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8篇)

时间:2023-06-29 14:50:06 来源:佳谦文档网

篇一: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院与教学系发展的龙头和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扩大学院社会声誉的根本,更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及办学历史、实力、条件和定位,并结合行业与专业实际,在总结经验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特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专业发展前景及现状

  1.社会人才需求趋势

  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通过宣传促销,每年到我区来的旅游人数都成两位数的增长,仅珠三角地区每年来内蒙古旅游的人数就占全部外来旅游者的1/3左右,而且以高端旅游团为主。2013年,我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51.52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177.9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89.55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P的6.24%;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17.50%。旅游业直接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行业109个。旅游对酒店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加快旅游业发展,可以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降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民生改善,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随着内蒙古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向一线的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将倍受欢迎。旅游行业为完成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需

  要我们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的力度,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内蒙古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知识门类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为适应服务对象对管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越来越需要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具有更高的服务技能。

  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时首先面对的是旅游业(包括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业和新兴的会展业等),其就业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2002年前接收该专业毕业生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主渠道,因机构调整、编制压缩而减少了对大学生的接收数量;现在该专业面临的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以及新兴的会展企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增加,但由于就业面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收缩了,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单位随之减少,使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更高。因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来讲其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

  (1)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旅行社一线服务与管理(导游、基层旅游行政管理、景区景点管理、旅行社计调与外联服务、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旅游营销)。

  (2)酒店管理方向:酒店督导(前台、楼层、餐厅的领班、主管);礼宾主管;客房管家;大堂副礼;会展业务与策划等。

  内蒙古自治区一些高校及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已颇具规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院校,专业细分明显,并都是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较有特色。与之相比,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但我院发展势头强劲,因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及乌兰察布市政府在发展规划中,都把发展旅游业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把内蒙古打造成旅游大省,把乌兰察布市打造成旅游强市作为发展目标,所以旅游发展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大。因此可充分发挥我院的独特优势,重点打造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加强实习实训,突出国际化、网络化、市场化特点,专业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2.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发展趋势

  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管理学科中的工商管理类,其中工商管理类共17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排名第6,在整个管理学大类中排名第9位。

  国内同类学校同类专业也在进行改革,主要围绕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操技能展开。与其他院校相比,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实验实训室建设略显滞后,校外实训基地仍需继续努力。

  3.本专业建设情况

  按照教育部文件关于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管理、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教育部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要求,本专业为适应地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人才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良好,专业技能较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第一线从事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行业职业能力、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自2012年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科培养模式由“3.5+0.5”调整

  为“3+1”的发展模式,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该模式增加了学生综合实习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加深对相关职业技能的操作和掌握。理论知识讲授时间减少0.5学年,同样是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综合实训,这一调整与旅游专业实操性强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2013年,经管系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主要涉及师资队伍、科研项目、课程与教材建设和实训室建设等方面。从2014年度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效果来看,师资队伍得到壮大,新增2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旅游管理教研室成功申请名为“乌兰察布市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的集宁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并可以保质、按期完成研究;在央财和集宁师范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管系旅游实训室所需实训场地以及80台计算机硬件已初步到位。

  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选用的教材均为国家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集宁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材科为了方便任课教师选择教材,首先为各系提供一份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书目,如果有的教材版本太旧或是不适合学生,老师将结合生源质量和学生学习基础选择合适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上述就是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保障所选用教材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实操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经管系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努力争取早日建成集旅行社经营管理模拟软件、模拟导游教学平台、旅游管理信心系统和导游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模拟题库为一体的旅游管理实训室;2、旅游管理教研室督促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等教学新方法;3、教学手段上,基于旅游管理专业课讲授过程中,需要直观为学生展示国内外各种丰富的旅游

  资源,所以一直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方式。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依据旅游产业要素和内蒙古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汲取先进教育理念,调整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管理,提升学院在旅游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人才在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与专业建设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引,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南,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内蒙古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现状,坚持“精品加特色”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整体办学水平,创建在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专业。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突出“国际化”、“应用型”与“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以旅游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及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机制,构建符合旅游职业培养要求的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

  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到2017年,争取把我系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较先进、办学条件较优良、校企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社会服务能力较强、专业品牌鲜明、社会竞争力较强、创建在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专业。

  (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国际化”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体系

  我系旅游管理专业目前设两个方向: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科)。通过建立国内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不断调整、改革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在2016年能够向内蒙古相关企业输送第一批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以及我们学生的就业途径等落实到实处,使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尽快与国内、区内接轨,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专业体系。

  2、建设领先的实训基地

  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在现有的国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更多的国外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校内校外实习基地5个;未来四年,计划建成校内校外实习基地8个,国外实习基地1-2个;通过与企业紧密结合,将旅游专业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训内容、体系和考核有机结合的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系统,满足学生中期、毕业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培训、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研发、教学案例收集的需要,从而成为全省旅游高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的窗口与平台。

  3、培养德优技能的师资队伍

  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有计划的派出专职教师到国内企业“学习锻炼”,有目标地聘请旅游企业的行业专家、能手进行“专题指导”。同时,努力提高我系“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计划到2017年,专任教师高、中、低职称的结构达到合理;双师型教师达50%以上;从而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厚、实践应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兼结合的适应我系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确立与现代旅游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内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同时,以行业标准为尺度,对实训课进行考核,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真正接合。

  四、专业建设措施

  我系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在教学改革方面,集宁师范学院教务处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结合学院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实操性较强的特点,进而制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集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12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由“3.5+0.5”调整为“3+1”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增加了学生综合实习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加深对相

  关职业技能的操作和掌握。理论知识讲授时间减少0.5学年,同样是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综合实训,这一调整与旅游专业实操性强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必要在校期间考取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导游员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入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习,同时也方便学生毕业后找到旅行社相关岗位的工作。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考取导游员从业资格证书,经管系特将《内蒙古导游基础》、《旅游政策法规》和《导游业务》等考试课程加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实操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经管系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努力争取早日建成集旅行社经营管理模拟软件、模拟导游教学平台、旅游管理信心系统和导游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模拟题库为一体的旅游管理实训室;(2)旅游管理教研室督促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等教学新方法;(3)教学手段上,基于旅游管理专业课讲授过程中,需要直观为学生展示国内外各种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一直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方式。

  鼓励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结合社会实践多参加学科竞赛、旅游服务技能大赛和导游员讲解大赛等活动。

  2.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2015年度,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共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

  5人,助教5人。专任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共12人,占教师总量的85.7%。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2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旅游管理专业14名专任教师均为外校学缘。教师层次结构分配比例如下图所示: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人数

  教授

  百分比

  2012201320142015201620114.28%

  12.5%

  10.00%

  8.33%

  14.28%

  12.50%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副教授

  人数

  百分比

  20.00%

  16.621.43%

  25.00%

  讲人师

  数

  百分比

  57.147%

  75.00%

  40.00%

  50.00%

  42.85%

  37.50%

  人数

  助教

  百分比

  28.57%

  12.530.00%

  25.00%

  21.43%

  25.00%

  合计

  人数

  121416经管系计划在积极推进副教授职称工作评定的同时,在2015、2016和2017年每年新进二名具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

