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篇)

时间:2023-06-27 16:55:06 来源:佳谦文档网

篇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德育认识有偏差

  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使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

  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

  3、德育形式单一

  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

  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

  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

  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

  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

  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

  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

  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

  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

  二、应对策略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

  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

  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

  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

  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

  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在平时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仍然在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是更加关心、爱护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

  6、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既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不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我们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阐述自我观点的场合,创造发挥他们兴趣特长的机会。而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使不良的另类文化在校园中无处容身,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7、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中切实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做好思想准备,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法制教育活动,请公安、司法部门的有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发

  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犯罪实例,从而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强化自身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识别不良现象的能力。只有青少年强化了自身保护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拒绝各类不良影响,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篇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德育认识上,存在着对德育的狭隘理解

  长期以来,把德育仅仅理解为政治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左”的思想的影响,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拨乱反正,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被置入公众意识中。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德育课即政治课。“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其结果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政治教育依赖于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教育,是建立在这些教育基础上的,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及正确世界观的人很难有正确的政治观、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如果单一强调政治教育,势必影响德育其它部分教育的开展,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本文并非否认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旨在通过德育的整体性功能,将政治教育渗透到德育各个部分教育中,达到政治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作用。

  (二)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我们的德育从小抓起,一直十分受重视,但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三)德育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手段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可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参与学生讲座与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德育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对策

  (一)对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需要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分层,使之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题,在中小学阶段,主要进行道德教育,而且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则主要是通过大学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把握他们所提倡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教育主题,人的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容与形式是相互连接又相互区别的,如爱国主义,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其次,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道,规则贫乏”的局面。学校德育内容存在不同层次,主要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

  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学校德育当然要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但同时,也要像《公民道德实施纲领》中所提倡的,“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沦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做—个伟大的圣人,也不必成为英雄,但你起码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必须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二)优化德育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有效化

  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艺术”,它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努力要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应该贴近生活,注意个体,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

  1.价值澄清法。它强调道德观或价值观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逐渐形成的。价值澄清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1)就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列出多种发展可能或解决方案,以供选择;(2)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3)做出理性选择;(4)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解释选择的理由;(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暗示、鼓励、询问、设难等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回答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2.道德认知发展法。主要是通过讲座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面考虑,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听取、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然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讨论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教学法。常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该方法通过讲故事、做游戏、问题讨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原则,将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并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

  4.情景陶冶法。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方法。此法表面上“无言、无形、无求”,但实际上却通过渗透,构成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程,且效果颇佳。各级学校通过转变管理作风,推行民主治校;转变教风,强化教书育人;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以及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为学生创建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拓宽途径,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

  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变革的社会,各种文化信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飞速发展,打破自我封闭,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成为必要和可能。为此,学校应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积极采取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树立全方位德育理念,加大渗透的力度,把德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人人有责”的德育模式,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服务工

  作的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作用的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法制建设、党风建设、环境建设,由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向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模式转变。

篇三: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德育先行”道出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思维活跃,面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问题,在人生价值方面产生诸多疑虑;为此,各校除了上好品德课教学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坚定的基石。

  关键字德育;问题;对策

  现在,令各所中小学校长、教师头疼困惑的一个难题就是校风、班风差,学生难管理。其根源主要是德育教育工作搞得不够到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广泛接受。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教育的实际情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的教育仍然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思想的培养,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环节。教育局看及格率,家长看升学率,而且把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福利待遇、职务晋升挂钩。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德育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1德育教育现存的问题

  在对某校284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134名学生(47.2%)存在厌学情绪。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新教材不适应。原因在于:德育新教材本身就存在适用性问题。在被访谈的18人中,有17人次谈到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理论气息过浓,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教材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同时,教师对德育新教材感到非常不适应。

  1.1课程适应性较差。新教材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灌输者,而要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体验德性成长的过程。这对教师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许多教师难以适应。

  1.2德育课程资匮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评估组调查发现:“缺少课程资源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不少教师对德育新课程资源理解狭隘,习惯于统一的教材、教参、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和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已开发的课程资源也没有与教材融为一体,从而造成了教师教学的困难。

  1.3学校德育方法单一,以惩罚为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进行德育的方法仍然以惩罚为主,甚至经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说:“如果不打(学生),那是对学生不负责,家长会怪罪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传统文化形态中,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惩罚往往被解释为教师对学生的善意,爱和尊重”。教师常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执行惩罚的时候只须注意“纪律

  应当免去人身的因素,如同愤怒或憎恶,而应怀抱如此坦白、诚恳的目标去执行,使学生也知道是为了对他们有好处”就可以了。地处大山中的人们仍然保持了这种传统。家长们常常认为,只有“打”“骂”孩子的教师,才是负责任的教师。

  2搞好德育教育的有效对策

  2.1追求德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理念。在课程改革中,不少学者提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生活是道德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德育就无法进行。那么,学校德育到底需要回归到怎样的生活世界呢?笔者认为:首先,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会不断更新。其次,德育所回归的生活世界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引领性,这是由德育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德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指向性和引领性。最后,回归生活世界应注重形成个体的道德体验。要让师生回归具体的、开放的、跌宕起伏的、富有魅力的生活世界,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世界的丰富、生动,彰显师生的生命价值,促进德性的生成。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理念去引领农村地区德育,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2.2走有特色的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之路。师资匮乏是困扰地区德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走出这一困境,我们就必须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走创新之路。其一,继续实施“顶岗支教”,缓解教师紧缺压力,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此类实验。据报道:某大学先后与重庆市的奉节、忠县以及贵州省的遵义等地建立长期联系,开展顶岗支教长达9年之久。该校不仅派出大量的学生进行顶岗支教,也免费为当地学校培训师资,补充了当地教师队伍,并对更新当地教师的教育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加大师范院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定向生的数量和比例。其三,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师资培训不能一味地追求学历达标,也不能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而应注重教师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其四,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2.3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年级年龄学生。要善于分析不同年级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阅历、知识储备及思想状况,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该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内容。以养成教育和“五爱”为主,重在行为规范落实,迈好中学第一步教育。以道德、法律教育和“五心”为主,迈好青春第一步教育。以“四有”和健康心理教育为主,迈好理想第一步教育。而爱国主义教育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逐周设计主题给每个班主任一系列的德育内容教育人,既使德育内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使学生感到教育内容常新,增强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男、女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德育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正确地区分德育对象,科学分解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式,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以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为载体,创德育工作特色

