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20篇

时间:2022-11-29 09:40:09 来源:佳谦文档网

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20篇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但是在之前几年的时间里义和团一直在其发源地鲁西北慢慢的积蓄力导致义和团运动迅速蔓延并使该运动形成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特点的因素之一是降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20篇,供大家参考。

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20篇

篇一: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但是在之前几年的时间里义和团一直在其发源地鲁西北慢慢的积蓄力导致义和团运动迅速蔓延并使该运动形成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特点的因素之一是降神附体仪式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在当时的中国民间可谓源远流长这不仅仅与中国人长期的封建迷信有关系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够超越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而广泛流传开来是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请神仪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地方流行的通俗小说有着莫大的关系

  义和团运动的前因后果——多面看历史

  历史系10100170174苏栋摘要: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说它空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爆发之迅猛、声势之浩大都不在当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之下。关键在于其虽然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然而对于大清国基层社会统治的瓦解却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当时的国际上也应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八国干涉,以至于太后、皇帝西狩西安。说它绝后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被绞杀之后,清王朝的统治亦是日暮西山,之后的“清末立宪”改革也只是加快了这个王朝走向深渊的步伐,义和团之后直到清亡也没有爆发过这么大的群体性运动。很显然,义和团运动对于清王朝的覆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义和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往教科书式的关于义和团历史的叙述显然在历史史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我们所要去做的就是努力做到如何去雾里看花。了解一些以往不为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同时打破义和团神话的瓦罐。

  关键词:义和团洋教一、山东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而其兴起的直接原因则是教案的频发。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群体性的运动。既然强调了西方入侵的重要性,那么类似于义和团这样的运动为

  什么没有发生在上海、广东或者江浙一带呢?这些地方的西方侵略要比落后的鲁西北严重的多。所以,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还有一些很重要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因素也诱发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现象是1900年初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的。但是在之前几年的时间里,义和团一直在其发源地鲁西北慢慢的积蓄力量。导致义和团运动迅速蔓延并使该运动形成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特点的因素之一是降神附体仪式①,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在当时的中国民间可谓源远流长,这不仅仅与中国人长期的“封建迷信”有关系,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够超越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而广泛流传开来是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请神仪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地方流行的通俗小说有着莫大的关系。每团各设有坛宇,所奉之神,任意罔造,率以出于《西游》《封、神》《三国》《水浒》诸小说者为多数②,神拳只要通过降神就可以了——只要、、一降神,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并且,由于降神缺乏严格的仪式和规范,画符念咒随意发挥,咒语内容简单易记,所以他们甚至不需要领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星火燎原般的发展起来。义和团迅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就是1895年冬季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持续干旱与洪灾。干旱使得很多的年轻人无活可干,于是便出现了很多的空闲时间,根据经验,青壮年一旦无所事事便意味着将会有很多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发生,干旱持续的事件愈长,受到饥荒威胁的人也就愈多,由于义和团有着充足的粮食,在这两个原因的刺激下,使得本来就有理由迅速发展的义和团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补充。柯文先生所强调的旱灾对于义和团的催发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洪水灾害的推动也不可小窥。周锡瑞在其《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中则强调了黄河水对于鲁西北平原几十年的肆虐以及朝廷在此地不重视赈灾救民而诱发义和团运动。的确,鲁西北一带一向“地薄民贫”,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大洪水过后,大量的人口流动加上严重的饥荒往往也会导致瘟疫疾病的爆发,所以在这里不得不说降神附体仪式本身就带有巫术的“治病防身”功能,这恰好迎合了旱灾与洪灾之后的民众心理危机。义和团运动之所以扩散如此之迅速,可以说官方的立场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在中央,有不少像刚毅、赵舒翘这样的官员支持,地方上有毓贤这样的拥有

  实际权力的巡抚支持,而慈禧身边的一些满族亲贵如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之流也把义和团当做是对抗帝党的一支势力来加以利用。“庚子京畿拳乱,其始由于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缴非常之荣利”

  ③

  ,尤其是慈禧对于手中的权力感到受到来自洋人的威胁的时候,就与手下那种

  利用义和团的心理不谋而合了。一八九九年四月,毓贤继张汝梅为山东巡抚。毓贤在山东任地方官二十余年,他对教会势力的猖獗和义和拳众反洋教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把义和团看成是清政府的羽翼。他认为,“当今国势日堕,由于民志未伸,今如再杀拳民,无异自剪羽翼,而开门揖盗”,正是由于毓贤同情乃至支持义和团的态度,加速了义和团的发展。虽然后来清廷迫于列强压力,调袁世凯代替毓贤担任山东巡抚以向洋人示好,但是毓贤也没有收到什么处分,只是由山东巡抚平调山西巡抚,很显然这得益于中央一部分顽固保守势力的支持。当山东地方官府对义和团采取镇压态度时,义和团迫于压力流向直隶、京畿之地,这个也不是全部归结于袁的镇压,柯文先生认为义和团运动后来之所以在直隶“肆虐”是由于总督裕禄是个出了名的庸吏,但我倾向于唐德刚先生的看法,“他他说(裕禄)的‘剿匪’政策也就开始动摇了——由剿办到纵容,到包庇,最后他就干脆投靠了。投靠之后,他的总督衙门就变成义和团的招待站”④。导致义和团1899年以后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义和团运动本身。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提到了这一点,这些因素都被以往的史学家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或许就从来没被注意过。但是这些因素又非常的合理,我们都可以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想象,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一、当义和团的声势变大以后,中间力量会由于担心遭受危险而参与其中;其二、当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不支持者可能会有更大的危险;其三、义和团运动在民众心中形成了看风头,凑热闹的心态;其四、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从众心理。斗胆说一句,上述因素在我个人看来甚至等重于先前的原因,中国的“文革”时的红卫兵运动就和义和团非常相像,很多参与者并非出自于官方所宣传的那样子抱有某种纯粹的目的而参加运动,也许和上述原因有着非常相似的出处。前面说到,直接促使“神拳”蔓延扩大的还得直接“得益于”传教士、教民与当地人的冲突。因此十九世纪末,中国人民越来越频发的反洋教斗争在山东大为发展。起初的反抗形式主要体现在各式各样的反洋教斗争中,如1896年曹县

  和单县一带的大刀会掀起了反洋教斗争、1897年巨野、寿张、济宁等州县掀起的反洋教斗争等等。据统计,到十九世纪末年,仅山东一省就有教堂一千多所,传教士和教徒八万多人。这些传教士,在他们的主教、大主教指挥下,盗窃各种情报资料,霸占田产,逞凶杀人,包揽词讼,敲诈勒索,收买流氓歹徒入教,制造种种事故,欺压中国人民⑤。清廷的地方官员又无力对这些横行霸道的教士进行管束,面对“民教纠纷”,只能“护教抑民”,以致“民怨不伸”。连官府都为这些“大清子民”做不了主,那么民间带有自发性的一场血的较量当然无法避免。类似的例子在今天也很常见,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北约轰炸时就是因为很多的中国民众认为官方做的不够,面对欧美的外交立场不够强硬,所以才相继爆发了抗议这些国家的游行示威。如果只是民众对洋教的反抗的话,那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士绅阶层对于西方基督教的抵触不可以不重视,他们一直是朝廷庙堂与基层民众之间的纽带。基督教所宣扬的一套文明价值与体系和中国传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慷慨激昂地攻击在中国士绅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文化,这是“天朝上国”所无法忍受的,此外,(洋教)还更加具体地攻击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从而直接地侵犯了绅士阶层对文化的统治⑥。

  二、义和团运动高潮的来临

  平原县战斗和1899年秋天席卷鲁西北的反教事件标志着义和团运动的最后成熟⑦。周锡瑞先生还认为义和团打教活动是在1899年蔓延至直隶境内的,这和鲁西北义和团的发展是同一时期的,虽有少数拳师将拳术从山东传入直隶,在每一个新地区,拳民们大多是当地的青壮年,他们所进行的战斗主要是针对邻近的教民组织。只有到了运动的高潮时,也就是蔓延至京郊时,义和团们才离开家乡,成百结群的涌向京城。这也就是为什么义和团运动后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就是在于其最终流向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京畿之地,京津地区同时又是洋人势力聚集之地,义和团运动只要义和团把活动范围局限于鲁西北,他们的活动就只是一个地方性的事件⑧。但是既然大火已经烧到了皇帝的宝座和外国公使馆的门口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高潮的来临。北京的义和团来自京城以外,尤其是周围的农村。他们五个一帮、十个一群地来到北京和天津,最多是有四五十人,打着“扶清灭洋”“替天行道义和团”的旗帜,旗上有时也写着他们自己的村名⑨。大量的拳、

  民涌入京津也和朝廷左摇右摆的态度紧密相关。朝廷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然而北京的公使们显然没有这么多的耐心,他们看到直隶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时,召集了大量的外国军队和军舰,宣称要保卫使馆。本来清廷在总兵杨福同被杀害和铁路线遭袭击后于5月29日发布谕旨,命令官兵“剿杀”拒不解散的义和团。但驻华公使宣布他们计划召卫队入京后,朝中亲义和团的势力大增,这些人以刚毅、董祥福等为代表。所谓“拳匪之入京师,刚毅实导之⑩”。1900年5、6月间,拱卫北京门户的天津已成为义和团重镇,有两万团民。直隶总督裕禄的府邸就在天津,这位起初坚决反对义和团运动的封疆大吏现在迫于时势为义和团打开了政府的军械库。洋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态下调动外国军舰于6月16日向驻守大沽炮台的清军发出最后通牒,并于第二天攻占了炮台。6月21日,清廷发布“宣战”诏书,义和团被称为“义民”,编为民团,在京城由庄王、刚毅和端王统率。义和团的高潮阶段由此开始了。

  三、昙花一现的义和团

  义和团自爆发以来就注定其要失败,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战斗纲领、内部成员又是鱼龙混杂,出了初期阶段的农民外,还有不少的市井无赖与混混掺杂其中。而外部的清政府虽然支持义和团来对抗洋人,但是也对其抱有戒心,担心运动超出了朝廷所能够控制的范畴之外。所以,义和团的战斗力不能被高估,其本身的降神附体仪式就是很明显的愚弄下层民众的伎俩,曾经有地方官员在逮捕了一名拳首之后在其被斩之前要求他做法保命,当然,“法力”失效了。在北京的团民也是盲目的对所谓的“二毛子”“三毛子”展开惨无人道的人身攻击,、典型的例子就是义和团在庄王府门前的广场上屠杀了千余名中国教民,连妇孺都不能免于其难。但是他们在围攻使馆区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义民和部分清军虽然包围了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但是围攻持续了近两个月仍然毫无起色。反倒是一向被义和团仇恨的聂士成在受命攻打租界的时候显得勇猛异常。“旋奉命攻天津租界,血战十余次,租界几不支。西人谓自与中国战,无如聂军悍者”⑾。很显然,朝廷里的亲贵希望以义和团的力量来对抗列强的想法是没法成真的。后来的结果毫无悬念,八国联军到8月14号的一天进入了北京城,此时的大部分义和团立即抛弃武器、脱掉能表明身份的服装,混入了老百姓中间,次日清晨,慈禧、光绪及一批大臣化妆成为百姓走上了“西狩”之路。从战争后期的联军攻

  打北京可以看出,义和团的抗侵略色彩并没有像他们的宣传口号那样具有浓厚的味道,义和团的神话也就在联军进入紫禁城的时候迅速破灭了。义和团运动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四、浅谈“拳乱”后之中国剧变

