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电影《望道》个人观看感想900字左右(4篇)

时间:2023-06-29 17:15:03 来源:佳谦文档网

篇一:电影《望道》个人观看感想900字左右

  

  《望道》读后感

  【示例范文

  仅供参考】

  ----------------------------------------------------------------------《望道》的作者徐锦庚获过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这次读着《望道》,我不能不逐字阅读。我相信我的阅读能力,知道自己应该以虔诚的尊敬来阅读它。

  这部作品有一个副题:《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这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但版权页上将其归类为“《共产党宣言》研究”,可见它具有文献性。作者最初接受这一创作任务,是写《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和翻译者陈望道的故事。但是,这部《望道》超越了写陈望道,也超越了写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望道》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年时代,那是他们在为人类寻找道路的年代。

  作品写马克思初次读到恩格斯写的论文《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读着读着,“居然忘记吸烟,含在嘴里的雪茄也熄了火”。作者写马克思从恩格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者还追溯到1516年英国人莫尔写的《乌托邦》。那以后,从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到温斯坦莱、摩莱里,再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乌托邦社会主义经过了300多年前仆后继的艰难探索并付出沉重代价。这一追溯,正是在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代思想的来源。

  马克思在思索,空想社会主义如何能成为现实?“马克思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不经过革命是不能实现的。”徐锦庚写下,马克思用一个精辟的警句道出:“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但是,马克思曲高和寡。“孤独的他迫切需要同盟军,恩格斯正是他所期待的同盟军。”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了在巴黎雷让斯咖啡馆里那次历史性的会面。两人见面有说不完的话,最重要的话,徐锦庚这样写道:“他们决定:共同合

  作,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制定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在马克思主义深邃浩瀚的星辰大海中,徐锦庚追溯他们思想的来源,他们的相遇和相互创造,精粹地写下他们探索中至关重要的认识和最核心的奋斗目标,这是不容易的事。

  《望道》还追溯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的家族》。徐锦庚认为,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他们完成了同过去的哲学思想的告别,开始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战斗历程。第二年,他们共同完成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它宣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进行社会革命”,这些话今天听来已不陌生,但徐锦庚在这里是写出这些思想认识的源头。他接着写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之一。另一个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此时也在萌芽之中。”

  徐锦庚在完成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合作的两部著作的追述后,就开始描述他们合作《共产党宣言》的历程了。

  “夜已深。布鲁塞尔的街头空旷静寂,零星的夜行者匆匆而过,燕妮和孩子们已沉沉入睡,只有书房里的那盏昏暗台灯依然亮着。书桌前的马克思,犹如入定一般,背后墙上的巨大黑影纹丝不动。”

  我引上述文字是想表示,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很好,作者没有为文学而文学的描写,这里描绘的是马克思将要动笔写《共产党宣言》这个夜晚的庄严氛围。这氛围来自作者内心的庄严,这使他能穿透岁月,穿越布鲁塞尔的黑夜,看到那盏亮着的灯。

  “马克思用通俗洗练的语言,注入自己所有的思想精华”,我读到这里不禁想,这句话是不是写得有点“过”了,是注入了马克思“所有的思想精华”吗?再往下看,我看到徐锦庚以大省略的方式引用《共产党宣言》里的原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

  史。”“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如此等等,仔细想,这难道不是马克思此时头脑里“所有的思想精华”吗?徐锦庚以大省略方式引用《共产党宣言》里的原句,则是为了突出重点和结论。

  作品写到马克思写下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然后,“他把鹅毛笔往后一扔。鹅毛笔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形,飘飘扬扬地落到地板上。滴下的墨水连同笔一道,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叹号。”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作者难道看到了?可以这样写吗?我以为这正是作者写得情思并臻很精彩的地方。而且,作者不言“惊叹号”,只用了“叹”字,是“惜字”而有意为之吧!

