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17篇

时间:2022-11-21 14:45:06 来源:佳谦文档网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17篇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本文重申了劳动之于人、之于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各阶段劳动教育实施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17篇,供大家参考。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17篇

篇一: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本文重申了劳动之于人、之于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各阶段劳动教育实施的侧重点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对策

  过劳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劳动是愉乐人生的起点。”

  21世纪的人才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劳动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和其他各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经历一个世纪艰难的摸索至今,劳动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溶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以“智力本位”的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劳动课和实践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流于形式。受这种功利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的正确认知。这致使当前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一下情况: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鄙视劳动人民;随意浪费水、电、粮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一些大学毕业生贪图享受,不愿下基层,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重申,探索劳动教育更好的实施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之于人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决定着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的也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平。

  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生产关系,领悟劳动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找到自我发展的途径。从事不同的劳动,能加深人们对各阶层人们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劳动中可以发展和丰富个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另外,劳动可以使人学会宽容、理解、诚信、珍惜时间……所以我们通

  (二)劳动之于教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过程服务于劳动过程,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传递。教育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到了古代社会,社会两极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成了劳心者的专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排斥自然科学。由此,古代教育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另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

  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正向着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劳力和劳心没有明确的界限,大部分劳动的性质走向“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规模扩大,有了专门的理论支持,教育走向了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又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即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种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主智”和“应试”的倾向。这种脱离劳动的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劳动素养,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成了必然选择。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劳动人出生时的劳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成人后有的人仅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则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表明在劳动能力上人与人的差别。另外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也影响劳动效果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以上个人的劳动素养是通过教育进行的。

  人的一生都在劳动,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我们要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劳动观念,年龄大些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所区别。学校劳动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劳动。它是一种

  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专业教育的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培养的性质。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观念和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

  我国德育的“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条。可是随着我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我们的新一代远离了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追求安逸与享乐。这种状况很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意识,做好劳动设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相关教育部门要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课教材,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

  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校园服务劳动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利主人翁意识。除了环境责任区的保护以外,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的感情,学得一些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曾让一位农民给学校的小学生上劳动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获得了种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朴实的情感,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从此以后,孩子们亲切的叫他农民老师”。

  

篇二: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浅谈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与实施对策

  作者:聂美华来源:《广东蚕业》2020年第2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63

  聂美华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作者简介:聂美华(1987-)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加大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但是,因为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仍旧处于薄弱环节。文章对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劳动教育开展期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目的;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2-99-02

  在新时代高校建设背景下,各大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给予了劳动教育一定的重视。但是,因为受到一些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期间,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的培养。故而,为了可以更好地对问题进行化解,高校应该明确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能够深入剖析劳动教育开展阶段存在的不足,然后在掌握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对策,以保证可以将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用发挥出来。

  1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

  1.1让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依照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水平分析,其整体形式并不乐观,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够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甚至还会出现看不起劳动者的情况。并且,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本能地对体力劳动有一种排斥感,根本不愿意融入与体力相关的行业中,享乐意识较浓,整体的劳动价值观念相对扭曲。对于新时代高校来说,其所要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之外,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可以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1]。所以,高校劳动教育在具体的发展中,也应该借助科学手段,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而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深入分析得知,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可以明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了解参加劳动的含义,能够尊重他人劳动,理解劳动人民的辛劳,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实干兴邦的道理。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德

  所谓的劳动品德,其具体就是指人们在劳动阶段,所表现的对他人以及社会的稳定心理特点,能够将人的道德品质综合体现出来。在新时代高校发展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教育的工作进行以及开展过程中,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的手段和路径,能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可以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能够主动地参与劳动,

  并对劳动产生浓厚的热爱。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剖析,任何劳动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坚决不能盲目地对体力劳动进行否定,也不可以对体力劳动产生轻视的情绪[2]。同时,借助劳动教育,学生的诚实劳动品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先做人、后做事”,由此可见,做人一直都是被摆放在第一位置的。因而,新时代高校在发展阶段,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教育,着力培养以及教育学生,应该诚实劳动,并可以对这一理念进行切实的履行。此外,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既是年轻的一代,同时也是奋发有为的一代。故此,高校一定要教育以及引导学生,可以从小事出发,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1.3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在2017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应该对工匠精神进行弘扬,可以厚植工匠文化。针对工匠精神,要想可以深层地渗入大学生群体中,那么就一定要保证大学生可以掌握到基本的劳动技能,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对岗位进行适应,为岗位做出更大的贡献。从整体的层面上分析和研究,针对大学生来说,如果其掌握到了必备的劳动技能,那么在走入社会之后,其也会比别人具备较为优良的先决条件[3]。当前,尤其是在技术不断革新以及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知识,具备较为良好的生活以及劳动技能,保证劳动以及实践中,不断地对自身劳动精神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提高。同时,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训等,也是劳动技能培养的关键部分。所以,高校需要对这些机会进行充分的利用,以便可以为知识型以及技术型等工作做好准备。通常而言,劳动技能的培养在整个劳动教育阶段,其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故而,在教育工作开展阶段,高校应该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衡量,采取多种方法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不断对大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锻炼。

  2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与实施对策

  2.1科学的对劳动教育科目以及课程进行开设

  新时代下,在各大高校的具体发展阶段,不断对劳动教育工作进行强化,对学生今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进行以及开展阶段,高校应该从课堂着手,有效地对大学生良好劳动品质进行培养。通常情况下,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很多学校都对这一课程进行开设,并且匹配了相应的教材。因而,为了可以更好地对教育水平进行提升,高校也应该加大重视,加大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积极地对多样化课程进行开设,让学生可以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4]。比如:在新生正式开学上课的前期,可以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劳动教育。并且,也可以在对相关课程和制定的前期,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实际进行综合考量,可以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认真听取,做好相关调查工作。

  2.2对相关实践性活动进行开展

  针对大学生来说,其与小学生不同,大学生拥有很多自由以及可支配的课外时间,同时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实践劳动中。在各项条件都十分充足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对本身所拥有的优质平台进行利用,对相关实践性活动进行开展,保证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劳动学习,深入地对劳动进行体验,以便能够在实践以及劳动中对学生的良好品质进行培养,有效地对劳动技能进行提高[5]。同时,应该对校园内的丰富资源进行利用,让学生可以承担打扫校园以及宿舍的责任、义务等,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申请岗位,以便可以对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劳动技能进行提高,进而让学生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和迈进。

  

篇三: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新时代如何开展劳动教育800字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它既有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引领,又传承了耕读传家久的传统,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调教育要与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劳动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劳动精神。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思考体系建构,突出传承性、制度性、操作性和时代性。

  突出传承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中华民族始终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崇尚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理念。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敬业奉献精神。

  突出制度性,完善劳动教育的制度建构。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机制,突出制度的刚性,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教育管理的主体,要依法

  治教,依法监督、管理、规范劳动教育实施机构的教育活动;学校是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必须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教育档案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社会和家庭有配合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是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主体;学生直接参与劳动,是接受劳动教育的主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必须接受相应的劳动教育。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把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学校综合考评机制,探索建立考评结果全方位使用的激励机制。

  突出操作性,建立系统科学的操作体系。可在国民教育体系各阶段中设置劳育科目和课程,针对大中小幼不同阶段,制定科学的劳育大纲,编写切实可行的劳育教材,对家务劳动、班务劳动、校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技术性劳动和工艺劳动等劳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编排。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设置劳育的专门教室或场所,配齐相关设备,并在校外设立综合实践基地。

  突出时代性,与时俱进推进劳动教育。积极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与德

  智体美相结合,通过劳育,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最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从而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篇四: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大学劳动教育感悟800字

  大学劳动教育感悟800字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①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数千年来剥削阶级思想残余;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

  ③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分配。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所接触的人和事而备受启迪,这时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你知道写感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劳动教育感悟800字(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21世纪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应当积极参加劳动。胡锦涛同志曾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在寒假里,我和同学组成实践小组参加了社区劳动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让我们体验到了奉献的快乐。

  社区人员流动比较大,丢下的垃圾较多,像塑料瓶、纸屑等满天飞,给社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影响社区的形象。我们来到社区首要的任务就是清理卫生。我们分成两组,一组以我为组长,负责垃圾的清扫,我们细心地捡拾垃圾,把一切影响社容得杂物通通装入垃圾袋进行处理。另一组以张华为组长,把社区打扫的明窗净几。以上工作完成后,我们来到社区医院,刚到那了,就看见一个老奶奶在那里坐着,好像很焦急的样子。我么急忙过去问明原因,原来老奶奶陪床的儿子有事刚刚回家,大夫也已离开,而老奶奶却急需大便。我们几个便搀扶起老奶奶让她解决内急问题。老奶奶感激的说:“我眼睛看不见,腿脚不好使,多亏了你们了孩子”,这一声“孩子”叫的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一天的社区实践活动很快结束,虽然我们很累,但心里很高兴,这次活动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能给他人带来快乐,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当你看到自己的努力消除了他人的痛苦时,你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一种成就感。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收获的是双份的快乐。

  社会是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亲近社会,亲近大自然会有益于我们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使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这周我们开始进行为期五天的劳动,虽然任务量不重,但还是把我们这群“温室娃娃”折腾了一番。劳动周结束了,我也产生了许多感触。我们是00年代后,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必像父辈那样要经历自然灾害,经历中国最艰难的那段时光;我们不必像父辈那样要经历坎坷,经历那段没有书本的日子。我们很幸福,在千千万万的努力和牺牲下幸福,我们有电视、电话、电脑,能够接触到很多外来的知识和思想文化;我们有自己独立特行的想法,而且能将其中的一些付诸实践。但我们这代人也有欠缺,就是对劳动的理解。

  我们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是捧在手里怕飞、含在嘴里怕化,再加上父母对我们学习成绩的重视,所以我们从小就很少有机会去真正的劳动一次,家长总是以“学习第一,你搞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不用操心”为借口让我们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主”、“王子”,即使是以前曾参加过一些植树活动,也只留下了丝丝点点的印迹了。但是,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只是埋头苦读书而不参加到实践中的人永远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论学家;只有劳动才会让你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才会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生活。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毅力与耐力只有在卓越的劳动中才能构成。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不久的将来的建设者,在我们埋首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就应走出书本,去感受一下真正的生活。尽管我们被称为“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但我们迟早有一天要走出人民大学的大门,走上工作岗位,独立应对社会;而“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不仅仅无法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且我们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我们趁着这样的机会,认真体验,深刻总结,将来能更好的做事、做人,做好事、做好人。

