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8篇)

时间:2023-06-29 11:40:05 来源:佳谦文档网

篇一: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民族团结教育读本

  (校本教材)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目

  录

  第1章

  绪

  言

  1、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1)

  2、第2章1、2、3、第3章

  第4章1、2、第5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2)

  我国的民族概况

  我国的民族组成······························(3)

  我国的民族分布······························(4-8)

  西北少数民族·······························(9-11)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民族团结——历史见证·······················(12-13)部分少数民族名人榜

  部分少数民族名人··························(14-15)中国近现代部分少数民族名人·················(16-17)结束语······································(21)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第1章

  序言-1-第一章

  绪言

  1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

  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八大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性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原则: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分

  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2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针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安排,保证活动质量。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小学至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要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要符合各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注意发挥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第1章

  序言-2-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关心本地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2章

  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的民族组成

  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为:1、彝

  族2、白

  族3、藏

  族4、傣

  族5、佤

  族6、侗

  族7、哈尼族8、苗

  族9、拉祜族10、纳西族11、景颇族12、水

  族13、怒

  族14、僳僳族15、独龙族16、布朗族17、基诺族18、羌

  族19、门巴族20、德昂族21、阿昌族22、普米族23、布依族24、珞巴族25、仡佬族26、回

  族27、东乡族28、撒拉族29、保安族30、维吾尔族31、土

  族32、裕固族33、锡伯族34、俄罗斯族35、塔塔尔族36、哈萨克族37、柯尔克孜族38、塔吉克族39、乌孜别克族40、高山族41、畲

  族42、黎

  族43、壮

  族44、瑶

  族45、京

  族46、仫佬族47、毛南族48、土家族49、满

  族50、朝鲜族

  51、赫哲族52、蒙古族53、达斡尔族54、鄂温克族55、鄂伦春族56、汉

  族。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僳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但是它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下来我们来详细介绍我国56个民族发展的认定过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甚至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有这样一句歌词: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也时时的提醒我们自己,我国有56个名族,而且情同手足,每一个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我国的少数民族,第一是人数多,加起来有1亿人口;第二是居住地域广,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加起来占国土面积的64%,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第三是混居程度高,一个民族常常散布于许多地方,一个地方常常生活着若干民族。在中国,保持国家的统一,维护领土的完整,实现人民的团结,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56个兄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我国的民族分布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约1.1亿,但是居住地区广阔,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我国边境线约有2.1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说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边疆地区,并把那里称为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的居民并非全是少数民族,还杂居着很多汉族人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是与汉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族杂居或交错聚居。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在内蒙古、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汉族人口都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虽未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但也接近全区人口的40%。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不是当地主要少数民族仅与汉族杂居,还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杂居。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维吾尔族和汉族外,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其中。云南省更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全省共有20多个民族。西藏自治区民族成份较少,但仍有汉、回、门巴、珞巴等族与藏族杂居。同样,在汉族集中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人口,例如上海市虽以汉族为主,但是也有37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就全国而言,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市或县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所以,我国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状况,是在各民族几千年不断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这种民族分布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学习,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具体情况下表: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回

  族

  藏

  族

  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贵州省。

  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第2章

  我国民族概况-6-云南省,贵州省。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云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

  族

  彝

  族

  壮

  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

  族

  侗

  族

  瑶

  族

  白

  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族

  傣

  族

  黎

  族

  傈僳族

  佤

  族

  畲

  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

  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

  孜

  族

  土

  族

  达斡尔

  族

  羌

  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难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

  吉

  克

  族

  怒

  族

  乌孜别

  克

  族

  俄

  罗

  斯

  族

  云南省。

  海南省。

  云南省,四川省。

  云南省。

  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台湾省,福建省。

  云南省。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四川省。

  云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青海省,甘肃省。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仫

  佬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云南省。

  青海省,甘肃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2章

  我国民族概况-7-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鄂

  温

  克

  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

  族

  塔

  塔

  尔

  族

  独龙族

  鄂

  伦

  春

  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云南省。

  甘肃省。

  甘肃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

  陕西省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关中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史书、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在长安周围安家置产,娶妻生子,安居不归。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7世纪三四十年代,伊斯兰教传入长安。阿拉伯的使者、商人、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其中尤以商人居多。当时长安的东、西两市,是他们的云集之地,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乱。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史书也有记载:阿拉伯帝国应唐朝的邀请,派兵平乱,“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敕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庚辰(七月)诏回讫、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九姓胡是康、安、曹、石、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第2章

  我国民族概况-8-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各以国名为姓。在长安及附近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明、清两代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回民大姓。根据上述情况看,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长安居留下来,这是当时长安的穆斯林的来源之三。

  综合以上情况,说明唐代国外各地的穆斯林,不少在长安及其附近居住下来,经过唐、五代,长期生息繁衍,使这里的穆斯林人数日益增多。这就为这里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辽、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给各族人民带来长期而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联合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2005年陕西有少数民族人口约20万。其中,朝鲜族、苗族、侗族、土族、白族和锡伯族超过百人,满族、蒙古族、壮族和藏族超过千人,回族人口超过10万。

  陕西省还有一小部分回民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就是现如今的旬邑县“红色革命圣地”马栏镇。马栏镇位于旬邑县东北部,地处关中北界,陕北南界,属渭北旱塬沟壑区,东界黄陵、铜川,北接甘肃正宁县城,距县城31千米。总面积792平方公里,属山区半山区地势,平均海拔1480-1750米,无霜期160天,年均气温7℃,年降水量7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马栏镇由过去的马栏乡、后掌乡合并而成,现辖23个村委会:马栏村、杨家店村、朱家店村、转角村、金盆村、杨家胡同村、黑牛窝村、后掌村、神崖沟村、于家川村、前掌村、前义阳村、后义阳村、长舌头村、西塬村、东昌镇村、北坡子村、雷庄村、杨坡头村、北咀村、南岭村、坪里村、蜈蚣岭村。55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3429户、12981口人,耕地面积56065.4亩。马栏村现有310户,1121人,其中回族53户178人

  其中,回民主要分布在马栏一对,马栏二队,黑牛窝,金盆村和杨家店,马栏一队回民最多,金盆村和杨家店回民相对来说较少。

  虽然我国的民族分布不均匀,人口分布也不均匀,但这不影响我国整体的快速发展。不管你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不管你生活在哪一方热土上,始终都是中国的一员。

  3、西北地区民族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和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边缘地带。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部等西北地区,聚居着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第2章

  我国民族概况-9-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裕固族、塔吉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满族、俄罗斯族等世居民族,此外,还有许多流动人口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北各省区。

  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对于西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研究,我将主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西北主要少数民族的历史特点

  1、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2、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3、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4、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第2章

  我国民族概况-10-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5、蒙古族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6、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②、西北主要少数民族

  1、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性质

  我们所谓的“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是属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或称为文化的“民族性”)的范畴,有其特定的地域(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及聚居在这一广大地域的除汉族外的十余个民族的文化。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在公元16世纪前。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很多,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然而经过千余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因迁徙、同化、融合而发生了变化。到16世纪后,近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形成,其分布格局大致定型,其多元文化也基本形成。

  2、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及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为民族文化,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既有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也有自身的特点。任何社会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地域、国家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变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或称为“保守性”)。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具体到各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则其变异性和稳定性又有各自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变异性,是在西北各民族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历史上西北民族本身的发展就十分复杂,各民族之间分分合合,有的民族消失了,有的民族诞生了,因而整个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面。其间既有新的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也有旧的民族及其文化的消亡,处于不断发展、变异之中。这在16世纪前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多元文化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一般说来,历史上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先是由早期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文化逐渐发展、变异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古代文化,到近现代又开始向近现代文化变异或转型。

  从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其文化的变异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由局部的量变积累,最后发展到质的变异,我们称之为文化的变迁、转型或异化。古代(从秦开始)至今,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经历过三次大的变异(转型):

