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7篇)

时间:2023-06-30 10:40:05 来源:佳谦文档网

篇一: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析

  许立宇;胡文浩;陆瑾;童晓敏

  【期刊名称】《质量与标准化》

  【年(卷),期】2013(000)012【摘

  要】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之一。本文通过解读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现今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之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总页数】4页(P48-51)

  【作

  者】许立宇;胡文浩;陆瑾;童晓敏

  【作者单位】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426.471【相关文献】

  1.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析2.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记“中美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应用与消费行为研讨会”3.新能源汽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2018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与产品技术要求解析4.新能源汽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2018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与产品技术要求解析5.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的制订策略与实施——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技术路线课程为例解析课程标准的制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新能源政策的转变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

  宋鸿

  【摘

  要】介绍了美国能源部发布的2011年战略规划,分析了该规划对债务危机下的美国所起的作用: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变革能源系统,减少污染排放;强化安全管理,扶持核能发展;保持技术强势,维护领导地位.该规划将加大我国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的难度,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我国也面临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

  【期刊名称】《电力与能源》

  【年(卷),期】2011(032)006【总页数】4页(P436-439)

  【关键词】新能源政策;战略规划;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

  【作

  者】宋鸿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K011美国能源部的2011年战略规划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许多国家努力探索的问题。作为全球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也在努力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2011年5月10日,美国能源部发布了2011年战略规划蓝图,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应对能源、环境以及核安全的挑战,确保国家安全与繁荣。

  该战略规划分为4个部分,一是尽快而有效地促进美国能源结构的转变,确保美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二是维持美国在科学工程方面的活力,在重要战略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并将其作为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石;三是通过防御、防扩散和环境方面的努力,加强美国核安全;四是建立可操作的、灵活的工作机制,以有效整合各方智慧,确保最大化实现美国的能源使命。

  从现在获得的信息来看,这项战略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应新形势立足实际需要

  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是为了调整经济、社会保障的。可以说,这项规划较好地适应了美国能源面临的新形势。

  2)内容广泛目的明确

  虽然并不企求一举解决美国能源过度依赖海外的所有问题,但是这项规划对要做什么,即转变能源结构、在重要战略领域保持领先优势、通过防御、防扩散和环境方面的努力,加强核安全,其内容广泛而具体,指导性强。

  3)多方协同确保规划有保障

  这项规划除需要美国能源部执行以外,还需要联邦、州政府行政系统,甚至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等协同操作,制定强制性的各项实施计划。

  22011年战略规划带来的启示

  这项规划可以看作是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的贯彻和推进。奥巴马政府上任伊始就把能源改革放在其政策的优先位置上,并把全球变暖当作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能源计划是,在未来的10年中投资1500亿美元,以实现3个目标:刺激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从此次战略规划的发布来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三方面的问题仍然是最先考虑的。

  2.1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

  为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9年2月11日美国的《2009年恢复与再投资法》总预算是7890亿美元,其中有约500亿美元用来

  提高能效和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目标是通过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未来10年中创造至少46万个新的就业机会。2010年2月上旬,美国可再生能源工业发布的研究信息表明,美国2025年国家可再生电力使用标准(RES)将达25%,可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绿色能源产业是美国政府未来就业市场的关键所在。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长和高科技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加就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带动其他产业的兴旺,最终达到刺激并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2.2变革能源系统,减少污染排放

  美国消费世界石油约1/4,进口原油占70%,汽车消费美国用油的44%,同时贡献了二氧化碳排放约1/5。二氧化碳占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近90%。2011年8月18日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增量(2.13亿t)和增幅(3.9%)上均创下1988年以来的新高。

  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降低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美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谋求建立多样化的国内能源结构,积极探索开发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资源、风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

  《国家能源政策》规定,到2013年可再生能源要占美国全部能源的7.5%以上,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超过30亿美元的资金,建立“可再生能源生产激励计划”,继续加大对清洁煤等新能源技术的科研投入。

  针对美国能源状况,规划指出,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ofEnergy,DOE)的核心使命是利用变革性的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来应对美国所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问题。规划详细阐述了DOE未来的职责和任务,指导DOE进一步全面贯彻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目标:到2020年较2005年减少17%的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减少83%;到2035年,清洁能源供应全美80%的电力;2015年上路100万辆电动汽车。

  2.3强化安全管理,扶持核能发展

  无论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还是智能电网,都存在安全、可靠、持续、稳定的问题。美国将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白宫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将能源安全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大篇幅阐述美国保障能源安全的根本方针和具体政策。

  虽然日本发生的核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有关核能发电代价与风险的质疑,但是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尚未找到一种可以取代核电的可再生能源。而美国有104所核电站,向全美提供近20%的电力。因此,在追求综合性能源政策的当下,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对核能的选择。

  美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日本核事故发生后,我们应研究该如何安全、高效地发展核能的问题,而不是发展与不发展的问题。”如果注重核能利用过程中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解决好核废料的处理问题,并不断地提高核能利用效率,相比其他清洁能源而言,核能是开发和利用都更为成熟的一种选择。规划对核安全提出的蓝图,明确了尽管核电存在巨大风险,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大力发展的。

  2.4保持技术强势,维护领导地位

  从这份规划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市场和结构都在可控范围之内。美国复苏和调控能力很强,其政策和政策效果有助于美国化解金融危机,对世界都有影响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遭降后,其国债不但没有被抛售,反而逆势大涨,受到投资者的大力追捧。按照常规的逻辑,一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其借贷成本将大幅提高,市场利率攀升,进而导致实体经济遭受打击。美国国债的表现却推翻了这一常规。这背后体现出高端的、有规划的国家战略。而市场偏激性实际上是为美国策略助力,给美国的经济调整带来了更充分的理由。

  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促进本行业的发展,而且对产业链上其他产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与新能源密

  切相关的交通运输、制造装备和技术服务等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亦能得到有效推动,从而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这种显著的技术扩散和经济乘法效应使新能源产业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增长点。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引擎。

  重振实体经济,必然扶持那些生产技术制高点由美国掌握的产业,正如2010年11月29日《送呈美国总统:通过一项综合的联邦能源政策加速能源技术转变的步伐》报告所述,鉴于经济竞争力、环境与安全性等因素的考虑,未来10年美国必须在能源技术创新上位居前列。此外,奥巴马政府还希望凭借美国在国际舞台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力推新能源产业,逐步改变美国及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框架,引领世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成为制定新的国际规则的领导者。

  3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

  3.1国际竞争难度加大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美国对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美国由于其政策体系完善,激励力度很大。美国除了通过立法制定能源政策引导能源的使用外,美国政府还在预算资金上向新能源采取倾斜措施,着力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美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甚至将研发新能源称为美国新时代的“阿波罗计划”。

  美国的经济振兴和工业复苏等一系列刺激计划,不仅有助于美国本土可再生能源企业用以实现预期的变革和有效的调整,而且还将以较低的商务成本、灵活的商业制度、快速增长的国内、国际市场规模等优势而逐渐全面占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市场。

  美国政府在新能源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领域全面出击,为企业提供贷款、税收、补贴等方面的各种直接间接支持,在客观上使得美国新能源行业能够充分利用在技

  术研发、人才、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对我国的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加大了国际竞争难度。

  进入2011年,随着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种新兴的发展势头预计将在未来5年迅猛发展。中国的成本优势将缩小,在许多情况下,公司会把生产环节从中国转移,或选择在美国开展新的投资。美国可以通过直接增设工厂或间接通过提供诸如建筑、运输和零售等辅助服务来增加就业机会。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认为,随着中国工资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制造业逐渐回流到美国。预测中国沿海省市和美国低成本地区之间的劳动成本差异,到2015年前后将缩小到40%以下。

  3.2低碳经济承受压力

  美国政府期望通过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来实现扭转经济萧条和扩大就业。规划的发布,进一步强化美国政府在新能源发展战略上的立场,促使政策的实施效率提高。

  美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发布的规划和政策等,例如:在10年内每年投资15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能源、节能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将美国传统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确保利用新能源发电量到2012年达到总量的10%,到2025年达到总量的25%。每年改造100万户住宅建筑,使之变得更加节能。开发和利用清洁煤炭技术。投资发展“智能电网”。加快家电能效标准制定,强化政府建筑节能和绿色采购。在经济领域全面实行设定碳排放上限和交易制度。这些措施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排放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超过70%,碳排放强度大,清洁煤技术应用水平落后,需要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虽然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激励措施,但可再生能源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时冷时热、竞争市场混

  乱、政策缺乏连贯性等问题。在技术转移方面,中国迫切需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基础上来自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但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发展诉求和节能减排的公共利益,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3.3面临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

  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品天生带有浓厚的“国家安全利益”色彩,这是任何国家在设计能源发展战略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议题:即便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能源的利用结构也要服从于国家安全利益的至上需要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采取限制自由贸易的方法。从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需要出发,美国最终势必将重新走上能源贸易保护主义的老路,对外来的可再生能源采取新的贸易限制措施。

  2011年被卷入专利侵权风波的阿特斯太阳能公司就被认为是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状态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业内人士指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可能在光伏市场不景气、本土企业状态不佳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对更多中国光伏企业实施调查。2010年10月15日,美国贸易办公室正式启动了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的“301”调查,涉及了风电、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清洁能源行业,150余家中国企业被牵扯其中。而实际情况是,中国新能源发电,给国外制造了大量出口中国的机会。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截至2010年10月,“中国仅向美国出口了3台风机,还不到1万kW。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2005年向中国出口的风机容量达8万kW,200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向中国出口的风机容量达34万kW,增加了4倍多,5年累计出口113万kW风机(近1000台)”。因此,美国的这些行为预示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随着美国大选临近,奥巴马政府可能会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发起挑战,新能源产业可能是主要战线之一。

篇三: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新能源政策、影响及对策

  孟浩

  【摘

  要】Americannewenergypoliciesarebeingpaidmoreattentionallovertheworld.Basedontheanalysisofitsenergypolicies,itseffectsonU.S.science&technology,economy,internationalcompetitionandChinaareanalyzed,thecountermeasuresfordevelopingChineseenergytechnologyandindustryareputforwardfrommakinggoodreadyforenergyindustrytransition,improvingtheabilityofreplyingclimatechange,makingenergydevelopmentstrategyprogramming,innovatingsystem,perfectingmechanismandstrengtheninginternationalcooperation.%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其主要新能源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其对美国科技、经济、国际竞争与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做好能源产业转型、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制定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我国发展能源技术与产业的对策.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2(031)02【总页数】3页(P323-325)

  【关键词】美国;能源;新政策;影响;对策

  【作

  者】孟浩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K01+0引言

  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强调科学技术的利用,保证美国在科学、技术和战略性领域的领先地位,无疑是美国历届政府科技政策的核心目标。然而,奥巴马政府的上台标志着美国迎来了一个能源变革的新时代。本文将简要概述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认真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为我国能源科技政策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应对策略。

  1美国新能源政策

  奥巴马走马上任后立即组建以朱棣文为能源部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能源变革的管理团队,成立有资深的专家组成的“能源气候变化理事会”,这为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归纳总结美国新能源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以来,美国先后出台《能源政策节能法案1975》、《能源税收法1978》、《清洁空气修正法案1990》、《能源政府法1992》、《能源政策法2005》、《先进能源计划2006》、《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食品、环境保护和能源法2008》及《美国能源法2010》等法案,逐步建立了完善了能源法律法规体系,成为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能源政策法2005》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标准(RFS),可再生能源标准要求将可再生燃料的使用量从2006年的40亿加仑增到2012年的75亿加仑,且2012年前1加仑纤维素乙醇或由废弃物生产的乙醇折合为2.5加仑;20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食品、环境保护和能源法2008》,规定对生产先进生物燃料的生物炼制示范厂给予建设成本30%的资助,以加速包括纤维素乙醇在内的先进生物燃料的商业化;2010年美国出台《美国能源法2010》,特别是从战略角度强调确保能源安全、经济转型和占领新一轮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制高点。