  在提高生师比、保证教授副教授上课、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对外交流等,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培育教学骨干、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团队等。

  (3)教学规模计划

  在2015、2016和2017年,每年新增一个新的教学班级,班级规模仍以45人每班成型。

  3.课程建设

  2016年度经管系课程建设规划执行过程中,仍将把《旅游学概论》课程打造成为集宁师范学院精品课程作为主要任务。在每一学期期初,经管系旅游管理教研室都要对新学期新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每门课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相一致。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经管系在期中会首先组织教研室进行自查,接下来经管系和学校教务处共同检查,主要对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效果等进行考察,以保证每门专业课能按时、保质的完成。

  4.教材建设

  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选用的教材均为国家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集宁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材科为了方便任课教师选择教材,首先为各系提供一份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书目,如果有的教材版本太旧或是不适合学生,老师将结合生源质量和学生学习基础选择合适的“十二五”规划教材。

  5.实践环节

  为了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实践的需要,经管系从建立学校旅游管理实训室、联系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规划去做。在央财和集宁师范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管系旅游实训室所需实训场地以及80台计算机硬件已到位。经管系努力联系校外实训基地,现已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旅游局、多蒙德·豪生大酒店、北京国际饭店及博源蓝海大酒店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2012年旅游管理1班学生进入大学四年级时,愿意到乌兰察布市一些旅游

  景区景点、酒店实习的学生可以去进行综合实习。

  经管系旅游管理实训室现在仅有80台计算机,学生进行旅行社经营管理、模拟导游、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题库平台等实训所需的软件还未到位。因此,旅游管理实训室目前还未开放。

  6.教学研究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实操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经管系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努力争取早日建成集旅行社经营管理模拟软件、模拟导游教学平台、旅游管理信心系统和导游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模拟题库为一体的旅游管理实训室;2、旅游管理教研室督促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等教学新方法;3、教学手段上,基于旅游管理专业课讲授过程中,需要直观为学生展示国内外各种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一直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方式。

  7.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

  经管系有关旅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建立了教学管理队伍,主要包括经管系系主任刘志贤教授、教学副主任王培青教授、教学科长么秀杰老师、实验实训室主任吴红春老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曹晓慧以及全体教研室成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团队由教授牵头、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认真、负责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集宁师范学院为了对全校教学质量进行控制,随时进行课堂教学全过程实时监控。经管系经常开展学生座谈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在每学期期末,学生将对任课老师所带

  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教,如果不评教学生将无法上网查询期末考试成绩。

  8.专业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特色是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集宁师范学院经管系

  2015年11月20日

篇二: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论文(2)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论文

  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面,掌握相应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实际工作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有关旅游方面的技能,需要开设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相关课程。

  4.5总之,在今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上,首先是坚持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专业建设一方面需要对国内外着名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做到融会贯通,避免出现照搬照套。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继承发扬自己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进专业建设,进一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

  其次,将长期目标与当前任务进行结合。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深化、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

  同时,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在教学、科研两方面做到协调发展。

  因此,加强专业建设,一方面需要明确长期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明确当前的工作重点。

  五、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①加强领导,在专业建设方式,全体教职工需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在全系范围内,需要从自身发展做起,为广东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对于专业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

  通过加强领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专业建设。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方面,加大调研力度,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研究前沿性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专业建设的方向。

  组织发动全体教职工,为专业建设积极出谋划策,进一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来说,需要结合专业建设规划的实际情况下,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修订。

  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与专业建设发展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

  ③在师资队伍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对于高素质、高学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进行积极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巩固和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培养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应的教学、科研、管理学术群体。

  ④建立健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

  为了促进专业建设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体系建设机制,使旅游管理专业有明确的专业人,以学校确定的专业负责人为契机,制定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及保障措施。

  ⑤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奖励获得省级课题基金资助的项目、以及在国内核心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着。

  加强和完善模拟导游大赛等专业素质提升训练的建设;不断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沟通和联系,建设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外联系的纽带,拓宽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⑥加强对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邀请省内外着名学者来管理系学院作学术报告,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和扩大对外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宋子千.旅游学概论(第1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10.

  [2]http://www.yocer.com/News_view.asp?id=484.广东旅游业发展迅速高端人才成抢手货.

  [3]邓宗清.旅游环境与保护(第1版)[M].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6.

  论文2:旅游管理教学机遇及教学研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为旅游管理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策略,对于促进旅游管理教学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旅游管理;教学;机遇;策略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教学。

  就旅游管理教学而言,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着一个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手段应用于旅游管理可以有效打破教育活动地时空限制,教育活动可以随时开展,可以有效地丰富教育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旅游管理教学的公平发展。

  可以说互联网的应用,对传统旅游管理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互联网环境下旅游管理教学的发展机遇

  1.1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互联网环境下的虚拟空间可以使相关交流人员产生归属感与信任感,在这种虚拟空间中,交流的双方甚至是多方都可以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各种交流人员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学习,这种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更利于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在互联网世界中,各种旅游管理教学人员可以相互沟通,协作,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通过沟通可以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共同制定科学的旅游管理教学计划,对旅游管理教学提出更为科学的规划,这样,可以为旅游管理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交流,通过电子邮件,社区讨论等网络途径,教师可以向学生安排相关学习内容,可以与学生针对旅游管理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这种互联网环境,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种环境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教学效果更为显着。

  1.2极大地丰富教育学习资源

  在互联网环境下,作为教师可通过网络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网络平台上,有大量的旅游咨询,有大量的旅游管理的相关参考资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及人民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有效助推教学的发展。

  1.3提供新的学习与研究方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无论是教师研究还是学生学习都可以找到新的方式,作为教师如何可以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去,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利用互联网手段,教师之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就某些学术问题展开研究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研究型学习。

  通过教学相关文件的网络连接,学生可以就教学中的某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了解,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手段,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公告的方式向学生公布一些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交流,有效提高旅游管理教学的质量。

  二、互联网环境下旅游管理教学策略

  2.1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环境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有效发展必须要依靠于教师和学生较高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作为教师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学习,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互联网技术,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样,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旅游管理网络资源信息,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网络素养不高,很难通过网络手段有效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加之,在网络上一些信息存在着真假问题,也只有对真假信息进行有效的辨认,才能真正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依赖于师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是旅游管理教学成功开展的必要条件。

  2.2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

  沟通是教学成功开展的保障,在互联网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沟通虽然没有空间和时间的现实,但这种网络式的沟通方式不能实现有效性的互动。

  为了提升教师学生沟通的有效性,在互联网环境下,增加了一些新的沟通方式,比如视频教学,语音教学等等,作为教师要能够把这些新的沟通方式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以提升旅游管理教学的沟通的效率,这是教学成功开展的保障。

  在互联网环境下,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是旅游管理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手段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提高旅游管理教学的服务质量,促进教学的有效发展。