  读或写纪实文学,要分清虚构与想象。虚构,是没有的事,编出来。这是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的大忌,是不可以的。想象,是在有真实情节的基础上所作的文学描写。文学描写甚至可以因情感的精神的因素加以夸张,如文章中写真人真事,称之“泪如雨下”“挥汗如雨”“怒发冲冠”,只要符合彼情彼景中真实的人物心灵状态,难道不是更加精彩而传神吗!再有,《望道》写马克思逝世,为之送行的只有11个人,“现场显得冷清凄凉,唯有淅淅沥沥的春雨,忠实地哭泣着”。这“春雨的哭泣”,也是融入了作家深深的情感的。

  作品还以有限的篇幅刻画出不可或缺的燕妮。我在阅读时无疑加入了我先前的阅读经验。我青年时阅读了《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和《列宁回忆录》。那时印象最深的是马克思竟然终生没有职业,他十七岁在中学毕业论文里为自己确定的使命是:为人类而工作。燕妮出生于德国贵族家庭,青春年华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

  后”,不少英俊潇洒的贵族青年为之倾倒。燕妮却瞒着父母与清贫的马克思私定了婚约。是什么打动了燕妮?她倾慕的就是马克思立志为人类工作的胸怀,是这无与伦比的胸怀,让燕妮感到马克思才是真正的富有。2018年,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拍摄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我曾应邀为“文学指导”,再次深受教育。那时我曾写下:“马克思曾说自己常常踩着恩格斯的脚印走,恩格斯则说自己只是第二提琴手,他们共同谱写了人类解放最壮丽的乐章。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座并峙的高山,他们的伟大友谊和思想是一个共同的海洋。”我讲这些是想说,我有点阅读经历来判断徐锦庚所写的这些内容的精准程度。

  《望道》写到第五章,日后改名为“望道”的浙江义乌人“参一”才出场。到第六章,陈参一说出:“我已决定,此生要为‘求道’而活,为‘闻道’而死!”“我打算把名字改为‘望道’,追随真理之道!”

  《望道》究竟写什么?我以为最宝贵的就是在写“道”。作家徐锦庚一开始就紧紧围绕人类思想史上一种新的世界观的诞生,写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同过去的哲学观告别,怎样为工人阶级制定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写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到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

  有人说,这部作品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我以为,有的。犹如鲁迅先生写的《故乡》,里面除了闰土,还有别的人物吗,有的,作品中的“我”就是个重要人物。《望道》的作者徐锦庚,就是贯穿全书的人物。这是一部自始至终以作家徐锦庚的追寻、追思结撰全书的作品,作家本人以全力以赴的姿态,渗透在作品的全部呼吸和脉动之中,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是一部作家以自己的思索和责任全然投入的真正的创作。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因准确地写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诞生历程,文学性、思想性和文献性都达到值

  得仰视的程度。《望道》还写了二十世纪前期,一批中国青年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中华民族寻找道路,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加以翻译、传播,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艰难历程。我想,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都在要求我们应当重读《共产党宣言》,深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意义。这就是《望道》在当今出版的现实大意义。

篇二:电影《望道》个人观看感想900字左右

  

  2023年大学生观看电影《望道》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的桌前,一个小伙子在奋笔疾书,妈妈说:“你吃粽子要沾糖,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结果老太太转身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妈妈说:“甜吗?”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他就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位中文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也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缘起。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望道”是他为自己改的名字,意即“追望大道,追望真理大道,守望信仰大道”,表达自己展望新的革命道路的志向。望道先生一生追望救国救民之真理大道,影响并带领着一群有志青年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奋斗着。

  《望道》以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为线索,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它不是一部人物传记,是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群像。百年前,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畏地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让我们当代年轻人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望道先生在译完《共产党宣言》后担任《新青年》主编,由于种种原因,《新青年》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提出要改变刊物性质甚至停办,但望道先生毫不妥协,坚持和捍卫《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他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有力地回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望道先生不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他支持学生办新报纸,演进步话剧;他开办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发动工人运动向工人发表关于劳工神圣和劳工联合的演说;他创办“新闻馆”,希望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能学以致用报道事实真相。他在人们心中植入了信仰的火种,他让人们尝到了真理的味道,为了信仰,为了真理,四·一二事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像杨阿龙一样慷慨就义;为了信仰,为了真理,新闻馆众学子血染左臂。纵观望道先生的一生,一旦尝过了“真理的味道”,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从未改变,也正是信仰的初心使其肩负起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践行者和坚守者的使命。

  电影讲的是望道,激励的是更多“望道者”。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守望大道、砥砺前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回望初心,仰望先贤,心有所信,方能远行。

