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7篇

时间:2022-11-29 17:20:02 来源:佳谦文档网

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7篇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他认为这是一套个性化定制地方行业特色明显具有混装功能基于工业40理念的实验系统能实现从app客户端下订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现代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7篇,供大家参考。

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7篇

篇一: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他认为这是一套个性化定制地方行业特色明显具有混装功能基于工业40理念的实验系统能实现从app客户端下订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现代化包装及物流等功能的智能工厂工作流程对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产学通力合作,打造人才培养高地——SiemensPLMSoftware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项目完美开启

  作者:暂无来源:《智能制造》2015年第11期

  撰文/杨芳

  SiemensPLMSoftware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众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所高校。SiemensPLMSoftware与杭电之间的合作所采用的系统全,实施速度快,教学效果显著。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一直是我刊在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对于SiemensPLMSoftware与杭电的这次成功合作,我刊自然十分关注。笔者辗转联系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陈国金院长,通过电话和邮件的方式,请陈院长对产学双方的这次合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目标一致,水到渠成

  谈到杭电选择SiemensPLMSoftware作为合作伙伴的原因时,陈院长明确表示,学校看中的是SiemensPLMSoftware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优越的产品性能。SiemensPLMSoftware连续多年被全球著名的独立PLM咨询与研究机构CIMdata评为中国CAD和数字化制造领域最佳PLM解决方案供应商。SiemensPLMSoftware也是工业4.0的先行实践者,不仅技术先进,而且引领潮流,因此被中国企业用户广泛认可,在企业的地位日益增强。同时,SiemensPLMSoftware非常重视中国的教育市场,这次与教育部联手推出的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于2013年启动,主要合作内容和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相关专业与企业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杭电是这一产学合作项目的受益者之一,有幸参与该合作项目,并成为被授予软件使用权套数最多的高校之一。为企业培养人才是高校办学的终极目标,杭电坚持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知识复合”作为办学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放在首位。从这个角度讲,杭电与SiemensPLMSoftware有着共同目标——顺应市场需求,为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产学双方目标一致,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在这次合作过程中,SiemensPLMSoftware向杭电提供了120节点的NX软件和80节点的Teamcenter软件,并帮助杭电开展了基于工业4.0智能工厂的实验室技术方案的建设工作。此外,SiemensPLMSoftware还为杭电提供了全方位的师资培训,以及针对高级技术人员的讲座等支持和服务。对此,陈院长非常满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全面铺开,有序推进

  目前,该合作项目已全面铺开,有序推进。比如,NX/Teamcenter在教学中的运用,智能工厂实验系统开发等都严格按照计划实施。配套的教学活动也逐步展开,比如,在工科类学生金工实习中开展NX软件的应用培训等等。

  随着项目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杭电将会推出更加完整的教学体验与实践活动。

  陈院长认为,SiemensPLMSoftware的解决方案不仅帮助杭电相关专业优化了课程设计,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该方案充分考虑到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时效性很强,能支持学生4年学习过程不断线。第一年,通过智能工厂实验系统,让学生了解未来工厂的全貌;第二年,学

  生在《机械CAD/CAM》课程中学习NX和Teamcenter软件,掌握产品设计方法和制造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在CAD课程设计中,使用NX软件和Mechatronics设计平台(软件);第三年,学生在《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中学习Teamcenter软件,强化PDM实际操作,掌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第四年,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进行NX软件、Mechatronics设计平台和Teamcenter软件强化训练,结合智能工厂实验系统,让学生全面了解工业4.0,掌握工业4.0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方法。

  据陈院长介绍,杭电参与项目授课的教师全部经过了SiemensPLMSoftware官方的培训和认证。2014年杭电机械工程学院派出第一期11名任课教师前往上海参加了NX软件的培训,并通过了考试,取得了资格证书,为开设NX相关课程做好了师资准备。2014年下半年机械工程学院再次派出2位教师前往SiemensPLMSoftware上海研发部参加为期半年的培训,主要学习Teamcenter和Mechatronics课程,为讲授Teamcenter和Mechatronics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其他教师做好了准备。

