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

时间:2022-11-15 11:55:05 来源:佳谦文档网

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民可通过移动手机拨打12582完成gps地块定位系统根据种植作物和目标产量分析土壤成分推荐施肥以短信的方式直接反馈实现了对农民的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供大家参考。

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

篇一: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民可通过移动手机拨打12582完成gps地块定位系统根据种植作物和目标产量分析土壤成分推荐施肥以短信的方式直接反馈实现了对农民的远程施肥指导服务解决了农民由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生态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是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2、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在蚕业发展的影响4、谈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成效及对策5、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全文总字数:18055字

  篇一: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

  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

  摘要:多年来,辽宁省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但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理念已经逐步不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提出是对农业信息化的一种升级、补充和完善,是从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和服务领域的一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1引言

  研究的目的: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

  2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以来,辽宁省连续多次向国家申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光纤改造项目,完成全省11个市3775个行政村的光纤升级改造工作,其中涉及贫困村501个。截止2019年底,全省1152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接入,并具备12M以上宽带接入服务能力。普遍服务试点光纤改造项目,缓解了省内农村地区宽带安装难、网速慢、网络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为农民享受信息通信便利、搭建智慧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网络基础支撑。

  3组织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自2014年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启动以来,在各市县农业部门和运营主体大力协助下,截至2018年底,辽宁省依托农村商超建设益农信息社9800个,约占全省所有行政村的86%以上。通过农村商超加挂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牌匾,安装50寸触摸屏电脑、农行POS机或壁挂式转账机具等服务设施,植入移动、电信、保险等代办业务,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体验到了“互联网+农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益农信息社已逐渐成为农村信息集散地、便民服务点、电商新领域,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推广“互联网+精准施肥”

  2015年,开通了“辽宁省测土配方施肥手机定位指导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测土配方施肥手机定位信息指导服务工作。农民可通过移动手机拨打12582,完成GPS地块定位,系统根据种植作物和目标产量,

  分析土壤成分,推荐施肥,以短信的方式直接反馈,实现了对农民的远程施肥指导服务,解决了农民由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生态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是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目前,我省已在33个县(市、区)开通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化服务,实现了对农户施肥的点对点服务。

  5结语

  总体来看,智慧农业是一个现代农业与信息化、数字化交汇发展阶段的笼统概念。大体可以将它概括为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流为驱动的农业感知、处理、应用与控制的闭环系统,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管理决策服务体系智慧化,是现代农业的高级阶段和发展方向。智慧农业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体现着方法论;也是一种生产方式,体现着生产力水平。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发展智慧农业也日益重视。发展智慧农业,不断开拓农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已经成为促进产业进步,乡村振兴,助力数字辽宁建设的重要抓手。

  本文字数:1578

  篇二: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

  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

  摘要: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产业等,多措并举,发展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服务特点;合理分析

  1发展设施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目前,设施农业已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对有棚贫困户要加强技术扶持,帮助他们选择有市场前景的作物,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拉练参观,安排技术人员经常入棚进行技术指导,让贫困户尽快掌握实用技术,实现高产高效,二是对没有棚的贫困户要鼓励建棚,要通过实地技术宣传和典型参观,鼓舞他们通过建棚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建议政府筹措一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新建大棚和旧棚改造资金补助,并协週金融部门,帮助争取低息扶贫贷款,政府可通过扶贫资金予以贴息。三是提供政策支持,引导贫困户从事高效设施农业,通过补血达到造血的目的,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2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贫困户脱贫

  针对目前玉米价格偏低的实际情况,要引导贫困户及时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在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适当合理调减非优势玉米种植面积,结合种植业结构

  补贴,引导农民种植谷子、酒高梁、中药材等高效农作物,提高大田经济效益。

  3发展特色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

  采取“贫困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借助朝阳本色、大地农产品、健源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种植有机蔬菜、南瓜、食用菌等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在贫困村落实基地,并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到基地务工。

  4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带动贫困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带动贫困户共同脱贫。要加强宣传引导和培训,充分发挥“三委”在农民合作社建设中的骨干核心作用,由“三委”成员和村民小组负责人带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吸纳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形成“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依托产业发展增加合作社收入,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实现脱贫致富。

  5建立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贫困户脱贫

  结合农业部门自身优势,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移动手机定位指导服务平台,让实用技术覆盖偏远山区,做到服务无死角。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计划,推进“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精准扶贫”的模式,为贫困户提供信息帮助,解决偏远地区买难、卖难问题。采取集中办班与分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大力普及现代种养加技术,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扶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时季节,不断深化“技术走基层”活动,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各贫困村授课。通过不同形式加大对贫困户在信息提供、政策宣传、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支持,让实用技术得到广泛使用,使贫困人口劳动力掌握至少两门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全县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文字数:1650

  篇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在蚕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在蚕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2009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在镇江召开,主题是贯彻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会议精神,启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传达贯彻农业部在京召开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会议精神,按照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研究落实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学习专项资金管

  理办法。文章对农业产业技术对蚕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蚕业农业技术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蚕业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2007年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链开展试点,2008年启动包括蚕桑产业的50个农产品产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2007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亚链开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后,从目标规划深入研讨到对职能定位认识,各阶段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对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1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机构,以产品为主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设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农业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启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在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增40个农产品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蚕桑农产品进入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框架由研发中心与试验站构成,设有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首席科学家岗位,研

  发中心由6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岗位聘请专家,由中央财政支持基本研发费。从事产业技术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解决国家产业技术发展重要问题。收集分析技术发展动态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监管功能研究室运行。另一层级按农产品区域生态特征,中央财政支持试验站每年30万元研发费,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调查生产实际问题,监测分析疫情等动态变化。全国设置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954个岗位专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近2000位农业科技专家,创新了科技管理方式,选题立项把握产业需求,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经费支持实行以任务定经费的方式稳定支持优秀专家。促进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加强应急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技术体系抓住农业产业特点,蚕桑产业纳入50个体系中,推进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架

  蚕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拥有67多万hm2,丝绸工业年产值愈3000亿元,蚕业成为许多区域农民增收支柱,根据蚕桑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提高蚕茧单产的指导思想及提升中部发展西部的战略,规划桑园面积达150万hm2,根据蚕桑产业区域布局,经深入调研研讨,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报告,主要内容是专项研究框架。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技术体系实施方案要求,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实验站构成,技术研发中心依托西南大学,下设6个功能研究室,遗传种研究室依托西南

  大学,养蚕研究室依托农科院研究所,病虫防控研究依托农科院研究所,加工综合利用研究依托广东农科院,设施与机械研究依托四川农科院,产业经济研究依托浙大,中心由11个科研教学单位一线从事研究专家组成,科研单位占58%,蚕桑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25个岗位科学家聘用基本覆盖范围广蚕茧总量95%以上产区,整合蚕桑领域优势科技资源,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技术体系工作任务是对蚕桑产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及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产业发展储备性与前沿性研究,解决大面积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技术问题,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可行建议,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任务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户收入。我国蚕桑产业随着结构调整,带来系列产业技术需求变化,对产业技术需求广泛调研,提出产业技术核心任务,但随着亚热带蚕业的发展,必须从新的视角思考产业发展需求的研究技术支撑,要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必须改革创新,解决产业发展新问题。

  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下的蚕业发展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立,是我国蚕业振兴的机遇,通过东桑西移加大对产业投入、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对应用科技投入,以家蚕基因组代表的基础科学成就为蚕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面临重大任务,为建设好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要通过提高认识,落实任务,强化管理创新,促进我国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要充分认识到体系建设

  的重要性,转变为以产业为主线发展的模式,是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对农业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当前蚕业面临改革发展历史机遇,科技人员与参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者应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有无私奉献精神,刻苦攻关,深入蚕业生产一线,为蚕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要把握建设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中心要针对蚕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研发,开展关联科技基础工作,通过各功能研究室实现研究工作。需要功能研究室专家深入调研,把握产业需求,落实任务,取得直接应用于生产技术的成果,试验站需发挥实验示范功能,为农户提供服务,建立先进典型示范基地,造就现代蚕业。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岗位职责,需要发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需要体系专家讨论制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细则,制度建设是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保障,体系专家要以自身行动实现管理制度创新,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坚决杜绝挪用项目资金情况发生。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成整合了全国优势科技资源,任务是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产学研农科教专家成为推进产业发展核心队伍,要求体系专家有强烈的合作意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体系内紧密合作,团结其他岗位科技人员,做到开拓创新,完善历史赋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巫国军,刘蕊,钟进良,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下梅州水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6):326.

  [2]向仲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蚕业新的发展——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蚕业,2009,30(2):4-6.