  第二,加大新能源的科技投入。美国新能源政策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能源科学、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能源效率与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重点是可再生能源、核电、洁净煤、高效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其特点是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例如,2009年在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的《美国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中,16亿美元用于能源科学研究;投入168亿美元投资提高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包括25亿美元投资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活动,其中生物质能计划8亿美元和地热能活动计划4亿美元;化石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计划34亿美元;能源创新技术贷款担保计划60亿美元;电力输送与能源安全计划45亿美元;先进研究计划署能源(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Energy,ARPA-E)项目4亿美元;防御环境清洁计划51.27亿美元[1]。

  第三,采取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大规模投资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全国各地的学校设施升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及大规模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智能型能源网建设;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有着广阔前景的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永远有效的绝缘材料及核能、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核电设备、风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促使政府和私营行业大举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减少美国的石油消费量;针对能源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支持建立强制性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制度,力争在205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0%,低于1990年的水平;对乡村的清洁能源产业有一定的信贷支持;建立一个联邦资金支持的全国清洁能源的贷款机构,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普通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建立基金会来为房屋业主改进能源使用效率提供资金;创建清洁技术风险资本基金,未来五年每年

  投入100亿美元,以确保有前途的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走出实验室,实现商业化;设立技术转移计划,专门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对气候友好的技术等[2]。这些措施均显示美国政府希望重新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领导世界。

  2美国新能源政策可能的影响分析

  分析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将可能对美国、世界及我国科技发展产生如下影响。

  首先,有利于促进未来能源科技的发展,打造新能源技术的领先优势。美国在2011年开始采取新的能效标准,为将来生产使用清洁能源的汽车做准备,促使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变,有利于汽车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在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供应、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等诸多领域的研发与创新,有利于抢占未来能源技术领域的高端,而且这些技术有助于缓解气候变暖问题;在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领域的研发,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与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美国未来30到50年在不需要核能和常规的化石能源,只需要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就能满足美国经济社会对能源的需求[3]。这说明美国的新能源政策是可行的,而且将促进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相信随着美国新能源科技政策贯彻与实施,美国新能源技术的领先优势将日益突显。

  其次,带动相关科技提升美国整体科技的发展能力,确立美国科技领先地位。在新能源政策的主导下,美国将在智能超导电网、节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供应、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清洁煤、页岩气等诸多领域探索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战略,这既源于美国已经拥有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力量,也出自美国再造国际分工、抢占能源技术领域的高端、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的迫切愿望[4]。而这些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涉及到新材料、纳米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等不同领域,其发展将有效带动相关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从而可确立美国在战略性前沿技术方面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与发言权,确立美国在全球科技的霸主地位。

  第三,提升美国的整体实力。美国新能源政策反映现政府立足现有的能源政策并向

  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和过渡的战略安排,不仅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兼顾了共和民主两党及不同能源利益集团的需要,帮助美国从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安全危机中解脱出来,进而增强其凝聚力,提升其软实力;而且可促进美国传统能源产业的升级,通过建立清洁的能源结构将再造美国富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创造500万个绿色工作岗位,推进经济转型,促使美国大幅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缓解能源安全威胁,提升美国的硬实力。以新能源为方向替代石油进口是美国式的全球大分工革命,有利于美国利用自身科技优势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科技资源,通过创新能源技术,制造出新能源技术、产品与装备,开拓新市场,使美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新能源技术的高端,确立美国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与领导地位。

  第四,美国新能源政策将重组国际竞争格局。美国新能源政策促进美国的能源重组,这也是美国全球战略力量的重组,将产生如下影响:一是会促进全球能源体系的变革,使从中东到俄罗斯、南美的石油国家利益联合体遭很大的打击,被迫放弃高油价的利益,自动转换到比美国低得多的全球经济的等级结构之中[4],从而可以达到利用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能源变革达到“不战而胜”目的,进而形成美国、欧盟(英、法、德等)、中印巴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三足鼎立的国际能源竞争格局。二是美国希望借助其新能源政策,促成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重大转型,推动全球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与低碳社会的大发展,继续主导世界经贸与政治的游戏规则,垄断并掌握相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标准制订及关键工艺流程等新能源与低碳核心技术,控制国际战略技术市场。

  第五,美国新能源政策对中美关系可能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美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力度,可能会扩大我国“清洁技术”产业规模提供资金机会,为下一代技术革命的动力,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美国借助其在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与知识产权制度,可能在中美技术合作中实施能源技术壁垒。美国新能源政策为中美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找到技术合作的基础,推动绿色工业革命的进程,同时也可能增加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今后一年中推动两国迈向清晰的愿景、汇聚智力资源以及资金、技术和国际合作,以应对最终减缓气候变化的挑战,那么,所带来的收益将不仅仅惠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一项,而且两国关系中又多了一个新的、更协作和稳定的互动基础,从而中美建立互信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双边关系更加紧密,扩大和加深中美两国长期互利和战略信任,加强双方有效应对能源、气候变化等共同关注的国际问题的能力。

  3我国能源政策的应对策略

  首先,借鉴美国能源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能源产业战略转型。我国应从全球分工角度认识能源转型战略,构建一个以我国为中心的全球资源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整合分工,以使我国的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平衡全球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并可以推进中国的上市公司构建全球的市场链以维持中国的适度资产价格水平,使能源产业的转型成为中国全球分工重组的关键[4]。因此,必须明确风电、太阳能发电及核电等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可控制的替代转型战略问题,将煤的清洁利用技术、煤层气、页岩气、超导电力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氢能电池等作为战略重点,超前部署,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

  其次,增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能力。美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加快世界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节奏。我国应加快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及早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法制环境、技术标准、技术储备和应用等方面加强部署,制定相应对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防止我国在重大的国际经济技术转型中失去话语权,尽量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评估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格局在美国政府新能源政策影响下可能产生的变化,制定我国的谈判策略。美国想抛开京都议定书,恢复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地位,促成并主导全球能源论坛。我国应客观评价

  这一变化及其潜在的影响,及早研究调整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策略: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下,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建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基金,加大对低碳能源技术的转移力度及国际技术合作力度与强度等。

  第三,制定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提升竞争力。鉴于美国为振兴经济所部署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与我国拟培育的能源战略性产业存在潜在竞争,建议我国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集成我国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优势,制定我国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个发展阶段的技术重点、难点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促使其尽快成长;二是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制定促进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标准战略、技术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筑绿色壁垒,保护我国能源产业技术及市场的发展;三是借鉴美国为振兴经济所部署的公共建筑物节能改造、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的经验,加强我国能源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能源产业转型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创新能源发展的管理体制,构筑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新能源发展的管理体制需要顶层的制度设计,要能够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金融机构等各个参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政府的政策制定、宏观政策引导等制度创新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科研机构与大学的知识创新优势,以及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优势等,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5],积极进行能源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能源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五,完善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机制,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投入、运行、保障等方面健全与完善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机制。具体包括: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重大科技专项、绿色信贷等投入机制,确保新能源投入主体的多元化;理顺国家、能源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收入分配,建立促进新能源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大财政、税收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采购、税收优惠、优惠电价等完善的保障机制。通

  过健全与完善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机制,切实促进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先进能源关键技术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投资和市场两个途径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建立全球能源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定价体系,建立一个以中国为基础、由国内外投资者广泛参与的能源现货和期货运转体系。同时加强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在新能源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尽力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共同确定可产生共享知识产权的、处在商业化前期的低碳能源技术作为合作研发的战略领域,确定各自国家的尖端能源技术优先作为简化进出口程序的对象,实现先进新能源关键技术向我国的快速转移,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Harkin.ConferenceReporttoAccompanyH.R.1-The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JointExplanatoryStatement-DivisionA[EB/OL].http://www.house.gov/billtext/hr1_cr_jes.pdf.[2]科技部.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R].科学出版社,2010.3.[3]孟浩,陈颖健.美国无二氧化碳排放、无核能的能源技术路线图[J].中国科技财富,2011,(5):70-74.[4]武建东.奥巴马能源变革在即中国能源亟需跨产业革命[N].东方早报财经B4-B5版,2009-1-19.[5]孟浩,王艳慧.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189-192.

篇四: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分析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影响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对化石能源的过渡依赖使世界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据世界能源署公布,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占到了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81%,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9%。如何控制因对化石燃料的过渡依赖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及寻找可替代能源已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就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确保能源安全及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美国、英国、法国及其他国家内部都展开了激烈争论。。尽管并未就所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认为有关鼓励发展低碳技术和使用新能源的政策应是应对上述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XX年的金融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修复和紧缩,并推动新的产业革命以实现跃迁。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重大科技创新和新的主导产业,即存在“创造性破坏”的机遇。与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息息相关的新能源产业,将是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率先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将有利于一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能源安全、气候问题谈判和全球规则制定方面占据制高点和主导权。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以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微流体动力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重点领域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同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对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进行梳理,并分析可能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说明美国新能源政策出台的背景,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其可能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美国新能源政策出台的背景

  能源消耗过高一直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美国能源消耗一直居高不下。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统计,早在1972年,美国能源消耗就已超过120亿吨油当量,约占当年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28%。尽管此后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消耗的增速放缓,但由于

  基数太高,20XX年的能源消耗仍然接近160亿吨油当量(见图1)。

  “能源饥渴症”使美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供应压力。同时,世界能源消耗急剧增加,20XX年全球能源消耗水平接近1972年的两倍,达到了850亿吨油当量,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再增加一倍。这使得美国的能源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渠道已成为美国21世纪的重大挑战。

  与能源相关的另一重大挑战是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根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和统计,从1850年至20XX年的155年间,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11222亿吨,发达国家共排放了806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72%。而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能源消耗大国,人均碳排量高居世界首位,达到了吨,这使小布什政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回避国际气候谈判所提出的减排义务。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美国的这一立场无疑使其失去了道义制高点。

  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为美国解决能源气候问题、实施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奥巴马政府认为,“利用太阳、风力和土壤为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是一条解决能源和气候问题、实施结构调整的正确道路。

  自“阿波罗计划”开始,美国就已开始了太阳能技术的研发,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技术已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新能源产业雏形已成,这为美国大规模实施新能源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新能源政策可以作为经济刺激方案的一部分得以迅速出台,不仅有利于加快美国新能源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美国经济的尽快复苏。为此,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供给和需求的激励措施,欲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引擎,拉动就业并实现美国经济快速复苏,调整能源供给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增加新能源供给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技术创新以推动新的产业革命和美国经济转型,从而重构美国国家战略优势,占领后石油时代的经济制高点。

  二、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内新能源产业刺激政策

  (一)提高联邦财政拨款预算,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在削减用于能源研发的预算拨款,。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和水电却一直是美国能源研发投入的重要领域。20XX年,美国联邦财政对风能的研发预算提高了27%,太阳能提高了87%,生物能提高了118%。20XX年,地热和水电研发预算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50%。

  20XX年,美国再次大幅度提高了对能源研发的预算拨款,包括《20XX年美

  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提供的140亿美元在内,直接用于新能源研发的预算拨款达到了190多亿美元。根据20XX财政年度的预算报告,美国还将继续增加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其中美国能源部用于新能源研发的费用就达到24亿美元,包括用于太阳能研发的亿美元,生物能源研发的亿美元,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的亿美元,用于建筑节能技术研发的亿美元。