  战后中外关于“义和团战争”的谈判随即开始,并于1901年9月7日与清廷在北京签署了《辛丑条约》,我个人认为条约里对当时中国人的触动最大的是其第二款第一条所规定“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等人分别被发配监禁、赐令自尽、即行正法、革职查办等形式给予处分。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多的亲王贵族、督抚大臣被处决,还是在洋人的胁迫下被处决,这对当时的文人、士绅阶层精神上的打击是巨大的,达官显贵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况乎?整个自上而下的阶层对于清廷亦是大失所望,人心大为变动。正如陈天华在其《猛回头》中所写“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东南互保”是不能不提到的历史事件,虽然其发生是在“拳乱”时期,但是其影响在之后才表现出来。因为当时的南方督抚们一致反对与洋人开战,朝廷虽然不满,可也无可奈何,此时洋人的火都已经烧到眉毛上了,哪有闲暇顾及这些封疆大吏上面。但是战后迫于向洋人示好,还得向这些督抚们进行嘉奖,以示恩宠。清廷在更加的不信任汉人官僚,而一味的依靠满族亲贵,寄希望于这些满洲贵族来维持爱新觉罗的统治。“东南互保”一边表露出来的是清王朝中央与地方渐渐开始的分裂之势;一方面又促成了清廷统治阶层对于汉族大吏的不信任,这使得本来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内部又产生了巨大的缝隙。义和团运动导致的八国侵华又使得一大批有识之士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他们认为中国现阶段急需改革以除鄙陋。刘坤一和张之洞在应慈禧改革上谕所呈上的奏折中就建议朝廷“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世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

  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⑿。固然清廷实行“立宪”是想挽留人心,维护统治,但是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使得中国不自觉地走向政治宪政化迈进。反过来,清政府想要通过新政来平宁人心,但是新政带来的恰恰确实相反的结果,人心愈加的躁动起来。在上述层面上来说的话,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剧变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蜕变有着极为重要之影响,人心的变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复杂的,最后,辛亥革命便来了。这绝不是偶然,在一定程度上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也有着某种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的联系。

  参考资料:

  ①《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29页②《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刘治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③《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刘治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④《晚清七十年》第四部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唐德刚⑤《中国近代史丛书》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丛书》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关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中华书局2002年版⑦《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⑧《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34页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⑩《拳变馀闻》罗惇曧⑾《拳变馀闻》罗惇曧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刘坤一张之洞安徽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

  

  

篇二: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义和团运动的意义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篇三: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在教育转化这部分学生时我从建立和培养感情入手亲近他关心他了解他努力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如在班级活动中象打扫卫生主动抬水拾到东西主动上缴积极参加校运会入场式等等都及时表扬使这些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已经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的同学从拾自信使他们在班主任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使性格和人格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曾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

  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的浅析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震惊中外,这是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所爆发的一场排外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是在爱国旗帜下掀起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运动已经发生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思考义和团运动带来的价值和影响,是有必要的.本文试从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盲目性、和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加以分析,从中思考义和团运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教会

  Abstract:TheYihetuanMovementthathappenedinchinaat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andtheendofthe19thcencury,shockedtheworld。Thisisanexclusivepatrioticcampain。IthasbroughtseriousconsequenceandinfluencetoChinesesociety,andleftChinesepeoplepainfulmemory。Afteracencurytoday,itisnecessaryto

  ponderoverthevalueandinfluencethatYihetuanMovementbrings。Thetexttriestoanalsefromthedefectofthepatriotic,blindness,mistakeandmotionoftheYihetuanMovrment。

  Keywords:TheYihetuanMovementTheEightConriesAllianceChurch

  一、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早期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爆发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中国的最后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无论运动的规模还是影响,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当时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交汇的集中反映,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运动的起因,最根本的有两点:其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其二是当时的清王朝腐朽无能的统治带来的后果。

  (一)外国势力给中国民众带来的灾难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和中国民众正面接触了,随着资本主义入侵的加深,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东西接踵而至.作为西方文化象征的西方宗教也开始登陆中国,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踏上了在中国传教的道路。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这是一条充满曲折和艰险的道路,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和他们本国迥然不同的环境,而且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抗和排斥.在中国这一古老的文明古国里,要想传教和发展教徒,这是非常困难的。何况,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还不止是为了传教,传教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之一-—文化侵略,部分传教士以传教为名,担当起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间谍和先锋.为了使传教能够进行下去,他们吸收了这样一部分人—-这是一群不法之徒,他们入教的本身愿望,不是让自己皈依宗教,而是企图在宗教的保护伞下继续胡作非为.就这样,传教士的事业在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条件下开始了,准确的说来,这一事业,由于其本身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从一开始就没有踏上正轨,这在以后诸多的“教案"纷争中足以说明.但是,这一事业还是继续下去了,因为,传教士们利用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种种权利和本国政府的经济军事支持,依然进行着带有争议的传教活动。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897—-1898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显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尤其在历次与列强的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而战争的赔款数量往往都很大。

  (二)清政府统治的腐败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赔款,(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3千万两白银,)增加了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而腐朽的官僚们也乘机大肆搜刮民众,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情况,使得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境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但这一运动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归于失败,更糟糕的局面是维新变法的失败,让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完全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局面就这样一天天的坏下去,但黑暗的阴影则首先降落在贫苦的人民身上。同时,维新变法作为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各阶层。

  双重的灾难落到贫苦人民头上,再加上天灾频繁,于是,这场运动便如洪水般的爆发了,他们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外国势力和教会,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正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入侵才导致这样的灾难——战争的赔款让清政府加重了赋税,修筑铁路截断了中国的龙脉,开挖矿产破坏了中国的“宝气",外国的教堂建设使得上天降下自然灾害,“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1]而且,外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的外貌也被扣上了妖魔鬼怪的头衔,“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2]在人民同教徒的争斗中,官府屡次偏袒教会而压抑民众,“最恨和约,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3]且那些入教以后的不法之徒依然我行我素,这更增加了民众的仇恨。这些情况,让运动把外国教会当作了最大的敌人。

  当然,义和团运动在反对教会的同时,也反对官府,主要是因为官府在他们看来,已经成为了教会欺压民众的帮凶.同时,部分人还在进行着复辟明王朝的努力。这从其各式各样的“反清复明”、“反清灭洋”等旗号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在初期阶段是各自为政的,没有结成联盟或者只是简单的联合.

  义和团在山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任山东巡抚:李秉蘅任山东巡抚时期,他认为,基督教徒要对义和团正在挑起的骚乱负责。他一直认为,基督教徒依仗教士、欺压百姓,他建议朝廷对义和团进行招抚而不要镇压,李秉蘅是在外国的压力下被撤换的。(由于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害,德国以此为借口占领胶州湾)接替李秉蘅任山东巡抚的是毓贤,他也在一度时期内对义和团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他的宽容下,义和团中出现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日益发展,和教会的冲突也就日益严重,这迫使列强再一次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撤换毓贤。清政府被迫在1899年12月把毓贤调到山西任巡抚,而任命了列强看重的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前,清政府曾告戒他不要乱杀无辜,意思是要求他不要惩办义和团,但是,袁世凯到任后,对义和团采取了高压政策,他在严厉查处的同时,“把官、兵、勇、役、士绅、团练等各种力量动员起来,

  使义和团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4]成功的把山东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义和团受到沉重的打击,在山东无法立足,所以便开始寻求新的领域.

  袁世凯的高压政策收效十分明显,义和团一部分被迫停止公开活动,另一部分则转移到其他地方,转移的方向是清朝统治中心地带直隶。之所以转移到直隶是因为直隶部分地方也存在义和团民众,而且当时直隶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与山东存在很大的差异,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荣禄对义和团的态度由于慈禧太后的态度不明确而由原来的坚决镇压变得有些举棋不定了.但义和团的北上并不是受到政府的邀请,而是他们“挥旗北上,连克州县,”[5]随后,北上的义和团和当地的义和团联合战斗,势力发展到了北京,人数也超过了十几万人,这种情况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义和团。“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6]

  在义和团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和清政府发生过多次武装斗争,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清军的战斗力不强使得义和团在这些斗争中取得一些胜利.而这些局部的胜利也被部分官员夸大,于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调整了过去的剿灭政策而改为招抚了。

  二、义和团与清政府的联合

  义和团从最初的反教会反官府到与官府联合反对外国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就义和团方面来说,与清政府的联合有利于减轻来自官府的压力和增加反对外国势力的力量,于是他们便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这一旗号集中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其局限性和盲目性也显露出来:扶清有利于联合清政府,争取官方支持,但却让很多人因此放松了对清政府的提防,最后在清政府的进攻面前归于失败;灭洋动员了许多的民众参与到运动中来,但却助长了义和团排外的盲目性。

  清政府之所以改变对义和团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想利用义和团对抗外国对其内政的干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逃到热河;而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中国溃败,并在随后的几年内掀起的瓜分中国的浪潮,这些外国侵略活动,使得慈禧太后的颜面受到极大的损害。`慈禧太后在1898年中成功的将戊戌变法扑灭,但领导变法运动的两大首要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却在英国和日本的庇护下成功逃走,他们在海外继续进行活动,而清政府的抗议却得不到列强的认同,这更加深了她对外来势力的仇恨。尤其,慈禧太后打算废黜光绪帝而另立皇储的计划被驻华公使们所阻拦而无法得到实施,这让她对外国势力非常的痛恨,但清政府的实力,还不足以让她能出这口怨气,所以,当义和团运动巨大的浪潮席卷北京,义和团民众的神勇无敌被几个官员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时候,她便决定利用义和团来为她服务了。而当时的官员中,有部分也想

  借助这个时机获取他们在官场中的地位和资本,也便盲目的支持了,也正是在这些人的怂恿下,慈禧太后更坚决了她的愚蠢的打算。

  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所分析的那样:“排外情绪不仅充满朝廷,也渗入到学者、官员、绅士以及一般老百姓中。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外国公使、领事和咄咄逼人的传教士以及商人,经常使他们想起中国的不幸.日益增长的不平之感,再加上一些更大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因素,酿成了一场广泛的排外运动.”[7]

  由于慈禧太后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得以大批进入京城,这使得北京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自民兵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8]慈禧太后这时候已经决定和外国对抗了,而官员中有部分人又极力怂恿,这更坚定了她的决心,“太后意既决,载漪、载勋、载濂、刚毅、徐桐、崇绮、启秀、赵舒翘、徐承煜又力赞之,遂下诏褒拳匪为义民。"[9]随后慈禧太后命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统帅义和团,进行她“折冲御侮”的打算。“遂以载勋、刚毅为总统,载濂、英年佐之,籍姓名部署,比于官军。”[10]

  在慈禧太后的纵容下,义和团和驻扎京城的军队开始袭击外国人,“十五日(6月11日),日本书记生杉山彬出永定门,董福祥谴兵杀之于道,剖其尸。”[11]“二十三日(6月19日),德使克林德入总理衙门,载漪伺于路,令所部神虎营杀之。……杀克林德者,章京恩海也.”[12]驻华使馆成了他们首要的攻击目标,他们得出一个一相情愿的结论:攻破使馆,则外国就被打败灭亡了。“使馆破,夷人无种矣!天下自是当太平。”[13]董福祥率领其所部属的军队于6月20日开始围攻使馆区(交民巷),义和团配合作战。但义和团的参战却是徒有虚名而已,以往面对官军英勇作战的义和团,这时期却显示了极大的落后性。他们以义和团特有的方式前去助战,所用的武器,是一些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套、如意钩、火牌、飞剑他们自己所谓的八宝。“拳匪助之,巫步批发,升屋而号者数万人,声动天地。”[14]“拳民们却衣着不整,披头散发,手执‘法宝',禹步而行,极像传说中的巫师.”[15]使馆里面有外国卫队450人和外国平民及其外交使节475人,另外还有2300个中国的教民,面对毫无可能逃走的情况,作了最坚决的抵抗。对使馆区的进攻长时间不能结束,于是,他们开始进攻另一个外国人的据点—-西什库教堂,结果依然是久攻不下.而载漪却为义和团论功行赏,“除武功爵者数十人,赏赍无虚日,"[16]慈禧太后被这些战功所蛊惑,于是便在6月21日宣布对外国开战,并晓谕各地方督抚积极配合.

