅、酸碱等有毒有害物质,随意堆放加剧了农村的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

  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生态文明制度是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则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决策,既是问题倒逼的结果,更是中央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在长期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地区建设生态文明所进行的制度实践,是结合农村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需求,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建设环境优美新农村“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以农村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平衡发展为目的生态经济制度建设,将资源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置于制度的框架中,一方面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合理调控资源价格和税费标准,改革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存在的现实问题广大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农村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优美环境的建设。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巨大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逐步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存在着下列现实困境:

  第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缺乏对环境危害的认识。在农村地区,很多人错误认为,只有工厂排放的是污染物,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的排放没有污染,秸秆焚烧也是多年来的生活习惯。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农民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致使农村环境变的更加不堪,同时对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逐步加剧。

  第二,农村环保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在全国很多农村几乎处于空白,农村垃圾收集以及处理能力弱,生活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低、人员少等问题,一些偏远乡村还处于垃圾收集处理的空白地带,生活废水的收集处理更是少之又少。

  第三,立法层面的治理规则缺失:立法层面的治理规则缺失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丧失了前置性的法律依托,综观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可以发现,我国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事项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立法缺失。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环境法律体系,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未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责任就会导致发生环境污染无人及早治理,最终导致环境污染的情况得不到好的处理,给农村环境带来难以还原的伤害。

  四、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加强宣传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

  构,通过纸质媒介,如发放环境保护宣传手册等以及发达的信息媒介,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实时的向所在地区农村干部群众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的派遣一批环境保护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环保理念和环保手段进行宣传培训,以从根本上使农民自觉保护环境。

  2.增加环保投入,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及关注度,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的垃圾处理及清运的系统。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将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政府的重点项目,通过借助多种途径来广泛筹集资金,加大环保投入,充分借助有效的社会资源,通过民间集资的形式,积极鼓励和倡导更多的投资者加入到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中来。

  3.在法律制度层面赋予公民环境权首先,在宪法层面赋予公民环境权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尽快修改宪法,将公民的环境权列为一项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使农民获得要求国家进行环境治理的合法权源。这样,国家也就当然地成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农村环境的治理也就有了强有力的宪法支持;其次,明确环境治理责任的归属问题,将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明确责任部门,对不达标的农村环境负责部门实施处罚,做到具体责任具体规责,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环境治理需要有国家法律制度的规范,有国家权力做后盾,还要有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才能有所改善,对国家实现良好生态的目标起到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蔡振宁,《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问题研究》,《大科技》,2017年10期2、张苗,《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浅析》,《四川水泥》,2017年2期3、刘耀聪,《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污染防治措施研究》,《工程技术研究》,2017年4期

  

  

篇十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党课教案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党课教案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具体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共同思考的

  党课教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具体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共同思考的。

  今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和大家共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重大意义,也就是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有哪些挑战。

  第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是背景和意义,二是挑战,三是对策,讲这三个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位一体总体格局。我们十八大报告的说法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刚刚加进去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区别,在生态文明这一块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我们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看一下关键词,关键词就是重要的名词。比如说生态,十七大讲了12次,十八大讲了39次;环境十七大讲了27次,十八大讲了33次;资源十七大讲了24次,十八大讲了32次;生态文明十七大讲了2次,十八大讲了15次,所有有关自然、节约、污染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基本关键词全部增加了次数,而且有一些次数是增加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前所未有,提出了美丽中国这样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为什么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有哪些?这是我们需要从目前现状来进行国内外现状分析的。

  (一)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

  我们可以看两个基本的情况,也就是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基本情况,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资源约束,就是资源高消耗制度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制度已经完全不可持续。当前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说法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没有问题,世界第一。幅员辽阔没有问题,960万平方公里,全世界排名前三位。地大物博这一块,地大是对的,但是物博绝对不对。中国的物产非常的不博、不多。尤其是一些资源型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这些东西最基本的人类生存资源我们中国是极度欠缺的。

  我们中国目前统计数据,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的1/3,水资源人均是世界的1/4,天然气人均是全世界1/20,铜是1/5,铝是1/13,水平都非常的低。我们是一个资源贫国。美国宇航局的全球夜景图里面资源消耗高的都是发达国家,从夜景图中间可以看出来像美国,这是西欧和北欧,这是中国的东南地区,这是日本、韩国、朝鲜,朝鲜没有什么灯光。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资源能源消耗越大。美国总人口3亿,占全世界人口4%多一点,但是消耗全球1/3的能源,排放世界1/4的二氧化碳。美国的人均能耗是中国的5倍。

  中国现在经济是全球第二,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我们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跟美国持平,全世界都完蛋了。非常简单,美国人口是中国的1/4不到,消耗了全球1/3的能源,如果中国是按照美国这个人口方式消耗把全世界能源4/3都消耗掉了,就是现有能源里面还缺1/3的口子,不知道哪找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美国是1/4,中国如果像美国那样生活,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急剧的升高。所以资源高消耗之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经济越发达这一

  条路越走不通了。我们必须得警惕。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第二就是生态约束很强,我们生态代价惨重道路也不能再走了,过去我们走的一般是以生态为代价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的,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的惨重。举个例子,20世纪十大环境污染事件里面,其中前八大都是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而且前八个里面都是在6、70年代,4、50年代时期出现的,到70年代时期以后,西方国家绿色和平运动过后,环保运动过后,西方国家的生态代价不是那么惨重,实际上以前代价非常的惨重。过去二三百年以内,西方国家在地球上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的,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实际上温室气体比较,二氧化碳增温效应是63%,二氧化碳生命周期是可以生存两百年的时间,甲烷可以生存12年到17年,氧化亚氮这个气体可以生存120年,全氟化碳是可以生存5万年。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空间以后很长时间不会消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工业革命过程中所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很多温室气体到现在为止都在全球气温产生巨大的影响。加上最近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导致全球变暖,《自然》杂志得出的结论,百万物种有可能会灭亡。

  很多地方海平面会上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曾经之前写过一本书是《难以忽视的真相》。也做了一个纪录片是《难以忽视的真相》,就是因为这本书和这个纪录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在这个纪录片里面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至今65万年以来全球温度一直是变化是横向变化的,但是自从1950年过后就一下子起来了,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继续上升。

  全球变暖了,会导致北极和南极冰川融化,导致格陵兰岛冰川都会融化,如果是事实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到6米,那时候全球有二三十个国家会亡国,国家就没有了,泡在水底下了。

  比如我们看新华社发这个图片。马尔代夫这个国家平均海拔就是1.5米到3米左右,如果海平面上升4到5米全泡在海里面了,所以马尔代夫已经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买土地,准备迁过去,那时候马尔代夫的美景我们就看不见了。

  我们中国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也有限。我们无法搞好能源生态惨重这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是37%多,荒漠化面积是占27%,90%的草原,90%的江河湖泊都受