  开发智能工厂实验平台,营造全新教学环境

  双方的这次合作不同于常见的产学合作,合作程度已从单一的软件产品向集成平台的系统开发延伸。其中,基于PLM联合开发的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实验平台,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两化融合特色的,能驾驭未来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卓越工程师,将杭电机械工程学院打造成为人才的培养高地。谈到这点,陈院长非常兴奋和自豪,他认为工科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超强的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智能工厂实验平台营造的教学场景生动直观,能够让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了解未来工业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尽快掌握基于工业4.0的智能制造技术。陈院长说,在智能工厂实验系统的开发过程中,SiemensPLMSoftware的解决方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学校选择SiemensPLMSoftware的PLM解决方案的初衷。

  基于工业4.0的软件硬件、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通信的智能工厂综合实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产品的规划、设计、制造和服务为特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直接采用SiemensPLMSoftware的PLM系统;第二部分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和数字化工厂,结合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柔性制造和物流控制,利用制造执行系统SIMATICIT和全集成自动化解决方案(TIA),实现信息无缝互联。

  陈院长非常看好这套软硬件集成的智能化教学实践平台,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次提到这套系统。他认为这是一套个性化定制、地方行业特色明显,具有混装功能、基于工业4.0理念的实验系统,能实现从APP客户端下订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现代化包装及物流等功能的智能工厂工作流程,对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以“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和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加快推进浙江省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共同努力,力求完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的不断深入,项目的效果逐步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得到了参与项目的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与SiemensPLMSoftware的产学合作项目非常成功。

  任何成功的合作都源于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谈到这点,陈院长再次对SiemensPLMSoftware的产品、团队和服务给予高度的肯定。据他介绍,自从杭电申报并获批该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以来,SiemensPLMSoftware一直对这次合作非常重视,西门子中国公司高管多次到杭电访问考察。通过双方的协商和努力,终于在2014年11月25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

  议。SiemensPLMSoftware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总经理梁乃明出席了签字仪式,他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的授予软件使用权充分彰显了SiemensPLMSoftware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郑重承诺。SiemensPLMSoftware将不断地为中国学生提供世界领先的技术、行业最佳实践和经验,以帮助他们成为21世纪的卓越工程师。”其后,SiemensPLMSoftware派出了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在软件使用培训,智能工厂平台搭建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中不辞劳苦,全力以赴。

  杭电方面同样对该合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专门成立了由副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机械工程学院和实验设备处全程参与了项目实施过程,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为SiemensPLMSoftware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包括双方联合开发的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实验系统;专门修订了基于NX软件和Teamcenter软件的实验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了大量关于西门子技术的教学工作;委派相关任课老师参加专业培训,并走进制造企业参与技术实践,从教师层面提高技术水平。

  正是因为产学双方的共同努力,使得这次合作完美开启,过程顺畅,达到了双方预期的目标。

  “我们相信,在SiemensPLMSoftware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和学院师生的配合下,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实验系统终将更加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在采访结束时,陈国金院长如是说。

  笔者手记:

  这次采访是通过电话沟通和邮件采访完成的。尽管与杭电机械工程学院的陈国金院长素未谋面,他的谦和与认真却让笔者印象深刻。对于这次产学合作项目的细节,陈院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可见其对这次合作的用心程度和满意程度。

  致力于培养未来技术人才的工科院校与专注于制造业的世界一流的公司合作,并开发出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实验系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不仅让杭电学子耳目一新,受益良多,更值得高校同行效仿,值得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推广。如果相关教学机构都具备这样的眼光,这样的胆识,跳出传统教育的窠臼,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引进先进的资源与技术,产学研通力合作,着力打造人才培养高地,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发展将不再遥远,制造强国也不再只是梦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工、理、经、管、文、法和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浙江省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后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设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部委。2000年开始实行省部共建、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并被浙江省列为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7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也是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中第一所信息技术类高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自1956年建校起便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于1980年正式建院,是学校最早建院的学院之一。

  

  

篇二: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新产品研发

  齐凤梅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一个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走“科技兴企”的道路,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产品。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企业技术进步的生力军,产学研合作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充分运用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改变企业存在的科技力量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新产品开发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进程不快的状况,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页数】2页(P172-172,173)