  三、八国联军入侵

  列强为入侵中国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而义和团运动则成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直接原因。义和团大批涌向北京让外国人失去了安全感,由于他们北京的形势岌岌可危,于是,他们不得不为自身的利益考虑而作武装准备,外国公使们在5月28日从大沽口外的军舰上调集军队来防守。当时清政府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规定每个国家只准许三十名卫队,但到达的军队数量却超过了这个数.“到达北京的第一批队伍包括了俄、英、法国人各75名,美国人50人,意大利人40人,以及日本人25人。”[17]稍后一些时候,又有德国和奥地利的士兵八十余名到达北京.各国军队的到来,被义和团和部分清朝官员认为是公然的挑衅,这便激起了更大的愤怒,义和团的排外活动更加激烈。

  这期间,英国公使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向天津的英军求助,西摩尔率领军队向北京进军,义和团沿途阻击,破坏了铁路运输线和通讯设备,迫使西摩尔不得不退回天津,等待大部队的到来。随着局势的变化,列强看到依靠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和保护外国人的希望破产了,于是,他们便结成了联盟,共同派兵到中国.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提督罗荣光进行坚决的抵抗,但却因为实力悬殊而失守,罗荣光逃回天津后自杀。而裕禄上报朝廷却说成是已经打退了进攻,朝廷对他大加封赏。随后八国联军在天津集结完毕后,开始进攻,驻守天津的清军提督聂士成战死,马玉崑代替.

  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以及天津战败的传言让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留有退路,于是,在7月18日的时候下诏保护使馆和外国人,并愿意护送外国人离开.但这样的承诺外国人是不敢相信的,他们宁愿呆在原地等待救援的部队到来。总理衙门也为他们送来了生活用品。

  但这一局面不长,李秉衡的到来使得慈禧太后的态度再一次变得坚决,李秉衡主战,并且认为义和团民可以利用兵法来训练,这让慈禧太后认为切实可行,于是,又重新开始围攻使馆和教堂.并把曾经上书反对开战的两个大臣处死。但天津的战况继续恶化,裕禄接连败退,并在杨村失陷的时候自杀,天津被八国联军完全控制,成立了都统衙门,对天津进行殖民统治。随后,马玉崑兵败后退,八国联军即将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从荣禄的奏报中得知这一消息,心中非常焦虑,召集大臣商讨对策,而因为刚处死了两大臣,其他人也就噤若寒蝉。于是,慈禧太后派人给各国使馆送去食物,再一次预留后路。

  随着战争的推移,主战的李秉衡兵败身亡,不得已召马玉崑和宋庆驻守京师,但已经无法阻挡八国联军的入侵了。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老羞成怒,又处死了其他三个反对开战的大臣。并随后带着光绪帝出逃,而八国联军也在7月13日攻破了北京,后在北京分区占领,准许士兵抢劫三天。

  慈禧太后在西逃的过程中,义和团民众大部分已经溃散.“拳匪在城中者尚数万人,俄顷而尽,墙阴屋壁,掊视往往得红巾。”[18]她把义和团当做了替罪羊,并下令清军剿灭义和团,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被扑灭了.

  四、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从轰轰烈烈到走向失败,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非常紧凑,运动快速失败的原因很多,有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但至关重要的是其自身的缺陷导致了运动快速失败。

  (一)、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

  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组织上表现涣散.义和团在运动初期就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旗号,更没有统一的信奉.自发性的起义让各地的民众没有结成联盟或者只是简单的联合,面对官军的镇压,他们有时也采取邀请其他团民来支援,但更多的是独自与官军周旋。他们以坛为单位,在笼统的排外口号下活动.他们的旗号有“反清灭洋”、“扫清灭洋”、“反清扶明”、“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各自信奉着各自的神,诸葛亮、黄天霸、关羽、张飞、郦山老母、洪均老祖、二郎神、孙悟空等,无论是历史人物或者是传奇中的人物,都有被奉为神的可能.而与这些神相对应的,则是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套、如意钩、火牌、飞剑等武器.他们所共同相信的,是无边的佛法。在运动前期,他们面对清军的镇压,还能使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常规武器如大刀长矛等,而在运动后期,尤其是在北京的斗争中,则是几乎完全依靠了这些所谓的真神了,真神附体是他们重要的斗争方式,他们所幻想的刀枪不入这时期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清政府的号令,他们可以不听,可以用神发的命令来对抗,而清政府负责统治他们的官吏也无可奈何。他们也可以以神的名义任意让百姓参拜,烧香叩头。各坛的大师兄可以随意的带领自己的队伍活动。这些组织上的散漫和行动上的不统一,是义和团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八国联军进攻面前,他们也没有统一的作战部署和目标,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在清政府对其大肆屠杀的时候,也没有统一的应对方针,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一哄而聚和一哄而散,是义和团开始和结束的情况。

  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这在进入京城之后更是显露无余,由于团民中部分成员属于地痞无赖,他们加入义和团的目的只是为了发泄他们的私人恩怨,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城中日焚劫,……横行都市,莫敢正视者。夙有不快者,既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19]“拳匪于右安门内火烧教民居,无老幼妇女皆杀之。"[20]“二十日,焚正阳门外四千余家,京师富翁所集也,数百年精华尽矣。延及城阙,火光冲天,三日不灭。”[21]由于慈禧太后下令招集义和团民众,并且国家给予财政支持,所以,义和团大批集聚在天津、北京,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赏赐不多,而义和团民众太多,所以,没有得到赏赐的,便公开抢劫。“……

  颇不得赏,则公为盗寇,掳掠杀人,胁取财物,不能应,辄夷其宗,喜纵火延烧,常数白家。”[22]面对义和团带来的灾难,很多人选择到其他地方去避难,而义和团在这个过程中杀害了大批无辜人民。“自天津以南,民大徙,乃侯于道遮杀之,曰‘防奸细’,坐死者又十数万人。”[23]义和团在反教会的过程中,杀人现象也十分普遍,但真正的教民远远没有那么多.“拳匪之杀教民也,谓之二毛子,其实十九皆平民。而教民往往得他逸。”[24]平民中稀里糊涂丧命的现象也很严重,由于攻打教堂和使馆没有能够得逞,所以便转而诬陷平民以立功,随意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拳匪不敢前,乃日于城外掠村民,谓之白莲教,以与载勋,载勋请旨交刑部斩于市,前后死者男女白余人,号呼就戮,哀不忍闻,皆愕然不知何以至此也。”[25]当然,在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他们所杀害的三毛子(使用外国器物的人)更是极多,由于抓不到大毛子(传教士和外国人)和二毛子(教民和从事洋务的人),而三毛子则是非常普遍,这让义和团民众在运动中大开杀戒,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使用了现代的器物而丧命.

  (二)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

  在运动中,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真实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中的反动势力,眼看义和团发展和壮大,为了维持他们的腐朽统治,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用招抚取代剿灭,而当义和团的力量被无限的鼓吹扩大后,他们又幻想依靠义和团来挽回清政府在同西方列强交往中丧失的颜面。当义和团并没有真正能够为他们挽回颜面的时候,便露出了凶残的本性.在进攻使馆的过程中,面对慈禧太后下发的命令,北洋大臣荣禄不得已率众进攻,但却从中破坏,“他不敢违抗太后的命令,却只对使馆做了一次虚张声势而非实心实意的攻击”。[26]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跑,途中,她命令铲除义和团。她的反复无常让义和团民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了清军的打击,损失巨大。在运动过程中,部分地方官员并没有按朝廷的上谕行事,而是阴逢阳违,继续绞杀义和团。贵州提督梅东益便是其中一个,他对义和团民众“大纵兵攻之,斩首虏三千余人,河水尽赤。”[27]而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不但拒不执行朝廷的上谕,而且对朝廷的政策加以抵制。他们要求朝廷镇压义和团,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东南十三省当局敦促朝廷镇压拳民,保护外国人,赔偿他们在骚乱中蒙受的损失,并就克林德之死致函德国道歉。”[28]所有这一切说明,清政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利用义和团,最终加以镇压。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外国军事势力的入侵,义和团运动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外国联军的入侵,是改变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因素。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外国势力通过给清政府施加压力,曾经成功的把两个山东巡抚赶下台,而把他们看重的袁世凯安排到这个位置上来,袁世凯也如他们所愿的镇压了山东的义和团运动。当他们看到通过间接的手段已经无法扑灭义和团运动的时候,便采取了直接入侵的方式,组织了联军入侵中国。在整个八国联军进军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且在天津等地组织了局部的有效进

  攻,但当清军落败后,尤其是在北京被攻陷以后,义和团民众便溃散了。在八国联军的进攻面前,义和团民众毫无还手之力,是八国联军的到来扭转了当时清政府无力控制的局面,同时也是八国联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就这样,在中外势力的联合进攻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在八国联军登陆中国后,中国面临着灾难性的损失,对天津和北京的占领造成巨大的损失,当然,这些损失正如联军统帅瓦德西所说的那样:“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损毁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29]我们可以从瓦德西笔记里面清楚的看到当时参加抢劫的各国士兵的丑陋行为:“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英国)所抢之物均须缴出,一齐堆在使馆大屋之内,加以正式拍卖,如是者累日……无一英人对于抢劫之事,视为非法行动;在日本方面,则对于此种掠夺之物照例归于国家,由此所得之款其数至为不少。据日本某将军之报告,只天津一处抢劫所得者,即有二百万两之多;至于美国方面,对于抢劫之事本来禁止,但美国军队颇具精明巧识,能破此种禁令,为其所欲;俄国军队抢劫之方法,似乎颇称粗野,而且同时尽将各物毫无计划的打成粉碎;此外法国军队,对于各国军队(之抢劫行为),亦复绝对不曾落居人后;所有此地各国军队,无一不推印度兵士最善于寻出各处密藏之金银宝物。”[30]“此间买卖当时抢劫所得各物之贸易,极为隆盛.各处商人,尤其是来自美国者,早已到此经营,获得巨利.其出售之物,以古铜、各代瓷器、玉石为最多,……至于金银物品,则不多见。最可叹者,许多贵重物件横遭毁坏,其中常有无价之木质雕刻在内.只有余之住所,尚藏许多报务,一切犹系无恙.倘若我们一旦撤出,则势将落入中国匪徒之手,最后当然加以焚毁。”[31]“吾德自‘三十年战争'以及法国路易十四之匪军(侵德)以后,如此毁坏之惨,上未尝复见。"[32]

  当时清政府开出了一些损失清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其中包括世人所未见的辽、宋、元、明版图书,还有《永乐大典》607本,经史载籍46000余本,四库藏书47500多本,宝物2000余件。"在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时间里,更是杀人无数,强奸抢劫,无所不为.“又为抢劫时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33]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爆发,这一爆发具有巨大的非理性,尤其是在和满清王朝联合以后,这次运动在爱国的旗帜下,席卷了华北、内蒙古和满州,使251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教徒丧命,此外还有几十万无辜的贫民和部分反对运动的官员。运动以清政府的彻底屈服并签定了《辛丑条约》而告终,条约的内容没有和以往一样涉及割地,但赔款数量是所有条约中最多的,具体还涉及赔礼道歉、给外国更多的特权、惩办罪犯等.李鸿章再一次充当了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的人,他也因此更被人民视为卖国贼.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最终确立,在运动过程中,部分人士曾力图挽回一些损失,如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的东南互保政策,使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免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所带来的灾难,但这已经无力挽回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势头。此后,中国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终于在1911年走到了尽头。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社会在被迫中前进了,这个结果是惨淡的,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则是得不偿失且永远无法挽回的。这深刻的说明,不是打上爱国的旗帜,就真正能够做到爱国.也同样说明,远离了现代化的器物而企图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从义和团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在安定团结的今天,把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无疑是正确的和有必要的。