  第一次是在公元1世纪至4世纪左右,由于印度、中亚等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西

  第2章

  我国民族概况-11-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渗透到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之中,使之在内容、结构、模式、风格等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第二次是在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因中亚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向中国西北地区的传播,蒙古西征,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向西北地区迁徙,以及西藏高原藏传佛教在甘青等地的发展,促使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生了第二次大的变异,并逐渐奠定了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以伊斯兰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两大文化圈的格局。

  第三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近代化的进程,但是西北地区这一进程远比内地迟缓,只是到清末至民国,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向近代文化的变异和转型才开始起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中国社会向近现代化转型,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也真正进入到第三次大的变异过程中,即向现代化的多元文化的转型过程,目前这种转型仍在继续之中。

  总观以上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三次大的变异,前两次主要是文化层面上的变革,而没有完全触及文化层面所赖以支撑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只有第三次大的变异才是由近现代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即由原来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向近现代工业化的经济基础的转变。因此,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讲,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第三次变异的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其他两次大的变异。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其共同的主要特征是其变异性和稳定性,而变异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则是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规律,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域的民族文化只有抽象的普遍意义,具体到每一个民族文化,或某一地区的民族多元文化,则又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

  ③、陕西马栏地区的少数民族

  马栏镇位于旬邑县东北部,地处关中北界,陕北南界,属渭北旱塬沟壑区,东界黄陵、铜川,北接甘肃正宁。总面积792平方公里,属山区半山区地势,平均海拔1480-1750米,无霜期160天,年均气温7℃,年降水量7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我镇由过去的马栏乡、后掌乡合并而成,现辖13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72个村民小组,3405户、12955口人,耕地面积56065亩,以粮、畜、果、烟为主导产业,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98元。

  马栏是一个回汉共生的大家庭。在马栏,回族和汉族同胞同生共死,共同繁荣,两族人民团结一家亲。两族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又有着互相融合的部分。马栏地区回族最聚集的是马栏回民新村,该村有回族村民53户、178人。长期以来,该村经济薄弱,产业滞后。旬邑县委、县政府把马栏回民村纳入全县发展总体规划之中,2005年以来,结合新农村建设,先后为该村争取资金650多万元,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并使昔日穷山沟通上了柏油路,彻底改变了全村面貌。2008年,该村又向有关部门申请,争取民族村寨建设和电网改造项目,得到了省市县的大力支持,2009年,投资50多万元的村委会标准化办公楼正式落成。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第3章

  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12-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第3章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民族团结——历史见证

  民族团结柱:民族团结柱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国庆的庆典背景之一。每根民族团结柱高13.6米,整根柱子重达26吨,柱面雕刻着身着节日盛装的56个民族人物。最底端的圆盘底座主要是水泥结构,柱身里面有钢筋支撑,外层是玻璃钢材质。柱头和柱底选用的是人民大会堂柱体的造型,为莲花瓣和浮雕卷草纹图案。每根民族团结柱身上雕刻着一对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柱子寓意着平等、团结、和谐的56个民族。柱头和柱子底座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民族团结宝鼎:鼎,国之重器。古时,盛世铸鼎,昭示国泰民安,国强民富。而今,中国民族自治地区团结和睦,民族关系和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论固国安邦或是增进团结,都值得铸鼎记之。由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亲自题写鼎名的“民族团结宝鼎”是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为庆祝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平解放或成立50或60周年赠送各族人民的贺礼。在赠给西藏、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五个自治区的五鼎“民族团结宝鼎”中,除了西藏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宝鼎”,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题写鼎名,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到西藏为宝鼎揭幕,并发表讲话外,其他四鼎“民族团结宝鼎”,都是由胡锦涛亲自题写鼎名。

  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宝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宝鼎

  西藏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宝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宝鼎

  廊柱的式样,寓意着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代表大会,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建设民主政治、共同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3章

  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13-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民族团结园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爱党的热忱,他们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中共宁洱地委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剽牛喝咒水后宣誓立碑。碑文誓词:“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它主题鲜明,所折射的民族团结精神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2006年05月25日,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第4章

  部分少数民族名人榜-14-第4章

  部分少数民族名人榜

  1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人

  1、古代满族名人榜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后金建立者,庙号清太祖。是大清王朝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建立者,庙号清太宗。

  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顺治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雍正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爱新觉罗·多尔衮:皇太极之弟,清初摄政王。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之子,著名词人,著有《纳兰词》。

  和珅:钮祜禄氏,乾隆时大臣。

  奕:恭亲王,维新运动代表人物。

  荣禄:瓜尔佳氏,晚清军机大臣,顽固守旧派代表人物。

  2、古代回族名人榜

  郑和:明初航海家。本姓马,赐姓郑,始名郑和,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李贽:明朝思想家。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以76高龄,被加上异端的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狱中。

  海瑞: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和敢直谏而著称于后世,有“海青天”之誉,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清官。民间有许多关于他公平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行世。

  3、古代蒙古族名人榜

  第4章

  部分少数民族名人榜-15-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成吉思汗:元太祖,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又称成吉思可汗,蒙古帝国奠基者、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统帅。

  孝庄皇后:皇太极之妃,清世祖顺治皇帝的母亲。

  4、古代苗族名人榜

  屈原: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化名人,楚国政治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等。

  满朝荐:是苗族中迄今所知最早的科举文人。

  项从周: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斗争英雄。武艺高强,曾被当地苗族社区推为苗王。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首兴义旗,率领各族群众抗击法国侵略者,歼灭法国侵略者二百余人。

  石板塘:原名石皇玺。湘西苗区著名的民间歌师、民间知识分子。湖南花垣人。创制“板塘苗文”,编著《苗文字典》一本。后人搜集并正式出版有《板塘苗歌选》。

  5、古代壮族名人榜

  瓦氏夫人:明代著名的抗倭女英雄。

  郑献甫:是清代首屈一指的壮族诗人,著名经师。大半生在两广从事教学,被誉为“两粤宗师”。

  6、古代藏族名人榜

  松赞干布: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

  八思巴:中国元代第一代帝师(即元代皇帝从吐蕃请来喇嘛充当的一种最高神职),学者。

  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

  2中国近现代少数民族名人

  1、近现代满族名人榜

  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末代皇帝,清宣统皇帝。

  舒庆春(老舍):著名现代文学家、剧作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二马》等。曾荣获“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启功:原名爱新觉罗·启功,著名国学家、文物鉴定家、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

  爱新觉罗·溥杰:著名书法家,溥仪之弟,曾任中国人大代表。

  柯岩:著名诗人。

  王朔:著名作家。

  程砚秋:京剧艺术大师,梨园界青衣四大名旦之一。

  侯宝林:相声艺术大师,现代相声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前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

  指导、北京大学艺术语言学教授。

  第4章

  部分少数民族名人榜-16-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刘兰芳:著名评书艺术家。

  郎平: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中国前女子排球队主教练,现任美国女子排球队主教练。

  肇俊哲:著名足球运动员。

  郎朗:华人著名青年钢琴表演艺术家。

  那英、曾格格、冯晓泉、火风

  、戴娆、汪正正、林依伦:著名歌唱演员。

  佟大为、富大龙、谢园、黄海波、金巧巧、关凌、沈傲君、胡军、英壮、吴京:著名演员。

  关之琳、周海媚:香港著名演员。

  齐秦、齐豫:台湾著名歌手,原籍黑龙江。

  栾恩杰: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航天局局长。

  2、近现代回族名人榜

  政界:杨静仁、回良玉

  革命英雄:马本斋(抗日战争时回民支队的领导人,八路军指挥员)

  作家、诗人:丁鹤年、霍达

  相声界:马三立、李增瑞

  戏曲界:于魁智

  影视界:李默然、王刚、马德华、蔡明、买红妹、洪剑涛、陈建斌。

  主持界:撒贝宁(《今日说法》)、海霞(《现在播报》)、李霞(央视动画城)、和晶(实话实说)、马昕(CCTV体育新闻主持人)