  【作者】齐凤梅

  【作者单位】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1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相关文献】

  1.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发展r——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重科院开展交流合作[J],陈晖2.表先进抓案例树典型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新跨越——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

  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镇申报工作启动[J],韩羽3.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赴江西、辽宁调研[J],郭曼4.新产品研发中企业产学研合作形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李常洪;林峰;范建平;宋志红5.新产品研发中企业产学研合作形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李常洪;林峰;范建平;宋志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探讨

  闫翠香;丁新泉

  【摘要】探讨了浙江农林大学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效,详细介绍了围绕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创新创业类实习基地、实践能力培养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举的农林类实习基地、实习实训与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工科类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园林类实习基地4类典型基地建设情况,阐述了实习基地建设在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和水平、高校与企业共赢四方面的成效。%Thearticlediscussedtheguidingideology,theconstructionprocessandtheconstructioneffectofpracticebaseinZhejiang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Introducedfourkindsoftypicalcasesofconstructionofpracticebasesuchas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trainingbaseaimforecological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theagricultureandforestrypracticebaseofthecultivationofpracticeabilityandorder-orientatedmode,theengineeringpracticebasecombinepracticewithinnovation,andthegardenspracticebaseofbuildinginnovativetalentswithenterprise.Elaboratedtheeffectsofthepracticebaseconstructioninimprovingthepersonneltrainingplan,improving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ofgraduates,promotingproportionandlevelof"doubletype"teachers,andwin-winbetweenuniversityandenterprise.

  【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

  【年(卷),期】2012(053)008

  【总页数】3页(P105-106,15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探讨

  【作者】闫翠香;丁新泉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浙江临安31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浙江农林大学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履行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和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的重要使命,浙江农林大学结合浙江省经济特征,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习基地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重要公共平台,是高校教学空间的延伸,是连接高校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化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学校和企业产学研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概念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以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为目标,遵循“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统一、教学计划与产业(行业)体系要求统一、课程内容与生产(产业)要求统一、实践基地与生产基地统一、师资队伍与生产劳动互动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企业、政府3方教育资源,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教育模式[1]。

  2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坚持生态化教育理念,坚持能力培养与竞争意识培养并举,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为指导,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2],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3实习基地建设典型案例3.1围绕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推进创新创业类实习基地建设浙江农林大学历来重视实习基地的培育。自确定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后,该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拓展学生实习基地。2011年该校与宁波市农业局及10家涉农企业签署了《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合作协议》,涉及蔬菜、水果、生态农业、獭兔养殖等种养业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农业研究所、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相关企业和机构,双方将围绕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与推广等方面深入合作。10个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将承担大学生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科研合作等工作,同时学校鼓励教师与相关企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合作与服务,并将在此基础上,陆续建立更多创新创业类实习基地。3.2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订单式培养并举,推进农林类实习基地建设紧密结合杭州农林业的资源优势,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办学,培养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精神的三干人才,秉承“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政策牵引、制度激励、运行保障等多种途径,大力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建立的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杭州野生动物园、临安横畔林场、临安玲珑林场、临目太湖源风景区、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安吉竹种园、浙江虹越花卉公司、浙江

  森禾种业公司、正大集团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等数百个农林类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动物科学、中药学、生态学等一系列专业的相关农林类课程的实习实训需求。充分发挥校外资源优势,实现学校与行业、产业对接,推行人才订单式培养[3]。实习基地的建立和使用,扩展了学生视野,有效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扩大了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起学生宿舍,实现了课堂进企业,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和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学生可以真正接触和感知产业,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与正大集团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企业出资,企业“点菜”定制专业课程,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人才,接受企业的培训,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企业工作。3.3实习实训与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推进工科类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浙江农林大学积极探索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先后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积极与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和企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联合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现与企业、专业的无缝对接。企业提供场地和专业设备,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输送本领过硬的专业毕业生,向企业提供智力人才保障。5年来与浙江圣奥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杭州中冠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荣事集团、浙江大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升华云峰新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45个。学校和基地双方积极推进科学合作研究,结合教学实习,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申报与实施,实现“产、学、研”项目的有机结合。3.4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园林类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协同、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推进园林类实习基地建设。目前,该校已建立黄山西递宏村写生基地、嘉善西塘写生基地、杭州园文局所属公园、苏州/无锡/上海园林实习基地、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盈一村、杭州大华集团公司、杭州之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19处,形成了省内省外、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协同、校企合作”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基本满足园林类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的需要。同时,该校与遂昌县人民政府、绍兴市人民政府开展校地合作,与浙江中亚园林景观发展有限公司、杭州爱立特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园林绿化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集实习实训、奖学金设立、就业、双师型师资共享、共创研发中心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校企、校地合作教育联盟。通过系统改革实践,力求园林类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园林规划设计、管理与研究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联合政府、企业、其他高校建立园林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为同类高校园林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4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4.1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培养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企业与专业的无缝对接,让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该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出谋划策,不断发现现有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与缺点,在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让其更加符合企业与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4.2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使大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其学习动力。不仅提升了实际动手、团队合作、协调与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运