  德育不仅要使学生明事理、懂是非,且要激学生情感、练学生意志、导学生行为,让学生在亲身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与周围环境发生密切的交互作用,并受其影响、熏陶,从而达到交流思想、加深情感、磨炼意志和规范行为的目的。

  比如开展全校队形及广播体操比赛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了纪律,促进了校风的转变。同时一年春秋两届运动会,不但提高了学生体育素质,更重要的在于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改变了校风。

  4以学科为载体,教育科研为先导,深化德育工作

  我们知道学校课程体系中各学科都潜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过程,教师在教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如运用教学内容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促其立志;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钻研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等。

  同时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必须进行德育工作的改革,加大德育工作的科研力度。近年来我们乘着课改之东风,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教育科研活动,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校本资源的优势,使德育管理的实效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利用政史地教研组成立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组,政教处利用市县开展的“双创”活动,开辟了“创和谐校园你、我、他”课题组,以改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简单说教,理论灌输的方法,寓德育工作于以课程教学和课改活动之中,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抓住良机适时教育,动情晓理,讲究艺术。通过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式,即专题教育和教学渗透结合,外力影响和自我内化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谈心教育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从而深化德育工作达到了德育工作的高效应。实践证明教育科学实验的广泛进行,极大地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潜在素质,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总之,只有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创出一定的模式,有一定的体系,德育工作才能有条有理,才会收到实效。

篇四: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德育一直被摆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可见德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工作措施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没有得到极佳的效果。现从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过高,偏离实际。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

  在着

  “理想化

  〞的观念。诸如: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

  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等,使德育陷入

  “纯理想化

  〞的境地,与

  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挂钩。而且,多数时候进行教育时,一般是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的,它以教科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角度标准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2、注重形式,轻实效。在学校,德育教育方式主要为在课堂形式上的“灌〞,即我说你听,照本宣读,不容分说,没有商量,把学生视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经验,不可导之物。把德育的内容视为僵化的东西,只注重道理的传授,不注重思想行为观察与检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不讲求德育的实效性,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滋生了有的学生夸夸其谈,唱高调,讲豪情,不切实际,眼高手低,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等品行。

  3、重堵截,轻疏导。在学校德育中,“堵〞为上策,思想品德问题一

  “堵

  〞了之。当发现学校德育环境方面有消极因素存

  1/3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时,传统的方法便是

  “堵〞,调动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把所有的消极因素消除干净,千方百计不让学生接触到有害因素。例如:禁止玩电子游戏,禁止私自上网,禁止破坏公物,禁止打架抽烟等,缺乏必要的疏导。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多是机械地按学校的条例条规进行处分,其结果,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激化和扩大了矛盾,既伤了学生,又失去了育人功能。

  4、重言教,轻身教。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时,往往强调如何去教育别人,而无视了自身的言行,没有以

  身作那么,往往喊破嗓子,就是不做样子。如禁止学生打牌赌

  博,而自己却通宵达旦地玩,这种反差,削弱了德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5、分工过细,教师德育观念淡化。多数教师在教学压力

  下,将教育教学工作分工过细化。其直接的后果是德育似乎成

  了学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与科任教师无关,缺少德

  育和主体层次网络,从而使教育效果不佳。

  6、良好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底。有些教师恰恰忽略了这项工作。

  7、加强单〔无〕亲家庭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引起极大的关

  注。在这些子女中,学习认真、品行较好的只占

  10%。多数单

  〔无〕亲家庭子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需要教师的关

  爱与引导。

  二、对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德育工作非一蹴而就,但是,我们抓德育工作也不能守株

  待兔,不能简单的归结于社会大环境,不能互相推诿,不能流

  于形式主义;而应本着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讲究实效的做好

  这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

  要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位教师、一个班级的首要标准,做好

  2/3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的量化和评价工作。

  2、重视学校的德育建设,把教师的师德建设、学生的德

  育建设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努力做

  好德育工作。

  3、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

  视对单〔无〕亲家庭子女的关心、保护和教育,重视对优秀学生

  的宣传,重视良好行为的宣传。

  4、加强对网吧的管理,把学生对现代化信息网络的爱好引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5、把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改良课堂的德育教学工作,德育教学要表达学生的主体参与,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6、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尤其要加强六年级毕业班的德育工作,制止学生的辍学现象。

  7、要把学生良好的行为标准和诚信教育作为一个经常性

  的和长期性的工作抓起来,努力建设好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8、加强和深化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积极地防止校园

  欺负行为和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9、加强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和

  爱家乡教育,使之在各科教学中相互渗透。

  10、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联系,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系统网络。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良工作方法,培养出品行优良、心理健康、有理想、有抱负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3/3

篇五: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教育向当代化前进主要阶段,也是学校德育变革关键时期。如今,学校德育已摆脱旧有思想束缚,并从社会政治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不停地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当代化方向前进。总结研究近年来学校德育所取得成绩,探究现在学校德育中存在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对于加紧和深化德育改革,使德育愈加好地负担时代赋予本身历史使命,将是十分有益。

  学校管理工作中德育内涵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有这么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

  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是教育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贯通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确保作用。

  现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突出问题

  1.学校对德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现在,从国家对德育要求来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关键,能够看出对德育工作重视。可是从各个学校德育现实状况来看,是说起来主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甚至不要。尤其是在有些职业院校,为了盲目追求就业率,尤其强化学生技能,而无视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人大问题。对德育课也是毫不手软,砍来砍去,压缩再压缩,甚至有些人认为德育课无用。有些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上也是简单划一,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验,没有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没有形成系统性、连贯性德育