篇三: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的极大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提高,旅游成为人们舒缓身心、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旅游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高校也争相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培养兼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水平人才,但是我国高校不重视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虽然旅游产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旅游专业教育并没有随产业发展不断变革,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倡导科技创新、市场主导和广泛参与,高校教育显然与产业发展情况不符,因此我国高校采取措施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告诉发展,我国已经由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旅游强国,各大高校也为社会和旅游企业输送了大量旅游专业人才,但是数量并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素质水平才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要保证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就必须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虽然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目前高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经济发展计划是二十年内经济水平翻两番,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制定的旅游发展规划则提出了要在二十年在翻三番的超常发展计划,根据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这个目标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假定2000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为4000亿元,那么按照规划到2020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将会达到32000亿元,如此之高的产业经济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从事旅游及相关专业的人数约3500万人,未来十年内人才需求量将会有4000万的缺口,也就是说到了2026年,我国旅游产业总的就业人数可能达到7500万人左右,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高校教育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人才培养层次,包括职业教育、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总数约为1207所左右,高等院校495个,中等职业院校712个,在校学生共46万左右,旅游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20万人左右,旅游专业教师18.8万人左右,高等教师0.92万人,中等职业教师0.96万人,不论是在校学生数量还是办学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但是从专业细化、教学质量和培养途径多样化等方面看,我国与美国等旅游产业强国之间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抓数量,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将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优质人才上.

  对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特点是细化程度较高,旅游专业包括了很多专业领域,如旅行社管理专业、旅游会展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等,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首先应科学的进行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各大高校和旅游类高校就是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供应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针对培养学生的数量、培养学生的能力等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能力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其次,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该注重细化,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发展新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仍然放在向星级酒店和各大旅行社输送人才,但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却缺少专业人才,而近年来我国召开的乡村旅游论坛和旅游节等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农家乐旅游的重视,但是我国高校并没有跟随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开设农家乐旅游专业,如果开设了这个专业,将会给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开辟巨大的就业空间,农村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服务农村。

  如果从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看,高校旅游专业建设同样要重视细化问题,休闲产业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4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了6800亿元,如果加上休闲产业

  的总收入,至少能够达到20400亿元。休闲产业同样包含了很多内容,如咖啡屋、酒吧和足疗产业等,但是我国高校认为这些行业比较低端,实际上这方面的毕业生才真正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如果经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企业,将会大幅提高休闲产业的总体水平,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该将“细化”作为核心,针对市场需求灵活改变培养数量,市场需求小就降低培养规模,市场需求大就提高培养规模,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也没有跟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创新意识。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知识,学生只能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但是对于旅游管理中“管理”的部分不甚了解。虽然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因此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创新是造成人才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旅游人才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也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影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正常发展.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旅游或者其他相关工作,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高校和政府的重视,如果这些流失的人才能够从事旅游专业的相关工作,将会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不重视也是导致旅游产业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之一。

  (三)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足够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基础和必需条件,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那么学生将很对对这门课失去兴趣,照本宣科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建设力度不足,也是导致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发展

  国内和国外的旅游类院校,在学术科研方面都较为欠缺,缺少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瑞士是最早开始旅游管理教育的国家,例如瑞士的饭店管理学院注重实用性操作,而整个欧洲的旅游教育也将实用性技能作为教育重点;而美国的旅游管理教育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较为重视培养高层旅游管理管理人员;而日本在旅游管理教育方面,则是不断扩大范围和规模;澳大利亚比较看重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管理方式,例如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等.但是总的来说,世界范围内旅游管理专业学术发展水平并不高。较强的实证性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之一,因此对应于基础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不应可以追求,是否能够拉动产业经济发展才是这门学科学术含量水平的体现,也就是学科建设应发挥实质性力量,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理论知识。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因此拉动发展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同样要注重体系化、创新和先导等方面。这其中系统化指的是专业发展稳定,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在随产业变化不断变化,也就是不可能绝对稳定,因此学科建设只能寻求逐步系统化和深化;创新指的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践,很多项目既是实践项目又是科研项目,要想提高专业规划水平,就必须坚持科研创新;高校领导者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认真分析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从中寻求新鲜事物,只有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发挥旅游学科的先导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以传统高校教学为主,成人教育和委托培训等方式为辅,在学生教学方面或多或少会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题目后学生基本都是上网查找资料,修改一下就算完成了作业,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教学方法也是问题之一,旅游学科实证性很强,在讲解实际问题时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委托培训和成人教育均能做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实际上我国高校教育仍然是流水线式的批量培养模式,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一个例证教师可以长期使用,但是旅游产业在不断发展,因此一个案例重复用好几年显然是不行的。

  五、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养成训练

  养成训练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重视的,但是目前得不到高校教师的重视,旅游管理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但是大部分高校并不进行为人处世方面的训练。教学固然应该将重点放在方法技巧和工具等,但是沟通技巧是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缺少沟通技巧的学生不仅不适合旅游类工作,也不可能在其他领域发挥力量。我国高校重视能力培养,眼高手低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做好基本素质和基本技巧的养成训练,例如天津某旅游管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全部课程都采用了英语授课,考核也不再是单纯的考试,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菜单、自己采购原料并向教师推销自己的“考核宴会”。

  (二)促进学科的全面发展

  1、师资力量建设,近年来高校聘请了大量高水平教师,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师资力量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素质水平,在工作中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2、教材的恰当利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可用的教材有几十种,一些教材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例如酒店管理方面的教材,但是对于新专业、新领域的研究我们应该坚持原创,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的学术地位,让高校在旅游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高校应针对市场、社会需求不断革新教材内容,生产新教材,在使用中不断完善这些原创教材。

  3、学生培养,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个性鲜明,高校应针对学生进行调研,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力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六、结束语

  综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高校应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时间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向社会和企业输送能够满足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篇四: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邸光才(武威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

  副教授)项目组成员:

  魏红霞(武威市旅游局

  副局长)

  杨

  福(武威市博物馆馆长

  研究员)程爱民(高级导游员)王正明(天马宾馆有

  限责任公司经理)潘从明(武威职业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晋艺波叶金山

  许春华马静尤萍张海燕曹祯鲁芬霞

  一、建设基础

  (一)产业背景

  1.

  区位优势

  武威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

  丝绸之路自东进

  入河西走廊后的第一大城,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位居我国大陆中心地区。东北与内蒙

  古自治区毗邻,东南与白银、兰州两市相连,西

  南与青海省和张掖地区接壤,区位条件良好。地

  处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沿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长期以来,武威以其“通一线于广

  漠,控五郡之咽

  喉”和“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重要地理位置而闻名遐迩,是古丝绸之路上中

  国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都会,也是河西走廊东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

  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

  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

  淀而于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2.