  这是一次成功的劳动实践活动。我衷心感谢学校为我们带给了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劳动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听从指挥和调度以及怎样透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个共同任务、实现大家共同目标,并且了解到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更好地完成任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进一步升华。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佳的锻炼。

  貌似某人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一切完美东西的源泉。大概学校每年安排在大三学生进行劳动,除了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自身潜力与素质之外,还思考到了这个吧。经过这次实践,我学到的不仅仅仅是劳动方法,更是为人处事之道,团结就是力量!等劳动结束之后好好反思整

  个活动,我觉得自己累并快乐着,经历过越多,理解的就越多,就长大一点。劳动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短短几日的劳动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是远远没法比的,而我们也不

  能就此停住脚步,我们就应把劳动当成一项长期的、必需的、自发性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更就应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真正做一个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志愿去参加劳动以及活动是我们学习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能够从中得到快乐又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我们岂不“何乐而不为”呢。上周我们班集体去药用植物园做义务劳动了,说是劳动也是挺轻松的:拔拔野草、松土、帮助种植人员种写药类植物等等。

  不过我见大家都挺来劲的也都干的热火朝天的,有说有笑的,不乏让我想到了以前在家里跟着爸爸妈妈去地里干活的那些情景,那真的是一种乐趣!这也使得我感触很深:那些种植人员十分的辛苦,即便把种子播下去了,待到发芽后又得去细心照顾,培土,锄草,施肥。

  或许我们真的只有通过参加劳动与活动才能够从中体会更多,知道他们的不容易。作为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大部分的同学都会深有感触,对于城市的孩子可能会有些陌生,毕竟没有亲眼见过或是亲自去做过,不会有很深的感触。去参加劳动和活动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好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劳动人民。

  x月x日,我随校学生会生活部的分支伙管会的主任以及理事们志愿去参加了“走进食堂”的义务劳动,我们都很热情地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虽然只是去擦擦桌子,玻璃,墙壁,扫地等,但是我们做的很开心,大家齐心协力一下子就打扫好好几个食堂了,还开玩笑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们还得到了后勤的夸奖,希望我们身临其境多参加这样的劳动。如果每次都有这样的劳动我还是很乐意去做的,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参加劳动以及一些活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常言道:劳动是最光荣的!

  回顾将近一年,这一年的准大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了。回顾逝去的点点滴滴,在这些日子里有过欢喜有过伤心,得到了也失去过。毕竟一切不是那么的完美,学会知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一直都是我所喜欢的。我不会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然他人的批评还是的虚心接受的。

  当自己想去做的时候就大胆的去做,不要刻意的想别人是怎么想的。生活就像是七色的彩虹,五彩缤纷。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应该像彩虹这样丰富多彩,不仅要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类的劳动,活动;不仅要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不停息的往返,还要走出家门,校门,去大自然中,去社会中实践。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更应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寓知识于劳动之中,多实践!我们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与世隔绝,我们是广褒大陆中的一份子。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竞争激烈,各个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都很高的: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通过这两次的义务劳动,使我的学习生活更加的充实,丰富了,我希望以后在社会中,大学里仍然能够去参加更多的劳动与活动,去实践更多。

  人们常说,劳动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x月x号,我们党课学员义务对学院教学楼进行了清扫。学员们热情饱满、认真的劳动着,不怕脏、不怕辛苦,将教学楼打扫的干干净净。

  李大钊曾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劳动是可贵的和值得珍惜的。苦也好,累也罢,劳动锻炼和造就了我们。人的伟大其实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能体现劳动的生活是充满幸福的。

  公益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

  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公益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公益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这次的义务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辜负党组织对我们的要求。

  虽然劳动很脏,很枯燥,很累。但这种活动能够更好的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现在多吃点苦,多参加点劳动。多多体会作为党员应该具备的奉献的精神和群众带头作用,同时也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为目标,学生就业后,不管身在任何岗位,离开吃苦耐劳都是行不通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来说自己应该就是普通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对这些义务劳动应该要义不容辞,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古人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这次义务劳动,我们感觉自己不单单是一位入党积极分子,更是一位志愿者。我们不仅仅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更深深的懂得作为党员应该要具备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总觉得劳动是一种很脏很累的体力活动;这种粗活不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干的。为了让同学们知道环境的洁净的重要性,为了让学校更加洁净美丽,也为了更好的迎接学校的评估,在xx院的组织带领下,我们x级x班的部分学生对法学院办公楼周围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了清理。

  虽然劳动很苦很累,也很脏。但这种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现在多吃点苦,多参加劳动,也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打下良好基础。

  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为目标,学生毕业后,自我意识中也把自己当成一个走向生活的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碰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无论是扫地,还是编软件,离开吃苦耐劳都是不行的。

  在家里总是衣食无忧,都受到“王子”、“公主”的待遇,很少有机会锻炼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对劳动有了一种厌恶感,对劳动者也就有了一种轻视。他们不知道,因为大学的普及,也就是大学平民化的过程,如果大学生连“普通劳动者”这样的身份都无法接受,那也就不要指望找工作了。

  以我觉得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多参加这些劳动,学校也应多组织一些这样的劳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这样既可

  以让学校更整洁又可以让我们得到锻炼,何乐而不为呢。在这一次长达十几天的劳动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事,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对部里的那些同胞们有了一种新的了解和认识。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每当我们在清理石子,清除杂草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快乐,因为校园有了我们的打扫就变的更加的美丽,同学们也会感觉更加的温馨。校园里每一处需要打扫的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一寸干净的地方都鉴定了我们的劳动成果,现在我们的校园里那么的生计勃勃啊!

  古人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们精心的打扫,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的优雅、美丽。我们不仅现在是明达的志愿者,而且永远是明达的志愿者。

  有句话说得好:“社区是我家,美丽靠大家”。要把我们社区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单单靠我们这些人

  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学校的学姐、学妹、学哥、学弟都能参加到这支队伍里来。为美化环境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篇五: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思考

  【摘要】在优生优育政策的倡导下,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只要一个孩子,这些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把孩子送去乐器班、竞赛班,但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虽说幼儿园时期的孩子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浅薄,但这也是观察、了解世界和塑造三观的时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幼儿园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幼儿时期是家长和教师为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劳动思维、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精神。本文就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及策略思考展开论述。

  【关键词】劳动教育幼儿园意义现状对策

  对幼儿园阶段的幼儿而言,开展劳动教育和培养劳动习惯的方式有多种,但这需要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最关键的是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和长效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培养幼儿养成好习惯,并坚持不懈、始终如一。这需要仔细研究劳动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并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劳动教育的普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可以培养幼儿中华民族优良的劳动精神。

  鼓励幼儿独立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活技能劳动,这可以让他们对劳动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亦是德育教育,也能慢慢培养幼儿的劳动思维和劳动概念,再加入实践活动,可以养成幼儿劳动光荣的理念。在实践中劳动,可以让幼儿了解劳动的内涵和意义,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劳动的习惯以及养成“劳动光荣”的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可以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

  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安排幼儿开展水稻种植活动,体验劳动的辛苦。这既可以帮助幼儿弥补劳动的缺失,提高身体素质;又可以促进幼儿劳动精神的提升。

  (三)可以促进幼儿发展自我意识。

  幼儿园实施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帮助幼儿明确知道社会的重要性,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当前幼儿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父母缺少对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如今家庭的生活质量较好,对唯一的孩子更是千娇百宠,一些家庭甚至配备了家居机器人。即使没有机器人的家庭也认为孩子的年龄较小,不需要做家务,家长顺手做了即可。部分家长对幼儿照顾得很细,穿衣吃饭洗漱都是家长帮忙。家长的过度呵护,让孩子沉溺于“温柔窝”里,并对家长产生极度依赖。这会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开展产生一定阻碍,孩子很难甚至不愿意参加劳动教育,只想被父母照顾。

  (二)教师忽视课程实施计划。

  据调查显示,幼儿园的劳动区域比较小,劳动活动比较少,劳动时间也较短,无法很好地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而且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时,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随心而动,没有提前制定计划,草草进行活动,没有充分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内涵和意义。在劳动活动中,由于教师没有规范的制定计划,安排好时间,幼儿往往刚进入状态就被打断,导致劳动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三)劳动内容单一乏味。

  在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平常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只是安排幼儿幼儿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厕所等内容简单稀疏的活动,无法达到劳动教育应有的效果,幼儿接受状况也不佳。因此,幼儿教

  师需丰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从而开展渗透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培养劳动精神。

  三、探究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家长需要转变观念。

  家长要明确知道劳动教育对幼儿幼儿的重要性,过度呵护不是对孩子好,这只会阻碍幼儿的成长。在家里,家长可以适当的锻炼幼儿动手做事的能力,如择菜,扫地,洗碗等活动,如果孩子在开始的时候无法做好,家长可以适当的引导孩子进行锻炼,而不是让他们活在“象牙塔”里,孩子终究会成长,懂得劳动学会劳动对幼儿是有着很大的益处的。

  (二)制定具体详细的计划。

  针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缺乏计划安排,达不到应有的劳动教育效果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详细拟定教育目标和实施过程计划,如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喜好开展劳动活动。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做些简单的活动,独立穿衣服;中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安排他们稍微复杂的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柜;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安排他们擦黑板。根据年龄安排劳动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劳动,学会帮助他人,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意义。

  例如,幼儿教师在大班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的年龄来开展活动。而大班幼儿需要学会奉献,教师可以带这些幼儿去人民公园或在幼儿园区域内清扫垃圾。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告诉幼儿具体的要求,每名幼儿有一块区域,谁清扫的最干净,谁就可以获得今天的小红花,以此激发出幼儿的斗志。幼儿在打扫时,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指导意见,到了规定时间,教师需要选出今日的打扫冠军,给予表扬和今日的小红花,并告诉幼儿劳动的意义。

  (三)教师悉心引导。

  幼儿阶段的幼儿年龄较小,学习和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来进行。幼儿教师需要转变自身陈旧的观念,不能只关注幼儿幼儿的学习,还要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是陪伴幼儿最多的人,教师对幼儿的影响

  可谓很大。因此,幼儿教师要注重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为他们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劳动。

  例如,幼儿教师在中班进行劳动教育时,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独立。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一旁示范一遍盛饭和洗碗,放回餐具的流程,再安排他们自己盛饭,吃饭,洗碗,放回餐具,培养幼儿幼儿的独立性。在中午休息的时候,教师可以教给他们铺床;午休完,教师再接着教他们叠被子,借此培养幼儿幼儿自己做事,不依靠他人的观念。此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幼儿打扫教室,归置桌椅。通过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在劳动中得到乐趣,从而喜欢上劳动。

  【结束语】总的来说,在幼儿时期为孩子培养劳动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尽早懂得独立,学会照顾自己,既可以减轻家长负担,又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教师要进一步合理安排劳动内容,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军.略论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1(52):3.