  

  

篇四: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

  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

  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

  

  

篇五: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双重的灾难落到贫苦人民头上再加上天灾频繁于是这场运动便如洪水般的爆发了他们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外国势力和教会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正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入侵才导致这样的灾难战争的赔款让清政府加重了赋税修筑铁路截断了中国的龙脉开挖矿产破坏了中国的宝气外国的教堂建设使得上天降下自然灾害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曾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

  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的浅析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震惊中外,这是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所爆发的一场排外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是在爱国旗帜下掀起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运动已经发生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思考义和团运动带来的价值和影响,是有必要的.本文试从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盲目性、和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加以分析,从中思考义和团运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教会

  Abstract:TheYihetuanMovementthathappenedinchinaat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andtheendofthe19thcencury,shockedtheworld。Thisisanexclusivepatrioticcampain。IthasbroughtseriousconsequenceandinfluencetoChinesesociety,andleftChinesepeoplepainfulmemory。Afteracencurytoday,itisnecessaryto

  ponderoverthevalueandinfluencethatYihetuanMovementbrings。Thetexttriestoanalsefromthedefectofthepatriotic,blindness,mistakeandmotionoftheYihetuanMovrment。

  Keywords:TheYihetuanMovementTheEightConriesAllianceChurch

  一、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早期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爆发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中国的最后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无论运动的规模还是影响,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当时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交汇的集中反映,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运动的起因,最根本的有两点:其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其二是当时的清王朝腐朽无能的统治带来的后果。

  (一)外国势力给中国民众带来的灾难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和中国民众正面接触了,随着资本主义入侵的加深,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东西接踵而至.作为西方文化象征的西方宗教也开始登陆中国,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踏上了在中国传教的道路。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这是一条充满曲折和艰险的道路,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和他们本国迥然不同的环境,而且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抗和排斥.在中国这一古老的文明古国里,要想传教和发展教徒,这是非常困难的。何况,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还不止是为了传教,传教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之一-—文化侵略,部分传教士以传教为名,担当起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间谍和先锋.为了使传教能够进行下去,他们吸收了这样一部分人—-这是一群不法之徒,他们入教的本身愿望,不是让自己皈依宗教,而是企图在宗教的保护伞下继续胡作非为.就这样,传教士的事业在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条件下开始了,准确的说来,这一事业,由于其本身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从一开始就没有踏上正轨,这在以后诸多的“教案"纷争中足以说明.但是,这一事业还是继续下去了,因为,传教士们利用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种种权利和本国政府的经济军事支持,依然进行着带有争议的传教活动。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897—-1898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显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尤其在历次与列强的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而战争的赔款数量往往都很大。

  (二)清政府统治的腐败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赔款,(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3千万两白银,)增加了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而腐朽的官僚们也乘机大肆搜刮民众,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情况,使得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境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但这一运动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归于失败,更糟糕的局面是维新变法的失败,让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完全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局面就这样一天天的坏下去,但黑暗的阴影则首先降落在贫苦的人民身上。同时,维新变法作为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各阶层。

  双重的灾难落到贫苦人民头上,再加上天灾频繁,于是,这场运动便如洪水般的爆发了,他们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外国势力和教会,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正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入侵才导致这样的灾难——战争的赔款让清政府加重了赋税,修筑铁路截断了中国的龙脉,开挖矿产破坏了中国的“宝气",外国的教堂建设使得上天降下自然灾害,“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1]而且,外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的外貌也被扣上了妖魔鬼怪的头衔,“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2]在人民同教徒的争斗中,官府屡次偏袒教会而压抑民众,“最恨和约,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3]且那些入教以后的不法之徒依然我行我素,这更增加了民众的仇恨。这些情况,让运动把外国教会当作了最大的敌人。

  当然,义和团运动在反对教会的同时,也反对官府,主要是因为官府在他们看来,已经成为了教会欺压民众的帮凶.同时,部分人还在进行着复辟明王朝的努力。这从其各式各样的“反清复明”、“反清灭洋”等旗号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在初期阶段是各自为政的,没有结成联盟或者只是简单的联合.

  义和团在山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任山东巡抚:李秉蘅任山东巡抚时期,他认为,基督教徒要对义和团正在挑起的骚乱负责。他一直认为,基督教徒依仗教士、欺压百姓,他建议朝廷对义和团进行招抚而不要镇压,李秉蘅是在外国的压力下被撤换的。(由于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害,德国以此为借口占领胶州湾)接替李秉蘅任山东巡抚的是毓贤,他也在一度时期内对义和团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他的宽容下,义和团中出现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日益发展,和教会的冲突也就日益严重,这迫使列强再一次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撤换毓贤。清政府被迫在1899年12月把毓贤调到山西任巡抚,而任命了列强看重的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前,清政府曾告戒他不要乱杀无辜,意思是要求他不要惩办义和团,但是,袁世凯到任后,对义和团采取了高压政策,他在严厉查处的同时,“把官、兵、勇、役、士绅、团练等各种力量动员起来,

  使义和团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4]成功的把山东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义和团受到沉重的打击,在山东无法立足,所以便开始寻求新的领域.

  袁世凯的高压政策收效十分明显,义和团一部分被迫停止公开活动,另一部分则转移到其他地方,转移的方向是清朝统治中心地带直隶。之所以转移到直隶是因为直隶部分地方也存在义和团民众,而且当时直隶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与山东存在很大的差异,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荣禄对义和团的态度由于慈禧太后的态度不明确而由原来的坚决镇压变得有些举棋不定了.但义和团的北上并不是受到政府的邀请,而是他们“挥旗北上,连克州县,”[5]随后,北上的义和团和当地的义和团联合战斗,势力发展到了北京,人数也超过了十几万人,这种情况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义和团。“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6]

  在义和团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和清政府发生过多次武装斗争,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清军的战斗力不强使得义和团在这些斗争中取得一些胜利.而这些局部的胜利也被部分官员夸大,于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调整了过去的剿灭政策而改为招抚了。

  二、义和团与清政府的联合

  义和团从最初的反教会反官府到与官府联合反对外国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就义和团方面来说,与清政府的联合有利于减轻来自官府的压力和增加反对外国势力的力量,于是他们便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这一旗号集中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其局限性和盲目性也显露出来:扶清有利于联合清政府,争取官方支持,但却让很多人因此放松了对清政府的提防,最后在清政府的进攻面前归于失败;灭洋动员了许多的民众参与到运动中来,但却助长了义和团排外的盲目性。

  清政府之所以改变对义和团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想利用义和团对抗外国对其内政的干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逃到热河;而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中国溃败,并在随后的几年内掀起的瓜分中国的浪潮,这些外国侵略活动,使得慈禧太后的颜面受到极大的损害。`慈禧太后在1898年中成功的将戊戌变法扑灭,但领导变法运动的两大首要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却在英国和日本的庇护下成功逃走,他们在海外继续进行活动,而清政府的抗议却得不到列强的认同,这更加深了她对外来势力的仇恨。尤其,慈禧太后打算废黜光绪帝而另立皇储的计划被驻华公使们所阻拦而无法得到实施,这让她对外国势力非常的痛恨,但清政府的实力,还不足以让她能出这口怨气,所以,当义和团运动巨大的浪潮席卷北京,义和团民众的神勇无敌被几个官员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时候,她便决定利用义和团来为她服务了。而当时的官员中,有部分也想

  借助这个时机获取他们在官场中的地位和资本,也便盲目的支持了,也正是在这些人的怂恿下,慈禧太后更坚决了她的愚蠢的打算。

  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所分析的那样:“排外情绪不仅充满朝廷,也渗入到学者、官员、绅士以及一般老百姓中。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外国公使、领事和咄咄逼人的传教士以及商人,经常使他们想起中国的不幸.日益增长的不平之感,再加上一些更大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因素,酿成了一场广泛的排外运动.”[7]

  由于慈禧太后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得以大批进入京城,这使得北京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自民兵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8]慈禧太后这时候已经决定和外国对抗了,而官员中有部分人又极力怂恿,这更坚定了她的决心,“太后意既决,载漪、载勋、载濂、刚毅、徐桐、崇绮、启秀、赵舒翘、徐承煜又力赞之,遂下诏褒拳匪为义民。"[9]随后慈禧太后命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统帅义和团,进行她“折冲御侮”的打算。“遂以载勋、刚毅为总统,载濂、英年佐之,籍姓名部署,比于官军。”[10]

  在慈禧太后的纵容下,义和团和驻扎京城的军队开始袭击外国人,“十五日(6月11日),日本书记生杉山彬出永定门,董福祥谴兵杀之于道,剖其尸。”[11]“二十三日(6月19日),德使克林德入总理衙门,载漪伺于路,令所部神虎营杀之。……杀克林德者,章京恩海也.”[12]驻华使馆成了他们首要的攻击目标,他们得出一个一相情愿的结论:攻破使馆,则外国就被打败灭亡了。“使馆破,夷人无种矣!天下自是当太平。”[13]董福祥率领其所部属的军队于6月20日开始围攻使馆区(交民巷),义和团配合作战。但义和团的参战却是徒有虚名而已,以往面对官军英勇作战的义和团,这时期却显示了极大的落后性。他们以义和团特有的方式前去助战,所用的武器,是一些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套、如意钩、火牌、飞剑他们自己所谓的八宝。“拳匪助之,巫步批发,升屋而号者数万人,声动天地。”[14]“拳民们却衣着不整,披头散发,手执‘法宝',禹步而行,极像传说中的巫师.”[15]使馆里面有外国卫队450人和外国平民及其外交使节475人,另外还有2300个中国的教民,面对毫无可能逃走的情况,作了最坚决的抵抗。对使馆区的进攻长时间不能结束,于是,他们开始进攻另一个外国人的据点—-西什库教堂,结果依然是久攻不下.而载漪却为义和团论功行赏,“除武功爵者数十人,赏赍无虚日,"[16]慈禧太后被这些战功所蛊惑,于是便在6月21日宣布对外国开战,并晓谕各地方督抚积极配合.

  三、八国联军入侵

  列强为入侵中国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而义和团运动则成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直接原因。义和团大批涌向北京让外国人失去了安全感,由于他们北京的形势岌岌可危,于是,他们不得不为自身的利益考虑而作武装准备,外国公使们在5月28日从大沽口外的军舰上调集军队来防守。当时清政府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规定每个国家只准许三十名卫队,但到达的军队数量却超过了这个数.“到达北京的第一批队伍包括了俄、英、法国人各75名,美国人50人,意大利人40人,以及日本人25人。”[17]稍后一些时候,又有德国和奥地利的士兵八十余名到达北京.各国军队的到来,被义和团和部分清朝官员认为是公然的挑衅,这便激起了更大的愤怒,义和团的排外活动更加激烈。

  这期间,英国公使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向天津的英军求助,西摩尔率领军队向北京进军,义和团沿途阻击,破坏了铁路运输线和通讯设备,迫使西摩尔不得不退回天津,等待大部队的到来。随着局势的变化,列强看到依靠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和保护外国人的希望破产了,于是,他们便结成了联盟,共同派兵到中国.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提督罗荣光进行坚决的抵抗,但却因为实力悬殊而失守,罗荣光逃回天津后自杀。而裕禄上报朝廷却说成是已经打退了进攻,朝廷对他大加封赏。随后八国联军在天津集结完毕后,开始进攻,驻守天津的清军提督聂士成战死,马玉崑代替.