  产业优势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

  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耗牛唯一产地”。丰富的汉唐文化,独具特色的五凉文化,多

  姿多彩的西域、西夏、藏、蒙、回鹘文化,兴盛发达的佛教文化,浓郁的民俗、民间文化,积淀

  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气势恢弘的雷台汉

  墓、“石窟鼻祖”一一天梯山石窟、举世无双的西夏碑、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地百塔寺、“陇右学宫之冠”一一武威文庙、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舍利子塔一一罗什寺塔

  等一批历史名胜古迹享誉国内外。

  同时还有雪域高

  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目前,武

  威己基本形成了以武威雷台汉墓、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白塔寺、罗什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

  游,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沙漠治理

  志愿者基地和马路滩沙漠农业生态旅游区为代

  表的大漠休闲游,以天祝三峡为代

  表的民族风情游三大旅游精品线路。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

  璀璨明珠,武威自古以来就在丝路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

  武威为中心,联接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长城、张掖马蹄寺、张掖大佛寺、兰

  州黄河四十里风情线、临夏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石窟、天水伏羲庙、平

  凉嵯哌]山等众多国

  内王牌旅游景点的甘肃丝路文化旅游群。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

  好机遇。今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

  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

  出,要把甘肃旅游业作为重点战略性产业来发展。甘

  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

  业的意见》,这是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旅游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甘肃省省委

  书记陆浩在武威调研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完善配套服务,改进提高服务水平。”

  武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四

  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和发展,全市旅游产业呈现岀“快速扩张、持续增长、健康发展”的良好

  态势,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初步形成。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全

  市有

  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三星级宾馆6家,二星级宾馆4家,其他社会宾

  馆、饭店、招待所50多家,国际国内旅行社19家。“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旅

  游者690.61万人次,比“十五”同期增长16.69%;实现旅游收入19.95亿元,比“十五”同期增长102.95%。仅2009年,全市全

  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8.22万人次,同比增长

  84.2%;实现旅游总收入5?644亿元,同比增长20.85%;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己成为

  武威重要的支柱产业。

  3.

  人才需求状况

  截止2009年底,武威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10000多

  人。而现有人员中,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为3.6%,专科比例为15.8%,中专与高中比例为

  43.5%o旅游人力

  资源结构分布严重不平衡。伴随着甘肃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武威旅游从业

  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受过专业

  教育、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甚少的状况很

  难适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企

  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项目策划人才

  和技能娴熟的旅游服务一线人才及高水平的专业导游人才数量不足,己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

  颈。特别是文博、旅游窗口单位导游讲解人员年龄偏大,又缺乏新人,制约了武威旅游产

  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武威旅游不仅需要大量操作型服务人员,更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旅游从业人员必须集必备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项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于一体,具

  备大学专科学历的旅游专业高职毕业生已成为热门人才。这些都为本

  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依托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未来10年,我省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率将大幅度提

  高。随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的转移,丝绸之路旅游将焕发出新

  的发展生机和活力。

  据预测,甘肃旅游从业人员缺口每年将接近6000人,这对

  武威职业学院发展以丝路文化为

  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作为丝路文化重镇上一所高职院校,武威职业学院

  理应承担起培养旅游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的职责。

  (―)专业优势

  1.

  拥有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聘

  请行业专家2人,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3人,占专任教

  师25%;硕士及在读硕士

  5人,占青年教师70%;

  “双师型”教师6人,占专任教师

  50%o2.

  实验实训条件良好

  建有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烹饪实训室各1个,多媒体语音室2个;拥有天马宾馆有

  限责任公司、马踏飞燕国际旅行社、凉州宾馆等8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现

  有学生实习、实训需要。

  表1旅游管理专业部分校外实训基地

  序号

  校外实训基地名称

  实训项目

  景区管理、导游业务、市场营销、服务礼仪、雷台公园(4A景区)

  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武威文庙(4A景区)

  景区管理、导游业务、市场营销、服务礼仪、顶岗实习、毕业

  实习

  凉州宾馆(二星级)

  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服务礼仪、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天马宾馆有限责任公司(二星级)

  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服务礼仪、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马踏飞燕国际旅行社

  兰州顺王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中心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市场营销、服务礼仪、顶岗实

  习、毕业实习

  餐饮服务与管理、服务礼仪、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景区管理、导游业务、市场营销、服务礼仪、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华泰旅行社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市场营销、服务礼仪、顶岗实

  习、毕业实习

  3.

  人才培养模式己初具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己具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与武

  威文庙、武威雷台汉墓旅游景区、天马宾馆有限责任公司(三星级)等多家旅游企业共建丝

  路文化旅游的专业特色;与兰州顺王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旅游企业签订了

  “工学结

  合、顶岗实习”的订单式培养协议,形成了特有的“课证岗直通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4.

  构建了

  “多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参照国家导游资格考试要求,构建了以《导游基础》、《导游业务》、《丝路文

  化与旅

  游》、《舞台表演》等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多证毕业制”

  2009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

  机等级证通过率达到90%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率达到,55%全国计算

  85%普

  通话等级证通过率100%设在我院的武威市第十职业技能鉴定所对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进

  行的景点景区讲解员、餐饮服务师、客房服务师、营养师、中式烹调师等多种职业技能鉴定

  中,合格率达到90洽上。

  5.

  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不断提升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3年开办以来,面向社会开展了各类旅游行业人员培训,对武

  威的旅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武威市己举办的七届天马文化旅游

  节中,我院旅游专业学

  生在导

  游、餐饮服务、西凉乐舞表演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9年12月,学院与武威市旅游局联合成立了旅

  游培训中心,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提供

  了培训和提高的广阔平台,累计培训旅游

  行业从业人员150余人次,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1.

  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探索还不够深入;

  2.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有待深化;

  3.

  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

  有利于学生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条件还不能完全支撑专业改革需要;

  5.

  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建设思路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

  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武威职业学

  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特色立校、就业固校、服

  务兴校、合作强校”的办学理念,加

  强办学体制与教学管理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服务旅游产业为宗旨,以学生就

  业为导向,走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以“丝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特色,“课证岗直通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开放式办学思想,以校企深度融合为

  基础,以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为途径,实现校企双赢,形成长效机制,立足武威,服务甘肃

  及周边地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旅游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

  建设总目标

  依据甘肃旅游业发展现状,以中国旅游标志一一铜奔马为龙头,紧紧围绕打

  造武威“四张旅游名片”的建设目标,按照本专业“面向丝路旅游业,培养基层

  领班人”的人才定位,坚持丝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形成“课证岗直

  通定向”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旅游行业不同岗位素质与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建设以武威知名旅

  游企业冠

  名的实训室,进一步加强“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毕业证书、旅游从业资格证书、艺术等级证书等多证毕业制度;进一步完善

  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的教学

  管理与学生

  管理的制度;大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

  在丝路旅游业中有影响力的、有特色的旅游人才

  培养基地。

  (三)

  建设具体目标

  1.

  建立一个丝路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2?依据丝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特色,构建“导游服务”、“丝路文化艺

  术表

  演”、“饭店餐饮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四模块课程体系,进一步形成“课

  证岗直

  通定向”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3.