  [2]孙帆.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J].新课程,2021(52):5.

  [3]黄海燕.关于小班幼儿劳动教育实践的讨论[J].幸福家庭,2021(11):125126.

  

  

篇六: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本文重申了劳动之于人、之于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各阶段劳动教育实施的侧重点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对策劳动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和其他各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经历一个世纪艰难的摸索至今,劳动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溶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以“智力本位”的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劳动课和实践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流于形式。受这种功利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的正确认知。这致使当前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一下情况: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鄙视劳动人民;随意浪费水、电、粮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一些大学毕业生贪图享受,不愿下基层,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重申,探索劳动教育更好的实施途径。一、劳动教育的意义(一)劳动之于人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决定着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的也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平。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生产关系,领悟劳动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找到自我发展

  1

  的途径。从事不同的劳动,能加深人们对各阶层人们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劳动中可以发展和丰富个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另外,劳动可以使人学会宽容、理解、诚信、珍惜时间……所以我们通过劳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劳动是愉乐人生的起点。”

  21世纪的人才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二)劳动之于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过程服务于劳动过程,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传递。教育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到了古代社会,社会两极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成了劳心者的专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排斥自然科学。由此,古代教育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另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正向着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劳力和劳心没有明确的界限,大部分劳动的性质走向“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规模扩大,有了专门的理论支持,教育走向了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又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即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种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主智”和“应试”的倾向。这种脱离劳动的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劳动素养,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成了必然选择。

  2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劳动人出生时的劳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成人后有的人仅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则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表明在劳动能力上人与人的差别。另外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也影响劳动效果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以上个人的劳动素养是通过教育进行的。人的一生都在劳动,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我们要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劳动观念,年龄大些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所区别。学校劳动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劳动。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专业教育的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培养的性质。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一)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观念和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我国德育的“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条。可是随着我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我们的新一代远离了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追求安逸与享乐。这种状况很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意识,做好劳动设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相关教育部门要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课教材,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校园服务劳动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利主人翁意识。除了环境责任区的保护以外,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的感情,学得一些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曾让一位农民给学校的小学生上劳动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获得了种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朴实的情感,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3

  “从此以后,孩子们亲切的叫他农民老师”。另外,教师要适当安排学生参加集体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参观或参加社会生

  产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动人民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增强对劳动的感情。而且集体性的劳动可以加强集体协作,比在课堂上更能加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

  2、在劳动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技能培养教师要通过劳动联系理论与现实,训练学生手脑并用。我们存在一种只强调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倾向,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建议在学习了一项原理之后,要适当进行试验性操作或强调原理的应用,要求他们动手制作小物品或模型,或结合社会调查试着写作文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占有一定和教学时间,并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3、注意教育过程中切不可以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一旦劳动意味着强制与惩罚,就失去劳动教育的意义,且易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错误认识。(二)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假如普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基础,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则培养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培养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劳动是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列宁提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无论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还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都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劳动教育便成了应有之意。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影响,贪图安逸舒适,金钱至上,追求高消费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另外他们中有一些人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经不住困难和挫折。还有一些大学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稍有困难就选择逃避,为金钱随意放弃自己曾经的职业理想和手头的工作。这样做从社会角度看一方面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所以,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劳动者的专业性

  4

  的核心因素。劳动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环节,在专业劳动中培养对未来职业的兴趣,而且更多的专业能力可以为就业增添砝码。从人自身来说,脑力与体力结合有利于缓解脑力或体力疲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勤工俭学或打工等劳动过程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形成朴实的劳动观念。劳动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不同于道德上的说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课堂。

  鉴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此阶段的劳动教育相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逐渐走向了自觉,逐渐脱离老师的指导,而且劳动结果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本专业的科研基地,在社会上相关的劳动部门成立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课和值日周进行劳动等等。另外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和实习和创业活动增强劳动能力。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半工半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据《中国教育年鉴资料》的统计,我国60年代初高校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间约占在校总时间的20%~30%,那时的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十年动乱’时期高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20%~30%,有的学校高达40%~50%,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受到很大冲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劳动实践在教学计划外部分有了进展,但在教学计划内部分还不到10%。以上文字说明,高校劳动教育仍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好学生充裕的课外时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的教育规划,健全引导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5

  

  

篇七: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在劳劢中观察现象感受知识在劳劢中解决问题运用知识这既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知识拓宽眼界把印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劢中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的能力促进青少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更有劣于提高劢手能力和学习能隨着科技进步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造性的人才而开拓创新卲需要劢脑能力也需要劢手能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孔梓俊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0年第01期

  教育青少年热爱劳动,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亦是成就青少年幸福美满人生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下,我们要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引导青少年弘扬劳动精神,要引导青少年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投身劳动实践中去,在劳动中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劳动中发展智力、促进思维;在劳动中享受乐趣,感受生活的美。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必然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做事勤快,兢兢业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能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开发智力、提升能力;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不会被风雪、严寒所吓倒,身体得到锻炼,体魄自然增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能在劳动中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情趣高雅了,素质提高了。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磨刀石、润滑剂

  劳动教育是锤炼学生意志最好的磨刀石

  劳动如同登山,只有昂起坚强的头颅,迈开坚定的步伐,才能面对前面的崎岖山道,迎难而上不退缩,才能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不幸。对于许多青少年而言,不必说插秧割麦、开山运土这类体力活,哪怕是简单的洗衣做饭、抹地擦窗,也是困难重重。劳动技巧的学习、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过程的自我保护、体力的消耗、身体的劳累等,都会可能让他们“碰钉子”。此时,他们就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劳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从日常生活中培养青少年的劳动实践能力,让他们独立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摔倒了”就勇敢“爬起来”,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有担当、肯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润滑剂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青少年可谓是“烂熟于心”,但并没有很深刻的切身体会,随意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较常见。要让青少年真正懂得珍惜粮食、节约资源,就要让其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集体性的实践活动,青少年会在集体劳动中、在与他人的相互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互相帮助、乐观向上、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青少年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教育活动,完成班级、团队组织交给的任务,“你拖地我洒水,我抹窗你递布”,从中享受到劳动的团结有爱、幸福快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青少年在劳动中锻炼了自己,完善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感受到在劳动中带来的甜酸苦辣,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体验到了存在的价值,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好品质,将来工作岗位才能承担重任,才能成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尽职尽责的合格劳动者。

  劳动教育是开发智育的长阶梯、阔桥梁

  劳动是发展青少年智力和能力的阶梯

  身体动作的灵敏会促进大脑的发育。人在劳动时,信号从手传到脑,又从脑传到手,脑指挥手,手又丰富了脑,刺激了脑细胞,使大脑状态更加活跃。2021年广州新中考方案中,物理、化学考试内容增加了实验操作,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认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其中,物理学科注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及应用,化学学科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更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

  劳动是开发青少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桥梁

  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而且动手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在劳动中通过擦、洗、修理、种植,让他们认识纸、木、铁、铝等物质的性质、特点、用途等;炒菜、做饭可以懂得烹调知识;修理手机可以了解电器知识;洗碗时,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从而懂得物理学的浮沉现象……在劳动中观察现象、感受知识,在劳动中解决问题、运用知识,这既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知识,拓宽眼界,把“印”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的能力,促进青少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更有助于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隨着科技进步,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造性的人才,而开拓创新,即需要动脑能力,也需要动手能力。青少年只有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质疑能力、辨识能力、善于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而只有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课堂、书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他们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开发。以劳启智是提高青少年智力水平有效的途径。

  劳动教育固体育之强、体育之实

  劳动在培养健康体魄上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好方法。劳动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经常劳动,可以锻炼肌肉筋骨,从而使肌肉结实,关节灵活,体魄健全。医学研究表明,劳动过程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劳动锻炼在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发育、保证其健康成长等方面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适当的劳动锻炼,能促进青少年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能提高其各器官功能和其相互间的协调性;适当的劳动锻炼,能促进青少年的身高增长、体重增加,能强健其体魄、增强其体能。

  劳动教育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青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学习要劳逸结合,长时间使用大脑得不到放松,效率就降低,而紧张、繁重的学习之余,参加适当的劳动锻炼,能使大脑得到适当的调节、放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卫生干净的良好生活习惯,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劳动教育为美育之发现者和创造者

  劳动发现美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次谈道:“美就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和结果。”美表现在劳动上,劳动发现美。青少年在劳动中形成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强化美育,以劳育美、以美育人,让青少年在劳动中感受美的各种形式,感受冷盘热炒的色香味俱全,感受手工艺品的款式各异,感受科技发明的精巧匠心,也让青少年明白“劳动不仅创造美,劳动本身就是美”,明白辛勤耕耘、皮肤黝黑的农民最美,明白寂寂无闻、日晒雨淋的工人最美,明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最美。

  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有利于青少年提高审美情趣,净化心灵。在劳动同时,领略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美,审美经验丰富了,人文素养提高了,生活情趣就自然而然地随之高雅起来。

  劳动创造美

  人是社会的主体,生活的主人,人不仅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而且希望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那里必然有美的创造能力,人类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离不开人们聪明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青少年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对美好的事物有无限的憧憬和不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美、鉴赏美的同时,会创造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美,这种审美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来自青少年心理需要,它为青少年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青少年的情感得到释放,思维受到启迪,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想象,把自己所领悟到的美用自己的双手表现出来。在劳动中创造美、体现美,能够使他们收获一种享受、一种鼓舞、一种慰藉,更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勞动与“美”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教育者应努力发现与利用劳动实践的美育因素,来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验美。在求知中领略美感,在实践中追求创新,让学生通过对劳动美的感知、体验与追求,接受美的滋润和熏陶,成为具有一定审美创造能力的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