  到退化在污染。中国整个生态承载力不足,在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青海、西藏、内蒙古、很多地区就不适合居住。

  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这一条线北面是黑龙江的瑷珲,南面是云南的腾冲,这个是1936年的时候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画的,但是说96%的人口都住在这个线以东南,以西以北的国土面积很多,占5、60%,但是人口非常少,只占5%,6%。本来中国宜居的地方就不多,很多地方生态环境非常的恶劣。沙漠化、戈壁、盐碱化这种现在非常常见。城市地区污染很严重,北京地区这都很严重的,北京市都出现了北京下土了这样的说法,北京下土了。有一段时间,2004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甚至北京都往下掉土,掉的不是雨点是土。像广州这些地方污染都很严重,广州这个城市雾霾非常的严重。

  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看看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汲取西方国家的教训,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党课教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党课教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般认为有这么两个意义,第一从理论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理念和生存理念是完全契合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这些理念都是完全契合的。尽心知性而知天,这样的感觉通过中华民族最基本的说法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要相互融合,融洽相处。西方文明不是这样的,西方近代工业是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自己服务,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而中国的文明理念是天人合一,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跟这个理念是完全契合的。

  另外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论,有经济发展必须有生态环境的发展,另外根据实践现实情况进行认识,提升理论。

  还有现实意义,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有以下五个现实意义。

  第一顺应世界潮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已经完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了,德国这些国家

  绿党刚开始成立非常小,现在绿党已经成为国会中第三大党,非常大,影响力很大,老百姓觉得环保是正常的。生态文明是很正常一个现象。顺应时代的潮流。

  第二是顺应国内民意。老百姓现在对生存问题不太害怕了,但是对生态,对发展问题很恐惧,生态破坏过后带来一系列巨大的问题,让老百姓感觉很不安全。老百姓现在有生存到生态这样诉求的变化。

  第三是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地方官员一般考核的时候最重视就是GDP,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持续稳定比较重要。但是仅仅依靠GDP经济发展来衡量一切,这时代在中国基本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建设基本上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经济GDP至上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在政绩考核过程中日益加强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基本指标。这样我们的官员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做规划过程中,就有可能觉得我需要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第四有利于社会成员对生态问题进行反思。我们中国老百姓在发展中有一种狂欢,觉得发展非常好,非常高兴,继续搞20年,但是现在改革开放30年,我们应该回过头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带来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未来还要这样的代价?我们付得起这个代价吗?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反思,形成新的节约意识、新的环保意识、新的生态意识。

  第五有利于发展从单向发展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时代转变,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这样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有自己内在很重大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但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很多挑战,我们下面讲第二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我想讲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这是目前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们国家过去二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形成的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的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说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增长,过去企业是底层的,小企业、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企业、环保意识非常差的企业,我们很多能耗高、污染重、排污标准不达标,甚至不执行,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一些过去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转型完,未来这些东西仍然可能对我们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环境保护,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在这种村村户户冒火点烟这种现象很常见,分散的小工厂非常常见,过去乡村企业还有一些小厂子非常多,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这样的,污染非常严重,对资源消耗非常厉害,我们就是一直砍自己的树做一些方便筷还有纸,都是靠自己的树,结果把国内的树砍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慢慢去亚马逊河流域往回运了,结果导致经济发展方式滞后,导致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很多村民上访,甚至是不高兴。很多村落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癌症高发,最近几年以来全国信访总量里面环境信访一直处于前三位,直接进行抗争、上访。还出现环境的集体行动,也就是群体性事件。这是集体行动早期阶段,就是无组织、无目标的群众大规模聚集现象,最终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破坏影响,但是他们是乌合之众。

  环境性的群体性事件,1996年以来我们国家环境型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在高发的态势,每一年增长率是29%。2011年重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所以说公众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像镇海事件、天津的事件、大连的事件,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群众聚集反对低产能的产业在本地落户,希望产业标准升级,搞一些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甚至还有集体行动,比如说厦门的PX事件,江苏的启东事件。

  2007年厦门的PX事件,当时反对PX项目在厦门市区落户,结果连续几个月市民不断的散步,通过散步的方式进行抗议,最终导致这个项目倒台,这个项目最终落在泉州,转到外地去了。

  比如说2010年江苏的启东事件,当时启东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很多市委市政府大楼都被冲击了,当时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最初的起因就是排污管道的修建问题,造纸厂修建,排污过程中可能会对当地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关注,导致老百姓起来抗争。最终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警车被砸,很多人受伤,市政府大楼被抢,整个项目停工,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这是环境的集体行动。

  为什么环境性的上访、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越来越多呢,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很多项目它的层次很低,会带来很大的人身伤害,环境污染,所以老百姓反对了,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导致我们老百姓觉得过去这种东西不能再搞了,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远远没有完成,很多地方仍然在搞,结果导致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是第一个挑战。考验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和实际的效果。

  (二)部分利益群体阻力巨大

  第二个挑战就是部分利益群体阻力非常大,很多利益群体不愿意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实际上是反对态度的。一部分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差不多了,经济发展起来了,这时候对他来说搞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说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本来就比较好,我现在就是穷,经济不发达,管他是什么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引进来是最重要的,至于引进什么项目再说,我没有挑选的余地,现在重点不是生态文明建设,我现在重点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可以污染一下环境。还有一些落后的地区淘汰的产能就威胁政府说这个工厂不能关闭,关闭过后这个厂子600号人就要失业,失业以后就要去政府部门示威,你能安排吗?地方政府还保护它,因为这是落后产能可能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地方主要靠它生存,只能是保护它。所以这样可以看出来部分利益群体不太愿意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些地方人愿意,有一些地方人不愿意。

  原因很简单,有两个。一个是利益驱使使发展目光短浅,第二是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不健全。除了目光短浅以外,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但是有一点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一些人受到损失了,受到损失以后得到好处这一部分人是不是应该给它一些补偿,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你可以给它一些补偿,或者是补偿比较合理,利益再分配比较合理,这样大家都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现在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是非常关键的。

  举个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这是我们中国目前开发区的分布图,这张图是国家制订十二五规划主题功能区的时候绘的图,我们国家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

  长三角、珠三角和一部分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是非常少的开发区,但是我们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恰恰分布在经济未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比如说可以看一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基本没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家知道一旦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后开发利用都受到限制,不能开发也不能转化成别的东西,也不能建什么东西,必须得保护。这样就出现利益纠葛的问题了,为什么发达地区可以没有这个功能示范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破坏差不多了,本来就没有。欠发达地区本来经济发展发达,把它都划成生态功能区结果是导致经济进一步发展就很难了。