  建成4门优质核心课程,其中《旅游概论》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开发旅游

  管理专业

  网络化课程3门。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建

  成一个校办旅行社,形成“校中厂”应用模式;新建丝路重点景点三通道立体模拟导游实训

  室、丝路文化艺术表演实训室,建成一座具有丝路文化特色的实训中心;在现有基础上拓展

  校外实训基地7个,加强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毕业生顶岗实习2个月以上,形成“厂

  中校”应用模式。

  5.

  建设22名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培养1名旅游专业带头人,引进1名行业专

  家为专业带头人,培养7名骨干教师,引进1名骨干教师,聘请8名行业技术骨干为兼职

  教师,使兼职教师课时数达到50%以上,培养6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

  上,分期分批选派所有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

  6.

  以学院已建立的武威第十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通过与劳动部门、旅游

  企业和

  行业协会合作,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鉴定工作,充分利用学院师资力量,每

  年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培训不低于200人次。

  7.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专业群中烹饪工艺与营养、音乐表演、导游专业

  的整体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互动和资源共享。

  &与旅游集团公司合作,探索“订单班”培养模式,每年招收

  确保订单班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三、建设内容

  1个订单班,(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自2003年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以来,学院十分重视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积极

  探索合作方

  式与途径。为发展武威旅游业,培养合格人才,2005年成立了由学

  院领导、政府旅游部门

  和旅游企业相关负责人、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合作发展理事会,建立了

  组织机构,制定了章程和合作的规章制度,签订了学生实习的相关协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

  了双方的权利义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止目前,已与武威雷台公园

  (4A景区)、武威文庙(4A景

  区)、凉州宾馆(三星级)、天马宾馆有限责任公司(三星

  级)、华泰旅行社、兰州顺王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神州荒漠野生动物中心和马踏飞燕旅

  行社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与兰州顺王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比较

  成

  功,2010届23名学生在该公司进行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全部实现就业。

  2010年3月,该公司向旅游管理专业投资1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今后,将继

  续与企业在

  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人

  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

  (-)形成“课证岗直通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定位、旅游从业资格证书制

  度、岗位人员需求,与旅游企业携手共

  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形成“课证

  岗直通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以旅游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出发点,以校内模

  拟、景区景点、饭店、旅行社等实训环境为平台,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把旅游相关从业资格

  证书的获取直接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

  作模式,形成“课程一职业技能证书一就业岗位”的有效衔接与融合。该模式实现了五个方

  面的衔接和融合:一是课程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相融合;二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教

  学内容设计相融合;三是学校培养与顺利就业相衔接;四是通过引“企”进校、建立校外

  企业“定向培养”机制,实现“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学习”和“就业”相结合;五

  是通过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能力培养系统化、职业素质教育全程化。

  根据该模式,将2年4个学期划分为基本能力培养、旅游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

  训和顶岗实习相互关联的四个递进阶段,确保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

  的全过程。第一阶段按照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外语、计算机

  应用等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学生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I级证书、全国英语应用

  能力A、B

  级证书,为学生适应旅游相关岗位做好基础准备;第二阶段按照就业岗位进

  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旅游业务流程、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

  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学生参与旅游岗位工作奠定专业基础和道德基础;第三阶

  段按照旅游岗位、计划调度岗位、饭店餐饮服务工作内容进行岗位综合实训,培养学

  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能够顺利完成旅游相关岗

  位工作;第四阶段按照就业需要,在相应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

  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旅游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能

  够出色完成旅游相

  关岗位工作。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旅游从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到80%以上,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

  1.确定职业岗位群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导游服务、饭店餐饮服务、旅行社经

  营管理等工作。具体岗位群如下:

  (1)

  从事旅游事务管理与实务处理、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导游服务;

  (2)

  从事旅行社各业务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及导游服务;

  (3)

  从事景区景点讲解服务与管理工作、艺术表演服务接待;

  (4)

  从事旅游饭店、餐饮接待等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2.

  坚持“丝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特色,构建“岗位主导”课程体

  系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

  准,针对导

  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景点服务管理、饭店服务管理等4个

  职业岗位,构建以职业

  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核心业务能力模块的开发与设计,围绕旅行社、旅游景区、饭店等企业

  核心岗位需求,重点开发与企业直接对接的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景点景

  区服务管理、饭店服务管理等4个核心业务能力模块。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分解知识点,确定

  训练项目,并与西凉旅行社、武威雷台景区、天马宾馆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相应

  的核心课

  程,配备相应的师资,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表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及核心课程设计

  就业岗位

  能力模块

  导游员

  导游模块

  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

  营销计调模块

  景点景区服务管理人员

  丝路文化艺术农演模块

  旅游历史文化

  丝路文化与旅游

  舞蹈表演

  音乐表演

  饭店服务管理人员

  饭店服务管理模块

  现代饭店管理餐饮服

  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

  服务旅游服务礼仪

  甘肃导游导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

  核心课程

  游业务导游

  场营销旅游政策与法规

  基础旅游法

  旅游服务礼仪

  规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六个一流”和“六项

  标准”为依

  据,建立完善的电子教案、案例库、题库、教学课件、实训方案、在线考核、网上答疑等教学

  资源,修订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各课程的实训要求及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到2013年,完成《旅游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

  作,《导游业务》、《旅游服务礼仪》、《丝路文

  化与旅游》3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完成《甘肃旅游》、《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

  经营与管理》3门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工作。

  表3旅游管理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1#

  课程名称

  旅游概论

  导游业务

  旅游服务礼仪

  丝路文化与旅游

  建设目标

  省级精品课程

  院级精品课程

  院级精品课程

  院级精品课程

  主持人

  马静

  晋艺波

  许春华

  张海燕

  完成时间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3?教材建设

  按照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要求,强化教材建设,以岗位要求及考核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

  的技能及职业应用能力为重心,融合专业特色,与合作企业共同编写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形成知识与实际岗位相衔接、内容与岗位能力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开发《武威导游》、《导游业务》辅导材料汇编、《丝路文化与

  旅游》、《餐饮服务实训》4部教材。

  表4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规划

  序号

  教材名称

  武威导游

  导游业务

  丝路文化与旅游

  餐饮服务实训

  完成时间

  编写人员

  马静等

  晋艺波等

  许春华等

  许春华等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4?教学模式、内容及评价方式的改革

  (1)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导游、旅行社、饭店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打破传统固定课堂的模式,釆用教学场地

  多样化,将课堂、校内实训室和旅游岗位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实景实境的学习环境。

  课程釆用模块化教学,将一门课程分成不同模块,根据模块内容确定不同教师讲授。如核

  心课程《导游业务》基础模块可以由专职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基础

  理论,对于操作性、技能性

  较强的内容则聘请旅行社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讲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

  进行实践环节的改革:将原有三个实践环节,即少量的课堂实训、一周的野

  外踩点实习和

  最后的顶岗实习,改革为五个环节,即岗位基本技能实训、项技能实训、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岗位拓展技能实训、顶岗实习。