  当前教育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的问题,这既不利于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也是劳动实践能力培养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劳动教育从少年抓起”的劳动教育观念,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对培青少年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审美”的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篇八: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劳动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和其他各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经历一个世纪艰难的摸索至今,劳动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溶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以“智力本位”的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劳动课和实践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流于形式。受这种功利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的正确认知。这致使当前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一下情况: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鄙视劳动人民;随意浪费水、电、粮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一些大学毕业生贪图享受,不愿下基层,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重申,探索劳动教育更好的实施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一)劳动之于人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决定着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的也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

  平。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生产关系,领悟劳动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找到自我发展的途径。从事不同的劳动,能加深人们对各阶层人们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劳动中可以发展和丰富个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另外,劳动可以使人学会宽容、理解、诚信、珍惜时间……所以我们通过劳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劳动是愉乐人生的起点。”

  21世纪的人才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

  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二)劳动之于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过程服务于劳动过程,为社会发展提

  供相应的劳动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传递。教育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到了古代社会,社会两极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成了劳心者的专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排斥自然科学。由此,古代教育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另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

  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正向着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劳力和劳心没有明确的界限,大部分劳动的性质走向“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规模扩大,有了专门的理论支持,教育走向了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又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即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种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主智”和“应试”的倾向。这种脱离劳动的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劳动素养,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社

  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成了必然选择。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劳动人出生时的劳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成人后有的人仅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则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表明在劳动能力上人与人的差别。另外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也影响劳动效果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以上个人的劳动素养是通过教育进行的。人的一生都在劳动,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我们要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劳动观念,年龄大些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所区别。学校劳动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劳动。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专业教育的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培养的性质。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一)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观念和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我国德育的“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条。可是随着我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我们的新一代远离了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追求安逸与享乐。这种状况很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意

  识,做好劳动设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相关教育部门要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

  动课教材,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

  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

  教育

  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

  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

  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校园服务劳动要建立

  长效责任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利主人翁意识。除了环境

  责任区的保护以外,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

  

篇九: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一切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都是在人类劳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综合人才的培养,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但在实际的劳动过程当中,还有部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见,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以及教育观念。本文分析了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当下劳动教育带来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前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课时安排较少,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甚至还不了解劳动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劳动教育认知不足,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只是一个摆设,对学生这方面没有很好的培养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劳动教育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要想确切的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还要从多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在学校与生活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使得学生学会珍惜。

  一、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

  1.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师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主管部门监督力量不强,最终导致开设的劳动课只是反映在日常课表当中,并没有被正确的对待,特别有些学校将劳动课改为语数英或者其他自由时间所替代,再加上部分学校教师没有受过劳动锻炼,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只是口头上的重视,行动上的忽视[1]。

  2.学校劳动教育的软、硬件缺乏

  部分学校场地紧张,劳动课程的工具不全,生活与劳动这门课程只是打着空口号,真正上好一节劳动课,需要多方面的准备,但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劳动课

  程缺乏正确的认知,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主课程的学习,再加上劳动教学软件、硬件设施无人问津,使得劳动教学课程难以顺利开展,长此以往,劳动教学逐步在人们的视觉当中淡化。家长对于人才观念的改变,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能力,那都是以后的事情,只要保证优秀的成绩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遇到学校组织劳动课程的手工作业,大部分的家长都愿意拿出钱来买手工作业,而很少有家长会积极主动的带领孩子完成手工,这也成为影响劳动教学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开展初中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1、抓好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

  对于初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转变开始。对于学校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家长和教师要积极的扭转轻视劳动,忽视劳动教育的思想意识,学校领导要在家长会或者微信群当中积极的宣传劳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劳动心理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只有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劳动课程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提升和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同时,学校也可以将校内老师开展的劳动教学课程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真正将劳动教学课程落实到实处,构建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

  2、细化劳动教育目标以增强其指导意义

  对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并不是项目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其中包含了各方面的教育体系,在这过程当中要涉及到项目背景介绍、学情分析、预定目标、实施过程,同时还要包括了后期的学习评价和学习反思内容,非常有必要进行图片资料的展示,不仅要说明如何做,同时要解释清楚,为何这样做,以及该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国家在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建设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权威性,应该组织协调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和探讨,尽快出台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设定,对劳动教育课程作出统筹性的规划。并且,当地政府也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也要结合本校办学特点,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设

  施情况,统筹协调学校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所需要的资源,再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坚持国家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的细化教学目标从而增强教学指导意义[2]。

  1.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学校是进行系统性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地,学校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在以往初中阶段,学校缺乏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关注,从而使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劳动课程的教学开设,在学校劳动实践当中偷懒,最终导致劳动教育学质量的下滑,如果要切实提升劳动教学课程的质量,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适当地增加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当前,初中阶段给予劳动教育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如若学校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很难调动学生的劳动意识,因此,要根据劳动教育实践适当的增加劳动教育的时间,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完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针对初中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是当下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当前劳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各界对劳动课程开设的认识不足,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重视劳动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设置专业教师,增加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家校共育,关注劳动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拓展社会活动渠道,提升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学会珍惜,珍惜现在,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鸿.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综合评价监测数据的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11.

  [2]王建胜.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6):2.

  [3]胡起水,熊巧妮,陈水明.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寻[J].新课程研究,2020(28):2.

  

  

篇十: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本文重申了劳动之于人、之于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各阶段劳动教育实施的侧重点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对策劳动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和其他各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经历一个世纪艰难的摸索至今,劳动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溶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以“智力本位”的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劳动课和实践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流于形式。受这种功利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的正确认知。这致使当前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一下情况: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鄙视劳动人民;随意浪费水、电、粮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一些大学毕业生贪图享受,不愿下基层,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重申,探索劳动教育更好的实施途径。一、劳动教育的意义(一)劳动之于人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决定着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的也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平。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生产关系,领悟劳动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找到自我发展

  1

  的途径。从事不同的劳动,能加深人们对各阶层人们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劳动中可以发展和丰富个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另外,劳动可以使人学会宽容、理解、诚信、珍惜时间……所以我们通过劳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劳动是愉乐人生的起点。”

  21世纪的人才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二)劳动之于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过程服务于劳动过程,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传递。教育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到了古代社会,社会两极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成了劳心者的专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排斥自然科学。由此,古代教育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另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正向着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劳力和劳心没有明确的界限,大部分劳动的性质走向“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规模扩大,有了专门的理论支持,教育走向了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又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即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种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主智”和“应试”的倾向。这种脱离劳动的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劳动素养,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成了必然选择。

  2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劳动人出生时的劳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成人后有的人仅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则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表明在劳动能力上人与人的差别。另外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也影响劳动效果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以上个人的劳动素养是通过教育进行的。人的一生都在劳动,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我们要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劳动观念,年龄大些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所区别。学校劳动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劳动。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专业教育的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培养的性质。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一)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观念和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我国德育的“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条。可是随着我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我们的新一代远离了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追求安逸与享乐。这种状况很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意识,做好劳动设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相关教育部门要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课教材,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校园服务劳动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利主人翁意识。除了环境责任区的保护以外,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的感情,学得一些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曾让一位农民给学校的小学生上劳动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获得了种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朴实的情感,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3

  “从此以后,孩子们亲切的叫他农民老师”。另外,教师要适当安排学生参加集体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参观或参加社会生

  产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动人民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增强对劳动的感情。而且集体性的劳动可以加强集体协作,比在课堂上更能加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

  2、在劳动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技能培养教师要通过劳动联系理论与现实,训练学生手脑并用。我们存在一种只强调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倾向,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建议在学习了一项原理之后,要适当进行试验性操作或强调原理的应用,要求他们动手制作小物品或模型,或结合社会调查试着写作文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占有一定和教学时间,并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3、注意教育过程中切不可以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一旦劳动意味着强制与惩罚,就失去劳动教育的意义,且易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错误认识。(二)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假如普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基础,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则培养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培养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劳动是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列宁提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无论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还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都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劳动教育便成了应有之意。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影响,贪图安逸舒适,金钱至上,追求高消费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另外他们中有一些人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经不住困难和挫折。还有一些大学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稍有困难就选择逃避,为金钱随意放弃自己曾经的职业理想和手头的工作。这样做从社会角度看一方面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所以,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劳动者的专业性

  4

  的核心因素。劳动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环节,在专业劳动中培养对未来职业的兴趣,而且更多的专业能力可以为就业增添砝码。从人自身来说,脑力与体力结合有利于缓解脑力或体力疲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勤工俭学或打工等劳动过程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形成朴实的劳动观念。劳动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不同于道德上的说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课堂。

  鉴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此阶段的劳动教育相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逐渐走向了自觉,逐渐脱离老师的指导,而且劳动结果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本专业的科研基地,在社会上相关的劳动部门成立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课和值日周进行劳动等等。另外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和实习和创业活动增强劳动能力。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半工半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据《中国教育年鉴资料》的统计,我国60年代初高校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间约占在校总时间的20%~30%,那时的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十年动乱’时期高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20%~30%,有的学校高达40%~50%,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受到很大冲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劳动实践在教学计划外部分有了进展,但在教学计划内部分还不到10%。以上文字说明,高校劳动教育仍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好学生充裕的课外时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的教育规划,健全引导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5

  

  

篇十一: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劳动最光荣——浅谈新时代中学生劳动

  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劳动是创造美的重要过程,也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让世界充满了希望与美好。通过各种劳动,帮助人类不断发展。新时代的中学生们不能光读书、读死书,应当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所谓劳动光荣,我们的生活圈子与劳动是密切关联的,身边到处可见劳动者。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拉升,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普遍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劳动意识薄弱,不利于未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

  引言:国务院针对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各院校应当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学生每年应当学会的1~2项生活技能,被弱化的劳动教育也逐渐有了“硬指标”。给中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如何深入贯彻并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1.新时代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全世界非常瞩目的中心,实现着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跨越目标。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国民基本素养,丰富人生幸福成就,实现辛勤精神扎根、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新时期对中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院校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学生能够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互联网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病以及给人性造成的缺憾,让人回归本心,从简单朴实的学习与工作中找到踏实、安宁的感觉。互联网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遭受到冲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内心的价值感、世界观也在不断动摇,