  本文字数:2900

  篇四:谈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成效及对策

  谈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成效及对策

  摘要:在精准扶贫的决胜时期,总结产业扶贫工作的成效,分析研究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增收成为农民脱贫的根本途径,以期为推动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扶贫;成效;对策

  2018年,西峰区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产业扶贫这个攻坚战难点,紧盯产业扶贫这个重中之重,积极探索“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3”: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合作。“3”:“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1”:建立农业特色产业统一科学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解决农户发展产业品牌不响亮、管理不规范、效益不明显的问题,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实现长期稳定收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转方式,抓关键,补短板,强基础,全力助推产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产业扶贫工作主要成效

  1.1依托区域优势,全面精准地谋划扶贫产业

  按照省上提出的六大产业,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东果、南菜、北畜”的产业布局,积极推广“中盛模式”,突出肉羊产业,紧扣“一户一策”落实,大力带动发展。同时,扬长避短,着眼短平快,扶持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明显的畜禽养殖和小杂粮、瓜菜、中药材种植,推动产业扶贫多元发展。发展规模养殖户3200多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100多个。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留存多年生牧草达13.5万亩,年青贮氨化饲草10万吨。以“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为主攻方向,成功招引甘肃中盛、正大集团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采取“两投两收”(企业投放良种羊,政府投放优质牧草种子及地膜;企业回收肉羊、回收牧草)和“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回收)措施,引导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建办养殖场、种草养畜。同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力、扶贫贷款等多种方式入股,建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900多户贫困群众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种植紫花苜蓿、玉米等优质牧草1.25万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瓜菜产业以“331+”产业扶贫模式为主线,以全区15个精准扶贫村为重点,探索推广效益带动、入股分红、项目带动和农旅一体等4种产业扶贫模式,同时区上确定每

  户贫困户1370元的产业扶贫补助标准,确保产业帮扶取得实效。至目前,全区瓜菜产业扶贫144户,其中:脱贫户129户、未脱贫户15户,共种植各类瓜菜390亩,预计瓜菜产业提供贫困群众人均收入1500元。坚持“苹果为主、多果并举”的发展理念,创新“合作社+贫困户”抱团经营和贫困户自主经营两种模式,通过产业到户项目投放果苗、地膜、农药等生产要素,对甘肃居立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和110个果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先后把990多户贫困群众聚在苹果产业链上。通过几年的连续抓促,东部什社、温泉、董志3个乡镇28个村基本实现了“农民一半经营苹果,收入一半来自苹果,土地一半栽植果树”的“三个过半”目标,带动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1.2增强帮带效果,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

  全区共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15个;年内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6家,全国休闲农庄示范点2处,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250个,家庭农场54个,加入农民合作社成员6584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4912户。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49家,示范性家庭农场9家。全区15个贫困村累计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其中,产业合作社103家,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15家。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659户,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村集体资金资产总额45155.2454万元,有经营收益的村24个,占行政

  村总数的24%,比上年增加了12个,增长率100%,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497.8905万元。

  1.3发展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链条

  通过“组团发展”,极大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运行和社会协调方式,实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企业、合作社的职能。政府从原来的大包大揽、管得过宽、管得过死的产业结构中调整解脱出来,由参与式引导变为协调式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避免了政府强制、群众不情愿的局面。企业和合作社逐渐成为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在产业培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上日益提高。群众变身“股东”和“产业工人”,在取得土地流转费用的同时,还可获得经营收入、股份分红和劳务费用,实现了收入的稳定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由初级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年实现产值8.7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84%。形成以籽仁加工、果蔬贮藏加工、肉食品加工、粮油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初步形成了彭原工业园、董志工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全区种养业生产基地的发展,在产业扶贫中增加了贫困户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

  2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措施

  2.1紧扣脱贫需求,认真完善制定方案

  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西峰区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西峰区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西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多个方案,实现了产业扶贫政策覆盖有发展意愿的所有贫困户,完成了产业扶贫与“一户一策”数据的对接。同时,为建立健全“产业上水平”这篇大文章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东果、南菜、北畜、西游”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我局拟定了《西峰区北畜产业上水平发展指导意见》《西峰区南菜产业上水平发展指导意见》和《西峰区北畜产业上水平发展考核办法》《西峰区南菜产业上水平发展考核办法》。

  2.2针对技术需求,开展产业扶贫培训

  结合我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全区7个乡镇15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围绕“苹果、蔬菜、养殖”三大产业为主要培训内容,依托主导产业办班,以点带面,采取现场讲解、答疑解难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共完成产业扶贫培训27期18天,培训1171人,其中培训精准扶贫户995户。发放果、菜、养殖书籍1303本,果树管理年历1720份,发放培训学习奖品1485份。

  2.3加强合作社管理,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2018年6月份,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区1125个合作社和15个贫困村合作社建办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特别是对“空壳社”“挂牌社”

  “家庭社”进行全面摸排梳理,准确掌握贫困村合作社运行情况及贫困户入社情况,共清理出“空壳社”348家。通过摸底调研,对“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等逐一列出名录,逐项核销整改,不断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社务公开程序,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

  3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虽然政府抓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已有多年,抓点示范的力度只增不减,宣传教育引导的办法措施不断创新,但农民的恋土情结还比较深厚,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土地流转难度大。加之新一代农民勤劳致富意识和吃苦耐劳美德有所淡化,宁愿外出务工,放任土地粗放耕作,也不愿按现代农业的新模式、新格局创新发展。

  3.2区级财政扶贫资金配套压力大

  受宏观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区级财政主要用于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冲刺阶段,更需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撑,由于我区没有被列入六盘山特困片区扶持范围,一些扶贫上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无法享受,仅靠区级财力保障扶贫资金十分困难。加之近年来我区在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城市建设、园区开发等方面投入力度加大,区财政在资金调度上捉襟见肘。

  3.3插花型贫困县退出摘帽即被摘除扶贫项目减少资金渠道的问题

  尽管我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贫困群众增收产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依然不宽,巩固脱贫成效难度较大,仍需要相关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持续跟进,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但目前插花型贫困县退出摘帽即被摘除扶贫项目,减少资金渠道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交通、水利上的一些项目,贫困县有非贫困县没有,贫困村有非贫困村没有,省上拨付的扶贫专项资金也在逐年的减少。

  3.4服务保障不够到位

  个别乡镇、部门工作人员服务基层、服务农户、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能力、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正确面对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倾向于政府主导、政府投入,不能很好地动员激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导致部分产业政府包袱沉重。特别是销售渠道的拓宽、互联网营销手段的运用、流通环节的对接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亟待改进。

  4农业产业扶贫下一步工作打算

  4.1分类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按照“扶贫主攻抓产业、产业深度抓覆盖、覆盖分类要达标、达标力争见效益”的思路,精准界定,分类施策,全域全产业推广“331+”

  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在扶贫产业培育上实行分类抓捉,畜牧局主要抓好牛、羊、生猪以及饲草料种植等畜牧产业培育,瓜菜办主要负责瓜菜产业培育,农技中心主要负责中药材、小杂粮、旱作农业产业培育,种子管理站主要负责马铃薯产业培育,农培中心负责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对有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实施散养户产业提升工程,测算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规模,制定并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帮助补齐产业缺额,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帮助农户获得更稳定持久的收益。对无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实施互助合作工程,大力支持发展以养羊为主的“331+”农业产业化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采用入股、务工、分红等方式开展互助扶贫,培植稳定增收产业,增加收入。

  4.2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

  严格落实省上出台的《全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扶持办法》,认真履行职责,吃透政策,下功夫培育连接市场和农户的龙头企业,让贫困户跟着干,跟着富。扎实做好企业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税务等部门落实好省上对龙头企业的贴息补助、用地、电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中庆、中盛、正大等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实现上市融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有效发挥白银今日阳光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精准脱贫。积极组建一批龙头企业,在不具备培育和引进龙

  头企业条件的地方,鼓励周边龙头企业采取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4.3抓好合作社建办和规范化建设工作

  要切实将合作社建办工作抓在手上,根据我区出台的《西峰区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创新组建方式,严格规范推进,确保合作社建设按期完成任务。按照“六有标准”(有营业执照、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设备、有规范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完整的财务管理流程、有保障社员利益的分红机制),确保新建合作社覆盖当地种养产业,吸纳一定数量的贫困户,有一套带贫机制和模式,把投入到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的一部分量化成股份,把合作社资金按股份量化到贫困户,确保扶贫产业到村到户覆盖面。同时,大力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合作社发展,使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331+”产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党政视野,2016(7):44.

  本文字数:5327

  篇五: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

  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

  摘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顺利完成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从农业产业化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意义入手,探索农业产业化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富顺县马安村的脱贫摘帽为例,分析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化体系;脱贫;现状;对策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对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以农业生产体系为基础,农业经营体系为驱动,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业的经营制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奠定制度基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只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确保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的圆满完成。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的最新表现,也是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农村大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全新思路,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农业体系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作为最终目标,保证我国农业沿着科学发展道路走,这也是十九大对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原则。现代农业产业组成要素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体系,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合作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共同体为纽带的新农业组织形式。

  1.1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实现联合发展

  农业产业体系涉及散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明确的定位,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进行分工和合作,从而构建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龙头企业的优势体现在人才团队、技术支持、资金保障、农产品质量、销售市场等方

  面,在农业产业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农民合作社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服务组织,连接着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起到桥梁作用,在动员和组织农民加入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民合作社的主体为农民,最终让农民受益;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家庭农场(专业散户)拥有土地、劳动力和农业基础技能,主要负责种植和养殖生产。农业产业体系各成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通过合作过程、协议保障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农业产业体系中的现代化的农业企业是“龙头”,合作社是“龙骨”,家庭农场是“龙甲”,实现了信息与技术共享、效益提升和成本降低,从而达到农业经营的体系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农业收益最大化。

  1.2体系内要素流通,合作共赢

  农业产业体系内各经营主体按照市场资源配置规律,通过签订协议、合同实现要素流通,合理优化资金、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体系内稳定合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各类风险。在农业产业体系中,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向家庭农场、散户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家庭农户则通过合作社向龙头企业提供过剩的劳动力、土地、初级农产品。农业产业体系内各经营主体间的要素流动,通过合理的配置获得规模效应,同时又增强了体系内成员的凝聚力,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体系。

  1.3体系市场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市场化发展特征。从当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上来看,已经具备了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市场化发展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化发展为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并直接促进了农业企业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了整个农业产业的市场经济下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意义