  包括黑龙江大兴安岭这个生态功能区,很有意见。【党课教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党课教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373450090.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黑龙江说我怎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我农业很发达,林业也很发达,都特别发达,但是一划定很多地方就不能开发,而且很多优惠政策就不管我了,我不干。现在农产品价格非常低,不管怎么种都吃亏,不管怎么保护生态,好处大家吃了,但是代价由它一个人承担。所以不干,现在生态补偿和整个利益传输机制还不健全。

  应该把发达地区很多的财政收入以捐献经费的方式转移给中西部,付出代价这样的地区。目前我们有一些地方有,比如说资源税,比如说耕地平复还有耕地补偿都有。问题关键是力度不够,而且制度不健全,很多方面还没有。这是第二个挑战,很多利益群体不想生态文明建设。

  (三)相关法律制度较不健全

  第三个就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立法我们是立了很多法律,但是有关法律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是一个现实。要守法成本很高,要是执法成本也很高,但是违法成本很低,守法比如说排污达到二类水的标准,必须采购一整套排污设施,而且招聘很多人去管理它,然后运行起来很贵,买来就很贵,政策执行起来很贵。还有执法很贵,对于排污到底是谁排的也分不清,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花费很高,取证非常难。但是违法成本很低,很多人发现违法这个罚款很少。

  比如说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曾经有过课题组做过这样的研究,发现在一个地市级的企业,平均下来如果违法排污,有一次违法排污平均大概会罚49700块钱,也就是违法排污,排污一次大概是罚5万块钱,但是它获利是获多少呢?是获232万,所以违法收益是成本的46倍,只要拿1/46交罚款,剩下45都是我的。违法成本非常低,导致很多人更愿意违法,而不愿意买排污设施,所以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四)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第四点挑战就是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老百姓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都比较落后,这是目前基本情况。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觉得不落后了吧,很多人看PX事件,还有启东事件,这些事情出来以后老百姓都是不断地闹事,要求关闭。实际上这仍然不是先进的标志,这不是民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先进的标志,我们现在民众生态文明意识就是利益侵害,过激反应。如果这个生态这一块侵犯了我的利益我就行动,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就不行动,然后反应就非常的过度,打砸抢就出来了。西方发达国家是全民的生态意识普及了,所有人几乎跟我没有关系的,只要有游行示威我都会去游行,我去喊几句口号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我喊口号过程中也不会过激,也不会打砸抢,虽然这个事情跟我没有关系我也支持一下,而且我很文明,很守法。而我们中国生态文明意识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很多人觉得这是他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他的环境破坏跟我没有关系,这种理念仍然有。

  另外节约意识不足,生态环保意识都有问题,比如说节约意识不足,我们中国人非常奢侈、非常浪费。国家粮食局长2012年10月16号曾经呼吁全中国人粮食日,呼吁全中国人最好饿一饿自己,饿了之后就知道粮食是多么的珍贵。粮食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一年以内我们中国人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口吃一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13亿人口实际上粮食如果都节约可以养活15亿人口的,我们可以多生一点孩子,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浪费了2亿人口的粮食,这个中国浪费非常普遍,节约意识不足非常常见。比如说我们吃一个满汉全席,一个月饼十万块钱,就是奢侈品明显的浪费了。实际上不吃就看,看一下就倒了,节约意识非常不足。

  环保意识比较落后,比如说农村、城市把的沟渠里面很多瓶瓶罐罐、塑料袋之类还有一些电池的东西随便扔,结果就是有一些地方像电池、塑料袋几十年,上百年在污染土地。环保意识落后,生态意识传统。很多生态意识,生态保护这一点用传统的方式,比如说每到秋天的时候,收完玉米,收完秸秆以后就烧,大规模把这个田地里面秸秆给烧掉,结果烟雾缭绕,有一些城市连续几天之内全部给烟雾环绕了,有一些地方都出现飞机无法起飞的现象。就是生态意识比较传统。

  (五)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模糊

  还有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比较模糊。这是我们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我们中国城镇化的定位比较

  模糊,每一个城市都贪大求全,越做越大,至少两百万人口,三百万人口,然后盖六七百米的高楼,摩天大楼。求全向西方学习,做了像西方这样威尼斯,结果自己的特色全部给忘记了。城市定位非常的模糊,这里面生态建设的模糊也是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城市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连续几十亩、上百亩、上千亩这样的林地,城市生态基本是被条块化,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比如说太湖地区,1986年的时候城市发展是这样的状况,到1996年是这样的,到2004年城市化率就是这样的规划,城市到处都是,城市的触角伸到任何的地方都实现城市化。但是环境保护这一块没有弄好,结果导致了我们国家出现太湖污染,太湖污染非常的严重。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不敢说把它弄好,这是东部发达地区以前的太湖,现在的太湖,太湖的蓝藻爆发导致很多水没有办法吃喝。

  还有西部地区比如说云南,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定位比较模糊,过去比较模糊,导致我们滇池周围很多小工厂,结果把滇池给污染了。然后云南发改委有一个数据说改革开放以来,滇池地区中小企业创造的利税大概是80个亿,但是现在治理滇池已经花了170多个亿了,得不偿失。

  这就是早期城市发展全国都是这样的,定位很模糊,现在城市发展应该越来越用生态、用低碳这些理念来约束城市发展的冲动,让城市走一个生态文明的道路。

  这是我说第二个问题就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五大挑战。经济方面的挑战、利益集团的挑战、民众的意识挑战、城市发展建设的挑战等等,面临很多挑战。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认清挑战以后就是具体怎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怎么开展,下面我们说第三个问题,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实际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怎么搞已经从宏观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宏观规划,已经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说法,2020年我们要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三个具体要求,这具体要求都是一些硬性的要求,我们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块对我们总论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地位、方针、路径、目标做出了全面的安排。

  理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基本理念;

  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

  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路径是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目标是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理念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将来就是具体怎么落实的问题。

  我们先从落实角度讲一个是理念的落实,一个是制度的落实。

  (一)生态文明理念建设

  首先应该形成新的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也要有创新,从十八大报告以来我们可以认为以下几个理念是应该着重关注的。

  第一个理念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地位是特殊重要的,而我们可以发现它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在四大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处理都是人类内部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促进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讲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逻辑层次上高一层次。与它对应应该是人类文明建设,人类文明建设符合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四大块。逻辑层次地位更高,所以地位非常特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更高的指导性,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比别的建设都做得程度不高,不要有这种意识。

  第二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个理念应该彻底实现,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非常大,西方工业文明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征服自然,战胜大自然,让大自然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成为自己的奴仆,让动物植物这些东西都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服务。西方国家文明是向外用力的文明,而我们儒学大师梁漱溟的说法是向外用力的文明,就是向外夺取,攫取一切、征服一切,人把自然踩在脚底下这样的文明。而中国的文明强调是和谐,天人合一的文明。

  我们这个文明应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于我们这个文明应该说是一个基本的理念。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时期无法接受这个理念,要征服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这是它的理念。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希望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工业革命带来的恶果最小化,让人和自然最佳相处,最佳和谐。