  (二)提供各项激励措施,促进新能源投资和生产

  为促进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美国通过税收优惠、加速折旧、直接补贴及融资优惠政策等多种形式鼓励扩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和生产,增加新能源供给。

  1、税收抵免

  税收抵免是联邦政府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主要的经济措施。联邦政府会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税收抵免的覆盖范围、抵免额度不断予以调整。

  (1)投资税收抵免

  《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允许对符合条件的用于风能、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能项目等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制造、研发设备的安装、设备重置和产能扩大项目,按照设备费用的30%给予投资税抵免,用于太阳能发电和地热发电的投资可以永久享受10%的抵税优惠。

  《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还推出了“有限高级能源制造项目”,该项目计划投入23亿美元,在新能源建造、重新装配或扩建那些用于制造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的制造设施时,对的投资提供30%的额外税收抵免。有资格获得该项目额外投资税收抵免的资产和设备包括设计用于从太阳、风和地热矿床生产能源的资产和设备;用于电动或混合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微型涡轮机或能源存储系统;支持断续可再生能源来源传输的电,包括此类能源的存储;设计用于获取和隔离二氧化碳排放物的资产;设计用于精炼或混合可再生燃料或生产节能技术(包括节能照明技术和智能电技术)的资产;符合条件的新型插电式电动车辆,包括电动摩托、发电机和功率控制部件;及设计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其它高级能源资产。

  (2)生产税收抵免

  新能源生产抵免可以追溯到《1992年能源政策法》和《20XX年能源政策法》,这些法律根据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对可再生电力生产给予税收抵免。该政策此后几度调整,奥巴马政府延长了此项税收抵免的优惠时效,并提高了相应的抵免额度,风能、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能项目自投产之日起10年内,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可享受从当年的所得税中免缴美分(1992年美元指

  数)的优惠待遇,目前税率为美分/千瓦时。《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法和再投资法》还规定,生产能力小于6000万加仑的小型燃料乙醇生产商和生产能力小于1500万加仑的小型生物柴油生产商,每生产一加仑生物柴油或燃料乙醇,即可享受美元的税收抵免。

  根据替代性汽车税收优惠政策,美国联邦政府还向特定类型节能汽车提供生产税收抵免。生产的前6万台新能源汽车,可以获得高额税收抵免,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可以获得8000-40000美元不等的税收抵免,混合型汽车和轻便卡车,根据汽车性能的不同,最多可获得3400美元的税收抵免。

  从20XX年开始,插入式电动汽车可以获得2500美元的基本税收抵免,对效能超过4千瓦时的汽车电池,还额外提供417美元每千瓦时最高可达5000美元的补充税收抵免。

  美国通过税收抵免政策,有效降低了美国新能源的实际税负,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发现,在现有的税收抵免政策下,美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实际税率为负,其中核电建设项目的实际税率为-%、风电为-%、太阳能发电为-%。

  2、直接补贴,

  美国财政部和能源部利用《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的拨款,采取直接付款而非税收减免的形式,对5000个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设施进行补贴。同时,美国联邦政府还通过国会年度拨款给公共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和农村经营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补贴,即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补助美分。《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还授权财政部成立可再生能源基金(RenewableEnergyGrants),对20XX年、20XX年投运的或者20XX年、20XX年开始安装且在联邦政府规定的税务减免截止日之前投运的用于风能、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的设备投资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补贴金额通常为符合条件的设施投资的30%。基金项目由纳税主体申请,不纳入获益者的应税收入。

  为鼓励投资新能源汽车燃料补给设施,《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还提高了对新能源汽车燃料补给设施的补贴,即符合条件的设施可享受的补贴金额从成本的30%增加到50%。此外,同一设施的补贴上限从3万美元增加到5万美元,其中氢燃料补给设施的补贴金额上限甚至达到了20万美元。

  除联邦政府补贴外,美国各州也根据本地区新能源发展情况,制定了州政府一级的补贴措施,如加州政府出台奖励政策,对获得新型储能系统资格(AES)的供应商提供每瓦2美元的补助。

  3、加速折旧

  早在《1979年能源税收法》中,美国就提出

  了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可以根据联邦加速折旧成本回收制度,享受加速折旧优惠。《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对加速折旧政策进行了调整,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地源热泵、热电联产和小型风电等商业化时机已经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都被纳入到加速折旧的范围内。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短期措施之一,美国还在20XX和20XX两个年度内对风能、生物质、太阳能、地热、生物燃料、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能以及洁净煤项目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给予50%的额外折旧,可以一次性将相关费用的50%予以折旧,其余部分的折旧按照正常折旧程序操作。

  加速折旧政策是美国鼓励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优惠政策使美国新能源投资人可以更快地回收投资成本,并减缓了新能源的资金压力。

  4、融资优惠政策

  为扩大新能源融资渠道,美国还允许新能源发行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对新能源贷款提供政府担保,鼓励风险投资进入新能源产业。

  (1)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

  根据“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CleanRenewableEnergyBonds,简称“CREB”)计划,风能、生物质、太阳能、地热、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能以及洁净煤等新能源可发行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债券发行只须支付本金,债券持有人可以根据联邦政府的规定享受税收抵免。《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法和再投资法》将现有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的税收抵免额度提高到联邦政府公布的传统债券利率的70%,如果抵免额度超过纳税义务,相应部分可以延期到下一个年度,并额外批准了16亿美元的新债券。

  (2)贷款担保

  《20XX年能源政策法》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实施贷款政府担保。《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放宽了政府提供担保的条件,并提供60亿美元的联邦贷款担保,以满足从事风能、生物质、太阳能、地热、生物燃料、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能、智能电和传输基础设施、高级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和环保车辆生产的的融资需求。从事这些新能源项目的无需满足《20XX年能源政策法》第1703节的“创新技术”或其它要求,但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在20XX年9月30日前开工建设。预计该计划所划拨的60亿美元可支持多达600亿美元的贷款,最高可覆盖新能源项目以及生产相关组件设施80%的成本。

  (3)鼓励风险投资进入新能源产业

  为通过风险投资支持美国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美国对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提供无偿补助,即政府部门共同出资筹集用于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风险资本,以分担风险投资者投资新能源的投资风险,并对民间风险投资起引导作用。风险投资投资新能源项目的总投资额中,贷款可占90%,如果风险破产负责偿还债务的90%,并拍卖风险的资产;降低风险投资的所得税率,其中风险投资所得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的40%减半征收所得税。

  美国对风险投资制定的各项鼓励措施,使风险投资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而新能源技术已成为美国风险投资的重点领域。20XX年,新能源技术已成为美国风险投资的第一大领域,首次超过了软件行业。20XX年第二季度,美国风险投资投资于电动汽车、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三)提供税收优惠和消费补贴,为新能源创造市场空间

  1、消费税减免

  为促进生物能源发展,美国早在的《1978年能源税收法》中就对燃料乙醇的消费税实施减免,减免幅度一直在每加仑4美分-6美分之间浮动。20XX年后,美国提高了生物能源的消费税减免标准,并将消费税减免的范围扩大到生物柴油领域。目前,美国将燃料乙醇的消费税减免标准已提高到每加仑美元到1美元。对使用非农业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美国实施每加仑1美元的消费税减免,对使用动物油脂生产的生物柴油,消费税减免额度为每加仑美元。

  2、个人所得税抵扣

  20XX年,美国对采用新能源建筑技术的房屋主人实施所得税抵扣。其中,购买太阳能电力系统的房屋主人,其投资的30%可从当年需缴纳的所得税中抵扣;安装风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多达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利用地热泵的房主也可获得最多20XX美元的税收优惠。对居民购买节能门窗等提供相当于购买总额30%但不超过1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优惠,并根据房屋每年在节能方面改造的程度大小,向节能型房屋的建筑方提供从1000到20XX美元/年不等的税收抵免。

  3、消费补贴

  20XX年,美国推行了新的新能源消费补贴项目,即房产评估清洁能源计划,该计划是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为住宅和小型商户物业采用新能源设施提供前期费用资助,符合规定的新能源项目还可以向美国财政部申请现金拨款资助,拨款金额为该投资项目总金额的30%。

  为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在税收抵免的基础上,美国能源部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短期资助项目,对部分购车者直接进行资助。根据美国政府20XX年公布的“车辆补贴退款计划(CARS)”,联邦税务局对混合动力车的用户提供最高可达3500美元的税务减免,此外还有州政府的税费优惠,以此抵消一部分因为使用混合动力车带来的费用增加。

  (四)提高国内能效和排放标准,迫使国内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力度

  为保证国内和州政府以更积极的态度,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采用,推动美国新能源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强制要求发电提高新能源供给比例,对工厂温室气体排放实施许可证管理,提高汽车能效标准和尾气排放标准。

  《20XX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要求所有的电力公司到2020年其电力供应中要有20%的比例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提高;其中15%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5%来自能效提高。对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所占比例无法达到15%的州,可将这一目标降为12%,但能效目标要提到8%。

  20XX年5月,美国环保署根据《洁净空气法》要求新建的发电厂、炼油厂、水泥厂和其他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0万吨以上的工业设施必须要获得许可证方可运行,该新规定将于20XX年生效。

  为推动汽车行业节能减排、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奥巴马政府于20XX年5月宣布了第一个全国性汽车燃油能耗和排放新标准:20XX年到20XX年,所有在美生产的轿车和轻型卡车的平均油耗标准将降低30%;平均尾气排放将降低15%。新标准的出台成为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第一推动力,美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产业迅速兴起。

  目前,已提交国会的有关能效标准的立法还包括《拯救我们的气候法》、《清洁环境与稳定能源市场法》、《碳排放上限和红利法》等数十部。此外,美国许多州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能源效率的法规政策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五)美国采取的配合举措

  除上述措施外,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还采取了其他配合举措,最具影响的是其悄然改变了气候变化谈判的立场,并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起了301调查。

  1、改变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立场

  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问题上采取了与布什政府迥异的立场,奥巴马承诺美国将带头应对气候变化。在20XX年底坎昆气候谈判大会中,美国正式提出了新能源及经济转型等议题,原本的环保话题已变成了如何保证能源供应的产业升级话题。

  奥巴马政府在国际气候谈判立场上的悄然转变,与其新能源政策密切相

  关。可以说,奥巴马政府的国际气候谈判策略,正是出于以新能源作为美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突破口,以国际气候谈判作为推动国内新能源发展的外部驱动力的考虑,从而达到借此对外获取外交筹码,对内施加结构调整压力、促进新

  能源发展的目的,凸现了奥巴马政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决心。

  2、对我国发起301调查,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国内市场

  20XX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的规定,接受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请求,对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产品的补贴政策实施调查。美国认为,中国通过限制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获得、国家研发基金、低成本融资、免费为生产商提供土地、对不同的技术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等国内支持政策,成为世界上太阳能电池和风机的主要生产者,对美国的大量出口也影响了其国内新能源的生产和就业。

  在宣布发起301调查后,美国现任贸易代表罗恩·科克表示,绿色技术是未来就业的引擎,美国将确保为美国工人、商业和绿色技术家提供一个平等的游戏空间。科克的谈话一方面表明了美国对新能源产业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希望新能源产业能在美国未来经济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表明以301调查为代表的对外贸易政策正式成为美国新能源政策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国新能源新政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能影响