  2.1实现农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体系包含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的各个主体,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使各产业更加专业化,经营更加效益化,实现了产业体系内的融合,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马安村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通过着力做大做强海升标准化柑橘种植园、德康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园、贡醋文化产业园、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四大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以马安村为核心的苗仙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坚持多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2.2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体系内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分工协作,实行共同发展,促进了农村的要素流动,各种规模经营协调发展。马安村培育的海升现代化标准化柑橘产业基地,通过马安村的柑橘产业合作社的搭桥牵线,海升与家庭农场、散户三者间形

  成了利益共同体,有效推动了马安村柑橘生产基地的建设,扩大了经营规模。

  2.3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处于产业体系内农业技术、农业资金薄弱的家庭农场与散户,通过加入产业合作社达到了弥补自身不足,发掘自身优势,产业合作社的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要素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家庭农场与散户的是散户,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搭桥”、龙头企业的带领。一是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得到最前沿的生产技术、较低的生产要素,包括较低服务的农资、农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确保了农民经营领域的收入增长;二是龙头企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和稳定的数量来收购农民的原材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如位于马安村的千天百味醋厂,收购散户的过剩粮食用于酿醋原料,在酿造高峰时段雇佣本地农民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马安村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狮市镇马安村地处富顺县城北10km,是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核心区域。全村幅员面积5.17km2,总人口3935人,贫困人口425人。该村为省定贫困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该村打造三基地为核心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海升标准化柑橘示范基地、千天百味贡醋文化产业基地、德康生猪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同时,马安村以一圆为基

  础促进乡村旅游,即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总投资2.1亿元、占地200hm2地的海升标准化柑橘示范基地全面建成,并带动5家新型经营主体入住该村;总投资5000万元的德康生猪种养循环养殖场,已经投产;总投资1亿元的百年贡醋文化产业园,传统技艺贡醋有序晾晒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总投资5000万元的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已经完成荷叶、特色水产养殖,并实现业主、群众双增收。马安村的农业发展模式呈现规模化和体系化,马安村村委引导龙头企业吸纳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立利益共同体,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建农产品研究所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的科研能力,如:马安村的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以柑橘产业基地为科研和实践的双重载体,既可以研究新技术,又能够将新技术第一时间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虽然马安村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已经初步构成,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3.1合作社规范性不够,利益联结机制较弱

  马安村的生产型合作社占多数,服务型合作社少数,同时管理规范的合作社很少,因此在培育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过程中,合作社发挥好桥梁作用的难度较大。一是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马安村的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合作社的规章,但在组织运行时按照规章管理的很少。合作社重大决策权集中在少数农民手中,合作社的盟员也很少关心这个组织的管理运作情况,盟员发现问题,很少有人能够提

  出建设性的意见。二是部分合作社缺乏经营活动。由于农民合作社成立门槛低,又能获得相关政策扶持,造成了个别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补贴,实际没有发挥任何合作社的作用。

  3.2合作社的大部分盟员观念落后

  目前,马安村的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农民,但部分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传统农业的小农思想一时难以改变,市场竞争和抗拒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是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部分农民只会看到眼前收益,不会做长远打算,只愿意享受当前的权利,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能分蛋糕,不能做到风雨同舟。二是农民对契约的认识不够。多数农民缺乏契约精神,农民与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签订的协议书、合同不能履行,导致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受损,甚至出现经济、劳务等形式纠纷,严重影响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3.3农业产业资金扶持不足

  从马安村的圣果园生态旅游项目推进缓慢来看,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致使农业项目缺乏推力。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一旦放贷给农业产业,就面临资金回收慢的情况;另一方面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银行贷款时,没有信贷额度,抵押资产又较少,因此金融机构面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时,很少选择放款。马安村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体系亟须解决融资问题,体系内各经营主体提

  升农机装备水平、建设灌溉设施、购买肥料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农业产业体系就难以发展壮大。

  4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

  通过分析马安村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全新的理念来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今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方针指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指引下,为构建适合当前国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马安村结合实际情况,重点规划建设以马安村为核心的苗仙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坚持“大园区、小业主、三产相融”模式,着力做大做强海升标准化柑橘产业园、康德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场、贡醋文旅产业园、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四大产业。因此龙头企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中居于“C”位,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优势性能否体现出来,直接影响体系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必须要抓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地位。一是坚持引进、本土扶持的战略构想。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技术人才优势明显、生态友好的龙头企业,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农业部门应加强与龙头企业的沟通。二是产业区域化建设。一方面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本土优势产业与文化底蕴的融合;另一方面以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引进更多的现代农业企业,并引导企业运营,发展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4.2合作社的规范运行

  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要有优秀的合作社做支撑,合作社在产业体系内发挥着桥梁作用,规范化的合作社是产业体系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合作社要规范发展。一是管理制度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方圆”,说明制度的重要性,如果制度不规范,难以规范管理。合作社章程的拟定,首先应当从实际出发,需要符合本社的产业发展和人员组成,要严格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进行农业生产和服务工作。二是建立取缔机制。对区域内的合作社要建立取缔机制,取缔管理混乱和作用缺失的合作社,防止这些合作社占用社会资源,误导产业发展。同时对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加强指导和扶持,不断提升并发挥其服务功能,让农业产业体系内各成员互惠共赢。

  4.3针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培训

  如果农民进步与发展,那么农业产业体系也将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农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农民具备加入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导农民支持并参与产业体系的发展。一是健全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农业部门要建立本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作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同时农业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花结果。二是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机构

  应当以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为原则,内容设置贴近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农民。通过对马安村农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民最需要接受契约规定方面、农业技术方面、农业法规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方式的培训,才能让农民接受必备的农业知识,与时俱进,向现代化职业农民蜕变。

  5结语

  近几年,自贡市积极培育了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重点规划建设了以马安村为核心的苗仙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引领自贡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力推进了脱贫攻坚任务,促进了自贡市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开展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原动力,必将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超越和战略性提升,展现出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昊天.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发展研究———运营特征、发展困境和路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7):32-35.

  [2]宋山梅,向俊峰.乡村振兴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19(9):6-8.

  [3]廖敦平,王川,吴芋钢,等.眉山市东坡区晚熟柑橘产业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9(7):58-61.

  [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撷要[J].新农业,2019(6):7-10.[5]程丽波.发力农业产业化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役[J].吉林农业,2017(8):42.

  [6]杨仁代.农村经济中农村产业化的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97-198.

  本文字数:6330

  

  

篇二: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关于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农业的兴衰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各类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肉等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同质化严重、产业不强、产业不适宜等问题,使传统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普遍应用,智慧农业将会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xx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标志着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与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智慧农业的概念

  根据《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主要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传感技术,利用其技术可远距离操作、诊断、灾变预警等,之后根据出现的情况,结合专家库进行会诊,建立可视化通讯以及农业服务模式,对农业达到精准监控,改善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扩充农业专家知识库,并进行合理的分析等,实现农业生态的绿色化、标准化、网络化以及全智能化发展。相比传统农业,智慧农业包括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遥感技术、电子商务、农业休闲旅游等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云计算为载体,实现精准、智能化决策和远程控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农业技术特征

  智慧农业是包括智能化的监控、监测、实时图像和视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运用智能监控录像等设备和智能报警系统对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如土壤养分、光照强度、温度、植物营养成分等,而且能精准获取作物生长的实时数据,为作物生长提供精准调控依据,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利用决策系统中农产品的具体信息(物流和农产品的生长信息),可以提高农产品过程管理和控制的精细化、高效化、专业化、数字化。

  智慧农业主要应用领域农产品生产智能管理农产品智慧生产管理主要体现在种植、养殖等环节,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不仅能结合环境生产要素,如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而且结合专家系统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简单化、现代化,是逐步将农业生产升级为工业生产的关键步骤,通过监测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提供理论依据,改变传统农业模式现代化程度低的问题,如智能化温室、水肥一体化系统、工厂化育苗等。在养殖方面有智能孵化器、智能养殖场,均是智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体现,逐步由智能化替代人工化,在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人工成本方面意义非凡。农业基础资源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农业基础资源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主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和新型通信技术对农产品资源进行追踪及质量监督管理。精准获取农业基础数据和质量监管信息,通过可视化汇总和分类,实时有效了解数据的变化和农业形势,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指标,为做出决策和及时了解关键信息提供了可靠、精准的数据信息,并实时反馈,为农产品质量监管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及技术支撑,实现食用农产品生产、收购、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农产品物流销售管理及经营服务农产品物流销售管理使经营者不仅能实时监控农产品的物流信息、物流环境和物流损耗,而且能借助云计算、5g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销售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科学决策和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根据物流与消费者需求情况,精准匹配,快速地应用于农产品物流销售决策中,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关系,解决由于空间、时间信息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产品宣传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互联网+”等模式,带动乡

  村消费、乡村旅游,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并科学运用,对打通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智慧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充分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智慧农业发展。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低成本、智能化、简便化、协作化、可视化、整体化、经营开放化等方面。智慧农业不仅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且可实现智能生产差异化以及服务领域综合信息服务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升级;以国家宏观信息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活动进行决策,通过帮助农民把握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对农产品市场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引导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农业不断发展。例如:种植生产过程中根据种子位置等运用自动高精度播种,根据作物生长耗水规律及营养规律等运用自动灌溉系统、施肥系统等,均实现全程自动控制,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实现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便捷化控制。无人植保机的运用,实现了绿色防治病虫害及精准喷施,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及人工成本。在养殖业中,环境监控、定时定量投食、智能化除粪、疾病预防、安全屠宰和质量溯源均通过智慧农业平台轻松实现。因此,要从关键技术的突破、社会共识的达成以及整体规划等方面入手,推动智慧农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政府的支持。