  教育大环境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效能,需要调动多方面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目标。在德育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德育是一个单独教育,它脱离其余各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个封闭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路径参加,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协力便难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倒成了一个障碍、一个阻力,社会、家庭对学生错误引导,阻却了学校正面教育,弱化了学校教育功效,造成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连贯性德育教育大环境。

  3.忽略了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学生行为习

  惯主动性培养方面有待加强长久“高空作业”,造成学校忽略了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怎样面对他人、面对社会教育。面对学生,我们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面前悬挂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及理想目标,却缺乏必要详细行为指导,这么,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4.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长久以来,我们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禁区”,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当前德育教育不但不能从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出发,而且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心和实效性等很多问题,不能不引发我们重视。

  5.德育内容滞后,德育实效性不强

  伴随改革开放深入,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商品经济发展,竞争机制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愈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因为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联络,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薄弱,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社会现象,也不能处理学生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东西,成了“来自天外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而在对学生德育引导中,也未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状况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处理当前学校德育管理突出问题对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经过公民道德建设不停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提升全民族素质一项基础性工程。”所以,我们要站在高处,想到远处,从战略上着眼,战术上着手,以强烈责任感与事业心,落实“以德治国”策略,推进“以德治教”工作,全方面开创德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1.健全机构,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组织系统

  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组织机构,要建立校、处、班、家庭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职责。应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个垂直并沟通教诲处、总务处和家庭之间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络亲密、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通畅,充分发挥德育管理效能,从组织上确保学校德育工作有力实施。

  2.建立“三维”协调,拓宽学校德

  育管理有效渠道社会、家庭、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三个维度。在改革开放后今天,社会大环境对特定阶段学生,都可能产生主动影响或负面效应,学校和教师责

  任是引导选择和扩大主动面,引导抵制和缩小消极面。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组成部分,学生随时向家庭中成人学习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然而学生思想品德影响,只有当环境纳入学生主体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转化为客体原因时,才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作用。学校德育作为社会环境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学校教育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德育网络。学校是社会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络,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多个原因影响。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支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必须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络起来,协调好,从而求得德、智、体全方面发展。学校确定其德育目标时不能只考虑学生在校表现和要求。学生终究是在社会中生活,并最终将由

  学校步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面对纷杂社会现象,能否分清真假、善恶、美丑,这是对学校德育效果客观检验。因而在当代社会中,学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唯一场所,还须考虑社会、家庭等对学生影响和教育。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力量,探索多个有效路径,促使学生社会化,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作全方面性、立体化。

  3.加强管理,提升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传输者和建设者,学校应重视对德育教师培训,着重提升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尤其要重视提升教师了解学生能力、把握德育内容能力、心理诊疗与辅导能力以及灵活利用德育方法能力。另外,针对社会转型期德育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要提升德育教师开拓进取、处理新情况、新问题能力,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他们扎实且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

  作,以此提升德育队伍素质。

  4.重视德育实效性

  德育教育有其本身规律和特点。管理模式多个多样,但追求目标都是力争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使个性得到友好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须重视实效性,要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连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当代教育思想,重视和发挥学生在其本身发展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订符合学生发展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内容应从“大家”走向“小事”,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丰富形式,增强德育管理工作时代性与针对性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停深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现在学生思想实际,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理清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思绪,确定工作重点,而不能困囿于原有德育框架和传统管理模式。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明确德育价值观,摆正利他性与利己性关系,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综合自由与责任平衡,还要克服德育思想内容封闭单一问题,只有与时代同发展同进步,才能不停地创造出丰富多彩德育内容,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将历史融入未来,形成德育管理可连续发展。

  总之,学校德育管剪发展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德育为首,坚持师德建设,坚持全方面德育管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相整合,与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相整合,就能够促进学生全方面友好、生动活泼地发展,处理现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问题,有效地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效益,这是当前学校德育管理改革与发展最大创新。

篇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优质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入探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IssueandCountermeasureinSchool"sMoralEducation

  学校的德育工作涉及的问题诸多,决定了德育成果的质量及效果。首先,学校的德育太弱了。现行教育制度很多只注重学生学术素质,而忽视道德教育。学校设定严格的考评制度,使学生只注重成绩,而忽视相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没有提高,未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教师的德育意识不够强。许多教师注重教书育人,而缺乏德育责任感和热情,没有让学生更体会到道德的意义,使学生的德性教育得不到延续。同时也没有有效调动学生的道德自觉。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现行考评制度,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重新构建道德评价标准,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素质的同时,让学生重视、遵守、践行道德准则,修正自己的道德教养。其次,在考评制度的框架内,帮助教师建立提高道德意识的指导框架,提供教师学习道德和教育的相关资料,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

  德育工作。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尊重、爱护他人作为首要任务,让学生以身作则,树立正视实践,这样他们才能从道德行动中更好地学习和接受德育。

篇七: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念,生活环境及德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认为孩子难管,老师感到学生难教,这已是普遍的共识。

  关键词:意志力

  道德认识

  教育网络

  诱惑

  意志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念,生活环境及德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认为孩子难管,老师感到学生难教,这已是普遍的共识。对此,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呢?笔者就此指出目前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一、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德育所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

  1.

  部分学生追求时尚,浪费现象也严重.

