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16篇

时间:2022-11-21 18:45:07 来源:佳谦文档网

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16篇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他认为这是一套个性化定制地方行业特色明显具有混装功能基于工业40理念的实验系统能实现从app客户端下订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现代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16篇,供大家参考。

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16篇

篇一: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他认为这是一套个性化定制地方行业特色明显具有混装功能基于工业40理念的实验系统能实现从app客户端下订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现代化包装及物流等功能的智能工厂工作流程对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产学通力合作,打造人才培养高地——SiemensPLMSoftware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项目完美开启

  作者:暂无来源:《智能制造》2015年第11期

  撰文/杨芳

  SiemensPLMSoftware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众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所高校。SiemensPLMSoftware与杭电之间的合作所采用的系统全,实施速度快,教学效果显著。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一直是我刊在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对于SiemensPLMSoftware与杭电的这次成功合作,我刊自然十分关注。笔者辗转联系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陈国金院长,通过电话和邮件的方式,请陈院长对产学双方的这次合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目标一致,水到渠成

  谈到杭电选择SiemensPLMSoftware作为合作伙伴的原因时,陈院长明确表示,学校看中的是SiemensPLMSoftware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优越的产品性能。SiemensPLMSoftware连续多年被全球著名的独立PLM咨询与研究机构CIMdata评为中国CAD和数字化制造领域最佳PLM解决方案供应商。SiemensPLMSoftware也是工业4.0的先行实践者,不仅技术先进,而且引领潮流,因此被中国企业用户广泛认可,在企业的地位日益增强。同时,SiemensPLMSoftware非常重视中国的教育市场,这次与教育部联手推出的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于2013年启动,主要合作内容和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相关专业与企业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杭电是这一产学合作项目的受益者之一,有幸参与该合作项目,并成为被授予软件使用权套数最多的高校之一。为企业培养人才是高校办学的终极目标,杭电坚持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知识复合”作为办学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放在首位。从这个角度讲,杭电与SiemensPLMSoftware有着共同目标——顺应市场需求,为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产学双方目标一致,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在这次合作过程中,SiemensPLMSoftware向杭电提供了120节点的NX软件和80节点的Teamcenter软件,并帮助杭电开展了基于工业4.0智能工厂的实验室技术方案的建设工作。此外,SiemensPLMSoftware还为杭电提供了全方位的师资培训,以及针对高级技术人员的讲座等支持和服务。对此,陈院长非常满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全面铺开,有序推进

  目前,该合作项目已全面铺开,有序推进。比如,NX/Teamcenter在教学中的运用,智能工厂实验系统开发等都严格按照计划实施。配套的教学活动也逐步展开,比如,在工科类学生金工实习中开展NX软件的应用培训等等。

  随着项目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杭电将会推出更加完整的教学体验与实践活动。

  陈院长认为,SiemensPLMSoftware的解决方案不仅帮助杭电相关专业优化了课程设计,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该方案充分考虑到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时效性很强,能支持学生4年学习过程不断线。第一年,通过智能工厂实验系统,让学生了解未来工厂的全貌;第二年,学

  生在《机械CAD/CAM》课程中学习NX和Teamcenter软件,掌握产品设计方法和制造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在CAD课程设计中,使用NX软件和Mechatronics设计平台(软件);第三年,学生在《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中学习Teamcenter软件,强化PDM实际操作,掌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第四年,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进行NX软件、Mechatronics设计平台和Teamcenter软件强化训练,结合智能工厂实验系统,让学生全面了解工业4.0,掌握工业4.0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方法。

  据陈院长介绍,杭电参与项目授课的教师全部经过了SiemensPLMSoftware官方的培训和认证。2014年杭电机械工程学院派出第一期11名任课教师前往上海参加了NX软件的培训,并通过了考试,取得了资格证书,为开设NX相关课程做好了师资准备。2014年下半年机械工程学院再次派出2位教师前往SiemensPLMSoftware上海研发部参加为期半年的培训,主要学习Teamcenter和Mechatronics课程,为讲授Teamcenter和Mechatronics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其他教师做好了准备。

  开发智能工厂实验平台,营造全新教学环境

  双方的这次合作不同于常见的产学合作,合作程度已从单一的软件产品向集成平台的系统开发延伸。其中,基于PLM联合开发的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实验平台,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两化融合特色的,能驾驭未来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卓越工程师,将杭电机械工程学院打造成为人才的培养高地。谈到这点,陈院长非常兴奋和自豪,他认为工科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超强的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智能工厂实验平台营造的教学场景生动直观,能够让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了解未来工业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尽快掌握基于工业4.0的智能制造技术。陈院长说,在智能工厂实验系统的开发过程中,SiemensPLMSoftware的解决方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学校选择SiemensPLMSoftware的PLM解决方案的初衷。

  基于工业4.0的软件硬件、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通信的智能工厂综合实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产品的规划、设计、制造和服务为特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直接采用SiemensPLMSoftware的PLM系统;第二部分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和数字化工厂,结合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柔性制造和物流控制,利用制造执行系统SIMATICIT和全集成自动化解决方案(TIA),实现信息无缝互联。

  陈院长非常看好这套软硬件集成的智能化教学实践平台,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次提到这套系统。他认为这是一套个性化定制、地方行业特色明显,具有混装功能、基于工业4.0理念的实验系统,能实现从APP客户端下订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现代化包装及物流等功能的智能工厂工作流程,对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以“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和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加快推进浙江省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共同努力,力求完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的不断深入,项目的效果逐步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得到了参与项目的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与SiemensPLMSoftware的产学合作项目非常成功。

  任何成功的合作都源于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谈到这点,陈院长再次对SiemensPLMSoftware的产品、团队和服务给予高度的肯定。据他介绍,自从杭电申报并获批该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以来,SiemensPLMSoftware一直对这次合作非常重视,西门子中国公司高管多次到杭电访问考察。通过双方的协商和努力,终于在2014年11月25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

  议。SiemensPLMSoftware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总经理梁乃明出席了签字仪式,他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的授予软件使用权充分彰显了SiemensPLMSoftware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郑重承诺。SiemensPLMSoftware将不断地为中国学生提供世界领先的技术、行业最佳实践和经验,以帮助他们成为21世纪的卓越工程师。”其后,SiemensPLMSoftware派出了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在软件使用培训,智能工厂平台搭建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中不辞劳苦,全力以赴。

  杭电方面同样对该合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专门成立了由副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机械工程学院和实验设备处全程参与了项目实施过程,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为SiemensPLMSoftware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包括双方联合开发的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实验系统;专门修订了基于NX软件和Teamcenter软件的实验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了大量关于西门子技术的教学工作;委派相关任课老师参加专业培训,并走进制造企业参与技术实践,从教师层面提高技术水平。

  正是因为产学双方的共同努力,使得这次合作完美开启,过程顺畅,达到了双方预期的目标。

  “我们相信,在SiemensPLMSoftware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和学院师生的配合下,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实验系统终将更加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在采访结束时,陈国金院长如是说。

  笔者手记:

  这次采访是通过电话沟通和邮件采访完成的。尽管与杭电机械工程学院的陈国金院长素未谋面,他的谦和与认真却让笔者印象深刻。对于这次产学合作项目的细节,陈院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可见其对这次合作的用心程度和满意程度。

  致力于培养未来技术人才的工科院校与专注于制造业的世界一流的公司合作,并开发出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实验系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不仅让杭电学子耳目一新,受益良多,更值得高校同行效仿,值得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推广。如果相关教学机构都具备这样的眼光,这样的胆识,跳出传统教育的窠臼,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引进先进的资源与技术,产学研通力合作,着力打造人才培养高地,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发展将不再遥远,制造强国也不再只是梦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工、理、经、管、文、法和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浙江省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后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设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部委。2000年开始实行省部共建、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并被浙江省列为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7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也是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中第一所信息技术类高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自1956年建校起便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于1980年正式建院,是学校最早建院的学院之一。

  

  

篇二: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同时高校还可从各类科技产业收益上缴高校的收入中提取部分比例成立创业及科技成果孵化基金高校组织由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审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拥有大学科技园的高校还应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明确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集大学的科技信息人才等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相结合为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机构并以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地作为目标开展工作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杨志卿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16期

  杨志卿

  (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产学研协同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内在动力及重要组成.考虑到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多年来在服务地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本文从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高等学校以此加强服务地方发展的原则和举措,有助于推动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方社会的共赢发展,从而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91-0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与城市之间,尤其是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作为地方高校更应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自身人力、智力等优势,在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服务地方社会.然而当前高校由于多种原因,如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等,未能在促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地方高校应当充分依托地区地域优势,认真贯彻“顶天立地”的科技发展思路,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的开放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围绕“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不断创新管理体系,开拓创新源泉,优化产业政策,加强平台建设,加深校地、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途径,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1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内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eterGloor研究员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宏观上,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有学者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2]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大量产学研研究成果由此促发.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3]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此为第一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要求,为地方高校与社会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从而高效的实现1+1>2的协同目标提供了思想搭建了平台.

  2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指导原则

  创新引智机制,强化人才引进.高校应灵活运用人才政策,营造创业型领军人才从创新到创业,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良好成长环境,形成人才从引进补贴、科研启动、项目资助到风险投资等一条龙的扶持体系.

  完善创新创业机制,改革科技评价体系.采用“胡萝卜+大棒”的科技创新促进政策,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科技成果转让、转化净收入或技术入股股份收益的比例奖励给取得该科技成果的课题组.与学校各二级学院和科研机构签订科技目标责任书,要从数量上规定各二级单位在创办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共建科研平台等方面的年度目标,并对各学院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国际国内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应更多的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出发,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功能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联合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在省市乃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统筹安排布点,实现功能辐射.以“一院一市一基地、一团队一企业一中心”为科技发展思路,与政府共建特色研究院、优选有良好合作基础的规模企业,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全面开放学校资源,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实现资源差别化投放,致力在周边地区建成各有特色的区域高新技术辐射源地和具有示范效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窗口.

  全面开放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以共建校企研发平台为契机,向企业开放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共享、实验设备以及专业培训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助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学校科研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现社会资源向学校集聚.

  3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举措

  3.1以科技机制体制改革为引领,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高校应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放眼全球,从世界范围内延揽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包括院士、“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及“杰青”获得者等.虽然招募高层次人才势必增加高校的财务负担,但这些人才的加盟将极大地增强学校的创新活力和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将带来可观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发挥引进人员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高校可采用“大师+团队”的模式,围绕重点研究领域构筑创新平台,打造重点科研机构,由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和“杰青”作为这些团队的领军人物,使学科和科研水平直接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完善人才创业机制,激发教师服务地方和创业的积极性.高校可按照“身份在学校、创业在地方”的思路,充分释放大学人才高地的优势,进一步密切大学与产业的关系,提高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人一议”的方式给予引进人才科研启动、住房补贴等支持,对于希望在学校科技园创业的人才,学校依托当地大学科技园平台和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帮助他们申报各地领军人才项目,争取企业项目的资助和各地风险投资,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型领军人才支持体系和成长环境.