  原因很简单,我们人跟动物,跟自然界一些生物区别不是很大,人和类人猿的基因差别是1%以下,人类个体之间差别更小,相似性是99.99%,这都是一样的。所以说人只是自然界一个构成部分而已,并没有凌驾于大自然、完全征服大自然,让所有动物植物、所有的生态资源为你服务的先天优势。所以你一定要尊重自然,尤其是顺应自然,这是我们新的理念,一定要贯彻执行的。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另外一个就是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未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大的层面,无论是路径、方针、具体目标说得很清楚了,然后我们的理念如果转变过来重点是落实,而落实重点是靠制度建设,如果是制度建设不好,转变再好、文件规定再清晰都没有用。未来生态文明制度重在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以下我说几个制度建设可能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第一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现在我们有一部分也是已经有了,前面已经说过比如说资源税,我们在新疆地区专门搞资源税返还,新疆地区油气资源特别的丰富,但是都是国有大企业去开采,开采完过后就要运到内地了,本地买这个油气资源还很贵,新疆就很不高兴,国家通过资源税的形式返给他钱,这样相对利益平衡一点。资源运用应该慢慢实现有偿使用的制度,对于任何资源应该是有偿使用的,让价格机制慢慢形成节约资源的倾向。生态补偿制度要更加完善,我们现在生态补偿金执行起来力度很差,甚至水平很低,象征性的给一点。我们要形成长效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党课教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党课专题http://www.gkstk.com/article/dangke.html。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要开发谁就去保护,谁要是获得了好处就要补偿,这是基本的原则。

  我们目前最重要就是建立横向转移纵向化的补偿支付体系,我们横向转移应该是把浙江的钱转移给青海,因为长江源头的保护青海代价比较大,怎么转移呢?青海应该得多少,浙江应该拿出多少,这应该是横向转移,但是我们应该健全纵向支付机制,就是浙江按一定比例交给中央,中央再转移给青海,不断地支付下去。这支付体系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是仍然不健全,包括标准比较低,很多没有规定,制度的空缺都有。这是第一个制度建设。

  第二个制度建设就是环境问责制度要进一步的完善。我们都知道环境问责,比如一个企业污染环境,污染了水源甚至造成巨大的污染事件,这是不是处罚,怎么处罚,各地执行起来问题各不相同了,很多地方执行的非常严格,但是有一些地方执行很不严格,甚至采取保护的措施,罚两百块钱得了,罚五万块钱得了。实际上是在保护。这给我们环境保护法立法初衷有关系,当时我们环境保护法立法是立法二元的目标,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持续发展,这两种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要保护环境特别好,经济持续增长有可能受到损害,而经济快速发展有时候为了保持发展速度很可能会牺牲环境。所以这样很多地方政府在环境问责这一块基本是处于拖或者是掩盖、隐瞒这样的方式来应对。

  政府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应该是通过服务,通过管理加强约束。这个约束包括两种,一种是我们地方政府本身的行为有秩序,第二方面是管好自己的企业,一些排污大户以及相关其他的部门和个人,这是第二个制度,环境问责制度。

  第三个制度就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这一块,环境污染会对所有人都产生危害,每一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每一个老百姓都不高兴,所以一旦环境保护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公众参与,公众有序的参与,如果你不让公众有序参与,公众很有可能通过启东事件、厦门PX事件,通过激进的方式游行示威,散步、上访这种方式表达。这种表达还不如公众主动参与,现在很多地方企业项目立项的时候都进行环评,环境评价都会找一些当地人开工作

  会,这就是好的做法。但是千万不要走形式主义。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事先请专家论证、开座谈会、进行书面陈述、共同协商、开听证会等各种方式来让公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让公众都知道、都参与到事件,一旦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公众参与制度可能是未来我们国家环境保护新的力量,新的制度建设的重点。

  下面这个图片是日本的大阪机场,当时是很好的例子,大阪机场是建在海里面的,当时大阪机场是在市中心的,因为飞机造成大量的噪声污染,周围老百姓非常生气,经过很多次与政府沟通,与机场方面沟通,通过公众参与听证会等各种方式不断的参与过后,公众对于机场本身的难处有所了解,机场对于自己搬迁的认识更加深入,政府的协调下就搬出来了,把这个地卖了很多钱,当地老百姓生活改善过后也愿意出一部分钱帮助这个机场搬迁,搬迁到海里面过后大阪机场谁也污染不了了,过的非常舒服。

  公众参与制度也可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中国现在老百姓公众参与环保这一块积极性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们政府应该对公众参与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应该有更加明显的,更加明确的规定。不要在过去一些地方做的那样搞形式主义。所谓的来参加听证会都是事先指定好的,所谓公众和农民都是假扮的都有可能,说都是一片赞同,没有反对的声音,实际上对于政府,对于企业当前是有利的,但是对长期来说是埋下动乱和矛盾冲突这样的祸根。这样长期肯定会爆发出来的,还不如公众参与完全公开。这可能是未来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

  第四点制度建设就是完善社会影响评价制度。现在企业进行立项的时候都会有环评,环境保护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对这个企业开工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总体的评价,环评的报告分量越来越重,但是现在出现一个新的问题,环境保护、环评报告一定程度减轻了污染,但是民众仍然不高兴。最近几年以来尤其是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环境集体行动、环境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厉害,说明老百姓对生态的诉求比过去高得多,他们希望生活更加好一点,环境、空气、水、蓝天更美丽、更蓝、更清。这样的诉求导致即使环境影响评估通过了,再生产运转过程中还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老百姓来上访,堵塞这个厂门,来要求停产,都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种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应该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对重大项目应该进行公众风险评价评估,这种评估现在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没有强制要求必须搞。另外一个就是评估的报告很多是走形式的,有时候没有请专家是自己做的,有时候请了专家,专家签一个字根本没有仔细想。有时候评估报告根本不拿出来给大家看,现在关键是一定要跟社会影响评价制度要完善,在完善

  过程中一定要对项目执行情况的预测和分析一定要准确。即使有一些项目通过了环评,有时候如果社会影响评价无法通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项目应该重点关注它,是不是应该通过,或者是是不是应该有正确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一下它是不能通过的。如果这个规定非常明确,很多企业事先做环评,尤其是做社会影响评价,企业今后发展就会更加顺利,地方政府可能会面临一些混乱状态,出现付出更大代价的状态就会很少出现。如果这样未来制度就会更加的完善,我们的前途也会更加光明一些。这是我们说第四个制度。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我们只有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并且完全坚持这个理念,并且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才越变越好,我们美丽中国才真正成为现实,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有序发展。好,谢谢大家!