  目前,乡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部分学生发展到盲目追求时尚的地步.如追求发型的标新立异、服饰的牌子特色。致使校内出现了奇装怪发,男生带耳环,女生涂指甲、涂口红;随时听耳机、听手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

  另外,由于家长的娇宠,学生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如学生在学校

  吃早餐时,往往馒头、面包只吃一口就随手丢,操场、楼梯都随处可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些优良传统以被一些学生及家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2、厌学,钟情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

  由于前几年高校扩招及全球性经济萎缩,致使人才过剩,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另外读书不多的人也能赚大钱等负面现象的影响,使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从而厌学。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或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网吧、游戏室一些娱乐场所就成了这种学生经常出没的地方,养成不良恶习;并将不良恶习带到学校里,造成不良影响。如课桌墙壁甚至厕所中都写着五花八门的污言秽语,乱扔纸屑、果皮等.学生中出现大量这种“受教育没教养"的现象。

  3、逆反心理强,道德行为失范.

  初中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常把父母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开始顶撞甚至背道而驰。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别在晚上成群结队出去太晚,他们却深夜未归。老师教导学生要爱护公物,他们偏偏破坏公物,并以此为乐。教室的门窗常被弄坏,学校的电线、电话线常被剪断,学生喊打老师、辱骂老师现象时有发生。

  二、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客观因素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广泛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某些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是造成学

  生道德品质不健康的社会原因.长期受到这种落后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极易滋生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爱慕虚荣、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还有低级庸俗、黄色书籍、劣质电视节目等,也使表少年思想深受毒害。

  据有关调查,学生上网的内容主要是聊天、玩游戏、浏览黄色信息等,很少查阅学习资料。中学生迷恋网吧已很普遍,这不仅荒废了学业,也诱发了偷窃、诈骗、抢劫犯罪行为。

  2、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是造成学生的不良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本身品行不端。有些家长生活不检点,言行不注意,满口脏话,行为粗鲁等。这无形中使孩子沾染了坏作风。

  (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有些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放松了家庭中严格的管教,造成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些家长长期工作在外,孩子无人管教。如笔者所在的小镇,主要以渔业为主,绝大部分家长长期在外捕鱼,很少在家督促和指导孩子.老师上门家访经常碰不见人,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家长,形成不了教育合力。

  (3)两种极端,宽严过度.有些家长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包庇袒护、帮孩子隐瞒遮脏,把责任推向别人。还有些家长对子女粗暴,动辄打骂、训斥、关锁、饿肚子或赶出家门这种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越来越坏,造成严重后果。

  3、学校因素

  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但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社会、家长甚至有关这方面的领导都只注重学校的考试成绩及升学率.而教师在上述压力的影响下,不敢放手搞德育建设,致使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搁浅.

  (二)内部心理因素

  1、道德认识上的肤浅、片面、无知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歪曲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经验还比较缺乏,对于道德行为认识比较肤浅、片面。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或错误理解。如他们把敢于与老师顶撞视为勇敢,把执拗、固执当作是坚强的表现,把穿奇装异服、男生戴耳环视为美的表现,诸如此类的认识,在学生之间散播且形成共识。

  2、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缺乏抗诱惑的能力。

  有些学生尽管懂得道德规范,但当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由于自身意志薄弱而出现不良行为。如在路上拾到钱,明知道应拾金不昧,但因控制不了诸如玩游戏的诱惑出现了贪财为己的过错;明知道不完成作业不对,但因控制不住自己,去看电视却没有按时交作业,违反按时交作业的纪律等.三、提高学生德育的对策

  针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育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这个主渠道中的核心人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文化素质,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重智力轻德育的错误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孙维刚老师成功的做法是高度重视德育为首的建班方针。让学生明确人生方向,产生学习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培养锐意进取、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保障良好的学习秩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理性的气氛,循环有序地促进学生名事理、懂是非等良好美德的形成。

  当然,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仍会存在抵制的思想,阻碍他们对道德的要求及意义的真正理解,表现出许多错误或糊涂的观念。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错看为“逢迎”、“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某同学的错误行为说成“出卖朋友”,把主动做好事说成“好出风头”,把违反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

  针对学生这种对道德准则的错误理解,老师应讲明道理,并借助现成的事例使学生看到这种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后果。使他们体会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危害性,启发他们矫正的愿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另外,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把握好奖罚分明的原则。对于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好的错误的道德表现和道德言论要及时批评和教育。奖罚本身就饱含着对与错,

  是与非;通过褒什么与贬什么,从具体形象上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这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的有效措施之一。

  2.以课堂为阵地,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同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在班主任一个人身上,而各科的任课教师一般只是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对于课堂管理上的问题往往都是让班主任处理。显然使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科任老师及其教学内容脱节,使德育工作显得势单力薄.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人员,在德育工作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个人的作风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所以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学生会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但在其他科任老师的科堂上,学生就不一定会安分守己。这正是科任教师不参与德育工作的反映。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科任老师与班主任通力合作精神,共同教育学生,才能形成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各科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无意中受到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情商。

  例如:语文和英语科,它们在德育中的最大特点是“文以载道”.整个教材都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字里行间及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无不反映出是非、善恶、美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描述名人志士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百折不回;歌颂忘我工作,艰苦创业,为国为民,无私奉

  献……。教师只要能以真挚的感情讲述,分析这些课文,就能产生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德育作用。

  又如,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通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认识到盲目追求时尚的错误。

  2、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形成完善的教育网络。

  学校德育作为严格的系统工程,它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志力薄弱.如学生犯错误,总是由于某些不良的外部诱因转化为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德育工作的矫正初期,首先就是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管理,切断不良诱因(如不良场所,不良伙伴等)的影响。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几年,教育界和社会民众比较关注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网吧、游戏机室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只是单一的避开外部诱因,因为学生很难完全远离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也很难保证学生在新的外部诱因下不在犯错误。因此,我们在尽量避开外部诱因的同时,还要着重于学生的内部心理教育。消除学生不合理的欲念、嗜好、兴趣,提高他们的“免疫”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应尽量杜绝各种不良信息在校内传播,在采取强制措施的同时,还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联合家庭教育力

  量,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学校与家庭多联系,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合适地解决问题,共同商讨教育办法,使学校和家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家长和老师要狠抓苗头,对症下药,防微杜渐,使不良品德消失在萌芽之中。