  用知识能力,还促进了毕业生心理健康,从而大大拓宽了其就业渠道,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才,最终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4.3不断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和水平实习基地是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技术研发、职业培训等多领域合作的桥梁,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入企业第一线,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了指导学生开展技术转化、推广和应用综合能力,这样有助于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服务的可靠保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4.4打造了高校与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校面向企业、社会的服务能力,而且借助企业资源毕业生上岗快,动手能力强,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与社会的一致认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校的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实习基地的建设实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企业构筑人才高地,培养认同企业文化、具有企业主人翁责任感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持续发展、开发和储备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学校和企业双方积极推进科学合作研究,结合教学实习,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申报与实施,实现“产学研”项目的有机结合,共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果。5小结通过浙江农林大学4类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分析,结果表明,4类实习基地特点鲜明,成效显著而且各有侧重,在同类实习基地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实习基地建设内在机制与外在环境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跟进,以便更加系统地剖析各类实习基地建设的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

  【相关文献】

  [1]刘常云,王恩玮.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及模式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7.[2]王娟.关于加强本科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093.[3]李厚忠.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6-160.[4]艾训儒.新时期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及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1):17-19.

  

  

篇四: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坐落在古都南京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在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和江苏省商业学校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高职学院.建校半个多世纪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塑造了学校的文化个性和独特风格,现已培养的5万多名管理骨干和专业人才遍布大江南北,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认同,被誉为“江苏商界的‘黄埔军校’",我省“现代经贸人才的摇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上世纪后半叶,还是在快速跨越的新世纪头五年,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改建高职学院后的三年多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打造商贸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了从成人高校向高职学院转变;从为传统商业服务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转变;把传统的办学经验提升为“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核算的商贸流通领域的管理骨干和商业生产经营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探索出一条商科类学校做大做强的新路子,被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称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省内有重要地位的高职学院”。首先,我校有着50多年中职办学历史和20多年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的办学传统,在江苏省示范性成人高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长期合署办学的实践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其次,我校一直由原江苏省商业厅主管,行业办学的优势比较明显,与工商企业长期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在全省商贸流通领域享有盛誉。再次,我校位于省会南京,地处我国商贸发达的东南经济大都会,区域优势突出,辐射面较广,服务经济的层次较高,办学成效较为显著.

  一我校肇始于1952年。建国初在接收和改造私立镇江新华中学等5所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苏南镇江商业学校,这是党和政府独立创办商科教育的开端,开创了我省商业职业教育的先河.到1965年正式更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时,办学实力已进入国家商业部所属院校的前三名.“文革”后复办,1980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校。1983年在原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基础上组建的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最早的管理干部学院之一。1987年省商校与商干院两校合署办学。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追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学历教育与干部职工岗位培训这种“双轨教育模式”,一直是并行发展,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1958至1959年,经省委批准曾一度扩建为本科建制的“江苏商学院”,设有7个专业,开办学历教育。仅以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承担相当繁重的正规化培训各级经济干部和管理骨干的重任,主要担负全省市、县商业局长一级岗位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委托,承担全省市、县工商局局长、基层工商所所长的职业岗位培训;特别是多次受国家商业部的委托,举办了面向全国商业系统大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以及为新疆等地开办少数民族班;此外还受国内贸易部的委托,承担全国肉类加工企业主管兽医卫生检验工作的厂长培训任务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一直是我省商业系统内的最高学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校就率先提出了“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办学方针,被国家商业部在全国商业教育战线推广,后来又被粮食、供销、物资等行业职业教育广泛应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的办学思路及时调整为“立足商