  

  

篇十二: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2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

  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

  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篇十三: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

  从现在到2022年是我们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提振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十九大报告阐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和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二、基层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看头雁”。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的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

  用起来,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

  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比如年长有威望的可以让他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的为他们设置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的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既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人管权的问题。重点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

  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党建责任。即年初目标承诺制。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年度目标;

  季度督查谈心制。成立党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缓慢的及时约谈支部书记;

  年末述职评议制。支部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三、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产业即是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我乡*个村的

  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四、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根脉。x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五、能人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首先,要将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党建、经济互动双赢。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甚至成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六、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

  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七、社会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八、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而精准扶贫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篇二同志们:x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

  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

  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

  底色。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

  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篇十四: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开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表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那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开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时机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平安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开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效劳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缺乏,农业农村科技效劳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开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兴旺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效劳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开展新活力;同时,要鼓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第一的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效劳机制建设。既重视外乡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同时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加强农业开展的创新驱动力与农村产业开展和经济社会开展活力。文化振兴是灵魂。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局部,聚集着乡土人文之美。假设说没有乡村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更或者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掉真正的灵魂。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务必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但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承传好乡村文化,提升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应,大力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以及产业。也要打通农村文化效劳的“最后一公里〞,破文化效劳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升乡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生态振兴是根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根底,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可以表达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开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因为前些年乡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应该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开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升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乡村绿色开展之路。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稳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务必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苦干实干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一番农村力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开展,稳固和完善农村根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平安,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

  根底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应、要素奉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开展进入高质量开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开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应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但依然有占大局部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

  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开展。

  

  

篇十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关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

  篇一同志们:我们都知道,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主攻方向。省委、市委先后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对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具体安排。县委县政府刚刚制定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1年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方法路径和保障措施,为我们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自上而下这一系列的举措,都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也是统领我们农村发展的总抓手。作为农村党员,我们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应该怎么干、干什么?是当前需要大家认真思考的新课题。今天,我就结合我个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体会,从如何理解、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广大农村党员应发挥什么作用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的就有700多人,并且都是青壮年,留下的都是我们俗称的“61、38、99”(儿童、妇女、老人)。这说明一个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但是,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仍然有大量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国情也是不会变的。有个理论叫木桶理论,说一个用木板箍起来的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们整个国家好比这个木桶,城市和农村就是木板,现在城市的板不但长,而且越来越长,农村的板本来就短,还可能继续短下去。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主要的难点也在农村。怎么解决呢?就得靠振兴乡村,把短板补高,补得和城市一样齐。

  二、什么叫乡村振兴战略?概括地讲,就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通俗地讲,就是农业的希望来了,农村的春天来了,农民的盼头来了,我们可以把乡村振兴战略这几个字分开来理解:首先是“乡村”。现在讲乡村和过去讲农村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农村说的是搞传统农业的地方,也是我们种地打粮食的地方。但乡村的范畴就更广了,它包括了城市范围之外的镇、村、田、山、水、林等等。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不仅包括农业这个

  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想着“一步进入社会”,必须做好规划,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好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

  三、什么样的乡村才算振兴?简单来说,就是“三个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具体的,农业怎样才是有奔头?就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拓展和掘深。当前,我正在全力打造的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模式,探索出了农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农民怎样才有吸引力?就是农民不仅可以有多种工作来选择,而且生活得体面有尊严,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养老、医疗、入学、休闲等生活设施和社会福利,一年四季不再像候鸟一样往返城乡之间,生活舒适、稳定、惬意。美丽家园什么样?就是秩序上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氛围上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环境上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美观有序,总的来说,就是家家户户都能过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对接,邀请相关农业专家到村指导,或组织种植户参加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生姜、地瓜、花生、芋头等传统经济作物,在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存储等方面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群众不因技术、虫害等问题受损失。同时,要指导大家科学选用优良品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让种子的质量更好、产量更高。需要指出一点,在推广新的良种时,有些群众可能习惯于老品种不愿意更换,咱们党员在这方面要起带头作用,种给群众看,等收成好了,大家也都愿意更换品种了。另外,还要注重园区建设,也就是在现在苹果、板栗种植的基础上,通过争取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平台项目政策资金,争取打造2处种植示范园区,并推广使用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及先进种植技术,使之成为示范园、高产示范园。

  其次,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业。这几年,我们的红色旅游打出了品牌,就拿来说,每年接待前来参观学习、休闲旅游的人就成千上万,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多。咱们村东临,南临,与相邻,正是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绝好位置。下一步,将结合帮扶计划,联合旅发委等单位,对我们村的部分农户进行改造提升,先期打造20户左右的红嫂人家,吸引上级一些部门单位前来开展“三同”教育,也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增加户里的收入。另外,我们村周边正在开发迷迭香谷、仙溪峪旅游项目,要争取将村居发展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依托天然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鼓励引导农户发展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美食鉴赏、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打造一处亲近自然、感受农家生活的生态田园圈。

  

  这样一来,土地的使用价值就更高了,农民不用种地也能挣承包费,还可以腾出手来做其他的事情,实现双赢。

  二是增加收入的问题,怎样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来视察时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过上好日子、体面的生活,是我们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必须把增加农村收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持续拓宽增收渠道,才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争取政策资金,对两处危桥进行修缮加固,并增设护栏,确保通行安全;对接水利、水保部门,对村主河道上游1000米河道进行清理整治,做好河道护坡,保护水,提升河道储水量;在村北部低洼处规划建设塘坝一处,用于农业储水灌溉,同时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对现有塘坝进行清淤加固,从根本上上解决缺水的问题。同时,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好各类涉农补贴,对村里的贫困儿童、困难党员、孤寡老人、贫困户这些低收入群体进行帮扶,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提高幸福感。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怎样让“农村成为宜居的美丽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有一幅画,叫《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象,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人们居住的理想之地。今天,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就是为了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要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2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主要是通过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来提升村容村貌。改善环境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改变。要积极引导群众逐步转变旧的生活习惯,垃圾不乱扔、积极改厨改厕、生活污水不乱倒、房前屋后自觉打扫等等。环境变好了,人的心情就会好,如

  

  果每天都是垃圾成堆、苍蝇蚊子满天飞,看着都难受。另外,咱们村在去年就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下雨不怕踩一脚泥,尘土也少了,但这些还不够。还要集体开展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大路边多种树、小道旁多栽花、一些柴火堆、石头堆还要继续清理,真正使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村,也让群众的心情通过环境的改变而舒畅起来。

  要持续加强文化建设。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之举。其中,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的发展动力。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为其他振兴工作提供动力,才能留住乡愁记忆。咱们村据说是唐代贞观年间由王氏一族人从外地来到这里开始建村,因为当时这里长满了野竹,所以得名。和两个村也都有着较长的历史了。这些历史文化都要发掘出来,特别是让村里的孩子多学习,了解村庄的历史及发展变化,时刻铭记以后不管走到哪里,根就在,这就是乡愁记忆。同时,还要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在村河道交汇处规划建设一处占地3亩左右的文化广场,融入党建元素,既作为村民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也作为宣传党建、凝聚民心、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处阵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引导群众弘扬新风正气,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广场健身及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和谐家庭”、“好婆媳”、“好夫妻”、“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好的风气。