  3、结合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处于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当今的学生不再顺从,思想前卫,自私自大,再加上年龄特征,使得他们做出某些不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他们希望人人为我,却不想我为人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却不懂的为别人奉献和付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却不懂得体谅他人;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却不懂得尊重他人。这是当前中学生最大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德育内容上,不能再继续空洞化,脱离实际;在作风上,不能停留于压服和专制。而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例如,针对学生爱撒慌,推卸责任的现象,开展诚信教育,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的主题班会,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道德氛围,并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针对学生的浪费和好逸恶劳的现象,开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户外实践活动.针对学生随地丢垃圾的现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板报宣传活动。针对学生自私自利的表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举行善待他人,宽容谦逊的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法制观念薄弱的现象,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活动。针对学生目前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等。

  5.重视心理辅导,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时代的发展,人的认识也不断变化,过去德育教育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禁令去压服或制约学生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与人平等沟通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发达,致使未成年人犯罪和造成心理问题也日益增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德育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注重青少年心理辅导,使他们的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因为学生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易于接受社会要求的各种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反之,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会接受与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从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造成从“心理不平衡”到“品德不良"的蜕变。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之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才会形成正常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其品德的培养。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除了要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因势利诱,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见解说出来,教师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从正确方向进行引导启发,从而提高思想认识。认识提高了,才能正确调节自己的心态,达到理性调节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的成功.”而尊重学生的前提是要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而从本源来说,许多危机状态都是由于学生的自尊或人格受到损害而引起的,因而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注意学生的自尊与人格,避免学生陷于危机状态。老师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对差生尤其如此.要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

  (2)善于发现积极因素,促进自尊心,鼓励上进心。

  要教育好品德不良的学生光有爱心还是不够的,他们当中大多数缺乏集体荣誉感。由于受批评、歧视或惩罚而滋长起的自卑心理,常常自暴自弃,缺乏上进的勇气和动力.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委派他们去完成班集体的某些任务,以表示信任。努力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焰,化为变好的内在动力;努力使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重建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他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般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90%。赏识教育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法。

  (3)正确调整对学生的期望,提出切合实际目标.

  无论是家长对子女或老师对学生,期望要切合实际,对学生期望过高,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会使其处于恐惧、内疚、焦虑不安的境况之中。目标切实可行,使之经过能力可以达到成功,有利于心

  理健康的发展.

  (4)开展多种集体活动,让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维护心理健康.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创造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才干显示出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如仅仅注重学习,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便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处于受压抑的状态。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开展多方面的活动,让每个人的才能都有机会发挥或表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保持欢畅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教育方法,使其心身健康发展,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人员共同关注。只要社会各部门、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各阶段的德育工作,老师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结合心理辅导,齐抓共管、共同负责,就一定能够把德育工作搞好,让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工山镇戴家汇初中

  2016年6月

篇八: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进行系统的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实效。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而形成的。为此,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德育改革的道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关键词:学校德育、学校、家庭、社会、问题、促进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进行系统的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实效。例如近来一篇题为《正衡中学,名校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果然有特色!》的网帖。这是一位网友将其近日开家长会的经历发上网,孩子在南京某名校上初一,老师在家长会上“颁布”了N多的个性规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生日不可请同学一起过!不许使用手机、MP3、MP4……”

  这不仅反映出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坚持守住学校德育主阵地,顶住逆流冲击,防止学校“污染”,也反映出当前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下面,我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德育改革的道路。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在学校德育中存在着环境污染,部分教育效果相互抵消在所难免。

  (一)学校教育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德育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这表明学校教育存着不少问题。

  ---精品文档--

  1、德育内容陈旧

  当前正处于一个创新与变革的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推动道德生活的变化,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而如今学校德育的具体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近几年虽作了调整,有了一定的针对性,但修改跟不上变化,造成德育失去吸引力。现在的学生价值取向由理想型转向实惠型,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讲索取与享受的多,讲奉献的少;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将社会、他人为“我”服务的多,将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少。这种反差的存在使学校德育工作给人以“假、大、空”的感受,陷入高起点、低落点的困境。

  2、德育方法机械

  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单兵独进多,联合作战少。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具体问题。一些教师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单纯的外塑过程,将其与品德内化过程分离,使教育与自我教育分离,也就是片面夸大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用简单灌输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方法无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把受教育者当做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迫学生接受既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必然不被学生接受,造成德育低效。

  3、德育途径与手段单一

  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忽视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特殊租用的现象。所谓的隐形课程,一般是指以“课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隐形课程发挥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隐蔽的,能起到显性课程难以发挥的作用。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往往对隐形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全面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观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从而使得德育手段、途径陈旧单一。

  ①(二)家庭教育影响

  “一位好母亲,顶得上一百位教师。”这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精品文档--

  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神圣使命。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庭教育危机令人忧心忡忡。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奔命于工作和生活之中的部分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地推向了学校,把教育孩子的希望过分地寄托在教师身上,使学校的教育一直充当着教育体系的核心和支点,形成了“力挽狂澜”的被动局面,瘸脚教育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1、认识不当

  普遍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因为统一规范的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太忙了,烦老师多费心。”特别是一些家长,将孩子长期托养在亲戚或老师家,试图推卸教育责任。

  2、方法不当

  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有的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家长“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

  3、管教不当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节奏快,强度高,压力大,或忙于生意场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特别是部分单亲、流动人口、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三)社会教育影响

  1、大众传媒的误导

  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影响较大,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最终体现为价值观导向。理论上,大众传媒应该大力宣传积极的价值观念,以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积极变化。但是,近年来,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并非明确与一致,存在着混乱与误导现象。像电影、电视、书报、广告、录像等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吸引大众,提高竞争力。于是,就容易出现误导现象。近年来湖南卫视热播的“超男快女”就是一个例子。“超男快女”的毒害在于参加者和观众受到错误引导,认为不用努力就可以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而其中随意炒作,避免炒星、追星等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些误导对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构成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阻力。此外,多元价值观念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传媒来表现自己,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科学的思想意识的形成。