  业、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经济。”这里的“立足商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狭隘的小商业概念,而是涉及到大商业、大流通、大贸易、大市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校围绕流通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为保证、以管理为基础"的办学理念,又明确提出了“立足商贸、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从传统商业战线拓展到现代贸易流通领域,学校专业设置更宽泛了,服务面向也更宽广.

  我国加入WTO后,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例愈来愈大,服务型社会正在出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势在必行。2000年,学校整建制划归省教育厅主管,特别是改建高职学院后,更加注重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方针,创新培养模式,鲜明地提出了“以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要服务面向”的办学新理念.

  作为一所“老字号”的商业学校,如何坚持特色办学,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求新、求活、求变、求实的办学思路,这是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02年1月,我校组建新的领导班子,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大做强、办出特色”。专门成立了改革发展研究室,修改完善“十·五”发展规划和新校区建设规划,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举措,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商贸跨越发展,求实创新丰富特色。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校领导作了《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与我校发展目标》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做大做强、办出特色的奋斗目标.2003年10月隆重举行了校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全面回顾并总结了50年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以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的精神,强调提出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为全省“两个率先"服务、为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

  2004年4月27日《新华日报》刊载了《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打造一流的高职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纪实》的署名文章。近几年来我校的发展道路,可以用“跨越”这两个字来概括。形势和任务也迫切要求我校尽快“做大做强、办出特色”,这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发展方向.

  建校半个多世纪来,商业职业教育始终是我校发展的一条主线。我校经历了江苏省商业学校、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主要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也相应地展示出几个主要方面:矢志不渝地为江苏商贸领域服务;与时俱进地为江苏流通现代化服务;积极努力地为推进和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时代特征、区域特点、行业特性,就凝练出我校自身独有的特色:“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

  二1、着力找准办学定位我校的办学定位可概括为:第一,举办高职,突出技能。这是培养规格的定位。具体而言,我校培养的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的商贸流通领域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上,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围绕职业需求,构建以适用、适应、适合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第二,面向市场,服务经济.这是服务面向的定位。我校根据江苏新的支柱产业、区域主导产业以及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标准设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设计专业培养方向,贴近社会实际和职业分工,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优化职前,抢滩职后.这是专业结构的定位。我校在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提高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我们立足商贸流通领域和三产类专业,巩固并发展学校的基础专业和传统专业,抢占社会的热点专业和新兴专业,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拾遗补缺,发展以岗位群为主的专业群,形成职前职后相补充、学历教育和岗

  位培训并举的发展格局。第四,立足商贸,服务企业。这是创建特色的定位。长期以来,我校形成的办学风格是:坚持面向江苏商贸流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新等多方面的需要;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教师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学生有职业创业能力.

  我校“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的办学特色,具体表现在:“立足商贸”,是我校办学特色的行业定位。就是长期依托行业办学,坚持发挥和体现商贸优势。“校企合作”,是我校办学特色的方向定位。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是我们的发展优势,校企联袂闯市场,共赢发展谱新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定位.社会急需大批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打造",是我校办学特色的实践定位。我们以打造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上,即:立足于“银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在商贸流通领域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管理、服务工作,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这类岗位主要是企业的市场营销员、物流管理员、会计员、食品质检员、食品营养成份分析员、家电维修员、计算机操作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实践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而进行。我校长期以来实施“专业+特长”的特色教育,狠抓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需定位是:“合格+特色”、“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批岗位,满足企业能级提升的需要。