  高校应同步完善制定各类产业政策,政策中需明确高校的科技成果采用技术入股、技术有偿使用、技术转让等方式进行产业化,高校所得的股权收益或净收入的部分比例将分配或奖励给取得该成果的主要科技人员,并允许教师用横向课题的结余经费作为科技企业成立的注册资本金.同时高校还可从各类科技产业收益上缴高校的收入中提取部分比例成立创业及科技成果孵化基金,高校组织由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审,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拥有大学科技园的高校还应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明确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集大学的科技、信息、人才等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相结合,为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机构,并以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地作为目标开展工作.同时提出鼓励学校教师根据企业或政府提出的需求,协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解决企业在研发、生产、售后等各环节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将高校及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成果及时转移到企业中进行成果转化,从而进一步承接国家、省及市的各类相关科研项目以及共同组织对各类科研载体的申报,并且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完善并建立以创业为风向标的评价机制.高校应制定创新创业分类指导办法,改革职称评审政策,完善修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等条例,将教师高级职务分为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临床教学型五种.其中应用推广型教师主要在学院和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工作,改变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以论文和项目为主的评价现状,为从事科技创业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教师职称评定开启另一扇门.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在高校管理层面应整合相关部门,专门设立管理科技产业的部门,明确机构建制配备专职人员,为学校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与企业和地方共建合作平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形成完整的学校产学研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科技与产业互动发展的管理体系,进而“一气呵成”的实现学校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并促进“科技支撑产业、产业指导创新”的循环体系建立.

  3.2以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高校应学习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把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地方高校成为一流大学的主要途径,按照“一院一市一基地、一团队一企业一中心”的方针,积极推动学校创新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融合,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以笔者所在苏州大学为例,2013年4月,以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要协同伙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东南大学、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等单位参与共同组建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按照“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牵引、需求导向、多元协作”的模式,协同区域优质科技创新创业资源,服务区域内200多家企业,拉动苏州工业园区“1号产业”—纳米产业的发展.此外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及科学前沿研究,苏州大学还建立了四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条件具备的高校还可利用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大学科技园可采取“一园多区”模式,依托高校科研技术创建企业,帮助企业引进投融资、转化成果、申报专利等.在技术转移中心实行“人才专业化、运作平台化、转移国际化、运营企业化、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在周边城市建立分中心以便服务企业.

  地方政府也可围绕地方战略产业结构的调整设立创新创业广场,体现科技的“一站式”服务,由当地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及高校三方共建.按照“政府引导、学校支撑、市场配置”的理念,将整合国内外优质服务资源和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形成科技成果、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公共技术平台等六大服务功能,建设覆盖当地范围、辐射周边地区的综合性、专业化科技服务资源集散地.

  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具体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即校地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一是,校地协同.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共建实体化的研究院,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院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

  合理利用现有条件,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采用自主创新的方式,把先进的基础研究条件、优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及制造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校企协同.学校与龙头企业协同,从“学校团队+地方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到“特色优势学科+龙头企业”共建研究院.学校组织科研人员为企业定向研发,零距离为企业服务.三是,国际协同.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一流企业协同,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将海外创新资源引入国内.

  4结论与展望

  深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不仅仅是高校一己之力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整合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的创新创业资源,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方能深入推进.高校应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重点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举措新途径,切实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我们应该有信心的看到,如果以我国现有“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为集群,与国内百所大型企业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协同合作,着眼于国家热点的研究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深度合作,并以此为试点,带动其他高校向不同领域拓展.此举定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互动共赢、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4]

  参考文献:

  〔1〕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

  〔2〕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破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3-20.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4〕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篇三: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探讨

  闫翠香;丁新泉

  【摘要】探讨了浙江农林大学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效,详细介绍了围绕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创新创业类实习基地、实践能力培养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举的农林类实习基地、实习实训与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工科类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园林类实习基地4类典型基地建设情况,阐述了实习基地建设在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和水平、高校与企业共赢四方面的成效。%Thearticlediscussedtheguidingideology,theconstructionprocessandtheconstructioneffectofpracticebaseinZhejiang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Introducedfourkindsoftypicalcasesofconstructionofpracticebasesuchas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trainingbaseaimforecological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theagricultureandforestrypracticebaseofthecultivationofpracticeabilityandorder-orientatedmode,theengineeringpracticebasecombinepracticewithinnovation,andthegardenspracticebaseofbuildinginnovativetalentswithenterprise.Elaboratedtheeffectsofthepracticebaseconstructioninimprovingthepersonneltrainingplan,improving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ofgraduates,promotingproportionandlevelof"doubletype"teachers,andwin-winbetweenuniversityandenterprise.

  【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

  【年(卷),期】2012(053)008

  【总页数】3页(P105-106,15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探讨

  【作者】闫翠香;丁新泉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浙江临安31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浙江农林大学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履行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和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的重要使命,浙江农林大学结合浙江省经济特征,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习基地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重要公共平台,是高校教学空间的延伸,是连接高校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化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学校和企业产学研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概念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以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为目标,遵循“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统一、教学计划与产业(行业)体系要求统一、课程内容与生产(产业)要求统一、实践基地与生产基地统一、师资队伍与生产劳动互动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企业、政府3方教育资源,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教育模式[1]。

  2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坚持生态化教育理念,坚持能力培养与竞争意识培养并举,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为指导,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2],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3实习基地建设典型案例3.1围绕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推进创新创业类实习基地建设浙江农林大学历来重视实习基地的培育。自确定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后,该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拓展学生实习基地。2011年该校与宁波市农业局及10家涉农企业签署了《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合作协议》,涉及蔬菜、水果、生态农业、獭兔养殖等种养业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农业研究所、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相关企业和机构,双方将围绕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与推广等方面深入合作。10个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将承担大学生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科研合作等工作,同时学校鼓励教师与相关企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合作与服务,并将在此基础上,陆续建立更多创新创业类实习基地。3.2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订单式培养并举,推进农林类实习基地建设紧密结合杭州农林业的资源优势,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办学,培养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精神的三干人才,秉承“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政策牵引、制度激励、运行保障等多种途径,大力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建立的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杭州野生动物园、临安横畔林场、临安玲珑林场、临目太湖源风景区、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安吉竹种园、浙江虹越花卉公司、浙江

  森禾种业公司、正大集团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等数百个农林类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动物科学、中药学、生态学等一系列专业的相关农林类课程的实习实训需求。充分发挥校外资源优势,实现学校与行业、产业对接,推行人才订单式培养[3]。实习基地的建立和使用,扩展了学生视野,有效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扩大了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起学生宿舍,实现了课堂进企业,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和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学生可以真正接触和感知产业,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与正大集团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企业出资,企业“点菜”定制专业课程,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人才,接受企业的培训,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企业工作。3.3实习实训与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推进工科类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浙江农林大学积极探索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先后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积极与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和企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联合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现与企业、专业的无缝对接。企业提供场地和专业设备,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输送本领过硬的专业毕业生,向企业提供智力人才保障。5年来与浙江圣奥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杭州中冠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荣事集团、浙江大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升华云峰新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45个。学校和基地双方积极推进科学合作研究,结合教学实习,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申报与实施,实现“产、学、研”项目的有机结合。3.4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园林类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协同、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推进园林类实习基地建设。目前,该校已建立黄山西递宏村写生基地、嘉善西塘写生基地、杭州园文局所属公园、苏州/无锡/上海园林实习基地、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盈一村、杭州大华集团公司、杭州之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19处,形成了省内省外、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协同、校企合作”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基本满足园林类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的需要。同时,该校与遂昌县人民政府、绍兴市人民政府开展校地合作,与浙江中亚园林景观发展有限公司、杭州爱立特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园林绿化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集实习实训、奖学金设立、就业、双师型师资共享、共创研发中心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校企、校地合作教育联盟。通过系统改革实践,力求园林类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园林规划设计、管理与研究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联合政府、企业、其他高校建立园林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为同类高校园林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4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4.1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培养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企业与专业的无缝对接,让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该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出谋划策,不断发现现有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与缺点,在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让其更加符合企业与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4.2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使大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其学习动力。不仅提升了实际动手、团队合作、协调与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运

  用知识能力,还促进了毕业生心理健康,从而大大拓宽了其就业渠道,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才,最终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4.3不断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和水平实习基地是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技术研发、职业培训等多领域合作的桥梁,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入企业第一线,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了指导学生开展技术转化、推广和应用综合能力,这样有助于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服务的可靠保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4.4打造了高校与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校面向企业、社会的服务能力,而且借助企业资源毕业生上岗快,动手能力强,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与社会的一致认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校的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实习基地的建设实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企业构筑人才高地,培养认同企业文化、具有企业主人翁责任感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持续发展、开发和储备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学校和企业双方积极推进科学合作研究,结合教学实习,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申报与实施,实现“产学研”项目的有机结合,共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果。5小结通过浙江农林大学4类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分析,结果表明,4类实习基地特点鲜明,成效显著而且各有侧重,在同类实习基地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实习基地建设内在机制与外在环境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跟进,以便更加系统地剖析各类实习基地建设的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

  【相关文献】

  [1]刘常云,王恩玮.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及模式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7.[2]王娟.关于加强本科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093.[3]李厚忠.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6-160.[4]艾训儒.新时期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及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1):17-19.

  

  

篇四: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坐落在古都南京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在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和江苏省商业学校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高职学院.建校半个多世纪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塑造了学校的文化个性和独特风格,现已培养的5万多名管理骨干和专业人才遍布大江南北,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认同,被誉为“江苏商界的‘黄埔军校’",我省“现代经贸人才的摇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上世纪后半叶,还是在快速跨越的新世纪头五年,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改建高职学院后的三年多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打造商贸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了从成人高校向高职学院转变;从为传统商业服务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转变;把传统的办学经验提升为“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核算的商贸流通领域的管理骨干和商业生产经营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探索出一条商科类学校做大做强的新路子,被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称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省内有重要地位的高职学院”。首先,我校有着50多年中职办学历史和20多年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的办学传统,在江苏省示范性成人高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长期合署办学的实践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其次,我校一直由原江苏省商业厅主管,行业办学的优势比较明显,与工商企业长期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在全省商贸流通领域享有盛誉。再次,我校位于省会南京,地处我国商贸发达的东南经济大都会,区域优势突出,辐射面较广,服务经济的层次较高,办学成效较为显著.