  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以及天津战败的传言让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留有退路,于是,在7月18日的时候下诏保护使馆和外国人,并愿意护送外国人离开.但这样的承诺外国人是不敢相信的,他们宁愿呆在原地等待救援的部队到来。总理衙门也为他们送来了生活用品。

  但这一局面不长,李秉衡的到来使得慈禧太后的态度再一次变得坚决,李秉衡主战,并且认为义和团民可以利用兵法来训练,这让慈禧太后认为切实可行,于是,又重新开始围攻使馆和教堂.并把曾经上书反对开战的两个大臣处死。但天津的战况继续恶化,裕禄接连败退,并在杨村失陷的时候自杀,天津被八国联军完全控制,成立了都统衙门,对天津进行殖民统治。随后,马玉崑兵败后退,八国联军即将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从荣禄的奏报中得知这一消息,心中非常焦虑,召集大臣商讨对策,而因为刚处死了两大臣,其他人也就噤若寒蝉。于是,慈禧太后派人给各国使馆送去食物,再一次预留后路。

  随着战争的推移,主战的李秉衡兵败身亡,不得已召马玉崑和宋庆驻守京师,但已经无法阻挡八国联军的入侵了。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老羞成怒,又处死了其他三个反对开战的大臣。并随后带着光绪帝出逃,而八国联军也在7月13日攻破了北京,后在北京分区占领,准许士兵抢劫三天。

  慈禧太后在西逃的过程中,义和团民众大部分已经溃散.“拳匪在城中者尚数万人,俄顷而尽,墙阴屋壁,掊视往往得红巾。”[18]她把义和团当做了替罪羊,并下令清军剿灭义和团,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被扑灭了.

  四、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从轰轰烈烈到走向失败,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非常紧凑,运动快速失败的原因很多,有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但至关重要的是其自身的缺陷导致了运动快速失败。

  (一)、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

  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组织上表现涣散.义和团在运动初期就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旗号,更没有统一的信奉.自发性的起义让各地的民众没有结成联盟或者只是简单的联合,面对官军的镇压,他们有时也采取邀请其他团民来支援,但更多的是独自与官军周旋。他们以坛为单位,在笼统的排外口号下活动.他们的旗号有“反清灭洋”、“扫清灭洋”、“反清扶明”、“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各自信奉着各自的神,诸葛亮、黄天霸、关羽、张飞、郦山老母、洪均老祖、二郎神、孙悟空等,无论是历史人物或者是传奇中的人物,都有被奉为神的可能.而与这些神相对应的,则是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套、如意钩、火牌、飞剑等武器.他们所共同相信的,是无边的佛法。在运动前期,他们面对清军的镇压,还能使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常规武器如大刀长矛等,而在运动后期,尤其是在北京的斗争中,则是几乎完全依靠了这些所谓的真神了,真神附体是他们重要的斗争方式,他们所幻想的刀枪不入这时期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清政府的号令,他们可以不听,可以用神发的命令来对抗,而清政府负责统治他们的官吏也无可奈何。他们也可以以神的名义任意让百姓参拜,烧香叩头。各坛的大师兄可以随意的带领自己的队伍活动。这些组织上的散漫和行动上的不统一,是义和团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八国联军进攻面前,他们也没有统一的作战部署和目标,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在清政府对其大肆屠杀的时候,也没有统一的应对方针,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一哄而聚和一哄而散,是义和团开始和结束的情况。

  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这在进入京城之后更是显露无余,由于团民中部分成员属于地痞无赖,他们加入义和团的目的只是为了发泄他们的私人恩怨,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城中日焚劫,……横行都市,莫敢正视者。夙有不快者,既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19]“拳匪于右安门内火烧教民居,无老幼妇女皆杀之。"[20]“二十日,焚正阳门外四千余家,京师富翁所集也,数百年精华尽矣。延及城阙,火光冲天,三日不灭。”[21]由于慈禧太后下令招集义和团民众,并且国家给予财政支持,所以,义和团大批集聚在天津、北京,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赏赐不多,而义和团民众太多,所以,没有得到赏赐的,便公开抢劫。“……

  颇不得赏,则公为盗寇,掳掠杀人,胁取财物,不能应,辄夷其宗,喜纵火延烧,常数白家。”[22]面对义和团带来的灾难,很多人选择到其他地方去避难,而义和团在这个过程中杀害了大批无辜人民。“自天津以南,民大徙,乃侯于道遮杀之,曰‘防奸细’,坐死者又十数万人。”[23]义和团在反教会的过程中,杀人现象也十分普遍,但真正的教民远远没有那么多.“拳匪之杀教民也,谓之二毛子,其实十九皆平民。而教民往往得他逸。”[24]平民中稀里糊涂丧命的现象也很严重,由于攻打教堂和使馆没有能够得逞,所以便转而诬陷平民以立功,随意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拳匪不敢前,乃日于城外掠村民,谓之白莲教,以与载勋,载勋请旨交刑部斩于市,前后死者男女白余人,号呼就戮,哀不忍闻,皆愕然不知何以至此也。”[25]当然,在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他们所杀害的三毛子(使用外国器物的人)更是极多,由于抓不到大毛子(传教士和外国人)和二毛子(教民和从事洋务的人),而三毛子则是非常普遍,这让义和团民众在运动中大开杀戒,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使用了现代的器物而丧命.

  (二)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

  在运动中,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真实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中的反动势力,眼看义和团发展和壮大,为了维持他们的腐朽统治,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用招抚取代剿灭,而当义和团的力量被无限的鼓吹扩大后,他们又幻想依靠义和团来挽回清政府在同西方列强交往中丧失的颜面。当义和团并没有真正能够为他们挽回颜面的时候,便露出了凶残的本性.在进攻使馆的过程中,面对慈禧太后下发的命令,北洋大臣荣禄不得已率众进攻,但却从中破坏,“他不敢违抗太后的命令,却只对使馆做了一次虚张声势而非实心实意的攻击”。[26]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跑,途中,她命令铲除义和团。她的反复无常让义和团民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了清军的打击,损失巨大。在运动过程中,部分地方官员并没有按朝廷的上谕行事,而是阴逢阳违,继续绞杀义和团。贵州提督梅东益便是其中一个,他对义和团民众“大纵兵攻之,斩首虏三千余人,河水尽赤。”[27]而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不但拒不执行朝廷的上谕,而且对朝廷的政策加以抵制。他们要求朝廷镇压义和团,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东南十三省当局敦促朝廷镇压拳民,保护外国人,赔偿他们在骚乱中蒙受的损失,并就克林德之死致函德国道歉。”[28]所有这一切说明,清政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利用义和团,最终加以镇压。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外国军事势力的入侵,义和团运动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外国联军的入侵,是改变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因素。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外国势力通过给清政府施加压力,曾经成功的把两个山东巡抚赶下台,而把他们看重的袁世凯安排到这个位置上来,袁世凯也如他们所愿的镇压了山东的义和团运动。当他们看到通过间接的手段已经无法扑灭义和团运动的时候,便采取了直接入侵的方式,组织了联军入侵中国。在整个八国联军进军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且在天津等地组织了局部的有效进

  攻,但当清军落败后,尤其是在北京被攻陷以后,义和团民众便溃散了。在八国联军的进攻面前,义和团民众毫无还手之力,是八国联军的到来扭转了当时清政府无力控制的局面,同时也是八国联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就这样,在中外势力的联合进攻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在八国联军登陆中国后,中国面临着灾难性的损失,对天津和北京的占领造成巨大的损失,当然,这些损失正如联军统帅瓦德西所说的那样:“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损毁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29]我们可以从瓦德西笔记里面清楚的看到当时参加抢劫的各国士兵的丑陋行为:“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英国)所抢之物均须缴出,一齐堆在使馆大屋之内,加以正式拍卖,如是者累日……无一英人对于抢劫之事,视为非法行动;在日本方面,则对于此种掠夺之物照例归于国家,由此所得之款其数至为不少。据日本某将军之报告,只天津一处抢劫所得者,即有二百万两之多;至于美国方面,对于抢劫之事本来禁止,但美国军队颇具精明巧识,能破此种禁令,为其所欲;俄国军队抢劫之方法,似乎颇称粗野,而且同时尽将各物毫无计划的打成粉碎;此外法国军队,对于各国军队(之抢劫行为),亦复绝对不曾落居人后;所有此地各国军队,无一不推印度兵士最善于寻出各处密藏之金银宝物。”[30]“此间买卖当时抢劫所得各物之贸易,极为隆盛.各处商人,尤其是来自美国者,早已到此经营,获得巨利.其出售之物,以古铜、各代瓷器、玉石为最多,……至于金银物品,则不多见。最可叹者,许多贵重物件横遭毁坏,其中常有无价之木质雕刻在内.只有余之住所,尚藏许多报务,一切犹系无恙.倘若我们一旦撤出,则势将落入中国匪徒之手,最后当然加以焚毁。”[31]“吾德自‘三十年战争'以及法国路易十四之匪军(侵德)以后,如此毁坏之惨,上未尝复见。"[32]

  当时清政府开出了一些损失清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其中包括世人所未见的辽、宋、元、明版图书,还有《永乐大典》607本,经史载籍46000余本,四库藏书47500多本,宝物2000余件。"在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时间里,更是杀人无数,强奸抢劫,无所不为.“又为抢劫时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33]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爆发,这一爆发具有巨大的非理性,尤其是在和满清王朝联合以后,这次运动在爱国的旗帜下,席卷了华北、内蒙古和满州,使251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教徒丧命,此外还有几十万无辜的贫民和部分反对运动的官员。运动以清政府的彻底屈服并签定了《辛丑条约》而告终,条约的内容没有和以往一样涉及割地,但赔款数量是所有条约中最多的,具体还涉及赔礼道歉、给外国更多的特权、惩办罪犯等.李鸿章再一次充当了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的人,他也因此更被人民视为卖国贼.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最终确立,在运动过程中,部分人士曾力图挽回一些损失,如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的东南互保政策,使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免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所带来的灾难,但这已经无力挽回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势头。此后,中国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终于在1911年走到了尽头。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社会在被迫中前进了,这个结果是惨淡的,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则是得不偿失且永远无法挽回的。这深刻的说明,不是打上爱国的旗帜,就真正能够做到爱国.也同样说明,远离了现代化的器物而企图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从义和团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在安定团结的今天,把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无疑是正确的和有必要的。

  

  

篇六: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意义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篇七: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鸦片战争时间条约危害

  《南京条约》及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1840——1842其附件《瑷珲条约》、第二次鸦片1856——1860《天津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1894——1895《马关条约》争八国联军侵1900华战争教学设计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辛丑条约》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1883——1885《中法新约》西南地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历史教案

  义和团运动

  旧门学校:秦继红

  

  

篇八: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

  义和团运动:

  (一)爆发原因:

  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

  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

  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

  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

  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二)失败原因:

  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①义和团作为农

  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

  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三)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

  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

  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

  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

  响。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近代前期;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③领导者:农民阶级;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⑥结果及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

  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不同点: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

  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

  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根本原因。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

  向帝国主义。

  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1851—1864),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

  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

  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

  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

  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

  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

  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

  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⑦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基督教理论,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义和团信封神袛,持符念咒,设立神坛拳厂,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思想意识:

  1、爱国思想

  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

  2、排外思想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

  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

  3、迷信思想

  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中国农民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

  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

  4、忠君思想

  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就是一个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扫清灭洋”口号。

  

  

篇九: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义和团运动:(一)爆发原因: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

  

  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二)失败原因: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①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三)历史意义: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前期;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③领导者:农民阶级;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⑥结果及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不同点: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

  根本原因。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1851—1864),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⑦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基督教理论,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义和团信封神袛,持符念咒,设立神坛拳厂,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

  思想意识:1、爱国思想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2、排外思想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3、迷信思想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中国农民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

  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4、忠君思想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就是一个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扫清灭洋”口号。

  

  

篇十: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思考导学】1.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答案:原因:甲午战后,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教会和中国特别是山东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是其兴起的直接原因。标志:1898年,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答案: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即思想愚昧、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的落后、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时代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战争既无法摧毁封建制度,也不能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3.简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答案:(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巨额赔款,更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更加凋敝。(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馆界”成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的大本营。(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这使清朝官吏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更加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自学导引】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1)在山东首先兴起的原因