  尽管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系列新能源政策在国内还面临一定的政治压力,部分经济学家也对其效果持怀疑态度,但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其战略意义还是得到了广泛认同。新能源政策不仅对美国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极具现实意义,而且有利于美国获得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美国产业转型,继续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先地位。新能源技术和产业一旦取得突破,全球经济和贸易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而美国通过新能源政策建立起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将有利于美国在国际贸易规则体系重构过程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尤其是鼓励使用新能源的措施将使我国刚刚起步但仍以外向型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所拥有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但整体而言,美国新能源政策将使我国面临长期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新能源产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将面临长期的调整压力

  此次301调查直指我国诸多补贴政策,根据美国在对华出口产品反补贴案件中先前的做法,这些政策被美国认定为反补贴法意义上的补贴的可能性非常高。美国法律规定301调查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包括停止有关协定,提高关税,与外国政府达成分阶段取消不公平贸易立法和政策或者向美国提供补偿性贸易利益等措施。由于多边贸

  易体制的存在,美国采取单边措施的极端做法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此次301调查可能通过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或双边磋商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无论最终采用哪种方式,我国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的政策灵活性受到更多限制,许多地方向新能源产业提供的土地优惠等政策将面临调整可能,优惠政策将更多地向鼓励新能源消费、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国内市场转变。这意味着,长期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已处于调整压力之中。

  2、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结构将面临长期调整压力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扩张很快,但销售市场几乎全部集中在海外。以光伏产业为例,我国光伏生产已达到全球产能的40%,但出口却占到了全部销售总额的90%以上。机电、纺织服装、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遭遇大量的贸易壁垒已经证明,这种国内大规模生产,向海外大规模出口,完全依赖海外市场的模式绝非长远之计。前述30l调查解决可能耗时较长,不排除美国国内业界针对诉状中所列措施对中国产品提起反补贴调查的可能性,这不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对美国市场的销售。更重要的是,“示范效应”一旦形成,欧盟等其他主要出口市场也可能效仿美国,导致其他海外市场也受到影响。

  3、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将面临长期的调整压力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核心技术、重大装备设施和核心原料仍然掌握在国外手中,其发展模式趋向于生产驱动而非创新驱动。美国新能源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其新能源研发投入力度,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生物燃料、海洋能等新能源领域多获得了高额的研发预算。美国新能源创新政策将刺激其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研发,从而进一步扩大其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优势。同时,美国新能源政策还通过能效标准提高新能源参与竞争的技术门槛,不能达标的将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4、国际谈判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

  长期来看,着眼于能源安全、气候变化、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的新能源政策意味着美国正借助于其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推进其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一旦其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产业建立起明显优势,美国将来还可能借助于其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标准、国际气候谈判及与之相关的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等问题上对我国施加压力。

  四、结论与建议

  对我国新能源产业而言,美国鼓励国内技术创新、促进快速产业化及使用和发起的301调查等一系列新能源政策组合,不仅会对我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造

  成负面影响,我国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空间也将受到更大的限制。长远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还将在海外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和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新能源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具体而言包括:

  1、调整发展模式

  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调整现有的发展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并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由成本驱动和出口拉动模式导向创新驱动模式和内需拉动模式。只有基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产业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才有资格参与新能源市场竞争,才有能力与美国新能源竞争,从而在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占得一席之地,否则必将长期受制于人。

  2、调整新能源产业促进政策

  我国新能源政策一直侧重于对新能源生产的鼓励,而忽视国内和家庭对新能源的使用。美国新能源政策组合拳之一的301调查,应为我国政府敲响警钟,在以主要向海外市场出口的背景下,对生产给予的任何直接的补贴都可能遭到贸易伙伴的质疑和挑战,最终得不偿失。此外,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内市场的支撑。因此,我国政府应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国内新能源产业的鼓励政策,从鼓励投资和生产转向鼓励研发和消费,这既可减少贸易摩擦,又可为国内新能源产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且有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

篇五: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试述中国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面临着长期的挑战。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

  泛的投入应用,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但是,由于这一经济的资

  源载体就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能源危机问题会更加突出。

  关键词:能源危机;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的节约

  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

  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导致当前全球能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和不断减少的石油生产,使全球的石油供应形势日趋紧张。工业化增长模式是能源高消耗型模式,这使得全世界的能源

  消费需求伴随工业化的推广和深人而不断攀升,尤其集中在对石油资源的破坏性消耗

  上。

  一些经济正在迅猛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已开始成为能源,特别

  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进口大国。另外,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类

  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世界各国引发了交通运输和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浪潮。

  在能源的生产供给不平衡和消费利用的不平衡的实际背景下,一旦世界局势不稳

  定,或者局部不稳定现象,又或者局部经济的深度波动,将造成能源供给和消费之间

  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是世界的能源危机。

  这方面的经验从发生多次的能源危机中

  已经很好的体现出来。世界能源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局部或者暂时的问题,是隐藏在经

  济发展背后时时制约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关系到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

  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结构的差异让发展中国家在当前能源危机形势

  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能源问题

  1.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

  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由于能源的这种不均衡分布,导致我国能源运输

  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

  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

  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

  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

  3.

  粗放式的能源利用给我国能源消费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

  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4.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

  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5.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石油价格体系不合理,国内石油市场高度垄断的现状导致油价与国际接轨长得灵

  敏、降得迟钝,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迟缓造成了油价调整的矛盾;

  煤电价格联

  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整,煤电之争制约着电力的快速发展。

  三、应对措施

  “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仍然是构建中国能源发展的总方针。

  节约能源已经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发

  展节能型经济,通过立法鼓励和引导全民节能,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中国能

  源紧张和安全的长远之策。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

  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

  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实

  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我们要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及保障系统。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内

  容是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

  解决中国能源需求,既要立足国内能源供应,也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能源战略的思维上要有世界眼光,与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对话和合作,充分利用国际

  优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对外能源合作方面,要坚持多元化的方针,坚

  持资源供应地、合作方式以及能源资源品种的多样化。

  按照互利互惠、共赢双赢的原

  则,加强与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的合作。

  现在,中国正在积极与美国进行能源政策对话,与俄罗斯等能源大国合作,这

  对缓解中国乃至世界能源紧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国内日益尖

  锐的能源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清洁能源,特别是石油

  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矛盾上升,石油成为中国清洁能源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

  益严重不足的品种。

  在中国所有能源安全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问题。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

  战2主要表现为:国内石油供应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

  油依存度不断增大;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

  差;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会受到西方跨国公司

  的挤压和政治势力的排挤;中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薄弱,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

  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将使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凸现

  的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没有国际公认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缺乏健全完善;地缘政治形势

  复杂,美、日等国在中国周边军事渗透构成威胁。

  由此,应对石油安全挑战是保障中

  国能源安全的核心。

  四.

  结束语

  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应对措施也值得我们努力去探讨。尤

  其是石油,中国应采取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加强国际

  石油领域的合作,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建立和完善石油战

  略储备和预警体系,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

  参考文献:

  【1】张迎晖:《我国能源危机的应对政策》

  【2】《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1-2012学年度第2期总第68期)

篇六: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思路、技术路径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启示

  核心观点

  1.

  美国的经验教训表明新能源技术路径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

  2.

  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短期目标是利用新能源政策打击政治经济对手,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发展实业,扩大就业来解决国内的重重矛盾,拉动经济复苏;长期目标是摆脱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在新能源领域占领制高点,继续使美国充当世界经济“领头羊”

  3.

  中国新能源发展要加强国际合作,要从全球的资源配置、政治经济环境,科技背景的角度来制定中国的新能源政策

  4.

  中国新能源政策要以低碳电力为突破口,优先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谨慎发展太阳能,并需要提前做好关键技术攻关

  5.

  中国要提高对新能源的综合评估能力,防止新能源泡沫造成的损失

  6.

  新能源发展是一次难得的产业升级换代机遇

  编写:覃一宁,美国能源部伯克利国家实验室Yiningqin@LBL.gov2010-3-26注:覃一宁博士曾在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工作十多年,具有丰富的电力系统经验。现供职于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从事新能源技术、政策及经济的研究。

  美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思路、技术路径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启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曾将新能源定义为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科技界一般认为新能源是指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外,直接或间接利用来自太阳、地球内部热能以及采取清洁方式生产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能。其区别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最大特点是新能源具有可持续循环利用,很少排放或者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于核能,虽然争议较大,但由于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效果突出,科学界也倾向于将更安全、更清洁的第四代核能技术定义为新能源范畴。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储藏量和经济利用量非常有限,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按照目前的使用速度,全球的化石能源将在百年之内消耗殆尽。不仅如此,化石能源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灾难气候等问题也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使得发展新能源成为刻不容缓的选择。重视和开发新能源,充分利用其资源蕴藏量丰富、可以循环使用、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的特点,不仅是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和补充,更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应对全球环境灾变的必要手段。

  人类社会在二战结束后,煤炭作为肮脏能源开始逐步退出发达国家的舞台,工业现代化和以汽车、航空为代表交通革命使世界进入了石油的黄金时代。历史上新能源的每一次高速发展几乎都伴随着石油价格的暴涨和能源危机发生,而随之而来的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又会让新能源发展进入低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中东政治危机导致的石油危机,高企的油价让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遭受重击。为了提振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投入对新能源的技术、战略和政策的研究,试图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是伴随危机过后的油价大跌,由于新能源的高成本和低效率无法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新能源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可喜的是,这次发展使新能源的技术和政策体系得到建立,新能源的示范工程也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以中国、印度及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全球新一轮能源危机再次到来,石油价格的日益飞涨,一度超过一百美元关口,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借此机会,新能源的发展再次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人类社会再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能源政策。《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正式生效,其中制定了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也明确了发达国家承担减排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义务。《京都议定书》积极促进了新能源的快速蓬勃发展。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海啸又对成长中新能源给以沉重打击。而伴随着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的新能源发展政策,又将新能源推到了世界舞台的风口浪尖,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逐渐蔓延和国际油价的急剧跳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但也为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为中国在未来正确选择新能源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力图分析美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思路、技术路径,通过比较和借鉴,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希望能为中国的新能源少走弯路,开拓思路,并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优化发展线路提供参考。

  一、美国新能源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教训

  在过去三十年中,美国一直心安理得地消耗着世界1/4的能源,美国历届政府的能源发展政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新能源政策并不是奥巴马政府的新发明。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同为民主党人的卡特总统就提出了类似的反能源危机政策。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能源危机问题日益加剧,其石油进口消费量快速由1970年总量的35%(11.57亿桶)到1977年的50%(31.03亿桶)。美国石油消费量猛增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美国工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使其能源结构由煤炭逐步转变成为石油。1950年美国的工业石油消耗约为全国总能耗的36%,而1979年则上升到50%。其次,由于爬行式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居民的居住状况导致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1970年后,美国职工乘汽车上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8%。其三,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美国的民用和公用建筑的能耗在这一时期都得到惊人地发展。每个家庭的平均耗电和燃气量已经远远超过西欧和日本。在如此高消费的前提下,由于中东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美国在1972-73年发生了两次能源危机,1976和78年冬,美国又再次发生了能源短缺。

  民主党人卡特1977年就任总统期间经济滞胀,美元危机不断,能源危机加剧,1980年初又爆发了以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严重经济危机。为解决能源短缺,卡特推出了了开源节流兼顾的能源政策。1977年4月,卡特提出第一阶段能源计划,经一年半的讨论,国会于1978年10月15日才批准了一个折衷方案。这个由五个能源法案组成的捆绑计划决定分阶段取消对天然气价格控制;鼓励以煤炭代替油和天然气;对采取高能源效率的企业减税;改革用电价标准;鼓励发展节能措施。1979年4月5日,卡特发表第二阶段能源计划,宣布将分阶段到1981年10月取消对石油价格的管制,并要求国会通过一项征收57%的超额利润暴利税计划,用以研制发展新能源,补助公共交通和帮助低收入家庭设立能源基金。这一计划由于国会拒绝批准而搁浅。1979年7月15日,卡特发表广播讲话,提出解决能源问题的六点纲领,这一计划兼顾了开源节流两个方面。7月16日,卡特在堪萨斯城发表能源讲话,重申第二阶段能源计划,强调为开发新能源需要耗资1400亿美元,要求通过征收石油企业的暴利税来获得。7月17日,白宫宣布内阁全体成员向总统集体辞职,第一夫人手下的工作人员也随之集体辞职,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反映了卡特改革能源政策的决心。