  2、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背景下,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侵害---精品文档--

  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极大地破坏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比如社会上存在着的贪赃枉法、钱权交易、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现象,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学问贬值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等等,正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心理,同时加重了社会价值观的迷乱程度,使社会价值观的澄清更加困难。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代,鉴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都较弱,容易经不住利诱而走上误途。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的各自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形成德育资源共享,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才能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一)立足学校主阵地,发挥育人主体功能。

  1、德育内容的创新

  当前德育内容的创新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力求“真”,选择的内容要有可信性,是真理性的科学认识,是真正反映青少年学生成长所必须的,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内容要摆脱枯燥呆板的局面,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建立在坚实而丰富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要注意选取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典型事例作为素材,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二是要力求“新”。德育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传播的知识要有时代的特征。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把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及时纳入到德育内容中去。

  2、德育方法的创新

  德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环境,整合校园“人文环境”资源。学校德育资源是德育资源的主体,构建一个合理向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品德成长事关重大。比如可以在校园花坛、草坪处等地方竖立校园文化牌,随处可见格言警句,处处透射人文精神;还可以将变墙壁无声为有声,在教学楼过道,室内墙壁等分门别类,有序地悬挂着名人画像,精言粹语,时刻召唤学生聪颖进发,使无声的墙壁变成了有声的“导师”,处处彰显德育辐射作用等等。第二,可以将德育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在丰富的班队活动中育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制定详细---精品文档--

  的班队活动方案,在班级开展了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心中有他人,中有集体的礼让教育;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教育;开展读书汇报活动,汇报古今中外传统美德方面的小故事,收集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3、德育途径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在校学习,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不仅仅只限于品德、语文学科,它还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由于它具有宽泛性的特性,注意了学科德育的渗透整合。数学课侧重于数学的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知识服务于生活。语文课本中,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课本中写入,写事,借物喻人的文章最易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最大潜能,善于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课本之中,减少片面的“大道理”说教,运用灵活有趣的教育方法,使师与生、生与文本在情感交流中心心相通,进行情感与灵魂交融、碰撞、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长足进步,健康的心理形成,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文本中品味美德。

  (二)增进家校沟通,发挥双向育人功能。

  1、、正确引导,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通过家长会讲座辅导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和谐统一。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对家长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庭的事情,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神圣使命。为了更好地引导家长,更新其教育观念,学校应该把指导家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庭教育。

  2、精诚合作,加强家校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相成,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除了在组织上落实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精诚合作上,让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促使家长走进学校教育之中,带动家庭教育,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3、齐头并进,形成家校教育鼎足之势。

  针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不合拍现象,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家校联系、互动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册、学生成长册,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发展。为开发家庭教育的资源,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学校应该将专题讲座与讨论交流---精品文档--

  相结合,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和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相结合,家教知识传授和典型引路相结合。发展学生素质与提高家长素质相结合,不断提升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参加教育的自觉性。

  (三)优化德育环境,实施共建联动。

  1、立足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社区齐抓共管的目的。

  学校应该争取各界领导、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与各单位都建立了联系,通过建立“社区德育管委会”,将社区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吸纳进来,形成社区德育“人力”网络。班级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班级开展的特色中队活动中邀请社区的领导和辅导员参加,充分发挥这些人力资源的作用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2、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将社区变为德育第二课堂。

  对社区而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道德活动实践场所,将社区变为德育的第二课堂。

  3、将德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育人。

  教育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会求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服务社会。而社会给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台,因此要在有趣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受到品德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到展览馆去,让他们穿越时空,在隆隆的炮火声中看到英烈们奋勇杀敌的身影,让他们感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走访福利院,让学生懂得爱心的可贵等等。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单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学校、家庭、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注释:

  ①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参考文献:

  【1】

  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王殿卿,《东方道德研究》[M],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2。

  ---精品文档--

篇九: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学校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虽然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毒品、邪教、网络等问题都是传统德育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问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相合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距离。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

  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

  (三)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建议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转

  载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

  没有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了解当今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烈竞争、积极合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议二: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转

  载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要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件;文明办要把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建议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创办不同模式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

  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生活保障、班级文化等方面的职责,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德育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部分小学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重心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业保障、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完成学校政教处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时,存在轻视、应付、懈怠的心理。如某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工作常规督查时,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中,多是班级管理、卫生要求、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工作方案、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落实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轻视。

  1.2开展德育工作不务实

  有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形式单一单调,只注重了德育工作的形式,在德育工作效果上不能保障。如有的班主任一學期开展的德育工作无非是常规的德育教育、德育班会等,说教多于行动,形式多于内容;甚至单纯从积累德育活动材料的目的出发,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还有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不能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对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政策等不熟悉,“按老经验做事”“穿新鞋,走老路”,让德育工作浮、飘、虚,与新时代德育工作“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相违背。

  1.3德育工作与社会现实脱节

  德育当为时代服务,而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清晰地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

  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很多小学班主任的意识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与社会是否进行联系无关紧要。正是在这样的偏颇认识下,小学班主任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层面,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仅仅依托学校德育阵地,是远远不能达标的。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2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育人理念及新课改等基本要求,针对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根据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建议和决策。一般来讲,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下列三点。

  2.1学校和班主任思想认识问题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应该占据首要地位。首先培养有德的人,才能培养有才的人。但是,受教育评估机制、传统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在部分学校和小学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中,存在轻视倾向,甚至认为只要学生在德育方面不出事,就无关大局。

  此外,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评估的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智育的工作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将教学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指标;有的地方无视小学阶段不准进行大规模集中统考的规定,巧立名目,以“过程性检测”之名行“集中统考,按分排名”之实。学校为了取得较好的评估名次,不至于在排名中落后现眼,不得不调整和改变工作策略和中心,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有的地方的小学生不仅需要上晚自习,更要在早上早早起床温习功课,在这样的现实下,小学班主任根本不