篇三:电影《望道》个人观看感想900字左右

  

  目

  录

  2023学院师生观看《望道》心得体会有感

  12023年观看《望道》心得体会感悟

  3观看《望道》心得体会—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观看《望道》心得体会有感

  96高校学生观看《望道》心得体会

  112023学院师生观看《望道》心得体会有感

  《望道》分段的回顾了陈望道先生的一生。在电影中,无论是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并组织开展工人运动、还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时的严词拒绝。望道先生作为共产党人的关心工人,坚定立场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的共产党人好好学习。

  当我回顾电影,我的印象中却少了几分望道先生的沧桑的白发,而多了几张年轻人为了保护同伴而割伤的血淋淋的手臂。而我望着这些年轻人,远远的望着,似乎时代已经已经将我们划分为不同的人,这种划分的力量又远超过时间流逝对我们彼此的影响。不只有时间,我们之间还有太多区别。

  不同经济、科技水平、不同的思潮碰撞。他们的热情、觉悟,似乎在今天已经难以体现出来了。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又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与觉悟。在我看完《望道》后,我认识到我们需要像当时的进步青年一样,认识到所面对的社会问题。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土壤中,必定还留存着问题与错误,如果我们青年都视而不见,认为社会上已经没有问题了。那样一定会削弱思想上的敏感性,产生惰性。才让各种其他不良思想有了可乘之机。

  在去年央视的《吾家吾国》的系列采访中,记者采访《让子弹飞》的传奇作者,109岁的马识途先生的一段对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也想送给大家。

  “那个时候您受过的苦,过去的那些苦难,结束了”

  “新的斗争开始了”

  2023年观看《望道》心得体会感悟

  望道,即追望大道。电影以陈望道先生改名为引,讲述了以陈望道先生为代表的青年们为民族、为国家追望真理大道的故事。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之路是不平凡的。幽灵与怪物之辩析,绅士与穷人到有产者与无产者之推敲,陈望道先生在义乌老宅反复阅读与思考《宣言》,思想觉悟和革命志向也在突飞猛进,乃至“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

  翻译完成等待印刷时,又遇印刷厂工人罢工,让工人复工,是对资本家老板压榨工人的妥协,继续罢工,这本无产阶级著作又无法送到广大读者手中。尽管如此,望道先生仍坚持原则,坚决支持工人们继续罢工,好在此时共产国际及时伸出援手,使得《宣言》在中国得到印刷和传播。

  《宣言》的翻译和印刷出版只是一个开始,是早期的共产主义有志青年为传播真理而做出的努力。它在中国的问世,唤醒了更多身处黑暗之中,苦苦寻求真理光芒的迷惘者们。杨阿龙正是这样的代表,即使正在被反动派搜捕,他也要先藏好《宣言》。不幸被捕后,即将执行枪决,身为一个父亲,他为警长下跪只求看孩子一眼。而面对与共产党划清界限的要求,见过真理光辉的人,又怎会甘于点点荧光?

  革命的火种不会轻易熄灭。杨逢林继承了父亲的革命意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前往延安学习前,他将父亲的《宣言》交给望道先生,与前情父亲拼死藏好《宣言》形成呼应。在转身挥手告别时,画面定格,杨逢林,共产党员,牺牲于渡江战役,而就在前几秒刚刚笑着答应一定好好活下去,这个情节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多少人儿子、多少人丈夫、多少人父亲,也曾在分离前夕对亲人如此许诺,可他们都倒在黎明前夕,只为更多人能看到光明。

  然而,优秀的战士并未陨落消失。在杨逢林在拍到协商会议现场照片而不幸受伤躲进学校时,面对反动派的搜查,所有学生自伤左臂掩护功臣。我看见的,是一群革命意志高涨的学生,是一群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革命后继有人,是真理传播深远。

  这部电影,以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印刷为始,以解放上海为终。我看到的,是从无尽黑暗,苦苦探索的旧社会上海,到革命之花开遍的新中国的过程。《宣言》就像一个种子,在无数探索者心中播种希望,又是无数的革命者,为了护住这希望的光芒,牺牲在路上。

  所幸,先辈的牺牲并未白费,我们今日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而不必在战火中担心受怕。然,革命并未结束,《宣言》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未实现,今后,我们这些