  1979年卡特启动美国太阳能计划,正式宣布在2000年之前,美国将至少有2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当年的太阳能研究即后来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作为核心研究组织,带领着一个由来自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大学的杰出科学家和分析师组成的团队,为满足甚至超过20%的目标起草技术和政策的蓝图。1980年3月13和17日,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修正了的卡特政府提出的石油暴利税计划,4月2日,卡特签署了这一法案,法案规定向石油公司征收50%的石油暴利税,以便在10年内集资2273亿美元,用于解决能源开发的经费。5月国会还通过了发展合成燃料法案。此外,卡特政府还修建地下战略储备石油基地,调整对中东的政策,寻找新的进口能源国。在石油危机发生期间,这位自诩平民总统的卡特在甚至家中穿毛衣做榜样号召国民节约取暖燃料,并在白宫屋顶上架设了太阳能电池板,也成了当时共和党人嘲讽卡特的笑柄。卡特3的能源政策虽不能应急,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但是为8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的缓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且提供了调整能源结构和布局的宝贵经验,其修建的一批新能源设施也为后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很好地探索。

  卡特在谋求连任失败后,20世纪80年代初,在经济滞胀与保守主义回流的背景下,继任的共和党里根总统从石油集团利益出发,将发展新能源视为经济负担,开始大幅缩减了新能源的研发经费。里根总统上台的第一年中途就放弃了卡特总统发展太阳能的目标,并下令撤下了白宫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吉姆·爱德华兹担任里根政府的第一任能源部长,他把太阳能研究所1.25亿美元的年预算经费削减至仅2500万美元,并裁员一半。美国社会整体对于新能源的研发与投资则因为联邦政府的政策而下降得更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美国在新能源技术上的领先程度。

  老布什上任后,由于石油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其在对待新能源的问题上仍延续前任政府的指导思想,没有明显的举措。克林顿政府虽然从一开始就正视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并将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在内的环境问题置于战略性高度,大力推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并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由于共和党国会的阻挠,克林顿政府在其两个任期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都未能采取实质性行动。

  小布什政府由于与美国石油集团颇深的渊源,其政策明显维护石油行业的利益。首先其鼓励石油消费,如拒绝对汽车采取更高的节能和环保标准,并在“科学政治化”趋势下,借气候变暖缺乏科学根据而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其次在“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前,小布什一直不肯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来平抑油价,听任国际油价上涨,让石油公司坐收渔利。对于节约能源,副总统切尼曾这样说过:“节约可能是一种个人美德,但不能作为一个坚实能源政策的基础。”白宫发言人还曾对降低能源消费的政策建议坚决说“不”,并称小布什认为事关“美国生活方式”,不容改变。更有意思的是,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第4天,就成立了一个以副总统迪克?切尼为首,成员有联邦政府国务卿、财政部长、内政部长、农业部长、商业部长、交通部长、能源部长、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主任、环保局局长、总统助理兼白宫研究室副主任、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总统经济政策助理和总统副助理兼政府间事务局局长的内阁特别工作组,为新政府起草国家能源政策报告。经过3个月的广泛研究,切尼副总统带领的特别工作组于2001年5月17日向总统提交了题为“为美国的将来提供可靠的,价格合理的与环境相兼容的能源”政策报告。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报告中居然将造成能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限制了对化石燃料的勘探和煤电站的建设,而严格的环境排放限制降低了燃煤电站的竞争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小布什在任期间也接连出台了《国家能源政策法案》(2005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年),规定了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效等内容,但是其保护石油公司利益的主导思想使其始终没有真正投放大笔预算用于发展新能源。

  历史上的卡特和小布什这两位总统均未在能源改革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卡特的能源战略基成了失败的典型,而小布什对乙醇燃料决策造成的后果至今依饱受争议,其中两个案例最为有名。

  1979年,按照卡特总统的提议,众议院以368票对25票通过并成立了美国合成燃料集团(U.S.SyntheticFuelsCorporation),最初5年里,联邦政府为其提供了2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570亿美元)启动资金,这个坐落在北达科他州名为美国“大平原煤气化厂”(GreatPlainsCoal4GasificationPlant)的项目受到了各界热捧,所有人都希望它能够让美国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按照政府最初的设想,合成燃料集团将在12年的时间内实现相当于日产150万桶石油的合成燃料生产目标,整个项目预计花费达880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2200亿美元)。这只是卡特总统能源战略中的一项内容而已。1980年,议会授权能源部出资13亿美元资助车用乙醇燃料的研究,同年5月,卡特宣称:“我们即将推行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能源发展战略,我们将借此摆脱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实现美国的能源安全,这是一项比‘星球大战’、‘马歇尔计划’和‘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加起来还要伟大的战略。”

  卡特高调推出自己的能源新政之际恰逢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油价大涨,部分美国石油公司突然减产,以期日后牟取暴利,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令石油供应更加紧张,价格低廉的煤炭成为了维持电力供应的首选。与此同时,联邦政府出资修建的大平原煤气化工厂成为了当时美国最大的在建项目,总耗资达2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53亿美元)。按照计划,这座工厂每天可生产出1.25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相当于2万桶石油。然而到了1984年,随着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下跌,大平原煤气化工厂终因不堪重负而破产,并于1988年以8500万美元的价格被“贱卖”给了一家地方电企,21亿美元的投资就这样打了水漂。合成燃料集团也于1986被政府强制解散,先前投入的大笔资金同样有去无回。

  无独有偶,2007年布什政府推出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EnergyIndependenceandSecurityAct),法案要求美国汽车用生物燃料(主要是乙醇燃料)的使用量在2022年之前要达到每年360亿加仑,这几乎相当于美国石油年消费量的27%,布什希望借此法案减少汽车的碳排放量,并利用乙醇来让美国实现能源独立,因为乙醇的原材料可以在美国本土农场大面积种植。这是个“荒唐”的法案,2007年全球总计1亿吨的的粮食被转化为乙醇,这些粮食足以解决全球4.5亿人口一年的温饱问题。2005年1月时,全美一共有81座这样的乙醇工厂,总计年产量达到36亿加仑,到了今年1月,乙醇工厂数量已经增加到了172家,年产量超过105亿。据专门关注政府资金转移问题的全球补助倡议组织(GSI)公布的数据,2008年,美国乙醇企业总计获得国家及地方政府近70亿美元的资助。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美国的乙醇工厂就曾在政府的暗助之下经历过类似的“大发展”,当时政府将每加仑乙醇的征税额下调了40美分,结果是到1984年时,全国乙醇工厂翻了10倍,达到163家,后来国际油价下跌,乙醇行业也逐渐变得不景气,现在这一幕又重现了。随着油价暴跌,乙醇工厂风光不再,美国第二大乙醇生产商VeraSun的破产足以说明问题。

  这两个失败的案例说明确定能源路径选择政策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在发展新能源的时候,只是简单地采用传统方式,就不免出现重大挫折。卡特时代的煤气化工厂只是用一种化石燃料对另一种化石燃料的替代,不论在可持续性和控制环境污染两方面都是错误。而小布什的以粮食代替燃料的做法,更是狭隘的思维,还影响了全球粮价,造成了巨大负面效果。分析美国发展新能源的历史,不难发现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影响。而人类此次面对的不仅是能源危机本身,更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巨大威胁,因此,正确而又能得到强力推行的新能源政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已迫在眉睫。

  二、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发展思路和技术路径分析

  根据美国的能源研究报告。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又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国。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量约为27亿toe,其中石油占40%,煤炭占21%,天然气占21%,核电占10%,水电和其他能源占8%。1990—2010年的20年间,美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35%,石油产量年均下降3.05%。石油对外依存度由1990年的46%上升到2009年的57%,其中约50%的石油进口来自于OPEC国家。近年由于油价高企,煤炭、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虽有增加,但由于国内石油产量下降,把上述增加部分给抵消了。结果是,过去20年美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来解决能源短缺。目前美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24.5%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占89%。

  美国的能源机构认为,今后10年内,全球能源需求估计会增长50%以上,其中工业化国家的需求将增长23%,发展中国家因起点低,能源需求量将增长一倍以上,特别是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增长将非常突出,必然影响全球能源市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争夺能源资源的局面可能加剧。为满足上述需求,今后20年内海湾地区的石油产量必须提高80%,前苏联地区的石油产量分额将从现在的9%增加到近12%。里海地区虽然石油蕴藏量丰富,但是仅占世界已查明石油蕴藏量的2—3%,到2010年里海石油供应量大约只能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3%,因此,至少在今后十年内它不可能处于核心地位。全球石油供应基地和能源资源的争夺地区仍将主要是海湾地区。美国称,2020年美国石油消费量还将增加33%,天然气增加50%以上,电力需求增加45%。如果美国的石油产量维持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美国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能源危机。如果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政策,到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减少到510万桶/日,而石油需求量将增加到2580万桶/日,进口石油在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64%以上。同时,天然气产量也将供不应求。

  根据对世界和本国未来能源形势的分析,美国认为其能源在有效地利用能源、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和增加能源供应与保护环境三方面面临着严重地挑战。因此,美国新能源政策报告强调美国的能源形势非常严峻,因此谋求美国能源的独立自主仍然是奥巴马新能源政策的主题。所以,奥巴马多次明确提出通过积极发展新能源来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能源独立的立场和主张。概括起来说,奥巴马政府沿袭《京都议定书》的思路,以总量减排方式为美国设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和时间表,并主张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温室气体排放实施“限额—交易制度”。同时,奥巴马政府要重新定位美国在全球气候努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内政策层面,奥巴马政府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2050年的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80%;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限额—贸易制度”,且拟拍卖全部排放许可证。在国际政策层面,奥巴马政府强调,美国必须重回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轨道,与国际社会紧密合作,以便恢复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地位,特别是恢复美国在绿色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导作用。

  为了充分贯彻其政策主张,奥巴马政府计划在下列领域开展工作:今后10年要向可再生能源、高级生物燃料、能效及其他清洁能源技术方面投资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同时,还任命了一批“环境友好型”的官员或专家来担任能源和环境机构的领导。如任命推崇可再生能源的朱棣文(StevenChu)为能源部部长,任命提倡保护环境的杰克逊(LisaP.Jackson)为环保署署长,并重新启用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环保官员掌管新政府中的重要机构,如原环保署署长卡6洛尔·布朗内(CarolBrowner)担任白宫能源和环境政策协调官等。这些领导人不但有能力和经验,而且更具有行动的政治意愿。而且,由于他们的政策已经具有较为广泛的政策和实践基础。国内各州和地方政府在气候和能源政策、立法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目前,美国有40个州建立了统一的温室气体报告制度,30多个州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标,30多个州已经或正在制定气候行动计划,23个州已经实施了排放贸易,另有7个州正在考虑实施该机制。

  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既有调整又有延续。由于美国国会和政府分立、两党分野的治理结构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复杂博弈,奥巴马政府的气候政策既有调整又有延续,最根本的调整在于指导思想与对外政策两个方面。在指导思想上,奥巴马政府把美国未来的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安全都统筹起来考虑。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奥巴马政府提出通过增加“绿色岗位”来缓解庞大的就业压力,并将新能源产业建设成为美国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与小布什政府将经济与气候变化对立起来形成鲜明对比。在对外政策上,奥巴马多次向国际社会传递