  娱乐界:蔡国庆、满江、沙宝亮、屠洪刚

  饮食界:王守义(十三香)体育界:小杨阳(速滑名将)国民党将领:白崇禧(民国桂系军阀、素有"小诸葛"之称、曾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等职、四星陆军上将衔)3、近现代蒙古族名人榜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斯琴高娃:著名表演艺术家。

  席慕蓉: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代表作有《七里香》、《成长的痕迹》。

  第4章

  部分少数民族名人榜-17-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白岩松:央视著名主持人。

  巴特尔:著名篮球运动员。

  斯琴格日乐、:著名歌手。

  腾格尔:著名歌唱家,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批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

  4、近现代苗族名人榜

  王宪章:中国现代革命家。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同盟会会员。在“二次革命”中,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后组织“铁血团”与袁世凯当局斗争。1914年被冯国璋杀害。

  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物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滕代远: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红五军、红一军、红三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国务院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敖: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宋祖英:歌唱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5、近现代壮族名人榜

  韦拔群: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黄现璠:国际知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李宁: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上世纪25位最佳运动员之一,共获得国内外重大体操比赛的金牌106枚,被誉为"体操王子"。

  6、近现代藏族名人榜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阿沛·阿旺晋美:1979年后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是全国政协第三、八届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七届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六、七届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韩红:著名演唱家。

  第5章

  结束语-21-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校本教材

  第5章

  结束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识别和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汉族和相对汉族人口较少的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组成。我国的民族分布范围广,呈现小聚居和大杂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而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在中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我国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我国历来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科技事业方面、卫生事业、文化政策方面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等。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科技、文艺艺术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当前,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将使中国的民族政策更加完善,包括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二: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34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No.52020年10月

  JournalofYanbianInstituteofEducation

  Oct.202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析

  ①——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周婷(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围绕民族团结的基本工作任务,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培养了大批优秀可靠的人才。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总结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并提出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4-0106-0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推进各族师生相互融合的重要手段,是防范敌对势力和不良思想渗透的有效措施,为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总结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并提出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路径。品、表演情景剧等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此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制作学习作品时能将知识点、兴趣与专业融合,有助于更容易理解知识点。2.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深远、不断渗透

  ①2018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课题《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2018MDSKZX12);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一流学科民族学经费资助(MDMZX2020013);2017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微时代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2017SZ067)。作者简介:周婷(1985—),女,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1.发挥“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主渠道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一些课程建成为在线开放课程便于全国学生学习。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将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讲解录制成视频,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传播性、普遍性的特点,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这门课在教育部管理的全国网络平台易班上,可以供全国的老师和学生开展学习。在课堂上,各族师生通过制作手工艺

  收稿日期:2020—05—2·106·

  第5期

  周婷: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析

  的过程,在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定型时期,文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各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民族观的塑造。民族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面更具有独特的特点。广西民族大学校园内的侗族风雨桥,各族师生可以闲坐其中纳凉、讨论学术思想和分享读书学习心得;相思湖上的一座“心连心”小桥,寓意“相思湖畔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在校园建筑中处处流露出民族团结的寓意;大一新生学习的民族韵律操,融入我国各民族的舞蹈、劳作姿态,既强身健体又能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3.发挥民族博物馆的科普育人功能民族团结教育的推广,不仅仅是推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精髓。广西民族大学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与区情、校情融合,开展翻转课堂,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的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馆藏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博物馆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联合中学开发校本课程。该课程以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为系列专题,拥有团队授课的师资队伍,组织学生到馆内开展体验式教学,在实景和实物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4.发挥民族团结教育辅导员工作室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工作室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向学生开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宣讲、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民族地区社会实践等,引导各族学生互爱互帮互助、交往交流交融,帮助各族学生成长成才。也可以通过工作室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党员,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部能力素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担任他们的课程导师,制定和实施考研计划;鼓励大学生担任西部志愿者,到西部地区、边疆地区从事建设工作。此外,工作室还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辅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适应问题、学习

  问题和生活问题。5.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是提升理论知识并将此内化于身心和思想的最好途径。在校大学生对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然而只有置身于社会的课堂,才能转化思维角度,积累社会经验,用民族团结的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广西民族大学组织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和教学实践,每年4月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民族文化风情展等富有特色的活动;暑期时,学校组织学生团队到民族村寨走访调研,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家乡开展非遗回访,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支教,到广西12个世居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强化各族师生民族团结的意识,而且将民族团结的精神传递到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加深全区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维护者。

  二、探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路径1.建设民族团结教育“金课”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为建设民族团结教育金课,一是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团队打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与社会实践“金课”相融合,目前团队实施的是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慕课教学融合成翻转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今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金课”,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围绕政治经济建设、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主题开展调研。二是根据校情、学情、区情,开发联合中学的校本课程,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校本课程讲解员,由他们给中小学生讲解民族政策、民族文化,让学生在实践·107·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

  中反哺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融入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三是进一步完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考评体系,探索“课程+实践”的课程积分制,譬如线上课程占25%,课堂教学占30%,课程作品20%,社会实践25%,鼓励大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学习、思考、理解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从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辅导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提到,做民族团结重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民族院校的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一线岗位,直接面对各族学生,经常处理各种学生问题,不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力干将。为了建设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一是组建民族团结教育辅导员工作团队,吸纳不同学院、不同校区、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民族的辅导员进入到工作室,按照导师制的方式,辅导员名师对年轻辅导员开展专题培训,并且定期分析工作案例、总结工作经验,提升辅导员处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能力;二是培养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优秀辅导员和辅导员名师。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增强理论素养;要有政治敏感性、灵敏的问题嗅觉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要熟悉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包括家庭、经济、学习、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规划,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工作要细心,氛围要团结温馨,把握既严肃又活泼的原则,为各族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提供志愿者服务岗或者勤工助学岗,招聘不同民族的学生担任志愿者或者学生助理,参考文献:[1]黄艳.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28):18-24.[2]朱广吉.新时期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发展

  ·108·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且能拉近老师与各族学生的距离,更有效地处理学生问题。3.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联盟,做好民族团结的普及工作,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职责。一是整合学校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挖掘民族博物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等校园硬件设施、校园建筑场所蕴含的民族团结元素和历史渊源,提升校园的文化内涵,增强各族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成立广西大学生“石榴树”志愿服务队,吸收全区各族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成为成员,定期到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推广活动,参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调研和学习当地干部开展民族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打造“五位一体”的民族团结教育精品活动,以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非遗回访、民族团结作文竞赛以及“学而时习之”思政课堂五项活动。四是建设“石榴树”微信公众号,负责民族理论的宣传、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组织和宣传,优秀的各族学生的宣传以及“石榴树”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招募和组织工作。综上,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博物馆等平台等开展系列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四个意识,提高大学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增强他们践行民族政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与创新[J].2017(9):258-259.[3]杨超.新形势下新疆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策研究[J].2017(3)72-74.

篇三: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关键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很多中小学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试图揭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把民族团结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从理论上讲,民族团结教育是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相生相伴的,把富有乡土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引入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活态性的乡土思维方式,而且能够增进中小学生对本民族以及本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但实事求是地说,真正着眼于全局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应与我国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背景相适应、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相承接、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的主体框架相协调。就当前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不乏可起引领示范作用的学校,这些学校已经将综合性的、结合区域实际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

篇四: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民族团结课程开展情况

  为不断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一、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情况

  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各班积极开展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活动,通过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课程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将《伟大的中华民族》、《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课程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各年级还专门配备了《民族常识》专用课本,纳入校本课程。各学科老师立足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意识培养,努力挖掘并发挥学科民族团结教育功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其它形式、途径与方法

  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帮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愿意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尽自己的责任。

  三、借助当地民族节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是每一个公民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以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团结教育重在引起公民重视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扩大在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引导。

篇五: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与民族团结教育——以连城要塞遗址为例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确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进对国家的认同感,筑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我校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自2015年起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历程,在校本课程研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如何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我校并没有进行过较好的尝试,依然存在较大的开发空间。笔者以《壮族地区优秀文化遗产》为主题,以连城要塞遗址为课例,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历史校本课程相结合来进行一次课程研发的尝试。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民族团结教育;连城要塞

  2014年国家颁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在新时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民族团结教育就是对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及民族团结常识、帮助树立民族平等团结意识的教育,是我国德育的主要构成因素。高中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确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消除民族歧视,树立民族平等团结的意识,增进对国家的认同感,筑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

  《纲要》同时指出,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其中,在坚持国家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条件下,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乡土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自编教材来实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即把校本课程研发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拓展,结合乡土资源进行的历史校本课程的推行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深化学生对民族对家国的认同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广西崇左是我国西南门户重镇,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少数民族边境市,具有丰富的优秀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目前我校结合乡土资源进行开发的选修课校本课程已坚持了6年,成为本校的特色教学成果之一。但以民族团结教育为目的而进行研发的历史校本课程,在本校并未过多进行开展,有较大的研发空间。因此笔者以《壮族地区优秀文化遗产》为校本课程主题,以连城要塞遗址为课例,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历史校本课程相结合来进行一次课程研发的尝试。

  1.