  一我校肇始于1952年。建国初在接收和改造私立镇江新华中学等5所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苏南镇江商业学校,这是党和政府独立创办商科教育的开端,开创了我省商业职业教育的先河.到1965年正式更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时,办学实力已进入国家商业部所属院校的前三名.“文革”后复办,1980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校。1983年在原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基础上组建的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最早的管理干部学院之一。1987年省商校与商干院两校合署办学。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追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学历教育与干部职工岗位培训这种“双轨教育模式”,一直是并行发展,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1958至1959年,经省委批准曾一度扩建为本科建制的“江苏商学院”,设有7个专业,开办学历教育。仅以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承担相当繁重的正规化培训各级经济干部和管理骨干的重任,主要担负全省市、县商业局长一级岗位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委托,承担全省市、县工商局局长、基层工商所所长的职业岗位培训;特别是多次受国家商业部的委托,举办了面向全国商业系统大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以及为新疆等地开办少数民族班;此外还受国内贸易部的委托,承担全国肉类加工企业主管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的厂长培训任务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一直是我省商业系统内的最高学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校就率先提出了“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办学方针,被国家商业部在全国商业教育战线推广,后来又被粮食、供销、物资等行业职业教育广泛应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的办学思路及时调整为“立足商

  业、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经济。”这里的“立足商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狭隘的小商业概念,而是涉及到大商业、大流通、大贸易、大市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校围绕流通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为保证、以管理为基础"的办学理念,又明确提出了“立足商贸、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从传统商业战线拓展到现代贸易流通领域,学校专业设置更宽泛了,服务面向也更宽广.

  我国加入WTO后,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例愈来愈大,服务型社会正在出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势在必行。2000年,学校整建制划归省教育厅主管,特别是改建高职学院后,更加注重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方针,创新培养模式,鲜明地提出了“以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要服务面向”的办学新理念.

  作为一所“老字号”的商业学校,如何坚持特色办学,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求新、求活、求变、求实的办学思路,这是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02年1月,我校组建新的领导班子,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大做强、办出特色”。专门成立了改革发展研究室,修改完善“十·五”发展规划和新校区建设规划,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举措,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商贸跨越发展,求实创新丰富特色。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校领导作了《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与我校发展目标》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做大做强、办出特色的奋斗目标.2003年10月隆重举行了校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全面回顾并总结了50年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以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的精神,强调提出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为全省“两个率先"服务、为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

  2004年4月27日《新华日报》刊载了《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打造一流的高职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纪实》的署名文章。近几年来我校的发展道路,可以用“跨越”这两个字来概括。形势和任务也迫切要求我校尽快“做大做强、办出特色”,这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发展方向.

  建校半个多世纪来,商业职业教育始终是我校发展的一条主线。我校经历了江苏省商业学校、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主要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也相应地展示出几个主要方面:矢志不渝地为江苏商贸领域服务;与时俱进地为江苏流通现代化服务;积极努力地为推进和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时代特征、区域特点、行业特性,就凝练出我校自身独有的特色:“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

  二1、着力找准办学定位我校的办学定位可概括为:第一,举办高职,突出技能。这是培养规格的定位。具体而言,我校培养的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的商贸流通领域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上,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围绕职业需求,构建以适用、适应、适合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第二,面向市场,服务经济.这是服务面向的定位。我校根据江苏新的支柱产业、区域主导产业以及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标准设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设计专业培养方向,贴近社会实际和职业分工,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优化职前,抢滩职后.这是专业结构的定位。我校在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提高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我们立足商贸流通领域和三产类专业,巩固并发展学校的基础专业和传统专业,抢占社会的热点专业和新兴专业,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拾遗补缺,发展以岗位群为主的专业群,形成职前职后相补充、学历教育和岗

  位培训并举的发展格局。第四,立足商贸,服务企业。这是创建特色的定位。长期以来,我校形成的办学风格是:坚持面向江苏商贸流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新等多方面的需要;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教师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学生有职业创业能力.

  我校“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的办学特色,具体表现在:“立足商贸”,是我校办学特色的行业定位。就是长期依托行业办学,坚持发挥和体现商贸优势。“校企合作”,是我校办学特色的方向定位。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是我们的发展优势,校企联袂闯市场,共赢发展谱新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定位.社会急需大批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打造",是我校办学特色的实践定位。我们以打造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上,即:立足于“银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在商贸流通领域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管理、服务工作,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这类岗位主要是企业的市场营销员、物流管理员、会计员、食品质检员、食品营养成份分析员、家电维修员、计算机操作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实践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而进行。我校长期以来实施“专业+特长”的特色教育,狠抓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需定位是:“合格+特色”、“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批岗位,满足企业能级提升的需要。

  2、紧贴市场设置专业我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紧扣一个“商”,紧抓一个“优”,紧盯一个“特”,结合自身实际,面向社会,瞄准市场,通过与人才的使用者-—-企业密切联系,了解市场动态,科学设置专业,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拓展专业优势。一方面紧紧把握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优势和特色,及时在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骨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设置。例如:通常会计事务所招聘的是会计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因此“注册会计师”并不是我校的培养定位,而“注册会计师助理”恰恰是我校的定位,是专门协助注册会计师查帐的一线专业人员。一个注册会计师需要一个或数个助理,正是这个“定位”让我们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又如:传统的旅游专业就是培养导游的,宾馆服务专业就是培养服务生的,而我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导游技能,还要能从事旅游策划、旅游市场销售、酒店营销组织等.我校现有专业或专门化方向,涵盖了大商业、大流通、大贸易、大服务的方方面面,基本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的需求。我校初步形成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并存、结构较为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群。3、校企合作共赢发展我校始终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这里的“服务"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和培训、校企合作办学以及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活动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着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企业实际,同时,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服务就业工作。4、多元办学增强效益

  我校着力强化特色,彰显自己个性,办学效益大大增强,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服务商贸流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局面,形成了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办学格局。

  5、努力强化社会服务我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着重进行应用型研究,注重挖掘科技潜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市场策划和管理咨询,向社会提供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

  三1、学校整体的社会形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半个多世纪办学历史的老校,也是我省商业职业教育的名校,更是一所正在迅速发展的新校,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我校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和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还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外国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以及国际东方药膳食疗学会江苏分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财经类职业教育专业教研中心组组长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商贸与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牵头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中外合作与国际交流研究组组长单位等.2002年以来,我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三甲.在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授予的1997-1998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的基础上,又连续两次被省教育厅授予2001—2002年度和2003—2004年度江苏省“文明学校”的称号,全省仅有两所高职学院获此殊誉,我校是其中的一所。我们还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厂(校、院、所)务公开先进集体”、“江苏省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及平安创建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此外,我校江宁校区建设指挥部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我校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获“江苏省优秀高教研究机构”以及“全国优秀高教研究机构提名奖”等。2、产学研结合的层次依靠企业、服务企业、校企合作办学是商业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商业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任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校就实行半工半读,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商业专业理论,一半时间到商场、基层劳动实习。我校的干部岗位培训实际上主要是半脱产,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每期培训结业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又为在职进修接受正规化学历教育提供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尽管全省商业体制改革变化较大,但国有商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功不可没的.由于学校长期重视依靠企业、服务企业,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实力,使学校在自主发展中充满了生机。特别是在搭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发展集团化、集成化、集约化职业教育,精心打造职教的“航母”和创建职教品牌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前夕,2005年4月,我们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有100家院校和企业加盟,从而把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专门发来贺信,《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以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都作了大篇幅的宣传报道。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是教育为经济服务,打造职业教育培训连锁超市的新途径;是实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新模式;是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培养应用型“银领”人才的新高地。这是迄今为止我省已成立的6家职教集团中,规模较大、参与单位较多的一家.我们首家注

  册了“服务业网站”,同时拟向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商标注册”。具体地讲,集团有“六大任务”:连锁超市培训、分段衔接培养、共享优势资源、开拓服务领域、改革教学模式、交流沟通信息等。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运作,创新了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的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坚持围绕专业抓科研,依靠科技促产业,办好产业促教育的发展思路,注重从深度和广度上开掘,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开展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多;第二,校企合作的紧密度较强;第三,产学研结合的层次较高.我们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几个小技术、小产品的合作上,而是从学校与企业的整体或系统上进行长远的战略性、深层次合作;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一定的“门槛”,注重与那些有实力、有信誉、有基础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带有全局性或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合作,在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强化校企合作经营意识,建立健全校、系两级产学研结合机构。二是创新机制,创新财务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加强产学研结合各项制度建设,逐步将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优化配置,强化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体系,使产学研与专业建设融合配套,形成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模拟仿真实训到校外全真实训的完整体系。四是体现效益,锻炼师生,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和范围,做到围绕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和应用技术研究,“以销定产"、“适销对路”。

  3、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是我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也是“立足商贸,服务企业,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开辟了学校发展的新路径,而且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一批批学子在我校宽厚、和谐、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中,走上成才的正轨,成为职业劳动者和脱颖而出的商界英才,我校使他们在闯世界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多年来,我校人才培养所生产出的“产品"———毕业生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素质.从事商业工作的人一般都是直接与钱和物打交道的.我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德智教育,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培养社会主义商业合格人才的专业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一颗红心、一本铁账、一丝不苟、一尘不染”这“四个一”的标准。二是高技能。我校一直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办学传统,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去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我们就对财经类学生提出了要做到“四个一”的具体要求,即:“一手好字、一个好口才、一手好算盘、一手好文章”。专门设置技能课,规定训练时间,实行一张毕业证书、多种技能证书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生学会心灵手巧。这对他们成人和成才影响很大。三是就业创业竞争能力较强。我们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真诚求理解,以贡献求支持,以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吸引学生,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留住学生,以突出的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以高就业率和岗位就业质量取信于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实践来丰富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服务就业,通过创优教育来提高就业率,社会和企业对我校毕业生认同度较高。目前,我校已经构筑起一个为学生成长服务、保障学生成才和就业的框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就业有特长优势,创业有能力优势,在社会上很走俏.有的专业学生,甚至在校时就“名花有主”。良好的就业前景和高质量的毕业生素质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2002-2004年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78%、99.33%和99。86%,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9。47%。半个多世纪来,学校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从这里走出了政府官员;走出了新时期商人;走出了商界精英;走出了现代企业家;走出了成功创业者;走出了“小老板”和“大老板"。正如人们所评价的那样:我校的毕业文凭,就