  2、紧贴市场设置专业我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紧扣一个“商”,紧抓一个“优”,紧盯一个“特”,结合自身实际,面向社会,瞄准市场,通过与人才的使用者-—-企业密切联系,了解市场动态,科学设置专业,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拓展专业优势。一方面紧紧把握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优势和特色,及时在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骨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设置。例如:通常会计事务所招聘的是会计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因此“注册会计师”并不是我校的培养定位,而“注册会计师助理”恰恰是我校的定位,是专门协助注册会计师查帐的一线专业人员。一个注册会计师需要一个或数个助理,正是这个“定位”让我们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又如:传统的旅游专业就是培养导游的,宾馆服务专业就是培养服务生的,而我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导游技能,还要能从事旅游策划、旅游市场销售、酒店营销组织等.我校现有专业或专门化方向,涵盖了大商业、大流通、大贸易、大服务的方方面面,基本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的需求。我校初步形成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并存、结构较为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群。3、校企合作共赢发展我校始终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这里的“服务"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和培训、校企合作办学以及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活动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着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企业实际,同时,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服务就业工作。4、多元办学增强效益

  我校着力强化特色,彰显自己个性,办学效益大大增强,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服务商贸流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局面,形成了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办学格局。

  5、努力强化社会服务我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着重进行应用型研究,注重挖掘科技潜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市场策划和管理咨询,向社会提供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

  三1、学校整体的社会形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半个多世纪办学历史的老校,也是我省商业职业教育的名校,更是一所正在迅速发展的新校,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我校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和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还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外国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以及国际东方药膳食疗学会江苏分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财经类职业教育专业教研中心组组长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商贸与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牵头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中外合作与国际交流研究组组长单位等.2002年以来,我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三甲.在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授予的1997-1998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的基础上,又连续两次被省教育厅授予2001—2002年度和2003—2004年度江苏省“文明学校”的称号,全省仅有两所高职学院获此殊誉,我校是其中的一所。我们还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厂(校、院、所)务公开先进集体”、“江苏省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及平安创建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此外,我校江宁校区建设指挥部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我校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获“江苏省优秀高教研究机构”以及“全国优秀高教研究机构提名奖”等。2、产学研结合的层次依靠企业、服务企业、校企合作办学是商业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商业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任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校就实行半工半读,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商业专业理论,一半时间到商场、基层劳动实习。我校的干部岗位培训实际上主要是半脱产,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每期培训结业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又为在职进修接受正规化学历教育提供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尽管全省商业体制改革变化较大,但国有商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功不可没的.由于学校长期重视依靠企业、服务企业,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实力,使学校在自主发展中充满了生机。特别是在搭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发展集团化、集成化、集约化职业教育,精心打造职教的“航母”和创建职教品牌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前夕,2005年4月,我们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有100家院校和企业加盟,从而把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专门发来贺信,《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以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都作了大篇幅的宣传报道。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是教育为经济服务,打造职业教育培训连锁超市的新途径;是实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新模式;是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培养应用型“银领”人才的新高地。这是迄今为止我省已成立的6家职教集团中,规模较大、参与单位较多的一家.我们首家注

  册了“服务业网站”,同时拟向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商标注册”。具体地讲,集团有“六大任务”:连锁超市培训、分段衔接培养、共享优势资源、开拓服务领域、改革教学模式、交流沟通信息等。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运作,创新了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的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坚持围绕专业抓科研,依靠科技促产业,办好产业促教育的发展思路,注重从深度和广度上开掘,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开展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多;第二,校企合作的紧密度较强;第三,产学研结合的层次较高.我们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几个小技术、小产品的合作上,而是从学校与企业的整体或系统上进行长远的战略性、深层次合作;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一定的“门槛”,注重与那些有实力、有信誉、有基础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带有全局性或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合作,在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强化校企合作经营意识,建立健全校、系两级产学研结合机构。二是创新机制,创新财务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加强产学研结合各项制度建设,逐步将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优化配置,强化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体系,使产学研与专业建设融合配套,形成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模拟仿真实训到校外全真实训的完整体系。四是体现效益,锻炼师生,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和范围,做到围绕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和应用技术研究,“以销定产"、“适销对路”。