  从国家层面到省市级层面,从省市级到乡(镇)级层面,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我国智慧农业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特点,进行了区域化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精准农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5g技术等正在应用于各个农业生产管理及经营领域。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不足,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过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制约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主要存在的问题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管理人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生产规模偏小,经营范围单一且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水平偏低,高学历人才在农业领域严重匮乏,但智慧农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人才素质、专业领域、设备、信息等均有较高要求,而我国主要的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严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出。农村留守人口基本上以老年人和儿童、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特别是农业信息化接受度低,互联网普及率偏低,思想认识不足,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这是导致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现代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推广能力不足我国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处于发展中,研发投入不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足,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农户、企业、合作社等未能建立统一的体系,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落地转化。一方面,农业需大量长期投入,农业科研进展相对缓慢,无法在短期内运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大,地域差异明显,没有形成高效分类的运行体系,在实际推广中没有统一标准,致使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农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智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目前很多农村农业耕地设备相对落后,仍然采取以往的耕地方式,小型机械、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设施较少,且我国传统农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耕地类型多复杂样,如分割的农田、坡地、梯田等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另外,农业机械市场投放量少,价格昂贵,农户无力购买,在灌溉实施方面仍然主要依靠水渠,采用传统的漫灌,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对高效节水的喷灌、滴灌等仅在局部地域建成。因此,我国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加快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建议

  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农民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动力,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设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队伍,确保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加大政策指导、资金投入、物资的集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支持智慧农业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全方位、多渠道加大智慧农业宣传力度,出台奖励政策,进而鼓励农民主动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同时,加强农业院校与产业间的无缝衔接,定期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逐步完善农民的专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化农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并带动企业及相关人员加入到现代农业发展队伍中,为智慧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建立现代农业科研体系,提升影响力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组建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建立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内生动力。同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为单元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吸纳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快产业对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现代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多学科合作,更需要统筹规划。必须通过现代信息媒介,创建智能农业信息平台进行数据互连和共享,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运算等技术,深度挖掘信息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质量。政府应加大投入,提升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机械设备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包括引水、蓄水、灌溉等方面,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绿色灌溉。加快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及成果转化,增加市场投入,加强农业机械设备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户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远程控制农业生产管理。

  

  

篇三: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智慧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农业的兴衰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各类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肉等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居世界首位。

  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同质化严重、产业不强、产业不适宜等问题,使传统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普遍应用,智慧农业将会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标志着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利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与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智慧农业的概念根据《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主要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传感技术,利用其技术可远距离操作、诊断、灾变预警等,之后根据出现的情况,结合专家库进行会诊,建立可视化通讯以及农业服务模式,对农业达

  到精准监控,改善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扩充农业专家知识库,并进行合理的分析等,实现农业生态的绿色化、标准化、网络化以及全智能化发展。

  相比传统农业,智慧农业包括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遥感技术、电子商务、农业休闲旅游等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云计算为载体,实现精准、智能化决策和远程控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2、智慧农业技术特征

  智慧农业是包括智能化的监控、监测、实时图像和视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运用智能监控录像等设备和智能报警系统对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如土壤养分、光照强度、温度、植物营养成分等,而且能精准获取作物生长的实时数据,为作物生长提供精准调控依据,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利用决策系统中农产品的具体信息(物流和农产品的生长信息),可以提高农产品过程管理和控制的精细化、高效化、专业化、数字化。

  3、智慧农业主要应用领域3.1农产品生产智能管理农产品智慧生产管理主要体现在种植、养殖等环节,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不仅能结合环境生产要素,如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而且结合专家系统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简单化、现代化,是逐步将农业生产升级为工业生产的关键步骤,通过监测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提供理论依据,改变传统农业模式现代化程度低的问题,如智能化温室、水肥一体化系统、工厂化育苗等。在养殖方面有智能孵化器、智能养殖场,均是智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体现,逐步由智能化替代人工化,在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人工成本方面意义非凡。3.2农业基础资源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农业基础资源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主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和新型通信技术对农产品资源进行追踪及质量监督管理。精准获取农业基础数据和质量监管信息,通过可视化汇总和分类,实时有效了解数据的变化和农业形势,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指标,为做出决策和及时了解关键信息提供了可靠、精准的数据信息,并实时反馈,为农产品质量监管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及技术支撑,实现食用农产品生产、收购、销售、消费

  全链条可追溯。3.3农产品物流销售管理及经营服务

  农产品物流销售管理使经营者不仅能实时监控农产品的物流信息、物流环境和物流损耗,而且能借助云计算、5G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销售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科学决策和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根据物流与消费者需求情况,精准匹配,快速地应用于农产品物流销售决策中,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关系,解决由于空间、时间信息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产品宣传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互联网+”等模式,带动乡村消费、乡村旅游,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并科学运用,对打通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4、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智慧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充分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智慧农业发展。

  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低成本、智能化、简便化、协作化、可视化、整体化、经营开放化等方面。智慧农业不仅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且可实现智能生产差异化以及服务领域综合信息服务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升级;以国家宏观信息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活动进行决策,通过帮助农民把握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对农产品市场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引导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农业不断发展。

  例如:种植生产过程中根据种子位置等运用自动高精度播种,根据作物生长耗水规律及营养规律等运用自动灌溉系统、施肥系统等,均实现全程自动控制,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实现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便捷化控制。

  无人植保机的运用,实现了绿色防治病虫害及精准喷施,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及人工成本。

  在养殖业中,环境监控、定时定量投食、智能化除粪、疾病预防、安全屠宰和质量溯源均通过智慧农业平台轻松实现。因此,要从关键技术的突破、社会共识的达成以及整体规划等方面入手,推动智慧农业的长远发展。

  5、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1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政府的支持。从国家层面到省市级层面,从省市级到乡(镇)级层面,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我国智慧农业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特点,进行了区域化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精准农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5G技术等正在应用于各个农业生产管理及经营领域。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不足,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过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制约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5.2主要存在的问题

  5.2.1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管理人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生产规模偏小,经营范围单一且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水平偏低,高学历人才在农业领域严重匮乏,但智慧农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人才素质、专业领域、设备、信息等均有较高要求,而我国主要的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严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出。农村留守人口基本上以老年人和儿童、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特别是农业信息化接受度低,互联网普及率偏低,思想认识不足,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这是导致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5.2.2现代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推广能力不足我国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处于发展中,研发投入不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足,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农户、企业、合作社等未能建立统一的体系,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落地转化。一方面,农业需大量长期投入,农业科研进展相对缓慢,无法在

  短期内运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大,地域差异明显,没有形

  成高效分类的运行体系,在实际推广中没有统一标准,致使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5.2.3农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自然信息和市场信息是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是农户之前由于信息传播时效慢,来源单一,传播链条长,无法精准、及时、准确获取多方农业信息,导致盲目种植农作物,无法与市场同步,并作出科学决策,导致农产品产值偏低。二是政府与农户之间信息的传播层级多、链条长,农户与政府、专家、市场等互动信息少,系统建立缓慢,无法有效对接。近年来,农村电商平台迅速发展,但农村交通设施、网络服务以及物流条件、加工储藏等环节依然较弱,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程度的高效利用和发展。5.2.4智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目前很多农村农业耕地设备相对落后,仍然采取以往的耕地方式,小型机械、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设施较少,且我国传统农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耕地类型多复杂样,如分割的农田、坡地、梯田等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另外,农业机械市场投放量少,价格昂贵,农户无力购买,在灌溉实施方面仍然主要依靠水渠,采用传统的漫灌,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对高效节水的喷灌、滴灌等仅在局部地域建成。因此,我国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发

  展。6、加快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建议6.1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农民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动力,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设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队伍,确保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要加大政策指导、资金投入、物资的集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支持智慧农业建设和发展。

  特别是全方位、多渠道加大智慧农业宣传力度,出台奖励政策,进而鼓励农民主动创新,发展智慧农业。

  同时,加强农业院校与产业间的无缝衔接,定期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逐步完善农民的专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化农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并带动企业及相关人员加入到现代农业发展队伍中,为智慧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6.2建立现代农业科研体系,提升影响力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组建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建立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内生动力。同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为单元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吸纳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快产业对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现代智慧农业发展。6.3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多学科合作,更需要统筹规划。必须通过现代信息媒介,创建智能农业信息平台进行数据互连和共享,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运算等技术,深度挖掘信息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质量。政府应加大投入,提升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6.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机械设备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包括引水、蓄水、灌溉等方面,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绿色灌溉。加快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及成果转化,增加市场投入,加强农业机械设备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户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远程控制农业生产管理。

  

  

篇四: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数字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但智慧农业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100亩农场,只需要1-2个人管理;1万头猪只需要1个工人、智慧农业比传统农业降低60%以上的成本、智慧农业比传统农场产出高于1-2倍之多...