  像一张通行证,在商贸流通领域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篇五: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改革动力足产教融合强创新创业广--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期刊名称】《决策探索》

  【年(卷),期】2015(000)007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打造课堂小舞台,跃上经济主战场。”近年来,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以下简称“经管系”)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依托合作发展联盟,突出应用导向,致力于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与市场、行业、企业及社会的有效对接与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课堂教的要适应市场要的。”为进一步提升转型发展水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经管系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在学习评价与考核方式上,经管系以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进行了大胆改革。所有考查、考试课程均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

  式,以分段式、过程式、结构式、课程论文等考核代替传统的考核方式,其他课程考试试卷中案例分析型或综合应用型试题的分值不低于50%。特别是让学生参与考核,通过自评和互评,找出差距和不足,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开展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为内涵的“四创”教育,把“四创”教育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多年来,经管系持之以恒地尝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专业特色建设,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经管系已初步形成了重实践、强能力、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们普遍认为,这种喜闻乐见的灵活教学模式不仅让自己明白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而且也进一步活跃了思维,打开了思路,提升了创新能力。在专业与质量工程建设方面,经管系始终不渝地把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龙头建设工程,强力推进,努力抓出成效。2014年,经管系的会计学专业成功获批为河南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现了经管系在省级本科教改工程方面零的突破。多年来,经管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积极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参加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持续不断地通过开展教学比武活动、评课说课、举办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夯实教师的教学功底、理论基础。同时,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大力实施开放式办学,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通过两年的努力,经管系70%的教师已有过到行业企业锻炼的经历。目前仍有4

  位博士、教授分别在驻马店市发改委、上蔡县工业集聚区、河南乐山电缆有限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经管系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由两年前的18%提高到了56%,老师和企业合作共担的科研项目有12项。在“走出去”的同时,经管系还着力实施“请进来”战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试行柔性用人机制,通过智力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士参与指导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近两年来,经管系已聘请6位来自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把企业搬进校园、把课堂搬到企业”,大力搭建学生练武平台。经管系依托合作发展联盟,积极与企业联手,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共建多样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联盟企业承接相关专业学生的操作训练、顶岗生产、毕业设计等;按照“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协同完成、市场检验”的基本要求,大胆改革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和评价方式,着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创新。黄淮学院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力引擎,先后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进口物资公共保税中心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共建用友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和跨境电子商务学院。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ERP技术创新中心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5月经管系还将承办第十一届“用友新道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南总决赛。目前,经管系有152名相关专业的学生正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学院进行顶岗实习。“黄淮网商园”已成为助推经管系实践教学的又一引擎。作为省内高校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黄淮网商园”现已吸引13家企业入驻,可同时为经管系相关专业提供近200个实习岗位,经管系为此委派专门教师配合企业进行共同管理,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老师的管理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经管系还深入开展了以实践育人为中心的、注重学生能力培

  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积极组织十大“应用之星”评选活动,对获得“应用之星”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予以表彰,并在评先评优、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方面优先考虑,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融入“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的浪潮中去,努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经管系还专门成立了“经管系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以及各类与专业相关的考级、考证,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合作发展联盟单位市旅游局联合开展系列大型活动——微电影剧本征集与拍摄,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创新型竞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技能,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更深入、更熟练地掌握企业的实际业务,强化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处理企业业务的能力。有道是实践出真知。经管系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效如何?仅2014年一年,经管系学生就有686人次在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得46个奖项;毕业生中获得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比例更是达到84%;学生完成了5项科研项目,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2篇;在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经管系连续两届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有7项创新创业项目荣获一等奖。“课堂练本领、课后闯市场”。良好氛围不仅点燃了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激情,也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王永鑫、景付龙分别是经管系2011级会计学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去年,两人联合创办了驻马店市开发区汇智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目标定位于高校市场,并成功获得“黄淮学院第二届移动杯”二等奖和“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15万元的创业孵化基金支持。2014年7月18日,经管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苏保方成功创办了陈记炸酱面馆,短短8个多月就盈利近30万元。

  同为经管系酒店管理专业的李媛媛、赵常征、张东风、白旭等4位学生创办了驻马店市易学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旨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目前已经为很多的客户安排了优秀的大学生小时工,在大学生和客户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2014年10月10日,经管系赵艺等6名同学也不甘示弱,成功创办了驻马店市果益佳果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鲜水果连锁销售及水果生物科技研究开发,运营3个月盈利8万元,荣获“黄淮学院第三届移动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此外,经管系电子商务专业郭方利等4名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创办了驻马店市织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服务于电商行业,现已发展上蔡县圣美集团、确山龙通公司、确山胳膊牛肉等客户群。疾风知劲草。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学生自主创业随之风生水起。我们坚信,未来,随着愈来愈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的浪潮中,经管系一定会诞生更多的大学生企业家。届时,黄淮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供稿)

  

  

篇六: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新产品研发

  齐凤梅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一个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走“科技兴企”的道路,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产品。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企业技术进步的生力军,产学研合作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充分运用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改变企业存在的科技力量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新产品开发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进程不快的状况,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页数】2页(P172-172,173)

  【作者】齐凤梅

  【作者单位】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1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相关文献】

  1.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发展r——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重科院开展交流合作[J],陈晖2.表先进抓案例树典型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新跨越——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

  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镇申报工作启动[J],韩羽3.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赴江西、辽宁调研[J],郭曼4.新产品研发中企业产学研合作形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李常洪;林峰;范建平;宋志红5.新产品研发中企业产学研合作形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李常洪;林峰;范建平;宋志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与指导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做好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产学研示范基地)认定和指导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应拥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和技术创新氛围,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服务机构。

  第三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产学研促进会”)具体负责产学研示范基地的认定和指导工作。组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示范基地指导和评审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类型与认定条件

  第四条产学研示范基地的申报类型包括:(一)区域类型:各地、市、县、区等县级以上综合行政区域;(二)产业园区类型: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的专业化产业基地;(三)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在产学研合作中成效突出,科技转化能力较强、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1

  第五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区域类型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GDP应不低于500亿元;园区类型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GDP不低于30亿元;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二)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软硬件环境,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三)成立有以主要领导为牵头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和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四)有常设的管理服务机构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五)有一定数量的产学研合作规模企业和省部级以上计划项目及创新成果;(六)有共建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技术推广转化中心等机构;(七)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相对集中、法律关系明确、可自主支配的基地,有与省级以上大学或研究院所产学研合作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的产品年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第三章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产学研示范基地的申报、认定程序:(一)申报单位填报《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申报书》一式两份,报产学研促进会;产学研促进会将组织由政产学研金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对申报单位及其骨干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评审,并提出认定意见。(二)通过评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在网上公示后如无异议,在当年召开的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暨促进会年会上予以公布,授牌,并在媒体上发布;(三)产学研促进会对获批准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发展情况进行不定期调研,对调研中发现的不符合本《办法》的问题提出限期改正意见。若在整改期内无任何改进,将取消该产学研示范基地的资格。(四)认定的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有效期为5年。

  第四章指导与服务

  2

  第七条产学研促进会组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产学研示范基地工作的发展方向、产学研示范基地管理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产学研促进会每年组织专家咨询委员对产学研示范基地进行考察。

  第八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产学研促进会和地方产学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产学研示范基地应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改善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形成特色高技术产业。

  第九条产学研示范基地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思路,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国家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工作积累经验。

  第十条产学研示范基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地方以及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第十一条产学研促进会将充分利用本会资源,对产学研示范基地给予重点服务与支持;并定期对产学研示范基地工作进行考察,不合格者,取消其示范基地资格。

  第十二条产学研促进会为示范基地提供下列服务:(一)加强协同创新,支持和协助基地申请国家计划和重点项目,协助基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二)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发挥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平台作用,指导基地开展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三)优先参与中国产学研创新与促进奖的推荐和评选;(四)根据产学研示范基地需求,举办基地成果展示、信息交流、项目对接、合作洽谈等活动;(五)根据产学研示范基地需求,举办示范基地创新论坛和各种专题讲座,优先安排示范基地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创新人才培训活动;(六)推进示范基地开放式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七)积极宣传推广基地先进事迹与经验,提升基地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第十四条本办法解释权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3

  

  

篇八: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南宁市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3.02•【字号】南府发[2009]18号•【施行日期】2009.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南宁市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意见(南府发〔2009〕1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升我市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现就推进我市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走出一条应用型、开放型的自主创新之路,制定如下意见。

  一、建立南宁市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必要性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政府、科研、生产不同部门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互补,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有机对接和融合,通过政策环境优化、科技成果转移、技术入股、创新外包、联合攻关、合作研发等形式,构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互动组合的战略性、长期性和紧密性的创新体系,其目的在于组合各种技术创新要素,聚焦社会财富创造过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市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加快推进,产研联合、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但是创新资源不足、创新人才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政产学研合作还缺少有效的机制和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此,发挥政府目标导向和政策调节作用,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已经成为我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不仅有利于拓展和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加快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且对于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市实际,把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的,以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紧紧把握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促进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三、基本原则(一)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的调控作用,加强和支持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孵化器、专业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放活人才资源、科技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市场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和支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二)企业主体原则。明确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把政产学研合作的基点放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上,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动作用,吸收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技术要素的机制和形式,通过技术投资、入股、联合协作等形式,按照风

  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要求,使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持久健康运行。(三)产业化原则。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的,把重点放在培育支柱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扶持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政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

  (四)合作联动原则。按照“互动互补、各方联动、协同推进”的要求,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各方面积极性,集成投资、政策、体制、文化、环境的综合优势,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增强协作,形成和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整体合力。

  四、目标任务以产业化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建立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政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15年,要完成:(一)培育50家产值超亿元以上的政产学研合作重点企业;(二)转化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值超1000万元以上的科技成果;(三)建设完善50家企业研发中心(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四)建设完善5个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培育和孵化科技型企业100家;(五)形成10家高校政产学研合作的战略伙伴;(六)建成5个对重点产业有强大支撑作用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七)建成3个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政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专业示范园区;(八)建成5家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九)建成10个以政产学研合作为依托的功能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专业乡镇;

  (十)新增创新产品100个,创新技术100项。五、探索合作模式,拓展政产学研合作的途径(一)建立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以自愿平等、权责对等、互惠共赢为原则,以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为重点,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各县(区)和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探索和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二)全面拓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多层次合作。鼓励企业与院校联合申报863、973、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引进高等院校与南宁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南宁企业和地方政府定向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项目开发,推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推进与高等院校合作,实行校企挂钩,实现优势互补,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动。(三)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推进在南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的联合协作。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放活科教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管理分配机制,按照“权责明确、利益明晰、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院所制度。引导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装备共享等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本地高校、科研院所选派科技人员到重点基地、园区、企业挂职交流,定期组织召开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和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六、构筑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一)加快政产学研合作功能园区建设。以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专业园区为