  课前开展调研以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有其特殊性,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性强、政策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教育工作。这决定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性和内容的科学性。

  但一方面,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之一,其理论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易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民族团结对一些学生而言不过是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论,而不能真正地有所触动。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应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包括师生在内的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而以往的校本课程的开展更多是被动接受学校的安排,缺乏教师与学生主观意愿的参与。此外,崇左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崇左的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学生家门口的历史,从而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又使这门课程具有教育氛围上的天然优势。

  因此,为了更好地结合乡土资源开发课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和更好地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笔者在编撰教学内容前,在翻阅大量文献和资料后,先就本课程的内容在学生中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民

  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民族团结教育有无必要性”、“对连城要塞遗址的了解”、“对该门校本选修课内容的建议”、“对该门课程授课方式的选择”等。

  其中,在“民族团结教育有无必要性”的问题上,学生们毋庸置疑都选择了“有必要”;在“对连城要塞遗址的了解”的相关系列问题上,许多学生的回答表明了学生们对家乡历史文化遗址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认识。在“连城遗址如何体现了民族团结”这一问题上,许多学生的回答超过了笔者的预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部分学生还能联系中法战争,回答出少数民族团结共御外辱共守边疆的史实。以上调查问卷的内容表明了该门课程的开设能具备较良好的授课知识基础和教学氛围。

  但是,学生在另一些关键问题上会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对课程的开设方式有着超越客观条件允许范围以外的期待。例如,一些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一些学生对于连城要塞遗址完全不了解,不能说出连城要塞遗址的地点、修建的时间和作用等,缺乏对相应的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因为对身边的历史文化略知一二而缺乏去探究和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而在问及“对该门课程授课方式的选择”上,绝大部分学生都更希望能走出课堂和校门,去对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或在博物馆当中参观学习。

  因此,笔者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将本课的教学主题设计为《连城要塞——探雄关漫道,访壮乡长城》,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框架设定如下:

  通过对连城要塞遗址的介绍,一方面展现壮族边疆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化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另一方面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和事迹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通过对连城要塞修建背景和历史价值的分析,并做了与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相融合的尝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念和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课前布置分组合作探究任务——“连城要塞的修建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培养学生查阅和收集整理史实材料的能力,丰富对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认知,并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

  1.

  课堂创设情境以落实育人目标和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其情境性和生活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的吸收,应主要依托于其自身的感悟,而这样的感悟不能仅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或对知识点的背诵而来,而应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外在的因素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进而产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而情景的创设还应该要能体现“润物细无声”和“以境化人”,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从而真正落实民族团结的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本课内容《连城要塞》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一主题的连接难点在于,虽然关于连城要塞的史料记载及相关史学研究不少,但多数史料和研究更多地选择在关于连城要塞的军事边防价值和历史人物苏元春的固边政策和对边疆的开发上面,涉及到民族团结的具体史料凤毛麟角,多数资料对于民族团结的内容皆一笔带过,缺乏更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佐证。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时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利用非常匮乏的资料来落实民族团结这一教育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团结与连城要塞的关系,笔者只能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对于校本课程有更多地参与感,让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民族团结共御外辱共守边疆能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具体设计如下:

  1.

  准备阶段:让学生分组对“连城要塞的修建者”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学生在历史调查方面相对缺乏经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分组的人员、负责调查的内容、具体的任务分配,指导学生围绕“连城要塞的修建者”这一主

  题进行“查阅资料——寻书”、“实地考察——寻物”、“访谈实录——寻人”几个组别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1.

  实施阶段:创设教学情境来层层推进教学内容,落实教育目标

  环节一:连城要塞遗址

  设计内容及意图:通过视频《地理中国》导入,设置问题“这是何建筑?所建为何?何者修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此山巅之上的神秘建筑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教师对包括镇南关、大小连城等连城要塞遗址的讲述,使学生初步产生对连城要塞历史遗迹的了解,并为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环节二:对连城要塞修建的背景和特点的分析

  设计内容及意图: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是在彼时此地建设连城要塞”创设情境,结合材料和视频对连城要塞修建的背景和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的意识与素养,和学会结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多角度进行历史解释。对于修建地地理特征的分析也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连城要塞修建的艰难性做铺垫。

  环节三:对于民族团结共御外辱同守边疆的理解

  设计内容及意图:先让学生多维度展示课前的历史调查结果,再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多会展示清末重臣名将冯子材、苏元春、李秉成、张之洞、马丕瑶等抗法和守边的史实事迹。

  教师在对苏元春进行简介后,设置问题“苏元春能仅凭一人之力修建连城要塞吗?修建连城要塞能有多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进而补充相关材料,从地理环境、经费困难、人力物资匮乏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连城要塞的修建是是清末名将苏元春苦心戍边的成果,是边境军民用血汗打造的国防工程,是壮乡儿女民族团结共守边疆的见证。

  环节四:对连城要塞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

  设计内容及意图:通过结合材料对连城要塞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总结,使学生理解连城要塞在历史上所起到的加强边防、开发边疆、促进民族融合等的作用和意义,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而萌发对祖国和家乡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自觉守护之情。

  1.

  课后总结反思以完善教学目标和内容

  无论是结合乡土历史资源进行的校本课程的研发还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落实,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优秀的校本课程的研发需要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的积累、充分的教研准备、校内外必要的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以本节校本课程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今后的校本课程研发进行完善和改进:

  1.

  构建高效课堂要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相关的文化理论知识修养

  虽然校本课程的开设在我校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范式,也持续多年,但一些校本课程的开设缺乏相关的文化理论知识如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等,其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具备相应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开设的课程在育人的教学目标上未能很好地达成。同时,在日常教学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开设校本课程更多是为了应对学校硬性摊牌的指令性任务,缺乏研发校本课程的充分时间精力和主动性,也缺少所需的课程资料和相应的校内外合作和支持,因此开设的校本课程质量不高,最终使校本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

  在有限的条件下结合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教师个人能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意识到民族团结教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重要性,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设是提高教师理论学习、整合课程资源、组织教学等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并利用多种渠道如书籍报刊文献、网络资源课程等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重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充分进行调研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结合实际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开展校本课程研发。

  1.

  创设有效情境需要注重历史细节的呈现与处理,构建有灵魂和有温度的课堂

  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而情境的创设不能是空洞虚构的,情境的创设需要借助更多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的提炼与呈现。例如,在《连城要塞》一课中,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史料资源中理解连城要塞是壮乡儿女血汗共筑的长城,除了让学生进行课前活动对于课程的研发有更多参与感外,教师提供具体的史料如“龙州将山险恶的地理环境”“马丕瑶、苏元春的奏折”、“苏元春的移民实边的具体措施”等,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修建连城要塞的种种艰难险阻,对苏元春等原本陌生的历史人物赋予骨血和再认识后,再自然而然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会强于把德育内容直接灌输于学生。在授课时,对史料的细心甄别和选取和对学生活动的精心设计和指导,都会让历史课堂更加鲜活而温情。

  总之,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注意选题内容的科学性、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的培训、学生的学情与能力培养需求,更要关注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只有建立在科学规范基础上的有目的性地有序开发,才会使校本课程成为优秀课程,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其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才能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使校本课程成为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

  注:本文系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家国情怀视域下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广西边疆文化地理>的开发和实践”(项目序号:28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先进.崇左文化述要.南宁:广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

  [2]刘子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03.

