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14篇

时间:2022-11-26 09:45:08 来源:佳谦文档网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14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14篇,供大家参考。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14篇

篇一: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统建筑的要求高出许多。众所周知,一旦地下水位高于地基深度时,极易出现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沉降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项H建设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丄业与民用建筑丄程;基坑施工;地下水处理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深基坑的情况,而深基坑常常会带来地下水渗漏的情况。所以,基坑地下水的处理采取的方法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基坑的施工安全和整个工程建设的工期和工程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1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的来源和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丄过程中的地下水主要有2个来源:第一、地下水渗透。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并为了让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设计时一般采取开挖更深度的基坑来提高其承载力,而基坑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渗漏速度通常成正比例关系,地下水的渗漏量事渗漏速度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降水不及时或措施不妥肖,通常造成基坑涌水、涌泥、涌沙渗漏,其至引起基坑崩塌。第二、积累水量。基坑施工过程中,上层地表的渗水或雨水会不断的积累到基坑,积少成多,如果排水不及时,积水会浸泡基坑,使土体变软,严重的会导致基坑塌陷。

  2基坑施工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下水的问题,人工降水法应用最广泛。在基坑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的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以下分别介绍降水法中的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降水方法。2・1降水法(1)真空(轻型)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基坑的四周或一边埋设井点管深入到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安装输送弯管和集水管,最后水管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连接,启动抽水设备后,地下水通过一系列环节最后从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下。这种方法特点是:机具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沙现象发生、提高基坑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Om/d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沙、坍方等情况使用。(2)喷射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井点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地下水并排走。本法i殳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可达6—20米,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快,费用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Om/d的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中使用。(3)管井井点降水法。此法的降水设备111滤水井管、吸

  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用吸水机通过吸水管将水吸出排走。此法使用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此法适用于渗透水量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导致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真空井点降水法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但管井属于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1・0-200.Om/d)o2.2截水法此法是针对基坑外的地下水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截水帷幕来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通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土墙等施工方法在基坑四周构建一层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厚度和长度要根据基坑壁的土质、渗水量、基坑的深度和基坑等级等因素决定,有时需要辅助施工防护桩或防护墙,让截水帷幕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宜小于1.0X10-6cm/so截水帷幕分为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和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当采用前一种方法时,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2・3明沟排水法此法最简单,适用于浅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特点是解决较小的渗水和雨水累积基坑中的排水方法。使用此种方法排水时,注意排水沟要挖在基坑的外围,沿着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并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使用这种方法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排水,或者没有注意将排出的水及时排走而发生回灌现象,导致基坑内的水越排越多的情况,造成基坑的浸泡,严重时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塌方。所以,在排降水的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观察排水情况和基坑土体浸泡、沉降、滑移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注意事项

  在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基坑排降水施工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科学合理的排降水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具体悄况采取不同的排降水方法。具体来说,根据三种情况来制定排降水的施工方案。比基坑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的选型;b・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浅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当基坑深度超过3米,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当因降水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c・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避免突涌的发生。②要持续进行排降水。从基础开挖一直到基坑土回填完成都要进行排降水,而且在排降水过程中各个井点要做到持续运转,各个井点要平衡的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同时,要落实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对排降水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井点降水深度不平衡,排出的水回流,基坑边坡土体滑坡、塌陷,开裂,支护体系开裂、位移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解决,或者向施工技术负责人或项U负责人报告,山技术负责人或项U负责人会同设计人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③要注意监控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发现新的地方发生地下水渗透时,不能擅自采取排降水的工作,而应该向技术负责人报告,通过专业人员勘察后制定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选择降水方法并制定降水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降水速度符合地下水渗漏的需要,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复核降水情况和降水措施的情况,及时地对基坑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基坑降水工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为项U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水一直处于不平衡、浑浊的状态,施工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施工应急预案,使用合适有效的滤网和砂滤料来处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建设项LI在全国范圉内开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建筑问题。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山于经常涉及深基坑的情况,基坑排降水自然日显重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排降水的施工技术,釆取合适的排降水方法,以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让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花.基坑降水引起的沉降变形时空规律及降水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2]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刘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与变形预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张杰.杭州承压水地基深基坑降压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摘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着力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筑节能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大量教学实例,将实践案例引入建筑节能课程教学不失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采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设讣建筑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对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外墙和屋顶部位进行改造,重新建模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能耗模拟,验证结构及材料节能设计效果,提高节能效率,对圉护结构各节点处进行了结露分析,得到良好传湿状况下的圉护结构设讣模型,求解设计建筑的全年及逐时冷热负荷值,依据冷热负荷值的分布情况,可以指导后期室内热湿处理设备的选型与运行,达到良好的建筑设备节能处理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节能;模拟计算软件;节能设计;能耗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促使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量的大幅增加,而在能源消费量中建筑能源消耗占30%以上。能源的消耗、气候的变化、大气的污染,严重影响到我国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筑节能领域不仅是为解决能源的日益短缺做出贡献,更是要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做出贡献,所以大力推进绿色节能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势在必行。L1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发展时期,伴随而来的是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强劲的发展,建筑能源消耗的比例将会持续增加。根据数据统汁,中国的建筑能源消耗占消费能源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10%提高到2015年的30%,并且还会持续上升到35%左右,其至会超过35%。因此开展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工作必将会成为影响能源的安全利用、优化能源取用的产

  业结构、充分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贯彻我国实施资源利用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同纬度许多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季节温差较大,并且南方的建筑外环境中空气湿度较高,而在这样的高热高湿的建筑室外热环境下,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及传湿性能却不及许多发达国家。致使后期只能利用建筑设备处理室内的热湿环境才能达到室内人体舒适的要求,而使用建筑设备的施工及运行要消费大量的能源。这一问题为学界所关注,许多学者在围护结构节能方面做了研究[1-9]o建筑节能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综合性较强、多学科内容高度交叉的一门课程,不仅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学等工科知识,而且和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紧密相关[10-13]o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实践内容,但是山于学时所限,没有过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笔者针对建筑节能课程中最基本的节能处理,即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将软件模拟讣算融入案例教学中,使学生初步了解圉护结构节能设计软件使用方法的同时,将节能理念、方法及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既掌握节能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墙体和屋顶等部位建筑节能综合设计分析及应用的能力。

  1墙体和屋顶节能优化设讣

  研究采用的是PKPM建筑节能设计软件,该软件有建模、编辑模型、节能设计、节能计算等模块。为了使课程中的所举案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设计了一幢五层办公建筑如图1所示。建筑模型围护结构材料及其热工参数,如表1所示;开展了对建筑模型中外墙和屋顶结构的保温性能优化。优化方法是利用新的倒置式屋顶替代原来的平层屋顶,并且在屋顶表面铺设绿色植物,根据墙体围护结构的不同朝向变换保温板的厚度[14]。选取表1中相关的材料在节能软件中进行了改造后建模,开展了建筑能耗模拟讣算分析,并且对比分析了原来的标准建筑能耗。

  2外围护结构结露分析

  在分析建筑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时,选取了20万个温度节点,详细获取了关于温度的分布、边界热流强度及露点温度等信息的充分研究数据。通过计算获得热桥节点处温度场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中直接可以得到不同节点处内表面最低温度值所在之处(而此处的温度值如果应用建筑节能理论公式进行计算获取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各节点的内表面,当知道最低温度值处,可以和该处的露点温度值进行比较,依据此表面最低温度值是否低于露点温度值来判定是否会发生内表面冷凝,如图2中的a图可以在软件中通过坐标定标外墙-屋顶节点处的温度值为17・8°C,而露点温度值为14・6°C,所以外墙-屋顶节点处不会发生内表面冷凝情况。以此类推分析图2中的b、c、d、e、f图节点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关系情况,如果通过比对分析某处出现了内表面冷凝,则后期可以针对此处更好地加强保温处理设计,从而可以预防各热桥节点内发生表面冷凝现象。

  3传热量及逐时负荷模拟分析

  一般在节能计算软件中,有的模块是可以对建筑进行能耗分析的[15]。根据该建筑物所在地区,可以查阅到该地建筑气候分区的数据,并依据国家规范或当地规范建筑节能LI标的要求,对山各种不同材料构成和使用设备不同的多种建筑模型进行

  热工性能的il•算,对一年的逐时负荷进行能耗模拟计算,比较得到设计建筑相对于参照建筑各指标的降低率,从而在最终的能耗效果上给岀相对节能率,并且可以用来判断不同建筑设讣模型的优劣。图3为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年负荷大小的比较图。在相同的供暖和空调设备运行情况下,计算模拟软件可以得到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建筑的负荷,如表2所示。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在优化外墙、屋顶、外窗等结构后,负荷出现降低,且降低幅度可以达到25.16%o通过表2和图4分析对比可以获知,设计建筑相对于参照建筑的各分项传热量,包括外墙、屋顶、外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外墙部位大约降低了37.21%,房屋顶部大约降低了46.58%外窗部位大约降低了35.91%,降低传热量的效果比较显著。从图5和图6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负荷对比,可以得到设计建筑相对于参照建筑在一年中各月份的负荷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图5中,五月份过后,冷负荷增加迅速,大约到七八月份达到了冷负荷的最高值。而由图6所示,可以看出在一年中七八月份是所需供热量值最低的时间段,而从十二月份直到来年的一到三月份这个时间段,如果要保证人体对建筑室环境舒适度的需求,就需要向建筑室内供给大量的热量。山图表的统讣数据状况,能够相对比较清晰地获知:当需要满足人体对室内环境相对舒适要求的条件时,建筑物室内环境所需要设备供应的最大冷、热量值,以及可以预测达到该值所需时长,这些结论对于后期该建筑物在满足人体舒适、健康并且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或是很好的工作效率的要求下需要处理室内空气热湿的制冷、采暖等设备的选型方案,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图7和图8可知建筑室内冷热负荷的逐时变化情况,以及建筑物的最大冷热负荷值的大小和发生的时间,这些信息可以很好地指导空气调节器、采暖等设备的选用,防止在选用的制冷、采暖等设备器件选型上出现选小或者选大的现象,对降低该建筑物的总体投入费用给予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将设计的建筑与参照的建筑进行全年负荷运行效果的比较时,也给出了屋顶、外窗、外墙等部位的传热系数值的大小。优化后的设讣方案,用倒置式和绿色屋顶代替原来的平屋顶,屋顶的传热系数降低了35.55%。外墙部位通过朝向和墙体保温层的厚度的改变,并且在外墙的外表面喷涂阻隔传热性能的增加热阻的涂料,从而降低外墙的传热系数,如表3所示。

  4结论

  结合建筑节能课程中需要讲解的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墙体和屋顶等)设计工程案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讲解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知识,利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对设计建筑和参考建筑中的传热阻、传热系数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可以从理论知识分析和实践内容两方面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建筑节能设ih采用PKPM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对设计建筑进行能耗模拟,验证节能设计效果,提高节能效率,求解全年及逐时冷热负荷值,指导设备的选型与运行。总之,在建筑节能课程中运用节能模拟软件对屋顶、外墙、外窗等围护结构部位进行的建筑节能情况的分析研究,既促使学生掌握了相关围护结构建筑节能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对建筑节能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增高,对于周围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也越来越看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建筑物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环保,不仅要求建筑物的结构新颖多样,而且造型也应当美观大方。这种对建筑物的高要求高标准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就H前我国建筑工程的

  发展形势来说,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是影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针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成本管理

  全球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水平,使人们对生活中的各方面提岀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将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挑战在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也会有所要求,因此,就需要建筑工程投入大量的手段和技术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本文将从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入手,了解影响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出合理的办法以供参考。

  1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

  建筑工程的整个实施或呈相对复杂,它是山很多建筑主体共同完成的一个大型的综合项口的过程,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包含许多细小的环节,因此,在整个建筑过程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和因素,这将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作为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应当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管控,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1.1人为因素

  施工人员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实施者,对于工程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完成建筑工程质量U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项LI部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共同努力。因此,在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人员质量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习惯,从而调动施工人员的丄作积极性,在整个项U的管理过程中,应当重视项L1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为整个项口质量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材料因素

  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建筑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只有当对每个环节的建筑材料的选择,都符合设计的要求和相关标准,整个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应当做好材料的采购和质量检测工作,对于材料的来源以及性能应当做好审查工作,从而提高材料使用的可靠性,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1.3机械设备因素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很多环节都需要建筑设备辅助完成,因此,机械设备的选择是整个建筑工程保持效率和质量的保障在选择建筑设备时,应当结合整个施工

  条件以及施工工艺进行选择,对建筑设备的类型和参数进行筛选,从而选择适合整个建筑匸程的建筑设备,并且在对建筑设备进行使用和养护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维护工作,从而确保机械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从而对整个建筑工程的丄程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4方法因素

  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的确定,是实现建筑工程项U管理口标的三个关键手段。这三种方式的确定,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因此,在对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技术的选择以及工艺流程的确定,这三个方面的选择都应出以工程质量为选择依据,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承办方的要求。

  1.5环境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应当对建筑工程所在的地理环境进行勘测和了解,通过对环境的勘测和了解,预判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匸程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防范措施,通过协调规划相关部门,从而确保整个建筑工程在良好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并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出预判,制定好解决措施,从而保证整个施工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2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

  2.1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LI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是以外包的形式施工,而承担施工的企业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或非专业企业,因此,在对工程的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式,传统的质量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管理漏洞,并且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相对封闭,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对于整个建筑工程并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从而对于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有效遏止,使整个工程的质量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2缺乏质量管理意识

  LI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施匸团队对于质量控制的管理意识较为缺乏,在人员管理、团队配合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部分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对于质量控制缺乏基础的意识,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只关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不关注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监管,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节约工程开支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这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口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较差,经常会出现在施工过程中,不按照施工要求施工的现象,而这些不按要求的操作方式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极大的安全隐患,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2.3施工技术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前,我国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是以农民工为主,他们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较为频繁,再加上自身素质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不符合操作标准的现象,这种落后的施工技术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在我国建筑市场中,一直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作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标准。因此,在制定建筑工程的质量工作II标时,应当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规定,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在质量控制LI标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使整个建筑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就必须紧紧抓住质量LI标,制定U标开展以及U标到过程控制等各个环节。通过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市相关部门担负起各自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质量管理的职责,从而确保制定的管理訂标能够有效地实现。

  3.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素质培养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对施匸队伍进行筛选,选择劳务作业思想积极、工作态度端正、做丄仔细的施丄团队,从而为施工质量H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在选定施工团队后,应当对施工团队进行技术培训,严格落实上岗前的三级教育培训。使每个施丄团队在施工之前都符合建筑工程队施工团队的技术要求并通过工作考核的方式,给予满足考核的人员物质奖励,从而调动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施展,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得到有效的保障。

  3.3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筛选

  建筑LI程在施匸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是保证建筑LI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严格筛选建筑丄程的施」:材料是对建筑丄程质量保证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材料的规格、型号以及化学、物理各项指标的筛选,选择岀符合建筑工程建筑需求的建筑材料,并且在建筑工程验收的过程中,应当做好二次抽样的准备,从而避免部分生产商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监管单位应当对建筑材料做好抽查、取样、记录工作,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材料进行定期的抽测,从而确保建筑材料符合施工,要求为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对于丄程质量的监管力度,也逐渐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之间的工作过程,特别是在U前各个建筑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和

  职能的变化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生化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执法部门的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过程更加完善,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

  4结语

  结合上述分析,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关键所在。虽然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质量控制的问题,但是,通过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建筑工程项訂实施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以及加强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管力度,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从而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做到有效防范,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承斌.建筑_£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关键要素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P.181-182.

  [2]刘彬,刘伟.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13):2346.

  [3]彭红兵,李舸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关键要素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6).

  [4]刘克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21):24,96.

