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6篇

时间:2022-11-27 19:55:07 来源:佳谦文档网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6篇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黄子钰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6篇

篇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黄子钰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1期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注定要“学科融合”,从其概念来看,“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所谓‘跨领域’(transversal),是指素养在学校中表现为跨学科性……”(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由此可知,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的密切关系。

  2017版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几种学习方式都很方便进行学科融合教学,这无疑是给语文学科融合教学指明了方向。

  综合上述信息,基本可以推定,核心素养的落地,必然需要跨学科的学习,学科融合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从三个学科的2017版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表述来看,语文学科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融合是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的。

  语文学科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1.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与政治学科融合教学探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方面的融合尝试主要在语文作文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作文表面上看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但内核实质上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下面这篇作文题目,训练的不仅是语文的作文,也是政治学科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到南充后,老人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她和母亲挤一挤,遭到拒绝。老人女儿挽扶着母亲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生委屈的回答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感觉委屈的女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此事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不少网友投票并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两万多个网友中,有不到500名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更多的网友说座位主人没做错;动车不是公交,公交你买了票未必有座,动车坐票可是要花坐票的钱买的啊,花钱买了坐票,让不让是自己的权利,不让无可指责;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

  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和对这种现象的质疑,你有什么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在这道作文题中,思考“动车上让不让座位”这个问题是要用上辩证思维的,同时还需要情理法上作出选择。学生不仅要思考“动车让座”有别于“公交车、地铁让座”,而且要思考“权利”和“道德”、“法律”和“情理”的关系;更进一步还得思考“让”与“不让”的辩证关系。在作文训练中,类似的题目很多。

  再看下面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幾十名同学在农田里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这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于今年4月栽种,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迎来了大丰收。同学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自己来收割,感觉特别有意义。”自2006年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种田课”就已纳入必修课程。

  材料二:近日,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并行,同时这个教育标准还要做些适合新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代的“补充和改变”。比如,过去的“劳”,强调的是劳动,同呼吸,共命运,要学工学农;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当人工智能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的概念,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生在这道作文题目中,思考的是“德智体美劳”和“种田课(体力劳动)和智慧劳动”的话题,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几乎都涉及了。

  无论是思辨争论类的作文题,还是辩证关系的作文题,或者是价值观引导类的作文题,语文作文的表达训练,需要有政治学科的政治认同、科学求真的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精神。可以说,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离不开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政治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教学探索

  语文学科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本身就是历史学科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但核心素养不是泛化的知识,所以严格意义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教学是不包括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的。

  语文学科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和历史学科素养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融合主要还是体现在作文中。

  

篇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教学;思考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进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计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篇三: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

  【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心得体会2022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8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受益匪浅。73岁高龄的朱玉民教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精彩的报告更是迎来台下学员一阵阵掌声,朱玉民教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朱教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乡愁》和《斑羚飞渡》。《乡愁》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斑羚飞渡》使原本抽象的飞渡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

  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

  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

  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篇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某某某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篇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研一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和朱云东老师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也已画上句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

  在学习中,朱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指定固定的课程教材,也没有像以往的专业课照本宣科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领先人物和相关著作文献,还有一些新奇实用的网站,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以具体学科软件应用为主介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模拟天文实录软件Celetia、仿真模拟物理实验的Algodoo等,不仅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另辟蹊径。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朱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兴趣蓬勃,充满好奇,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软件带给我们奇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

  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位大师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时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在线交互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疑难解答的平台,使学生学习信心极大增强。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学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

  用对实现教育均衡问题,到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阻碍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从宏观层面说,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的支持,说到底就是资金的支持。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学习设备,甚至上海已经出现了PAD班、电子书包这些新形式的教学媒体。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满足,甚至没有完好的教室。在贫困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也是无可忽视的方面,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专业功底不扎实,一人兼几门课程的教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均衡问题突显,矛盾加剧,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会进一步加大宏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

  目前,国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除了经济手段,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信息技术的为其提供了主要途径。如果在贫困地区安装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如Algodoo模拟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视野,即使他们身体不能走出大山,起码让心灵走出去。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优质资源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实录,使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大山。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像优秀教师提问,向他们探讨问题,

  学习知识。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个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息技术都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

  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艰巨的任务更应该在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落下,使任何一个地区丢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

  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于农村,曾深切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的缺乏,体会到教育均衡问题的严峻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如火如荼之势,希望在信息技术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曙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精神上摆脱贫困,走出贫穷,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真正意义。

  【篇五】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学习心得

  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学习心得

  尹集中学:解安夏

  信息技术步入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乏味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在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融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篇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篇四: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第1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银光小学马兰霞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

  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

  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第2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

  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3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一)理论基础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

  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

  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1-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