  近几年,智慧农业的威力、成效已经逐渐被农业企业、农民接受并认可。甚至,有人把智慧农业当作“农场的救命稻草”,运用大数据或连上物联网、使用上滴灌技术,趋于倒闭的农场竟然活下来了。

  智慧农业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早在2015,国家推出“互联网+”战略之后,互联网农业逐渐裂变出多个模式,比如,物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商、大数据应用、气象监测等等新应用。那么,智慧农业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生产效率、农产品品质、投入问题,而这3大问题恰恰是农业生产与管理最为艰难的问题。

  解决生产效率问题

  智慧农业解放了农民,让农民成为农业主导者;其次,智慧农业借助先进技术替代了刀耕火种、提高了农业产出比。总体来看,智慧农业解放了劳动力、把技术变成生产工具,替代了传统的人,从而实现农业稳定产出能力。

  提高农产品品质

  由于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无标准、口感与外形不统一,从而影响用户体验。从结果来看,农产品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产品销售和价格问题。我们发现,智慧农业借助技术优势对农产品生产、施肥、灌溉、日照、采摘时间等方面有详细、标准的操作方法,从而确保了农产品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了品效合一。

  减少投入

  中国农业已经迈入高成本时代。经验来看,我国农民投入成本高于日本、美国,从而高导致价格高、竞争力弱。为何中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外呢?原因是中国农民的土地租金、农资产品价格、人工成本等都在逐年上涨。所以,智慧农业进入之后,其可以实现土地多空间使用、减少农资产品使用、采用智能化减少了人力成本等等整体成本投入,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篇五: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为了加快陕西省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步伐,针对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应对策略开展研究。探讨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从政策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八大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

  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策引导不够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

  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四、结语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1]高兴明.党的十八大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8]孙小和,程启婕,赵伟.“开心池塘”养螃蟹物联网里话丰年江苏宜兴高塍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探秘[J].通信企业管理,2011(12):52-53.[9]刘强.天津:先行一步的“智慧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2013(12):13.

  

  

  

篇六: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关于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农业的兴衰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各类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肉等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同质化严重、产业不强、产业不适宜等问题,使传统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普遍应用,智慧农业将会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xx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标志着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与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智慧农业的概念根据《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主要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传感技术,利用其技术可远距离操作、诊断、灾变预警等,之后根据出现的情况,结合专家库进行会诊,建立可视化通讯以及农业服务模式,对农业达到精准监控,改善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扩充农业专家知识库,并进行合理的分析等,实现农业生态的绿

  色化、标准化、网络化以及全智能化发展。相比传统农业,智慧农业包括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遥感技术、电子商务、农业休闲旅游等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云计算为载体,实现精准、智能化决策和远程控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农业技术特征智慧农业是包括智能化的监控、监测、实时图像和视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运用智能监控录像等设备和智能报警系统对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如土壤养分、光照强度、温度、植物营养成分等,而且能精准获取作物生长的实时数据,为作物生长提供精准调控依据,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利用决策系统中农产品的具体信息(物流和农产品的生长信息),可以提高农产品过程管理和控制的精细化、高效化、专业化、数字化。智慧农业主要应用领域农产品生产智能管理农产品智慧生产管理主要体现在种植、养殖等环节,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不仅能结合环境生产要素,如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而且结合专家系统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简单化、现代化,是逐步将农业生产升级为工业生产的关键步骤,通过监测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提供理论依据,改变传统农业模式现代化程度低的问题,如智能化温室、水肥一体化系统、工厂化育苗等。在养殖方面有智能孵化器、智能养殖场,均是智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逐步由智能化替代人工化,在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人工成本方面意义非凡。

  农业基础资源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农业基础资源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主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和新型通信技术对农产品资源进行追踪及质量监督管理。精准获取农业基础数据和质量监管信息,通过可视化汇总和分类,实时有效了解数据的变化和农业形势,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指标,为做出决策和及时了解关键信息提供了可靠、精准的数据信息,并实时反馈,为农产品质量监管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及技术支撑,实现食用农产品生产、收购、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农产品物流销售管理及经营服务农产品物流销售管理使经营者不仅能实时监控农产品的物流信息、物流环境和物流损耗,而且能借助云计算、5G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销售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科学决策和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根据物流与消费者需求情况,精准匹配,快速地应用于农产品物流销售决策中,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关系,解决由于空间、时间信息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产品宣传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互联网+”等模式,带动乡村消费、乡村旅游,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并科学运用,对打通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智慧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充分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措施支持智慧农业发展。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低成本、智能化、简便化、协作化、可视化、整体化、经营开放化等方面。智慧农业不仅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且可实现智能生产差异化以及服务领域综合信息服务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升级;以国家宏观信息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活动进行决策,通过帮助农民把握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对农产品市场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引导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农业不断发展。例如:种植生产过程中根据种子位置等运用自动高精度播种,根据作物生长耗水规律及营养规律等运用自动灌溉系统、施肥系统等,均实现全程自动控制,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实现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便捷化控制。无人植保机的运用,实现了绿色防治病虫害及精准喷施,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及人工成本。在养殖业中,环境监控、定时定量投食、智能化除粪、疾病预防、安全屠宰和质量溯源均通过智慧农业平台轻松实现。因此,要从关键技术的突破、社会共识的达成以及整体规划等方面入手,推动智慧农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政府的支持。从国家层面到省市级层面,从省市级到乡(镇)级层面,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我国智慧农业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特点,进行了区域化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精准农机、物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5G技术等正在应用于各个农业生产管理及经营领域。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不足,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过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制约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主要存在的问题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管理人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生产规模偏小,经营范围单一且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水平偏低,高学历人才在农业领域严重匮乏,但智慧农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人才素质、专业领域、设备、信息等均有较高要求,而我国主要的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严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出。农村留守人口基本上以老年人和儿童、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特别是农业信息化接受度低,互联网普及率偏低,思想认识不足,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这是导致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现代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推广能力不足我国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处于发展中,研发投入不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足,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农户、企业、合作社等未能建立统一的体系,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落地转化。一方面,农业需大量长期投入,农业科研进展相对缓慢,无法在短期内运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大,地域差异明显,没有形成高效分类的运行体系,在实际推广中没有统一标准,致使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农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

  自然信息和市场信息是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是农户之前由于信息传播时效慢,来源单一,传播链条长,无法精准、及时、准确获取多方农业信息,导致盲目种植农作物,无法与市场同步,并作出科学决策,导致农产品产值偏低。二是政府与农户之间信息的传播层级多、链条长,农户与政府、专家、市场等互动信息少,系统建立缓慢,无法有效对接。近年来,农村电商平台迅速发展,但农村交通设施、网络服务以及物流条件、加工储藏等环节依然较弱,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程度的高效利用和发展。

  智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目前很多农村农业耕地设备相对落后,仍然采取以往的耕地方式,小型机械、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设施较少,且我国传统农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耕地类型多复杂样,如分割的农田、坡地、梯田等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另外,农业机械市场投放量少,价格昂贵,农户无力购买,在灌溉实施方面仍然主要依靠水渠,采用传统的漫灌,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对高效节水的喷灌、滴灌等仅在局部地域建成。因此,我国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

  加快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建议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农民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动力,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设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队伍,确保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加大政策指导、资金投入、物资的集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支持智慧农业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全方位、多渠道加大智慧农业宣传力度,

  出台奖励政策,进而鼓励农民主动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同时,加强农业院校与产业间的无缝衔接,定期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逐步完善农民的专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化农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并带动企业及相关人员加入到现代农业发展队伍中,为智慧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建立现代农业科研体系,提升影响力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组建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建立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内生动力。同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为单元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吸纳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快产业对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现代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多学科合作,更需要统筹规划。必须通过现代信息媒介,创建智能农业信息平台进行数据互连和共享,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运算等技术,深度挖掘信息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质量。政府应加大投入,提升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机械设备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包括引水、蓄水、灌溉等方面,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绿色灌溉。加快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及成果转化,增加市场投入,加强农业机械设备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户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

  现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远程控制农业生产管理。

  

  

篇七: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智慧农业发展规模预测分析

  中国智慧农业市场发展规模目前提倡的现代农业精细化生产与物联网技术结合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以感知为前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平台构筑成功,现代农业悄然步入物联网时代,智慧农业大局初现。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232亿美元左右,并且有望继续增长。2015-2019年中国智慧农业潜在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中国智慧农业发展制约瓶颈智慧农业”的全面和深度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从当前国内一些“智慧农业”试点来看,反映出的首要问题是:没有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量化在经济指标上。换言之,盲目的技术崇拜导致不计成本的投入,而缺少标准化、规范化,项目层次普遍偏低的示范对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作用并不太大。所以,需要对“智慧

  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更为科学、规范、标准的管理和评估。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深度调

  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农业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投入有几大特征:投入量大、范围广、较集中;一次性资金投入数额大;效益回报周期长;操作人员需专业等。但在当前,农村产业多属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并且资源分布不均,硬件基础设施质量普遍较低,资金投入的渠道较为有限,农户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这些都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瓶颈。

  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多只在实验室操作,属于概念性技术,与真正的农业环境进行对接还存在难度,实际应用性还有待提高;传感器技术没有能够实现全方位,目前的主要应用是在感知空气湿度、温度,土壤水分、肥力,水资源的成分分析等方面,而对于生物体自身生长信息的感知以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监测还有欠缺,再加上研发力度不够,造价普遍偏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操作不够简易化,农户使用难度较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容量、通量还不够,处理速度较慢,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仍是当前的攻关难点;信息决策系统的相关技术模型不够成熟,使用率不高,运作的模式、方法都有待创新。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推广和提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在三个层面协同发展:第一层面是“物与物”的灵敏通信,需要在电路、通信等模块对技术功能,尤其是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投入;第二层面是“物与人”的即时交互,能够方便使用者和决策者全天候

  及时掌握各类数据信息,并解决传输速度和处理效率等问题;第三层面是“人与人”的开放式传播,通过物联网和云服务平台,人与人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驱动力。这些都是“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扎实解决的问题。