  

  

篇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

  专科实习报告

  题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姓名赵明

  批

  次1503

  专业建筑工程技

  学号201502010658

  学习中心云南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年4月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3一、前言·········································································································3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4

  1。干缩裂缝及预防······································································4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43.沉陷裂缝及预防·······································································54.温度裂缝及预防·······································································5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6

  三、裂缝处理··································································································7

  1、表面修补法············································································72、灌浆、嵌逢封堵法···································································73、结构加固法············································································74、混凝土置换法·········································································75、电化学防护法·········································································76、仿生自愈合法·········································································8

  四、结论········································································································8

  参考文献····················································································8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

  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

  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篇三: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探析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的现状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细化施工管理工作,明确建筑施工管理职责。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施工管理的基本规律,并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研究了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的现状。

  众多国内外学者都研究了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原因,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管理系统方面,主要有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的有效性、管理的程序以及员工训练等,造成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都是管理失效的原因。因此,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有效地防止与控制,其关键在于加强管理。而在建筑施工中往往存在着多个责任主体,包括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等。目前很多人认为安全质量事故大多是由施工单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有很多责任主体,因此,明确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建筑设计包括了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从立项到竣工所有进行的设计工作,这个过程需要所有设计人员的合作。而建筑设计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合理安排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空间以及使用功能,建筑物与各种外部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配合,设计好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如何得到艺术的内部和外表的效果,以及综合协调好建筑与各种设备以及建筑与结构等等相关技术,以及在实现上述各种要求的前提上,如何保证使用的材料、劳动力、投资以及时间是最少的,并最终建设成适用、经济、坚固、美观的建筑物。

  建筑设计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因此建筑设计也存在着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安全方面,如何同时实现结构设计、防火、抗震以及加固等功能。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矛盾,进而也会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疏漏,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建筑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么矛盾包括可能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设计本身与投资者、使用者、城市规划以及施工制作之间,以及由于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使得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外部与内部之间、建筑物群体与单体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在技术要求上各技术工种之间存在的矛盾;建筑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包括了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等等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

  有时候是可以通过管理来解决,但很多时候是不可解决的矛盾,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2)施工安全与质量方面

  政府及社会各界自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越来越重视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建筑施工出现质量安全等问题,不仅给国家和企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还让民众对中国建筑失去一定的信心。然而,在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方面,各责任单位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建设单位不遵守建筑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甚至是不按施工企业的资质要求来承接业务,使得建筑市场混入了很多不合格的施工企业。还有的施工项目对应招投标的项目不实行招、投标,使得建筑市场一派混乱,并且出现了恶性竞争,甚至还有一些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为了收取管理费,允许没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挂靠其名下,以他的名义承揽工程,但事实上这些施工单位没有技术和资质,其管理水平也很低,是有名无实、虚有其表的伪施工企业。这些管理问题都是导致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3)建筑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的决定性要素,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使用功能和工程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同时也直接影响投资建材者的经济回报。因此选择并合理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目前,材料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钢材、水泥和机械设备。(1)钢材引起的工程质量事故,一方面是钢材本身材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没有严把质量检验关。(2)水泥是混凝土和砂浆的胶凝材料,但目前使用的水泥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安定性不良、强度不符合规定以及成品、半成品、构配件问题。(3)机械设备包括设计设施、施工机具、检测设备等,这些设备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可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检修设备,定期校核计量用具、机械设备故障,也很可能引起工程质量问题。

  篇二:浅谈建筑消防泵站设计的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消防泵站设计常见问题处理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在逐渐的增多,各种现代化高层建设更是拔地而起,不断的增多,给城市的建筑消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建筑消防泵站设计中的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1建筑消防泵站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1.1消防用水的水质的无法有效的保障

  由于建筑规模小,其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水池大部分单位都是进行合建的,因为如果分开来建的话,太不划算,所以生活用水一般都是建在消防用水的上面。当然如果上面的生活用水比较快的话,那么对下面的消防用水的质量是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但是如果上面的生活用水量用的比较小的话,那么就会对下面的消防用水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致使消防用水的质量不能达到防火规范中对水质的要求,无法对其消防效果产生有力的保证。

  1.2地下式泵站中的设备腐蚀严重

  在水型消防泵站中,消防部门一般是不允许把潜水泵来作为供水水泵的,其理由是因为消防泵在水中经过了长期的浸泡之后,可以会还没有进行正常使用就因为腐蚀而报废,所以一般采用卧式或者是立式的消防泵来减少设备的腐蚀[1]。但是在北方,消防水池通常都是被建在地下的,地下式泵站中采光相当的差,而且通风效果也不好,湿度也比较高,即使采用立式或者卧式的消防水泵也是无法避免设备腐蚀的,从而对火灾时的消防效果产生影响。

  1.3使用过的消防水不能进行有效的回收和排放

  在发生火灾之后,对于消防用水的回收、排放的有效性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归根结底在,这也就是一个排水问题。其实消防用水本身的水质对于环境是没有任何污染的,但是如果消防用水和被消防的强酸碱等有害物质进行了接触,那么也就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过的消防用水如果被随意排放,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在之前的有关规范条例对于消防用水的`排放没有明文规定,说明其重视度不够,另外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也只对消防的供水进行了设计,却没有设计消防用水的排放问题。

  1.4泵站的建筑体系不统一

  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建筑或者厂区内,其生活用水比较少,所以在建设消防泵的时候,为了能够节约物资,一般会把生活消防和生产用水建设成为一个泵站,而且在实际进行供水的时候,是由生活水泵、生产水泵以及消防用水泵各自进行提供的。这样不但没有达到节约物资的期望,反而会因为没有统一进行规划,造成管理分散,其从宏观上来看,经济效益是很低的。

  2建筑消防泵站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2.1有效的保证消防用水的质量

  为了有效的保证消防用水的质量,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把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的水池分开建设。另外也可以采用各建筑、小区的生活用水水池采取各自建设,生活用水水池的储蓄量也不会太大,这样在水池中的停留时间也就不会太长,可以有效的保证其水质,也避免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而消防用水水池则可以采取若干小区或者建筑在统一区域内,合建的方式,来集中进行消防供水。对于消防用水的

  质量问题,目前来说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法就是:(1)在每个消防用水水池建设一个消防车的取水装置,这样在附近的其他区域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就可以在此水池中取水,这样不但既加大了消防车取水水源,又加快了消防用水的循环。(2)也可以建设一套进行绿化、清洗道路等的杂用水水泵,以此来加快杂用水的利用。(3)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确保消防用水的条件下,利用消防储水来对环境用水进行补充,以及加快水循环利用。

  

  

篇四: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在施工中的控制

  系部:

  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摘要.....................................................................................................................II1前言..................................................................................................................1

  1.1钢筋保护层控制的特点及研究意义..............................................................................11.2钢筋保护层控制及其质量的研究现状..........................................................................21.3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2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控制的重要性分析........................................3

  2.1从力学角度分析..............................................................................................................32.2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分析......................................................................................32.3从构件的耐久性分析......................................................................................................32.4从混凝土的防火要求分析..............................................................................................4

  3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7

  3.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73.2钢筋的翻样工作..............................................................................................................73.3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73.4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83.5安放、绑扎固定钢筋保护层垫块..................................................................................83.6提倡文明施工,注意成品保护......................................................................................93.7钢筋骨架的安装要求......................................................................................................93.8实行四级检查验收制度..................................................................................................9

  3.8.1严格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103.8.2加强管理,制订相应的奖罚措施.........................................................................103.8.3严格检测程序.........................................................................................................10

  4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篇五: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远程教育

  专科实习报告

  题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姓名赵明批次1503

  专业建筑工程技学号************

  学习中心云南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年4月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3)

  一、前言(3)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4)

  1.干缩裂缝及预防(4)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4)

  3.沉陷裂缝及预防(5)

  4.温度裂缝及预防(5)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6)

  三、裂缝处理(7)

  1、表面修补法(7)

  2、灌浆、嵌逢封堵法(7)

  3、结构加固法(7)

  4、混凝土置换法(8)

  5、电化学防护法(8)

  6、仿生自愈合法(8)

  四、结论(8)

  参考文献(8)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

  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

  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3.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篇六: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章概述···························1

  1.1课题的提出..................................................11。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2第2章裂缝的成因························32.1设计原因....................................................32.2材料原因....................................................3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42.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4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5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63.1设计方面....................................................6

  3。1.1设计中的‘抗’与‘放’...............................6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6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63.1。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63。1.5重视构造钢筋.........................................73。2材料选择...................................................7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83.4施工方面....................................................83.4。1模板的安装及拆除.....................................83.4.2混凝土的制备..........................................93。4。3混凝土的运输........................................93。4.4混凝土的浇筑........................................103。4。5混凝土的养护.......................................113.5管理方面...................................................123.6环境方面...................................................12

  第4章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34.1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34。1.1.表面处理法..........................................134.1.2填充法................................................134。1.3灌浆法...............................................134。1.4。结构补强法.........................................134.1.5混凝土置换法..........................................134.1。6电化学防护法.........................................144.1.7仿生自愈合法..........................................14

  第5章结论···························155.1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155.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155.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6

  致谢·······························16参考文献·····························16

  第1章概述

  1。1课题的提出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着有普通性被工程界很为关注的问题。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安全,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始的,成为结构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产生的裂缝;有些裂缝的出现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产生的裂缝;还有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为装修造成困难.由于产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它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1。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混凝土裂缝成因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1。设计原因2。材料原因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5。使用原因

  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以下几方面采取控制措施:1。设计方面2.材料选择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4。施工方面5.管理方面6。环境方面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与调研方案

  资料、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分析

  与相关实体工程结合,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混凝土产生裂缝具体原因

  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

  在工程中应用并验证

  成果总结,编制报告图1。1技术研究路线

  第2章裂缝的成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裂缝原因是设计、施工、材料、环境及管理等相互影响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裂缝控制问题应当采取综合方法。由六项主要因素组成的控制链见图2.1.

  结构

  材料

  施工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地基

  环境

  裂缝处理

  图2。1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2。1设计原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6。菏载收缩,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管线配置不当,保护层厚度不足,抗温度收缩配筋不足。

  2。2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

  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

  量增大。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

  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

  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拌和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易产生裂缝。

  3。连续浇筑时间过长,接茬处理不当,易产生裂缝.4。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5。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6。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7.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8.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9。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砼较大的收缩,产生龟裂裂缝或疏松裂缝,致使砼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养护是使砼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砼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砼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砼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2.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3。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4。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5。使用中短期或长期超载。6.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湿度差异过大。

  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

  3。1设计方面

  3。1。1设计中的‘抗’与‘放’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

  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一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来选择结构方案和使用的材料。

  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

  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3.1.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根据调查,各类结构的易裂部位如下:1。框架机构和剪力墙结构房屋中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易裂部位(1)房屋平面体形有较大凹凸时,在凹凸交接处的楼板;(2)两端阳角处及山墙处的楼板;(3)房屋南面外墙设大面积玻璃窗时,与南向外墙相邻的楼板;(4)房屋顶层的屋面层(5)与周梁、柱、墙等构件整浇且受约束较强的楼板;(6)楼板中有预埋管线时,洞的四角处;(7)楼板开距形洞时,洞的四角处;(8)设有后浇带的楼板,沿后浇带两侧部位。

  2。框架结构房屋中的框架梁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1)顶层纵向和横向框架梁的截面上部区域;(2)长度较长的端部或中部纵向框架梁;(3)横向框架梁截面中部。3。剪力墙结构房屋中在以往部位易出现裂缝(1)端山墙;(2)开间内纵墙;(3)顶层和底层墙体;(4)长度较大(>10m)的墙。4.当冬季停工春季再继续施工时,地下室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1)地下室顶板;(2)地下室的窗上墙和窗下墙.对以上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用了“放”、“抗”或“抗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表明在于材料、施工等部位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1。5重视构造钢筋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3。2材料选择

  1.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外加剂目标已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六大组份,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4.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发考虑到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配合比除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根据要求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耐久性及工作性等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其配制的混凝土还应符合4。3。2—4.3。10的规定.

  2。干缩率。混凝土90d的干缩率易小于0。06%.3.坍落度.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基础、梁、楼板、屋面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易小于120mm,柱、墙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小于150mm;混凝土采用泵送时,高层建筑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根据泵送高度宜控制在180mm左右,多层及高层建筑底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50mm。4。用水量。不宜大于170kg/m3。5。水泥用量.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宜为270-450千克每立方米,高强混凝土不宜大于550千克每立方米。6.水胶比。应采用适当较小的水胶比。混凝土水胶比不已大于0。60.7.砂率。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较小的砂率。8.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9.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4施工方面

  3。4.1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程序、施工工具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荷载,以及上层机构施工时产生的荷载.

  2。安装的模板须构造紧密、不漏浆、不渗水,不影响混凝土均匀性及强度发展,并能保证构件形状正确规整。

  3.安装模板时,为确保保护层厚度,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和钢筋定位器等。

  4.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于坚实的地面上,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

  定性,间距适度,防止支撑沉陷,引起模板变形。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应对准。

  5。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顺序及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在制定施工技术方案时应考虑周全.拆除模板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模板及支架应随拆随清运,不得对楼层形成局部过大的施工荷载。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混凝土结构可能尚未形成设计要求的受力体系,必要时应加设临时支撑.

  6.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3。1的规定。

  7。后浇带模板的支架及拆除易被忽视,由此常造成结构缺陷,应予以特别注意,须严格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8。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表3.1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板

  梁、拱、壳悬臂构件

  构件跨度/m≤2

  >2,≤8>8≤8>8—

  达到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50≥75≥100≥75≥100≥100

  3.4.2混凝土的制备

  1.应优先采用预拌混凝土,其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进行外,对品质、种类相同的混凝土,原则上要在同一预拌混凝土厂订货。如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预拌混凝土厂订货时,应保证各预拌混凝土厂所用主要材料及配合比相同,制备工艺条件基本相同。

  2.施工者要事先制定好关于混凝土制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3。4.3混凝土的运输

  1.运输混凝土时,应能保持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

  象,运送容器应不漏浆,内壁关滑平整,具有防晒、防风、防雨雪、防寒设施,并宜快速运输。运送频率,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

  2。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车内残余混凝土及积水排尽.当需在卸料前补掺外加剂调整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时,外加剂掺入后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运至浇捣地点混凝土的坍落应符合要求,当有离析时,应进行二次搅拌,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严禁向运输到浇筑地点的混凝土中任意加水。

  4.由搅拌、运输到浇筑入模当气温不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90min,当气温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60min。当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时,持续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4。4混凝土的浇筑

  1.为了获得匀质密实的混凝土,浇筑时要考虑结构的浇筑区域、构件类别、钢筋配置状况以及混凝土拌和物的品质,选用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2.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及保护层厚度、预埋件等的部位、尺寸,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浇筑。同时,还应检查对浇筑混凝土有无障碍,必要时予以修正。

  3.制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工程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各环节的施工能力应与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量相适应,必要时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4.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要进行监控,运抵现场的混凝土坍落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采取经实验确认的可靠方法调整坍落度,严禁随意加水。在降雨雪时不宜在露天浇筑混凝土.

  5.浇筑墙、柱等较高构件时,一次浇筑高度以混凝土不离析为准,一般每层不超过500m,捣平后再浇筑上层,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时混凝土充满端头角落。

  6.当楼板、梁、墙、柱一起浇筑时,先浇筑墙、柱,待混凝土沉实后,再浇筑梁和楼板.当楼板与梁一起浇筑时,先浇筑梁,再浇筑楼板。

  7.浇筑时要防止钢筋、模板、定位筋等的移动和变形.8.浇筑的混凝土要充填到钢筋、埋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要振捣密实,不

  得漏振,也不得过振,更不得用振捣器拖赶混凝土。9.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出凝

  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须将振捣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左右以便形成整体。10.由于混凝土的泌水、骨料下沉,移产生塑性收缩裂缝,此时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压实抹光;在浇筑混凝土时,如遇高温、太阳暴晒、大风天气,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膜覆盖,避免发生混凝土表面硬结。11.对大体积混凝土,应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其与表面的温差、混凝土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70℃,内外温差不超过25℃,混凝土表面与环境差不超过15℃.12.滑模施工时应保持模板平整光洁,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滑模速率匹配,防止滑模时产生拉裂、塌陷。13.板类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后,应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14.应按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后浇带易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8周后再行浇筑,且应加强该处混凝土的养护工作。15.施工缝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接茬处剔凿干净,浇水湿润,并在接茬处铺水泥砂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保证施工缝结合良好。

  3.4。5混凝土的养护

  1.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重视,并制定养护方案,派专人养护工作.

  2.混凝土浇注完毕,在混凝土凝结后即须进行妥善的保温、保湿养护,尽量避免急剧变化、振动以及外力的扰动。

  3.浇筑后采用覆盖、晒水、喷雾或用薄膜保湿等养护措施;保温、保湿养护时间,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4.底版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混凝土浇筑收浆和抹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表面水份蒸发,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可揭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

  5.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膜围裹自生养护,也可涂刷养护液.

  6.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1—3d)后,必须时应及时松动

  两侧模板,离缝约3-5mm,在墙体顶部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拆除模板后,应在墙两侧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避免阳光直照墙面,连续喷水养护时间符合5。6。3条规定;地下室外墙宜尽早回填土。7.冬期施工不能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应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温材料的厚度应经热工计算确定。8.当混凝土外加剂对养护有特殊要求时,应严格按其要求进行养护.