  ①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狂。山东人民与教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②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2)标志:1898年秋,赵三多率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3)口号及评价: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2.发展(1)义和团北上①1899年底,由于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②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③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纷纷进入北京、天津。(3)反击外国侵略

  ①1900年6月,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②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进行了英勇的抗击。3.失败:1900年8月,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经过(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一带,遭到重创。(2)6月中旬,侵略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后,他们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3)八国联军参与镇压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4)侵略军攻陷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2.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2)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在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⑥修订商约。(3)危害: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重点阐释】1.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不同原因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点、两大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及由此得出的重大认识不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不同点:太平天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了农民政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义和团

  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始终处于分散状态,在运动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认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关于对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变化:①在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袁世凯曾进行疯狂镇压。②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转而实行招抚政策,企图加以控制利用。③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为讨好外国侵略者,又颁布了“剿匪”手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镇压。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其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3.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

  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4.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点以及从中得出的认识贡献:①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②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英勇地抗击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失败原因:①相同点:反动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双方都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②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涣散性。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典例剖析】[例题]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剖析:本题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对

  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两大爱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掌握及分析、概括、评价等历史能力。题目以两段引言为切入点,要求提炼其观点并予以评价。题目切入点好,设问巧妙,考查的能力要求高。回答此题时,首先须认真审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题目的观点。维新派的观点认为,导致民族危亡是由于自身的落后和衰败而引起的。而义和团虽看到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但没有从中国自身找原因。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其主张的进步性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农民阶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朴素的爱国性质虽然很强烈,但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则是不可取的。参考答案: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则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

  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课时演练】一、选择题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5题:1.这场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矛盾的尖锐C.山东人民与天主教会之间矛盾的尖锐D.义和拳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尖锐答案:B2.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是在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后得出的分析:本题属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和正确全面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农民阶级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分析。答案:D

  3.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A.清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是由其阶级本性决定的,“剿灭”“招抚”只是手段不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义和团。解题的关键是认清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及国内阶级矛盾。清政府和义和团的矛盾是尖锐的阶级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清政府未从根本上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也不可能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答案:C4.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是在A.北京西什库教堂B.杨村、廊坊C.北京东交民巷D.天津大沽口答案:B5.这场运动的直接作用是A.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分析:本题属限制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题所要求的“直接作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它所起的直接作用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的狂妄计划,使帝国主义认识到“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答案: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相关知识回答6~8题:6.之所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主要是指A.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进一步扩大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C.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D.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答案:C7.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

  需要调整侵华政策④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属材料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19世纪末,由于中国人民巨大反抗斗争的威力,迫使外国侵略者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由直接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变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但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所以将②排除。这样,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B8.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

  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2(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7材料3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材料》材料4(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也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回答:(1)材料1、4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2)依据材料2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

  直接原因。(3)依据材料3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4)材料4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参考答案:(1)材料1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4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4的见解较为正确。(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10.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似之处。参考答案:①从战争的爆发来看,都是资本主义列强联合发动的。②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两次战争都是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③从战争的经过来看,侵略者都曾攻占北京,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曾外逃;侵略者都在北京进行了抢掠

  和破坏,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侵略者都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进行殖民统治。④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来看,中国最后都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外反动势力都曾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都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视野拓展】⒈史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性质的研究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这是一致公认的。但对它是否反封建,是否宗教迷信问题上,分歧很大。(1)义和团反不反封建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同时也具有反封建性质。“义和团是一个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因而它本能地带有反封建的性质”。但是,“尖锐的民族矛盾、那拉氏一伙的欺骗利用,使这场运动不足以突出反封建的性质,但是这场运动也没有因此泯灭、取消反封建的性质”。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性。义和团把清政府当作帝国主义的对立物去加以扶持,从来没有提出过明确的反封建的纲领,更没有触及过土地和政权问题,义和团没有也不可能对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进行冲击。义和团运动的本身,

  也不肩负反封建制度的历史使命。(2)义和团的迷信色彩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的迷信表现了农民群众的落后性,但宗教迷信的背后隐藏着现实的革命热情。“义和团不是用宗教去引导人们等待死后的天国,而是引导人们从敌人手里夺回已经失去的现实世界,鼓舞人们以最大的勇敢与殉道精神为自己的命运而战,为祖国的自由而战”。“当时人民在满清愚民政策与宗教麻醉的欺骗下,只能由这种落后的形式表现他们的义愤,不应该对之做过高的要求”。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一种蒙昧主义的性质。“近代中国的农民是带有封建主义的沉重枷锁在反侵略战场上同帝国主义搏斗的”,“义和团就是这样依赖神仙符咒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义和团的勇敢精神及其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由于这种迷信的蒙蔽作用,在近代军事科学技术面前打了败仗,无法持久地保持原先的勇敢精神,结果付出了重大的血的代价。一种意见认为,对义和团宗教迷信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义和团的宗教迷信在运动初期,对鼓动群众、严明纪律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又模糊了结义者的理想和起了腐蚀斗志的消极作用。(3)义和团的排外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的排外是由于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新的生产方式引入中国的仇视。义和团笼统排外是一种历史的惰性力量,反映了封建蒙昧主义给这个运动带来的落后性。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的排外虽然与农民的小生产方式所造成的阶级局限有关,但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引起的。它是一个被压迫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自然产生的一种要求生存权利的本能反映,“是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思想,是当时中国人民所能采取的反抗侵略的唯一形式”。2.史学界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对于这一口号,通常的看法是:它是一个爱国的口号,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已暂时降到次要地位,因而具有动员广大群众迅速参加反帝斗争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模糊清朝统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消极作用。在具体评价这一口号上,有些不同意见:(1)“扶清灭洋”口号是一种策略。这种观点认为,“群众看到在清朝统治的营垒中,也有同情他们而痛恨洋人的力量。因此,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旨在得到封建官府和地方绅士的同情和支持,至少能以此减轻封建统治者的阻挠和破坏。”因此,它是义和团为实

  现其“杀洋灭教”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斗争手段。(2)“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策略。这种观点认为,“农民小生产者是提不出类似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那样的政策和策略的”。这个口号虽然对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消极因素却很大,它不仅模糊了清朝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而且以后“竟成为清朝统治者得以蒙蔽、欺骗、甚至利用和控制一部分义和团的原因之一”。“扶清”和“灭洋”是相互排斥的,把两者联系起来,被害的是义和团,受益的是清朝统治者。(3)“扶清灭洋”口号虽非策略,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观点认为,“首先,它动员和团结了各阶层人民一起来参加‘灭洋’的斗争,其次,它也减少了来自清政府的阻力,使运动迅速发展”。如果不打出“扶清”而是“反清”的旗号,义和团是进不了北京的。(4)“扶清灭洋”口号很难说是策略。这种观点认为,“扶清”“保清”就根本不能灭洋,这正是显示出它的蒙昧和落后。(5)“扶清灭洋”,并没有把“扶清”与“灭洋”等量齐观。这种观点认为,义和团提出“扶清”,是把清朝政权看作一个异己的势力,不是同一个势力,农民阶级没有使自己同异己者混同起来,保持着独立的立场。

  ⒊庚子赔款《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本息合计共计近十亿两,由于这项赔款是赔偿1900年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的损失,所以被称为“庚子赔款”(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这个数字是按当时中国人口为四亿五千万来计算的,就是要处罚中国人民,每人一两。帝国主义关于这次赔款的争论主要是两点,一是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如何分赃问题上争论不休,另一个是中国如何偿还,把中国财政上所有的收入都包括进去,还不够,就按中国人口抽人丁税,表现了它们的恶毒与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列强分赃的办法,沙俄以调动军队最多,列为第一,德国以公使被杀,为第二,其他各国或者以出兵多少,或者以它的教会受害,甚至连中国教徒受的损失也计算在内,在义和团运动中各国出兵攻击义和团、清军时受到的损失也计算在内。1909年,为了减少刺激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美国决议“减免”其所得赔款大部分,改充中国留美学生的教育费用。后来,英、日、法等国也相继效尤。一战后,中国是参战国,对战败的德、奥两国的赔款停止支付,十月革命后苏俄于1920年正式宣布终止对俄的赔款。到1938年,帝国主义已从庚子赔款中实际掠走了赔款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折合银元近十亿元。

  【研究学习】研究课题: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活动方式:1.认真学习教材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3.同学之间进行广泛的讨论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有关的论文。有关指导:1.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要从农民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入手进行思考。2.义和团运动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分散性,从其开始到其失败,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义和团运动还有许多特点,如它具有英勇的斗争精神,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等。这些特点都同农民阶级的阶级特性有关。【教学指导】教学思路导析1.教材框架2.重点难点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下爆发的,它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进一步发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辛丑条

  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因此,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及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是中国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朴素认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也导致了义和团的上当受骗。重要概念阐释1.义和拳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义和团的前身之一。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活动于山东、直隶等地,从事反清斗争。1813年山东八卦教起义中,义和拳也被官府列为禁止的“拳会”之一。甲午战争后,义和拳转变为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以反对外国教会侵略为主要斗争内容。它没有统一的组织系统,基本单位是坛,是练拳习武的场所,各坛之间互不统属,但因有共同的反帝宗旨,故随时可联合行动。1899年下半年,改称义和团。2.“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斗争口号。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

  亡的严峻选择。义和团在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但这个口号也表现为笼统排外主义,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的一面,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出正确的反帝纲领和策略。关于口号中的“扶清”,我们也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应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否则就很难说该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当然,这个口号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一个沉痛的教训。教材材料运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材料2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待,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的奏报

  材料3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回答:(1)读材料1,归纳义和团的思想主张。(2)阅读材料2、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清政府采取“安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它的真实目的吗?参考答案:(1)反对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把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2)由剿灭到安抚。因为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已非武力所能镇压;同时也为了利用义和团对付外国侵略者。(3)控制和利用义和团。不是,镇压是其根本目的。文献资料导读有关义和团的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

  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非是谣,非白莲,口头咒语学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拳匪纪事》第二卷按:该材料选自义和团的揭贴。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方式及目的。材料“摈鬼子”可以看出农民阶级担负起了时代救亡的伟大历史任务,但其方式又有盲目排外,其目的也不外保大清一统,所以农民阶级又具有很大的落后性。通过分析该材料,可以加深对农民阶级巨大反抗精神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义和团失败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篇十一: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开展可谓一波三折,在当时那样纷争的时代背景下,义和团运动犹如一颗耀眼的星划破夜空,唤醒了无数后来人。那么,是什么?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吧!

  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剧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阔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开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局部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预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管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第1页/总共3页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觉,盲目的排外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根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根底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

  ②促进了中国广阔人民群众的觉醒

  第2页/总共3页

  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阔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

  第3页/总共3页

  

  

篇十二: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B.维新派暗中支持义和团C.山东资本主义发展较快D.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2.导致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的结局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的背信弃义B.义和团自身力量弱小C.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胁迫D.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模糊3.义和团最重要的作用是(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对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4.义和团运动的主旨是(A.反封建主义B.反资本主义C.反殖民主义D.反帝国主义5.维新派与义和团先后兴起,其主要共同点是(A.与封建制度的衰落有关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上升C.在洋务运动破产的基础上兴起D.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有关6.在《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是(A.使馆内不准中国人居住B.赔款白银4.5亿两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D.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反帝7.义和团运动声势浩大,而孙中山却不加入的主要原因是(A.知识分子轻视农民运动B.南方距离北方路途遥远C.义和团运动落后于时代潮流D.义和团宗教色彩浓厚8.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朽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9.清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A.维护清朝统治B.欺骗人民群众C.讨好外国势力D.笼络地方官员10.《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这反映出(A.该部级别特别B.该部职能专门化C.清朝对外交往扩大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

  ))

  )

  )

  )

  )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二题,共25分。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暂时让你们做许多买卖,来愚弄你们。”——引自《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英)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天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主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引自《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材料一如何看待外国人?根据是什么?