  [3]李玲.广西民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一一基于J民族学校的调研: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05[4]刘玉成.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4[5]彭玉华.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活动课中的家国情怀教育—以崇左市某中学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05[4]郑志森.高中生民族团结教育方法研究—以南宁市丫中学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05

篇六: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要求》,文件指出要在小学和初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1994年,我国开始在天津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工作,随后又分别于1996年、1999年两次扩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试点范围,2000年民族团结教育正式被推广到全国中小学。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特别是2008年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且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问题也渐成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现有研究文献为对象,分析近几年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提供参考。

  一、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

  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观点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迎接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民族问题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阿布都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国情角度,论述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加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刘志明则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从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角度谈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王廷连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角度谈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适逢其时、刻不容缓。还有学者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二)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的调查

  综观现有研究文献,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的研究很少,且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2009年,尹可丽等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共六个多民族聚居区的82所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2010年,黄艾对北京、沈阳、内蒙古三地的19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相关课程,在学校的教育目标中设置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探索多种考核学习结果的方式方法,并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依然不够重视,并没有按照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二是民族团结教育停留在口号上,远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三是民族团结教育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形式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四是缺乏计划性、持续性,随意性大,出了问题才教育,来了检查才活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意中断教育。

  (三)

  探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小学的逐步开展,许多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实际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思想认识是前提。民族团结教育能否搞好,首先取决于教师尤其是领导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为此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2)师资队伍是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为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3)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课程、学科渗透三管齐下,不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寓教于乐,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民族团结情感。(5)建立正常的工作机制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此要建立正常的工作机制。还有教师认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应孤军奋战,应和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三方形成合力,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一些教师还从人文关怀、典型人物的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等角度,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

  (四)

  一些省市总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经验

  国家决定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后,一些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育部、国家民委分别于1996年6月、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在天津、山东青州、江西南昌举办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会。一些省市认真总结了本地区组织实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并在大会上积极交流。如在2000年第二次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最早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天津市,对他们6年来开展此项活动作了认真总结:一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力在抓实,是做好此项工作的有力保证;二是立足市情,提出和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目标,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三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四是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五是在组织实施中,层层落实,加强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此次大会上,山东青州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的先进典型,也介绍了他们的经验:(1)统一思想,完善机制,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有力保障;(2)强化措施、抓住关键,充分发挥民族常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3)拓宽渠道、注重结合,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2004年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云南省教育厅的发言指出:认识到位是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关键;组织到位是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保证;措施到位是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根本。这些省市先进经验的交流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民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各省市自治区代表中也引起很好反响,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

  (五)

  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的总结和回顾

  2000年,东升的文章《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搞好民族团结教育》介绍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情况。2005年,教育部民族地区教育司司长夏铸发表了《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不断把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向深入》的文章,对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指导思想明确;加强领导;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增强了各民族青少年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和认识;对全社会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规范化管理。2007年,严庆、青觉的文章《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回顾与展望》,梳理了我国1987年至2007年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脉络,指出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试点起步、点上深化,面上扩大、全国推行的过程。

  二、现有研究简要述评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近年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概括,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我们应看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研究者来看,高校理论工作者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少

  研究者以高校理论工作者为主,缺乏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高校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不是针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而是抽象地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是以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从而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小学实际严重脱节,教师们普遍反映在参考文献上学到的新的方法措施只能停留在书本上,而远不能走进中小学的日常生活、走进实践。

  (二)

  从研究对象来看,民族地区多,东部地区少

  从已搜集的文献看,几乎都是以民族地区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即使是东部地区也是一些民族学校,或是有民族班的学校,这往往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民族团结教育只是民族地区的事,东部地区因少数民族学生少,就没必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三)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对民族团结教育策略研究得多,对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分析的少

  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途径等方面,且存在研究内容重复、缺乏新意、表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对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研究得少,所以现有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方式方法,空泛、抽象、缺乏针对性,大大降低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四)

  从研究方法上看,文献研究法多,调查研究法少

  目前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教育情况(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程的态度,等等)。

  (五)

  从研究视觉来看,从宏观层面研究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成果多,从微观层面研究的实践成果少

  目前,对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成果较为丰富,研究者们主要从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内涵、重要性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成果却比较少,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成果散见于各种刊物,但精品不多。

  (六)

  从研究成果形式来看,论文多,调查报告少

  近年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成果多是论文,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研究的调查报告少,目前还未发现有关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著作。

  参考文献:

  [1]

  夏铸.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

  不断把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向深入[J].中国民族教育,2005(1).

  [2]

  阿布都.为什么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J].基础教育参考,2006(11).

  [3]

  东升.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搞好民族团结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00(6).

  [4]

  高长生.浅谈民族团结教育在我省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J].

  青海教育,2009(6).

  [5]

  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3).

  [6]

  徐建军,陈迎明.在教育和实践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0(2).

  [7]

  王静.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学校办学水平[J].中国民族教育,2010(9).

  [8]

  陈茹姗.以四个到位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J].中国民族教育,2006(4).

  [9]

  李先荣.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0(4).

  [10]

  李海芳.创建民族团结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10(5).

  [11]

  周兴茂.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与具体对策[J].铜仁学院学报,2010(1).

  [12]

  黄艾.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七: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

  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部署,加强和改进全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民厅〔20**〕9号)和省、市民族团结教育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广大中小学生从小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二、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县教育局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敖仕东(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副组长:黄保盾(教育局副局长)保芳敏(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易桂生(教育局副局长)刘幸(教育局副局长)杨志瑞(教育局副局长)庞建兵(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成员: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育科,由韩木良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目标、任务、原则

  (一)工作目标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全县各民族师生思想认识和行动要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师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二)工作任务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开展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教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原则,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工作原则

  各校必须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从各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

  四、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正确认识中华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基本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从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注重“六个结合”

  一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专项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

  三是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四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五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六是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乡镇的特点相结合。

  (二)落实“十个一”工作

  一是校内举办一次讲座;二是读一本民族团结教育书籍;三是写一篇民族团结教育作文;四是讲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故事;五是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演讲比赛;六是看一部民族团结教育电影;七是会唱一首民族团结教育歌曲;八是举办一场民族团结教育文艺演出;九是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十是出一期民族团结教育墙报。

  (三)各学段课程及课时安排

  1、课程安排

  小学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其中,三、四年级开设民族知识启蒙教育:(1)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2)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3)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4)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5)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教育:(1)了解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2)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3)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4)知道各民族著名人物;(5)了解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6)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7)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8)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

  初中阶段开设《民族政策常识》教育:(1)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发展民族

  地区经济和科教文卫事业、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各民族有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2)知道党和国家制定上述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3)正确认识与对待党和国家的民族政

  策,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普通高级中学开设《民族理论常识》教育:(1)学习和掌握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2)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原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3)初步了解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民族理论常识》教育:(1)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理论,提高理论素养;(2)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及其原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3)初步了解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4)对在职业生涯中注意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意义有较全面的认识;(5)在职业生涯和交往中具备较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2、课时安排

  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高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4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五、实施途径

  按照教育部关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的部署,从各个层面整体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一)各中小学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学校是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安排,保证活动质量。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小学至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要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要符合各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

  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二)充分利用活动载体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各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可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和板报等,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和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组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使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协同教育

  各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我县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县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家长学校、社县活动进行拓展性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做到家校同步,协同教育。

  (四)挖掘和利用民族团结教育资源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等)和音像资源(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各类教育软件),还可聘请各民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为顾问或校外辅导员。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作用,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顺利和有效实施。