  要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根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关键是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村里的治理搞得好不好。今年以来,我们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重点项目来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什么这么搞?首先,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个别村的村主任说了算,党支部软弱涣散、扶不起来;

  其次,行政村规模调整不彻底,还是各干各的,谁也管不了谁,影响了政策的落实;

  

  再者,就是各个村里设置的岗位,比如计生主任、警务助理、报账员等,差不多有10多个,有不少占着岗位不干活,或者本身就不用了干活,但工资照发,钱虽不多,也就三五百块钱,可是就全县来说,加起来就是笔不小的数目。怎么办呢?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增加党员在村委会、村民代表中的比例,提高党的工作的覆盖率。

  二是实行规模调整村“两委”干部“双重”分工负责制,给你发挥作用的平台,让每个两委干部都负起责任,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干好有激励、失职就问责”。再一个就是设置“三大员”。把以前十几个村级岗位进行整合,在每个自然村统一设置社会治理网格员、集体“三资”管理员、社会事务服务员这三个岗位,鼓励村“两委”成员兼职担任,并将原来的人员的工资补贴进行整合,集中向“三大员”发放,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咱们村前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了整合,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根据村里的党员群众反映,这部分人干事的积极性也高了,也为下一步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达,我们经常使用的微信群、朋友圈里,各种各样的负面言论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封建迷信、邪教等内容,我们有些党员原则性、战斗性不强,发现了也不敢去制止,有的还进行了转发、传播,甚至有的党员竟然参加。这些都是党规党纪明令禁止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坚决杜绝。大家都是党员,在村里平时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所以,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把爱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自觉划清是非界限,同不当言论、封建迷信活动、邪教等作坚决斗争。

  二要有本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往大了说,履行党的执政使命,必须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党员队伍。往小了说,就党员个人自身而言,如果本领一般、能力很弱,不要说为党作贡献了,连自身生活都可能保障不了,群众对你也不信服。所以说,有本领很重要,我们每名共产党员都必须有安身立命的法宝。怎么样提高本领?关键是要勤于学习。当前,为了丰富党员学习形式和内容,我们先后规范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大家要按要求认真参加,决不能想来就来、想走想走。另外,还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俗话说:“人有一技之长,不愁家里无粮”。可能有的党员会说,我们在农村,会种地就行了要技能有什么用?这句话大错特错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是一次大变革、大发展,需要的不是会种地的农民,而是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的新型农民。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从开始建设之后,村里有手艺的人有的干石匠、有的搞民宿、有的制作手工艺品,收入都很可观。而没有手艺的只能打零工,收入差距一下就拉开了。因此,大家作为党员,要积极学习新技能,今后将陆续开展“乡村星火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电商人才培训和“乡村之星”“乡村工匠”乡土艺人”评选等活动,大家要积极参与,既提升自己的能力本领,也给村里的群众带个好头。

  三要能致富。“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才算富”,这已成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新追求。会不会、能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低。目前,农村党员中有一种人是“富了不带富”。这种人有经济头脑,很会算计,但只关心个人的利益,从不关心集体和群众利益,不愿意操心带领群众致富,没有奉献精神。在座的党员同志,有很多都是村里的致富能

  

  手,自己富了一定要不忘众乡亲,要想想怎样带动大家富起来。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组织优势,制定规划,确定目标,努力带领群众致富。农村党员、干部要当好农民的“千里眼”、“顺风耳”,学会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搞好信息咨询,积极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切实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积极主动领着群众闯市场。也许有的党员、干部会说,自己有心想帮着群众共同寻找发家致富的路子,但是每家每户绝大多数都是自主经营,很难提出好的致富路子。目前来看,党员同志可以积极把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群众组织起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学习上级政策、掌握致富信息、提高能力素质,让群众的“脑袋”先富起来,找到各自致富的路子和本领。

  五要保稳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稳定面临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征地搬迁、宗族矛盾、家庭邻里纠纷等等,都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作为党员,大家一定要把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责任担负起来,为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家平时与群众朝夕相处,对村里发生什么事情、出现什么情况、存在什么不稳定苗头,各方面信息掌握的比较早比较多。我们不怕出问题,出现问题后关键要早知道、早发现、早化解。对一些小的矛盾问题,比如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积极做好调解工作。对于一些大的矛盾问题,比如搬迁方面的政策性问题,如果群众不理解,我们要深入到他们中间,积极帮着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理顺群众情绪,避免矛盾激化;

  对群众意见建议比较集中的方面,要收集汇总好,及时向村干部反映说明。在这些方面,希望大家都要真正负起责任、发挥作用,以积极自觉的行动把村里稳定维护好,为我们村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整体环境。

  篇二同志们:我们都知道,党的109大作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作为“7大战略”之1写入了党章,提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10字方针”。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又对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提生产业、人材、文化、生态、组织“5个振兴”的主攻方向。省委、市委前后出台了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意见,对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具体安排。县委县政府刚刚制定出台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3年行动实行方案》,明确提出2021年我县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方法路径和保障措施,为我们落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自上而下这1系列的举措,都释放了1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期“3农”工作的新旗帜,也是统领我们农村发展的总抓手。

  作为农村党员,我们在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应当怎样干、干甚么?是当前需要大家认真思考的新课题。今天,我就结合我个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体会,从如何理解、怎样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和广大农村党员应发挥甚么作用3个方面,和大家1起探讨交换。

  

  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主要的难点也在农村。怎样解决呢?就得靠振兴乡村,把短板补高,补得和城市1样齐。

  2、甚么叫乡村振兴战略?概括地讲,就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通俗地讲,就是农业的希望来了,农村的春季来了,农民的盼头来了,我们可以把乡村振兴战略这几个字分开来理解:首先是“乡村”。现在讲乡村和过去讲农村已不是1回事了,农村说的是弄传统农业的地方,也是我们种地打食粮的地方。但乡村的范畴就更广了,它包括了城市范围以外的镇、村、田、山、水、林等等。从产业结构上来说,不但包括农业这个

  的模式,探索出了农业全面发展的新门路。农民怎样才有吸引力?就是农民不但可以有多种工作来选择,而且生活得体面有尊严,能享受和城里人1样的养老、医疗、入学、休闲等生活设施和社会福利,1年4季不再像候鸟1样来回城乡之间,生活舒适、稳定、惬意。美丽家园甚么样?就是秩序上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氛围上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浑厚,环境上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美观有序,总的来讲,就是家家户户都能过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项目政策资金,争取打造2处种植示范园区,并推行使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及先进种植技术,使之成为示范园、高产示范园。