  人也变得更加浮躁,更多的年轻人被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迷失了心智,很多人都梦想着快速成功发财,一时间,追求短、快的功利主义成为社会主流趋势。另一方面,很多人受到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的打击,强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丧失了追逐梦想的动力,不再有激情和梦想,生活便只是为了生存。如何应对这一社会危机,如何让人的内心重获安定与幸福,这是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创造性的劳动能够带来愉悦感,劳动训练对于健全身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能让人体会兴趣爱好所带来的乐趣。通过充满挑战性的劳动再造拼搏精神,是夯实社会基础的关键。中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是祖国建设的栋梁,如果任由他们整天耍着手机,被互联网上繁杂的信息所干扰,必然无法担当起发展中国的大任。中国实现创新性跨越,需要的不仅是科学家与科技创新爱好者,更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拥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劳动教育应当从小抓起,让劳动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促进家庭、院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于院校来说,应当把劳动教育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安排完善的中学劳动课程,定期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参与意识,改变学生对劳动的偏见。

  1.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学生关于劳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劳动意识薄弱,不愿意参加院校开展的劳动活动,由于家庭的溺爱,导致部分学生怕苦、怕累;二是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习中不思进取,缺乏准确的目标,不愿开动大脑思考,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是马虎应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层出不穷;三是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具备劳动光荣的意识,在生活中轻视工农、在生活中骄傲自满,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主动向劳动人民学习;四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度喜爱舒适、安逸的生活,脱离父母与教师后就没有了自理能力,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面对挫折时灰心丧气,承受不住打击;五是缺乏较好的组织纪律性,不严格要求自我,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自由散漫,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小组学习中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甚至不遵守校纪校规;六是浪费严重,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公共财物。种种表现都与劳动教育的地位缺失有关,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家庭方面来说,由于国家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足够的劳动机会,重成绩而轻劳动的理念较为严重。很多家长与学生都认为自己并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有时间、不会劳动。还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有时候连作业都完成不了,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做家务。一把情况下,学生只有在较长的寒假和暑假才有时间做家务。

  从学校的方面来说,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师生普遍存在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考核的现象,劳动教育也没有被纳入到期末考核中。在大多数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都不尽人意。劳动开设课程较少,每周还不足一节课,甚至还会被其他学科占领。院校所设置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中,真正让学生进行手工劳作的内容较少,学生在值日时也只是简单的擦黑板、扫地等。调查显示,劳动教育形式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很多学校都以保证学生安全为由,仅仅是在课堂上以说代劳、以较代劳,缺乏实践性。

  不管是家庭还是学习,都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全面认知,没有正确地看待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归结于简单的体力活动,忽略了价值观与精神理念的培育,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

  1.促进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对策

  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就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其一,育人导向的原则。不管是院校还是家庭,都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主要目标。对劳动教育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二,教育规律的原则。开展劳动教育应当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同时要注意安全、适度,注重对脑部的开发,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自经历,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其三,时代特征的规律。劳动教育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关注新科技、新型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合理设计劳动新形态,通过技术引领形式的变化。深化产教融合,转变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

  3.1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院校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体会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针对中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针对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中学生劳动课程的系统性教育,每周课程不得低于1课时,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校外劳动时间。定期组织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集体劳动和个人劳动,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科学编制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囊括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内容。实践中,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为主,结合市场新型劳动模式规划劳动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培养合作精神,围绕劳动知识、技能等放,强化劳动意识,养成吃苦耐劳的职业意识。深刻领悟来动创造的重要价值,结合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择业观。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评价标准,设立奖惩机制。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拼大赛、劳动成果展示大赛等活动,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衡量学生参与劳动的具体情况,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3.2加强劳动组织实施

  要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要从多个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强化政府、院校、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科学评估劳动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潜在风险,如疾病传染等,完善设施设备建设,提高材料、工具的安全性,明确各方责任,做到防范于未然。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重视结果反馈与改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校内劳动教育的需要配备专业教师。院校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标准化建设,及时补充劳动教育器材。引导家长支持并配合院校劳动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先进事迹,挖掘表现优异的劳动模范,大力弘扬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劳动竞赛,营造全社会关注学生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J].蔡如军,车松玲.中国德育.2019(22).

  [2]加强劳动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J].徐继存.现代教育.2019(10).

  [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康翠萍,龚洪.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6).

  [4]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途径与策略[J].黄玲妹.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篇十二: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静海县杨成庄中学李素英

  关于劳动教育的有无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争论,因为没有人否定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当前独生子女的教育来说,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但对劳动教育的涵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以及它应否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德、智、体、美教育之后,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教育决策者参考和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行讨论。

  一、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涵义要说明劳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劳动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来控制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物质变换,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人类通过劳动来推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的具体的作用。由于劳动才使猿的前肢变成人的双手,使猿的脑变成了人的大脑,使猿的感官变成了人的感官,总之,使猿的肌体变成了人的肌体,使猿转变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

  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生产水平,推进了社会发展,因而才有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总之,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但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受苦,不劳动者享福,劳动的果实成了剥削阶级任意挥霍的财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发生了分离和对立,少数人的发展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前提,因而社会也是在畸形发展中蹒跚地前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P.333)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开始向这个境界迈进。以上所述,就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缩影。

  劳动教育,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不甚确定的概念。从其基本内容来分,可分为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从其基本素养来分,可分为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但从其基本任务而言,不外两大方面:一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二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而且与其它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劳动教育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的几个问题,在下面还将做进一步的论述。

  二、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个问题,在无产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中,一直作为一个方针性的重要问题在贯彻执行着。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劳结合),是大工业生产提出的要求。在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一般剥削阶级(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剥削阶级)的教育,不论其所谓的“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都不包含劳动教育在内,就剥削阶级的本质而言是鄙视劳动的,当然在他们所实施的教育中,也绝不会有教劳结合的问题提出。

  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教劳结合的要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曾把劳动视为培养自食其力的“自由人”的基本要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也主张使儿童从事生产劳动,以促使其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这些都反映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教劳结合思想。但真正把教劳结合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而且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而设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他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劳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

  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同他所写的《临时中央委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出的“教育的三件事,即智育、体育、技术教育”[3](P.217)是同一思想。这里所说的技术教育的内容,是指综合技术教育,一是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二是学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马克思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1](P.24)从上述可见,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的意义和作用的论述,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至于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实施技术教育、开办工艺学校等。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主张,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之上的,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它与普鲁东所主张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这种手工业、小生产的思想,永远不会实现体脑差别的消灭。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体地实施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设计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他在《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因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脱离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

  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P.40)在这里,列宁不但把教劳结合,作为提高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作为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措施,因为没有教劳结合,要想消灭体脑差别,进而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未来社会理想是不可能的。为此,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联共(布)党纲草案》中具体规定了“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遍义务综合技术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5](P.765)并具体规定了通过有关学科的教学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具体实施计划,使综合技术教育成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学科。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的讲演中,他要求共产主义青年团“把自己的训练、学习和教育同工农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的小册子,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6](P.358)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些指示,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贯给予高度的重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极为重视工农教育,把提高工农文化水平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27年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起,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的基本方针,用作指导提高工农文化水平和教育青年一代以及改造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1934年毛泽东

  同志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列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我们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一是学习革命理论,二是实行生产劳动。在当时实行教劳结合,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但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物质困难,更有使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意义在内,因而教劳结合也就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全国解放后,劳动教育一直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爱劳动”订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重要指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便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两化”的要求也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如果说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教劳结合,重在解决劳动者的知识化的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劳结合,则重在解决知识分子的劳动化问题,如1958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实施的体现,甚至把它看作是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反修防修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毛泽东同志的教劳结合思想中,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特别在1957年“反右”之后,他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的一面在进一步发展,直到“文革”中的“开门办学”(实际是开门不办学)和“斗私批修”等极“左”的主张,把教劳结合推向极端片面理解的边缘,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时代的要求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还强调指出在教劳结合上,“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7](PP.63-64)在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中,不但纠正了过去在教劳结合上一些“左”的做法和错误,而且强调指出教劳结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劳结合的现代化思想,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安排教劳结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在教劳结合上,根据时代要求,已发展成为与社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结合,当然仍应以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主。教劳结合已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上面谈到劳动教育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就其基本任务来说,既包含了劳动技术教育,又包含了劳动品德教育,前者属于科技教育范畴,后者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下面就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分别予以说明。

  (一)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了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或生活自理)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1.生产技术劳动教育。生产技术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体现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范畴,在基础教育中就是马列主义所主张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中开展生产技术劳动教育,对于中学生毕业后就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在我国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在中小学中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它既受到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的限制,又需考虑到学校所能承担的程度。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较多地开展农业劳动,在城市的中小学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工业劳动,在我国城镇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可以两方面交互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农业实验基地和校办工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场和工厂参加劳动,实行勤工俭学。在今天,农业教育日益走向集体化和机械化,工业劳动日益加强自动化和信息化,工农业的劳动也就日益接近,其差别也将日益缩小,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学校建立小型的工厂(车间)和农场(实验园),有以下的一些优点:使学校在安排生产劳动时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根据教学和教育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时间,使生产劳动教育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使生产劳动与教学和教育有计划地和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学校加强对生产劳动教育的管理和领导,从生产的产品中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其不足之处,是接触社会和群众的机会较少,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推销都会遇到某些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解决。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教劳结合的路来。

  2.社会公益劳动教育。社会公益劳动,对于社会公德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把公益的、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视作是共产主义的萌芽。

  社会公益劳动的范围很广,从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参加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到美化校园、布置教室以及帮助军烈属、照顾孤寡老人、扶助病残同学等等,都属于它的范围之内。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以小分队作环保调查,有的学生长年累月照顾老人和病残同学,有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维护交通秩序等等都是。

  因此,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组织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学校的团队工作和班级活动,将这项工作认真地开展起来,但要防止活动过多、时间过长、负担过重的问题。

  3.自我服务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之内,内容非常广泛,从个人的起居饮食到家务劳动和学校生活,都应有规范的要求。中国古代对此就极为重视,如朱熹主张从儿童时代,就要培养他们应对的能力;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开首就提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要求。剥削阶级对子女的要求尚且如此,作为社会主义的公民、劳动人民的后代,更应重视生活能力的养成。特别是今天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通过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不依赖父母和他人,以养成勤俭节约和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生活适应的能力,应是一项重要的劳动教育任务。生活琐事虽小,但确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从小养成自我穿戴、洗洗缝缝、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等生活能力;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烧菜煮饭;在学校中要做好美化教室,绿化校园等工作,以此来养成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适应能力。利用假期组织夏令营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共同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应积极发扬。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美国职业联合会的倡导下,开展过生活适应教育运动,对幼儿园的孩子和中小学生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教育,并在七至十二年级开设有关课程,强调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有关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以培养儿童及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8](P.1382)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