  3.5管理方面

  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避免在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抢修工期,监督混凝土施工中制定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严格执行.不应当预先指定设计及施工方法,设计图纸上不应指定施工单位采用尚不成熟的外加剂。施工过程中及验收后发现有少量的裂缝,应当采取化学灌浆方法和封闭方法加以处理,轻微的收缩裂缝不应作为“事故"处理,不应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结构物的正常耐久使用,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除非承载力严重不足,不要轻易打掉重建,耗费巨资补强加固。注意到同一设计单位设计,同一材料供应单位,同一施工单位施工,在相同环境中,裂缝程度却完全不同,这是常遇到的现象,其要害是“非均质性”,裂缝控制的作用效应及抗力都是高度离散性和随机性的问题。

  3。6环境方面

  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及气象变化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中开始浇灌混凝土,中间特别注意急剧降温、急剧干燥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注意暴雨中不能浇灌混凝土。

  第4章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1。表面处理法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

  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4.1。2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

  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4.1.3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利用压送设

  备(压力0。2~0.4Mpa)将补缝浆液注入砼裂隙,达到闭塞的目的,该方法属传统方法,效果很好.也可利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胶注入裂缝,不用电力,十分方便效果也很理想。

  4.1。4.结构补强法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

  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4。1.5混凝土置换法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

  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4.1。6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4。1。7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4]。

  第5章结论

  5。1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设计方面存在断面突变、施加预应力不当、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等级过高、菏载收缩的原因。材料选择方面存在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骨料粒径太细、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和料选择不当、水泥品种原因、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原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存在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水灰比过大、水泥用量越大和用水量越高、砂率和水灰比选择不当、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施工及现场养护方面主要有混凝土振捣或插入不当、拌和不均匀、连续浇筑时间过长、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现场模板拆除和预应力张拉不当等原因。

  5。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主要有:设计方面从设计中的抗与放相结合,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重视构造钢筋等控制措施。材料选择从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和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控制措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干缩率、坍落度、用水量、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的配制,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等控制措施.施工方面从模板的安装及拆除,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浇筑和养护等进行控制.管理方面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并且在环境方面应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

  5。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主要有: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致谢

  感谢付、沈、杨老师的指导,使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曾经为我授过课的老师,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使我日有所长,学有所成;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两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徐荣年,徐欣磊。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王铁梦法”应用事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何星华,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韩素芳,耿维恕.钢筋混泥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4]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5]曲德仁.混凝土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6]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7]郭仕万,肖欣,赵和平.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1.[8]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篇七: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I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II

  目录

  摘要······························II第1章概述···························1

  1.1课题的提出.............................................11.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2第2章裂缝的成因·························32.1设计原因...............................................32.2材料原因...............................................4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42.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4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5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63.1设计方面...............................................6

  3.1.1设计中的‘抗’与‘放’.........................6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6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63.1.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63.1.5重视构造钢筋...................................73.2材料选择...............................................7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83.4施工方面...............................................83.4.1模板的安装及拆除...............................83.4.2混凝土的制备..................................103.4.3混凝土的运输..................................103.4.4混凝土的浇筑..................................103.4.5混凝土的养护..................................123.5管理方面..............................................123.6环境方面..............................................13

  III

  第4章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44.1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44.1.1.表面处理法....................................144.1.2填充法........................................144.1.3灌浆法........................................144.1.4.结构补强法....................................144.1.5混凝土置换法..................................144.1.6电化学防护法..................................154.1.7仿生自愈合法..................................15

  第5章结论···························165.1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165.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165.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7

  致谢······························18参考文献····························19

  IV

  第1章概述

  1.1课题的提出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着有普通性被工程界很为关注的问题。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安全,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始的,成为结构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产生的裂缝;有些裂缝的出现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产生的裂缝;还有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为装修造成困难。由于产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它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篇八: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2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大体积混凝土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大区段为单位进行浇筑施工每个施工区段的体积比较厚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结构内部温度升高冷却时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很容易出现裂缝怎样防止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在基础工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及其技术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也得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尤其在混凝土方面的施工技术。混凝土的体积由几百立方米已经发展到了几万立方米。因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建筑的箱基、笩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这些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由于其体积大,表面积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比较快,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以如何选择施工工艺,采取哪些技术措施,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裂缝技术措施

  目

  录

  一、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特性………………第3页

  1、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第3页

  2、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第3页

  二、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第4页

  1、大体积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第4页

  2、大体积混凝泥土配合比设计考虑原则………第5页

  3、设计步骤………………………………………第6页

  4、施工准备………………………………………第6页

  5、施工工艺………………………………………第6页

  6、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第8页

  7、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第8页

  三、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第8页

  1、内外温差………………………………………第9页

  2、收缩作用………………………………………第9页

  四、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第9页

  1、水泥水化热……………………………………第9页

  2、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第9页

  3、混凝土结构的约束……………………………第9页

  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第10页

  五、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第10页

  六、小结………………………………………………第11页

  一、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特性

  1、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我国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美国混凝土协会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规定为:“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裂。”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的定义是:“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c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从上述两国的定义可知:大体积混凝土不是由其绝对截面尺寸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是否会产生水化热引起的温度收缩应力来定性的,但水化热的大小又与截面尺寸有关。我国有的规定认为,当基础边长大于20m,厚度大于1m,体积大于400m3时,称为大体积混凝土。一般认为当基础尺寸大到必须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混凝土内部所产生的温差,合理解决混凝土体积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力图控制裂缝开展到最小程度。这种混凝土才称得上大体积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大体积混凝土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大区段为单位进行浇筑施工,每个施工区段的体积比较厚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结构内部温度升高,冷却时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很容易出现裂缝,怎样防止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在基础工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如使用水化热比较小的水泥,参加适量的粉煤灰,使用单位水泥用量少的配合比,控制一次浇筑的高度和浇筑的速度以及人工冷却控制温度等。在大体积混凝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从事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应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物理性能,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应力状态对结构的影响,认识混凝土材料一系列的特点,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在结构设计上,为改善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约束条件以及结构薄弱环节的补强,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施工技术上,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施工季节的选定和测温、养护方面,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有效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在施工组织上,编制确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制定合理周密的技术措施,采取全过程的温度检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产生温度裂缝,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指标,国内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根据日本的施工经验,一般控制在25℃以内,也有的工程控制在30℃获得成功。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根据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证明:混凝土的温升和温差与表面系数有关,单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75cm以上,双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100c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的最大温差预计超过25℃,应该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在全国很多一、二线城市以及大部分三线城市中,大批的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相继被建造。这些建筑物的基础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通过这些工程的实践,促进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的发展。

  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主要是:2.1在设计上,为改善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约束条件以及结构薄弱环节的补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2.2在施工技术上,从选材、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施工季节的选定和测温养护等,采取一些综合的措施,有效地克服了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2.3在施工组织管理上,为了解决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浇筑量大的问题,在精心组织、协调指挥下才用了集中搅拌、罐车运输,泵送混凝土等技术。

  二、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大体积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1.1水泥水泥水化热是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温度因素。因此水泥应选用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当拌制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必须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延缓水化热的释放。为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要尽量降低水泥用量。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掺用粉煤灰或矿粉以降低水化热。a.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低热或中热的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b.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量大,水泥用量多,水泥供应难以做到按施工要求的品种标号一次性进场,因此要加强水泥进场的检验和试配工作。1.2外加剂在的体积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各种外加剂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温升是一种有效地方法。大体积混凝土中常用的外加剂品种功能如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减水剂以及其他多种功能如减水、缓凝、引气等复合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之所以采用缓凝型减水剂,主要目的在于延缓水泥水化热速度,推迟热峰出现时间,降低最高温度峰值并减少总的发热量,以减少混凝土因温度而引起的裂缝。同时,由于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有利于浇筑和捣实大体积混凝土时不致形成施工冷接缝,有利于延长振动时间或扩大振动范围。1.3集料一般选用结构致密,并且有足够的优良集料(特别是粗集料),具体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除此之外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3.1有害杂质。拌制混凝土的集料要求洁净而不含杂质,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砂石属于天然材料,长混入一些有害物质如云母、粘土、淤泥等。特别是一些有机杂质、硫化物及硫酸盐,它们对水泥有腐蚀作,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若使用混有碱活性反应的集料浇筑成混凝土后,在潮湿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膨胀,便会发生开裂和剥落现象,并导致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

  1.3.2集料品种和粒径要求。砂子按其平均粒径和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等细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宜使用粗砂或中砂。

  石子有碎石和卵石。当配合比相同时,碎石混凝土强度较高,抗裂性较好。当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同时,坍落度也相同时,卵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较少。对于抗裂性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当无碎石时也可以将卵石人工压碎。石子按其最大粒径分为粗中细三类。当所用的石子最大粒径较大时,混凝土的密实性较好,并可以节约水泥;但为了便于捣实,石子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也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1.3.3含泥量的要求。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把含泥量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提出来。因为过多的含泥量不仅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又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对抗裂性特别有害。为此。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标准规定,砂中含泥量<3%;石子<1%。

  1.3.4石子级配。石子级配的好坏,对节约水泥和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有很大的关系。石子级配有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之分,而连续级配因大小颗粒搭配较好,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好。不易出现离析现象。连续级配是常用的级配方法。有关间断级配的石子,其颗粒尺寸的大小是不联系的。有意的去删去中间尺寸的粒径造成颗粒尺寸级配的间断。大颗粒和小颗粒之间有相当大的“空挡”,因而可以减少颗粒间的干扰。大颗粒间的空隙,由很多小的石子来填充,可使空隙减小,密实性增加,因而可以节约水泥。但中断级配加工困难,施工时如无强力振动或采用低流动性的混凝土时,容易发生离析现象。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工程中,一般不推荐使用。而在实际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连续级配的石子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普遍使用的。

  2.大体积混凝泥土配合比设计考虑原则2.1水泥的用量。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条件,应提高掺和料及集料的含量,以降低煤m3混凝土水泥用量,在施工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应尽可能的降低用水量,从而少用水泥,就能减少水泥的总发热量。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这是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中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低热和中热的矿渣、火山灰水泥,水泥用量宜控制在260—320Kg/m3。并且尽量利用混凝土60天或90天的后期强度,以满足减少水泥用量的要求,但须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和满足施工荷载的要求。2.2谨慎掺用外加剂。大体积混凝土应掺用缓凝剂、减水剂和减少水泥水化热的掺和料。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掺用外加剂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2.1必须事先适配。种外加剂对不同矿物组成及不同含量的水泥,其效果不完全一样,环境气温、施工条件对某些外加剂的作用也有影响;各种外加剂工厂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也不尽相同。为此,在工程中选用某种外加剂之前,应该对产品进行必要的验证试验。2.2.2严格控制掺入量。缓凝剂、缓凝减水剂及缓凝高效减水剂的掺量应根据环境气温、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运输距离、停放时间、强度等来确定。对于不溶于水的缓凝剂或缓凝减水剂,以干粉掺入到混凝土拌和料中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2.2.3石膏的应用。用硬石膏或工业副产品石膏作调凝剂的水泥,掺用糖钙及木钙类等缓凝剂常常会引起速凝故应先作水泥适应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3和易性要求。大体积混凝土多数采用集中搅拌站供料。由于受运输、浇筑、振动和气候条

  件的影响较大,所以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这样情况下,混凝土的坍落度除了按照结构种类、振动方法考虑之外,尚需补充以下实验:

  2.3.1不同停置时间及气温条件,对混凝土拌合物内水分的损失与坍落度的影响。

  2.3.2不同停置时间及气候条件,对混凝土拌合物热量(或冷量)损失的影响。

  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使用的材料和现场环境通过适配确定。一般要求水泥用量宜控制在260—300Kg/m3,水灰比应≤0.6,砂率应控制在0.33—0.37(泵送时宜为0.4—0.45)。坍落度应根据配合比要求严格控制,当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时,坍落度的增加应通过调整砂率和掺用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解决。严禁在现场随意加水,以增大坍落度并应控制在10——14cm为宜。确保混凝土振动后里实外光,强度合格。当水泥用量与坍落度(相对应的水灰比)发生矛盾时,应适当增大坍落度指标,调整水灰比,并与外加剂相匹配。不用外加剂和掺和料的大体积混凝土不可能是优质的。

  3.设计步骤按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4.施工准备工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如冰、冰水箱(池)、真空吸水设备、水泵、测温设备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其编制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如下:4.1编制的原则4.1.1在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原则下,采用分层分块浇筑时,尽量减少浇筑块在硬化过程中的内外约束,分层的时间间隔做到既有利于散热,又考虑到底层对上层的约束。4.1.2控制内外温差,加强养护,防止产生贯通裂缝和其它有害裂缝。4.2编制的主要内容4.2.1根据减少约束的要求,确定分层分块的尺寸及层间、块间的结合措施。4.2.2通过热工计算,确定混凝土入模温度以及对材料加热或降温的措施。4.2.3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筑的方案。4.2.4制订混凝土的保温方案。4.2.5明确对混凝土的测温方案。4.2.6有关保证工程质量、方案。5.施工方案5.1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一般宜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即最高气温≤30oC时为宜。气温大于30oC时,应周密分析和计算温度(包括收缩)应力,并采取相应的降低温差和减少温度应力的措施。5.2混凝土的配制,应严格掌握各种原材料的配合比,其重量允许误差为:水泥、外掺合料+2%;粗、细骨料+3%;水、外加剂溶液+2%。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内起到卸料止,一般应不少于1.5~2min。雨季施工期间,应勤测粗细骨料的含水量,并随时调整用水量和粗细骨料用量。5.3搅拌后的混凝土,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入模浇筑。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灰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如发生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人工二次拌合后方可入模。

  5.4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应根据整体连续浇筑的要求,结合结构物的大小,钢筋疏密,混凝土供应条件(垂直与水平运输能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如下三种方法:5.4.1全面分层法。在整个结构内,采取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做到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开始浇筑第二层时,已施工的第一层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这种方案适合用于结构物的平面尺寸不太大的工程,施工时宜从短边开始推进;也可分为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5.4.2分段分层(分块分层)。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施工时混凝土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到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5.4.3斜面分层。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的3倍。施工时将混凝土由底部一次浇筑到顶,让混凝土自然地流淌,形成一定的斜面。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此时向前推进的浇筑混凝土摊铺坡度应小于1:3,以保证分层混凝土之间的施工质量。这种方案很适应混凝土泵送工艺,可免除混凝土输送管的反复拆装。5.5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大体积混凝土最好选择在春秋季节施工,以降低入模温度。如果在夏季施工,最好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再者浇筑混凝土时最好不要让混凝土在太阳下直接暴晒。施工过程中可在砂石堆场、运输设备上搭设简易的遮阳装置或覆盖草帘等隔热材料,同时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也可将自来水预先放入地下储水池中降温。以上措施可以组合采用,使入模温度控制在25℃以下。5.6控制混凝土下料高度。混凝土自高处自由下落高度超过2m时,应沿串筒、溜槽、溜管等下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漏斗和串筒的布置应根据浇筑面积、浇筑速度和摊平混凝土堆的能力而定,其间距不得大于3m,布置方式为交错式或行列式。5.7当基础底板厚度超过1.3m时,应采取分层浇筑,分层厚度宜为0.6-1.0m对于大块地板在平面上应分成若干块施工,以减少收缩和温度应力,有利于控制裂缝一般分块最大尺寸宜为30m左右。5.8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混凝土发生泌水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水泥品种、加水量、砂率、振动等情况有关,混凝土中加水量过多,结构物厚度较大以及过分振捣等都易混凝土表面形成泌水层。这种混凝土在硬化后表面酥软,脱皮起砂,强度较低;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来说,由于混凝土采取分层浇筑,上下层施工的间隔时间可能较久,虽然要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前,因此分层之间更易产生泌水层;这对混凝土的密实性和结构的整体性都是非常有害的。解决的办法一般可以在结构物四周侧模底部开设排水孔,使其多余水分从孔中自然排走,然后汇集到集水井中,再用水泵抽出基坑中的水。在混凝土下料时,应使中间的混凝土高于四周的混凝土。经过振捣后,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比较容易从侧模预留孔中排走。5.9施工缝的处理。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其底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可以通过同等条件下养护的试块试验决定);在底层混凝土的表面,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或软弱的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但不得有积水);在浇筑前,施工缝处应宜铺10——15mm厚与混凝土成

  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并应细致捣实,是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5.10加强易裂部位控制。在混凝土易裂部位埋设应力应变传感片,直接测

  试拉应力,以便对易裂部位采取适宜的控制措施,调节养护条件,保证温度梯度,确保混凝土不裂缝。在基础面筋上加设钢丝网片或小直径钢筋网,以提高混凝土便面抗裂性。

  5.11混凝土表面处理。大体积混凝土中,表面水泥砂浆比较厚,在混凝土浇筑后要认真处理,一般可在初凝前1—2小时,先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在初凝前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并用木抹子打磨压实,以闭合收缩裂缝,约12-14h后,才可覆盖湿草袋等物养护。

  5.12加强混凝土的测温工作。为可以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应在大体积混凝土内埋设若干个测温点,测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升,和混凝土表面下100mm处表面温度,等1-5d每2h测温一次,第6天后,每4h测温一次,测致温度稳定为止。

  5.13混凝土应采取机械振捣。振捣棒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捣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振动均匀。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以20-30s为宜,但还应适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着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准。分层浇筑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c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捣时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每振捣完一段,应随机用铁锹摊平拍实。

  5.14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内外约束,浇筑前宜在底板设置滑移层。为了减少分块间后浇缝处钢筋的连接约束,应将钢筋的连接设置在后浇缝处(在设计允许的前提下)。设置滑移层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5.14.1在基层设置沥青油毡层或其它类似做法5.14.2利用防水层上的保护层在其早期强度较低时,浇筑底板大体积混凝土;5.14.3在岩基等基层上铺设250㎜厚级配砂石层,作为缓冲层。6.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6.1养护时间:为了保证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加以覆盖和浇水。具体要求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大坝水泥、矿渣大坝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21天。6.2养护方法: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分降温法和保温法两种。降温法,即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用蓄水、洒水或喷水养护;保温法是在混凝土成型后,使用保温材料覆盖养护(如塑料薄膜、草袋等)及薄膜养生液养护,可视具体条件选用。夏季施工时,砼一般可使用草袋覆盖、洒水、喷水养护或喷刷养生液养护。冬期施工时,由于环境气温较低,一般可利用保温材料以提高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和四周温度,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另外亦可使用薄膜养生液、塑料薄膜等封闭料,来封闭混凝土中多余拌合水,以实现混凝土的自养护。但应选用低温下成膜性能好的养生液。养生液要求涂刷均匀,最好能互相垂直地涂刷两道,或用农用喷雾器进行喷涂。7.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为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升温和降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各种材料在各种条件下的湿度影响,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控制。

  7.1测温点的布置。必须内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浇筑的高度,应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测点间距一般为500~800㎜;平面则应布置在边缘与中间,平面测点间距一般为2.5~5m。当使用热电偶温度计时,其插入深度可按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不小于热电偶外径的6~10倍,则测温点的布置,距边角的表面应大于50㎜。采用预留测温孔洞方法测温时,一个测温孔只能反映一个点数据。不应采取通过沿孔洞高度变动温度计的方法来测竖孔中不同高度位置的温度。