  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现状拼多多上线“抗疫农货”专区,帮助贫困地区和部分农产区解决疫情期间的农产品滞销问题。2月10日京东开通全国生鲜产品绿色通道,全面开放供应链、物流、运营、推广等核心渠道资源,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江西省商务厅联合省融媒体中心、江西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协调动员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顺丰、中通等知名物流平台,及省内20多家电商平台和1500余家重点电商企业全面展开“全网电商助农行动”,借助电商渠道帮扶加快滞销农产品销售。总体看,在政府网站、电商平台、协会等各方力量支持下,加之各地市长、县长在平台上的直播带货,农产品滞销情况明显好转。事实上,各地早已在积极探索和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数字化。如河南省浚县,种粮大户通过安装在家里的电子显示屏或手机App,不仅能随时获取各地块的温度、湿度、风量、雨量以及土壤墒情、病虫害和灾害预警信息等,还能通过手机遥控指挥田间的摄像头,观察农作物生产、拍摄实时画面,一旦发现害虫等异常情况也可拍照片上传系统,由专家研判进行指导,实现双向互动。在四川大邑县,通过田间安装的摄像头、气象监测设备、土壤检测仪和工业级路由器,再加上天空中的遥感卫星,能使各种农田信息能及时传输到手机应用平台。

  从国内外实践看,数字技术已成为农村新的生产力,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是大势所趋,我国已进入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的新阶段。《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指标上,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由2018年的38.4%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70%。

  对于2020年的农业数字化工作,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的《2020年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抓好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试点。进一步优化数字农业试点县项目布局和设计,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指导,探索县域范围内重点农产品数字化转型路径,形成一批数字农业技术支撑规范和集成应用模式,总结一批可复制的数字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发展潜力智慧农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进行支撑,目前主要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人才储备和加强农业科研投入。随着以传感器为主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农业土地、农作物等数据获取变得相对容易后,资本支持力度会逐渐变大,智慧农业企业以及该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农业是一个发展慢、周期长的大产业,而资本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资本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由于农业的历史发展

  现状,农业是一个相对来说不太受资本青睐的产业。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深度调

  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会不断发展出更多的农业科技公司。当前,智慧农业企业融资情况发展较差,融资轮次较低,相对于无人机植保企业,农业数据服务企业融资情况更少。人工智能的发展依靠数据的支持,农业若想完全实现智慧农业,需要首先实现农业数字化,完成农业物联网布局,智慧农业的未来发展道路漫长。

  

  

篇八: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表1世界上典型的三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西欧模式以英国为例决定因素人少地多现代工业发达人多地少农业科技进步快人地适中现代工业发达不断改进农业机械技术以农用机加速化肥工业化发展生物科技同步推进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和现代主要措施械取代人力畜力使用小型农用机械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和人均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改良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当前发展成效耕地最多的国家提高了劳动生产了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用土壤质同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蛊量和土地生产率室促进大型农用机械的研发使用重加快推动我国生物科技研发促进政府加强推动我国农业适当规模对我国的启示视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小型农用机械的研发使用化集约化生产加强研发利用农用机械重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东北西北等农业人少地多的我国东部和部分中部地区等农业人我国中部地区和部分东北地区等人适用区域区域多地少的区域地适中的区域一政策方面国外的一些国家都早已不遗余力的出台落地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来高位引导智慧农业发展

  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战略对策

  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以及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的产物,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管理和可视化诊断。

  但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高素质农民匮乏、职业农民教育体系还未建立;科研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不力以及基础设施落后、农机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亟需我国政府、企业和农业相关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投入,助力我国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

  一、智慧农业内涵及其运行概述

  1、智慧农业内涵

  智慧农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红利中探索出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是集集约化生产、智能化远程控制、精细化调节、科学化管理、数据化分析和扁平化经营于一体的农业发展高级阶段。

  智慧农业是智慧农业产业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可以从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

  智慧农业以智慧生产为核心,智慧产业链为其提供信息化服务支撑。即使农业全产业链中的营销、物流、消费成为智慧农业生产的可靠的信息支撑网络,引导农业生产信息化决策、高效化生产、差异化服务。

  2、智慧农业系统运行概述

  智慧农业以智慧生产为核心,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科学化生产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具体运行如图1所示。

  通过“3S”技术、物联网技术利用多样、多源遥感设备、智能监控录像设备和智能报警系统监测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状况,利用科学智能的农业生产要素遥控设备实时遥控管理农产品生产状况,水肥药食自动投放管理,提高农产品品质、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产品物流管理技术以及农产品品质检测技术,根据智慧农业生产决策系统中的农产品具体需求信息、物流信息以及农产品生长信息,针对性地定向确定农产品具体采摘时间段(精确到小时)、采摘数量、物流情况以及农产品品质规格,降低农产品损耗,保证水果、蔬菜、水产品在消费时的鲜活度。

  二、国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智慧农业在世界各国建设发展的如火如荼。一些起步较早的国家,政策支持、科技研发、创新科技应用方面都早已大规模展开并快速发展。

  现在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智慧农业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因地适宜创新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也已形成并在日益完善(如表1),精准生产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资本、提高产能和质量也都在逐渐实现。

  1、政策方面

  国外的一些国家都早已不遗余力的出台、落地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来高位引导智慧农业发展。率先提出“精确农业”构想的美国,先后出台了6项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在信息、科研、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都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推进农业发展,为“智慧农业”及其产业链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支持。

  农业资源匮乏、人地分配严重不足的荷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便开始推行农业保护政策,荷兰政府和欧盟一直坚持大额农业补贴,用以建设农业发展设施以及农业知识创新体系。

  2、科技研发方面

  农业发达国家也早已创建不同结构的农业科技研发系统,以适应性促进本国智慧农业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具体科技研发状况如表2所示。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研发系统组成主体多样化,但都基本以政府、高校的农业科技研发机构为重要主体,且政府为主要管理者、研发推动者,企业的重要程度各国略有不同,其他农业相关者紧密配合主要研发机构。

  3、科技创新应用方面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完善的配套规章制度和专项资金池以推进农业科研技术快速应用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当前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推广体系,并且目前各国科技创新应用成效显著。

  如,美国早已应用“5S技术”、智能化农机技术等形成了农业精细化、规模化发展的智慧农业生产线系统,帮助农场主精细化耕作并提质增效;日本也早已利用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建立了个性化“网上农场”式农业运营新模式,使消费者可实时自主远程精准控制自有农产品生产,并获得理想的农产品。

  三、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素质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职业农民的教育系统还未建立

  当前我国农村高素质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留守农民的年龄、文化、性别结构不协调,年龄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以女性为主,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比较淡薄。

  并且我国当前职业农民教育体系还未建立,新型农民培养机构少,培养过程走马观花,使我国现代职业农民难以培育,高素质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匮乏,导致智慧农业的农村初创者和支持者较少,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且在我国农村本土化发展缓慢。

  因此,高素质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已成为困扰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亟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系统。

  2、智慧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政府和社会对其培育支持力度不够,我国当前农业科研体系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不足,导致我国农业科研进度缓慢且难以应用于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之中。

  首先,我国还未建立顶层系统化组织全国农业科研体系的组织部门,众多农业科研机构未成统一体系,没有明确的科研分工、合作指导以及沟通渠道,众多科研机构的小型科研课题重复,突破性的大型科研课题难以系统化合作完成。

  其次,由于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缺少统一指导和支持,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力度不够,使我国当前许多农业科技系统运行的标准参数难以根据大规模生产数据确定,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导致一些智慧农业科研成果体系精准度不够,运行波动过于频繁。

  3、智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

  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仍旧落后,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较少。

  主要表现为,我国当前大多农田道路都毁损严重,狭窄且坑洼不平,雨雪天气时泥泞不堪,甚至出现无法通车现象。

  多数牲畜禽舍的基础设施仅限于照明和取暖,其他现代化养殖设备几乎没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设施仅是简陋的水道沟渠,只能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形式,喷灌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所需的运输管道仅在部分地区建成使用,导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田土壤板结、养分流失。

  另外,由于我国农机设备的市场投放量较少、价格过高,且政府农机补贴较少,使我国分散经营的小微型农业生产者无力购买,许多现代化农机无法走进农田。

  四、促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1、吸引农业高素质人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物资、人力方面加大对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多渠道媒体在农村全方位宣传智慧农业,调整农民文化水平、年龄、性别结构,鼓励他们主动创业创新。

  其次,充分发挥运营成功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农民定期参观了解智慧农业运行模式,深入学习如何建设管理智慧农业。

  最后,结合我国农业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拥有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优势,将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建立适合培训我国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长效教育机制,教授农民和青年学生智慧农业理论知识,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农业人才。

  2、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

  强化政府顶层设计职责,加大农业科研体系的资金、物质和人才投入,统筹规划、建立统一协调的农业科研体系。

  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使农业科研项目井然有序地进行,减少重复研究,强化集成创新,并统筹兼顾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各项高科技技术。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全国农业信息网上交流平台,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充分利用其广泛接触农业生产者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尽职做好农技推广,促进土壤修复技术、数字化管理等技术的应用,广泛收集农业生产问题和生产数据为农业科研提供反馈,及时检验农业科研成果效用,完善农业科研成果的功能。

  3、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机械设备提档升级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统筹兼顾引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实现节水灌溉、绿色灌溉、数字化灌溉。改善牲畜禽舍现状,推进通风、采阳、温控、清理垃圾以及饵料投喂自动化建设,建立全封闭式现代化种养殖舍棚。