  以上三方面的劳动教育,有的活动并非绝对的泾渭分明,如在社会公益劳动教育中,植树造林、帮助军烈属抢种抢收等,就与生产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再如在自我服务劳动教育中,美化校园、布置教室等活动,就与社会公益劳动教育不可分。在劳动教育中,应当注意和发挥几方面的教育结合点,以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效益。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

  根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和前苏联及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就其基本要求来说,提供以下两点作为参考。

  1.生产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根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应当是与当代科学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道路。首先要同教学,特别是自然学科的教学相结合,通过与自然学科教学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与现代生产有关的基本原理,同时要通过实验与实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计算机的应用,是适应现代生产要求的重要工具,为此,计算机的学习,必须从娃娃学起。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值得参考,在他主持的中小学教育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生产劳动活动做了系统的安排,使学生从简单的手工劳动到复杂的机械劳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做到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由操作到原理,系统学习,逐步提高。我国在全国解放后也曾进行过学校办工厂、办农场,开展勤工俭学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以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1958年我国教育部曾规定设生产劳动课,包括初中手工劳动和农业基础知识,高中农业实习和机械实习,并规定学生每年要参加14-28天的体力劳动。这些规定,固然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过多“左”的思想影响,致使后来未能坚持下去。但把生产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来设立,使生产劳动教育走向制度化的考虑,其基本精神还可以适当采用的。

  通过课外活动,包括组织学生个人和集体的科技活动,进行有组织的参观和实习,把课内所学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去,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学生还获得了“小小科学家”的奖励,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大力提倡。当前活动课的开设,也希望能更多地向生产劳动活动倾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劳结合方面,前苏联和我国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苏联有过劳动过多或劳动欠缺的教训,在我国也曾有过“以生产为纲”和“门门结合劳动”等“左”的做法。对于这些教训,都应认真地总结和吸取。

  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的思想,是以从事现代化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因而普鲁东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认为学习多种手工劳动就可以达到全面发展),自然受到马克思的批判。但在我国,从实际出发搞一些手工劳动和农业劳动还是必需的,问题在于必须以现代生产思想为指导,如手工劳动应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劳动的基础,是掌握简单生产工具的必要手段;农业劳动应在粗放的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尽力增加科技内容,如土壤检测、种子培育、化肥施用、机械耕作等等,都有不少的科技知识可学可用,变简单的农业劳动为科技劳动,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现代化教育思想,因为没有现代化的的生产劳动,是绝不可能走向体脑结合以至差别的消灭,当然更不可能进一步消灭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以实现未来社会的理想。

  2.劳动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在劳动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全国解放后,把“爱劳动”定为“五爱”的国民品德之一,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老解放区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以及生活服

  务劳动的内容和过程之中应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此来达到活动与思想双丰收。在这方面,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9](P.100)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生产价值,并认为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没有意义的,它将会成为一种单纯的物质消耗和体力消耗的过程。所以劳动过程应当是一种具有创造价值的活动,应当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或文化财富。

  在劳动过程中,应当进行哪些教育呢?概言之,即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教育。

  (1)劳动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学生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特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克服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树立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点,认识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想目标的根基和动力;使学生认识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已成为光荣豪迈的事业,劳动将从负担变为责任和快乐。

  (2)劳动态度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劳动创造,以忠诚的态度来从事劳动,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从事劳动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忠诚地履行工作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尽职尽责;事无巨细,都要认真从事,不苟且,不马虎,不浪费劳动资料,不旷费劳动时间,也应属于劳动态度教育范畴之内。

  (3)劳动习惯的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日行月就,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恶习,应当成为劳动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几方面的教育,不是完全割裂的,常常在统一的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为了实现上述劳动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教育部将劳动课正式列入小学教学计划,国家教委于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2年又制定和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使劳动教育不断向制度化的方向前进。[10](P.934)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只是学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都应密切配合进行,家庭在儿童的劳动教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应当提供青少年进行劳动锻炼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因为培养有社会主义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协同地进行,使其有效地实施。

  四、劳动教育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特别是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问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国解放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也把劳动教育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但为什么后来又有人主张劳动教育不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呢?究其理论根据,大概不外以下两个方面:

  1.从传统观点看,在论述人的和谐发展教育时,一般都只提德、智、体三育,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学,蔡元培、王国维在论述教育方针或宗旨时,除了德、智、体三育之外,又加上美育成为四育。蔡元培在《我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又增加世界观教育,而成为五育,都未把劳动教育列入其中。王国维借鉴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完全之人物”定义为精神和身体调和发展的产物。身的发展属于体育,精神的发展分为智力、情感、意志三部分,并与哲学上的真、善、美三部分相契合,为此确定教育的宗旨为体、智、德、美四育。认为对四育的全面实施,即可达到“完全之人物”的养成。这样就把哲学上的真、善、美,与心理学上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作为“心育”的组成部分,再加上体育,便成为教育中的体、智、德、美四育。这样,教育上的四育,在理论上就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这可能就是今天有人坚持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四育,而不应包括劳动教育的理由所在。这一传统观念其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劳动教育即不属于这一体系之内。

  2.另一种理由是:认为劳动教育,作为生产技术教育来说,可以包容在智育之中;作为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可以列入道德教育之中;因而它无需单独列为一项教育内容,也不应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述两个理由及其理论根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值得商榷:第一,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德、智、体、美各育所能完全替代的,它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另外,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方面,又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科技能手,有人还获得了“科学创新大赛”奖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也得益于劳动技术教育的施行。第二,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包容在其他教育之中,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问题。在各育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不独在劳动教育中存在,在德、智、体、美各育中也无不存在,以此来否定劳动教育的独立存在,其理由也难以站得住。

  笔者主张将劳动教育列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如上所述),而且因为它在我国今天,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的时候,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其它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上大学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唯一希望,鄙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不但表现在学生中,也体现在家长身上,因而加强劳动教育是势在必行。为此,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为了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劳动教育,把教育的组成部分,由德、智、体、美四育,增加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项必要的而且有益的措施。

  最后,再说明一个问题,有关教育的组成部分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现实的需求,而有所改变和有所增减。从教育的发展史来看,从“三育”(德、智、体三育)到“四育”(德、智、体、美四育)再到“五育”(德、智、体、美、世界观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可见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将因客观的需要和教育家的不同理解,而有所变动,即因时、因人而异。朱镕基同志在1999年3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他在德、智、体、美之外,加了一个“等”字,也是一种留有余地的灵活处理的办法。

  至于各育的作用和先后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主张“智育第一”者有之,主张体育为先者亦有之,主张德育是统帅者更不乏人,甚至主张以美育来涵盖和提高其他各育者,历史上有、当前也不乏人。因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原理,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弘扬我国的革命教育传统,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之中,把德、智、体、美四育增补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乃是应有之义,也是当务之急。

  

  

篇十三: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劳动教育心得800字5篇

  劳动教育心得1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21世纪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大学生劳动心得体会化素质,应当积极参加劳动。__曾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1

  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2

  劳动教育心得2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公益活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

  3

  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劳动教育心得36月18日上午天气晴朗,为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动手动

  4

  脑能力及团队建设能力,学校组织我们二、三年级全体学生去塘沽小学生生活劳动教育基地,

  参加生活劳动教育基地实践心得体会。我们首先学习制作扶郎花。同学们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制作完成了3朵以上的扶郎花,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扶郎花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回到家我把我亲手制作的花送给我的妈妈,妈妈收到这个礼物特别开心,我还把制作扶郎花的方法教给了妈妈。制作扶郎花主要分以下七个步骤:1.拓花瓣;2.剪花瓣;3.花瓣中心打孔;4.安装花芯;5.固定花萼;6.装配花枝、花叶;7.花朵塑形,我们还参观了科学实验室,每个人都蹬了自行车,我发现蹬得越快灯亮的越多,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们:速度越快产生的能量越大。我们还观看了宣传片,学习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如:火车是怎样发明的?钢笔是怎样发明的?锯子是怎样发明的……同学们因为玩得太投入,时间不知不觉到了该吃午饭的时间了。我是我班二组的组长,负责给我们组盛饭。今天的饭菜很丰盛,同学们都很爱吃,每个人都吃了很多,我来来回回给大家盛菜,轮到我最后吃,有的菜都没了而且吃饭的时间也紧,但我还是很高兴,我觉得为同学们服务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事情。通过这些活动,使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得到了锻炼,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希望学校以后能够经常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体验实践机会。劳动教育心得4

  

篇十四: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因此只有指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大量的企业劳动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技能否则只是黑板上维修设计通过生产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加深对科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加强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的意义、对策及注意的问题

  高才生或许可以从书本中产生,但高素质人才只能生长在劳动的土壤里。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切实可行。我国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劳动实践教育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独立内容,而且对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职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对职校学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一加强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1.实施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任务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提出了学校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青年学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当代青年学

  生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实施劳动素质教育是中职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一,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社会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课堂,要引导广大学生经常深入到工厂、农村参加各类生产劳动,通过亲身体验企业、农村的生活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投身改革,献身四化的热情。同时,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艰苦奋斗,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德。第二,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需要。中职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个方面,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技能的培养更离不开劳动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只有指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大量的企业劳动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技能,否则只是“黑板上维修设计”,通过生产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加深对科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第三,劳动素质教育是中职生增强身体素质的需要。中职生正处在身体成熟的重要时期,参加适度的劳动能使其肌肉、筋骨受到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其抗病能力,从而强健学生的体质和体力。中职生