  先辈革命意志的继承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奋斗终身。

  观看《望道》心得体会—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今天,和家人一同观看了电影《望道》,在众多的红色题材人物形象中,对陈望道先生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偏爱。

  电影以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追寻真理为主线,展现了陈先生一生中重要的人生经历,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筹建复旦新闻馆,与陈独秀等人的革命友谊、与妻子蔡慕晖女士相知相伴的历程等。陈先生是《共产党宣言》首位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也是杰出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一生都在潜心探讨、努力钻研语言学、修辞学、新闻学、教育等专业学术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辞海》主编以及长达25年的复旦大学校长职务。

  细腻精致的匠心制作为大众还原了真实的陈校长。在服化道具方面,剧组一比一还原了浙江第一师范教学楼和陈望道的家,并从细节上精心布置还原了当年的复旦大学教室和新闻馆;演员的造型细到额头前的一缕白发,均对比了历史老照片严格考据;导演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逼真地还原了首个中文全本《宣言》问世的画面。演员刘烨为了更贴近陈先生的人物形象,从眼神神态、准确使用词汇、甚至尝了真

  墨汁。记得其中有个镜头,一米阳光从屋顶投入屋内,印照在陈先生身上,他正伏案不舍昼夜、不问时间地翻译着《共产党宣言》。他犹如光束的中心点,照亮了当时黑暗的中华土地,引领着青年们克服艰难向着光明前进。

  共情先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电影中的青年们他们平均年龄均只是二十出头的孩子,他们能够不惧生死、舍生取义、坚守那份信任,这是当代年轻人值得学习并继承的品德;面对当前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作为高等学院的学子们应剔除利己主义的思想、克服万难投身钻研人类发展的各项事业中,为祖国的复兴强大贡献自己的能量。我清晰地记得在我农工党淡水路的革命纪念馆里正直地挂着孙文先生的词:“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它仿佛能够穿越百年的时空,让我们与那时的先辈们并肩而行,即使正目睹着背叛与牺牲,却依旧坚定与信仰同行。

  传承先辈们的信仰与热爱。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回忆十多年前面向庄严的国旗与神圣的红十字标志进行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誓词犹在耳畔,无论经历多久都不会改变当年投身医学事业的热情和决心。想病人所想,急病患所急,始终怀揣着救死扶伤、怜悯之心;即使科研再枯燥、病人再无理,总有化解克服的良法。

  “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我喜欢这句话;有怎样的青年,就有怎样的国家。

  观看《望道》心得体会有感

  作为一名XX,我看《望道》时格外关注电影中陈望道先生的留学经历、外语技能、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

  陈望道先生在身为教育家的同时,还是语言学家、翻译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热潮传遍全球。陈望道开始接触并结识了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一起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从日本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

  1920年初,在《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等人力荐下,陈望道被确定为译者。要承担该工作,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外语能力、母语功底和共产主义信仰。陈望道先生精通日、英语,又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怀着对该工作的使命感,于是成为了不二人选。他以日译本为参照,花费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此后,陈望道先生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

  同时,他还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发起人,直接参与创建了党的两个重要组织——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负责人之一,在组织支持下,他开办外国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发起者,直接参与筹建了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工会、邮电工会,通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

  陈望道先生通过他的工作,将自己体验到的“真理的味道”传递给了许许多多的革命青年。作为一名外语人,如何将留学经历更好地化作成长食粮、把外语技能拓展为求索与思辨能力、在广博的国际视野下实践自己的本土关怀,是我在观影后切实感到的急迫课题。

  高校学生观看《望道》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犹如一团黑暗中的圣火,点亮了欧洲,继而在苏联十月革命中越烧越旺,也给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当时的中国有一些进步知识份子,他们跨越了空间,切实感受到了马列主义所具有的伟大的革命力量。但是,如此伟大的政治思想还暂时无法在旧中国广泛传播,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还缺乏一个火种——《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我们应该认识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诞生是无数先进知识分子、革命家所期待的,其中部分人已经进行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翻译,陈望道成为当时翻译的最佳人选,主要原因在于他精通英文、日文,对共产主义有一定了解。