  “行动”与“合作”

  的积极信号,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试图摆脱以往单边、孤立的做法,在政策目标和行动上明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从世界角度分析,全球都在期待美国在能源改革上做表率。美国在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举世无双,而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也决定了其对影响全球能源体系变革的强大能力。美国有责任和能力率先垂范,执行削减排放的目标任务。奥巴马曾表示,“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比我们更有能力引领全球化体系的发展,或让各国围绕使自由、安全、富裕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新国际规则达成共识。”

  整个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看美国将如何行动,从而确保国际体系向更平等、更公平和更繁荣的方向发展。

  美国能源新政的核心是什么?美国绿色能源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到2030年将石油消费降低一半,或者至少减少35%,从而每年节省因进口石油而支付的数千亿美元;帮助汽车产业转型;给每位纳税人“紧急退税l000美元,以补贴国民因油价上涨造成的损失;支持新能源,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为使用此类能源的企业提供250-45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有助于增加500万就业岗位;

  未来3年内增加可再生能源产量1倍,2012年占发电比例由目前的8%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3)发展能效技术。一是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未来18年,燃料利用效率至少要提高1倍;二是提高汽车能效。动用40亿美元政府资金,支持汽车制造商重组和改造、引进新型材料、新引擎、新技术,生产更节能更高效的混合动力车,到2015年使节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三是提高建筑物能效。未来3年内将对大部分联邦政府建筑进行改造,10年内将现有建筑物能效提高25%,2030年将能效提高50%。面对世界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推动“新能源计划”将成为美国政府摆脱经济衰退,抢占新能源技术和政策制高点,巩固美国霸主地位的重要途径。

  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与前政府能源政策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首先,美国希冀借助气候变化问题将气候与能源、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联系起来,从而降低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维护美国全球利益的目的。其次,在对待中国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由于美国两党始终保持一致立场,即促使中国承担减排或限排义务,因此其最终目标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目标的方式。奥巴马政府仍然是竭尽所能诱使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参与美国主导的减排框架,但已进行战术调整,即试图弱化、模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能力”差别。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时明确提出希望中国作为美国减轻全球变暖的合作伙伴。美国智库也在努力推动中美两国将“气候与能源议题”纳入双边合作的关键范畴,最有代表性的是近期美国亚洲协会发布的《共同的挑战:协作应对——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突破中美气候合作的障碍》。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谈”也充分暴露了这一点。

  奥巴马在他的一本书《无畏的希望》中写到:“无法掌控能源的国家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增加美国竞争力最后一个关键是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目前,美国能源消费中石油占40%,其储量、产量、消耗量分别占世界的3%、10%和20.5%,每年进口石油需支付3000亿美元,占美贸易逆差的40%。1973年石油危机后,各届政府虽誓言降低对海外依赖,但进口依存度却由33%增至60%。“受制于人”这是美国政府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奥巴马一改布什政府抵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的立场,表示将“建设性”地参与,目的是要主导全球气候谈判,构建美国的“新能源”领袖地位,寻求对美利益最大化。即利用“新能源”的大旗来实现其对竞争对手的政治打击和经济掠夺。

  其一,拉起新能源大旗,可以有效的打击政治对手。在美国看来,其主要政治竞争对手一是俄罗斯,二是中国,三是潜在的印度。俄罗斯是油气大国,前几年世界油气的持续高涨无疑给俄罗斯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增强了国家实力。面呈中国和印度同是发展中国家,也同是煤炭开采和使用大国。推行低碳经济,可以迫使世界各国尽量减少对石油和煤炭的依赖,转向新能源,那么这些主要竞争对手就失去了制约他国的能源优势,自然就减轻了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此外也可以达到压制了以石油为经济主导的其他经济组织或联盟的效果,从而达到政治上打击对手、巩固霸主地位的目的。

  其二,拉起新能源大旗,可以在“世界金融中心”失去作用的情况下,以能源税和新能源技术作为向发展中国家的新型提款机。美国经过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己步入重工业化的后期,一方面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大幅放缓,第二是在新能源的研究上走在前列。美国的能源新政之一就是要

  构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统一智能电网体系,以智能电网和超导电网为基础,跨越美国四大密集区,接入包括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新能源,并通过双向调控用户端的需求,达到信息共享、智能调度的目的。美国非常善于通过借债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新兴领域的占领,一旦美国研发和推行新能源技术成功,完成了智能电网建设。绝不会出于人道主义、为了绿色地球而帮助发展中国家。新任能源部长朱棣文曾在就职后不久公开表示,如果其他国家(暗指中国)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么美国将征收碳关税,这有助于避免使美国制造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新能源一是受技术制约,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二是由于稳定问题受电网制约,这两项是发展新能源最大的障碍。而在此方面,恰恰是美国的优势。

  大功率风电集成技术,先进的第四代核能技术、高效率太阳能热集成发电技术,新一代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都是美国未来的印钞机。目前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波尔得(Boulder)已经成为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试点城市,美国多个州已经开始设计智能电网系统,GE、IBM、西门子、Google、Intel等信息产业龙头都已经投入智能电网业务,其中Google已宣布了开始一个与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PacificGas&Electric)的测试合作。美国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除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轮的技术储备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生物技术,一个就是能源技术。特别是后者,美国的能源新技术突破在即,新能源技术必将成为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提款的一张“王牌”。

  第三,拉起新能源大旗来实现美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制造类实业,解决金融危机后的大面积失业问题。由美国此次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过程的一个典型案例。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制造业资本大量、迅速地向利润更高的行业转移,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急剧下降,造成产业比例失衡。已经有大量专家指出,美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对本次金融危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制造业转移和外包的历史。留在美国的,是更赚钱的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危机发生前,美国服务业已占国民经济比重约80%。然而,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最终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导致泡沫膨胀、破裂。

  “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既是经济全球化、资本逐利本质的结果,也与一国经济决策和制度设计有着莫大关系。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围绕房地产泡沫的利益链条的形成,与美国政府多年来的政策密切相关。此次推出能源新政,奥巴马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以创新来建设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为美国经济重塑新的增长点,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石。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也提出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四个转向当中,首要一点就是要变依赖消费为依赖出口,而出口的来源主要在于高科技产品的制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融危机让人们认清了经济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政府正在汲取金融危机的种种教训,并竭力推动美国经济向实体产业回归,即强调“实业是立国之本,创新乃强国之路”。

  自1961年到2008年,美国政府总计为先进能源技术和基础能源研究投入了近1870亿美元,其中有1/4的开销发生在上世纪卡特政府执政的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据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发布的报告,余下的3/4资金,有660亿美元用在了核能的研究上、650亿美元用于能源基础研究、280亿美元用于传统石化能源研发,用于可再生能源研发的资金为280亿美元。而此次作为在金融危机中就职的美国总统,分析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就是准备借此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选择以发展新能源作为化“危”为“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其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将超过过去所有时期的投入。其能源政策的短期目标是利用新能源政策打击政治经济对手,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发展实业,扩大就业来解决国内的重重矛盾,拉动经济复苏;长期目标是摆脱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在新能源领域占领制高点,继续使美国充当世界经济“领头羊”。

  三、美国新能源政治对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

  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目前处于重工业发展的中期,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消耗处于快速上升时期,而且在短时间内没有下降的趋势。中国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导致能源消费增长很快。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6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计)为26.5亿吨,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9.1亿吨标准煤。2002年IEA曾经预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2010年会达到18.60亿吨,但是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30亿吨标准煤。截止到2009年年底,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7%的比例,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非化石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到9.9%。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煤。对比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和能源生产情况可知,中国能源供应前景堪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均占有量低、中国能源资源总量约为世界的10%,但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的40%;优质资源少,保证程度低,煤炭剩余储量的保证程度不足100年;石油剩余储量的保证程度不足15年;天然气剩余储量的保证程度不足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30年、45年和61年。必须指出的是,能源资源保证程度是以中国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的,若按照20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预测量估算的话,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保证程度,则分别下降到30年、5年和10年。在这种传统化石能源已经无法不能满足中国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寻找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就成了必然选择。

  奥巴马推行新能源政策将对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前进方向产生积极影响。虽然低碳经济目前未能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但是已成未来的全球经济发展方向。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发展面临的根本性挑战之一,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紧缺。美国先进的能源技术与中国巨大的能源技术需求正好互补,中美关系在能源合作方面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同时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美国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可观的回报。在奥巴马新能源政策的带动下,美国以及欧盟的一些企业有可能愿意以低价出售新能源技术,这对推动中国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个难得的历史性机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具有促进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开发清洁能源、勘探和发掘石油和天然气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可以为中国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美两国目前在能源领域已经建立了定期交流和磋商机制,可以将摩擦与竞争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2006年4月,两国领导人同意加强能源领域的战略磋商,在共同研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深化合作,为促进世界能源持续供应、保持能源价格相对稳定作出努力。2008年6月18日,中美两国正式签署《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确定了电力、交通、清洁水资源、大气治理、湿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等五个优先合作领域,为未来中美能源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要从低碳电力,低碳燃料和高能源效率三个技术层面入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在消化引进技术,自由知识产权创新,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扩大就业等方面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之路。

  电力耗用一次能源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0%以上,其中化石能源近90%,能源转换的终端平均效率仅33%,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排放总量的40%以上。因此,在能源变革中最应该变革、最有潜力的就是电力。事实上,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也一直是把科技创新的着力点集中于电力工业。受资源的条件限制,中国50%左右煤炭均用发电,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比例会越来越高,煤电将在中国电力生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中国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早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电力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30亿吨。而在不采取低碳电力的发展情景下,中国2020年电力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50亿吨,2030年超过80亿吨,2050年超过100亿吨。因此,积极发展低碳电力,不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能源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先发展核电

  从1957年美国第一台核电站运行以来到现在,核电约占全世界电力的1/5,对繁荣经济起了巨大作用。特别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更是掀起世界核电发展高潮。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共有2181台核电机组投产,平均每17天就有一台核电机组建成发电。但是不可回避的是,1979年的三哩岛事故、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使“核泄漏”和“核废料”的隐患一直像定时炸弹埋在了人们心里,使得世界核电发展陷于低谷。

  单纯

  从能源角度分析,核电的确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它稳定性高、寿期长、低排放、成本低,在解决资源紧缺,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中国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经济、高效的低碳电力来逐步取代煤电的重要位置。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各类新能源至今尚未解决稳定生产和高成本的问题。能源紧缺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能源安全进行不懈努力。目前,人类掌握的技术中,能稳定地大规模生产低碳电力的方式唯有核电。今天,核电发展已进入标准化、批量化、模式化建造时代,世界核电复兴即将到来。预计2015年世界能源需求是l980年的两倍,全世界每5天将有一台1000MWe核电机组投产。首台APl000核电机组将在中国诞生,标志着中国引领的世界核电复兴的到来。核电是中国发展低碳电力的关键技术,也是中国需要优先发展的低碳电力技术。但是,核电又是当今争议最大的技术之一,其发展面临安全性、经济性、核废物处理和防止核武器扩散的重大挑战。