  -1-

  (2)材料二如何对待“鬼子”?根据是什么?

  (3)材料一的看法混淆了什么问题?材料二的看法有何落后性?

  (4)材料一与材料二两处不同观点的共同根源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阜,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拳匪纪事》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拳匪纪事》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拳匪纪事》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中,“又割台湾”“胶州强立阜”分别指什么事件?.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4)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的实际反帝效果。

  三、问答题(共二题,25分)28.19世纪末,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分别掀起了维新派和义和团运动,请概述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并比较这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点。

  29.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义和团运动参考答案义和团运动

  一、选择题

  题号答案题号答案1D10D2D3C4D5B6D7C8A9A

  二、材料解析题26.⑴把外国人看成“同家庭”兄弟。宗教信仰⑵一切全杀尽。宗教信仰不同。⑶混淆了太平天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本质,看不出外国侵略者在本质上与清朝统治者是完全相同的;盲目排外,看不到外国先进的东西。⑷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革命。27.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十分严重。⑵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897年的国强占胶州弯。⑶扶清灭洋。其原因是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在加上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⑷义和团运动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坚强决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三、问答题28.贡献: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顺应历史趋势的,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口号,英勇抗击侵华的八国联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并重创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失败原因:相同点:反对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了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封建的统治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29.相同点:⑴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旧式的农民运动。⑵斗争都采用了暴力斗争形式。⑶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性一面。⑷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⑸从作用上看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点:⑴起义原因: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更多归于清政府的腐败内政,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义和团运动则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⑵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调度,并且有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而义和团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也没有革命纲领。⑶在斗争规模上也不能同太平天国坚持14年,转战18省相比。⑷与宗教的关系:太平天国领导吸取基督教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反对清政府;而义和团运动则利用中国本土的各种宗教,来达到联合群众的目的,打击外来宗教及其在华势力,实现“扶清”,而义和团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⑸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而义和团盲目排外。其阶级局限在于无法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侵略者凭借的先进的生产方式。

  -3-

  

  

篇十三: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的起源和爆发原因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比义和团运动更加持续时间长,褒贬辩论激烈,评价不一,纷争不断,总是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和新的分析而引发问题不断的历史事件。义和团洋教案真正起于1872年山东冠县梨园屯(值得注意的是,梨园屯并不在山东冠县范围之内,而是处于山东直隶交界的留边地)教案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将战争罪责推到义和团身上,命各地清军对其进行剿灭,虽之后仍有义和团余部进行小范围内的抗争和战斗,但总体来说,曾经席卷了山东直隶以及北京的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已然趋于没落,毫无死灰复燃之迹象,那么,这前后长达18年之久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洋教案运动,若究其真正的起源,则要追溯到更久远的范畴,其原因则更加复杂。一、义和团的起源

  在说明义和团的起源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义和团团员的构成以及“义和团”这个名称的演变,义和团在称之为义和团之前,分散在各地曾有过很多名称,例如,以山东曹州府曹县的烧饼刘庄为核心的大刀会,红拳会;还有以东昌府冠县梨园屯为核心的梅花拳;还有在以荏平高唐为核心的神拳,之后又叫做义和拳,还有就是河北境内的梅花拳,义和拳,由此看出各地名称不一致。在这些之中,山东曹州府曹县的大刀会入会有一条规定:自行购买武器。就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这一点显然把普通百姓排斥在外,也就是大刀会基本组成人员是富户,目的很简单:防御盗贼,保护资产。而到了梅花拳,则基本面对对象转化成了广大的劳苦大众,这样,受众层面就扩大了,而到了梨花屯教案时候,赵三多(梅花拳第14代传人)则为了给梅花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则改运动中的队伍梅花拳为——义和拳,他也成为义和拳的首领,要注意,赵三多此举意在将教案中的队伍与梅花拳撇清关系(毕竟,在梨花屯教案中,破坏教堂,与教民起冲突最后多多少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官府发生了一些摩擦)。而位于鲁西北的朱红灯的大刀会他则直接改名为“义和团”,并宣扬“刀枪不入”“助清灭洋”。所以说,整体来看,义和团在形成这个名称之前,各地曾用过各种各样的不同称呼,梅花拳、义民会、神拳、神团、义合团等等,最终,各地汇成了一个形式上统一的名称:义和团。关于义和团起源,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当时时任直隶吴桥县令的

  劳乃宣所著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在书中说“义和拳一门,乃白莲教之支流,为离卦教之子孙卦党也”“其为邪教,行迹显然”的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之说,一是明恩缚(A.simth)①和G.N.师达格②最早提出的“团练起源”说,近年来又逐渐发展为是民间文化的作用下,由乡团逐渐发展为义和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种说法,首先应该明确劳乃宣的立场,劳乃宣是封建官僚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对于义和团拳民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定义拳民为逆民邪教,要求坚决镇压,代表人物就是袁昶,袁世凯,在地方上就是劳乃宣;二是把义和团当做义和团,允许其发展;三是区别对待义和团中的“良”和“莠”,剿抚并用,当时山东地区的大部分官员都是持此种态度,比如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汝梅,以及后继者毓贤,还有当时平安县令蒋楷。虽然说从情感态度上讲师认可第二种看法的,但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话考虑,不得不说,态度三才是最明智的,当然前提是利用得当的话,这其实也是义和团最终悲剧的原因所在,从一开始,义和团本身的命运就不曾在发起运动的平民百姓手中,而是在于统治阶级的态度。但应该明了的是,第三种态度在倾向于剿的时候就和一站在了一起,其实镇压的态度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占很大比例的,一向习惯了顺民,当遇到敢于找麻烦的逆民(也应该叫做义民),姑且不论逆民这称呼是否正确,反正最终是给统治阶级找了麻烦,那么,他最大想做的事无可厚非:镇压他。这也是劳乃宣所想到的,决不能在自己的境内,在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爆发教案,不能沾染外国教会问题,谁都明白,那是在1840年之后最敏感的神经了。所以,很明了,立场产生偏见,劳乃宣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看到的拳民就是闹事的逆民,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就会有很明显的偏见和对于义和团的污蔑轻视。我们再从劳乃宣的书中所记叙的内容来看,劳乃宣判定义和团是白莲教支流,是邪教,主要是两则依据:《仁宗圣训》③卷99“嘉庆十三年七月戊寅上谕军机大臣”全文和嘉庆二十年十一月初三日的文毅公那彦成④的奏疏。第一则嘉庆十三年圣谕中提及“义和拳”并有奉旨查禁的明文,第二则文毅公奏疏内记载了义和拳教派源流以及历次拿办成案。此两则材料仅能证明嘉庆年间的“义和拳”是邪教,但更无直接材料证明光绪年间的义和拳民就是由嘉庆年间的“义和拳”发展而来,也不能直接证明这两处的义和拳是同一源流,而劳乃宣显然是附会之词,将二者混淆。再者,我们单纯分析白莲教和义和团。闻香教、八卦教、红阳教、白阳教、红莲教、青莲教、

  黄莲教、天理教等等都是白莲教的别名或演绎,白莲教是假借“弥勒下生”的民间秘密宗教团体,这句话要值得注意,一是它的信仰是单一的弥勒佛,二是它是秘密的组织。这两点是白莲教的根本特点,我们再来看义和团,义和团的信仰并不单一,与白莲教相反,它的信仰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包括四类,一类是道家神仙,例如玉皇大帝、八仙等等;一类是忠义之士,例如关羽、孔明;一类是小说中除暴安良的侠客,例如黄三太、黄天霸⑤;一类是英勇的武将,例如西楚霸王、托塔天王。这四类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并不信仰弥勒佛。义和团从产生到逐渐发展壮大,从没有丝毫的隐秘性,与白莲教的“秘密”性完全不符,白莲教的秘密性在于它是反对政权的,它是具有政治野心的八卦团体,他的目的是夺取政权,而义和团则大大不同,他的政治口号:扶清灭洋。宗旨开始是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守望相助到后来的辅助政府,反抗外人。而且,由义和团所信仰的神仙和人物就可看出,其大多是忠义人士,丝毫没有反抗当权政府的忠义之士。其次,就义和团的组织来讲,义和团,团有团首,或称会首,练习义和拳者称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管事者称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并且,他们定期公开亮拳,约期聚会,叫做“亮拳”,所以,很明显,义和团是一个公开的团体。再者,我们看白莲教讲究八字真言:真空家乡,无生父母⑥;而义和团是讲究降神附体,刀枪不入。最后我们看白莲教教主是世袭的,而且白莲教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聚众敛财,这些都是义和团没有的。所以,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信仰还是组织结社还是仪式宗旨上白莲教都和义和团有着很大的不同,或者可以说截然相反的区别,所以,二者的传承关系基本可以说是否定的。所以,劳乃宣的义和团来源于白莲教之说纯属附会之言。那么,义和团是怎么来的呢?刚刚在上面已经叙述了义和团名称的由来,义和团最初只是以保卫身家为宗旨的松散的各地单独存在的乡团组织,而随着列强侵略压迫的刺激,教民的欺凌,天灾不断加剧了矛盾,政府在最初对于民团的鼓励,种种因素,最终都促使了义和拳正式成为声势浩大影响逐渐扩大的义和团。我认为,在这里面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统治阶级也就是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可以说是导致之后洋教案频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之后义和团遭到扼杀的悲剧所在,但归根结底,统治阶级发展到19世纪末已经趋于没落,对于民间力量,既不能好好利用来抵御外敌,又不能完全控制达到三方平衡的状态,

  

篇十四: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十五: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顶部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将山。简析“扶清灭洋”口号评价的有效性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应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义和团运动时,对于“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其中说它盲目排外,我认为在讲解时,有必要让学生全面的去分析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认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分析“扶清灭洋”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进而分析“扶清灭洋”的目的和结果,最后让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师生探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在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有了转变之后,且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下提出的,也就是清政府从以前的镇压剿灭到现在的安抚利用之后出现的,这样义和团提出这一口号的目的就不能再单独理解为盲目排外了,“灭洋”,应该成为当时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心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考虑它的盲目排外应该说有点不妥,非要这么说,我感觉也只是个程度的问题,客观方面的问题,而它带给学生的信息将是什么不良影响呢?从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来看,无疑展示了它的巨大功绩,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由此我们不难进一步得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当时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更符合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需要,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这样,放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对“盲目排外”的价值去向也

  1

  就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在选修一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一文中,94页下半部

  分小字内容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改革派暗杀幕府官员,?。在反对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盲目偏激的排外活动。?从港口走不到家就会被杀掉。这里,日本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改革派的举动仍然符合当时日本国家的利益,是亡国,还是要振奋国民精神,英勇抵御外辱,孰轻孰重,不言而喻,我想,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日本能够发展到今天,也应该值得我们思考,那么“盲目偏激的排外活动”又该作何理解呢?学生从中应该感悟到什么?

  是的,学习先进无可厚非,但想想日本,一方面从事暗杀活动(只要你买侵略者的东西),一方面在明治维新时期虚心向西方学习,看看中国,清政府时期的五大臣出洋考察,结论该作何思考?

  我们向往和平,反对战争,但在外敌寻衅滋事的情况下,众志成城,旗帜鲜明,给予坚决反击,无论是“扶清灭洋”的口号,还是日本改革派的暗杀活动,其盲目性应该淡化了吧?