  加快现代化农机设备进入农田,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机设备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研究,扩大农机设备生产规模,增加市场投入量,并加强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管理农业生产。

  

篇九: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孙雷

  【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7(000)005

  【总页数】4页(P4-7)

  【作者】孙雷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智慧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服务全产业链智能化运行的新经济形态,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高度融合和同步发展的产物。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既能补“短板”,又能实现“弯道超车”,还能创造新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业部制订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2013年启动了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发展智慧农业列入了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阶段看,发展智慧农业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智慧农业的手段可以改造和优化农业供给侧,强化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追溯体系的建设,实施农产品生产精准化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安全优质绿

  色农产品销售,满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二)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高企,发展智慧农业可以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智能机械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提高,从而增强本市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和高水平的发展。(三)有利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产业链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先行者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企业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积极性。农业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同时涌现出一批以提供智慧农业系统为主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一批有志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农二代”、返乡农民工甚至“海归”青年纷纷加入智慧农业实践的行列。由此可见,发展智慧农业正当其时,势在必行,特别是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利用相对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综合发展实力,优先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近几年来,上海在农业部的关心指导下,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打造智慧农业。2016年初,上海市委提出对上海“三农”工作要新认识、新思考、新定位后,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经过调研认为,上海有条件、有能力率先发展智慧农业,把智慧农业与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农业一起作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写入了《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一)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向智能发展上海作为农业部三个区域试验工程之一的地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企业应用为主体,制订了《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上海农业物联

  网示范工程。光明集团在米业公司推进粮食作物“产加销”物联网示范工程,建成了10多万亩粮食生产大田,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辐射20万亩粮田。粮食生产从耕种、开沟的GPS定位到田间管理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再到粮食生产与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数据的互通与共享,实现了农机、农资和农业用水等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使用,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上海祥欣畜禽养殖公司东滩养殖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颠覆了传统的生猪饲养模式,实现猪场生产单元内视频监控功能、全封闭猪舍内智能化温控功能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功能,极大改善了猪舍环境,提高了仔猪成活率,有效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数量,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二)推进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促进食用农产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运用智慧农业的手段,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是首选之举。上海市农业部门利用条码、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在全市200多家园艺场、专业合作社,共6万多亩绿叶菜生产基础,建立了地产绿叶菜安全生产质量可追溯系统,实时记录绿叶菜生产过程中的播种、施肥、用药、灌溉、收获、农残检测等信息数据,建立电子化田间档案,对绿叶菜出场时农残检测数据实行在线实时联网监管,并与加工、出库、运输、销售等环节数据相关联,实现了绿叶菜安全生产可追溯管理。上海还在全市推广应用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管理系统。一头从外省市调入的生猪,相关检疫的信息从产地到本市道口,再到屠宰场,屠宰后猪肉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终端,都能实行全过程监管。(三)建立完善涉农信息化监管平台,促进农业管理向高效透明发展这是上海信息化在农业系统运用最早的领域。通过建立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较好解决了农业补贴资金不透明、虚报冒领、层层截留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公开补贴资金超过150亿元,涉及农户近30万户和合作社(农业企业)

  3500多个。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立后,全市9个涉农区、5个中心城区的6个镇,全部乡、镇、村、组的农村集体资金数据全部录入监管平台,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平台,为全市农村66.5万份土地承包合同(占总承包农户数的99%)建立了电子档案,并以各乡镇土地管理服务中心为主体,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2016年运用信息化手段,全市共有976家承包地进行了交易,涉及面积9.57万亩,交易金额2.59亿元。(四)不断推进“农民一点通”升级换代,促进为农信息服务向便民灵活发展上海农业部门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通过与上海银联、东方网等合作,研发了“农民一点通”信息服务平台,全市每一个村都有一台操作简便的终端设备。农民如果遇到农业生产中技术难题,可以足不出村,运用农民“一点通”,向本市相关的农业专家进行咨询。近年来,“农民一点通”技术通过升级换代,不断扩大为农服务领域和项目。现在,农民只要用自己的身份证,在“农民一点通”上扫一扫,就可以缴付水、电、煤(燃)气费,交通卡查询及充值,火车票、飞机票在线预订,市级三甲医院的专家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批为智慧农业发展服务的农业科创企业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批适合上海农业特点的大田、水产、设施农业环境监测的农业专用集成传感网络设备,在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提高稳定性方面有新突破。该公司研发的农用无人遥控自巡航飞行器,把无人机技术与农业传感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农田地理信息获取、农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监测以及大范围农事作业监测,为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条件。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无线通信、云计算技术高度融合,构建了智慧农业云平台,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完整解决方案,项目已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上海生物电子标识公司在微电子和微机械领域攻克难关,实现生物电子标识微小型封装,研发的系

  列动物电子标识已实现产业化生产。上海华测导航公司,利用我国北斗导航技术,开发了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NX100、NX200,产品已在本市多个地方进行推广应用,粮食播种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得到农民一致好评。然而,上海智慧农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技术和应用来讲,还处于有限的感知和传输,简单的思考和决策,一定范围和领域的推广及应用。智慧农业所涉及的产品性能、质量还不够稳定,产品研发和制造成本高、看好而不卖好。在农业科研方面,对农作物生长模型和规律研究还不够,农业大数据的利用还不够。智慧农业的行业标准尚需研制和统一,专业人才紧缺。针对上海发展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技术瓶颈,上海农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围绕跟踪世界智慧农业发展新趋势,力争局部技术领先的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引领,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实施方案,坚持科创兴农,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一)制订上海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2013年,上海市农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委制订印发了《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已明确了上海要在“十三五”重点发展智慧农业。为此,要组织力量对前几年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同时,要对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业物联网的异同进行分析,对标国际上智慧农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查找本市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差距,提出未来一个时期上海智慧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搞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制订符合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实际的实施方案或三年行动计划,不断破解智慧农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促进本市智慧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上海农业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农业标准规范体系近几年来,本市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但是,由于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兵把口”,农业信息化项目往往自成体系,信息资源相对分散,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利于智慧农业的统筹发展。为此,上海农业部门要实行市区联动、部门融通、信息互通的方法,建立上海农业大数据中心,提供集中统一的计算资源,支撑各类农业信息平台及系统,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提高基于数据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水平。按照“增量先行”要求,加快建设数据统一开放资源共享标准规范,强化组织领导顶层设计、专家和创新团队建设。(三)切实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力度近几年来,本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一批智慧农业的示范基地,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从全局来看,还处在试验阶段,项目分布成点状,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尚不明显。同时,相对农产品销售环节的电子商务,农业生产领域实行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相结合难度更大。为此,未来几年要把发展智慧农业的重点放到粮食种植、蔬菜生产、水产养殖和畜禽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上,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养业、农机作业、植保防治等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逐步构建信息技术装备配置标准化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精确化、智能化水平。(四)营造有利于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近年来,上海初步构建了智慧农业技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体系。在2015年农业部发布的310项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中,上海已有63项成果,其中硬件设备有27项,软件系统及解决方案36项。但是,与国际发达水平相比,上海智慧农业技术水平还处于跟踪先进技术阶段,许多应用技术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好在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大环境和大背景非常有利于智慧农业的

  技术创新,上海农业部门要调整优化对农业科创活动支持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发适合本地气候条件与耕作植保实际的专用传感器产品,形成从传感器研发到生产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要开展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开展人工智能学习、知识表示、人工神经网络、分布式智能系统研究,更好地指导大田粮食种植、蔬果栽培、水产养殖和畜禽生产,体现智慧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智慧农业的发展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难免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从技术层面上讲,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决定了智慧农业的技术水平。从发展的全局来看,也有一个地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急需从国家层面重视和解决制约智慧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尽快形成发展智慧农业的共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促进“四化同步”有重要意义,切实解决认为智慧农业超越了发展阶段、智慧农业太“烧钱”、我们有的是劳动力等不正确认识,下决心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还要解决部门之间由于认识不尽一致,导致相互配合和支持不够的问题,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同化同步”真正摆到重要位置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二)统一全国农业智能化系统的标准现阶段智慧农业使用硬件设备、元器件大都是现成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后,技术对象发生变化,必须要有相应技术调整与完善,应当制定相关的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促进相关设备元器件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新开发的农业智能化产品也需要有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三)加大智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要制订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科研与推广规划,不断解决技术瓶颈与难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产业的科研与推广体系,为发展智慧农业

  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撑。(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应用为主体现阶段发展智慧农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支持,但未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农业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变“要我用”为“我要用”。(五)制订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针对智慧农业初期投入较大的实际,农业部门要抓紧研究相关支持政策,要把支持智慧农业列入支农惠农政策的重点范围;实施项目补贴制,减轻企业初始投入负担;对相关技术服务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予以支持;可以考虑将智慧农业的硬件设备列入农机专项补贴范围。要增加对科研及推广应用的经费投入,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和生产经营者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广泛使用智慧农业的新技术,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本文系上海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雷2017年3月9日在农业部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篇十: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乐市辖区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近些年新乐市通过高产创建、田间工程、良种补贴等项目的实施,粮食生产模式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生产吨粮县”、“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县等称号。逐渐培育形成了以西瓜、花生、蔬菜、生猪、奶牛为主的“三种两养”五大特色产业。然而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低迷,从业者观念老化,缺乏品牌带动力,科技含量低,已成为阻碍农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1、农业生产成本与产出不成正比,缺乏推动力一是作物收益少,近年来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导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如2017年以来,玉米价低一路走低,最低时每斤只有0.7元左右;花生价格从2017年的2.7元~2.8元/斤一路跌到目前价格2元/斤。二是肉价走向低,2018年生猪、猪肉价格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点,猪价曾跌破5元/斤,猪肉6元~7元/斤,养猪业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土地价值上升。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与农业产出收益增长缓慢的矛盾,导致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缺乏推动力。2、投资观念改变,不想在农业上发展一是劳务经济已成为不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收入在农民