  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德育活动。

  2.2缺乏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开展几次活动就可以达成德育工作目标,其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德育观等基本的专业知识领域。

  很多教师没有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意识,或者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上。对德育专业知识研究的欠缺,影响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有的班级开展的德育活动缺乏创意,人云亦云,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有的小学班主任开展的德育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对学生影响力不强,德育活动极度弱化。

  很多小学班主任不具备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主动意识,在安排和布置班级德育工作时,满足于上传下达,对上级部门及学校政教处等安排的德育工作活动贯彻落实不好,不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拟定德育工作方案。

  2.3缺乏对社会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

  德育工作途径单一,内容浅薄,育人效果低下,这是很多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社会资源开发和挖掘工作的滞后,让学校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工作任务。

  在很多小学班主任的意识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与社会是否进行联系无关紧要。正是在这样的偏颇认识下,小学班主任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层面,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如有位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端午节”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时,该教师开展的活动主要有: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包粽子,并上传包粽子、吃粽子的图片。这样的德育活动显然是比较单薄的。

  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会这样做:(1)开展“端午节”由来的小调查;(2)了解本地的“端午节”风俗;(3)写一篇《端午节记事》或者画一期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4)帮助家长包粽子;(5)从生态发展的理念,提一条关于文明过节、生态过节的小建议。

  对二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后者开展的活动远远比前者丰富,在活动的安排上,后者也重视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人角色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3建议与策略

  根据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形势出发,结合各学校小学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的建议和方案。

  3.1确定德育工作的应有地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在评价的标准上,坚持“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观,坚持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消除单纯以教学成绩(智育)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形式上,坚持过程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多元。

  学校要将德育建设放在学校的议事日程中,在拟定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特色创建等远景目标时,要对德育工作进行充分谋划,确保德育工作决策部署科学,并通过相关的评估机制,保障德育工作策略和规划部署的落实,营造德育为首的浓厚氛围。

  小学班主任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要承担使命,提高认识,將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行为养成、学科教学等密切结合起来,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探索德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探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通过各方齐抓共管,让小学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不再虚化。

  3.2加强德育工作的创新性

  小学班主任要通过学习培训等形式,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德育效果的保障上,班主任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班主任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严守教师职业道德,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强化和保障德育影响力。

  在德育形式上,小学班主任要将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如刘辉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中认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在班级环境和文化的打造上,教师可以制订班级公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德育方面,教师通过讲解“大丈夫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内涵,让学生懂得注重平时的卫生打扫,其实就是在修身养性,沉淀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一言一行做起,接受德育的影响和感染。

  在德育工作的创新性上,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德育工作形式,提升德育工作的品质。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反映农民辛苦劳作的图片和小视频。通过语文学科学习,接受深刻的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感恩社会等德育教育。

  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巩固德育工作效果。如在心理学中,尊重是双方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信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在校园中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无论哪个层次学生都会给予教师同样的回报。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接受班主任施加的德育影响。

  3.3拓展德育工作的教育途径

  德育当为时代服务,而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清晰地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

  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仅仅依托在学校德育阵地,是远远不能达标的。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走出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如班主任在班级家委会的组织和协调下,可以前往红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前往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献爱心活动;在学生中进行向贫困地区捐书活动等等,以此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德育工作新格局。

  一、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评价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了解学校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现状,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然而,在我国目前,德育评价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不注重对学生品德的考查,因而整个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基本上不看学校的德育状况。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基本上没有组织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即使偶尔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也是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我国目前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2.评价的目标过高、过于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较高的德育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但当代中国德育的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空泛、统一,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适当的层次,而且不符合

  学生和学校德育的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余、具体不足。用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的德育目标作为学校德育评价的目标,难以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3.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德育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对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等级设计、指标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权威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近些年,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往往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这种不够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打折扣。

  4.评价的方法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我国目前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公正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教育评价的趋势。其实,在评价内容综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学校德育工作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和表面化的特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工作就被泯灭在一组抽象的数据之中。而且,量化的评估把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德育现象,往往丢失了德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5.评价的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在传统德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由某种外在力量赋予的,这种

  德性外在决定论的观点,必然把德育评价的权力交给人的德性决定者。在传统德育看来,统治者及其代表统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拥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无可争辩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机构,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般没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缺少必要的互动,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

  6.忽视对德育过程的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我国目前的德育评价,比较重视对学校德育结果的评价,往往把学校德育评价看作是学校德育的终结,注重从已有的成效来衡量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并不十分重视,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学校德育的动态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简而言之,就是重静态的评价,轻动态的评价。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提高学校德育评价质量的对策

  1.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德育评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尤其是要推进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学校在德育方面多投入。有关部门要重视学校德育评价,成立专门的学校德育评价机构,加强对学校德育评价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办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112.树立先进的德育评价理念,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目标

  德育评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特别是评价理念、评价标准或评价过程有失公平、公正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为了提高德育评价的质量,我们必须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力争通过评价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进步。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价时,要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把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作为衡量学校德育评价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此外,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绝对水平评价,还必须看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改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重视学校在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方面的评价。

  提高学校德育评价的质量,还必须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评价目标要以现实为基础,贴近现实又高于现实,既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现实取向,充实具有时代精神的评价目标,避免德育评价空洞化。

  3.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经验、教训看,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评价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本地区和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评估体系中各指标要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关系。设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德育目标和德育评估内容为依据,根据其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和重心。

  目前,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项指标应与考核评估目标保持一致;(2)指标具有可测性;(3)指标体系内指标应有相互独立性;(4)指标体系应有整体完备性;(5)指标应有可比性;(6)

  12指标具有可接受性。

  在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允许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并让他们发表意见和建议。