  岗位专

  表5主要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

  岗位基本技能实训

  岗位专项技能实训

  岗位综合技能实训

  岗位拓展技能实训

  顶岗实习

  完成地点

  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

  旅行社或相关企业

  (2)教学内容改革

  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减少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增加实训、实践比重,立足丝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删减《旅游美

  学》、《旅游资源学》等课程;增加《丝路文化与旅游》课程。将《餐饮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旅游礼

  仪》,《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

  管理》等相同和相近的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

  点和要求进行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减少

  教学时

  数,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评价改革

  ①评价内容全面化: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面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

  把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学习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旅游企业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

  入评价目标。

  ②评价方式过程化:将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

  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动态化。

  ③评价主体多元化: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将课堂教学与实训、设计、实习有机结

  合,确立教师、企业、学生共同评价体系。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

  建设思路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硏室为载体的高素质教学团队。通过与旅游

  企业合作建

  设项目,派遣教师到有影响力的学校进修、鼓励教师主持专业建设和

  教学改革项目、加大培

  训考核力度等途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和聘请专业带头人;积极创造条件,激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研究,积累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实际经验;聘请8名行业企业骨干担

  任兼职教师,努力在2013年建

  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研科研水

  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梯度合理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

  建设内容

  (1)专业带头人建设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按照学院专业带头人引进管理制

  度,引进在旅游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站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能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

  学改革方向,引领和规划专业建设发展;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能有效进行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战斗力;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带头人1人

  培养能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经验丰教学管理

  富,在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科研等方面工作成绩突出;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规划、师资队伍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等方面起专业带头作用

  的专业带头人1人。

  (2)

  骨干教师建设

  通过到国内外考察、进修、在职培训、企业任技术主管和参加学术研讨交流

  等举措,培养

  7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具有较强专业能力,教学效果优良的骨干教师。

  引进1名既具行业实践经验又能驾驭专业教学、综合素质好、职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可保

  证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骨干教师。

  (3)

  兼职教师建设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熟悉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

  师,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校内实践技能课

  程的教学任务,或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到

  2013年,兼职教师总人

  数达到10人,使兼职教师课时数达到50%以上,形成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团队。

  (4)

  “双师”素质教师建设

  安排晋艺波、张海燕、尤萍、曹祯、唐辉、鲁芬霞等6名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加顶岗实

  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安排到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取得双师素质合格证书或

  培训证书。

  (5)

  落实教学团队管理制度

  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

  设等,在职称

  晋升、培养与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落实学院《专业带头人选聘管理办法》、《骨干教师

  评选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教学团队管理

  制度。

  3?经费预算

  表6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内容及经费预算汇总表

  单位:万元

  教师类型

  人

  培养方向及途径

  培养进度计划

  负责人

  数

  201120122013年

  年

  年

  专业带头

  弓1进及国内外进修和交

  人

  流、企业锻炼

  陆汶

  专

  有丰富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技

  业

  骨干教师

  术能手;资格培训、国内进

  邸光才

  教

  修和交流、企业锻炼

  师

  双师素质

  企业锻炼、师资培训、教

  培

  教师

  学实践

  邸光才

  养

  其他(团

  队团队有效运行

  邸光才

  管理)

  小

  计

  副咼及以

  选聘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

  上职称专

  教学能力的行业技术人员、陆汶

  家

  职业经理人

  兼

  髙级技术人

  选聘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

  职

  贝

  教学能力的行业技术人员、0.60.50.5邸光才

  教

  职业经理人

  师

  选聘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

  其他

  教学能力的行业技术人员、0.40.50.5邸光才

  职业经理人

  小

  计

  (五)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

  新建景区景点模拟导游实训室

  建成丝绸之路(甘肃段)景区景点实训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软件,按

  各环节将导游

  业务中文化旅游、景点旅游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立体模拟实训系统,实现旅游环境仿真导游实训。表7景区景点导游模拟实训室建设规划表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项目功能

  设施设备

  预算资金

  1.

  国内著名景点导游实训软件

  导游业务实务训练、营

  销景区景点模

  拟导游实训

  室

  2.

  工作流程

  3.

  规章制度

  4.

  三通道立体模拟导游实训系统

  (硬件)

  计调实务训练、服务

  礼仪训练及景区管理仿

  真模拟实训

  23.55.

  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景点实训

  软件

  6.

  世界著名旅游景点资料

  合

  计

  23.52.建立模拟旅行社

  同武威国际旅行社等旅行社合作,按照旅行社运行与管理要求建立模拟旅行

  表8模拟旅行社建设规划表

  项目名称

  项目功能

  导游业务实务训练营销计调实务训

  模拟旅行社

  练服务礼仪训练旅行社经营管理

  实训

  设施设备

  单位:万元

  预算资金

  1?计调操作部

  2.

  营销外联部

  3.

  前台接待部

  4.

  综合业务部

  12.3合

  计

  12.33.建成饭店管理实训室

  建设模拟客房实训中心(标准客房5间、商务套房1间)、仿真中西餐厅1个、酒吧及茶

  艺实训室,配套辅助设施,购置饭店系统管理及服务技能软件1套,承担饭店服务实务训练及饭

  店管理仿真校内实训任务。

  表9饭店管理实训室建设规划表

  项目名称

  项目功能

  软硬件类型

  设施设备

  1.

  仿真前厅实训室

  单位:万元

  预算资金

  2.

  仿真中西餐厅1间

  饭店管理实

  训室

  饭店业务实务

  训练

  硬件

  3.客房服务实训中心(5普标,1商

  60.2务套房)

  4?模拟酒吧及茶艺实训室

  饭店管理实训

  软件

  5.饭店系统管理及服务技能软件

  63.2/V

  i|-

  4?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在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方面,学院与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行社、阳光假日

  酒店、内蒙古月亮湖景区管理处等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由企业提供导游、计

  调、营销、景区

  景点服务管理、饭店服务管理等岗位,让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模式的顶岗实习。至V2013年,校

  外顶岗实习基地由8个拓展到15个以上,其中,学

  生校外专业实习时间4个月,顶岗实习时间

  2个月

  5.主要健全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制度(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及管理办法》;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3)

  《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制度》;(4)《企业冠名校内实训室建设制度》;

  (5)《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制度》。

  (六)

  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1.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武威旅游发展动态;武威旅游人才需求;专业及评价标准;课程

  标准;教学改革;学生管理;企业实习;考试题库;竞赛题库;教学团队。

  2.

  素材库建设按照不同的岗位,开发旅游景点、餐饮服务、咅乐欣赏、舞台表演等音像资

  料,建设项目资源库、图片素材库、视频素材库和动画素材库。

  3.

  共享的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网络课程平台,将全部项目教学的资源上网,将教学计

  划、教案、讲稿、项冃资源、考核办法、训练题库等放在网站上作为教学的共享资源。开发一个

  网上辅导答疑平台、一个旅游管理与研究论坛。

  (七)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

  职业培训

  发挥学院多年的办学优势、保持与行业企业良好关系,继续承担岗位培训和

  非学历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任务,通过导游资格证培训、中式烹调师培训、艺术等级资格证测试培

  训、职业岗位技能培训等项目,三年职业培训

  400人。

  2.