  3、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是我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也是“立足商贸,服务企业,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开辟了学校发展的新路径,而且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一批批学子在我校宽厚、和谐、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中,走上成才的正轨,成为职业劳动者和脱颖而出的商界英才,我校使他们在闯世界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多年来,我校人才培养所生产出的“产品"———毕业生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素质.从事商业工作的人一般都是直接与钱和物打交道的.我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德智教育,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培养社会主义商业合格人才的专业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一颗红心、一本铁账、一丝不苟、一尘不染”这“四个一”的标准。二是高技能。我校一直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办学传统,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去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我们就对财经类学生提出了要做到“四个一”的具体要求,即:“一手好字、一个好口才、一手好算盘、一手好文章”。专门设置技能课,规定训练时间,实行一张毕业证书、多种技能证书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生学会心灵手巧。这对他们成人和成才影响很大。三是就业创业竞争能力较强。我们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真诚求理解,以贡献求支持,以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吸引学生,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留住学生,以突出的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以高就业率和岗位就业质量取信于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实践来丰富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服务就业,通过创优教育来提高就业率,社会和企业对我校毕业生认同度较高。目前,我校已经构筑起一个为学生成长服务、保障学生成才和就业的框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就业有特长优势,创业有能力优势,在社会上很走俏.有的专业学生,甚至在校时就“名花有主”。良好的就业前景和高质量的毕业生素质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2002-2004年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78%、99.33%和99。86%,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9。47%。半个多世纪来,学校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从这里走出了政府官员;走出了新时期商人;走出了商界精英;走出了现代企业家;走出了成功创业者;走出了“小老板”和“大老板"。正如人们所评价的那样:我校的毕业文凭,就

  像一张通行证,在商贸流通领域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篇五: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与指导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做好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产学研示范基地)认定和指导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应拥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和技术创新氛围,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服务机构。

  第三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产学研促进会”)具体负责产学研示范基地的认定和指导工作。组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示范基地指导和评审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类型与认定条件

  第四条产学研示范基地的申报类型包括:(一)区域类型:各地、市、县、区等县级以上综合行政区域;(二)产业园区类型: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的专业化产业基地;(三)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在产学研合作中成效突出,科技转化能力较强、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1

  第五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区域类型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GDP应不低于500亿元;园区类型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GDP不低于30亿元;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二)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软硬件环境,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三)成立有以主要领导为牵头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和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四)有常设的管理服务机构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五)有一定数量的产学研合作规模企业和省部级以上计划项目及创新成果;(六)有共建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技术推广转化中心等机构;(七)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相对集中、法律关系明确、可自主支配的基地,有与省级以上大学或研究院所产学研合作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的产品年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第三章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产学研示范基地的申报、认定程序:(一)申报单位填报《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申报书》一式两份,报产学研促进会;产学研促进会将组织由政产学研金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对申报单位及其骨干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评审,并提出认定意见。(二)通过评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在网上公示后如无异议,在当年召开的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暨促进会年会上予以公布,授牌,并在媒体上发布;(三)产学研促进会对获批准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发展情况进行不定期调研,对调研中发现的不符合本《办法》的问题提出限期改正意见。若在整改期内无任何改进,将取消该产学研示范基地的资格。(四)认定的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有效期为5年。

  第四章指导与服务

  2

  第七条产学研促进会组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产学研示范基地工作的发展方向、产学研示范基地管理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产学研促进会每年组织专家咨询委员对产学研示范基地进行考察。

  第八条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产学研促进会和地方产学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产学研示范基地应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改善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形成特色高技术产业。

  第九条产学研示范基地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思路,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国家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工作积累经验。

  第十条产学研示范基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地方以及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第十一条产学研促进会将充分利用本会资源,对产学研示范基地给予重点服务与支持;并定期对产学研示范基地工作进行考察,不合格者,取消其示范基地资格。

  第十二条产学研促进会为示范基地提供下列服务:(一)加强协同创新,支持和协助基地申请国家计划和重点项目,协助基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二)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发挥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平台作用,指导基地开展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三)优先参与中国产学研创新与促进奖的推荐和评选;(四)根据产学研示范基地需求,举办基地成果展示、信息交流、项目对接、合作洽谈等活动;(五)根据产学研示范基地需求,举办示范基地创新论坛和各种专题讲座,优先安排示范基地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创新人才培训活动;(六)推进示范基地开放式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七)积极宣传推广基地先进事迹与经验,提升基地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第十四条本办法解释权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3