  4.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

  早期的德育评价主要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相对于过去的主观评价是一种进步,它重视了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但是,随着德育评价的逐步扩展和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感到德育现象的全面量化是不可能性的,因为学校德育评价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何况有些德育内容难以用量化来精确的,即使是能被量化的内容,其精确度也是相对的。此外,许多用于诊断、改进功能的评估结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

  定性评价是以印象和经验为依据,用语言文字描述、说明、分析评价对象的一种方法。准确的定性评价可以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长、优点和不足之处;不准确的定性评价则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导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得出不准确的评价结论。定量评价虽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避免定性评价的随意性。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客观、更准确地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时,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5.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当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13逐步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让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使被评价者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被评价者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应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本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德育过程的评价

  学校德育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进行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和学生的现有表现,还要看到学校德育的发展潜力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德育评价不能只注重学校德育结果,而应该是结果与过程并重。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估。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而对于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过程却漠不关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校搞形式主义,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不利于学校德育的发展。只有关注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校德育发展全过程,全面了解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有可能对学校德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估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14

篇十: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思想复杂,思想政治工作越发难做目前,局部学生厌学,尤以农村为甚,究其原因,一是大中专实行自费上学,并且自主择业,绝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二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家长认为与其花上万元自费上学,不如早打工挣钱;三是社会分配失衡,一局部知识分子待遇较低,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不少学生缺乏对文化知识的孜孜求索。还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标准和是非观念,对历史、国情认识差,丢掉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美德,言行乖张变态。以上这些,客观上给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2.学校周边环境差,“社会大德育〞的良好气氛形成艰难一些地方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重视不够,一些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德育工作。近几年来,学校周边开展起来的文化市场对学校产生的影响较大,一些庸俗低级的文化现象随处可见,“三厅两室〞在学校周边布点过多,不少经营业主采取非法竞争手段,放淫秽录像,提供赌具,以学生为赚钱对象,致使许多学生沉浸其中,上课精神不振,成绩下降。中小学生中谈情说爱者有之,吸烟赌博者有之,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陷入迷途。现在,地方党政部门对青少年教育工作认识程度很高,但真正把它摆上日程抓紧抓实,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工作队伍根本上是健全的,但上级主管部门在工作、学习、生活待遇、职称和培训等方面给予的政策倾斜、关心支持还很不够。特别是乡镇一级党政部门如何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德育工作实实在在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做得很不够。文化、公安、司法、检察、工商、邮政、文艺、广电、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在如何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监督等手段,真正为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的场馆建设还很差。许多地方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3.教育系统内部对德育工作的研究、探索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如何拓宽德育渠道,充实德育内容,改良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研究和探索还很不够。在新形势下,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没有做到管理标准化、运转程序化、内容科学化、形式序列化、效果显著化。

  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师要克服的困难便是自我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学生在校有很大的攀比、效仿成分,如果教师自身做得不好,或知法犯法,就很难说服学生去遵守道德。这时不管你讲多少大道理,学生都会认为你在耍两面派。比方说,学校规定师生在校内一律不准骑自行车,但有些教师却带头骑车横冲直撞,学生于是纷纷效仿,造成有令不行的局面。

  2.学生身上家教的缺失大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绝不希望他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更不希望他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懂

  得科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是科学育人的摇篮。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还欠兴旺的地区,要想到达标准、科学,更是难上加难。要想使自己的学生德育过关,就要战胜其家教中的缺陷。

  3.社区文化的影响学生所生活的社会区域一般来说是固定的。一般说来,农业区的孩子,知识面狭窄,又因为其受社区中小生产者意识的影响较多,所以自由散漫的思想较严重,面对纪律,总想以商量的口吻来解决;工业区的孩子纪律性较好,但知识面比商业区的又似乎略有缺乏;商业区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但对善恶区分能力又较工业区的略逊一筹,唯我独尊的思想又很难使他们正确面对失败。

  4.社会传媒的影响总的说来,我国的社会传媒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开展,但在开展的同时又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譬如一些宣扬资本主义思想,或武力至高以及言情的动作片、动画片和色情片,很容易迎合人们追求刺激的心理,但这些给不明世事的孩子带来了严重的思想误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多是因为看了几部色情片或色情小说,听了一首色情歌曲,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再就是,适合儿童欣赏的积极向上的影视片、歌曲太少了,能引导儿童正确成长的书刊太少了。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开展下去,必将殃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5.学生自身“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看待人生、认识世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要想把孩子真正培养合格,就必须适当调整他们认识的角度。

  三、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1.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真正抓好德育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第一,县或县以下乡镇,党政部门要把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实实在在地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切实表达“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目标考核、奖惩等方面要有硬性指标。第二,建立横向协调、纵向统筹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指挥调控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县上要成立县委宣传思想领导小组,由分管书记和分管县长为正副组长;下设德育工作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和团体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全县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日常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各部门配合参与和支持。县上要建立德育工作例会制度,德育专项评估督查制度并推行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制〞。第三,落实经费,稳定队伍,提高待遇,在评优、评职、晋级、调资等方面对德育工作者实行政策倾斜,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的专项名额分配制度。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政工队伍素质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第四,全社会、各部门协调,净化育人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经常性检查监督管理。还要命名和建设一批德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

  2.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第一,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中小学生?守那么?和日常行为?标准?,建立层层渗透的管理调控机制,沟通学校、家庭、社会,让学生活动在标准、健康的网络之中。第二,完善制度,形成

  全方位育人的鼓励导向机制,努力拓宽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找到有效的载体,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件件落实,增强德育的整体效益。第三,充分研究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力求把知识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把“授业〞与“传道〞结合起来。第四,以“三让一树〞的校风建设为突破口,发挥“硬件〞的育人功能,整治好校园秩序,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校风。

  3.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督查和效果评价对学生质量要求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能力要求到达?大纲?、?纲要?要求标准。加强对德育的方向、管理、基地和实际效果的检查。

  4.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社区、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与社区、社会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与学生的交往。通过谈心、组织活动来认识每一个学生的真正面貌,然后对症下药,纠正其缺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