  美国作为老牌核电国家,曾经有过核电历史上的辉煌。美国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核电获得规模空前的发展,以压水堆和沸水堆为代表的轻水堆技术迅速成为核电产业的主导技术,并逐渐输出到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美国在1979年发生了三哩岛核事故,事故的发生虽然没有造成核泄漏,但是在美国民众中造成了极度的恐慌,核事故的出现扑灭了人们对核能的美好憧憬。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更让全球的核电发展陷入低谷。目前,美国还有103个反应堆在65个核电厂运行,分布在全美31个州。虽然美国科研界和核工业界在技术上的努力从未中断,但美国从1976年后竟再未建造过一座商用核电站。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政府将提供83亿美元贷款担保用于在佐治亚州伯克核电厂新建两个1100兆瓦核反应堆核电机组。如果项目最终开工,将成为美国30多年来开建的第一个核电项目,也标志着奥巴马新政府为美国弥补核电工业30年停滞缺憾,已经正式开启美国的核电复兴之路。

  根据中国的规划,未来10年将要修建的核电站规模达到其他国家总和的三倍,而这些核电站大多处于中国的人口稠密区,并且已经有从沿海到内陆转移的趋势。一旦发生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如此,虽然中国核电20年来兢兢业业,在建设、安全和管理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核电规模一直很小,一旦大规模应用,中国仍然面对严峻的核电人力资源总体短缺、核电研发和设计能力不完备、核设备制造和安装能力不足、核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和核燃料资源限制等五大制约因素。

  核电人才短缺,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核电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之后,影响了整个国际社会的核电发展,这个寒冷的“低迷期”长达20多年。美国自1979年“三厘岛核泄漏事件”之后,20多年核电建设基本停滞不前。人才补充更新很慢。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核技术公司西屋公司已经与美国UCB、MIT和密西根等在核能领域知名的大学展开合作,针对美国的核能复兴计划,设计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包括燃料技术、堆技术、控制、信息科学、安全运行、检修、管理、核文化管理等等),其目的是通过1到2年的11专业培训,计划将各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一到两年的专业培训成为可以在核电领域直接上岗的核领域分级别工程师和分级管理人员。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培养核能人才的好办法。

  就核电技术发展来看,能够称得上第三代技术的只有法国的法玛通公司掌握的欧洲先进堆(EPR)和美国西屋的AP1000。广东省台山核电站是我国首座采用EPR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核电站。而三门核电工程采用的则是美国西屋联队开发的先进压水堆AP1000核电技术。AP1000作为一种先进的“非能动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已经由专门成立的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全面引进并处在全面消化吸收的过程之中。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全面掌握二代和三代百万千瓦级以上的核电站集成设计技术,对真正掌握堆芯设计等核心技术还有较大差距,没有掌握核电先进的控制和故障诊断技术,许多关键技术设计目前仍处于模仿阶段,高级别的核电建模与仿真设计、运行等集成技术还在起步阶段。而且中国尚未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核电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多国标准规范混用的局面依然存在;另外,中国还存在核电和核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配套不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

  核电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额度大、建造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专业分工细、安全标准严、管理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果在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初期发展规模过大或速度过快,就完全有可能由于能力不足或准备不充分而给核电厂建造质量和运行安全埋下隐患,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中国的核电建设还是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切不可贸然跃进。核电与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同,按照国际上通用的PRA(概率风险评估)分析,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处东亚又具有高度人口密度的国家,一旦由于建设质量埋下隐患造成的未来突发事故更是不可逆的灾难。

  虽然核电优点很多,但核能还远远称不上是“可再生”能源,如现在不开发快堆核能系统,走核燃料循环使用、长期再生的道路,则30年后中国核电将无铀燃料可供。由此而引出的担忧是,未来的核电会因为铀的稀缺和浪费而导致电价“奇高”。核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铀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二是对核废料处理的最小化。此外,即使按照到2020年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的目标,也需要7000吨天然铀的燃料供应,但目前中国自产天然铀产量仅1000吨。

  如果按照1亿千瓦的目标,则更是远远不能满足核电的要求,因此中国在不断加大铀资源勘探力度,寻找和落实大型、超大型天然铀资源块区,并加快海外铀资源的控制,否则一旦中国核电开足马力,又会出现类似中国钢铁行业面临铁矿石涨价这样的被动局面,而且由于电力商品的特殊性,造成的后果将更为难堪。

  根据中国的核电发展规划,中国的核能系统在技术层面的发展应按照“压水堆-快堆-聚变堆”的顺序分三步展开,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解决第三代压水堆国产化和大规模应用问题,建立快堆示范研究;

  b)

  利用先进核能控制和自诊断安全技术,进一步提升二代和三代压水堆的安全和能效水平。

  c)

  积极发展第四代先进反应堆,降低核电成本,最大程度减少核废物,提高安全保障,提高公众对核电的接受程度;

  d)

  加强铀矿的勘探和开发能力;

  e)

  开发反扩散反应核燃料系统;

  12在中国核电人力资源的培养上,要有创新方式。核电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一些高校仓促上马的核电专业本身就面临资源有限,合格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如何能够培养出大批合格、过硬的核电人才呢?而企业的培训有多从自身需要出发,很难培养高层次的核电人才,再加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中国未来核电人才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一种比较好的思路是像美国这样,让有实力的高校和企业合作,可以考虑引进美国的设计课程,设计一套面向核电应用领域,实用全面的培训程序。通过考核,按照需求分门别类,选拔毕业大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并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甚至可以让中高级核电管理人员走出国境,在美国或者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深造。通过这种培训方法,才有可能缓解中国未来核电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中国的核电,面临的机遇是空前的,但风险和挑战也是空前的。中国不能再等待,优先发展核电是中国发展低碳电力的首选和必选之路。

  大力风电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全球还是美国还是中国,风电产业都是增长最快的新能源产业之一。由于材料、叶片设计和控制技术的进展,已使风力发电完全可以商业化运营。2009年全球风电装机总量增长31%,而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连续第5年实现100%增长。2009年全球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57.9千兆瓦,较08年增加了375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去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从前年的1210万千瓦增加到2510千兆瓦,亚洲地区新增装机容量总计超过1400万千瓦。美国继续保持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第一的地位,入网风电达到3500万千瓦,装机容量新增39%,接近1000万瓦。09年初,曾有专家预计美国风电发展可能会由于经济危机而萎缩50%,但奥巴马的能源振兴计划扭转了风电下滑的趋势。曾经是世界风电最大市场的欧洲2009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50万千瓦。尽管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风电仍能够保持快速增长,得益于此项技术清洁、可靠、便于安装的优势。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风能作为必选的新能源电力技术。全球风电目前已经为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2009年全球近1.58亿千瓦的风电装机总量可以产生34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减少2亿多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由于风电的装机造价是随着风机功率的上涨而下降的,并最终可以使得风力发电在价格上就可与和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相竞争。因此,各国的风机主攻方向都是建造更大功率的风机。由于传统技术的限制,特别是大功率发电机的尺寸和重量给陆上运输和安装到百米高的塔筒上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为止,美国、丹麦及德国开发的额定功率最大的风机都没有超过6MW。中国刚刚具备3MW风机的制造能力,与国际相比还有一代的差距。

  美国风电目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在技术方面美国正在开发10兆瓦级超导风机。由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和国家风能技术中心(NWTC)领导与工业界合作的10兆瓦级风机的核心部件和系统设计项目正在进行中。新风机将利用高温超导(HTS)线材代替发电机转子中的铜线,而采用的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系统与传统发电机和齿轮箱相比,体积会更小、重量会更轻、同时效率提高,可靠性增强。NREL预计,如果采用传统技术制造的10兆瓦级的直驱式发电机,其重量将达到300公吨左右,而利用超导技术制造的10兆瓦级发电机重量系统只有120公吨左右。另外,直驱式发电力不需要配置成本昂贵的齿轮箱。

  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海上或陆上风场的发展。

  虽然中国的风电发展很快,但目前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商还不能满足整个风电市场的需要。近几年,中国通过购买图纸或者国际合作的方式完成了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获得巨大进步,但风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不能提供质量到达国际标准的设备,引进的都不是国际最新技术,许多核心技术仍未掌握。在整机制造设备上只有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华锐风电3家能提供兆瓦级13设备,而且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仍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在零配件制造市场上也不尽如意,只有风机叶片、风架能满足市场需求,而风机的关键设备风机轴承则比较欠缺,大部分零配件仍需要从国外进口。

  由于风力发电具有

  随机性和间歇性,而传统风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大规模风电集中接入带来的系统调峰调频矛盾凸显,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国际上一直有风电装机不能超过电网总装机20%的不成文说法,所以开发大规模风电必须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其他类型电源调峰调频,“打捆”输送,才可以实现平滑出力,保持输电通道功率相对平稳,减少线路功率大幅波动,改善系统无功潮流,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同时大幅提高输电通道利用率和经济性。此次奥巴马政府大力发展的智能电网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气象卫星中心的风能三期预测,通过智能控制需求侧和发电侧的协调调度,并利用储能技术让风电的规模突破这一限制,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骨干能源。中国在这些方面要早做准备,否则会措手不及。

  总之,虽然风电的形势和前景一片大好,但目前国内风电企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处境均比较艰难,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系统规划不够、缺乏整体推进的措施,激励力度较弱,政策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不够,还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康、可持续的风电市场应该使投资者获得合理的略高于常规煤电的回报,才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吸引和聚集人才。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企业才能通过技术攻关,尽快掌握国外主流技术。此外,必须还要注意风电产业在高速增长中的市场秩序问题。目前中国风电场开发秩序较为混乱,各类企业纷纷进入风电场,以各种名义“跑马圈地”、“不计成本中标”抢占资源等现象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普遍存在。风电目前还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新兴产业,要实现风电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风电投资商、风电制造商和科技部门踏实做事,掌握风电的发展规律。

  谨慎确定太阳能的发展方向

  在多种再生资源利用上,太阳能行业有无污染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好名声,也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太阳能电池,由于欧盟和美国的支持,在2005年后到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都一直持续不断地为整个行业链的各个生产提供商谋取了巨大的利益。中国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这样夺目光环的背后却隐藏了巨大的危机。

  总的来说,目前太阳能电池的行业是以能量来制造能量。现阶段太阳能电池发电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多晶硅电池组件(multicrystallinesilicon),单晶硅电池组件(monocrystallinesilicon),硅带(ribbonsilicon)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thin-film)。由于转换效率的差异,如今的主流是多晶硅以及单晶硅电池组件。以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来说,从石英砂中提炼出出多晶硅,再以多晶硅投入电炉中炼制成单晶硅,最后将成型的单晶硅切片,做成电池,做成组件,最后销往世界各地。由于多晶硅生产过程能耗大,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多,环境污染严重。国外纷纷将其转移到中国生产。近年来,中国各地大上晶硅单晶硅电池生产线。2008年大陆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总量30%,中国光伏产业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为此,中国已经付出巨大的代价。

  14首先,中国不掌握先进的多晶硅的提纯技术。由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多晶硅提纯技术存在于美国、日本、德国以及西班牙等少数几个国家,技术瓶颈很严重。中国的多晶硅厂所掌握的技术大多都来源于俄罗斯,生产效能低,一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中国的一些厂商不得不以高价购买国外的多晶硅,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以及连续10年多晶硅的需求以40%每年的速度急速增长,欧美的厂商将多晶硅的价格一哄而上,形成了多晶硅现货价格从2005年的每公斤35美元一路攀升至2008年每公斤480美元的历史最高峰。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离谱的价格之下,利润的空间还是巨大的,这也就导致了中国的投资热衷于开始在国内自己建造多晶硅厂。截止到2009年5月,中国还有20多家多晶硅厂正在投建,然而多晶硅厂的投建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其次,生产多晶硅是一个提纯过程,非金属硅转化成三氯氢硅,再用氢气进行一次性还原,这个过程中约有25%的三氯氢硅转化为多晶硅,其余大量进入尾气,同时形成副产品——四氯化硅,每生产一吨多晶硅,就产生4吨以上的四氯化硅废液。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回收工艺不成熟,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极有可能外溢,存在重大的安全和污染隐患。四氯化硅一遇潮湿空气即分解成硅酸和剧毒气体氯化氢,对人体眼睛、皮肤、呼吸道有强刺激性,遇火星会爆炸;氯气的外逸则可以使人出现咳嗽、头晕、胸闷等病状,并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和绝收。现阶段,多晶硅制造厂家是用闭环式的生产方法,号称可以将有毒气体回收再利用,但是实际上,这只是写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的内容,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厂家由于技术达不到闭环式的要求,或者本着“节约成本”的目的,将有毒的物质利用填埋式埋在地下,或者用极低的价格卖给下游厂家,这些有剧毒的物质究竟去往何处,不得而知。