  

  

篇六: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江西: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创新新高地

  作者:曾宪瑛来源:《江西教育A》2020年第09期

  淑媛辣酱是江西外语外贸学院2009届学生叶一帆毕业后自创的项目,起初销售量一直上不去,列入学院孵化项目后,定位为现代白领便携式调味品,重新设计产品形象,创新营销手段,现年产值已逾千万元。

  江西省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强调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质量管理和过程监控的具体要求,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创新新高地,助推江西经济发展腾飞。

  [紧扣“立足点”,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江西全省14所优质高职院校牵头,会同37所职业院校、职教集团开展江西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共同组建全省十大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省教育厅开通了“江西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了面向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工业园区、行业企业的“产学研用”综合性服务平台,促进了高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与合作双赢。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设校企合作管理办、出台合作育人管理制度等,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江西省共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20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9个,并遴选江西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等5个职教集团推荐至教育部申报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紧密对接江西十大产业、自然资源行业、赣州“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需求,成立“江西國土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带动校办企业、校企合作、社会培训“三驾马车”,服务“一带一路”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显著提升。

  九江职业大学与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开展人才培养,推进区域产业转型优化升级,与武汉大农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农人班”,与九江博莱集团合作成立“博莱班”,与广东温氏集团江西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等。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与赣州市南康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南康家具学院,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零距离对接,目前已开展了3个家具班学生的教学实习,毕业生工作岗位几乎涵盖了整个家具产业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入驻九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园、企、校合作共建了独立法人资格的“九江产教融合发展中心——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发展基地”,为学校的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好的孵化基地和平台。

  [抓住“对接点”,推进校企订单式合作]

  江西持续加大引企入校力度,拓展校企合作内涵,抓住产教融合的对接点,以合作订单班为重点,全面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目前,江西全省有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1个(其中职业院校试点17所),在实施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基础上,确定了2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了国、省、校三级全面共推现代学徒制的局面。2019年,江西省高职订单培养学生34599人,较2018年增长27.95%。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与重庆万学创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入门激发—通识培养—实践强化—精准引领”衔接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更好地创业和更高质量就业。

  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先后与江中药业、江铜集团、海尔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60多个企业冠名的定向班。

  江西省医药学校现有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和冠名班等校企合作班23个,同时采取加入共建校内实训室、教学资源库等合作形式深化产教融合。

  木林森实业有限公司自落户吉安以来,中基层技术人才和班组管理人才缺口较大,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不仅给企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同时还为企业在职员工定制了各种类型的技能、学历提升培训。

  [寻求“创新点”,打造产教融合创新高地]

  九江职业大学开展“利用餐厨垃圾养殖黑水虻”项目研究,基本解决了学校食堂的餐厨垃圾问题,在振兴乡村、秀美乡村建设和垃圾分类等政策背景下,项目推广前景可观。该校还与九江市农业局共同成立了“九江市茶文化研究中心”,扩大庐山云雾和宁红茶品牌宣传。

  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重视基于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践任务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始终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课程围着岗位转、知识围着技能转”的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条培育优质生源、校企深度合作、促进高端就业的路子。

  目前,江西省已经开展前两批共计全部1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105所院校参加试点,试点学生规模达到55977人,开设了73个考评站点,已经完成5150名学生考评;“1+X证书”试点214个,涉及177所院校,试点学生规模达到8.5万人。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大力推广“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使用和应用,推动江西优质企业积极申报“1+X”培训评价组织,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创新性创造性。

  

  

篇七: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坚持创新创造

  梁字宁

  【期刊名称】《印制电路资讯》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会点燃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提供战略支撑,不断丰富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内涵,从而为中国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梁字宁

  【作者单位】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结合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4

  【相关文献】

  1.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工作r——"四川省政产学研银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综述[J],周烨;张晨宇2.搭建创新服务新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中国产学研投融资联盟、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J],蒋向利3.搭建产学研医协同平台\r助力介入医学创新发展[J],介入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4.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校园"小创客"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创意结构搭建项目对小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例[J],练海燕5.打通产学研链条夯实创新创造能力[J],《中国科技产业》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