  (五)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的办学水平

  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办学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充分发挥民族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推动我县民族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和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为组员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各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并取得实效。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结合本校实际,年初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年末写出自查报告,相关材料及时上报教育局教育科。

  (二)加强培训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政教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教师队伍,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民族团结教育骨干教师,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三)严格考核

  教育局将加强对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并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学校评优评先、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二:

  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拼搏赶超求跨越,争先进位建强县”的总体目标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按照全县宣传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根据县《关于开展第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要求,特制定全县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为主要内容,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根本任务,以充分彰显和巩固我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模范集体”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目的,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绩以及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进一步促进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宣传内容

  (一)组织学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主政策、法律法规。

  (二)近年来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绩。

  (三)我县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先进事迹。

  (四)我县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良好成效。

  (五)我县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三、工作措施

  围绕“团结推动发展、创建促进和谐”这一主题,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以下工作:

  (一)实施民族政策进课堂活动。在宣传教育活动期间,各中小学要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等宣教内容纳入校本课程,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入课堂。每周要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学习;要安排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并认真备课。

  (二)做好宣传,营造氛围。要编写和发放民族政策知识宣传手册,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刊、黑板报、宣传栏等媒体,以民族知识介绍、疑难问题解答、典型案例说法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好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和团队会活动;要举行民族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活动;要邀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到校作报告;要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

  (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在活动月期间,各学校要通过开展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班级(团支部、中队)”等,提高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大张旗鼓表彰一批在民族团结方

  面做出贡献的优秀学生和教师,树立典型,通过典型带动促进活动取得实效。

  四、工作要求

  (一)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活动结束后要将活动开展情况于11月1日前报德育办,宣传月活动期间要及时报送有关信息。

  (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要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与第十六届亚运会召开相结合,与当前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认真组织实施宣传教育活动,注重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好的经验做法,确保宣教活动取得实效。

  (三)少数民族学校要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努力使少数民族学校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集体。

篇八:校本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第一篇: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加强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加强新疆的民族团结更为重要,从基础抓起,从幼儿抓起,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谈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氛围。结合实际,教育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意义。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只有各民族大团结,才能使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只有各民族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繁荣;只有使各民族师生真正认识这个道理,才能从心灵深处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利用学校广播、板报等大力宣传报道民族团结取得的成绩、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大力营造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舆论氛围;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要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五月份的民族团结月、九月份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民族联谊学校,组织开展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手拉手”、“肩并肩”、“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沟通心灵、增进感情,把民族团结提升到新的层次。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基地,开展小记者采访、青年志愿者服务,参观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祖国的发展,认真收集、整理、撰稿,深入宣传报道社会各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人士,发挥身边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三、发挥家长学校的有效作用:定期召开家长会。

  使民族团结教育从学校向社会辐射,通过学生把民族团结教育向家长渗透,学校鼓励支持家长积极向自己子女灌输民族团结思想,把优秀家长请到学校来,向全体师生做民族团结典型报告,通过家长学校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共同形成家校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最终形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格局。

  四、建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必须进一步健全机构,配齐配强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民族团结教育表彰奖励”制度,长远规划部署好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结合各学校实际,把新疆历史、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反邪教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研发,纳入课程中,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从

  基础抓起,从幼儿园抓起,积极开设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使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新疆实际。各门学科都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使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体现在育人全过程,切实让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根本上打牢维护新疆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第二篇: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最终版)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加强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加强新疆的民族团结更为重要,从基础抓起,从幼儿抓起,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谈几点建议:

  经调研,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民族团结教育缺乏辐射性。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健康

  成长的重要环境。目前对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仅在学校的环境中,而缺乏向学生家长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辐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没有再上升到更新的层次上,学生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必修课”的自觉意识还不够足,学生间的民族团结,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与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机统一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是民族团结的融洽度不够。民汉合校以来,为使各民族师生能相濡以沫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学校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但从目前情况看,仍然存在着突出问题,由于沟通不够,使民汉师生缺乏理解,搭建不起心灵相通的桥梁所致。民汉教师互动不够,不止是工作上交往不多,探讨不多,日常生活学习中也明显的缺乏交流,缺乏沟通,我行我素情况明显,貌合神离迹象明显,学生中类似情况也依然存在,从课余集体活动,平时学习中,民语学生嬉笑欢乐自成一体,汉语学生活动生活各自为阵,这种“神”散而“形”不散的现

  1象还比较严重。

  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氛围。

  结合实际,教育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意义。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只有各民族大团结,才能使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只有各民族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繁荣;只有使各民族师生真正认识这个道理,才能从心灵深处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教育为核心,以

  “三个离不开”教育为着力点,围绕“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新疆”这一主题,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红色歌曲歌咏活动演讲比赛、座谈会、图片展览、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板报比赛,尤其要利用升国旗仪式、晨读和大课间活动,在校园内唱响《国际歌》、《国歌》、《共青团团歌》、《少先队队歌》。让广大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接

  受教育。利用学校广播、板报等大力宣传报道民族团结取得的成绩、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大力营造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舆论氛围;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舆论氛围。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向师生尤其使少数民族师生反复讲清7〃5事件的真相。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让来自党和政府的声音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主导,构建起维护新疆稳定的强大的舆论环境。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要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五月份的民族团结月、九月份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民族联谊学校,组织开展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手拉手”、“肩并肩”、“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沟通心灵、增进感情,把民族团结提升到新的层次。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基地,开展小记者采访、青年志愿者服务,参观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祖国的发展,认真收集、整理、撰稿,深入宣传报道社会各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人士,发挥身边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广大师生并要深入社区,帮助家长正确认识“7.5”事件的真相及其性质,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人人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者、传播者、践行者。

  三、发挥家长学校的有效作用:定期召开家长会。

  使民族团结教育从学校向社会辐射,通过学生把民族团结教育向家长渗透,学校鼓励支持家长积极向自己子女灌输民族团结思想,把优秀家长请到学校来,向全体师生做民族团结典型报告,通过家长学校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共同形成家校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最终形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格局。

  四、建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民

  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必须进一步健全机构,配齐配强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民族团结教育表彰奖励”制度,长远规划部署好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结合各学校实际,把新疆历史、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反邪教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研发,纳入课程中,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从基础抓起,从幼儿园抓起,积极开设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使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新疆实际。各门学科都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使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体现在育人全过程,切实让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根本上打牢维护新疆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玛纳斯县教育局

  刘萍凤

  二00九年十一月

  第三篇:中小学生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之我见

  中小学生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就在心灵中塑造我国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维护各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多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我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课堂教学: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渠道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作保障。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学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设置专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同时发挥各学科优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一)开设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统一编写,该课程在引导青少年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中小学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小学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应保证10~12个课时教学活动时间,普通高中每学年应保证8~10个课时教学活动时间。

  为保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专题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各级教育部门还必须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的评估内容中,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范围,且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同时,中小学也要把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或学生成长记录册。

  为优化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程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要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教学原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法、演示法、放录像、讲故事、参观访问等)进行教学。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小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通过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也能大大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1.语文学科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表现民族大团结的课文。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表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以及各民族情同手足的亲密关系。如,《难忘的泼水节》、《菩萨兵》、《亲人》。一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关系。如,《草原》中的蒙古包、奶茶、手抓羊肉和举杯敬酒、套马、摔跤等表现了蒙古族浓郁的民族风情。中学语文课本,如《向

  沙漠进军》、《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等也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语文教师只要勇于探索,深挖教材,准确把握住语文知识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能使学生于“润物细无声”处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利用政治课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相关单元的教学内容直接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在政治课教学中。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政治课教师还可结合本校的创办历史,说明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去体会和认识。

  3.历史学科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库,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学生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讲述各民族英雄人物对民族团结作出重大贡献人物的故事。例如,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此外,还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讲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这样既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4.通过地理学科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透过地理教学可加强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思路,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课中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资源分布、人文景观等,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5.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简单易学,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有竞技性,又有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有条件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从每周3节体育课中拿出1节课专门开设民族体育课,根据学生