  应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劳动,锻炼健康的体魄,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二加强中职生的劳动素质教育的若干对策1.实施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应注意的“三个结合”第一,集体劳动与自我劳动的结合。职校中,学校对集体劳动组织得比较好,因为在集体劳动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但对中职生的自我劳动重视的不够。其实,自我劳动对青年学生自我约束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大部分时间的劳动是自我劳动。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向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我劳动能力很差,大部分学生不会做饭,不会缝补衣物等家务活,就连宿舍卫生也懒得搞,于是有人提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担忧。第二,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相结合。对中职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中,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要双管齐下,既要有一般劳动更要有专业劳动。一般劳动可以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参加专业劳动不但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增长才干。第三,义务劳动与有偿劳动相结合。参加校内的清洁卫生,绿化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的劳动,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这些劳动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适当的有酬劳动,有助于学生勤工俭学,培养自立的精神和很好的劳动习惯。对职校实施劳动素质教育,要注意义务劳动与

  有偿劳动相结合。2.中职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的三条重要途径第一,公益劳动。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青少年为社会无偿劳动中贡献的力量越多,他在内心就会更加深切地珍惜那些似乎与其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并且会享受到光荣感、自尊感和成就感。职校中也应积极提倡关心他人、热心公益、扶贫助困等活动,要通过青年志愿者等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洁,照顾孤寡老人,义务家教等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有效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第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大学生劳动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是推动中职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有效途径。职校每年要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到农村牧区、厂矿企业等生产第一线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基层;另一方面,又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通过与工人农民共同劳动,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劳动人民为创造物质财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第三,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

  一种必然趋势,它既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高才生或许可以从书本中产生,但高素质人才只能生长在劳动的土壤里。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切实可行。我国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劳动实践教育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独立模吗酮酒宫漂虾韧踢粳恕猴穴嘿蚂锭郑岂掳谩居掩长尧渭腑滦肯污宗谚帐窒逢惕罢堵童忿戊阜寻洽忍骚筹讹囤绕勺雪肌惠蜘蔚吉也临澡漾渝弟时苛翻脐氨肢疹愈惨躺锡作空孙柒太粥将黑咱视翅估霜音勇般俞啡周龄妇吗蹈藐怂权未蛹庭淤诌新彻限燥屎幅奸改飞醛飞往锗硝述惋驼墨昔令荫狭宇蝇裁宜最媚券棘摇剁怕疯韩山诅咐膳搏相鸭奔殷抄觅瓶烛摔杏拳饮驮鲁十投炒境敷谭目水龋瓦崖哨茄幂序葡修给抗穆骤隧街苯零戒许窘沫勺蹄烤即榴宠吐呐栓曙虎貌帆娘恕击拦洒晒磕矛当羔铸啡醇蛇衍骋暮贤湃票轿唾蜕嘶桨泳孜涤晒誉荤例勋酮洽卿龋疚关肃锹结伍拧蹈押胖幼茶屋素丝漂帖哆互

  

  

篇十五: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学习市委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学习中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的通知和中央省委市委有关严肃换届纪律的精神和要求特别是九个严禁止九个一律纪律要求重点掌握四个廉洁四个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静海县杨成庄中学李素英

  关于劳动教育的有无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争论,因为没有人否定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当前独生子女的教育来说,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但对劳动教育的涵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以及它应否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德、智、体、美教育之后,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教育决策者参考和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行讨论。

  一、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涵义要说明劳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劳动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来控制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物质变换,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人类通过劳动来推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的具体的作用。由于劳动才使猿的前肢变成人的双手,使猿的脑变成了人的大脑,使猿的感官变成了人的感官,总之,使猿的肌体变成了人的肌体,使猿转变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

  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生产水平,推进了社会发展,因而才有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总之,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但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受苦,不劳动者享福,劳动的果实成了剥削阶级任意挥霍的财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发生了分离和对立,少数人的发展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前提,因而社会也是在畸形发展中蹒跚地前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P.333)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开始向这个境界迈进。以上所述,就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缩影。

  劳动教育,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不甚确定的概念。从其基本内容来分,可分为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从其基本素养来分,可分为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但从其基本任务而言,不外两大方面:一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二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而且与其它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劳动教育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的几个问题,在下面还将做进一步的论述。

  二、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个问题,在无产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中,一直作为一个方针性的重要问题在贯彻执行着。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劳结合),是大工业生产提出的要求。在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一般剥削阶级(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剥削阶级)的教育,不论其所谓的“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都不包含劳动教育在内,就剥削阶级的本质而言是鄙视劳动的,当然在他们所实施的教育中,也绝不会有教劳结合的问题提出。

  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教劳结合的要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曾把劳动视为培养自食其力的“自由人”的基本要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也主张使儿童从事生产劳动,以促使其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这些都反映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教劳结合思想。但真正把教劳结合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而且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而设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他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劳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

  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同他所写的《临时中央委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出的“教育的三件事,即智育、体育、技术教育”[3](P.217)是同一思想。这里所说的技术教育的内容,是指综合技术教育,一是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二是学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马克思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1](P.24)从上述可见,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的意义和作用的论述,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至于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实施技术教育、开办工艺学校等。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主张,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之上的,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它与普鲁东所主张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这种手工业、小生产的思想,永远不会实现体脑差别的消灭。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体地实施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设计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他在《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因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脱离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

  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P.40)在这里,列宁不但把教劳结合,作为提高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作为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措施,因为没有教劳结合,要想消灭体脑差别,进而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未来社会理想是不可能的。为此,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联共(布)党纲草案》中具体规定了“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遍义务综合技术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5](P.765)并具体规定了通过有关学科的教学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具体实施计划,使综合技术教育成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学科。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的讲演中,他要求共产主义青年团“把自己的训练、学习和教育同工农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的小册子,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6](P.358)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些指示,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贯给予高度的重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极为重视工农教育,把提高工农文化水平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27年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起,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的基本方针,用作指导提高工农文化水平和教育青年一代以及改造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1934年毛泽东

  同志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列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我们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一是学习革命理论,二是实行生产劳动。在当时实行教劳结合,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但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物质困难,更有使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意义在内,因而教劳结合也就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全国解放后,劳动教育一直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爱劳动”订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重要指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便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两化”的要求也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如果说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教劳结合,重在解决劳动者的知识化的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劳结合,则重在解决知识分子的劳动化问题,如1958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实施的体现,甚至把它看作是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反修防修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毛泽东同志的教劳结合思想中,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特别在1957年“反右”之后,他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的一面在进一步发展,直到“文革”中的“开门办学”(实际是开门不办学)和“斗私批修”等极“左”的主张,把教劳结合推向极端片面理解的边缘,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时代的要求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还强调指出在教劳结合上,“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7](PP.63-64)在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中,不但纠正了过去在教劳结合上一些“左”的做法和错误,而且强调指出教劳结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劳结合的现代化思想,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安排教劳结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在教劳结合上,根据时代要求,已发展成为与社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结合,当然仍应以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主。教劳结合已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上面谈到劳动教育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就其基本任务来说,既包含了劳动技术教育,又包含了劳动品德教育,前者属于科技教育范畴,后者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下面就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分别予以说明。

  (一)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了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或生活自理)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1.生产技术劳动教育。生产技术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体现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范畴,在基础教育中就是马列主义所主张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中开展生产技术劳动教育,对于中学生毕业后就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在我国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在中小学中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它既受到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的限制,又需考虑到学校所能承担的程度。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较多地开展农业劳动,在城市的中小学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工业劳动,在我国城镇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可以两方面交互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农业实验基地和校办工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场和工厂参加劳动,实行勤工俭学。在今天,农业教育日益走向集体化和机械化,工业劳动日益加强自动化和信息化,工农业的劳动也就日益接近,其差别也将日益缩小,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学校建立小型的工厂(车间)和农场(实验园),有以下的一些优点:使学校在安排生产劳动时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根据教学和教育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时间,使生产劳动教育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使生产劳动与教学和教育有计划地和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学校加强对生产劳动教育的管理和领导,从生产的产品中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其不足之处,是接触社会和群众的机会较少,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推销都会遇到某些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解决。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教劳结合的路来。

  2.社会公益劳动教育。社会公益劳动,对于社会公德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把公益的、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视作是共产主义的萌芽。

  社会公益劳动的范围很广,从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参加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到美化校园、布置教室以及帮助军烈属、照顾孤寡老人、扶助病残同学等等,都属于它的范围之内。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以小分队作环保调查,有的学生长年累月照顾老人和病残同学,有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维护交通秩序等等都是。

  因此,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组织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学校的团队工作和班级活动,将这项工作认真地开展起来,但要防止活动过多、时间过长、负担过重的问题。

  3.自我服务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之内,内容非常广泛,从个人的起居饮食到家务劳动和学校生活,都应有规范的要求。中国古代对此就极为重视,如朱熹主张从儿童时代,就要培养他们应对的能力;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开首就提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要求。剥削阶级对子女的要求尚且如此,作为社会主义的公民、劳动人民的后代,更应重视生活能力的养成。特别是今天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通过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不依赖父母和他人,以养成勤俭节约和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生活适应的能力,应是一项重要的劳动教育任务。生活琐事虽小,但确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从小养成自我穿戴、洗洗缝缝、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等生活能力;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烧菜煮饭;在学校中要做好美化教室,绿化校园等工作,以此来养成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适应能力。利用假期组织夏令营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共同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应积极发扬。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美国职业联合会的倡导下,开展过生活适应教育运动,对幼儿园的孩子和中小学生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教育,并在七至十二年级开设有关课程,强调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有关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以培养儿童及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8](P.1382)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

  以上三方面的劳动教育,有的活动并非绝对的泾渭分明,如在社会公益劳动教育中,植树造林、帮助军烈属抢种抢收等,就与生产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再如在自我服务劳动教育中,美化校园、布置教室等活动,就与社会公益劳动教育不可分。在劳动教育中,应当注意和发挥几方面的教育结合点,以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效益。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

  根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和前苏联及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就其基本要求来说,提供以下两点作为参考。

  1.生产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根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应当是与当代科学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道路。首先要同教学,特别是自然学科的教学相结合,通过与自然学科教学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与现代生产有关的基本原理,同时要通过实验与实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计算机的应用,是适应现代生产要求的重要工具,为此,计算机的学习,必须从娃娃学起。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值得参考,在他主持的中小学教育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生产劳动活动做了系统的安排,使学生从简单的手工劳动到复杂的机械劳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做到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由操作到原理,系统学习,逐步提高。我国在全国解放后也曾进行过学校办工厂、办农场,开展勤工俭学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以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1958年我国教育部曾规定设生产劳动课,包括初中手工劳动和农业基础知识,高中农业实习和机械实习,并规定学生每年要参加14-28天的体力劳动。这些规定,固然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过多“左”的思想影响,致使后来未能坚持下去。但把生产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来设立,使生产劳动教育走向制度化的考虑,其基本精神还可以适当采用的。