  其三,从多晶硅的生产过程来看,这是一个以能量制造能量的过程。现今的多晶硅生产方法多用改良西门子法,而此法的耗电量是极大地,比方说若要建成年产1.5万吨的多晶硅基地,其耗电量将大于一个100万kW火力发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耗煤量将近300万吨,并且每年产生1100万吨CO2,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在西欧国家的所扔出的巨大利益的订单的驱使下,中国的多晶硅厂投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情况,但是随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多晶硅厂的建成,耗费的电能和排出的污染是巨大的,最后生产出的电池组件源源不断地输往欧美国家,换取了他们的零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对于其他几种技术的太阳能电池,也存在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样的问题。现今的科学技术,对于太阳能发电行业其实是不成熟的,虽然这个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隐患也是令人担忧的。

  中国目前的太阳能电池产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而国外市场是政府补贴产生的。西方国家政府一旦取消光伏发电补贴,这个市场就立即消失。西方国家取消补贴,从而使太阳能发电减少停止,对其经济发展影响很小,但是这一行为导致市场消失不仅会给国内太阳能电池产业带来灾难,还会引发国内一系列经济灾难:投资无法收回,更严重的是其自身投资仅占30%以内,大量投资来自国内银行,从而使银行产生大量无法回收的贷款。由于生产电池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占用的土地废弃后,成为污染源,无法使用。大量人员失业,给地方带来环境就业等方面问题。

  15可以说,现阶段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中国许多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仍在游说政府大规模开展太阳能电池发电,这是不理智的行为。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壁垒终将解决,环境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但是这也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设想罢了。太阳能电池这个其实还没有成熟的产业在世界上得到了如此巨大的发展,它带来的危机并不是科技的发展就能够解决的,中国现在许多的商家花巨资修建多晶硅厂,从国外进口电池生产线,但是面对金融海啸的来袭,多晶硅的价格在短短的一周之内,从原来的500美元一公斤跌至五十美元一公斤,最大的太阳能电池行业厂家亏损达到了十多亿人民币,很多厂商都已经纷纷退出了市场,然而那些已经造就的巨大污染以及创伤,那些之前投入进去的巨额的财富,又有谁会买单?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业,需要的是更多的理性分析而不是狂热的支持。

  中国在太阳能电池发展上,必须要立足自己的技术和国内市场。对外来投资和依赖国外市场的投资,应严格投资条件,禁止给它们提供任何优惠条件,在环保、工人福利待遇、资金方面严格限制,禁止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给予贷款和融资,防止它们倒闭,将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遗留在国内。尽快收回已有贷款,减少资金损失。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看似简单的太阳能热利用,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最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就在20%左右,而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轻松达到90%。太阳能热利用不仅仅提供建筑所需的热水,太阳能热发电是除光伏发电技术以外的另一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它是将太阳能聚集起来产生高温热能,加热工作介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除了高温热能的产生来自太阳之外,其他组成部分与常规发电设备类似。其发电成本是目前唯一可以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竞争的太阳能技术,而其所特有的储能技术可以在无阳光的夜间或阴雨天仍能发电,使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国际研究报告显示,最近几年能源价格飞涨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担忧,都促使不少国家重新开始对太阳能热发电寄予希望,这刺激了对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比如美国采取的激励措施是,投资太阳能发电行业,联邦政府将给予30%的税收优惠,不少太阳能资源丰的州近几年也纷纷出台了一些具体扶持太阳能热发电的政策。

  美国、西班牙和以色列目前是全球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领军者。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发电厂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地区的太阳电力发电站。这家总装机容量35.4万千瓦的9座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年发电总量为8亿kWh,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并网运行,多年来所发电力足以供应10万户家庭日常使用。通过技术不断改进和电站规模不断扩大,该电站的发电成本由1号电站的44美分/kWh下降到9号电站的9美分/kWh。美国NREL的报告预计,未来5年内,全球的集光型太阳能热发电(CSP)能力每隔16个月就将翻一番。到2012年,全球CSP装机容量有望达到640万千瓦,将是目前的14倍之多。假如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全球CSP装机总容量将超过2亿千瓦。

  从诸多行业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能买到的或能买来时已不是关键技术。中国需要发展更为经济高效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有机会让中国未来在太阳能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6关注储能技术在发展新能源中的应用地位

  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能源的不稳定性。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装机比例的不断提高,储能技术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电力系统中引入储能环节后,可以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昼夜间峰谷差,平滑负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电力设备,降低供电成本,还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可作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调整频率、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储能技术的应用必将在传统的电力系统设计、规划、调度、控制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近几十年来,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受到各国能源、交通、电力、电讯等部门的重视。电能可以转换为化学能、势能、动能、电磁能等形态存储,按照其具体方式可分为物理、电磁、电化学和相变储能四大类型。其中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电磁储能包括超导、超级电容和高能密度电容储能;电化学储能包括铅酸、镍氢、镍镉、锂离子、钠硫和液流等电池储能;相变储能包括冰蓄冷储能等。各种储能技术在能量和功率密度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

  美国的研究重点和技术优势主要是飞轮储能和超导储能。在需求侧,1999年欧洲UrencPower公司利用高强度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作飞轮,转速为42000rad/min,2001年1月系统投入运行,作为UPS,储能量达到18MJ。美国波音公司Phantom工厂研制的高温超导磁浮轴承100kW/5kWh飞轮储能装置也用于电能质量控制和电力调峰。在发电侧,美国Vista公司将277kWh的飞轮储能系统

  引入风力发电系统,作为全程调峰和电能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超导磁储能系统(superconductingmagneticenergystorage,SMES)利用超导体制成的线圈储存磁场能量,功率输送时无需能源形式的转换,具有响应速度快,转换效率高(396%)、比容量、比功率大等优点,可以实现与电力系统的实时大容量能量交换和功率补偿。而且SMES在系统上相对简单,没有旋转机械部件和动密封问题。又是美国智能电网中超导输电研究的子课题,所以倍受美国储能界青睐。但是由于受低温的限制,运行费用很高,大规模应用尚待时日。

  在基础研究上,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个长期研究课题是通过利用能源网格理论,将全美的能源区域网格化,通过优化计算智能电网、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到达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

  为了配合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技术的加快应用,美国在储能技术研究上又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电动汽车。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应用已经成为汽车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随之而来的“车辆到电网”(VehicletoGrid)简称V2G的概念也在迅速升温:把汽车动力电池视作智能电网的分布式储能单元,实现电流在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间的双向互动,不仅大大减少投资,还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理想中的V2G平台是在非高峰时段自动充电,在高峰时段放电(售电),以替代效率较低的调峰电厂。实际上,电动汽车从一开始就和智能电网密切相关,从电网需求侧管理的角度看,随着电动汽车占比的不断提高,其充放电将对电网需求侧产生冲击,V2G概念正是为了将这种不断扩大的冲击进行正向引导,成为实施电网需求侧管理,调峰的重要手段。所以,电动汽车所需动力电池组技术也是智能电网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动汽车规划出台,中国通过利用峰谷电价差和自动控制等手段将电动汽车储能纳入电网体系也是储能技术的又一新的发展方向。

  1总之,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的工业化国家之一,其领土特征、人口体量和发展模式都是中国很好的借鉴榜样。新能源的发展是世界潮流,而美国作为大国,其发展政策和思路更是我们很好的研究对象。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一定可以在借鉴,消化和吸收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上少走弯路,得到更优化的产出。

  四、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几点建议

  能源政策从来是各国政治、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大国纷纷着眼全球,其能源政策从目标到内容也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全球化特征。美国始终把把能源作为其称霸全球“大棋局”的重要一子。俄罗斯作为为世界能源大国,一直通过开展能源外交,谋求更高国际地位。中国发展新能源不是为了国家形象,不是为了让外国人高兴,更不应是为了抵挡外国的贸易制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中国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加强国际合作,应跟踪研究国际形势变化态势,从全球角度和战略高度制定国家的能源政策,从全球的资源配置、政治经济环境,科技背景的角度来制定中国的新能源政策。

  在中国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要有选择地支持那些经过市场检验证明可靠的技术,而不能随便根据领域专家的判断来做出决策。所以,中国的新能源战略的导向必须要非常清晰,要有一种无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为所动的坚持。

  以法国为例,不管国际油价是几美元还是上百美元,几十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发展核能。法国从美国西屋公司购买技术,并通过长期消化吸收再创造,现在已经拥有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欧洲先进堆。如今的法国,80%的能源来自核能。在这个过程中,法国没有因为核事故和核废料的处理而因噎废食,没有因为油价的变化造成的短期利益波动而改变其能源政策,而是认准道路持续发展核能不动摇,最终取得了成功。

  发展新能源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也是民众的事。政府要引导节能行为的变化。如果大家只是一味地追求便宜,不愿意为新能源支付更高的价格的话,新能源就难以发展起来。另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在新建的房子和社区里应该强制执行节能标准,安装新能源设备,这样能节约设备安装成本、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也是是未来国家推广新能源的重点措施之一。

  新能源领域出现经济泡沫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中国需要提高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新能源项目从专业技术、资源潜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的能力,提高警惕,竭力避免蒙受损失。

  纵观历史,发达国家都曾经在辉煌的汽车产业、航空产业、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中国需要产业升级,但是中国从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将扮演世界制造大国的角色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因为中国有最庞大的人口和对发展经济最强烈的渴求。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吸取了产业空心化教训,准备重新想找回昔日世界第一制造产业大国的地位。所以,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是一次难得的产业升级换代机遇,不但可以解决庞大人口的就业问题,还要为解决中国未来几十年乃至百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贡献。

  18

篇七: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内外新能源补贴政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各国政府纷纷推出新能源补贴政策,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以下是国内外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分析:

  1.国内新能源补贴政策

  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大力推行新能源补贴政策。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2021年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市场实施两年过渡期政策。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将对新能源企业给予不超过1万元/辆的奖励。对纯电动客车,将对新能源企业给予不超过10万元/辆的奖励。

  除了新能源汽车,国内的其他新能源领域也有较为完善的补贴政策,比如太阳能光伏、风电、燃料电池等。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和推广,促进可持续能源的发展。

  2.外国新能源补贴政策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有着一系列完善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比如,德国政府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排放交易制度”,确保了碳排放成本的内部化。同时,德国还设立了光伏养老金政策,对于拥有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家庭,每年可以补贴300欧元的养老金。此外,德国还对于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给予5000欧元的购车补贴,以及免税政策等。

  与德国相比,美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相对较少。不过,美国政府也采取了类似于德国的光伏养老金的政策,例如加利福尼亚和新泽西的政府鼓励人们使用光伏养老金,给予年收益额外的奖励。此外,美国也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总之,国内外新能源补贴政策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政策的实施在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和应用,加速了产业的布局和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