  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

  学习、合作习。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

  用。2-学习资料分享----

  第4篇: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学习心得岑溪市诚谏镇第二中学梁培军2021年我有幸到梧州市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培训。培训地点在梧州市贻景大酒店。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威力越来越不可限量。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创设情境,激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情境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分外活泼,让学生主动、轻松的接受语文知识。例如,儿童诗《雨点》,在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将不同水体中的状态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并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随着雨点律动起来。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把教学的重难点一一展示

  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更准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例如,《再见了,北京》这篇课文,讲述了奥运会闭幕式的情景,孩子们那时刚出生,根本没经历过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无法体会当时运动员的心情,也想象不到当时热闹的场景。那么借助网络还原闭幕式的盛况,利用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那恢弘盛大的场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与语言描写文字产生共鸣。

  三、多样选择,及时反馈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掌握,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反馈。传统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反馈形式。例如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出示课文的动画情景,让学生进行配音。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录制音频文件,提交给老师等等。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手段,它与学科教学有机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使得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人灌”,变为电脑加网络的“电灌”,这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这样的培训。

  第5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过程融合的体会2021年10月25日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

  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第6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XXX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第7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研究的目标: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3、,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研究的内容:1.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多媒体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教师主导:设疑激趣→示范指导(或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组织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讨论猜想建立假设→设计交流模拟探究→合作探究记录数据→意义建构交流评价→迁移应用联系实际。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生物的实验教学提供虚拟的实验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的研究。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研究。网络环境为生物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生物电子报、编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活动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搜集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创设出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生动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奠基。2.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有效互动。在信息技术下的生物课堂中,这种参与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诱发主题相关的情景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反复浏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的有吸引力的、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特点进行探究……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有益学生发展的;学生的参与能使技术与知识更具活力和生命力。3.注重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生物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第8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一】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

  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

  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

  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幻灯片,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危害能够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了酸雨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而这些问题,恰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语文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

  那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呢?1树立信息意识2增强知识的综合性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5构件新兴教学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信息的特正,合理有效的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的结合再一起。

  

  

篇五: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浅谈学科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的融合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它考察的是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针对四年级学生,学校将各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从而提升语言素养。

  1.习作与文化相结合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四年级教材中几篇单元习作都要求搜集很多的资料。比如,第五单元要求写名胜古迹,第八单元要写科技方面的内容。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综合实践活动。以第五单元的资料搜集活动为例,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探险世界八大奇迹”的活动。学生对于探险很感兴趣,查阅资料也非常细致。从巴比伦空中花园到亚历山大港灯塔,从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到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从阿尔忒弥斯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内容恰好与课文《长城》《秦兵马俑》的内容相契合。这一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既对课堂教学做了有益的补充,又给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习作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1/3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学生常常苦于作文无事可写,于是,我们引导学生将习作与学校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多观察、多体验,逐渐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的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国际鲜花港主题活动“我和鲜花有个约会”、海洋馆主题活动――“奇妙的朋友”等,让学生找到了单元习作的素材。在第四单元描写小动物的习作中,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描写了对小鱼的观察。

  在学科实践活动方面,本学期伊始,四年级的学生就举办了书法画展。学生们参观、学习、交流感受,在作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心理活动,非常精彩。学校合唱团也组织了多次外出表演的主题实践活动,尤其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四年级有很多学生参加了排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克服了困难,最终呈现了精彩的表演。学生在习作中对这段难忘的经历进行了描绘,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3.习作与特色社团相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善读乐写”。学校通过小作家俱乐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社团

  2/3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活动时,教师不再单纯地展示范文,而是将文章划分成不同的类别进行展示。比如,写人记事类文章可以从结构入手,表扬开头、结尾新颖的作品;内容上可从语言、动作、心理不同方面展示学生习作的一个段落或者一句精彩的话。这样,即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鼓励,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小作家俱乐部不只组织写作活动,还尝试了课程内的有效整合,有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第三单元为童话单元,从暑假开始我们就给五个平行班布置了安徒生、格林、印度、王尔德、中国传统童话等不同方面的童话阅读暑假作业,完成了第一步读童话的实践活动。第二步为讲童话,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语文课的时间讲自己读到的童话。学生们兴致高昂,从作者、内容再到道理,积极与同学互动,每一篇童话都在学生心里扎了根。第三步是演童话或者给童话影片配音,让文字变成图画,进一步激发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第四步是写童话,通过大量的阅读与讲述,再加上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童话想象丰富、蕴含哲理的特点,这样写作起来也就不难了。

  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在多学科融合中巧妙地积累素材,在语文课上学习写作方法,记录生活,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3

  

  

篇六: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作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

  —1—

  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

  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2—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

  —3—

  “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

  —4—

  才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

  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