  年龄特点、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开展不同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可根据各地实际创编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族健身操。还可创编将民族艺术与民族体育融为一体的民族舞。此外,还可根据各族学生实际,将武术、太极拳、摔跤、空竹、拔河、蹴球、跳竹竿、抛绣球、陀螺、滚铁环、跳皮筋、踢毽子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地区每学期还可举行全校性民族体育运动会。事实证明,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增强了学生体质,充实丰富了体育教学资源,又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6.音乐课充分利用民族音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民族音乐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实践证明,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强化学生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我国有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风格独特的民歌,还有各种民间舞蹈、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这些都是珍贵的艺术宝藏。在音乐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动听的民族歌曲、民族乐器,学习优美的民族舞蹈,能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接受本民族特有的精神,从而达到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目的。

  7.在美术、劳技学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美术、劳技课上可以开展与民俗关系密切的剪纸、泥塑、刺绣、雕刻、蜡染、编织、木偶、皮影、绘画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制作活动,通过学生兴趣盎然地创作作品并进行展示,加深了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学科教学是中小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手段,各学科相互补充、相互衔接,能使学生受到全过程、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民族团结教育。

  二、实践活动: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手段

  民族团结教育要有效开展,既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指引作用,更要突出实践体验的育人作用,二者不可或缺。长期以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知识性灌输多,体验性活动少;临时性教育多,持

  续性教育少”的特点。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效果,除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一)利用主题班(队、团)会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主题教育是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熏陶、不断提升民族团结素养的有效形式。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开展相应的主题班(队、团)会,使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到每一个班级,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每学期各班可召开“风俗情、团结风、民族魂”、“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各族同胞手拉手”等主题教育;学校还可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实践证明,主题教育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各民族学生创造了交流机会和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领悟到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

  (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1.营造浓郁民族文化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优美高尚的学校文化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能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因此,要想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效果,中小学还需注意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想方设法创设富有民族团结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立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做到时时、处处有渗透,教育渗透途径自然、合理、得体。这样,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民族风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

  (1)充分利用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起到教育引导和熏陶作用。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展板、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园地、建筑物等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文化载体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大力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小学可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民族知识,利用校园广播播

  放民族团结歌曲,利用校园电视台播放民族团结宣传片,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校园网介绍各民族的地域分布、风土人情、语言特点、文化艺术等知识。

  (3)有条件的中小学可设置“民族陈列馆”(或陈列室),有效配置文本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和音像资源(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和各类教育软件),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文景观、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内容。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小学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把民族团结教育融于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1)中小学每周星期一在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全体师生可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通过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在每周升旗仪式时可举行“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活动。

  (2)各校结合每年“中小学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广泛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汇演活动。通过民歌传唱、经典诵读、民乐合奏、中华武术、中华民乐、健美健身、双语才能展示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凸显各民族文化元素融合。

  (3)围绕“12个一”,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中小学可根据学校实际,选择性地在学生中开展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学画一幅民族特色的画,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内容的影片,制作一件有民族气息的工艺品,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或讨论会,写一篇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办一期民族团结教育板报,举办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比赛(如诗朗诵、手抄报、黑板报、演讲、歌咏、绘画、手工制作、征文比赛等)。

  (4)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看《形势教育大课堂》、《共和国成长的故事》等专题系列片,并引导学生展开深

  入的讨论。

  (5)有条件的中小学可在校园举办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书法、民族风俗等主题展览活动,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开展互动式学习交流。

  少数民族中小学可结合各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和民间传统节日(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那达慕节、傣族泼水节等)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并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

  (6)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生活中。列宁曾经呼吁“铲除民族之间的种种隔膜,使各民族的儿童在共同的学校里打成一片”。为了消除民族隔膜,促进民族团结,民汉学生混合的中小学可积极推进民汉学生合班、合住,并鼓励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过少数民族节日。汉族地区中小学师生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可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也可举行民汉师生联欢、民汉学生互学语言等活动。通过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增进校际之间和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中小学还可以聘请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校外辅导员;有条件的地区可从当地民族博物馆邀请研究员为学生举办《民族历史》、《少数民族发展史》等专题讲座;聘请有关专家到中小学做形势报告,让青少年深刻了解国际社会中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实质和危害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或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三)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

  除了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外,中小学还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1.城市中小学应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到偏远的乡村学校体验生活,或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失学儿童进行“献爱心”活动;民族地区中小学可组织学生走

  出去调查采访,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等专题实践活动。民族地区中小学可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队,让学生结合实际,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到社区、公园、少数民族企业、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地向群众作宣传,让他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知识和重要意义,共同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成就,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

  2.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民俗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感受。组织师生开展与民族学校、民族学生互访、结对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加深了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的了解,强化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村里的那些事(小小说四题)什么是差距?亚楠的散文诗(九章)快乐原来是很简单的呼唤与守望(三题)红苕的情愫赶场路上的变迁又到顺河街(外一篇)距离我想对您表白(外一首)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温总理震区题照(组诗)《德拉库拉》在吸血鬼文学中的意义《莱吉亚》中叙事者的俄狄浦斯情结特殊年代的爱论《尘埃落定》的象征意蕴

  200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联合颁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怎样才能优质高效地对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呢?笔者认为:一、对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仅靠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挖掘和高效利用有关的教育资源。

  二、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本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遵循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紧紧围绕“深入了解”、“友好交往”、“团结互助”这三个重要环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发动广大师生全员参与,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三、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永久性的工程,必须持之以恒。

  一、深入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要顺利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他们深入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状。

  (一)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在校园里制作一幅大地图,永久张贴在宣传橱窗内。图上标示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区域分布、地形地貌、人口数量、气候情况、资源状况等。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于何处,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2.学校、班级都要设立固定的宣传栏,精心设计标语、图片等宣传内容。

  3.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编成儿歌童谣,让学生广为传诵。

  (二)认真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生动感人的讲述、联系实际的讨论、富有情趣的表演等方式,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还要精心整合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育资源。

  (三)宣讲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内容。可把从古到今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著名人物或历史事件编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少先队活动、专题讲座、校会、班会、宣传栏等阵地,向学生进行系统宣讲。应主要宣讲六方面的内容。

  1.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的故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唐朝“贞观之治”时各民族“和同为一家”;清朝金册册封西藏的**和**,“康乾盛世”中各民族的和睦团结;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各族人民对灾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同情和支持等。

  2.几千年来,华夏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辉煌文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世界领先的生产力水平、璀璨的文学艺术、高超的建筑技术、航海技术等,都凝聚着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的今天,同样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3.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不断走向融合,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成了各民族共同的最响亮的名字。尽管各民族生活的区域不同,语言文字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大家都承认一个共同的祖先,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和睦统一、繁荣富强。如:唐太宗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曾经修筑过一条“参天可汗道”,直达长安,以方便和唐朝的联系。清乾隆年间,蒙古族的一支在流落俄国多年后,冲破重重阻挠,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4.几千年来,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遭到外寇入侵时,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如:明末清初,高山族同胞协助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年间大败沙俄侵略军的雅克萨反击战。甲午战争后,台湾各族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藏族同胞誓死不被英国殖民者奴役。抗日战争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等

  5.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加重视民族和睦团结。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中,有不少是各民族的精英。各级人民代表中,少数民族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国家还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还对处于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实行帮困扶贫,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当少数民族地区遭到灾害时,各族同胞纷纷解囊相助。目前,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谋发展,携手互助奔小康。

  6.长期以来,各个民族由于语言文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在相互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这些误解和矛盾完全可以得到化解。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往往挑拨离间,蛊惑人心,扩大矛盾,引起冲突甚至仇杀。国际敌对势力也惟恐中国不乱。他们一方面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大肆攻击中国;一方面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加紧对我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小学生一定要相信国家主流媒体和老师的宣传教育,辨明黑白,分清是非。

  (四)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收看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电影,电视剧,动画