  7.2测温制度。在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每2~4h测一次,温度下降阶段每8h测一次,同时应测大气温度。所有测温孔均应编号,进行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测温工作应由经过培训、责任心强的专人进行。测温记录,应交技术负责人阅签,并作为对混凝土施工和质量的控制依据。

  在测温过程中,当发现温度差超过25oC时,应及时加强保温或延缓拆除保温材料,以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差应力和裂缝。

  三.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升温和随之而来的降温过程中,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1.内外温差混凝土内部热量积聚不宜散发,外部则散热较快。无论在升温或降温的过程中,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总低于内部温度。即使在硬化后期水化热散尽,结构温度已接近周围气温,这时若受到寒潮侵袭,气温骤降,结构表面急冷,仍会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造成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就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又称内约束力),当温差大到一定程度,表面的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2.收缩作用温升造成热胀,降温产生冷缩。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因其处于流动状态或只有很低的强度,水化热造成的热胀受到很小的约束,而混凝土硬化后发生收缩(此时还有干缩),将受到地基强大的约束,产生很大的外约束力。这种约束在基础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此时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在基础内部产生裂缝。表面裂缝与内部裂缝叠加起来,形成了贯穿裂缝,造成严重危害。而混凝土是含有多结构的非匀质体,要想其中不出现任何裂缝是不可能的,但必须防止影响结构正常使用的有害裂缝出现,即将裂缝控制在规定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呢?这必须要知道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

  四、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在施工阶段,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膨胀与收缩,而产生裂缝,对于在施工阶段所产生温度裂缝,使其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混凝土由于内部温差而产生应力和应变,另一方面是结构物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应阻止这种应变。一旦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影响这种裂缝产生的因素主要有:

  1.水泥水化热水泥水化热是大体积混凝土中的主要温度因素。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克水泥放出的热量达到502.42J/g,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物一般断面较厚,水泥发出的热量聚集在结构物内部不易散失。实测表明,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为20-30℃,甚至更高,而它在1~3天内放出的

  热量是总热量的一半。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发生在浇筑后3~5天内,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与温度成正比。而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及水泥用量有关,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可能性也越大,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裂缝。

  2.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混凝土内部温度是由于水泥水化热的绝对温度、浇筑温度和混凝土的散热温度三者叠加。其中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直接的联系,外界气温越高,浇筑温度也越高。当温度下降较快,会大大增加外层与内部的温度梯度,从而产生温差和温度应力,这对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3.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基础工程中大体积钢筋混凝土与地基浇筑在一起,当温度变化时,受下部地基的限制,因而产生外部约束力。混凝土在早期温度上升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小,徐变和应力松弛度大,因而压应力较小,但当温度下降时,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若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会产生垂直裂缝。混凝土内部由于水泥水化热而形成中心温度高,热膨胀大,而在中心产生压应力,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钢筋的约束作用时同样会产生裂缝。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混凝土中80%的水分要蒸发,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需的。由于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干缩),这种收缩变形不受约束条件的影响。若有约束,即可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并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加发展。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在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恢复膨胀,几乎达到原来的体积。干湿交替将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很不利的。

  五、防止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

  1.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尽量选用水化热低和安定性好的水泥,并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从实践经验看,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3是可以防止裂缝出现的。

  2.控制石子、砂子的含泥量不超过1%和3%。3.根据施工季节的不同,可分别采用降温法和保温法施工。夏季主要用降温法施工,即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入冰水,一般温度可控制在5-10oC,在浇筑混凝土后采用冰水养护降温,但要注意水温和混凝土温度之差不超过20oC,或采用覆盖材料养护。冬季可以采用保温法施工,利用保温模板和保温材料防止冷空气侵袭,以达到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的目的。4.采用分层分段法浇筑混凝土。分层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的水化热能尽快散失。还可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抗裂能力,使上下两层混凝土在初凝前结良好。也可采用在下层混凝土面上预留沟槽,以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连接。5.作好测温工作,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以使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超过25oC。6.在混凝土中掺加少量磨细的粉煤灰和减水剂,以减少水泥用量。也可掺加缓凝剂,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7.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

  的温度应力。8.改善约束条件。根据工程特点,可以采取某些措施,降低外约束力。例

  如在大体积混凝土下设置滑动的垫层,通常作法是在垫层混凝土上,先铺一层低强度水泥砂浆,以降低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约束力。为了防止护坡桩对混凝土的约束力,还可在大体积混凝土四周与护坡桩之间砌筑隔离墙,既作为模板,又减小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外约束力。

  9.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约束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10.当分层浇筑时,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可建议设计者将温度筋作适当调整。温度筋宜细密,一般用?8钢筋,间距15㎝,双向布筋,这样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力争在浇筑下层混凝土后进行,这样便于混凝土的保温覆盖和保持钢筋的整洁。对于一次绑扎成形的钢筋网架,混凝土下料高度过大时,应采用溜槽或串筒下料,防止混凝土离析。

  11.混凝土中掺加一定数量的毛石。这样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同时毛石还可吸收混凝土中一定的水化热,这是防止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良好措施。

  六、小结

  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材料、设计、施工和维护四个方面加以综合解决。设计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配合成熟的技术措施,抗放兼施,以抗为主,在理论上提出可行的施工工艺和合理的控制措施,在实践操作中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在经济上合理节约;材料的配置和施工组织方面,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确保大体积砼的质量,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规程操作,不断改进操作工艺,加强养护,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进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物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津明.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2】赵志缙,赵帆.高层建筑施工(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九: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暖通空调节能技术运用现状暖通空调节能技术运用现状暖通空调节能技术运用现状近几年社会大众与有关部门开始加强对节能环保的关近几年社会大众与有关部门开始加强对节能环保的关近几年社会大众与有关部门开始加强对节能环保的关注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节能环保宣传推广力度但在建注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节能环保宣传推广力度但在建注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节能环保宣传推广力度但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之中设计人员需要在前期设计时考虑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之中设计人员需要在前期设计时考虑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之中设计人员需要在前期设计时考虑诸多因素并展开多重角度全面剖析暖通空调可能需要设诸多因素并展开多重角度全面剖析暖通空调可能需要设诸多因素并展开多重角度全面剖析暖通空调可能需要设计人员设计若干个方案其实每个设计方案都可能会具备独计人员设计若干个方案其实每个设计方案都可能会具备独计人员设计若干个方案其实每个设计方案都可能会具备独特优势与不足但由于设计方案数量较多相关人员对设计特优势与不足但由于设计方案数量较多相关人员对设计特优势与不足但由于设计方案数量较多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并不能做出全面精准的评价与判断最后就会导致节方案并不能做出全面精准的评价与判断最后就会导致节方案并不能做出全面精准的评价与判断最后就会导致节能技术无法在后续施工环节落实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统建筑的要求高出许多。众所周知,一旦地下水位高于地基深度时,极易出现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沉降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项目建设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地下水处理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深基坑的情况,而深基坑常常会带来地下水渗漏的情况。所以,基坑地下水的处理采取的方法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基坑的施工安全和整个工程建设的工期和工程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1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的来源和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主要有2个来源:第一、地下水渗透。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并为了让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设计时一般采取开挖更深度的基坑来提高其承载力,而基坑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渗漏速度通常成正比例关系,地下水的渗漏量事渗漏速度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降水不及时或措施不妥当,通常造成基坑涌水、涌泥、涌沙渗漏,甚至引起基坑崩塌。第二、积累水量。基坑施工过程中,上层地表的渗水或雨水会不断的积累到基坑,积少成多,如果排水不及时,积水会浸泡基坑,使土体变软,严重的会导致基坑塌陷。

  2基坑施工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下水的问题,人工降水法应用最广泛。在基坑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的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以下分别介绍降水法中的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降水方法。2.1降水法(1)真空(轻型)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基坑的四周或一边埋设井点管深入到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安装输送弯管和集水管,最后水管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连接,启动抽水设备后,地下水通过一系列环节最后从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下。这种方法特点是:机具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沙现象发生、提高基坑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0m/d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沙、坍方等情况使用。(2)喷射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井点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地下水并排走。本法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可达6—20米,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

  快,费用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0m/d的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中使用。(3)管井井点降水法。此法的降水设备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用吸水机通过吸水管将水吸出排走。此法使用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此法适用于渗透水量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导致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真空井点降水法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但管井属于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1.0—200.0m/d)。2.2截水法此法是针对基坑外的地下水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截水帷幕来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通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土墙等施工方法在基坑四周构建一层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厚度和长度要根据基坑壁的土质、渗水量、基坑的深度和基坑等级等因素决定,有时需要辅助施工防护桩或防护墙,让截水帷幕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宜小于1.0×10—6cm/s。截水帷幕分为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和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当采用前一种方法时,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2.3明沟排水法此法最简单,适用于浅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特点是解决较小的渗水和雨水累积基坑中的排水方法。使用此种方法排水时,注意排水沟要挖在基坑的外围,沿着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并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使用这种方法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排水,或者没有注意将排出的水及时排走而发生回灌现象,导致基坑内的水越排越多的情况,造成基坑的浸泡,严重时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塌方。所以,在排降水的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观察排水情况和基坑土体浸泡、沉降、滑移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注意事项

  在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基坑排降水施工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科学合理的排降水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排降水方法。具体来说,根据三种情况来制定排降水的施工方案。a.基坑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的选型;b.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浅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当基坑深度超过3米,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当因降水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c.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避免突涌的发生。②要持续进行排降水。从基础开挖一直到基坑土回填完成都要进行排降水,而且在排降水过程中各个井点要做到持续运转,各个井点要平衡的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同时,要落实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对排降水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井点降水深度不平衡,排出的水回流,基坑边坡土体滑坡、塌陷,开裂,支护体系开裂、位移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解决,或者向施工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会同设计人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③要注意监控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发现新的地方发生地下水渗透时,不能擅自采取排降水的工作,而应该向技术负责人报告,通过专业人员勘察后制定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选择降水方法并制定降水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降水速度符合地下水渗漏的需要,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复核降水情况和降水措施的情况,及时

  地对基坑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基坑降水工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为项目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水一直处于不平衡、浑浊的状态,施工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施工应急预案,使用合适有效的滤网和砂滤料来处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建筑问题。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经常涉及深基坑的情况,基坑排降水自然日显重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排降水的施工技术,采取合适的排降水方法,以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让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花.基坑降水引起的沉降变形时空规律及降水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2]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刘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与变形预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张杰.杭州承压水地基深基坑降压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摘要: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所耗能源巨大,因此受到建筑企业及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为确保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更加节省能源,助力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在设计暖通空调时一定要合理应用节能技术。基于此,对暖通空调节能技术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应明确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原则,清楚其运用现状,并掌握其主要节能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近年来我国整体发展良好,社会各行业发展中所用技术与理念得到一定完善、优化与创新。在现代建筑工程之中,暖通空调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能源逐渐稀缺的趋势下,节能技术研究更加受到重视。现代城市建筑的暖通空调需要消耗50%左右的能源,这就需要建筑行业在设计暖通空调时灵活运用节能技术,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使建筑工程中的暖通空调达成节能环保目标。

  1暖通空调节能技术概

  我国整体发展加快的趋势促使各大城市纷纷开始投入到城市化建设之中,大部分地区都涌现出诸多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之中,暖通空调逐渐变成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主要是因为在一座城市所有的能源消耗总量之中,建筑工程所消耗的实际能源大约是一座城市能源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暖通空调在完成设计与安装后运行时,所消耗的实际能源大约是一座城市能源消耗总量的五分之一,面对这种能源消耗速度与情况,我国能源开始出现缺乏征兆。能源在现代社会中属于战略物资,我国在能源方面的主要来源是煤矿,但由于很多矿石都不具备再生功能,一旦所掌握的能源总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限制未来发展规划的落实,甚至可能在根本上动摇我国发展根基。如果能够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之中适当运用节能技术,便可促使暖通空调不再消耗大量能源,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可以确保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度及洁净度等诸多参数,在与相关部门对暖通空调所提标准完全相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增加暖通空调对能源的利用率[1]。通过一系列有效技术与落实措施加强暖通空调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效果,对于建筑行业、社会发展及人民大众来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暖通空调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原则

  在建筑工程之中设计暖通空调时,为了切实保证暖通空调在完工后的节能效果与效率,实际运用节能技术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运用原则。其一,回收原则。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内部之中,有很多零件或部件自身都具备或可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这种自身作用较大的零件或部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回收,并于回收之后,可以通过重新加工与调整实现循环利用的目的。在实际回收暖通空调中重要零件与部件时,一定要明确区分回收和回用之间的差别,所以这种回收原则并非是没有任何基础与底线,十分随意且规模较大地回收暖通空调中重要零件与部件,在落实回收原则时需要根据零件类型进行合理回收[2]。其二,循环原则。循环原则是以回收原则作为基础的,主要是指在通过回收原则将暖通空调中重要部件与零件回收以后,针对回收零件展开进一步处理,这样便可大幅增加能源在暖通空调中的利用率。简单来讲就是针对暖通空调中没有应用或已经报废的重要零件,展开进一步加工处理,促使没有应用或已经报废的重要零件可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之中循环应用,循环原则可以有效减少回收原则落实时所耗成本,同时增加暖通空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三,节省原则。这主要是指节能暖通空调所用材料与所耗能源,促使暖通空调生产环节中节省大量材料的应用,这样便可直接降低暖通空调生产成本及整个建筑工程所需成本。在这其中也涵盖暖通空调的风机、水泵及冷却等诸多系统,所以在落实节省原则时需要根据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综合性进行。

  3暖通空调节能技术运用现状

  近几年社会大众与有关部门开始加强对节能环保的关注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节能环保宣传推广力度,但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之中,设计人员需要在前期设计时考虑诸多因素,并展开多重角度全面剖析暖通空调,可能需要设计人员设计若干个方案,其实每个设计方案都可能会具备独特优势与不足,但由于设计方案数量较多,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并不能做出全面、精准的评价与判断,最后就会导致节能技术无法在后续施工环节落实。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团队之

  中,有很多设计人员在工作之中并不是十分认真,这就容易导致暖通空调设计方案存有诸多安全隐患与问题,而且在进行设计时,相关单位可能会更加注重建筑所带来的利益,为了让利益最大化,在设计环节就不会灵活运用节能技术,甚至可能为了降低整个工程所需成本,在设计暖通空调时不采用任何节能技术。暖通空调之中没有运用节能技术,就会在后续运转中产生大量能源消耗,不仅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4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主要节能技术

  4.1变频技术

  在设计建筑工程暖通空调时有两种设计方式,分别是变频与定频。其中变频暖通空调自身功能、节能效果与效率会更加优越。这种变频暖通空调主要运用变频节能技术,当建筑之中的暖通空调负荷情况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动时,可以通过风机、水泵及冷水机组等设施减少暖通空调能源消耗量,促使暖通空调在运行状态中也可达到相关的节能标准,通过变频技术可以促使暖通空调节能效果达到30%以上。而且在运用变频技术后,暖通空调之中的变频系统与变风装置会构成变风量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增加建筑居民的舒适性,还能减少暖通空调能源消耗量[3]。如果可以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之中合理运用变频技术,可以切实达成以下几方面节能目的:其一,变频技术能够在暖通空调开始运转之后,针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有效调节,控制暖通空调运转时能源的输出速度与频率,即便暖通空调处于较差环境中变频技术也可以正常对暖通空调进行有效调节,促使暖通空调所耗能源得到彻底控制。其二,在整个建筑所有房间之中都能够自行对暖通空调展开运行操作或调节操作,所有房间之中的暖通空调不会相互约束或限制,帮助建筑居民得到更加舒适的体验与感受。其三,通过变频技术可以将暖通空调对于冷热能源输出速度保持在平衡状态,切实保护暖通空调中水泵和降低冷热能源消耗程度。

  4.2BIM技术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能够促使整个工作过程变得清晰可见,也正因如此,在现代建筑领域之中BIM技术十分常见,而暖通空调也属于建筑工程之中的一部分,如果可以将BIM技术合理运用到暖通空调设计、生产及安装之中,对于暖通空调会起到较大的节能效果。主要是因BIM技术可以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生产及安装环节之中起到集成数据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将原本不受控制的多种因素变为可控因素,当通过BIM技术集成数据时,会在相关软件程序之中安装计算机内核,这样便可利用计算机的计算与分析功能,针对暖通空调能源消耗数据展开全面收集与分析,在整理并确定数据结果后,便可根据最后结果提前确定暖通空调在完成安装后的能源实际消耗量。而且在现代建筑领域之中,暖通空调节能设计、节能生产及节能安装等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如果在暖通空调设计环节就可以及时了解整个建筑相关数据,这对于设计工作而言会起到较大的帮助[4]。例如:在对建筑工程空间与暖通空调运转参数等方面展开设计时,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内所有暖通空调彻底统一,需要在数据上做到实时共享,而通过BIM技术就能提前建立共享平台,这样在设计、生产及安装暖通空调时,就不会因数

  据共享出现问题,从而有效避免暖通空调设计环节出现差异情况,并以此切实达成绿色、节能、环保的暖通空调设计。

  4.3太阳能技术

  在运用节能技术设计建筑工程暖通空调时,太阳能属于一种较为常见且应用广泛的节能技术,主要是因在现代社会中太阳能属于再生能源之中的关键部分,太阳能也是在诸多再生能源之中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因此,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之中合理运用太阳能技术,便可在根本上增加暖通空调的节能效果,并同时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在设计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考虑气候因素时,便可适当运用太阳能技术,促使热水装置能够和暖通空调之间相互转换能源,如果建筑工程对于暖通空调还有其它需求,也可把整个建筑内所有暖通空调都运用太阳能技术,这样暖通空调便可通过太阳能所供应的能源正常运转,在降低暖通空调设计、生产、安装等环节所需成本的同时,可大幅加强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效果与效率,从而保证建筑工程中的暖通空调能够完全符合相关节能标准,帮助城市化建设与发展节省更多能源[5]。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民大众自身现在已具备一定的节能与环保意识,所以在绿色施工、节能环保这种理念诞生后立即为社会大众所注重,建筑行业也开始利用这种理念开展工程施工。在设计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时,如果能够切实应用节能技术,就可以避免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中出现浪费情况,并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与生态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建筑工程暖通空调相关人员在设计阶段需要明确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原则,并更好地将节能技术融入到暖通空调的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韩明.建筑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0(3):554-555.