  重点,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合作机制建设,扩大项目与成果来源,把一批主题园区建设成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的窗口和成果转化的基地,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持续创新力和带动力。优化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创业中心及各类科技孵化器的承接辐射功能,推动孵化器向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集群。

  (二)加大政产学研合作的重点企业建设。按照科技创业和企业创新的要求,突出企业在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根据企业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企业政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和途径。对技术创新需求强的企业,要多形式、多渠道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对关键技术、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合作开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各类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平台建设。围绕重点和优势产业,引导我市园区、企业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合作,共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政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进15家省级技术中心和30家市级技术中心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构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平台。

  (四)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建设。按照“重点建设、辐射示范”的要求,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各县(区)、乡镇、专业园区产业化基地开展全面合作,鼓励支持我市产业集群、功能园区、专业乡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行定向挂钩和多向挂钩。针对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重点成果转化等问题,实施联合攻关,合作互动,提升基地化水平。研究制定政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认定标准和办法,成熟一个,认定一个,并集中有关专项扶持政策,择优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政产学研合作人才高地(一)以企业为载体,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建立完善的培养、引进人才

  使用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科技与人才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与合作机制院校合作设置课程,加快培养急需和紧缺人才。利用合作项目载体,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企业家,引进一批学科或技术带头人,引进一批拥有科研成果、研发能力较强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培养企业自主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选派一批科技人员到政产学研合作院校进行客座研究和合作培养,参与项目前期研究。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攻目标,合作培养一批在职工程硕士、博士。

  (二)改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以多种形式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我市兼职、挂职或短期工作,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建立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把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作为业绩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资格。鼓励优秀人才和团队进入或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项目开发公司。

  八、建立健全政产研合作服务体系(一)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市政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站,整合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信息资源和科技供求信息,建立合作院校专家库、科技成果库、信息人才交流预备库等基础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信息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政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企业需求对接会等活动,架起各方信息传递、沟通的桥梁。(二)搭建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通过虚拟市场、网上市场等形式,拓展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发布、成果评估、价值认定、产权转让、融资担保等服务,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活跃技术成果市场交易。

  (三)强化社会中介服务平台。加强和完善市(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在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企业策划、科技项目和产品申报,成果价值评估、风险分析、市场调研、产业化论证,知识产权保护、产权交易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重点发展一批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以人才、信息、咨询、管理、技术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会中介机构,为政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运行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九、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营造政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发展环境(一)加大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力度。加大对政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设立科技专项资金用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政产学研合作的高等院校、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鼓励支持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应用性科技成果来我市转化。(二)明确政府资金投入方向,调整专项资金使用结构。政府各专项资金包括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要优先向相关领域内的政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逐年加大投入比重。重点支持合作机制体系建设、重大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和前期开发。完善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把用于政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资金的比重和投入方向作为评价绩效的重要依据。(三)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鼓励各县区设立政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用于区域内政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要载体建设,市科技专项经费根据各县区政产学研合作拨入经费总额,按一定比例给予资助。鼓励企业和社会个人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形式建立科创投资基金,重点用于成果转化和技术孵化。(四)加大政产学研合作的人才激励机制。我市青年科技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

  与全面合作院校联合开展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列入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给予资助。

  (五)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维护创新企业和创新者的权益。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形成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创立行业标准,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打击各种知识侵权和损害发明创新者权益的行为。

  (六)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组织保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政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列入对相关部门以及县(区)主要领导的考核体系中加以监督考核。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政产学研合作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工作,研究政产学研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落实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事宜,负责政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产学研合作联席会议,实施具体工作的考核和奖励。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共赢的诚信档案,对不讲诚信的合作方实行黄牌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资格。

  十、加强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政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及作用市级各媒体要大力宣传政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意义,树立自主创新先进典型,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风尚,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人文氛围。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日

  

  

篇九: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江西: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创新新高地

  作者:曾宪瑛来源:《江西教育A》2020年第09期

  淑媛辣酱是江西外语外贸学院2009届学生叶一帆毕业后自创的项目,起初销售量一直上不去,列入学院孵化项目后,定位为现代白领便携式调味品,重新设计产品形象,创新营销手段,现年产值已逾千万元。

  江西省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强调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质量管理和过程监控的具体要求,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创新新高地,助推江西经济发展腾飞。

  [紧扣“立足点”,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江西全省14所优质高职院校牵头,会同37所职业院校、职教集团开展江西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共同组建全省十大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省教育厅开通了“江西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了面向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工业园区、行业企业的“产学研用”综合性服务平台,促进了高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与合作双赢。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设校企合作管理办、出台合作育人管理制度等,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江西省共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20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9个,并遴选江西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等5个职教集团推荐至教育部申报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紧密对接江西十大产业、自然资源行业、赣州“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需求,成立“江西國土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带动校办企业、校企合作、社会培训“三驾马车”,服务“一带一路”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显著提升。

  九江职业大学与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开展人才培养,推进区域产业转型优化升级,与武汉大农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农人班”,与九江博莱集团合作成立“博莱班”,与广东温氏集团江西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等。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与赣州市南康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南康家具学院,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零距离对接,目前已开展了3个家具班学生的教学实习,毕业生工作岗位几乎涵盖了整个家具产业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入驻九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园、企、校合作共建了独立法人资格的“九江产教融合发展中心——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发展基地”,为学校的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好的孵化基地和平台。

  [抓住“对接点”,推进校企订单式合作]

  江西持续加大引企入校力度,拓展校企合作内涵,抓住产教融合的对接点,以合作订单班为重点,全面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目前,江西全省有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1个(其中职业院校试点17所),在实施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基础上,确定了2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了国、省、校三级全面共推现代学徒制的局面。2019年,江西省高职订单培养学生34599人,较2018年增长27.95%。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与重庆万学创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入门激发—通识培养—实践强化—精准引领”衔接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更好地创业和更高质量就业。

  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先后与江中药业、江铜集团、海尔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60多个企业冠名的定向班。

  江西省医药学校现有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和冠名班等校企合作班23个,同时采取加入共建校内实训室、教学资源库等合作形式深化产教融合。

  木林森实业有限公司自落户吉安以来,中基层技术人才和班组管理人才缺口较大,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不仅给企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同时还为企业在职员工定制了各种类型的技能、学历提升培训。

  [寻求“创新点”,打造产教融合创新高地]

  九江职业大学开展“利用餐厨垃圾养殖黑水虻”项目研究,基本解决了学校食堂的餐厨垃圾问题,在振兴乡村、秀美乡村建设和垃圾分类等政策背景下,项目推广前景可观。该校还与九江市农业局共同成立了“九江市茶文化研究中心”,扩大庐山云雾和宁红茶品牌宣传。

  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重视基于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践任务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始终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课程围着岗位转、知识围着技能转”的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条培育优质生源、校企深度合作、促进高端就业的路子。

  目前,江西省已经开展前两批共计全部1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105所院校参加试点,试点学生规模达到55977人,开设了73个考评站点,已经完成5150名学生考评;“1+X证书”试点214个,涉及177所院校,试点学生规模达到8.5万人。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大力推广“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使用和应用,推动江西优质企业积极申报“1+X”培训评价组织,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创新性创造性。

  

  

篇十: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期刊名称】《山东经济战略研究》【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4页(P41-44)【作者】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

  近年来,沂水县按照“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高举发展争先大旗,围绕“走在前列,争创强县”发展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以实施“125”工程为总抓手,真抓实干,加压奋进,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1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全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758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73家,完成产值1112亿元、利税84亿元。连续三年入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和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重要保障,主动作为,动真碰硬,全县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一、举全县之力,高点站位推动,筑牢民营经济发展保障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县域发展的生命线,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考核,摆到突出位置,围绕发展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切实当好民营企业的坚实后盾。

  (一)坚持发展导向,提供政策支持。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基础上,结合三引一促、二次创业、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开展,凡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凡是有利于企业成长壮大,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给予支持,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激励发展政策。2017年,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的实施意见》《沂水县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工作方案》《沂水县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和涉企经营性服务目录清单》等文件,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帮扶力度。(二)坚持需求导向,创新服务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开展县直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由92个县直部门279名领导干部联系279家重点企业,建立联系干部、部门主要负责人、县级分管领导、县总网格四级网格工作体系,全力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需求诉求。截至目前,共搜集企业诉求527条、办结461条。同时,选取全县纳税200万元以上的45户工业企业、全县“125”工程中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的15个在建项目,确定为全县优化发展环境重点保护企业,每月1~20日为重点保护企业的“宁静工作日”,除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督、司法类案件调查外,各执法执纪单位一律不得进入重点保护企业进行检查,切实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三)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打破瓶颈。针对实体经济房产手续不完善,缺乏抵押物融资等难题,大刀阔斧、敢于突破,研究出台了完善工业企业房屋产权登记手续的具体办法,全面整合县内资源,再造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分期分批为全县150家民营企业完善房产手续。截至目前,共为138户企业完善房产手续,全部办理完毕后,可为企业办理房产面积350万平以上,提供融资额度25亿元以上。二、用改革红利,主动靠前服务,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坚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狠下功夫,全力创优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使企业规范经营受保护、政府服务管理受监督。(一)以便商利商为目标,创优政务服务环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真正让民营企业和市场主体不找关系、不送礼说情就能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一是精简审批事项。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调整或者变更的,及时安排相关部门搞好衔接落实,实时更新目录信息,2017年共调整取消县级行政权力事项184项,清理各类证明和盖章类材料28项。二是提高审批效率。18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退,151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即到即办、只跑一次的目标,107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提速到5个工作日内办结。扎实做好民营企业审批手续服务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全程代办和跟踪督办,加速审批、加力服务,使办理时限比原承诺时限再缩短30%以上。三是推行网上审批。积极推进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向网上审批平台集中。截至目前,全县42个单位的255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上网”,网办率达到80%。(二)以聚商活商为目标,创优公平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措施,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2017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114户,换发“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686户,办理个体工商户“二证合一”902户。同时,大力培育具备多元化市场服务功能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市场与政府间的桥梁作用,努力为各行各业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2017年新批准成立直属行业商会2家。

  (三)以护商安商为目标,创优良好法治环境。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促进市场主体守法经商,让市场依靠规则和法律保护健康运行。一是提高纠纷调解效率。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在狠抓公正执法,及时裁判