  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农业比较效益低,收入反差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儿童,无力耕种;二是由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许多农民将投资重点由农业转向了教育,举家迁往城市(包括县城)居住和工作、或带着子女到务工所在地、或在城市(包括县城)租房便于孩子就读,不愿在农业上投入精力;三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青年人婚后选择在城市(包括县城)生活、工作,觉得农活太辛苦,不愿意回乡耕种土地。

  3、农业名牌产品少,缺乏高端产品全市品牌不多不响,初字号农产品多、大路货多,名特优农产品少、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少、高品质产品较少,包装水平低,增值效益不高。我市目前本土企业农产品中只有1个省级著名商标、1个省级优质产品,对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开发还不够有力,优势农产品没有形成重量级的拳头产品。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目前不足5%,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个,面积4.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6个,仅限于3家合作社,与城乡居民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很不适应。4、现代农业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弱,产业链接松散,农业附加值不高,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联系不紧密,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不明显;联合体发展缓慢,目前全市没有1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没有形成“攥指成拳”抱团发展的合力,而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散兵作战、单打独斗;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似数量众多,实际上大多层次

  较低,管理水平落后,规模小,形态雷同,运作不规范,竞争能力弱。5、农业科技驱动还有差距,进步幅度小我市目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人缺编,特别是一线农技服

  务人员不足,还存在非专业化现象;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满足对农业科技的一般了解,起不到关键生产技术环节的指导作用;多数农业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农业科技进步主要依赖于外来力量;“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还未深度融合,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广泛,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农业企业少之又少;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比较薄弱;农业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低。

  二、应对措施1、引进农业人才,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加大农村引进新型农业人才扶持力度,一是出台鼓励措施,激励各类人才到广大农村去大展拳脚,施展才能,整合村社致富能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立特色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实实在在增产增收。二是要创新涉农人才培育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结合自身要求,承担培训任务。支持地方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涉农专业人才,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三是建立健全政府、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紧密协作的政银企合作机制,加快形成“政府推动、平台融资、信用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并举”的融资模式,积极做好开发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项目的申报和贷款发放工作。

  2、推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质量,积极推动确权成果的应用;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护土地经营权;要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市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维护农户权益;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探索推行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制定龙头企业认定办法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办法,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切实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提高带农增收能力,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育农业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激活乡村的内生活力。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做活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挥农业多功能优势,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形态农业产业,打造传统产业园+现代农业园特色产业格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土地价值和农业收益。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1个省级、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一批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一批星级示范企业(园区),并引进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园区建设。3、实施提升行动,擦亮新乐特色农业产业名片借助“地标力量”,针对西(甜)瓜、花生等沙地特色农产品,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和品牌提升工程。一是着力推进无公害西(甜)瓜标

  准化示范区建设,引导农户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生产,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二是进一步调整西(甜)瓜品种结构、种植方式,西(甜)瓜品种继续向优新发展,如围绕发展采摘观光业和高端消费的需求,可发展适宜采摘、包装和有特色、高品质的小型精品系列西瓜。三是工厂化育苗、冷链物流、普施有机肥等是趋势,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构建“企业(育苗、供施有机肥、冷藏产品、市场销售)+基地+市场”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花生产业,加大对花生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融资能力。五是进一步发展花生保险业务,增强花生产业抗风险能力,为高油酸花生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六是积极培育发展其它特色农业,在中药材种植、薯类种植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品种;薯类生产重点培育加工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提高产品附加值。

  4、强化工作举措,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提高种养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主要农产品产地监测全覆盖,坚守农产品安全底线,推行“红榜”“黑名单”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探索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把“互联网+”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结合起来,将“互联网+”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及农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开

  展智能奶牛场改造,建设、普及益农信息社,加快物联网在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上的应用。三是大力实施市场营销战略。改造升级花生米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展览会、交易会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交易与展示,推行电商平台、“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做好农产品宣传、推介、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指导企业搞好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与各大精品水果店对接,直供直销,电商营销,重点做好设施蔬菜、西甜瓜的产销衔接,带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四是大力实施产业扶持战略。要把本土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财税政策上,对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减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争取“农保贷”支持或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支持,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

  三、结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乐市要想提升农业实力,就必须下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引进农业人才,推进产业融合,塑造本地“名片”,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乡村振兴,靠实干担当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作者:姚景良单位:新乐市农林畜牧局

  

  

篇十一: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以及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的产物,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管理和可视化诊断。但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素质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职业农民的教育系统还未建立

  当前我国农村高素质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留守农民的年龄、文化、性别结构不协调,年龄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以女性为主,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比较淡薄。

  并且我国当前职业农民教育体系还未建立,新型农民培养机构少,培养过程走马观花,使我国现代职业农民难以培育。高素质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匮乏,导致智慧农业的农村初创者和支持者较少,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且在我国农村本土化发展缓慢。

  因此,高素质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已成为困扰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亟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系统。

  2、智慧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不足由于我国政府和社会对其培育支持力度不够,我国当前农业科研体系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不足,导致我国农业科研进

  度缓慢且难以应用于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之中。首先,我国还未建立顶层系统化组织全国农业科研体系的组织部

  门,众多农业科研机构未成统一体系,没有明确的科研分工、合作指导以及沟通渠道,众多科研机构的小型科研课题重复,突破性的大型科研课题难以系统化合作完成。

  其次,由于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缺少统一指导和支持,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力度不够,使我国当前许多农业科技系统运行的标准参数难以根据大规模生产数据确定,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导致一些智慧农业科研成果体系精准度不够,运行波动过于频繁。

  3、智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仍旧落后,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较少。主要表现为,我国当前大多农田道路都毁损严重,狭窄且坑洼不平,雨雪天气时泥泞不堪,甚至出现无法通车现象。多数牲畜禽舍的基础设施仅限于照明和取暖,其他现代化养殖设备几乎没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设施仅是简陋的水道沟渠,只能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形式,喷灌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所需的运输管道仅在部分地区建成使用,导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田土壤板结、养分流失。另外,由于我国农机设备的市场投放量较少、价格过高,且政府农机补贴较少,使我国分散经营的小微型农业生产者无力购买,许多现代化农机无法走进农田。要促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对策:

  1、吸引农业高素质人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物资、人力方面加大对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多渠道媒体在农村全方位宣传智慧农业,调整农民文化水平、年龄、性别结构,鼓励他们主动创业创新。其次,充分发挥运营成功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农民定期参观了解智慧农业运行模式,深入学习如何建设管理智慧农业。最后,结合我国农业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拥有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优势,将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建立适合培训我国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长效教育机制,教授农民和青年学生智慧农业理论知识,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农业人才。2、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强化政府顶层设计职责,加大农业科研体系的资金、物质和人才投入,统筹规划、建立统一协调的农业科研体系。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使农业科研项目井然有序地进行,减少重复研究,强化集成创新,并统筹兼顾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各项高科技技术。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全国农业信息网上交流平台,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充分利用其广泛接触农业生产者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尽职做好农技推广,促进土壤修复技术、数字化管理等技术的应

  用,广泛收集农业生产问题和生产数据为农业科研提供反馈,及时检验农业科研成果效用,完善农业科研成果的功能。

  3、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机械设备提档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统筹兼顾引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实现节水灌溉、绿色灌溉、数字化灌溉。改善牲畜禽舍现状,推进通风、采阳、温控、清理垃圾以及饵料投喂自动化建设,建立全封闭式现代化种养殖舍棚。加快现代化农机设备进入农田,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机设备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研究,扩大农机设备生产规模,增加市场投入量,并加强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管理农业生产。(据农业经济)国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目前智慧农业在世界各国建设发展得如火如荼。一些起步较早的国家,政策支持、科技研发、创新科技应用方面都早已大规模展开并

  快速发展。现在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智慧农业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因地

  适宜创新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也已形成并在日益完善,精准生产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资本、提高产能和质量也都在逐渐实现。政策方面

  国外的一些国家都早已不遗余力地出台、落地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来高位引导智慧农业发展。率先提出“精确农业”构想的美国,先后出台了6项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在信息、科研、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都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推进农业发展,为“智慧农业”及其产业链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支持。

  农业资源匮乏、人地分配严重不足的荷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便开始推行农业保护政策,荷兰政府和欧盟一直坚持大额农业补贴,用以建设农业发展设施以及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科研方面

  农业发达国家也早已创建不同结构的农业科技研发系统,以适应性促进本国智慧农业发展。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研发系统组成主体多样化,但都基本以政府、高校的农业科技研发机构为重要主体,且政府为主要管理者、研发推动者,企业的重要程度各国略有不同,其他农业相关者紧密配合主要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应用方面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完善的配套规章制度和专项资金池以推进农业科研技术快速应用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当前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推广体系,并且目前各国科技创新应用成效显著。

  如,美国早已应用“5S技术”、智能化农机技术等形成了农业精细化、规模化发展的智慧农业生产线系统,帮助农场主精细化耕作并提质增效;日本也早已利用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建立了个性化“网上农场”式农业运营新模式,使消费者可实时自主远程精准控制自有农产品生产,并获得理想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