  [2]刘燕南,遆曙光.建筑暖通空调设计及节能分析[J].节能,2019(11):36-37.

  [3]杨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及设计方法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22):142-143.

  [4]李祥.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节能控制方法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0):49-52.

  [5]陈志伟.建筑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J].绿色科技,2019(10):197-198.

  摘要:过去工业的迅速发展是以生态污染作为代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文章以嘉兴市为例,初步阐述了“海绵城市”理论在景观中的设计方法,研究其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绿道中的运用模式,以期对海绵城市的发展有所贡献。

  海绵城市理论在景观中的设计与运用的建筑工程论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顺应人们建立起绿色城市的发展方向。随着快速城镇化,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建设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1“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海绵城市”理论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不同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其宏观性。后者关于雨水排水的管理办法大多着眼于景观设计和相应的技术革新,缺少对生态系统层次的整体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的是生态优先,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网络,系统的梳理水文网络,支撑起“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景观和水文网络基础之上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实现“海绵城市”的构建。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是一个综合形象的概念,通过建立城市“海绵体”即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方式,使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吸收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减少径流污染负荷,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景观等目标。将各种资源统筹规划,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已经在我国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建设,在未来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海绵城市”目标及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海绵城市”的规划控制目标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结合当地环境现状,合理选用其中一项或几项控制目标。目前,各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大多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为主要规划控制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对于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在传统建设模式中受到伤害的水体或其他环境要利用生态手段恢复。针对具体地区的降水特点,适当增大水域面积,采用透水路面、植草砖、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技术蓄水滞洪,缓解排水压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响较低,并不会破坏城市的水文特征,而且”海绵城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通过建立顺应自然的水循环系统,积蓄雨水、渗透雨水并将其净化、使用,有效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对城市原有水文特征应采取保护措施,保证工程与原有的水文特征够协调工作。

  3“海绵城市”在景观中设计思路

  在“海绵城市”里,城市水系统、绿地是雨水管理中重要的景观因素,同时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平台。城市的水系是城市径流雨水自然排放的重要途径,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合理的布局和建设景观十分重要。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如何全面消除洪涝灾害、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被认同的是作法是将低影响开发和公园绿地规划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水污染和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出发,在水资源流域层面识别生态格局和进行生态诊断。利用GIS分析城市雨水空间分布特征。在区域研究结果之上,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对线性水文网络进行梳理。最后,考虑控制型的详细规划,提出相应的设计方式和控制指标,构建景观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对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降低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设施维护成本。

  4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模式

  传统的城市建设以路面硬化为主。而硬化路面的排水会大大增加排涝压力。由于空气污染和路面污染,初期雨水质量差,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而低影响开发技术尽量把雨水入渗至地面以下。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减少雨水的排放,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现结合嘉兴市绿道工程建设,提出低影响开发技术得应用模式如下:

  4.1慢行道和绿地自身排水

  根据雨水的排放方式分为以下两类。

  方法一:慢行道不设置侧石(或侧石开孔),雨水通过植草浅沟有组织的排放。另外,高堆土绿地泥土不进入慢行道,因而慢行道不积水。植草浅沟设计断面图如图4.1所示。

  方法二:慢行道不设置侧石(或侧石开孔),雨水通过卵石渠有组织的排放,另外,高堆土绿地泥土不进入慢行道,慢行道不积水。卵石渠设计断面图如图4.2。

  4.2源头解决周边硬化路面排水和削减污染

  方案一:通过进行适当的改造,将周边硬化路面的雨水引入绿道内的绿地,可以通过改造人形道侧石(拆除侧石或侧石开口)的形式,将雨水排入绿地。侧石和LTD雨水改造示意图如图4.3。

  同时,在绿地中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内部换填成渗透系数大的材料如砾石、砂、煤渣等),雨水花园中还要设置雨水溢流设施,从而将暴雨时的雨水排入雨水管道或河道。雨水花园设计示意图如图4.4。

  4.3末端解决周边硬化路面雨水污染

  如果绿道的沿线遇到已经建成的雨水管,则可以在雨水管排入河道之前采取一些措施来削减雨水对河道造成的污染。

  方式一:增加物理处理井,比如格栅井、沉砂井或沉淀井等。这种方式适用于场地空间有限,雨水中漂浮物、泥沙含量较多的地区。

  方式二:增加末端雨水塘或雨水湿地。这种方式使用于有较大的场地空间,可有效处理雨水中的COD、氨氮和磷。但需注意有技术措施使雨水塘或雨水湿地内的水进行微循环。

  方式三:在河道内设生态浮岛。这种方式适用于没有空间建设雨水塘或雨水湿地的场所。在河道内设置生态浮岛,通过生态的重新构造,从而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提升景观效果。

  5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可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助于增加城市防洪抗旱能力,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还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通过更好地布局,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将其在景观中进行合理设计和充分利用,更好地将雨洪管理和城市景观绿地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景观在城市中的生态功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2]夏军,翟金良,占车生.我国水资源研究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9).

  [3]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10(18).

  

  

篇十: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统建筑的要求高出许多。众所周知,一旦地下水位高于地基深度时,极易出现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沉降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项目建设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地下水处理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深基坑的情况,而深基坑常常会带来地下水渗漏的情况。所以,基坑地下水的处理采取的方法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基坑的施工安全和整个工程建设的工期和工程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1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的来源和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主要有2个来源:第一、地下水渗透。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并为了让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设计时一般采取开挖更深度的基坑来提高其承载力,而基坑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渗漏速度通常成正比例关系,地下水的渗漏量事渗漏速度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降水不及时或措施不妥当,通常造成基坑涌水、涌泥、涌沙渗漏,甚至引起基坑崩塌。第二、积累水量。基坑施工过程中,上层地表的渗水或雨水会不断的积累到基坑,积少成多,如果排水不及时,积水会浸泡基坑,使土体变软,严重的会导致基坑塌陷。

  2基坑施工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下水的问题,人工降水法应用最广泛。在基坑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的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以下分别介绍降水法中的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降水方法。2.1降水法(1)真空(轻型)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基坑的四周或一边埋设井点管深入到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安装输送弯管和集水管,最后水管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连接,启动抽水设备后,地下水通过一系列环节最后从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下。这种方法特点是:机具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沙现象发生、提高基坑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0m/d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沙、坍方等情况使用。(2)喷射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井点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地下水并排走。本法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可达6—20米,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

  快,费用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0m/d的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中使用。(3)管井井点降水法。此法的降水设备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用吸水机通过吸水管将水吸出排走。此法使用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此法适用于渗透水量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导致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真空井点降水法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但管井属于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1.0—200.0m/d)。2.2截水法此法是针对基坑外的地下水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截水帷幕来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通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土墙等施工方法在基坑四周构建一层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厚度和长度要根据基坑壁的土质、渗水量、基坑的深度和基坑等级等因素决定,有时需要辅助施工防护桩或防护墙,让截水帷幕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宜小于1.0×10—6cm/s。截水帷幕分为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和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当采用前一种方法时,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2.3明沟排水法此法最简单,适用于浅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特点是解决较小的渗水和雨水累积基坑中的排水方法。使用此种方法排水时,注意排水沟要挖在基坑的外围,沿着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并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使用这种方法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排水,或者没有注意将排出的水及时排走而发生回灌现象,导致基坑内的水越排越多的情况,造成基坑的浸泡,严重时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塌方。所以,在排降水的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观察排水情况和基坑土体浸泡、沉降、滑移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注意事项

  在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基坑排降水施工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科学合理的排降水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排降水方法。具体来说,根据三种情况来制定排降水的施工方案。a.基坑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的选型;b.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浅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当基坑深度超过3米,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当因降水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c.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避免突涌的发生。②要持续进行排降水。从基础开挖一直到基坑土回填完成都要进行排降水,而且在排降水过程中各个井点要做到持续运转,各个井点要平衡的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同时,要落实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对排降水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井点降水深度不平衡,排出的水回流,基坑边坡土体滑坡、塌陷,开裂,支护体系开裂、位移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解决,或者向施工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会同设计人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③要注意监控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发现新的地方发生地下水渗透时,不能擅自采取排降水的工作,而应该向技术负责人报告,通过专业人员勘察后制定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选择降水方法并制定降水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降水速度符合地下水渗漏的需要,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复核降水情况和降水措施的情况,及时

  地对基坑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基坑降水工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为项目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水一直处于不平衡、浑浊的状态,施工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施工应急预案,使用合适有效的滤网和砂滤料来处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建筑问题。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经常涉及深基坑的情况,基坑排降水自然日显重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排降水的施工技术,采取合适的排降水方法,以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让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花.基坑降水引起的沉降变形时空规律及降水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2]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刘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与变形预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张杰.杭州承压水地基深基坑降压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摘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着力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筑节能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大量教学实例,将实践案例引入建筑节能课程教学不失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采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设计建筑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对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外墙和屋顶部位进行改造,重新建模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能耗模拟,验证结构及材料节能设计效果,提高节能效率,对围护结构各节点处进行了结露分析,得到良好传湿状况下的围护结构设计模型,求解设计建筑的全年及逐时冷热负荷值,依据冷热负荷值的分布情况,可以指导后期室内热湿处理设备的选型与运行,达到良好的建筑设备节能处理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节能;模拟计算软件;节能设计;能耗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促使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量的大幅增加,而在能源消费量中建筑能源消耗占30%以上。能源的消耗、气候的变化、大气的污染,严重影响到我国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筑节能领域不仅是为解决能源的日益短缺做出贡献,更是要

  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做出贡献,所以大力推进绿色节能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发展时期,伴随而来的是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强劲的发展,建筑能源消耗的比例将会持续增加。根据数据统计,中国的建筑能源消耗占消费能源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10%提高到2015年的30%,并且还会持续上升到35%左右,甚至会超过35%。因此开展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工作必将会成为影响能源的安全利用、优化能源取用的产业结构、充分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贯彻我国实施资源利用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同纬度许多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季节温差较大,并且南方的建筑外环境中空气湿度较高,而在这样的高热高湿的建筑室外热环境下,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及传湿性能却不及许多发达国家。致使后期只能利用建筑设备处理室内的热湿环境才能达到室内人体舒适的要求,而使用建筑设备的施工及运行要消费大量的能源。这一问题为学界所关注,许多学者在围护结构节能方面做了研究[1-9]。建筑节能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综合性较强、多学科内容高度交叉的一门课程,不仅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学等工科知识,而且和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紧密相关[10-13]。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实践内容,但是由于学时所限,没有过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笔者针对建筑节能课程中最基本的节能处理,即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将软件模拟计算融入案例教学中,使学生初步了解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软件使用方法的同时,将节能理念、方法及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既掌握节能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墙体和屋顶等部位建筑节能综合设计分析及应用的能力。

  1墙体和屋顶节能优化设计

  研究采用的是PKPM建筑节能设计软件,该软件有建模、编辑模型、节能设计、节能计算等模块。为了使课程中的所举案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设计了一幢五层办公建筑如图1所示。建筑模型围护结构材料及其热工参数,如表1所示;开展了对建筑模型中外墙和屋顶结构的保温性能优化。优化方法是利用新的倒置式屋顶替代原来的平层屋顶,并且在屋顶表面铺设绿色植物,根据墙体围护结构的不同朝向变换保温板的厚度[14]。选取表1中相关的材料在节能软件中进行了改造后建模,开展了建筑能耗模拟计算分析,并且对比分析了原来的标准建筑能耗。

  2外围护结构结露分析

  在分析建筑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时,选取了20万个温度节点,详细获取了关于温度的分布、边界热流强度及露点温度等信息的充分研究数据。通过计算获得热桥节点处温度场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中直接可以得到不同节点处内表面最低温度值所在之处(而此处的温度值如果应用建筑节能理论公式进行计算获取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各节点的内表面,当知道最低温度值处,可以和该处的露点温度值进行比较,依据此表面最低温度值是否低于露点温度值来判定是否会发生内表面冷凝,如图2中的a图可以在软件中通过坐标定标外墙-屋顶节点处的温度值为17.8℃,而露点温度值为14.6℃,所以外墙-屋顶节点处不会发

  生内表面冷凝情况。以此类推分析图2中的b、c、d、e、f图节点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关系情况,如果通过比对分析某处出现了内表面冷凝,则后期可以针对此处更好地加强保温处理设计,从而可以预防各热桥节点内发生表面冷凝现象。

  3传热量及逐时负荷模拟分析

  一般在节能计算软件中,有的模块是可以对建筑进行能耗分析的[15]。根据该建筑物所在地区,可以查阅到该地建筑气候分区的数据,并依据国家规范或当地规范建筑节能目标的要求,对由各种不同材料构成和使用设备不同的多种建筑模型进行热工性能的计算,对一年的逐时负荷进行能耗模拟计算,比较得到设计建筑相对于参照建筑各指标的降低率,从而在最终的能耗效果上给出相对节能率,并且可以用来判断不同建筑设计模型的优劣。图3为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年负荷大小的比较图。在相同的供暖和空调设备运行情况下,计算模拟软件可以得到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建筑的负荷,如表2所示。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在优化外墙、屋顶、外窗等结构后,负荷出现降低,且降低幅度可以达到25.16%。通过表2和图4分析对比可以获知,设计建筑相对于参照建筑的各分项传热量,包括外墙、屋顶、外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外墙部位大约降低了37.21%,房屋顶部大约降低了46.58%,外窗部位大约降低了35.91%,降低传热量的效果比较显著。从图5和图6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负荷对比,可以得到设计建筑相对于参照建筑在一年中各月份的负荷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图5中,五月份过后,冷负荷增加迅速,大约到七八月份达到了冷负荷的最高值。而由图6所示,可以看出在一年中七八月份是所需供热量值最低的时间段,而从十二月份直到来年的一到三月份这个时间段,如果要保证人体对建筑室环境舒适度的需求,就需要向建筑室内供给大量的热量。由图表的统计数据状况,能够相对比较清晰地获知:当需要满足人体对室内环境相对舒适要求的条件时,建筑物室内环境所需要设备供应的最大冷、热量值,以及可以预测达到该值所需时长,这些结论对于后期该建筑物在满足人体舒适、健康并且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或是很好的工作效率的要求下需要处理室内空气热湿的制冷、采暖等设备的选型方案,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图7和图8可知建筑室内冷热负荷的逐时变化情况,以及建筑物的最大冷热负荷值的大小和发生的时间,这些信息可以很好地指导空气调节器、采暖等设备的选用,防止在选用的制冷、采暖等设备器件选型上出现选小或者选大的现象,对降低该建筑物的总体投入费用给予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将设计的建筑与参照的建筑进行全年负荷运行效果的比较时,也给出了屋顶、外窗、外墙等部位的传热系数值的大小。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用倒置式和绿色屋顶代替原来的平屋顶,屋顶的传热系数降低了35.55%。外墙部位通过朝向和墙体保温层的厚度的改变,并且在外墙的外表面喷涂阻隔传热性能的增加热阻的涂料,从而降低外墙的传热系数,如表3所示。

  4结论

  结合建筑节能课程中需要讲解的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墙体和屋顶等)设计工程案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讲解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知识,利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对设计建筑和参考建筑中的传热阻、传热系数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可以从理论知识分析和实践内容两方面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建筑节能设

  计,采用PKPM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对设计建筑进行能耗模拟,验证节能设计效果,提高节能效率,求解全年及逐时冷热负荷值,指导设备的选型与运行。总之,在建筑节能课程中运用节能模拟软件对屋顶、外墙、外窗等围护结构部位进行的建筑节能情况的分析研究,既促使学生掌握了相关围护结构建筑节能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对建筑节能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增高,对于周围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也越来越看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建筑物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环保,不仅要求建筑物的结构新颖多样,而且造型也应当美观大方。这种对建筑物的高要求高标准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就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形势来说,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是影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针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成本管理

  全球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水平,使人们对生活中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将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挑战在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也会有所要求,因此,就需要建筑工程投入大量的手段和技术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本文将从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入手,了解影响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出合理的办法以供参考。

  1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

  建筑工程的整个实施或呈相对复杂,它是由很多建筑主体共同完成的一个大型的综合项目的过程,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包含许多细小的环节,因此,在整个建筑过程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和因素,这将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作为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应当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管控,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1.1人为因素

  施工人员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实施者,对于工程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完成建筑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项目部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共同努力。因此,在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人员质量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习惯,从而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整个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应当重视项目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为整个项目质量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材料因素

  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建筑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只有当对每个环节的建筑材料的选择,都符合设计的要求和相关标准,整个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应当做好材料的采购和质量检测工作,对于材料的来源以及性能应当做好审查工作,从而提高材料使用的可靠性,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1.3机械设备因素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很多环节都需要建筑设备辅助完成,因此,机械设备的选择是整个建筑工程保持效率和质量的保障在选择建筑设备时,应当结合整个施工条件以及施工工艺进行选择,对建筑设备的类型和参数进行筛选,从而选择适合整个建筑工程的建筑设备,并且在对建筑设备进行使用和养护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维护工作,从而确保机械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从而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4方法因素