  的同时,积极引导当事人利用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力争让民营企业解决纠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二是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依托县工商联法律维权服务中心,着力解决企业在维权方面遇到的难题。2017年为26家企业开展维权活动30次,挽回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三是弘扬企业法治精神。扎实开展“法律进民企”活动,积极组织法律宣讲团深入民营企业开展法治巡讲活动,并健全完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四)以尊商亲商为目标,创优社会诚信环境。按照“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县域发展”的要求,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千方百计为投资创业者排忧解难,尽心竭力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让投资者在沂水创业安心、居住放心、生活舒心。一是建设“诚信沂水”。从政府自身做起,凡是法律法规要求废止、取消的审批、审查、投资限制、资格认证、中介服务、行政收费一律取缔,凡是政府作出的承诺严格兑现,决不让一个项目、一个投资主体因政府的不诚信和服务不到位而流失。二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加快建设失信“黑名单”“异常名录”等制度,营造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都重信守诺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全面开展整治慵懒散、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媒体、12345热线、社会组织、群众舆论监督作用。2017年12345热线承办民营企业投诉工单1000余件,开展现场督办20余次,办结率100%。三、聚资源要素,完善基础配套,搭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坚持软硬环境两手齐抓,积极做好土地、资金、人才等项目整合、挖潜和争取工作,搭建园区、融资、创新、服务、电商五大平台,重点保障民营企业要素供给,全力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一)搭建园区发展平台。依托园区平台,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为民营企业转

  型升级、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动能转换提供平台。以沂水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先后设立了滨河、庐山、城北、河西、开发区二期等项目区,引进了青岛保税港区沂水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了高端食品产业园和腾飞创业园、北辰创业园、兴隆创业园等中小项目集中区,其中青岛保税港区沂水经济合作区探索创新了“无费区”发展模式,成为中小企业投资入驻的新高地。目前,开发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9家,2017年列入全省第二批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开发区,在13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中位居第29位,比去年上升5个位次。同时,探索“节地发展20模式”,年均供地4000亩左右,保障了项目用地,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模范县。(二)搭建信贷融资平台。鼓励县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放大银行信用,拓展小微企业信贷市场,降低信贷门槛,扩大信贷覆盖面,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金融支持。截至目前,全县金融机构已发展到59家,贷款余额311亿元。县财政出资2400万元用于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业务,先后成立了小微企业信用促进会、工商联创业商会等灵活多样的民间组织,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全县中小微企业贷款216亿元,占总量的75.2%。同时,连续6年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累计对接资金668.7亿元。(三)搭建技术创新平台。通过政策引导、投入扶持等措施,引导民营企业加大专利技术研发力度,最大限度释放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一是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特别是在新型酶制剂、乙醇深加工、高档食品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攻关。2017年引进先进科技成果225项,新增产学研合作企业291家,创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以企业紧缺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实施了“千名硕博在沂水”计划,并按照“三引一促”部署安排,创新招才引智工作举措,大力开展百企进百校、百名专家沂水行、人才集中宣传月等系列活动,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的职业经理人以

  及研发、营销等专业人才。2017年引进各类人才970名。三是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健全完善企业家培训、轮训、考察学习制度,努力培养高素质、高境界具有战略前瞻眼光的企业家队伍。2017年培训企业家500余人次。同时,加快推进企业公司制改革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38家企业完成规范化改制。

  (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全市首家县级生产力发展服务中心,重点解决企业在金融服务、信息网络、技术创新、管理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检测、法律服务、市场开拓、创业孵化和事务代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并先后与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山市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战略性合作关系,实现服务资源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入驻服务机构57家,设立窗口34个,累计为100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孵化新型创业主体50余家。(五)搭建电商物流平台。大力引进知名电商品牌,推动实施本土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县内优质产品和特色产业走出去步伐。目前,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苏宁等平台相继落户沂水,全县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达5000余家,2017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60亿元。

  

  

篇十一: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坚持创新创造

  梁字宁

  【期刊名称】《印制电路资讯》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会点燃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提供战略支撑,不断丰富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内涵,从而为中国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梁字宁

  【作者单位】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结合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4

  【相关文献】

  1.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工作r——"四川省政产学研银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综述[J],周烨;张晨宇2.搭建创新服务新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中国产学研投融资联盟、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J],蒋向利3.搭建产学研医协同平台\r助力介入医学创新发展[J],介入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4.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校园"小创客"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创意结构搭建项目对小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例[J],练海燕5.打通产学研链条夯实创新创造能力[J],《中国科技产业》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二: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坐落在古都南京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在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和江苏省商业学校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高职学院.建校半个多世纪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塑造了学校的文化个性和独特风格,现已培养的5万多名管理骨干和专业人才遍布大江南北,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认同,被誉为“江苏商界的‘黄埔军校’”,我省“现代经贸人才的摇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上世纪后半叶,还是在快速跨越的新世纪头五年,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改建高职学院后的三年多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打造商贸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了从成人高校向高职学院转变;从为传统商业服务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转变;把传统的办学经验提升为“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核算的商贸流通领域的管理骨干和商业生产经营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探索出一条商科类学校做大做强的新路子,被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称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省内有重要地位的高职学院”。首先,我校有着50多年中职办学历史和20多年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的办学传统,在江苏省示范性成人高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长期合署办学的实践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其次,我校一直由原江苏省商业厅主管,行业办学的优势比较明显,与工商企业长期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在全省商贸流通领域享有盛誉。再次,我校位于省会南京,地处我国商贸发达的东南经济大都会,区域优势突出,辐射面较广,服务经济的层次较高,办学成效较为显著。

  一我校肇始于1952年.建国初在接收和改造私立镇江新华中学等5所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苏南镇江商业学校,这是党和政府独立创办商科教育的开端,开创了我省商业职业教育的先河.到1965年正式更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时,办学实力已进入国家商业部所属院校的前三名.“文革”后复办,1980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校。1983年在原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基础上组建的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最早的管理干部学院之一.1987年省商校与商干院两校合署办学。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追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学历教育与干部职工岗位培训这种“双轨教育模式”,一直是并行发展,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1958至1959年,经省委批准曾一度扩建为本科建制的“江苏商学院”,设有7个专业,开办学历教育。仅以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承担相当繁重的正规化培训各级经济干部和管理骨干的重任,主要担负全省市、县商业局长一级岗位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委托,承担全省市、县工商局局长、基层工商所所长的职业岗位培训;特别是多次受国家商业部的委托,举办了面向全国商业系统大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以及为新疆等地开办少数民族班;此外还受国内贸易部的委托,承担全国肉类加工企业主管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的厂长培训任务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一直是我省商业系统内的最高学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校就率先提出了“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办学方针,被国家商业部在全国商业教育战线推广,后来又被粮食、供销、物资等行业职业教育广泛应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的办学思路及时调整为“立足商业、

  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经济。”这里的“立足商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狭隘的小商业概念,而是涉及到大商业、大流通、大贸易、大市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校围绕流通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为保证、以管理为基础”的办学理念,又明确提出了“立足商贸、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从传统商业战线拓展到现代贸易流通领域,学校专业设置更宽泛了,服务面向也更宽广。

  我国加入WTO后,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例愈来愈大,服务型社会正在出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势在必行。2000年,学校整建制划归省教育厅主管,特别是改建高职学院后,更加注重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方针,创新培养模式,鲜明地提出了“以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要服务面向"的办学新理念。

  作为一所“老字号”的商业学校,如何坚持特色办学,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求新、求活、求变、求实的办学思路,这是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02年1月,我校组建新的领导班子,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大做强、办出特色"。专门成立了改革发展研究室,修改完善“十·五"发展规划和新校区建设规划,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举措,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商贸跨越发展,求实创新丰富特色。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校领导作了《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与我校发展目标》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做大做强、办出特色的奋斗目标。2003年10月隆重举行了校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全面回顾并总结了50年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以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的精神,强调提出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为全省“两个率先"服务、为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

  2004年4月27日《新华日报》刊载了《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打造一流的高职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纪实》的署名文章。近几年来我校的发展道路,可以用“跨越”这两个字来概括.形势和任务也迫切要求我校尽快“做大做强、办出特色”,这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发展方向。

  建校半个多世纪来,商业职业教育始终是我校发展的一条主线。我校经历了江苏省商业学校、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主要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也相应地展示出几个主要方面:矢志不渝地为江苏商贸领域服务;与时俱进地为江苏流通现代化服务;积极努力地为推进和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时代特征、区域特点、行业特性,就凝练出我校自身独有的特色:“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

  二1、着力找准办学定位我校的办学定位可概括为:第一,举办高职,突出技能。这是培养规格的定位。具体而言,我校培养的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的商贸流通领域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上,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围绕职业需求,构建以适用、适应、适合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第二,面向市场,服务经济。这是服务面向的定位。我校根据江苏新的支柱产业、区域主导产业以及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标准设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设计专业培养方向,贴近社会实际和职业分工,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优化职前,抢滩职后。这是专业结构的定位。我校在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提高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我们立足商贸流通领域和三产类专业,巩固并发展学校的基础专业和传统专业,抢占社会的热点专业和新兴专业,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拾遗补缺,发展以岗位群为主的专业群,形成职前职后相补充、学历

  教育和岗位培训并举的发展格局。第四,立足商贸,服务企业。这是创建特色的定位。长期以来,我校形成的办学风格是:坚持面向江苏商贸流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新等多方面的需要;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教师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学生有职业创业能力。

  我校“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的办学特色,具体表现在:“立足商贸”,是我校办学特色的行业定位.就是长期依托行业办学,坚持发挥和体现商贸优势。“校企合作”,是我校办学特色的方向定位.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是我们的发展优势,校企联袂闯市场,共赢发展谱新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定位.社会急需大批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打造",是我校办学特色的实践定位.我们以打造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上,即:立足于“银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在商贸流通领域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管理、服务工作,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这类岗位主要是企业的市场营销员、物流管理员、会计员、食品质检员、食品营养成份分析员、家电维修员、计算机操作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实践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而进行。我校长期以来实施“专业+特长"的特色教育,狠抓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需定位是:“合格+特色”、“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批岗位,满足企业能级提升的需要。