  其次,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业。这几年,我们的红色旅游打出了品牌,就拿来讲,每一年接待前来参观学习、休闲旅游的人就不计其数,而且是1年比1年多。我们村东临,南临,与相邻,正是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绝好位置。下1步,将结合帮扶计划,联合旅发委等单位,对我们村的部份农户进行改造提升,先期打造20户左右的红嫂人家,吸引上级1些部门单位前来展开“3同”教育,也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增加户里的收入。另外,我们村周边正在开发迷迭香谷、仙溪峪旅游项目,要争取将村居发展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计划,依托天然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公道布局,科学计划,鼓励引导农户发展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美食鉴赏、农事体验于1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打造1处亲近自然、感受农家生活的生态田园圈。

  

  争取政策资金,对两处危桥进行修缮加固,并增设护栏,确保通行安全;对接水利、水保部门,对村主河道上游1000米河道进行清算整治,做好河道护坡,保护水,提升河道储水量;在村北部低洼处计划建设塘坝1处,用于农业储水灌溉,同时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对现有塘坝进行清淤加固,从根本上上解决缺水的问题。同时,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好各类涉农补贴,对村里的贫困儿童、困难党员、孤寡老人、贫困户这些低收入群体进行帮扶,及时调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幸福感。

  3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怎样让“农村成为好居的美丽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有1幅画,叫《富春山居图》,是中国10大传世名画之1。这幅画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象,风景娟秀、风景宜人,是人们居住的理想之地。今天,我们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就是为了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要大力改良农村环境。改良农村人居环境,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1项重要任务。今年2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未来3年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主要是通过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来提升村容村貌。改良环境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改变。要积极引导大众逐渐转变旧的生活习惯,垃圾稳定扔、积极改厨改厕、生活污水稳定倒、房前屋后自觉打扫等等。环境变好了,人的心情就会好,如果每天都是垃圾成堆、苍蝇蚊子满天飞,看着都难受。另外,我们村在去年就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下雨不怕踩1脚泥,尘土也少了,但这些还不够。还要集体展开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大路边多种树、小道旁多栽花、1些柴火堆、石头堆还要继续清算,真正使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村,也让大众的心情通过环境的改变而舒畅起来。

  要延续加强文化建设。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之举。其中,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农村的发展动力。只有重视乡村文化、发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

  

  断推动乡村文化繁华发展,才能为其他振兴工作提供动力,才能留住乡愁记忆。我们村听说是唐朝贞观年间由王氏1族人从外地来到这里开始建村,由于当时这里长满了野竹,所以得名。和两个村也都有着较长的历史了。这些历史文化都要发掘出来,特别是让村里的孩子多学习,了解村落的历史及发展变化,时刻铭记以后不管走到哪里,根就在,这就是乡愁记忆。同时,还要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工夫。1方面,在村河道交汇处计划建设1处占地3亩左右的文化广场,融入党建元素,既作为村民大众茶余饭后休闲、文娱、健身的场所,也作为宣扬党建、凝聚民心、宏扬传统文化的1处阵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另外一方面,大力宣扬精神文明,引导大众宏扬新风正气,积极发动大众展开广场健身及各类文化文娱活动,广泛展开“星级文明户”、“和谐家庭”、“好婆媳”、“好夫妻”、“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遵照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构成好的风气。

  要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党的109大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根基。乡村振兴战略实行效果的好与坏,关键是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村里的治理弄得好不好。今年以来,我们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重点项目来抓,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何这么弄?首先,部份农村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不明显,乃至个别村的村主任说了算,党支部软弱散漫、扶不起来;

  其次,行政村范围调剂不完全,还是各干各的,谁也管不了谁,影响了政策的落实;

  再者,就是各个村里设置的岗位,比如计生主任、警务助理、报账员等,差不多有10多个,有很多占着岗位不干活,或本身就不用了干活,但工资照发,钱虽不多,也就35百块钱,可是就全县来讲,加起来就是笔不小的数目。怎样办呢?1是加强党的领导。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增加党员在村委会、村民代表中的比例,提高党的工作的覆盖率。2是实行范围调剂村“两委”干部“两重”分工负责制,给你发挥作用的平台,让每一个两委干部都负起责任,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干好有鼓励、失职就问责”。再1个就是设置“3大员”。把之前10几个村级岗位进行整合,在每一个自然村统1设置社会治

  

  理网格员、集体“3资”管理员、社会事务服务员这3个岗位,鼓励村“两委”成员兼职担负,并将原来的人员的工资补贴进行整合,集中向“3大员”发放,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村前期依照这个思路进行了整合,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根据村里的党员大众反应,这部份人干事的积极性也高了,也为下1步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1个好的基础。

  

  个人本身而言,如果本领1般、能力很弱,不要说为党作贡献了,连本身生活都可能保障不了,大众对你也不佩服。所以说,有本领很重要,我们每名共产党员都必须有安身立命的宝贝。怎样样提高本领?关键是要勤于学习。当前,为了丰富党员学习情势和内容,我们前后规范了“3会1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大家要按要求认真参加,决不能想来就来、想走想走。另外,还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俗语说:“人有1技之长,不愁家里无粮”。可能有的党员会说,我们在农村,会种地就好了要技能有甚么用?这句话大错特错了,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是1次大变革、大发展,需要的不是会种地的农民,而是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的新型农民。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从开始建设以后,村里有手艺的人有的干石匠、有的弄民宿、有的制作手工艺品,收入都很可观。而没有手艺的只能打零工,收入差距1下就拉开了。因此,大家作为党员,要积极学习新技能,今后将陆续展开“乡村星火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电商人材培训和“乡村之星”“乡村工匠”乡土艺人”评选等活动,大家要积极参与,既提升自己的能力本领,也给村里的大众带个好头。

  3要能致富。“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众共同富裕才算富”,这已成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新寻求。会不会、能不能带领大众致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党员在大众中的威望高低。目前,农村党员中有1种人是“富了不带富”。这类人有经济头脑,很会算计,但只关心个人的利益,从不关心集体和大众利益,不愿意操心带领大众致富,没有奉献精神。在坐的党员同志,有很多都是村里的致富能手,自己富了1定要不忘众乡亲,要想一想怎样带动大家富起来。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组织优势,制定计划,肯定目标,努力带领大众致富。农村党员、干部要当好农民的“千里眼”、“顺风耳”,学会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弄好信息咨询,积极帮助农民开辟市场,切实解决好1家1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积极主动领着大众闯市场。或许有的党员、干部会说,自己有心想帮着大众共同寻觅发家致富的门路,但是每家每户绝大多数都是自主经营,很难提出好的致富门路。目前来看,党员同志可以积极把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大众组织起来,参加我们举行的各种培训活动,学习上级政策、掌握致富信息、提高能力素质,让大众的“脑袋”先富起来,找到各自致富的门路和本领。

  