  片等。《刘三姐》、《五朵金花》、《红河谷》、《马本斋》、《傲蕾?一兰》、《阿凡提》、“乡土”、“走遍中国”等影视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热爱祖国,抵御外侮的民族性格。观看这些影视片,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教育,而且能从中欣赏到独特的民族服装、人情风俗和自然环境。如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奇特的大理三塔和蝴蝶泉,莽莽苍苍的东北林海和黑龙江一带的自然风光。更容易激起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正常开展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各种体验式实践活动。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的动力在于儿童的活动、兴趣和需要。活动是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儿童只有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思想。对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一定要将课堂教学和各种体验式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如;儿歌童谣、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都是儿童乐于参与的活动。每学期精心组织一两次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参与面要广,气氛要活跃,赛后要奖励优胜者,并作为操行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长期以往,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各种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真是一举多得!(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和音像等资源。要聘请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校外辅导员,定期宣讲民族团结互助方面的内容。

  二、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民族友好交往活动

  (一)和本地不同民族的交往。

  1.生活在多民族混居区域里的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在交往中不断增进了友谊

  ,也难免发生一些矛盾。老师自己首先要当好民族友好交往的模范。更重要的是要精心指导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增进民族感情的“添加剂”,化解民族矛盾的“溶解剂”。

  2.和外来民族人员的交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城乡、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加快。以汉族为主的东部地区城乡中,也经常看到经

  营新疆土特产的维吾尔族人和经营清真饭店的回族人。有的城市还兴办了民族学校。一些少数民族的教师也来到汉族地区任教。这就为当地的汉族人民提供了极好的民族交往的机会。在和他们交往前,老师一定要反复告诫学生:和他们交往,就是和他们整个民族的交往;尊重他们,就是对他们整个民族的尊重。还要介绍有关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比如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头戴白帽,忌讳猪肉,在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犯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在交往中,态度要诚恳,举止要文明,语言要得体。如果学校里有不同民族的老师和学生,更要注意和他们搞好关系。可经常举行民族报告会、民族联欢会,热心帮他们排忧解难,借以不断融洽彼此之间的情感。有民族学校的地区,应经常组织师生参观互访,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和外地不同民族的交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兴趣也越来越高。不少人家往往是举家出游。孩子们也得以大开眼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山清水秀,风景奇特,不少地方早已成为旅游热点。如桂林山水,西双版纳,新疆天池,青藏高原,海南三亚,长白山区,台湾阿里山等。借着旅游的机会,和当地的各民族人民交往,既观赏了风景,又增进了友谊,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不少的学生家长在不同民族地区经商,打工,和当地的人民结下了友谊。孩子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和当地的孩子相互交往。对于暂时没有机会外出的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不同民族的学生通过电话,信件,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友好交往。

  三、持之以恒地开展民族团结互助活动

  经过充分的了解和友好的交往,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就为顺利地开展民族团结互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小学生而言,民族团结互助活动可从三方面进行。

  (一)经济上的相互支援。我国的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那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还比较贫困,不少的孩子面临辍学。历史的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发达地区人民的肩上,包括每个少先队员。教育行政部门可设立“教育扶贫基金”,通过政府出资、各界集资、师生捐资等方式筹措资金,专款专用。小学生可通过交往对象,

  随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知道他们生活有了困难,就要及时把有关情况报告老师,由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开展献爱心活动,给他们寄钱寄物,帮助他们解救燃眉之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家庭富裕的孩子们每天只要节省五角钱,汇集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交往对象收到的将不仅仅是钱和物,而是来自远方小朋友的一颗颗炽热的爱心。

  (二)教学上的相互交流。学校可组织师生开展助教助学活动,和对方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老师、学生、少先队组织、班级之间结成“对子”,随时互通信息,掌握对方的教学情况。交往对象在教学上有了困难,要及时帮助解决。

  (三)精神上的相互激励。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成才,将来长大了报效祖国。无论是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西部边疆地区,还是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都要时刻牢记“贫穷不失志,富贵须自警”。交往双方都要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小手拉小手,认定目标朝前走。”学习成才的道路曲折而坎坷。交往双方还要经常相互提醒,相互鼓励。要开展长期的学习竞赛。做到互帮互学,共同成才。

  总而言之,在“深入了解”、“友好交往”、“团结互助”这民族团结教育的“三部曲”中,“深入了解”是基础,“友好交往”是桥梁,“团结互助”是目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一定能世代相传,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四篇: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少年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一天天丰富,各种腐朽文化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快了腐蚀青少年的步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过半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等多种现象。有的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娇生惯养、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

  和生存能力。还有的高中生存在交往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

  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建议:

  一、要着力营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如网吧、美容院、歌舞厅等不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二、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通过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逐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举办“挫折教育”、“情绪的自我调节”、“人际交往”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配合专业

  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要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动手实践的大舞台,锻炼和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生活休闲指导,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利用体育锻炼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增强自信,形成独立、主动、果敢、坚毅、乐观、豁达、富于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良好性格。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学工办:

  为了推动我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将有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内容

  1.“民族团结”校园宣传大使选拔招募工作。全校各学院各班级确定一位组织及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研究生每年级一名)作为本班级(本年级)的“民族团结”校园宣传大使,各学院还要确定一名主要学生干部作为本学院联络人,请将相关学生基本信息上报至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陶嘉老师处,上报信息格式见(附件1);学校将于9月底10月初对校园宣传大使进行专题培训以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民族团结”校园宣传活动。学校将于近期在校园集中组织“民族团结”校园宣传活动:一是组织校园宣传大使前往每个学生寝室发放宣传资料;二是通过园区宣传栏、宿舍楼栋宣传栏、教学楼宣传栏开展“民族团结”知识宣传活动;三是组织“民族团结”专家赴学院开展专题讲座;四是通过“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千年学府-爱心无

  限”、“湖南大学民族一家亲”等微博以及部分辅导员博客开展宣传活动。请各学院各年级辅导员做好全体学生的宣传、动员工作,全力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3.校园文化活动。各学院要组织本院各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喜迎十八大“我的家乡”图片展、民族手抄报、民族团结征文活动、各民族美食大餐等,注意留存好各项活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4.少数民族学生党建工作。各学院要把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以及党员发展工作同帮扶结对子工作结合起来,明确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计划列入本学院党员发展计划,并要强化入党后的教育和帮扶工作。请各学院将2011年下半年、2012上半年已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基本信息以及2012下半年、2013年全年计划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基本信息并填写表格(附件2)上报。

  5.“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补充学习工作。上半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还有少数学院少数年级因为学生实习、社会实践等原因未组织集中学习,请相关学院组织补充学习,并将相关材料按班会通知(校学工发【2012】30号)要求上报。

  6.学院新生入学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环节相关工作。针对2012级新生入校的情况,请各学院在入学教育环节组织新生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民族团结”的宣传和学习,并将活动照片以及相关总结材料以学院为单位上交,有“民族团结”讲座需求的学院请提前联系学工部。

  7.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帮扶总结工作。08年以来,我校大力开展少数民族特别是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工作,各学院还开展了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三帮一”帮扶结对子工作,请各学院总结今年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挖掘本学院帮扶结对子工作典型及具体成效,形成工作小结材料上报。

  8.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上报工作。请各学院全面挖掘体现本学院各民族学生一家亲的典型事例以及学生本人、身边的故事,形成书面材料上报。

  9.2012级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信息上报工作。请各学院全面、细致统计2012级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信息并填写表格(附件3)上报。

  10.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工作教师库建设工作。各学院要充分动员本院博导、教授、专业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加入到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工作教师库,全面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工作。请各学院将本院少数民族专业教师基本信息表(附件4)上报。

  二、工作要求

  1.学生工作系列同志要加强“民族团结”知识的学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扎实开展。

  2.各学院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学院主管领导、全体辅导员以及党员、学生干部全面参与各项工作。

  3.各学院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学生团体建设工作、典型培育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

  4.请各学院于9月29日12:00前将相关上报材料通过办公自动化发至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陶嘉老师邮箱,文件名:**学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材料。

  ***0625.rar学生工作部

  二○一二年九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