  2、紧贴市场设置专业我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紧扣一个“商",紧抓一个“优”,紧盯一个“特",结合自身实际,面向社会,瞄准市场,通过与人才的使用者——-企业密切联系,了解市场动态,科学设置专业,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拓展专业优势。一方面紧紧把握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优势和特色,及时在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骨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设置。例如:通常会计事务所招聘的是会计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因此“注册会计师”并不是我校的培养定位,而“注册会计师助理”恰恰是我校的定位,是专门协助注册会计师查帐的一线专业人员。一个注册会计师需要一个或数个助理,正是这个“定位"让我们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又如:传统的旅游专业就是培养导游的,宾馆服务专业就是培养服务生的,而我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导游技能,还要能从事旅游策划、旅游市场销售、酒店营销组织等。我校现有专业或专门化方向,涵盖了大商业、大流通、大贸易、大服务的方方面面,基本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的需求。我校初步形成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并存、结构较为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群。3、校企合作共赢发展我校始终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这里的“服务"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和培训、校企合作办学以及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活动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着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企业实际,同时,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服务就业工作.4、多元办学增强效益

  我校着力强化特色,彰显自己个性,办学效益大大增强,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服务商贸流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局面,形成了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办学格局。

  5、努力强化社会服务我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着重进行应用型研究,注重挖掘科技潜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市场策划和管理咨询,向社会提供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

  三1、学校整体的社会形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半个多世纪办学历史的老校,也是我省商业职业教育的名校,更是一所正在迅速发展的新校,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我校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和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还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外国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以及国际东方药膳食疗学会江苏分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财经类职业教育专业教研中心组组长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商贸与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牵头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中外合作与国际交流研究组组长单位等.2002年以来,我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三甲。在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授予的1997—1998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的基础上,又连续两次被省教育厅授予2001-2002年度和2003-2004年度江苏省“文明学校"的称号,全省仅有两所高职学院获此殊誉,我校是其中的一所.我们还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厂(校、院、所)务公开先进集体”、“江苏省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及平安创建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此外,我校江宁校区建设指挥部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我校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获“江苏省优秀高教研究机构”以及“全国优秀高教研究机构提名奖"等。2、产学研结合的层次依靠企业、服务企业、校企合作办学是商业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商业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任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校就实行半工半读,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商业专业理论,一半时间到商场、基层劳动实习.我校的干部岗位培训实际上主要是半脱产,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每期培训结业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又为在职进修接受正规化学历教育提供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尽管全省商业体制改革变化较大,但国有商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功不可没的。由于学校长期重视依靠企业、服务企业,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实力,使学校在自主发展中充满了生机.特别是在搭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发展集团化、集成化、集约化职业教育,精心打造职教的“航母”和创建职教品牌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前夕,2005年4月,我们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有100家院校和企业加盟,从而把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专门发来贺信《,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以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都作了大篇幅的宣传报道。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是教育为经济服务,打造职业教育培训连锁超市的新途径;是实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新模式;是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培养应用型“银领”人才的新高地。这是迄今为止我省已成立的6家职教集团中,规模较大、参与单位较多的一家.我们首家注册

  了“服务业网站”,同时拟向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商标注册"。具体地讲,集团有“六大任务”:连锁超市培训、分段衔接培养、共享优势资源、开拓服务领域、改革教学模式、交流沟通信息等。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运作,创新了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的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坚持围绕专业抓科研,依靠科技促产业,办好产业促教育的发展思路,注重从深度和广度上开掘,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开展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多;第二,校企合作的紧密度较强;第三,产学研结合的层次较高.我们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几个小技术、小产品的合作上,而是从学校与企业的整体或系统上进行长远的战略性、深层次合作;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一定的“门槛",注重与那些有实力、有信誉、有基础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带有全局性或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合作,在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强化校企合作经营意识,建立健全校、系两级产学研结合机构。二是创新机制,创新财务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加强产学研结合各项制度建设,逐步将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优化配置,强化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体系,使产学研与专业建设融合配套,形成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模拟仿真实训到校外全真实训的完整体系.四是体现效益,锻炼师生,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和范围,做到围绕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和应用技术研究,“以销定产"、“适销对路”.

  3、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是我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也是“立足商贸,服务企业,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开辟了学校发展的新路径,而且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一批批学子在我校宽厚、和谐、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中,走上成才的正轨,成为职业劳动者和脱颖而出的商界英才,我校使他们在闯世界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多年来,我校人才培养所生产出的“产品"—-—毕业生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素质。从事商业工作的人一般都是直接与钱和物打交道的。我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德智教育,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培养社会主义商业合格人才的专业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一颗红心、一本铁账、一丝不苟、一尘不染”这“四个一"的标准。二是高技能。我校一直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办学传统,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去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我们就对财经类学生提出了要做到“四个一”的具体要求,即:“一手好字、一个好口才、一手好算盘、一手好文章".专门设置技能课,规定训练时间,实行一张毕业证书、多种技能证书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生学会心灵手巧.这对他们成人和成才影响很大。三是就业创业竞争能力较强。我们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真诚求理解,以贡献求支持,以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吸引学生,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留住学生,以突出的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以高就业率和岗位就业质量取信于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实践来丰富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服务就业,通过创优教育来提高就业率,社会和企业对我校毕业生认同度较高。目前,我校已经构筑起一个为学生成长服务、保障学生成才和就业的框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就业有特长优势,创业有能力优势,在社会上很走俏.有的专业学生,甚至在校时就“名花有主"。良好的就业前景和高质量的毕业生素质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2002-2004年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78%、99.33%和99。86%,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9.47%.半个多世纪来,学校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从这里走出了政府官员;走出了新时期商人;走出了商界精英;走出了现代企业家;走出了成功创业者;走出了“小老板”和“大老板”。正如人们所评价的那样:我校的毕业文凭,就像一张

  通行证,在商贸流通领域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篇十三: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五大行动加快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心得体会,“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圳坚持在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出实施创新开展“五大行动〞,深化完善“根底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实施根底研究夯基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深圳坚持将根底研究和应用根底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持续加大投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十三五〞时期市级科研资金投入根底研究和应用根底研究的比重从12%提高到30%以上。如今,深圳已通过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根底研究和应用根底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完善根底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深圳的目标是未来5年研发投入强度跻身世界一流,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掌握竞争和开展的主动权。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提升创新硬实力。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提出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为推动技术攻关,深圳着力创新组织模式,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一技一策〞解决创新升级问题……

  今年入驻龙华区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由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组建,重点布局的五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已投入运行。“我们正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介绍,目前已实现多种共性技术的转移扩散,并与相关领域多家龙头企业开展合作。

  实施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提升创新驱动力。深圳强化产学研深

  度融合的创新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构建起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我们正着力探索‘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研究员傅雄飞介绍,“楼上〞的科研人员致力原始创新,“楼下〞的创业人员负责对原始创新实施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

  从大力开展创业投资到构建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鼓励体系,深圳还着力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创新人才会聚行动,提升创新支撑力、原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深圳经济开展的新动能、新势能持续增强。今年1至7月,全市新登记商事主体突破29.9万户,同比增长6.1%。其中,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登记企业主体近3.5万户,同比增长74.7%,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86万家。“科技创新是深圳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关键支撑。〞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深圳将切实担当起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篇十四: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例如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建立的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了26家龙头企业18所一流大学和9家骨干科研机构构建了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有效解决我国产业集中度分散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产学研合作工作由宣传造势走向有效踏实的实际合作,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时期。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产学研合作得到不断深化,结合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

  1.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既符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也抓住了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体现了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宏观层面统一加强了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为开创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2007年“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4个领域,组建4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此,标志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阶段,发展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例如,浙江大学提出全面服务浙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3.产学研合作由宣传发动向深层次、实体化运作转变

  产学研合作工作由宣传造势走向有效踏实的实际合作,由突击式合作走向经常性合作,由碰撞式合作走向网络式合作,由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由原来“要我结合”转向“我要结合”,从“你出题我研制”转向“资本结合”,“从项目合作”转向“共建利益共同体”。例如:中科院发挥科技优势,组织实施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领域产学研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同地方经济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层次,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宝钢集团的产学研

  合作范畴已从单一技术开发为主逐步向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应用、集成技术发展;合作渠道从以高校为主逐步向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国家基金、同行及产业链企业等拓展;从以国内为主逐步向国外拓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正在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学研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形成创新机制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新体系。

  二.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产学研结合发展迅速,创造出多样化的模式,多种模式有机结合、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一种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形式。例如“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建立的4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了26家龙头企业、18所一流大学和9家骨干科研机构,构建了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有效解决我国产业集中度分散、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2004年,上海就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学研联盟,整合上海的高校技术创新群、企业群和产业群,共建产学研联盟。如上海交大、同济等5所院校和上海电气、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7个集团组成产业集群式战略联盟。

  2.1+1+1联合创新平台

  

  

篇十五: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与指导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为做好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产学研示范基地)认定和指导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应拥有良好的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条件和促进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工作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创新资源、提供配套支撑政策、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服务机构。

  第三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产学研促进会”)负责产学研示范基地的认定和指导工作。产学研促进会组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具体负责示范基地指导和评审等工作。

  第二章类型与认定条件

  第四条产学研示范基地的申报类型包括:(一)区域类型:各地、市、县、区、镇等综合行政区域;(二)产业园区类型: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的专业化产业基地;

  (三)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在产学研合作中成效突出,科技转化能力较强、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第五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区域类型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GDP应不低于500亿元;园区类型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GDP不低于30亿元;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二)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软硬件环境,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三)成立有主要领导为带头人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和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四)有常设的管理服务机构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五)有一定数量的产学研合作规模企业和省部级以上计划项目及创新成果;(六)有共建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技术推广转化中心等机构;(七)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相对集中、法律关系明确、可自主支配的基地,有与省级以上大学或研究院所产学研合作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的产品年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第三章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产学研示范基地的申报、认定程序:(一)申报单位填报《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申报书》一式两份,报产学研促进会;产学研促进会将组织由政产学研金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对申报单位及其骨干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评审,并提出认定意见。(二)通过评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在网上公示后如无异议,在当年召开的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暨促进会年会上予以公布,授牌,并在媒体上发布;(三)产学研促进会对获批准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发展情况进行不定期调研评估,发现不符合本《办法》的问题提出限期改正意见。若在整改期内无改进,取消其产学研示范基地资格。(四)认定的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有效期为5年。

  第四章指导与服务

  第七条产学研促进会组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产学研示范基地工作的发展方向、产学研示范基地管理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产学研促进会每年组织专家咨询委员对产学研示范基地进行考察。

  第八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产学研促进会和地方产学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产学研示范基地应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改善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形成特色高技术产业。

  第九条产学研示范基地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思路,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国家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工作积累经验。

  第十条产学研示范基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地方以及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第十一条产学研促进会将充分利用本会资源,为示范基地提供下列服务:

  (一)加强协同创新,支持和协助基地申请国家计划和重点项目,协助基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发挥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平台作用,指导基地开展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