  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的确定,是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三个关键手段。这三种方式的确定,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因此,在对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技术的选择以及工艺流程的确定,这三个方面的选择都应当以工程质量为选择依据,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承办方的要求。

  1.5环境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应当对建筑工程所在的地理环境进行勘测和了解,通过对环境的勘测和了解,预判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防范措施,通过协调规划相关部门,从而确保整个建筑工程在良好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并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出预判,制定好解决措施,从而保证整个施工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2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

  2.1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是以外包的形式施工,而承担施工的企业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或非专业企业,因此,在对工程的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式,传统的质量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管理漏洞,并且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相对封闭,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对于整个建筑工程并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从而对于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有效遏止,使整个工程的质量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2缺乏质量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施工团队对于质量控制的管理意识较为缺乏,在人员管理、团队配合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部分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对于质量控制缺乏基础的意识,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只关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不关注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监管,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节约工程开支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这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较差,经常会出现在施工过程中,不按照施工要求施工的现象,而这些不按要求的操作方式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极大的安全隐患,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2.3施工技术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是以农民工为主,他们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较为频繁,再加上自身素质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不符合操作标准的现象,这种落后的施工技术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在我国建筑市场中,一直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作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标准。因此,在制定建筑工程的质量工作目标时,应当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规定,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在质量控制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使整个建筑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就必须紧紧抓住质量目标,制定目标开展以及目标到过程控制等各个环节。通过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市相关部门担负起各自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质量管理的职责,从而确保制定的管理目标能够有效地实现。

  3.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素质培养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对施工队伍进行筛选,选择劳务作业思想积极、工作态度端正、做工仔细的施工团队,从而为施工质量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在选定施工团队后,应当对施工团队进行技术培训,严格落实上岗前的三级教育培训。使每个施工团队在施工之前都符合建筑工程队施工团队的技术要求并通过工作考核的方式,给予满足考核的人员物质奖励,从而调动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施展,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得到有效的保障。

  3.3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筛选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严格筛选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是对建筑工程质量保证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材料的规格、型号以及化学、物理各项指标的筛选,选择出符合建筑工程建筑需求的建筑材料,并且在建筑工程验收的过程中,应当做好二次抽样的准备,从而避免部分生产商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监管单位应当对建筑材料做好抽查、取样、记录工作,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材料进行定期的抽测,从而确保建筑材料符合施工,要求为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也逐渐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之间的工作过程,特别是在目前各个建筑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生化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执法部门的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过程更加完善,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

  4结语

  结合上述分析,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关键所在。虽然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质量控制的问题,但是,通过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以及加强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管力度,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从而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做到有效防范,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承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关键要素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P.181-182.

  [2]刘彬,刘伟.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13):2346.

  [3]彭红兵,李舸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关键要素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6).

  [4]刘克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21):24,96.

  

  

篇十一: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及其技术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也得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尤其在混凝土方面的施工技术。混凝土的体积由几百立方米已经发展到了几万立方米。因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建筑的箱基、笩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这些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由于其体积大,表面积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部温升比较快,当混凝土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以如何选择施工工艺,采取哪些技术措施,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裂缝技术措施

  1

  目

  录

  一、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的特性………………第3页

  1、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第3页

  2、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第3页

  二、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第4页

  1、大体积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第4页

  2、大体积混凝泥土配合比设计考虑原则………第5页

  3、设计步骤………………………………………第6页

  4、施工准备………………………………………第6页

  5、施工工艺………………………………………第6页

  6、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第8页

  7、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第8页

  三、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第8页

  1、外温差………………………………………第9页

  2、收缩作用………………………………………第9页

  四、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第9页

  1、水泥水化热……………………………………第9页

  2、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第9页

  3、混凝土结构的约束……………………………第9页

  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第10页

  五、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第10页

  六、小结………………………………………………第11页

  2

  一、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的特性

  1、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我国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美国混凝土协会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规定为:“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裂。”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的定义是:“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c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从上述两国的定义可知:大体积混凝土不是由其绝对截面尺寸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是否会产生水化热引起的温度收缩应力来定性的,但水化热的大小又与截面尺寸有关。我国有的规定认为,当基础边长大于20m,厚度大于1m,体积大于400m³时,称为大体积混凝土。一般认为当基础尺寸大到必须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混凝土部所产生的温差,合理解决混凝土体积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力图控制裂缝开展到最小程度。这种混凝土才称得上大体积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大体积混凝土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大区段为单位进行浇筑施工,每个施工区段的体积比较厚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结构部温度升高,冷却时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很容易出现裂缝,怎样防止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在基础工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如使用水化热比较小的水泥,参加适量的粉煤灰,使用单位水泥用量少的配合比,控制一次浇筑的高度和浇筑的速度以及人工冷却控制温度等。在大体积混凝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从事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应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物理性能,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应力状态对结构的影响,认识混凝土材料一系列的特点,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在结构设计上,为改善大体积混凝土的外约束条件以及结构薄弱环节的补强,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施工技术上,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施工季节的选定和测温、养护方面,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有效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在施工组织上,编制确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制定合理周密的技术措施,采取全过程的温度检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产生温度裂缝,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外温差控制指标,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根据日本的施工经验,一般控制在25℃以,也有的工程控制在30℃获得成功。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根据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证明:混凝土的温升和温差与表面系数有关,单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75cm以上,双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100c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外的最大温差预计超过25℃,应该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全国很多一、二线城市以及大部分三线城市中,大批的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相继被建造。这些建筑物的基础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通过这些工程的实践,促进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主要是:2.1在设计上,为改善大体积混凝土的外约束条件以及结构薄弱环节的补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3

  2.2在施工技术上,从选材、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施工季节的选定和测温养护等,采取一些综合的措施,有效地克服了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2.3在施工组织管理上,为了解决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浇筑量大的问题,在精心组织、协调指挥下才用了集中搅拌、罐车运输,泵送混凝土等技术。

  二、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施工

  1、大体积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1.1水泥水泥水化热是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温度因素。因此水泥应选用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当拌制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必须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延缓水化热的释放。为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要尽量降低水泥用量。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掺用粉煤灰或矿粉以降低水化热。a.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低热或中热的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b.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量大,水泥用量多,水泥供应难以做到按施工要求的品种标号一次性进场,因此要加强水泥进场的检验和试配工作。1.2外加剂在的体积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各种外加剂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温升是一种有效地方法。大体积混凝土中常用的外加剂品种功能如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减水剂以及其他多种功能如减水、缓凝、引气等复合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之所以采用缓凝型减水剂,主要目的在于延缓水泥水化热速度,推迟热峰出现时间,降低最高温度峰值并减少总的发热量,以减少混凝土因温度而引起的裂缝。同时,由于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有利于浇筑和捣实大体积混凝土时不致形成施工冷接缝,有利于延长振动时间或扩大振动围。1.3集料一般选用结构致密,并且有足够的优良集料(特别是粗集料),具体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除此之外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3.1有害杂质。拌制混凝土的集料要求洁净而不含杂质,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砂石属于天然材料,长混入一些有害物质如云母、粘土、淤泥等。特别是一些有机杂质、硫化物及硫酸盐,它们对水泥有腐蚀作,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若使用混有碱活性反应的集料浇筑成混凝土后,在潮湿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膨胀,便会发生开裂和剥落现象,并导致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1.3.2集料品种和粒径要求。砂子按其平均粒径和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等细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宜使用粗砂或中砂。石子有碎石和卵石。当配合比相同时,碎石混凝土强度较高,抗裂性较好。当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同时,坍落度也相同时,卵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较少。对于抗裂性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当无碎石时也可以将卵石人工压碎。石子按其最大粒径分为粗中细三类。当所用的石子最大粒径较大时,混凝土的密实性较好,并可以节约水泥;但为了便于捣实,石子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也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1.3.3含泥量的要求。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把含泥量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提出来。因为过多的含泥量不仅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又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对抗裂性特别有害。为此。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标准规定,砂中含泥量<3%;石子<1%。

  4

  1.3.4石子级配。石子级配的好坏,对节约水泥和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有很大的关系。石子级配有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之分,而连续级配因大小颗粒搭配较好,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好。不易出现离析现象。连续级配是常用的级配方法。有关间断级配的石子,其颗粒尺寸的大小是不联系的。有意的去删去中间尺寸的粒径造成颗粒尺寸级配的间断。大颗粒和小颗粒之间有相当大的“空挡”,因而可以减少颗粒间的干扰。大颗粒间的空隙,由很多小的石子来填充,可使空隙减小,密实性增加,因而可以节约水泥。但中断级配加工困难,施工时如无强力振动或采用低流动性的混凝土时,容易发生离析现象。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工程中,一般不推荐使用。而在实际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连续级配的石子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普遍使用的。

  2.大体积混凝泥土配合比设计考虑原则2.1水泥的用量。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条件,应提高掺和料及集料的含量,以降低煤m³混凝土水泥用量,在施工条件许可的围,应尽可能的降低用水量,从而少用水泥,就能减少水泥的总发热量。以降低混凝土部的最高温度。这是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中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低热和中热的矿渣、火山灰水泥,水泥用量宜控制在260—320Kg/m³。并且尽量利用混凝土60天或90天的后期强度,以满足减少水泥用量的要求,但须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和满足施工荷载的要求。2.2谨慎掺用外加剂。大体积混凝土应掺用缓凝剂、减水剂和减少水泥水化热的掺和料。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掺用外加剂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2.1必须事先适配。种外加剂对不同矿物组成及不同含量的水泥,其效果不完全一样,环境气温、施工条件对某些外加剂的作用也有影响;各种外加剂工厂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也不尽相同。为此,在工程中选用某种外加剂之前,应该对产品进行必要的验证试验。2.2.2严格控制掺入量。缓凝剂、缓凝减水剂及缓凝高效减水剂的掺量应根据环境气温、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运输距离、停放时间、强度等来确定。对于不溶于水的缓凝剂或缓凝减水剂,以干粉掺入到混凝土拌和料中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2.2.3石膏的应用。用硬石膏或工业副产品石膏作调凝剂的水泥,掺用糖钙及木钙类等缓凝剂常常会引起速凝故应先作水泥适应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3和易性要求。大体积混凝土多数采用集中搅拌站供料。由于受运输、浇筑、振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这样情况下,混凝土的坍落度除了按照结构种类、振动方法考虑之外,尚需补充以下实验:2.3.1不同停置时间及气温条件,对混凝土拌合物水分的损失与坍落度的影响。2.3.2不同停置时间及气候条件,对混凝土拌合物热量(或冷量)损失的影响。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使用的材料和现场环境通过适配确定。一般要求水泥用量宜控制在260—300Kg/m³,水灰比应≤0.6,砂率应控制在0.33—0.37(泵送时宜为0.4—0.45)。坍落度应根据配合比要求严格控制,当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时,坍落度的增加应通过调整砂率和掺用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解决。严禁在现场随意加水,以增大坍落度并应控制在10——14cm为宜。确保混凝土振动后里实外光,强度合格。当水泥用量与坍落度(相对应的水灰比)发生矛盾时,应适当

  5

  增大坍落度指标,调整水灰比,并与外加剂相匹配。不用外加剂和掺和料的大体积混凝土不可能是优质的。

  3.设计步骤按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执行。4.施工准备工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如冰、冰水箱(池)、真空吸水设备、水泵、测温设备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其编制的原则和主要容如下:4.1编制的原则4.1.1在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原则下,采用分层分块浇筑时,尽量减少浇筑块在硬化过程中的外约束,分层的时间间隔做到既有利于散热,又考虑到底层对上层的约束。4.1.2控制外温差,加强养护,防止产生贯通裂缝和其它有害裂缝。4.2编制的主要容4.2.1根据减少约束的要求,确定分层分块的尺寸及层间、块间的结合措施。4.2.2通过热工计算,确定混凝土入模温度以及对材料加热或降温的措施。4.2.3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筑的方案。4.2.4制订混凝土的保温方案。4.2.5明确对混凝土的测温方案。4.2.6有关保证工程质量、方案。5.施工方案5.1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一般宜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即最高气温≤30ºC时为宜。气温大于30ºC时,应周密分析和计算温度(包括收缩)应力,并采取相应的降低温差和减少温度应力的措施。5.2混凝土的配制,应严格掌握各种原材料的配合比,其重量允许误差为:水泥、外掺合料+2%;粗、细骨料+3%;水、外加剂溶液+2%。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起到卸料止,一般应不少于1.5~2min。雨季施工期间,应勤测粗细骨料的含水量,并随时调整用水量和粗细骨料用量。5.3搅拌后的混凝土,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入模浇筑。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灰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如发生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人工二次拌合后方可入模。5.4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应根据整体连续浇筑的要求,结合结构物的大小,钢筋疏密,混凝土供应条件(垂直与水平运输能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如下三种方法:5.4.1全面分层法。在整个结构,采取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做到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开始浇筑第二层时,已施工的第一层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这种方案适合用于结构物的平面尺寸不太大的工程,施工时宜从短边开始推进;也可分为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5.4.2分段分层(分块分层)。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施工时混凝土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到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

  6

  5.4.3斜面分层。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的3倍。施工时将混凝土由底部一次浇筑到顶,让混凝土自然地流淌,形成一定的斜面。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此时向前推进的浇筑混凝土摊铺坡度应小于1:3,以保证分层混凝土之间的施工质量。这种方案很适应混凝土泵送工艺,可免除混凝土输送管的反复拆装。

  5.5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大体积混凝土最好选择在春秋季节施工,以降低入模温度。如果在夏季施工,最好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再者浇筑混凝土时最好不要让混凝土在太阳下直接暴晒。施工过程中可在砂石堆场、运输设备上搭设简易的遮阳装置或覆盖草簾等隔热材料,同时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也可将自来水预先放入地下储水池中降温。以上措施可以组合采用,使入模温度控制在25℃以下。

  5.6控制混凝土下料高度。混凝土自高处自由下落高度超过2m时,应沿串筒、溜槽、溜管等下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漏斗和串筒的布置应根据浇筑面积、浇筑速度和摊平混凝土堆的能力而定,其间距不得大于3m,布置方式为交错式或行列式。

  5.7当基础底板厚度超过1.3m时,应采取分层浇筑,分层厚度宜为0.6-1.0m对于大块地板在平面上应分成若干块施工,以减少收缩和温度应力,有利于控制裂缝一般分块最大尺寸宜为30m左右。

  5.8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混凝土发生泌水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水泥品种、加水量、砂率、振动等情况有关,混凝土中加水量过多,结构物厚度较大以及过分振捣等都易混凝土表面形成泌水层。这种混凝土在硬化后表面酥软,脱皮起砂,强度较低;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来说,由于混凝土采取分层浇筑,上下层施工的间隔时间可能较久,虽然要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前,因此分层之间更易产生泌水层;这对混凝土的密实性和结构的整体性都是非常有害的。

  解决的办法一般可以在结构物四周侧模底部开设排水孔,使其多余水分从孔中自然排走,然后汇集到集水井中,再用水泵抽出基坑中的水。在混凝土下料时,应使中间的混凝土高于四周的混凝土。经过振捣后,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比较容易从侧模预留孔中排走。

  5.9施工缝的处理。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其底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可以通过同等条件下养护的试块试验决定);在底层混凝土的表面,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或软弱的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但不得有积水);在浇筑前,施工缝处应宜铺10——15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并应细致捣实,是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5.10加强易裂部位控制。在混凝土易裂部位埋设应力应变传感片,直接测试拉应力,以便对易裂部位采取适宜的控制措施,调节养护条件,保证温度梯度,确保混凝土不裂缝。在基础面筋上加设钢丝网片或小直径钢筋网,以提高混凝土便面抗裂性。

  5.11混凝土表面处理。大体积混凝土中,表面水泥砂浆比较厚,在混凝土浇筑后要认真处理,一般可在初凝前1—2小时,先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在初凝前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并用木抹子打磨压实,以闭合收缩裂缝,约12-14h后,才可覆盖湿草袋等物养护。

  5.12加强混凝土的测温工作。为可以及时掌握混凝土部的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应在大体积混凝土埋设若干个测温点,测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升,和混凝土表面下100mm处表面温度,等1-5d每2h测温一次,第6天后,每4h

  7

  测温一次,测致温度稳定为止。5.13混凝土应采取机械振捣。振捣棒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

  宜将振捣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振动均匀。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以20-30s为宜,但还应适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准。分层浇筑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c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捣时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每振捣完一段,应随机用铁锹摊平拍实。