  在历史大势的驱动之下,优秀人才自然会受到历史使命的召唤。对于当下的中国青年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意识到世界是需要我们的,作为青年党员而言,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牢记我们党的使命,只有这样,当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托付给我们时,我们才能有信心、有能力不负使命并光荣完成使命。

  《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理论完整翻译成适合于中国人阅读和理解的理论;在于加速推动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于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导;在于能更加广泛地吸引、吸收中国本国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进步青年向中国共产党靠拢。

  能够使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的国民容易阅读和理解,共产主义才能得到广泛传播,才能广泛地应用于人民革命中去。所以《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奠基石,是《中国共产党纲领》的理论源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即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之源,是“源头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陈望道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受到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影响之下投身革命的。电影《望道》从陈望道的故事入手,是一个非常有助于观众回溯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重温红色革命历史,感悟建党精神的切入点。

  从大方向上来说,本片的重心主要在于通过陈望道的故事来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本片是近年来少见的将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以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迫害力度和残酷程度直接、全面表现的电影,这种血淋淋的白描方式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所面临的重重险阻。本片中多次表现陈望道以及其妻子等人物在面临抉择时坚守底线与立场的例子,可以说对底线原则也进行了多方面诠释,有利于当代党员更好的在实践中践行党员义务。

  电影中有五个情节最能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

  一、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终于完毕时,印刷厂工人的罢工行动成为了摆在印刷工作面前的难题,而陈望道在得知罢工消息之后,立刻表态支持工人罢工。这不仅体现出党员应有的旗帜鲜明态度,也体现出党员应具备的理论水平,而陈望道的言行也影响到青年工人杨阿龙并吸引他投身到革命中。

  二、当杨阿龙被捕等待行刑时,旁边一排排人倒下时,他最后试图向国民党反动派乞求晚几天行刑,但在退党、反共的利诱活命条件下,他最终选择转回身子,捍卫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敌人会被消灭,而革命同志也会有牺牲,革命是会死人的,父子、母女、伴侣、师生可能就此阴阳两隔。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写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三、当陈望道的妻子蔡慕晖在得知丈夫病危,在纠结下最终选择向国民党反动派请求盘尼西林时;当她完成戴季陶交给的两份翻译工作,并发现第三份文件是对党不利的谣言时,她最终选择及时停止翻译、不再向反动派求情,即使她深知这个决定可能直接导致丈夫的死亡。在看到对党不利的谣言时,她毅然决然放弃了最后的尝试,而没有选择一错到底并对党的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伤害,党员同志在最危难和纠结的时候也应当坚守底线,只要信仰坚定,那么永远没有“无法回头”一说。

  四、当陈望道得知进步青年杨阿龙被行刑时,他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而是继续进行教育事业,在收到“子弹恐吓信”时仍然坚持开办复旦大学新闻馆,坚持实事求是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丑恶。杨阿龙的妻子林茵没能让孩子见到生父最后一面,她选择将孩子托付给周公馆,自己加入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大挫折、大灾难时并不是比其他人更加冷血,而是在对现实拥有清醒认识之后,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化悲愤为动力继续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五、当国民党追查学生共产党员到复旦大学新闻馆外时,陈望道一人在门外挡住了无数杆国民党军警的枪,而屋内的学生为了保护党员同志,每人都高举着符合“受伤流血”特征的左臂,从而保护党员同志。广大学生如此掩护党员学生,是因为陈望道早已在学生们心底埋下了共产主义的种子,在这一刻不仅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是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党员群众路线的成果,即便学生中有一位奸细泄漏消息,但大多数学生仍能坚定立场、挺身而出。

  《望道》细节丰富、颇具考究。但电影仍与史实存在一定出入,比如实际上陈望道是花了两个月多的时间翻译完成而不是二十天,对于与史实不符的部分,我们应根据电影整体表现的思想、精神来判断、理解。在我看来本片存在着两个较明显的问题:

  一、采取过多的慢动作镜头,叙事手法略显单调。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角色的慢动作镜头,但并不是每一个镜头都值得如此操作,我们认可慢动作镜头的关键作用,但部分慢动作镜头并不能发挥出作用。在叙事上常常以事件完结后的镜头间杂事件初始、进行的镜头,模式较为单调,不利于观众整体观感。