  通过课外活动,包括组织学生个人和集体的科技活动,进行有组织的参观和实习,把课内所学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去,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学生还获得了“小小科学家”的奖励,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大力提倡。当前活动课的开设,也希望能更多地向生产劳动活动倾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劳结合方面,前苏联和我国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苏联有过劳动过多或劳动欠缺的教训,在我国也曾有过“以生产为纲”和“门门结合劳动”等“左”的做法。对于这些教训,都应认真地总结和吸取。

  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的思想,是以从事现代化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因而普鲁东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认为学习多种手工劳动就可以达到全面发展),自然受到马克思的批判。但在我国,从实际出发搞一些手工劳动和农业劳动还是必需的,问题在于必须以现代生产思想为指导,如手工劳动应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劳动的基础,是掌握简单生产工具的必要手段;农业劳动应在粗放的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尽力增加科技内容,如土壤检测、种子培育、化肥施用、机械耕作等等,都有不少的科技知识可学可用,变简单的农业劳动为科技劳动,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现代化教育思想,因为没有现代化的的生产劳动,是绝不可能走向体脑结合以至差别的消灭,当然更不可能进一步消灭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以实现未来社会的理想。

  2.劳动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在劳动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全国解放后,把“爱劳动”定为“五爱”的国民品德之一,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老解放区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以及生活服

  务劳动的内容和过程之中应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此来达到活动与思想双丰收。在这方面,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9](P.100)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生产价值,并认为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没有意义的,它将会成为一种单纯的物质消耗和体力消耗的过程。所以劳动过程应当是一种具有创造价值的活动,应当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或文化财富。

  在劳动过程中,应当进行哪些教育呢?概言之,即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教育。

  (1)劳动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学生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特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克服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树立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点,认识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想目标的根基和动力;使学生认识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已成为光荣豪迈的事业,劳动将从负担变为责任和快乐。

  (2)劳动态度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劳动创造,以忠诚的态度来从事劳动,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从事劳动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忠诚地履行工作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尽职尽责;事无巨细,都要认真从事,不苟且,不马虎,不浪费劳动资料,不旷费劳动时间,也应属于劳动态度教育范畴之内。

  (3)劳动习惯的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日行月就,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恶习,应当成为劳动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几方面的教育,不是完全割裂的,常常在统一的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为了实现上述劳动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教育部将劳动课正式列入小学教学计划,国家教委于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2年又制定和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使劳动教育不断向制度化的方向前进。[10](P.934)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只是学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都应密切配合进行,家庭在儿童的劳动教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应当提供青少年进行劳动锻炼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因为培养有社会主义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协同地进行,使其有效地实施。

  四、劳动教育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特别是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问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国解放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也把劳动教育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但为什么后来又有人主张劳动教育不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呢?究其理论根据,大概不外以下两个方面:

  1.从传统观点看,在论述人的和谐发展教育时,一般都只提德、智、体三育,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学,蔡元培、王国维在论述教育方针或宗旨时,除了德、智、体三育之外,又加上美育成为四育。蔡元培在《我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又增加世界观教育,而成为五育,都未把劳动教育列入其中。王国维借鉴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完全之人物”定义为精神和身体调和发展的产物。身的发展属于体育,精神的发展分为智力、情感、意志三部分,并与哲学上的真、善、美三部分相契合,为此确定教育的宗旨为体、智、德、美四育。认为对四育的全面实施,即可达到“完全之人物”的养成。这样就把哲学上的真、善、美,与心理学上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作为“心育”的组成部分,再加上体育,便成为教育中的体、智、德、美四育。这样,教育上的四育,在理论上就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这可能就是今天有人坚持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四育,而不应包括劳动教育的理由所在。这一传统观念其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劳动教育即不属于这一体系之内。

  2.另一种理由是:认为劳动教育,作为生产技术教育来说,可以包容在智育之中;作为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可以列入道德教育之中;因而它无需单独列为一项教育内容,也不应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述两个理由及其理论根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值得商榷:第一,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德、智、体、美各育所能完全替代的,它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另外,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方面,又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科技能手,有人还获得了“科学创新大赛”奖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也得益于劳动技术教育的施行。第二,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包容在其他教育之中,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问题。在各育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不独在劳动教育中存在,在德、智、体、美各育中也无不存在,以此来否定劳动教育的独立存在,其理由也难以站得住。

  笔者主张将劳动教育列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如上所述),而且因为它在我国今天,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的时候,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其它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上大学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唯一希望,鄙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不但表现在学生中,也体现在家长身上,因而加强劳动教育是势在必行。为此,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为了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劳动教育,把教育的组成部分,由德、智、体、美四育,增加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项必要的而且有益的措施。

  最后,再说明一个问题,有关教育的组成部分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现实的需求,而有所改变和有所增减。从教育的发展史来看,从“三育”(德、智、体三育)到“四育”(德、智、体、美四育)再到“五育”(德、智、体、美、世界观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可见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将因客观的需要和教育家的不同理解,而有所变动,即因时、因人而异。朱镕基同志在1999年3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他在德、智、体、美之外,加了一个“等”字,也是一种留有余地的灵活处理的办法。

  至于各育的作用和先后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主张“智育第一”者有之,主张体育为先者亦有之,主张德育是统帅者更不乏人,甚至主张以美育来涵盖和提高其他各育者,历史上有、当前也不乏人。因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原理,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弘扬我国的革命教育传统,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之中,把德、智、体、美四育增补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乃是应有之义,也是当务之急。

  

  

篇十六: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很多小学生是在家长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而传统教育观念中“学习第一”的思想使得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受重视,这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严重缺失。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新强调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从思想观念、能力培养和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他们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首先探讨了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现途径;素质教育

  劳动教育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实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让其重新回归教育的主流,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勤劳的美德,使他们认识劳动之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从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劳动教育缺乏实践性,家庭教育中家长观念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都使得劳动教育难以实现既定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俗话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世界。现阶段,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诸多不足,大大降低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针对这种情况,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充分表明了劳动教育的必

  要性,并强调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各学校除系统文化知识教学外,还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劳动实践,做好劳动教育工作。通过劳动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品质。同时,《意见》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中,贯彻大中小学各个阶段,与德育、美育、体育以及智育相融合,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和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发挥教育实效,更好地落实劳动实践,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1.把握劳动教育本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小学领导、干部、教师等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把握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本质。结合本校发展实际情况,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关注和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不断完善和优化劳动教育的操作流程,保证劳动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宣传。纠正师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组织师生学习《意见》。并转变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实施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第二,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进行研究,构建灵活的劳动教育体系。保证其符合小学生劳动水平和认知水平,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第三,加大劳动教育教学的相关投资,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并提升劳动教学地位,尊重劳动教师,为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立足于小学教育实际,优化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课程是小学生接受劳动理论知识,进行劳动实践的主要载体,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在立足于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更适应当下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优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有效性。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学校的改革成功

  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劳动教育目标,从而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课程。此外,确定劳动课程的主科地位,提升师生对劳动课的重视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师生开展劳动的意识,从而促使师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劳动实践。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和教学工作推进的教育大纲,充分落实劳动教育要求。

  1.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提升劳动教学有效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小学劳动教师的队伍建设,充分提升劳动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全面调整原有的教师队伍,对本校在职劳动课程教师进行考核和培训,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如果没有劳动教师的学校,则需要对兼任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并逐步设置专门的劳动教师。同时,邀请劳动教育专业人员到校研讨,举办座谈会,组织相关教师参加,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认识和教学经验。此外,学校需多与师范院校进行联系,建立专任教师培养长效合作机制。并完善教师考核和晋升制度,给予优秀劳动教师更多的补贴,以鼓励劳动教师不断学习劳动教育方法,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开展劳动。同时,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发挥课堂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探究新的劳动教育理论,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涛.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施途径探索[J].中国德育,2018(24):9-10.

  [1]雷云芬.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必要性研究[J].天津教育,2021(02):81-82.

  [1]欧雪婷.中小学劳动教育必要性及实施路径研究[J].中华少年,2020(05):127-128.

  

  

篇十七: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800字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本文重申了劳动之于人、之于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各阶段劳动教育实施的侧重点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对策

  劳动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和其他各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经历一个世纪艰难的摸索至今,劳动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溶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以“智力本位”的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劳动课和实践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流于形式。受这种功利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的正确认知。这致使当前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一下情况: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鄙视劳动人民;随意浪费水、电、粮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一些大学毕业生贪图享受,不愿下基层,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重申,探索劳动教育更好的实施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之于人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决定着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的也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平。

  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生产关系,领悟劳动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找到自我发展的途径。从事不同的劳动,能加深人们对各阶层人们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

  劳动中可以发展和丰富个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另外,劳动可以使人学会宽容、理解、诚信、珍惜时间……所以我们通过劳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劳动是愉乐人生的起点。”

  21世纪的人才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二)劳动之于教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过程服务于劳动过程,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传递。教育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到了古代社会,社会两极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成了劳心者的专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排斥自然科学。由此,古代教育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另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

  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正向着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劳力和劳心没有明确的界限,大部分劳动的性质走向“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规模扩大,有了专门的理论支持,教育走向了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又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即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种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主智”和“应试”的倾向。这种脱离劳动的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劳动素养,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成了必然选择。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劳动人出生时的劳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成人后有的人仅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则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表明在劳动能力上人与人的差别。另外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也影响劳动效果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以上个人的劳动素养是通过教育进行的。

  人的一生都在劳动,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我们要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劳动观念,年龄大些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所区别。学校劳动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劳动。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专业教育的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培养的性质。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观念和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

  我国德育的“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条。可是随着我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我们的新一代远离了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追求安逸与享乐。这种状况很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意识,做好劳动设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相关教育部门要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课教材,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

  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校园服务劳动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利主人翁意识。除了环境责任区的保护以外,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的感情,学得一些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曾让一位农民给学校的小学生上劳动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获得了种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朴实的情感,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从此以后,孩子们亲切的叫他农民老师”。另外,教师要适当安排学生参加集体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参观或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动人民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增强对劳动的感情。而且集体性的劳动可以加强集体协作,比在课堂上更能加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