  5.14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外约束,浇筑前宜在底板设置滑移层。为了减少分块间后浇缝处钢筋的连接约束,应将钢筋的连接设置在后浇缝处(在设计允许的前提下)。设置滑移层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5.14.1在基层设置沥青油毡层或其它类似做法5.14.2利用防水层上的保护层在其早期强度较低时,浇筑底板大体积混凝土;5.14.3在岩基等基层上铺设250㎜厚级配砂石层,作为缓冲层。6.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6.1养护时间:为了保证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加以覆盖和浇水。具体要: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大坝水泥、矿渣大坝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21天。6.2养护方法: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分降温法和保温法两种。降温法,即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用蓄水、洒水或喷水养护;保温法是在混凝土成型后,使用保温材料覆盖养护(如塑料薄膜、草袋等)及薄膜养生液养护,可视具体条件选用。夏季施工时,砼一般可使用草袋覆盖、洒水、喷水养护或喷刷养生液养护。冬期施工时,由于环境气温较低,一般可利用保温材料以提高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和四周温度,减少混凝土的外温差。另外亦可使用薄膜养生液、塑料薄膜等封闭料,来封闭混凝土中多余拌合水,以实现混凝土的自养护。但应选用低温下成膜性能好的养生液。养生液要求涂刷均匀,最好能互相垂直地涂刷两道,或用农用喷雾器进行喷涂。7.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为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升温和降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各种材料在各种条件下的湿度影响,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控制。7.1测温点的布置。必须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浇筑的高度,应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测点间距一般为500~800㎜;平面则应布置在边缘与中间,平面测点间距一般为2.5~5m。当使用热电偶温度计时,其插入深度可按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不小于热电偶外径的6~10倍,则测温点的布置,距边角的表面应大于50㎜。采用预留测温孔洞方法测温时,一个测温孔只能反映一个点数据。不应采取通过沿孔洞高度变动温度计的方法来测竖孔中不同高度位置的温度。7.2测温制度。在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每2~4h测一次,温度下降阶段每8h测一次,同时应测大气温度。所有测温孔均应编号,进行混凝土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测温工作应由经过培训、责任心强的专人进行。测温记录,应交技术负责人阅签,并作为对混凝土施工和质量的控制依据。在测温过程中,当发现温度差超过25ºC时,应及时加强保温或延缓拆除保

  8

  温材料,以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差应力和裂缝。

  三.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升温和随之而来的降温过程中,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1.外温差混凝土部热量积聚不宜散发,外部则散热较快。无论在升温或降温的过程中,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总低于部温度。即使在硬化后期水化热散尽,结构温度已接近周围气温,这时若受到寒潮侵袭,气温骤降,结构表面急冷,仍会产生外温差。这种温差造成部和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就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又称约束力),当温差大到一定程度,表面的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2.收缩作用温升造成热胀,降温产生冷缩。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因其处于流动状态或只有很低的强度,水化热造成的热胀受到很小的约束,而混凝土硬化后发生收缩(此时还有干缩),将受到地基强大的约束,产生很大的外约束力。这种约束在基础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此时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在基础部产生裂缝。表面裂缝与部裂缝叠加起来,形成了贯穿裂缝,造成严重危害。而混凝土是含有多结构的非匀质体,要想其中不出现任何裂缝是不可能的,但必须防止影响结构正常使用的有害裂缝出现,即将裂缝控制在规定允许的围之。而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呢?这必须要知道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

  四、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在施工阶段,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膨胀与收缩,而产生裂缝,对于在施工阶段所产生温度裂缝,使其部矛盾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混凝土由于部温差而产生应力和应变,另一方面是结构物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应阻止这种应变。一旦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影响这种裂缝产生的因素主要有:

  1.水泥水化热水泥水化热是大体积混凝土中的主要温度因素。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克水泥放出的热量达到502.42J/g,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物一般断面较厚,水泥发出的热量聚集在结构物部不易散失。实测表明,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为20-30℃,甚至更高,而它在1~3天放出的热量是总热量的一半。混凝土部的最高温度多发生在浇筑后3~5天,当混凝土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与温度成正比。而混凝土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及水泥用量有关,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可能性也越大,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外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裂缝。2.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混凝土部温度是由于水泥水化热的绝对温度、浇筑温度和混凝土的散热温度三者叠加。其中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直接的联系,外界气温越高,浇筑温度也越高。当温度下降较快,会大大增加外层与部的温度梯度,从而产生温差和温度应力,这对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3.混凝土结构的约束

  9

  基础工程体积钢筋混凝土与地基浇筑在一起,当温度变化时,受下部地基的限制,因而产生外部约束力。混凝土在早期温度上升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小,徐变和应力松弛度大,因而压应力较小,但当温度下降时,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若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会产生垂直裂缝。混凝土部由于水泥水化热而形成中心温度高,热膨胀大,而在中心产生压应力,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钢筋的约束作用时同样会产生裂缝。

  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混凝土中80%的水分要蒸发,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需的。由于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干缩),这种收缩变形不受约束条件的影响。若有约束,即可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并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加发展。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在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恢复膨胀,几乎达到原来的体积。干湿交替将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很不利的。

  五、防止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

  1.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尽量选用水化热低和安定性好的水泥,并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从实践经验看,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3是可以防止裂缝出现的。

  2.控制石子、砂子的含泥量不超过1%和3%。3.根据施工季节的不同,可分别采用降温法和保温法施工。夏季主要用降温法施工,即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入冰水,一般温度可控制在5-10ºC,在浇筑混凝土后采用冰水养护降温,但要注意水温和混凝土温度之差不超过20ºC,或采用覆盖材料养护。冬季可以采用保温法施工,利用保温模板和保温材料防止冷空气侵袭,以达到减小混凝土外温差的目的。4.采用分层分段法浇筑混凝土。分层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的水化热能尽快散失。还可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抗裂能力,使上下两层混凝土在初凝前结良好。也可采用在下层混凝土面上预留沟槽,以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连接。5.作好测温工作,控制混凝土的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以使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超过25ºC。6.在混凝土中掺加少量磨细的粉煤灰和减水剂,以减少水泥用量。也可掺加缓凝剂,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7.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8.改善约束条件。根据工程特点,可以采取某些措施,降低外约束力。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下设置滑动的垫层,通常作法是在垫层混凝土上,先铺一层低强度水泥砂浆,以降低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约束力。为了防止护坡桩对混凝土的约束力,还可在大体积混凝土四周与护坡桩之间砌筑隔离墙,既作为模板,又减小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外约束力。9.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约束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部温度。10.当分层浇筑时,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可建议设计者将温度筋作适当调整。温度筋宜细密,一般用Ø8钢筋,间距15㎝,双向布筋,这样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力争在浇筑下层混凝土后进行,这样便于混凝土的保温覆盖和保持钢筋的整洁。对于一次绑扎成形的钢筋

  10

  网架,混凝土下料高度过大时,应采用溜槽或串筒下料,防止混凝土离析。11.混凝土中掺加一定数量的毛石。这样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同时毛石还可

  吸收混凝土中一定的水化热,这是防止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良好措施。

  六、小结

  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材料、设计、施工和维护四个方面加以综合解决。设计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配合成熟的技术措施,抗放兼施,以抗为主,在理论上提出可行的施工工艺和合理的控制措施,在实践操作中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在经济上合理节约;材料的配置和施工组织方面,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确保大体积砼的质量,严格按照施工规、规程操作,不断改进操作工艺,加强养护,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基础工程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进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物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津明.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机械工业

  【2】志缙,帆.高层建筑施工(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

  11

  

  

篇十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21合理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和人员配备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对施工图纸和现场情况进行严谨的研究并结合企业的施工经验机械设备施工技术水平以及施工管理水平等进行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设计和人员配备施工方案是工程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施工的纲领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还能够对工期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在合同要求的工期内完成工程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一:项目管理论文范文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每项工程都是有一定风险的,虽然我们无法预知风险,然而这个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也是每个施工企业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文章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先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定义出发,明确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内和外延,其次针对笔者在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经验,分析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最后对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阐述。

  论文关键词工程风险,风险管理,建设工程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概述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

  风险管理,即对潜在的各类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预估,从而结合相应的情形采取应对措施,也就是尽可能做到事前防范,或者在客观上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找到卓有成效的弥补办法,从而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或有惊无险化险为夷。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可能碰到不能预知的内外部的各类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大家称为工程风险。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项是立项人员以现实的技术、管理和组织为基础,结合未来的情形如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等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进而作出预判,前述因素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虽然人们期望的是在立项的研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详细而全方位的预期,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现实往往差强人意,而由于情况的多变性、随机性以及人们的有限理性,一般是达不到囊括所有的项目风险的,因此项目风险的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这也是本文要达到的核心目的——通过项目风险的过程管理,将风险控制到尽可能最小的范围,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变革,更是思维的革新。

  二项目风险的特征及识别

  1.项目风险的特征

  1客观存在性。大家都清楚项目风险是伴随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因为导致项目风险的各类风险的因素客观存在的缘故,一旦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达到触发点,风险便会产生。虽然人们都希望能够有效控制甚至杜绝风险的发生,然而完全要达到消灭项目风险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下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发生的条件和几率进行改善,从而降低损失。

  2偶发性与规律性并存。某一风险的发生,都是各种条件和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

  合结果,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现象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个别风险事件的发生也许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寻,但根据统计学原理,如果对大量风险事件资料的统计分析与研究,会很惊奇发现风险的发生也是有章可循,当然前提是研究的样本足够大。只有掌握风险发生的规律性,我们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人为的掌控,不至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发状况时束手无策,也就是说只有在掌握风险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才是科学的风险管理。

  3多样性。作为大型项目的建设工程,它有实施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困广、涉及的风险因素数量和种类繁多等特点,因此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应对各种名目繁多的风险,这一现象也更加剧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但是也提醒风险管理者在指定风险管理策略的同时必须全面的检索风险点,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得有任何的懈怠,一旦遗漏风险点带来的损失可能是致命的。

  2.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管理,最先也是最首要的自然是风险识别,也就是一种发现与识别项目风险体系的过程。基于工程项目的特征,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1从结构角度,即将项目从结构角度进行拆分,不同的结构模块的特征和风险点也会不同,相应的应对措施也会有所差异。

  2时间角度,即按照项目建设的阶段首先进行分解,由于工程不同阶段会产生各异的项目风险,遵从一般项目进度,时间轴的方式可分为: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计划与设计、项目采购、项目施工、试生产及完工验收,项目使用阶段——保修期。

  3目标角度,也即将项目从目标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可能影响项目质量、费用、进度的因素,例如安全目标实现的风险的可能性。

  4因素角度,也就是说按项目风险因素的种类进行分类考察。风险分解过程如果仅仅使用某一种方法显然无法达到目的,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配套其他方法综合分析。其中因素维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有:施工技术、生产工艺等;非技术风险有:政治及法律风险、自然环境等。

  5环境角度,即将项目置于具体的环境中,随后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解,环境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前者指的是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而后者则指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

  风险识别必须达到确认项目风险是否存在以及风险性质如何的目的,明确风险如何产生的,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然后提出一个相应的风险管理程序。可以说,任何项目,从目标的角度,角度和时间因素的角度检索项目风险,应当是全面而有效的,从而轻易识别出项目的风险点所在,随即建立相应项目风险单,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小型的项目也许使用一种方式便已足够,而对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则需要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项目风险的分类

  关于项目风险的分析策略,笔者已在上文中进行了阐述。换种角度,以风险承担的主体为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业主风险和承包商风险,详述之,业主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如下:1投资风险、2社会政治风险、3经济风险、4管理风险、5自然风险、6组织风险。事实上,在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有很多,远不止前面所列举的常见风险,业主承担的风险很大,在《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中还有更多详细的规定。

  然后是承包商风险,承包商应承担项目的风险也指该项目除了为风险比所有风险的所有者以外的规定,并在他的承诺不同阶段的具体风险是不同的。第一,投标决策阶段的风险:1信息不对称与失误风险、2保标与买标风险、3中介与代理带给承包商的风险、4报价失误风险;第二,签约履约阶段的风险;1工程管理风险、2业主履约能力风险、3成本管理风险、4物资管理风险、5分包或转包风险;第三,竣工验收与交付阶段,许多缺乏经验的承包商往往会忽略这个阶段的风险,其实,在这个阶段有很多风险,这主要体现在工程竣工验收的条件,竣工验收信息管理,信用的几个方面,也包括债务处理。

  总之,建设项目中,有可能遇到很多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当你想学习应对风险综合考虑,采取线的时候,唯一的办法进行风险控制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处理,以减少损失。

  三、应对策略

  本文首先已经对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种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需要项目风险进行分析排序和量化评价、从而实现风险的归类管理,并进一步提出实务中常用的风险管理应对控制策略。目前采取的风险控制系统,其包括所有以减少或甚至消除该项目的可能性,以及潜在损失的风险的措施。阐述了各种对策,适用条件的以下特性,以获得对特定风险管理策略的最佳结构。

  一风险回避

  风险管理人员采取一定的方式风险的中断源,它不会发生或不再发展,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采用这种风险应对策略,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是最佳的理想状态,但有时候也需要面对为避免更大的损失而不得不接受较小的损失问题。

  二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通过一套风险控制计划的实施,将减少项目风险和目标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风险。这是另一种风险管理的路径,采用损失控制策略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基于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得出的准确而详尽的风险评估,其次要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挑选出性价比最高的策略,最后损失控制要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等几个环节制定详细而周全的损失控制体系,相应的,具体的建设工程,应由预防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三部分组成。

  三风险自留

  也被称为独立承担损失所导致的风险。一般分为主动和被动保留的保留,也被称为计划内和计划外的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所不同的是它是否有计划,有意识,有计划,主动选择,前者是应对风险通过后,主要伤害进行了认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策略并不严重,可以用来应付准确的预测损失风险措施。而后者却是由于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识别时的遗漏或对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得出的错误判断或采取措施等造成的,是无奈的接受之举。这一类型的风险自留在工程建设的表现如下:1建设资金的来源与业主利益无关,目前国内一些工程项目由于是政府提供建设资金,因此缺乏计划风险自留的意识和动力。2风险管理决策与实施存在时间差,往往在决策和实施会耗费大量的不必要时间。3不能正确的认识项目风险的评价结果的价值。4风险识别过程的失误,使得风险管理者没有认识到项目风险的存在。此外,有时即使风险管理者成功地识别项目风险,但时间延迟决策,或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了风险,一旦该项目已成为事实上的非计划往往因为风险自留。

  对建设工程来说,风险自留不会改变风险的性质,含义是它不改变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这种风险的对策使用率高,但它应该是可以减少错误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并积极开展预防,风险对策,以避免被动承接重大项目的风险。

  四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广泛使用的一种对策,按风险管理学中的风险分担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保险转移。在建项目,也被称为工程保险,保险业现在很发达,建造业主或承包商投保人往往通过购买保险来选择项目,项目风险包括第三者责任险到保险公司,从而确保他们不会蒙受巨大损失。是不是适用法律的覆盖范围禁止这种做法。

  2非保险合同转移方式。非保险转移的媒介通常是协议,因此为了规避履约过程中理解上的分歧导致的转嫁失败,就需要认真推敲合同条款或利用示范文本以降低理解与使用的困难。这一事务通常有公司的法务或者企业的法律顾问承担,因此领导层要有意识的构建风险防范的法律队伍,不管是以法务部或者外聘的形式。

  这两种风险转移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风险,但前者牺牲支出的保费,这将增加合同价格。

  四、结语

  综上,在技术方面,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有较高的要求,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结合总体目标有望达到通过流程为导向,以部门为基础的决策,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以识别和权衡潜在风险领域需要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以系统性的眼光解决处理风险点。也就是说风险管理需要采取整体的思路和步骤,制定出可实施性高且建设工程总体目标相一致的风险对策。

  项目管理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施工技术》创刊于1971年,是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期刊,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建筑施工行业惟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由建设部主管,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主要介绍国内工程建设施工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法规,重大技术成就,传播建筑领域采用的新体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新设备和施工管理经验,以及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及其发展动态。

  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探究

  1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建筑工程领域,近年来的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呈现了一个比较快的增长,而招投标机制的有效实施,给建筑工程企业带来了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使工程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空间,就需要施工企业做好招投标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

  1.1推选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方式,提高企业在招标过程中的行业竞争力

  为了做好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可以推选工程量清单方式进行招投标,在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方式中,需要由招标企业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工程量清单进行自主报价。这种方式在现代的建筑工程招投标方式中已经被普遍应用,并取得了较优的应用成果。在投标报价时,投标单位应该根据工程量清单针对市场和企业的施工优势进行合理设计,并在保证施工企业盈利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价格,提高在工程招标中中标的机会。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方式能够有效体现投标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报价水平,并且使投标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针对工程项目特点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企业优势,提高企业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竞争力。

  1.2选择合适的承包方式,保证盈利最大化

  招投标过程中,正确的承包方式是保证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盈利的前提,目前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的承包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总价包干、按实结算等。由于卖方效应导致招标企业在进行承包方式设计时往往都会以业主企业的利益为基础进行考虑,如果在招投标过程中随着招标单位的思路选择承包方式,极有可能降低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的利润。我们在进行承包方式的选择时要根据工程项目的难度进行合理选择,如果业主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提供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不完善,并过分强调“按实结算”或“总价包干”,那么极有可能是为了将工程风险转嫁给施工单位,一旦施工单位在承包方式选择时不能认清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施工企业在该工程项目中的利润就会受到威胁。因此我们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要选择有利于施工单位获得利润的承包方式,并签订严密的承包合同,同时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避免工程建设中甲方和乙方的纠纷,并保证施工企业的效益。

  1.3选择适合的合同形式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三大类,总价合同价格是按照投标单位报价中的总价进行确定,工程量和工程性质都会事先明确,这种合同方式能够使工程业主单位在评标时选择报价最低的承包商,方便计算。但这种合同在选择时一定要分析好建筑承包合同标的物的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否则将会给甲乙双方都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风险。单价合同是指准备发包的工程项目的内容和设计都不明确或者工程量可能有出入时采用的一种合同形式,这种合同形式可以有效避免甲方和乙方承担过大的工程风险,虽然这种承包方式给施工单位带来的风险较小,但由于结算程序简单利润会低一些。成本加酬金的合同是将工程项目的造价分为直接成本费和承包商工程建设酬金两部分,直接成本由业主单位报销,工程建设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条款获得酬金。这种合同会项目风险完全由业主单位承担,对于承包单位基本没有风险,但风险的降低意味着报酬也较低。