  二、叙事部分时间上间隔过大。对于陈望道与陈独秀的分歧以致分道扬镳、陈望道的入党与退党交代不够清晰,我

  们能看到“一年后”“十七年后”的指引词,但后续剧情对于重要的大跨度时间段并没有进行大致说明,对观众的党史知识掌握水平是一种考验,不利于大多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陈望道对于《共产党宣言》翻译工作的认真、细致;能够看到陈望道对于学生们的细心呵护以及谆谆教诲;能够看到陈望道在各种情况下对于底线原则的坚持;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动工人、学生进行各种革命活动的。《望道》是一部通过陈望道的部分人生经历,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是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的好电影,是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好电影。

篇四:电影《望道》个人观看感想900字左右

  

  2023观看《望道》心得体会有感

  作为一名“复旦人”,陈望道老校长是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的老前辈。电影《望道》整体以时间为轴,以陈望道老校长为主人公,描绘了老校长一生中的重大时刻与不朽功绩,也让我们对他的了解从《共产党宣言》翻译者,更深入为了一个教书育人、桃李遍地的文化人形象。在电影中,许多场景可谓是历历在目,令人震撼而难忘。除了众所周知的粽子沾墨水,更有惨绝人寰的四一二大屠杀的惨状,新闻馆被炸时震耳欲聋的声响,以及陈望道与蔡暮晖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意。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四一二大屠杀发生后,陈望道大骂戴季陶后,倒在大雨中的绝望。那双在整部影片中都炯炯有神的眼睛,唯独在那一刻黯淡无光。令人心疼又悲愤,却也同时感慨于世事无常与陈望道拳拳的爱国之心。追求真理大道,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老校长所“望”之“道”,是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一条坚持真理与信仰的道路,更是百年以来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牺牲创造的精神之道。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老校长的一生就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演绎。百年前,青年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更应该学史增信,继承先辈志向,继往开来,坚守信仰,做好临床医生本职工作,勇担重任。心有所向者,方能远行也。

  观看《望道》心得体会有感

  作为一名XX,我看《望道》时格外关注电影中陈望道先生的留学经历、外语技能、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

  陈望道先生在身为教育家的同时,还是语言学家、翻译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热潮传遍全球。陈望道开始接触并结识了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一起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从日本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

  1920年初,在《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等人力荐下,陈望道被确定为译者。要承担该工作,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外语能力、母语功底和共产主义信仰。陈望道先生精通日、英语,又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怀着对该工作的使命感,于是成为了不二人选。他以日译本为参照,花费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此后,陈望道先生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

  同时,他还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发起人,直接参与创建了党的两个重要组织——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负责人之一,在组织支持下,他开办外国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发起者,直接参与筹建了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工会、邮电工会,通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

  陈望道先生通过他的工作,将自己体验到的“真理的味道”传递给了许许多多的革命青年。作为一名外语人,如何将留学经历更好地化作成长食粮、把外语技能拓展为求索与思辨能力、在广博的国际视野下实践自己的本土关怀,是我在观影后切实感到的急迫课题。

  高校学生观看《望道》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犹如一团黑暗中的圣火,点亮了欧洲,继而在苏联十月革命中越烧越旺,也给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当时的中国有一些进步知识份子,他们跨越了空间,切实感受到了马列主义所具有的伟大的革命力量。但是,如此伟大的政治思想还暂时无法在旧中国广泛传播,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还缺乏一个火种——《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我们应该认识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诞生是无数先进知识分子、革命家所期待的,其中部分人已经进行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翻译,陈望道成为当时翻译的最佳人选,主要原因在于他精通英文、日文,对共产主义有一定了解。

  在历史大势的驱动之下,优秀人才自然会受到历史使命的召唤。对于当下的中国青年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意识到世界是需要我们的,作为青年党员而言,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牢记我们党的使命,只有这样,当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托付给我们时,我们才能有信心、有能力不负使命并光荣完成使命。

  《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理论完整翻译成适合于中国人阅读和理解的理论;在于加速推动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于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导;在于能更加广泛地吸引、吸收中国本国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进步青年向中国共产党靠拢。

  能够使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的国民容易阅读和理解,共产主义才能得到广泛传播,才能广泛地应用于人民革命中去。所以《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奠基石,是《中国共产党纲领》的理论源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即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之源,是“源头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陈望道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受到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影响之下投身革命的。电影《望道》从陈望道的故事入手,是一个非常有助于观众回溯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重温红色革命历史,感悟建党精神的切入点。