  教师培训

  面向武威市中职学校、各县区职教中心进行师资培训。三年培训200人次。

  3.

  武威旅游产业研究

  为了更系统地研究武威旅游发展历程,把握武威旅游发展脉络,弘

  扬武威优秀的旅游文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学院利用自身优势,对武威旅游产业进行深

  入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

  4.

  合作交流

  建立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淄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合作交流关系。通过

  举办双方论

  坛、专家讲座,开展师资培养与共享,互派教师兼职兼课,共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联合开

  发有关技术服务项目和课题,组织学生进行互访和交流活动、互相利用实训基地,推荐毕业生到

  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等形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互补。

  四、预期效果

  (一)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建成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旅游管理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共同

  发展,并引领甘肃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

  (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实施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紧密围绕武威旅游业发展对“基层领班人”的需要,使旅游

  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更适合武威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深化“丝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专

  业特色,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专业“课证岗直通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趋

  完善,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更具特色,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成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示范。

  (三)

  课程建设成果突出

  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根据武威旅游业基层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学院将联合

  行业、企业共

  同制定面向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开发以“岗位主导”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专

  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校外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培养规范,以课程建设支撑起共享型教学

  资源库。到2013年,建成优质核心课

  程9门,开发出8部配套的特色教材和配套教学课件,创建1个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四)

  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针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建成设计理念新、配置水平高、共享程度

  好、旅游特色

  鲜明的“校内、校外互相支撑”、校企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到2013年,扩建1个校内实

  训室,新建6个校内实训室;拓展15个校外实训基地。

  (五)

  教学团队更加优秀

  通过引进和培养等多种途径,建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

  合理、素质优良、教研科研水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梯度合理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到

  2013年,学院引进和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8名专业骨干教师,6名“双师”素质教师;聘请8名

  行业企业专家。

  (六)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通过社会服务建设项目的实施,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与相关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并

  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学院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承担企业的职业技能

  培训任务,开发满足武威经济建设需求的服务项目。三年内完成600人次的职业培训,完成3个

  企业咨询服务项目。

  五、保障措施

  成立由学院领导和系部教师参加的特色专业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项目组具体负责专业建设

  规划的可行性、专业建设的质量评审及绩效考核,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职务

  姓名書10项目成员各分工表

  行政职务

  职称

  主要任务

  总负责人

  陆汶

  尚可贤

  教学副院长

  教务处处长

  经管系主任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专业建设方案制疋

  :审查建设方案,监督建设过程

  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制

  定、组长

  邸光才

  课程体系构建等的组织、协

  调、穩杏与怡导

  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

  副组长

  晋艺波

  叶金山

  王正明

  许春华

  专业负责人

  教研室主任

  经理

  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

  讲师

  制疋和实施

  讲师

  经济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校内外实训室规划与建设

  领导与协调校企合作

  优质核心课程方案制定及实施

  教学资源库建设

  社会培训、对外合作交流

  资料整理

  成员

  马静

  曹祯

  尤萍

  (-)组织项目组成员认真学习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关文件、制度,对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进行

  培训,使项目组成员熟悉项目建设的程序和内容,强化项目组成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提高

  其工作能力。

  (二)项目实施要严格执行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按照项目

  管理要求,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实施项目责任制度。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实施负全

  面责任,通过任务分解,做到责任到人、目标清晰,对项目进度、质量和效果建立监督和检查,实施项目问责制。

  (三)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项目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责任人给予奖励,有

  关责任人的工

  作业绩纳入年度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晋升的重要依据。

篇五: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刘冰清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05(000)002【摘

  要】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提到日程上,针对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专业定位要体现特色、课程设置要合理完善、构建"双师型"和弹性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人为本,多管齐下的对策.

  【总页数】2页(P172-173)

  【作

  者】刘冰清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学院旅游系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相关文献】

  1.非师范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玉林师范学院非师范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邵平

  2.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思考——以黄冈师范学院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建设为例[J],陈世辉;殷晓红

  3.从高职专科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思考——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王艳

  4.从高职专科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思考——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王艳;

  5.旅游目的地高校旅游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以黄山学院为例[J],王娟;闻飞;朱国兴;李德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浅谈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高校旅游教育更是近二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近年来,高职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相继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人才的培养。本文要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能更好地完善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国;研究;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要改变这一状态,就要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保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对高职教育人才具有导向作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和用人部门共同确定,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旅游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行业,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培养的人才目标。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已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正向着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开放实践型人才所转变。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增强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重视素质的优化,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1]基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质量,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熟悉经营管理和

  手段,并能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一,人才培养的高级性。高职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二,人才类型的应用性。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属于高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既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具备管理理念和经营手段,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其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设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通常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辨证适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循序渐进,要实现素质教育目的,要满足社会生活发展需要。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注意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2]不同学校可以产生不同的课程设置,只有认真地分析学校的现状,合理地设置课程,才能使课程更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作用。高职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进行课程的设置,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结构的设计必须合理,必须要加强专业技术课程,与此同时尽量开发隐性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既要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也要使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适应性。应适当减少专业理论性课程,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首先,公共课设置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应将择业观与创业观教育、职业意识与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与理想教育列入课程体系中。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3]其次,专业理论课设置要突出综合性。旅游学科专业理论课必须具备综合性。再次,专业实践设置要突出实用性。专业实践课要将这些专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第一,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通过后天培养塑造起来的,没有创造的动机,不可能有创造行为。因此,要努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精神,培育其顽强的创造意志,培育创造动机,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最根本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产生创造的强大动力。意志是逐渐地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激发必胜的信念。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是掌握控制情绪的心理方法。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就是要培养自信心培育情感要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创新精神的内容决定人的生存品位,因此,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首要就是要尽量开发学生的智力素质。智力素质因素的培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学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加。现在,人类知识老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10年。这样的紧迫感使人们认识到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就是将来的文盲。自学能力是创新者的有利武器。因此,培养创新素质必须强化自学能力。其次,是信息收集能力。创新者离不开信息,对信息需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精通情报、信息的收集和运用方法,有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对提高创造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再次,是记忆能力。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凭借记忆力,发挥才智,人们才能贮存和提取知识。记忆力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因此人们要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利用人脑的记忆潜力,为创造服务。再次,是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观察是创造的源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主要方法。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是掌握观察方法主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观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积累经验来获得。最后,是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创新能力教育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创新能力学等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性思维,实施创新能力要把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的人

  才摆在首位,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改革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开发创新能力要主动学习,并且能够运用各种创新技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亚秋,丁文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商贸,2010(25).[2]李辉作,孙国雁,李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6).[3]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摘要: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

  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二、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2004年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2010年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一)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确立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

  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2000年,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13年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2014年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

  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2006年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2013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

  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旅游节庆产品构成分析和发达地区节庆日管理现状初探黎洁;旅游研究与实践1996-07-202、旅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李立;邱国军;旅游研究与实践1994-08-20

篇七: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李国梁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0(000)00【摘

  要】专业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构成单元,学校的特色来源于专业的特色。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不同时期的需求,培育办学特色。本文以黄淮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教学几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特色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总页数】2页(P23-24)

  【作

  者】李国梁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9.2【相关文献】

  1.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2.浅谈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管理课程的改革3.浅谈旅游管理本科课程教学方法创新4.浅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5.浅谈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任务课程教学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八:浅谈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一,

  专业名称与属性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专业代码:640101专谯性:特色专业

  与专?h?盼产业(耳邮贼):旅游业

  二.