  2施工过程工程造价管理

  施工过程是施工企业在施工中经济支出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造价管理对保证工程施工单位的利润十分重要。

  2.1合理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和人员配备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对施工图纸和现场情况进行严谨的研究,并结合企业的施工经验、机械设备、施工技术水平以及施工管理水平等进行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设计和人员配备,施工方案是工程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施工的纲领,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还能够对工期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在合同要求的工期内完成工程建设。在进行施工技术方案设计时需要将材料和人员以及机械进行综合设计,并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以节约成本和实现盈利为最终目的。为了使工程施工设计方案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施工单位的利润,我们不仅要抓好工程建设的材料管理,还需要在人员配备和机械台班上进行合理的组织。由于大多数企业对项目的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因此我们可以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从管理上入手进而提高全员的经济意识并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节约成本的管理制度,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2.2加强施工现场索赔意识和熟悉索赔程序

  建筑工程工期普遍比较长,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会由于自然、材料、人员、资金等各方面原因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抗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并给施工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工程索赔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工程索赔分为费用索赔和工期索赔两种,工期索赔是指当工程建设由于不可抗因素导致工期需要延长时,施工方有权利向业主方提出工期的合理顺延,使施工单位的工期得到补偿,因为工期延长给施工单位带来的经济损失则可以通过费用索赔来实现。费用索赔涉及的内容很多,我国相关法律和行业法规规定,A:因发包人原因,造成工程停建、缓建,因甲方供材料、设备、资金、技术资料等未能按期到达致使施工单位停窝工的,应向甲方进行停窝工损失补偿。B:因变更设计等原因造成建设项目变化等原因,除非合同另有规定,否则,由此引起的损失应向甲方索赔。C:施工期间因施工材料、设备价格上涨,人工标准提高等原因造成工程造价提高的,应向

  甲方索赔。当由于上述情况发生工程索赔时,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索赔记录,并整理好基础资料,并随时以书面资料向施工监理提出索赔意向,进行费用索赔。

  3竣工验收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竣工验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阶段,工程竣工验收阶段不仅是工程业主单位对施工单位的工程建设成果进行考核的重要阶段,还是业主单位对工程施工成果进行考核并按照合同对施工单位进行资金结算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获利情况,与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在这一阶段,我们首先要收集和管理好竣工资料,竣工资料包括施工单位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图以及相关的工程签证等。竣工图的绘制要符合工程实际,如果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量变更导致竣工图发生变化,在重新绘制时需要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工程业主单位共同探讨才能重新绘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工程签证的管理。竣工决算书是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反映工程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是工程施工单位进行工程结算的重要材料。在工程结算书中施工单位要实事求是的将工程从筹划到竣工的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具费用、器具购置费用以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体现在结算书中,从而为工程结算提供资料。

  4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保证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获利的前提,为了保证建筑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中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工程造价管理措施应该贯穿整个工程项目。为此,我们需要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做好承包方式和合同的选择,还需要在工程施工过程阶段做好施工设计和工程索赔,工程竣工阶段还要根据法律法规进行工程竣工材料的准备,整理和提交。主要做好这些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就能够有效保证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合同工期内达到工程设计质量要求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三: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在施工中的控制

  系部:

  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1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钢筋保护层控制的特点及研究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1.2钢筋保护层控制及其质量的研究现状..........................................................................11.3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2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控制的重要性分析........................................3

  2.1从力学角度分析..............................................................................................................32.2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分析......................................................................................32.3从构件的耐久性分析......................................................................................................32.4从混凝土的防火要求分析..............................................................................................4

  3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7

  3.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73.2钢筋的翻样工作..............................................................................................................73.3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73.4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83.5安放、绑扎固定钢筋保护层垫块..................................................................................83.6提倡文明施工,注意成品保护......................................................................................93.7钢筋骨架的安装要求......................................................................................................93.8实行四级检查验收制度..................................................................................................9

  3.8.1严格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103.8.2加强管理,制订相应的奖罚措施.........................................................................103.8.3严格检测程序.........................................................................................................10

  4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

  2

  1

  1

  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以住宅楼为例,如今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楼板跨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客厅楼板。笔者曾见到过某单位建设的跨度达5.7米的楼板,厚度为15cm,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支座处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弯矩小多少,但由于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未引起足够重视,结果工程刚竣工还未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处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检测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支座处负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2-4cm,最大的甚至超过了7cm,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大大降低,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设计同意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尽管这样还是给施工单位本身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住宅楼板开裂原因中70%左右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篇十四: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6000字

 建筑工程技术结业论文之巴公井开创作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从设计、资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罕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发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资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概况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摘要I第1章概述1

  目录

  1.1课题的提出11.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

  第2章裂缝的成因32.1设计原因32.2资料原因4

  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42.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4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5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6

  3.1设计方面63.1.1设计中的‘抗’与‘放’6

  3.1.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63.1.5重视构造钢筋7

  3.2资料选择7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8

  3.4施工方面83.4.1模板的装置及裁撤83.4.2混凝土的制备93.4.3混凝土的运输93.4.4混凝土的浇筑103.4.5混凝土的养护11

  3.5管理方面123.6环境方面12

  第4章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34.1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3

  第5章结论15

  5.1混凝土裂缝发生原因15

  5.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15

  5.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6

  致谢17

  参

  考

  文

  献

  18

  第1章概述

  课题的提出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着有普通性被工程界很为关注的问题。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平安,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始的,成为结构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发生的裂缝;有些裂缝的出现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呵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发生的裂缝;还有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为装修造成困难。由于发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更性,它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1.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混凝土裂缝成因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1.设计原因

  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以下几方面采纳控制措施:

  资料收集与调研方案资料、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分析

  与相关实体工程结合,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混凝土发生裂缝具体原因

  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

  在工程中应用并验证

  成果总结,编制陈述图1.1技术研究路线

  第2章裂缝的成因

  裂缝发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发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发生的最有效的途径。裂缝原因是设计、施工、资料、环境及管理等相互影响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裂缝控制问题应当采纳综合方法。由六项主要因素组成的控制链见图2.1。

  结构

  资料

  施工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地基

  环境

  裂缝处理图2.1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2.1设计原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发生的应力集中所发生的构件裂缝。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5.设计中采取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晦气。6.菏载收缩,使用环境温度变更,管线配置不当,呵护层厚度缺乏,抗温度收缩配筋缺乏。

  2.2资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纳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发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杂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示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拔出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发生。

  2.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搅拌时间缺乏或过长,拌和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易发生裂缝。

  3.连续浇筑时间过长,接茬处理不当,易发生裂缝。4.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5.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发生概况收缩裂缝。6.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禁绝、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发生温度裂缝。7.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8.现场模板裁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9.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砼较大的收缩,发生龟裂裂缝或疏松裂缝,致使砼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养护是使砼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尺度养护条件下,砼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成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砼养护越接近尺度条件,砼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发生沉降裂缝。2.野蛮装修,随意裁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3.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4.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5.使用中短期或长期超载。6.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湿度差别过大。

  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

  3.1设计方面

  3.1.1设计中的‘抗’与‘放’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

  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纳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纳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一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来选择结构方案和使用的资料。

  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取加强措施。

  在罕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由于收缩而发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抵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3.1.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根据调查,各类结构的易裂部位如下:

  (1)房屋平面体形有较大凹凸时,在凹凸交接处的楼板;(2)两端阳角处及山墙处的楼板;(3)房屋南面外墙设大面积玻璃窗时,与南向外墙相邻的楼板;(4)房屋顶层的屋面层(5)与周梁、柱、墙等构件整浇且受约束较强的楼板;

  (6)楼板中有预埋管线时,洞的四角处;(7)楼板开距形洞时,洞的四角处;(8)设有后浇带的楼板,沿后浇带两侧部位。

  (1)顶层纵向和横向框架梁的截面上部区域;(2)长度较长的端部或中部纵向框架梁;(3)横向框架梁截面中部。3.剪力墙结构房屋中在以往部位易出现裂缝(1)端山墙;(2)开间内纵墙;(3)顶层和底层墙体;(4)长度较大(>10m)的墙。4.当冬季停工春季再继续施工时,地下室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1)地下室顶板;(2)地下室的窗上墙和窗下墙。对以上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取了“放”、“抗”或“抗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标明在于资料、施工等部位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1.5重视构造钢筋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3.2资料选择

  1.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防止采取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资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3.积极采取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外加剂目标已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六大组份,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4.正确掌握好混凝土抵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发考虑到

  分歧品种、分歧掺量所起到的分歧膨胀效果。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配合比除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根据要求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耐久性及工作性等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其配制的混凝土还应符合4.3.2-4.3.10的规定。

  2.干缩率。混凝土90d的干缩率易小于0.06%。3.坍落度。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取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基础、梁、楼板、屋面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易小于120mm,柱、墙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小于150mm;混凝土采取泵送时,高层建筑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根据泵送高度宜控制在180mm左右,多层及高层建筑底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50mm。4.用水量。不宜大于170kg/m3。5.水泥用量。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宜为270-450千克每立方米,高强混凝土不宜大于550千克每立方米。6.水胶比。应采取适当较小的水胶比。混凝土水胶比不已大于0.60。7.砂率。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应采取较小的砂率。8.宜采取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9.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纵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资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4施工方面

  3.4.1模板的装置及裁撤

  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程序、施工工具和资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荷载,以及上层机构施工时发生的荷载。

  2.装置的模板须构造紧密、不漏浆、不渗水,不影响混凝土均匀性及强度

  发展,并能包管构件形状正确规整。3.装置模板时,为确保呵护层厚度,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和钢筋定位器

  等。4.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于坚实的地面上,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

  定性,间距适度,防止支撑沉陷,引起模板变形。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应对准。

  5.模板及其支架的裁撤顺序及相应的施工平安措施在制定施工技术方案时应考虑周全。裁撤模板时,不该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裁撤模板及支架应随拆随清运,不得对楼层形成局部过大的施工荷载。模板及其支架裁撤时混凝土结构可能尚未形成设计要求的受力体系,需要时应加设临时支撑。

  6.底模及其支架裁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3.1的规定。

  7.后浇带模板的支架及裁撤易被忽视,由此常造成结构缺陷,应予以特别注意,须严格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8.已裁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发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晦气时,必须经过核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表3.1底模裁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板

  梁、拱、壳悬臂构件

  构件跨度/m≤2

  >2,≤8>8≤8>8—

  达到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尺度值的百分率/%≥50≥75≥100≥75≥100≥100

  3.4.2混凝土的制备

  1.应优先采取预拌混凝土,其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进行外,对品质、种类相同的混凝土,原则上要在同一预拌混凝土厂订货。如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预拌混凝土厂订货时,应包管各预拌混凝土厂所用主要

  资料及配合比相同,制备工艺条件基底细同。2.施工者要事先制定好关于混凝土制备的技术操纵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3.4.3混凝土的运输

  1.运输混凝土时,应能坚持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不该发生分层离析现象,运送容器应不漏浆,内壁关滑平整,具有防晒、防风、防雨雪、防寒设施,并宜快速运输。运送频率,应包管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

  2.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车内残存混凝土及积水排尽。当需在卸料前补掺外加剂调整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时,外加剂掺入后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运至浇捣地点混凝土的坍落应符合要求,当有离析时,应进行二次搅拌,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严禁向运输到浇筑地点的混凝土中任意加水。

  4.由搅拌、运输到浇筑入模当气温不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90min,当气温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60min。当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或采取快硬水泥时,持续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4.4混凝土的浇筑

  1.为了获得匀质密实的混凝土,浇筑时要考虑结构的浇筑区域、构件类别、钢筋配置状况以及混凝土拌和物的品质,选用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2.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及呵护层厚度、预埋件等的部位、尺寸,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浇筑。同时,还应检核对浇筑混凝土有无障碍,需要时予以修正。

  3.制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工程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各环节的施工能力应与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量相适应,需要时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4.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要进行监控,运抵现场的混凝土坍落不克不及满足施工要求时,可采纳经实验确认的可靠方法调整坍落度,严禁随意加水。在降雨雪时不宜在露天浇筑混凝土。

  5.浇筑墙、柱等较高构件时,一次浇筑高度以混凝土不离析为准,一般每层不超出500m,捣平后再浇筑上层,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时混凝土充满端头角落。

  6.当楼板、梁、墙、柱一起浇筑时,先浇筑墙、柱,待混凝土沉实后,再浇

  筑梁和楼板。当楼板与梁一起浇筑时,先浇筑梁,再浇筑楼板。7.浇筑时要防止钢筋、模板、定位筋等的移动和变形。8.浇筑的混凝土要充填到钢筋、埋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要振捣密实,

  不得漏振,也不得过振,更不得用振捣器拖赶混凝土。9.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出

  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须将振捣器拔出下一层混凝土5cm左右以便形成整体。10.由于混凝土的泌水、骨料下沉,移发生塑性收缩裂缝,此时应对混凝土概况进行压实抹光;在浇筑混凝土时,如遇高温、太阳暴晒、大风天气,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膜覆盖,防止发生混凝土概况硬结。11.对大体积混凝土,应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其与概况的温差、混凝土概况与环境的温差,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70℃,内外温差不超出25℃,混凝土概况与环境差不超出15℃。12.滑模施工时应坚持模板平整光洁,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滑模速率匹配,防止滑模时发生拉裂、塌陷。13.板类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后,应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14.应按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后浇带易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8周后再行浇筑,且应加强该处混凝土的养护工作。15.施工缝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接茬处剔凿干净,浇水湿润,并在接茬处铺水泥砂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包管施工缝结合良好。

  3.4.5混凝土的养护

  1.养护是防止混凝土发生裂缝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重视,并制定养护方案,派专人养护工作。

  2.混凝土浇注完毕,在混凝土凝结后即须进行妥善的保温、保湿养护,尽量防止急剧变更、振动以及外力的扰动。

  3.浇筑后采取覆盖、晒水、喷雾或用薄膜保湿等养护措施;保温、保湿养护时间,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4.底版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混凝土浇筑收浆和抹压后,用塑料薄膜覆

  盖,防止概况水份蒸发,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可揭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5.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膜围裹自生养护,也可涂刷养护液。6.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1-3d)后,必须时应及时松动两侧模板,离缝约3-5mm,在墙体顶部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裁撤模板后,应在墙两侧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防止阳光直照墙面,连续喷水养护时间符合5.6.3条规定;地下室外墙宜尽早回填土。7.冬期施工不克不及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应用塑料薄膜和保温资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温资料的厚度应经热工计算确定。8.当混凝土外加剂对养护有特殊要求时,应严格按其要求进行养护。

  3.5管理方面

  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尺度,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防止在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抢修工期,监督混凝土施工中制定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严格执行。不该当预先指定设计及施工方法,设计图纸上不该指定施工单位采取尚不成熟的外加剂。施工过程中及验收后发现有少量的裂缝,应当采纳化学灌浆方法和封闭方法加以处理,轻微的收缩裂缝不该作为“事故”处理,不该降低工程质量尺度,采纳适当措施以确保结构物的正常耐久使用,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除非承载力严重缺乏,不要轻易打掉重建,耗费巨资补强加固。注意到同一设计单位设计,同一资料供应单位,同一施工单位施工,在相同环境中,裂缝程度却完全分歧,这是常遇到的现象,其要害是“非均质性”,裂缝控制的作用效应及抗力都是高度离散性和随机性的问题。

  3.6环境方面

  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及气象变更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坚持紧密联系,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中开始浇灌混凝土,中间特别注意急剧降温、急剧干燥对混凝土的晦气影响。注意暴雨中不克不及浇灌混凝土。

  第4章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概况涂抹和概况贴补法概况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概况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概况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容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用修补资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纳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利用压送设备(压力0.2~0.4Mpa)将补缝浆液注入砼裂隙,达到闭塞的目的,该方法属传统方法,效果很好。也可利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胶注入裂缝,不必电力,十分方便效果也很理想。

  因超荷载发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纳结构补强法。包含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含修补资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资料。经常使用的置换资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经常使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4]。

  第5章结论

  5.1混凝土裂缝发生原因

  混凝土裂缝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设计方面存在断面突变、施加预应力不当、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等级过高、菏载收缩的原因。资料选择方面存在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骨料粒径太细、混凝土外加剂和掺杂料选择不当、水泥品种原因、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原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存在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水灰比过大、水泥用量越大和用水量越高、砂率和水灰比选择不当、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施工及现场养护方面主要有混凝土振捣或拔出不当、拌和不均匀、连续浇筑时间过长、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现场模板裁撤和预应力张拉不当等原因。

  5.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主要有:设计方面从设计中的抗与放相结合,防止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采取抵偿收缩混凝土技术、重视构造钢筋等控制措施。资料选择从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和级配优良的砂、石原资料,积极采取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控制措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干缩率、坍落度、用水量、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的配制,采取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等控制措施。施工方面从模板的装置及裁撤,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浇筑和养护等进行控制。管理方面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尺度,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而且在环境方面应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坚持紧密联系。

  5.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概况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但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资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纳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包管建筑物和构件平安、稳定地工作。

  致谢

  感谢付、沈、杨老师的指导,使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曾为我授过课的老师,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的全体老

  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使我日有所长,学有所成;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两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忙。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忙,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王铁梦法”应用事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何星华,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5.[3]韩素芳,耿维恕.钢筋混泥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4]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5]曲德仁.混凝土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1.[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