  从大方向上来说,本片的重心主要在于通过陈望道的故事来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本片是近年来少见的将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以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迫害力度和残酷程度直接、全面表现的电影,这种血淋淋的白描方式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所面临的重重险阻。本片中多次表现陈望道以及其妻子等人物在面临抉择时坚守底线与立场的例子,可以说对底线原则也进行了多方面诠释,有利于当代党员更好的在实践中践行党员义务。

  电影中有五个情节最能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

  一、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终于完毕时,印刷厂工人的罢工行动成为了摆在印刷工作面前的难题,而陈望道在得知罢工消息之后,立刻表态支持工人罢工。这不仅体现出党员应有的旗帜鲜明态度,也体现出党员应具备的理论水平,而陈望道的言行也影响到青年工人杨阿龙并吸引他投身到革命中。

  二、当杨阿龙被捕等待行刑时,旁边一排排人倒下时,他最后试图向国民党反动派乞求晚几天行刑,但在退党、反共的利诱活命条件下,他最终选择转回身子,捍卫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敌人会被消灭,而革命同志也会有牺牲,革命是会死人的,父子、母女、伴侣、师生可能就此阴阳两隔。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写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三、当陈望道的妻子蔡慕晖在得知丈夫病危,在纠结下最终选择向国民党反动派请求盘尼西林时;当她完成戴季陶交给的两份翻译工作,并发现第三份文件是对党不利的谣言时,她最终选择及时停止翻译、不再向反动派求情,即使她深知这个决定可能直接导致丈夫的死亡。在看到对党不利的谣言时,她毅然决然放弃了最后的尝试,而没有选择一错到底并对党的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伤害,党员同志在最危难和纠结的时候也应当坚守底线,只要信仰坚定,那么永远没有“无法回头”一说。

  四、当陈望道得知进步青年杨阿龙被行刑时,他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而是继续进行教育事业,在收到“子弹恐吓信”时仍然坚持开办复旦大学新闻馆,坚持实事求是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丑恶。杨阿龙的妻子林茵没能让孩子见到生父最后一面,她选择将孩子托付给周公馆,自己加入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大挫折、大灾难时并不是比其他人更加冷血,而是在对现实拥有清醒认识之后,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化悲愤为动力继续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五、当国民党追查学生共产党员到复旦大学新闻馆外时,陈望道一人在门外挡住了无数杆国民党军警的枪,而屋内的学生为了保护党员同志,每人都高举着符合“受伤流血”特征的左臂,从而保护党员同志。广大学生如此掩护党员学生,是因为陈望道早已在学生们心底埋下了共产主义的种子,在这一刻不仅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是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党员群众路线的成果,即便学生中有一位奸细泄漏消息,但大多数学生仍能坚定立场、挺身而出。

  《望道》细节丰富、颇具考究。但电影仍与史实存在一定出入,比如实际上陈望道是花了两个月多的时间翻译完成而不是二十天,对于与史实不符的部分,我们应根据电影整体表现的思想、精神来判断、理解。在我看来本片存在着两个较明显的问题:

  一、采取过多的慢动作镜头,叙事手法略显单调。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角色的慢动作镜头,但并不是每一个镜头都值得如此操作,我们认可慢动作镜头的关键作用,但部分慢动作镜头并不能发挥出作用。在叙事上常常以事件完结后的镜头间杂事件初始、进行的镜头,模式较为单调,不利于观众整体观感。

  二、叙事部分时间上间隔过大。对于陈望道与陈独秀的分歧以致分道扬镳、陈望道的入党与退党交代不够清晰,我

  们能看到“一年后”“十七年后”的指引词,但后续剧情对于重要的大跨度时间段并没有进行大致说明,对观众的党史知识掌握水平是一种考验,不利于大多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陈望道对于《共产党宣言》翻译工作的认真、细致;能够看到陈望道对于学生们的细心呵护以及谆谆教诲;能够看到陈望道在各种情况下对于底线原则的坚持;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动工人、学生进行各种革命活动的。《望道》是一部通过陈望道的部分人生经历,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是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的好电影,是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