  本专业概况

  (-)专业发展现状

  本专业创建于2002年,第一年招收学生22名。随后每年招生人数

  略有增加,到2006年,招生人数增加到108.最近两年基本稳定在60-70人之间。经过六年的发展,在做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之后,本专业各项

  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

  研工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复合型师资的配置初见成

  效,已形成一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和学生

  培养的质量在稳步提升,目前正处于"网J范到提高〃的关键发展阶段。

  本专业专职教师由创建之初的2名增加到现在的10名。其中副教授

  2名,讲师6名,助教2名。年轻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5名。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话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

  需要的,具备旅游服务与管理基本知识,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L规格要求

  系统地拿握旅游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所学专业

  的新成就和新发展;具有所修专业的管理、服务、应用等技能;具有一定

  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

  .素质辟

  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爰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又阳"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实现祖国社会现代

  化而奋斗。

  2)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具备积极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掌握与职业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知识结构

  1)

  掌握从事旅游管理的工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掌握中西餐服务程序、服务技能和技巧。)掌握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输拿 导游技能。

  .能力铮

  毕业生应具备宾馆服务能力、导游业务能力、旅行社服务和管理能力。

  .取得以下证书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测试A级证书;

  全国普通话等级测试二乙或以上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中、英文导游资格证书或以下证书之一,即客房服务资格证书、餐

  饮服务资格证书、营养酉曜师、调酒师、前厅服务资格证书等

  (三)旅游业职业岗位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旅行社、导游公司等旅游企业,从

  事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并要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主要就业岗位(群)

  郁口下膈:

  1.

  导游员;

  2.

  旅行社、导游公司管理人员;3.

  旅游市场营销人员;

  4.

  旅游景点服务、管理人员;

  5.

  旅游车船公司管理人员;

  6.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7.

  旅游规划人员

  8.各大星级酒店服务及管理人员

  9.其他旅游、商业服^单位的管理人员、接待服务人员。

  三.

  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措施

  (-)专业发展目标

  1.层次

  2.

  规模

  做F专业

  每年招生80人

  中英文导游、旅游管理

  专业逐年招生计划

  3.方向2002008201820118201288㈡专业建设措施

  1.推进素质教育,保证人才质量

  1)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多样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开展课堂

  创新、课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2)

  成立与旅游专业有关的各种专业指导委员会,利用社会资源,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推行多证制,使学生毕业时可在毕业证书之外获得相应的职业资

  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工作的适应能

  力。)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全面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自学能力、计算机能力、英语

  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实施“3赛”行动,使培养

  模式多元化

  ”3赛“行动,是指在一个学年中,开展“三个比赛“,即模拟导游比

  赛、旅游规划策划大赛、“旅游之星"大赛;

  2.加强和完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弓I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并通过

  实行优惠政策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或进修提高学识水平。培养和选

  拔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和教学名师队伍。

  2)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的路子。

  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

  高

  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朝“双师型”方向

  发展。

  3)聘用酒店企业的管理者、酒店行业行政官员、现行酒店行业及旅行

  社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

  伍,以此达到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经验、开阔的视1子

  以及能从事旅踱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

  4)制定专业中长期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一是招收一批旅游和管理专业

  优秀学士、硕士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采取相就施鼓励

  教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通过三年,逐渐把

  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双师师资力量的专业。

  3.

  重视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1)

  选用国内目前的优秀教材;

  2)

  鼓励自编特色教材;做好与教材酉瞳的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

  和引进工作;

  3)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多形式的交互交流“教学模

  式,把一些专业课堂教学带进专业领域,把行业专家请进课堂,培育课程

  特色,使用网络技术,让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

  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教学网络化,实现校内优质资源共享。

  4)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

  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色,创建侍色品牌实训项目。

  4.

  重视教学研究,加强教改力度

  1)

  开展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规划类教学改革立项研究。根

  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从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改革看手进行大胆

  尝试,将实训项目逐一分解采取“示、练、考“结合的教学法进行施教,即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项目,由教师示范,做到步骤、要求、细节清晰,然后学生练习,做到严格要求、指导到位,最后学生的每一

  练习作品都胺照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由老师进行评分,并作为技能课磋责

  的重要内容。

  3)

  加强又寸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总结,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5.加紧实训室建设

  1)加强学生技融作训练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建立符合职业技术

  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如期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实践

  基地。

  2)

  引进社会资源,建设生产性实训屋,如哪导游、酒店实训室,实

  现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真正结合,满足创收践教学特色的需要。

  6.进行合作办学,拓展职教空间

  1)寻找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合作办学。比如2+1办学模

  式(即:学生在滨湖职业学院完成两年的理论学习,第三年把学生安排到

  酒店、旅行社及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2)与合作对方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开展师资培训、学生培训、证书

  培训等项目,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3)

  实施酒店管理方向培训功能。酒店管理专业与国际国内品牌酒店

  携手合作,开发培训项目,把获得“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纳入学

  生实习考核标准体系。具体规划^下:鲂企业签订实习协议。②制定详

  实的实习计划。③实行”二双“管理——“双指导“,“双评估二④建立

  网络师生沟通平台。⑤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实现校企

  合作双赢。

  4)建立合作学校各项保障机制,规范合作管理,校企双方依托“人才

  培养质量管理平台”完成共同管理和考核工作,实现合作双赢。

  7.探索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功能。弓I进社会资源,建设环境真实、设

  备先进的集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亍■体的校内实体,满足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与国际国内著名酒店、旅

  行社进行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多方式提高教师水平,选派骨干教师进行

  专业进修和下企业进行一线锻炼,拓宽校内专业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双

  师"素质。

  ,三年内建设具体内容与进度表

  2009年: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和校内旅游实验室,并

  设计虚拟师资培养系统,力争毕业生获取双证书匕肆超过90%。

  2010年:结合省内夕卜先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完成动态网络

  结构课程设置;启动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三

  个专业方向团队建设,启动三个专业方向系列教材建设项目。

  2011年:完成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同

  时总结撰写旅游管理教育创新建设结题报告。当年提交实习基地建设项目

  结题报告;完成旅游管理教育创新建设结题报告一篇。

  五、拟提供的验收材料及方式

  ①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酸一阶段工作总结

  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踮二阶段工作总结

  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④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结题报告一篇

  ⑤旅游管理教育创新建设结题报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