  (三)优先参与中国产学研创新与促进奖的推荐和评选;(四)根据产学研示范基地需求,举办基地成果展示、信息交流、项目对接、合作洽谈等活动;(五)根据产学研示范基地需求,举办示范基地创新论坛和各种专题讲座,优先安排示范基地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创新人才培训活动;(六)推进示范基地开放式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七)积极宣传推广基地先进事迹与经验,提升基地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第十三条本办法解释权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篇十六: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7搭建滨海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网络系统滨海高新区要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管理技术开发集产业技术创新信息公共服务产学研开放互动合作企业技术需求动态监测于一体的滨海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破解困扰协同创新的公共数据资源缺乏等瓶颈带动全社会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1通过系统集成全市创新型企业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以及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和人才等需求信息汇聚全市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成果技术人才等资源信息打造一个全市协同创新主体互动交流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中国制造”动力源泉——以天津滨海高新区为例2015年滨海新区为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新区基本建成要素齐备、机制完善、结构完整、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创新指标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使新区成为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其内涵就是为技术知识在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的交流提供条件,并促进技术知识在组织间的相互学习,从而使得技术知识在区域内及区域间实现充分共享,最终让知识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构建复杂而庞大的、紧密的结构系统,必须依赖合适的载体和平台才能得到有效执行。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平台式组织模式更有利于各类创新主体在较长时间内开展稳定的创新活动,具有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共享、整合与有效利用的作用。能否建立并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成为制约我区协同创新发展与升级的重要问题。一、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的组织体系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主体要素是核心,而平台建设是将产学研等各类创新主体及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

  1

  相关主体整合成一种跨组织集成。平台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其活动涉及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是主体要素间共同交流的纽带和实现网络型协同创新的组织关系。主体要素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决定了它们在平台构建中的权利与责任。企业在平台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一体化创新平台的核心力量。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的诉求包括获得关键产品技术、前瞻性技术、外包部分科研项目降低研发成本、吸纳和培养人才、弥补企业研发能力和研发领域的局限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平台中发挥技术转移源泉的独特功能。高校既要承担平台的研发任务,又要承担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任务;科研机构为平台提供能够持续进行研发的人员与资源。政府是创新环境的主导者,在平台中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负责平台的领导、协调与集成,推动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参与平台建设的网状层次结构。市场环境中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作为平台重要的外围参与方,发挥着沟通协调功能。这些主体分别向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基础设施资源、资金资源等作为平台创新活动的支撑要素。二、滨海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回顾近五年来我区协同创新平台在实现协同创新过程中正由创新主体在建立有效分工合作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协作平台,开展密切合作与内部资源整合向参与协同各方在战略协同目标下形成全面创新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演变,具体表现在:初步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组织体系。一是建设了一批重大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2012年先后与国内外4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

  2

  所建立合作创新机制,建成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工业水处理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纳米质检中心、国家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还启动纺织、汽车、钢管、冶金等10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滨海新区正成为我国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扩散地、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二是深入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围绕石化、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计算机、半导体照明、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区已拥有90多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63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博士后工作站66家,国家科技产业化基地近20个。通过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推动高校院所联合相关企业开展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互动的机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绿色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步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推进体系。一是综合性产学研品牌建设已初显成效。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是在不断的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也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全国高水平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向滨海高新区集聚。二是开展了各类专项对接洽谈活动。针对重点产业领域,不定期举办重点科教单位科技成果展示会、推介会、交易会和各种论坛,促使重点科研院所资源与滨海高新区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

  初步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滨海高新区在提供商务服务、财税服务、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又围绕区域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针对性的发展众创空间和孵化平台,将先进的理念与本地的产业相结合,促进产学研紧密深度结合。借助国家超算天津中心、腾讯数据中心、滨海新区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等平台载体,开发区一方面加快推动飞旋科技、深之蓝、一飞智能、科伦药物、索玛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健康医疗、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加速聚集。另一方面依托泰达MSD、北塘企业总部园等载体资源,加快以中科智能、创客总部、安卡尔、中科芯盛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企业聚集。今年初滨海高新区与两家国内一流的创新服务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展开合作,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成果、管理思想和商业模式,进一步健全高新区的产业服务环境、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联手打造产城融合、产商融合、产经融合的产业生态环境,为构建天津乃至全国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创新服务高地奠定了基础。完善了产学研协调创新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加快了政府职能,服务方式的转变,完善了服务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对企业的创新瓶颈问题进行密切跟踪并作出敏锐反应,建立健全了系统监测企业需求的调研机制;突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修订现有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发挥了政策引导机

  4

  制。二是优化创新环境。滨海高新区不断加大产学研专项经费投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搭建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业孵化器等载体,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举措,为人才创业、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滨海高新区根据功能和运作方式的不同,优先对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高端制造业、TMT移动互联网5个行业进行创新引导,引入专业基金管理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模式的尝试。其中中鼎中小企业产融投资基金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区内高科技信息类企业及新能源产业,为落户高新区的企业提供“产业、金融、科技三者互动融合”的解决方案,促进高新企业群转型升级。这些基金项目不仅为高新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多层面的金融支持,且在政府引导下,可以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最终实现撬动社会资本的目标。滨海高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层次高,搭建的速度快,点多面广,全面开花的局面,推动性的集聚效应占主导地位。针对以上特点,滨海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除了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投融资体系仍未形成;促进产学研创新的思想不够解放等等以外,滨海高新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科研成果如何推广,上下游如何对接;如何形成行业内甚至行业外的协同创新、共同开发;产学研平台建设如何由推动性向自觉性聚集演变;如何有效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

  5

  收再创新活动;如何对产学研平台的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进行评估;如何有效解决科技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科研活动封闭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三、推进滨海高新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滨海高新区协同创新平台必须在政府指导下实现市场化运作,由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参与解决平台建设的架构、布局、重点、目标、思路等关键问题,建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针对平台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实现平台运作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1、实践中要不断完善高新区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为区域创新奠定良好的组织平台。要加快产学研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组织平台和技术平台建设是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发展的前提,创新管理工作不仅要专注某一创新要素本身水平的提高,如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等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从系统的高度,以协同的理念为指导促进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发展。⑴、构建跨组织、跨部门、跨平台之间管理上的衔接和配合,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矛盾冲突的化解与处理机制,即界面管理的问题。创新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活动,促进与区域创新有关的各类信息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这对于优化配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⑵、在区域创新中还要注重促成技术知识在个人层、团队层、组织层次以及组织间层次的螺旋式互动共享,以充分发挥技术知识在创

  6

  新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2、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是提升产学研建设软环境中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院校依然是重要力量。在协同创新理论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简单地引入企业、科研院所,也并非带着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单位,而是通过对企业与社会需求的分析,由协同单位与高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中获得创新能力。⑴、建立区域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是高校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纳入教学平台中优化利用。由于大学的课程体系有着自身的系统性,在教学规划中尚不能完全市场化,但选修课程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有利于其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这些具有实践性质的选修课的开设,将弥补高校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实践课的缺陷,企业师资的注入,为课堂带来新鲜的血液。⑵、建立区域高校与重点高校的协同创新平台高校间培养机制的协同创新体现于具有不同优势与办学特色的高校之间进行合作培养人才。这种模式是将具有优势的学科在高校之间进行资源共享,这种交流与共享体现在师资、课程、学生等领域。高校间将彼此拥有的教学资源,如优质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向其他高校开放,其他高校的学生可以自由登录学习并接受在线学习指导。协同创新平台还体现在高校间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与校校联盟,建立

  7

  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方面。⑶、建立区域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平台具有战略高度的国家基础类、重大工程类项目往往依托于科研院所的优势团队,鼓励区域院校积极参,使部分成果融入到本地生态中,这样势必对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产生推动力,同时,院校间的科研协作将有助于激励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对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构建导师—项目—学生之间的科研创新平台具有重要意义。3、致力于解决滨海高新区创新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由于创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由市场所供给的数量通常不能满足创新需求,政府应当加大基础设施的完善力度;在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及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开发方面,由于其研究成果也存在公共品的属性,政府也要加大对资金的引导力度,为创新提供宽松的金融支持。4、政府要建立和健全与滨海高新区内技术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比如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个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科技研发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又有利于科研成果在区域内的合理转移及扩散,这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5、要有效促进知识的转移与扩散、转化与应用。必须清晰认识区域创新中所产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扩散及应用固然重要,但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应用更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环节,隐性知识如创新的经验、诀窍等是要通过面对面交流才能有效共享的,而其一旦被有效共享,往往能构建区域创新的难以模仿的独特优势。6、形成开放互动的创新文化,营造宽松活跃的工作氛围。鼓励

  8

  各类研究人员大胆创新,容许创新失败和试错,给予首席科学家(PI)更充分的自主权,给予创新团队更大的研究自主权。例如,以“跟投制”决策机制代替“行政命令式”决策机制;以“股份制”利益分配方式代替“打分制”;以“租赁制”改变原有设备资源的隶属关系等。7、搭建滨海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网络系统滨海高新区要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管理技术,开发集产业技术创新信息公共服务、产学研开放互动合作、企业技术需求动态监测于一体的“滨海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破解困扰协同创新的公共数据资源缺乏等瓶颈,带动全社会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1)通过系统集成全市创新型企业、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以及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和人才等需求信息,汇聚全市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成果、技术人才等资源信息,打造一个全市协同创新主体互动交流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2)系统可内置若干应用服务子系统,如科学数据和文献共享服务系统、科学仪器共享服务系统、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系统、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系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科技专家咨询服务系统、科技创业与投融资服务系统、科技统计信息服务系统、行业竞争力情报系统等,实现协同创新功能的大集成。(3)系统通过平台联动或共建平台方式,实现与“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IRSP)”的充分对接,对应架构“天津市协同创新网络社区”,快速促成线上业务洽谈和线下业务对接,并向市内政、产、

  9

  学、研、金的机构与个人分别提供基于“网上实验室”(LABs)的“虚拟创新中心”、“虚拟服务中心”和“网上工作室”等服务。8、构建产学研合作数据库,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最终建立监测和评价系统。产学研合作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就是对产学研合作的绩效实施评价的过程,即针对产学研合作各方的预期目标与(合同)计划的实现程度,合作各方在共同参与生产研发的过程中影响目标与计划实现的行为,以及合作各方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实施的分析和评价。产学研合作的区域绩效评价比项目绩效评价涵盖的内容更广,覆盖的范围更宽,不仅包括对合作项目的评价,还包括对合作项目以外的区域政策、法律、文化、政府行为、中介机构服务等外部环境的评价,评价难度较大,但是,区域绩效评价是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研究外部环境对合作项目绩效的影响,对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发挥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引导作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