  5要保稳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行,农村稳定面临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征地搬迁、宗族矛盾、家庭邻里纠纷等等,都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作为党员,大家1定要把保护稳定、增进和谐的责任担当起来,为大众创造1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家平时与大众朝夕相处,对村里产生甚么事情、出现甚么情况、存在甚么不稳定苗头,各方面信息掌握的比较早比较多。我们不怕出问题,出现问题后关键要早知道、早发现、早化解。对1些小的矛盾问题,比如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挥本身作用,尽早发现、尽早参与,积极做好调解工作。对1些大的矛盾问题,比如搬迁方面的政策性问题,如果大众不理解,我们要深入到他们中间,积极帮着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理顺大众情绪,避免矛盾激化;

  对大众意见建议比较集中的方面,要搜集汇总好,及时向村干部反应说明。在这些方面,希望大家都要真正负起责任、发挥作用,以积极自觉的行动把村里稳定保护好,为我们村的长远发展营建1个和谐稳定的整体环境。

  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现场会上的讲话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109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现场会的主要目的是,把精神吃透,把方向找准,把大幕拉开,把战鼓擂响,用心把乡村振兴这台大戏唱出气势、唱出彩头!会前,我们看了现场,听了汇报,大家都感到思想有震动、心中有想法,有震动就要动起来,有想法就要干起来。为此,根据预会同志的讨论,结合自己的思考,关于实行乡村战略,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1、对中央决策如何看?站在新时期的高度,我认为,对乡村振兴这个中央的重大举措,需要从4个角度来看待、来掌控:

  

  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些思想的结晶。

  就是亮点,就是创新、就是经验。为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抢先1步抓机遇,快人1招见行动,努力实现“8个找得到”的目标。

  

  村发展巨大空间,让市民下乡有盼头、能人回乡有劲头、企业兴乡有干头、农民挣钱有奔头。

  

  

  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大力发展2、3产业,拉动社会需求,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增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门路2:着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要引进和改进品种,推动范围化发展,提高质量,增加农业直接效益;加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能,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培养拳头品牌,畅通市场,增加农业附加值,构成屡次收益。

  门路3: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以创业促生财,主要抓好提供创业补贴和服务,实现创业增收;要以土地改革促生财,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出让增收;要以农房改造促生财,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改造农房发展“房东经济”,实现房租增收;要以股息促生财,发展股分合作社,实现分红增收;要以余钱促生财,增强农民投资理财观念,增加资金财产性收入。

  门路4: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要用足农业补贴政策,扩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良法补助、种粮大户补贴试点等农业补贴的受益面;要落实好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

  

  土菜、农家小吃等食品遗产,恢复传统工艺做法,给予乡间小技艺、小加工、小厨房定向扶持,让乡间美味回味1生。

  要留恋乡村美好,乡村的记忆是美好的,是每一个人的情感寄托,是1个人的感觉。我们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美丽乡村,要唤得起儿时美好的记忆,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或是村口老树、村中古泉、村里老屋,或是那些锈迹斑斑的农耕用具,等等,都能触及到刻骨乡愁、铭心乡谣;要唤得起友好和谐的记忆,听到的依然是远亲不如近邻,看到的依然是家庭其乐融融,感遭到的依然是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是1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要系统推动,系统思考、系统谋划、系统实行。要牢牢掌控“理念是核心、生态是命根子、产业是基础、改革是引领、党政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机制是保障”的思路,弹好钢琴,下好围棋。

  1要锁定目标。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1千米”,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比“210字”总要求和全面小康社会标准,找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短板、瓶颈、弱项,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推动村村有新貌、村村有新业、村村有新人,终究满足农民日趋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要兼顾计划。要对全域乡村进行摸底调查、全面计划、系统设计,以中心村、空心村、撤并村作为基本单元,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重要景点、重要农业点、村镇居民点空间体系,把计划落实到每寸土地上,打造风采美丽和谐统1的特点村落。

  3要先行先试。要肯定不同类型村,先行先试,点上示范、片上提升、面上推动、线上开发,进而带动全部乡村共同振兴。要探索规律和方法,重视试点质量,争取做1个成1个,1步1步向前走,构成可总结、可鉴戒、可复制、可推行的经验。

  4是深化改革。要遵守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个规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动农村“3变”,展开“两确权两到位、两集中两转变”改革,实现大众下山进城、安居兴业与产业上山、生态发展;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推动乡镇转职能、转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分离。

  

  5是激起活力。要善借市场之手,推动政府引导、大众参加、企业参与、资本舞蹈、产业登台,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打造支柱产业,推动范围经营。要善用大众之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大众所盼变成我们所为,把大众所悟变成我们所获。切实发挥村“两委”班子的战役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乡村振兴战略,你参与,我参与,大家都参与。

  6是推动融会。乡村振兴要在全域振兴的大背景中定位、大格局中行动。要让农业成为现代产业,让农村成为美好家园,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还要立足实际和资天赋,发掘、放大、做强各自特点优势,推动123产融会、产建融会、产城融会、城乡融会,才能有力支持和延续推动乡村振兴。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的部署、市委的要求、大众的期盼,我们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把党的109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我县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变成大张旗鼓的生动实践,用心答好乡村振兴的答卷!

  

  

  

篇十六: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推进乡村振兴党课讲稿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20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推进乡村振兴党课讲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进乡村振兴党课讲稿同志们从现在到2021年是我们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提振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十九大报告阐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和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二、基层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看头雁”。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的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用起来,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

  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

  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

  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

  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岗位,

  比如年长有威望的可以让他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的为他们设置做

  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的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

  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

  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既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人管权的

  问题。

  重点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

  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

  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党建责任。

  即年初目标承诺制。

  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年度目标

  季度督查谈心制。

  成立党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

  缓慢的及时约谈支部书记

  年末述职评议制。

  支部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

  三、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

  产业即是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

  我乡个村的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

  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四、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根脉。

  总书记指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

  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五、能人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首先,要将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党建、经济互动双赢。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甚至成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六、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七、社会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八、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而精准扶贫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推进乡村振兴党课讲稿志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今天,我围绕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为大家作个辅导报告,也是一次党课,更是与大家共同交流。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那么我们如何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呢我想,针对我们同富村而言,当前重要的是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要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目的就在种出好的产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要使种植结构科学化、现代化。首先,要顺应市场规律。今后种什么品种,农民朋友要先考虑市场需求,市场急需什么,大家就种什么。要研究市场经济,研究市场规律,改变靠天吃饭的境遇。其次,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要推进“三减”进程,也就是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要带领群众按照市场需求,多种植无公害、高质量的农产品,转变靠农药化肥砸产量的观念。这几年的粮食市场证明,产量高农民的收入不一定高,重要的还是看品质,要鼓励大家精耕细作,多种植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提高市场竞争力,卖上好价钱,鼓起钱袋子。要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我们的产品,引导农民群众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