  义和团,又称,或贬称为“拳匪”。又称“”,或被贬称为“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死于义和团;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有统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

  2

  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

  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

  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

  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曾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

  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第一,义和团反抗外来压迫的爱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从1840年开始,面对帝国主义,中国人就一直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开明官员搞洋务运动,知识分子搞维新变法,以至后来孙中山和共产党人革命以及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看来,义和团就是普通民众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发起的自己的救亡运动,在目的实质上一直的。不能因为没成功就否定其性质。第二,就其手段方法,杀洋人,烧教堂,受历史、阶级局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早期的欧洲工人运动不也有砸机器的阶段吗,别说义和团,就是最优秀的各方精英不也在其后又争论、探索了几十年才找到救国的出路吗?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今天你问一个最普通的国人,对国际形势、国家前途、社会发展的看法,

  3

  能得到什么高明、有见地的回答么?第三,就其组织形式,在社会底层发展组织利用宗教、迷信、秘密团体的形

  式是最有效的手段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如前不久的某某功),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而且用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不搞点刀枪不入的说法也不现实。

  最后声明,我对义和团运动了解不多,只是说说我的大体看法,请各位高手不要就具体细节过多地指责我,先谢谢了。

  最后一点,也常常是为后人评价义和团时所忽视的,就是他的伟大作用.有人认为是义和团运动引起的八国联军入侵,如上面那位董事长的言论,其实稍有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义和团是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帝国主义侵华才是前因,中国人民包括义和团的反抗只是结果;还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了,所以他没能起到什么有用的作用,其实这也错了,虽然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但他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镇摄作用起到了,正如德国联军司令瓦德西所说:"中国人民尚有无限之反抗力,非西方一国或几国可分之,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是义和团的反抗救了当时的中国,使中国没有走上印度等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明证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初,列强叫嚣的是"推翻清政府,对中国进行国际共管",而战争结束后,列强则认识到"无论日本或是欧洲均无力统治此世界生灵之五分之一"!义和团运动离开现在已经整整一百年了。在新的世纪之交到来的时候,回顾一百年前的上一个世纪之交,确实会使患沧海桑田的无穷感慨。那时候,中华民族正处在十分悲惨的境地。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西方列强把种种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一些傲慢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享有种种特权,耀武扬威地为所欲为,并且受到封建官府的保护。中国人被人蔑视,被看做“劣等民族”,遭受冤屈也没有地方申诉。周围的状况一天天坏下去。老百姓中间弥漫着一股怨恨不平的强烈情绪,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义和团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引发的产物,是一场有着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自然,产生这样一场运动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还有众多因素在起作用,这些都应该被看到。但如果离开前面所说的那个大背景,离开它的深层次原因,只是从文化的冲突、宗教的冲突、清政府

  4

  对外政策中存在的矛盾等等来考察,是很难把义和团为什么会在此刻动员起如此规模的力量、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整个华北这件事解释清楚。

  为了把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八国联军向中国发动了武装进攻,并且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列强联合起来,向一个落后国家发动武装进攻,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曾有过先例。这件事反过来又教育了中国人民。九十年后,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朋友时还说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可见这件事对中国人刺激之深。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它给全世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一些外国侵略者也开始觉得不能太小看中国人了。亲身经历过这场事变的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道:“像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因为他们要排除欧美势力,所以和八国联军打仗。”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段话是说得很中肯的。中国在那样险恶的局势下终于避免了遭受瓜分的噩运,不能不说同这种宁死不屈的民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事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大家都知道:义和团运动也有很严重的消极落后方面,如笼统排外、愚昧迷信、组织松散、成分复杂,以致被清政府所利用等等。这些都是清清楚楚的事实,不必回避,更不能把它美化。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它的这些消极落后、以致愚昧荒唐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归根到底,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还十分落后,缺乏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群众性的、特别是起自下层的反抗斗争处在自发的状态,很难不同时带有许多愚昧落后的因素。这是当时只能达到的水平。在中国北方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便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即使受到忍无可忍的外来压迫,也不应该起来反抗,以免弄出那么多荒

  5

  唐可笑的东西来。这种看法,恐怕不能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也并(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文网:)不符合历史主义的原则。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整理出版了许多有关义和团运动的珍贵档案资料,翻译介绍了许多外文资料,继续进行有关的社会历史调查,对问题的探讨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大大深入了,使义和团的真实情况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方面比较多地运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把重大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社会结构、民间习俗、群众心态、地域特点、自然灾害等环境中来考察,深化了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

  浅谈义和团运动摘要:中国古代近代有无数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古有陈胜、吴广反秦暴政,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近代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它们全都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大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然而义和团运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农民运动,尤其是在近代的环境下,更铸就了义和团运动的特殊性。它是一场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运动,然而,它对于西方文明和洋人甚至是用洋货的中国人的态度极是残暴,因此,它是集矛盾性复杂性于一身的运动。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农民运动,反帝反侵略,扶清灭洋。前言:芮玛丽在考察辛亥革命背景的一篇文章的开头指出,“历史上没有哪一年能像1900年对于中国那样具有分水岭般的决定性意义。”综合义和团运动的各个不同层面来看,芮玛丽之言不足为奇。一、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等地的许多民间秘密结社中的一种。虽然这个秘密结社重在“拳”而不在“教”,但清政府历来把它当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难以发展。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纵容、包庇不法“教民”(即中国教徒),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

  6

  斗争接踵而至。1898年,华北地区直隶等省的严重旱灾持续已久,农民们的生计因此异常艰

  难,他们脱离土地而投身义和团之类的流民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时,久旱不雨的

  天气对于义和团不啻于天赐良机,他们大肆宣传说,洋人的教堂挡住了天、洋人是母子乱伦而产的之类的,因此触怒了天神,天神不予降雨作为惩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杀洋人毁洋货。这成为了义和团运动开始的诱因。

  在同年十月,山东冠县义和拳以阎书勤为首,联合直隶威县赵三多等,聚众烧毁红桃园

  教堂,占领犁园屯,震动了鲁、直两省的毗连地区,成为义和拳反帝斗争兴起的讯号。这个事例也成为了义和拳运动的直接原因。这件事发生后,义和拳运动迅速展开,次年十月十二月,山东、直隶两省反侵略斗争达到高潮,两省毗连地区的反教斗争连成一片。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二、义和团的所为和经历义和团成立后,口号也随之发生改变,从1989年11月赵三多的助清灭洋到1899年11月朱红灯的兴清灭洋,最后成为后期的扶清灭洋。这一系列的口号变迁说明了义和团对清政府以及对外国侵略主义的态度。这些口号在初期吸引了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在义和团壮大之初,义和团领导者赵三多等人便将义和团神化了,而这“神助”的义和团在当时更加吸引民众参与,到了1900年夏,“降神附体”的活动在义和团中已经十分普遍,义和团员们擅用这些“法术”抗击洋人,也正是这种原因,义和团员们相信年轻女子可以保护团员的法术以及女子污秽物可以败法,于是许多团员开始劫掠女子,并且在战争中用上女子。此外,虽然义和团具有明显的爱国反侵略性质,但是他们对于洋人洋物和“二

  7

  毛子(即中国教民)”是及其残忍的。义和团事件中,全国各省,主要是华北的直隶、

  山西,以及内蒙古和东北,普遍发生针对外国人甚至中国基督徒的大规模集体屠杀事件。天主教、基督新

  教、东正教教职人员及中外信徒皆有死伤。仅仅在山西,全省被杀的中国天主教徒计就有

  5700余人之多。另外,义和团在中国各地,毁铁路拆电杆破坏各种教会教堂,而在这一点,

  义和团是及其落后和封闭的。而在清政府方面,义和团的“剿”与“抚”义和团在山东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引起帝国主义者的恐惧和仇视,他们指责地方官吏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教士、教民,对毓贤尤为不满。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下,1899年12月初,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以便统带所部新军镇压反教群众。清政府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袁世凯一上任,便大肆屠杀义和团员,彼时,义和团遭受了巨大的重创。其实,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起,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前者认为义和团源自白莲教,必须严加取缔,坚决镇压,以防止事态扩大;后者认为对义和团采取高压政策,很可能对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险,主张实行“招抚”,加以操纵利用。这两派意见交互影响清政府,使它举棋不定,对义和团的镇压忽松忽紧。在1900年,清政府最终选择了“招抚”,而当时的慈禧太后更是利用了义和团于1900年6月对八国联军宣战,最终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

  8

  三、对于义和团的观点看法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事件,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清政府来说,义和团刚刚兴起时他们畏惧的,因为任何一个独裁政府都害怕民间运动和民间团体,生怕他们在当地扩大影响力,聚集民众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当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时,就开始处心积虑利用义和团来反对洋人,因为在戊戌变法中洋人不仅支持赞成变法的光绪皇帝还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的主将提供避难所,而在变法之前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也积极向中国知识分子传授西方政治思想,可以说因为变法的事慈禧太后已经把洋人恨到了骨子里;此外慈禧太后轻信义和团“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思想,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向所有邦交国宣战并命令官兵配合义和团对中国教民和住在中国的洋人大开杀戒。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感到自己受到了义和团的欺骗:义和团那些迷信的玩意儿根本不能阻挡洋人的火枪大炮。此外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慈禧太后只有剿灭义和团才可以恢复同各国的关系,让联军撤离北京以保住自己的权力。所以,又将屠刀伸向了义和团;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义和团是负面的看法,他们痛批义和团“野蛮”、“落后”、“迷信”。但是,到了20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高潮阶段,虽然许多西方人试图以“义和团主义”的复活为说辞来诋毁中国的民族主义,但中国

  9

  的革命者已开始正面评价甚至美化义和团,说义和团实质就是“爱国主义”和“反抗帝国主

  义”;可是,视义和团为反对外来侵略的勇敢战士的这种正面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达到了顶峰,此时,义和团作为一个修正过的神话十分符合文革时期特殊的主旋律的需要,因此,在这段时期,对义和团的赞美和歌颂始终不断,在后期反苏运动中,还被作为攻击国内外敌人的象征性武器。然而在同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和许多西方人则将义和团的狂热、野蛮和排外作为标签贴在了红卫兵的身上。在现代学者看来,虽承认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和爱国性,但也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和盲目,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和态度。小结: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爆发,这一爆发具有巨大的非理性,这次运动在爱国的旗帜下,席卷了华北、内蒙古和满州,使251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教徒丧命,此外还有几十万无辜的贫民和部分反对运动的官员。活动以清政府的彻底屈服并签定了《辛丑条约》而告终,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最终确立,在运动过程中,部分人士曾力图挽回一些损失,如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的东南互保政策,使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免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所带来的灾难,但这已经无力挽回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势头。此后,中国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终于在1911

  10

  年走到了尽头。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社会在被迫中前进了,虽然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的民族意识

  开始觉醒,但是这个结果却是惨淡的,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则是得不偿失且永远无法

  挽回的。这深刻的说明,不是打上爱国的旗帜,就真正能够做到爱国。也同样说明,远离了

  现代化的器物而企图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从义和团的教训中可以看

  出,在安定团结的今天,把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无疑是正确的和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柯艾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相蓝欣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止庵著《神奇的现实》百度百科第15课义和团运动[内容](一)填空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通过《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_______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二)单项选择2.在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a.福建b.广东c.山东d.云南(三)列举3.列举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的四次战争。二、课堂效果检测(一)填空1.1900年夏,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_________地区。天津义和团的首领有______和_______。2.________年6月,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英、___、___、___、_法、

  11

  ___、意、奥八国侵略军由海军司令_______率领,从经天津向进犯。3.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__________在逃跑途中,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

  "______"。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二)单项选择4.义和拳改名义和团后,提出的口号是()a.反清灭洋b.扶清灭洋c.反帝反封建d.反清复明5.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的数额是()a.2100万元b.2亿两c.4.5亿两d.13亿两6.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认识义和团的方法义和团运动之我见义和团史话书评浅析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天津义和团运动

  12

  

  

篇十六: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历史意义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三次缓解的过程从所谓有限的军事行动到“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从“利益均沾”到不利用中国形势“获得领土利益”等,都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具体明确,并使个别具有领土野心、企图趁火打劫的帝国主义强盗也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因此,通过义和团运动中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结果就起到了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战斗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不得不来一个紧急刹车,中止他们的瓜分罪行。单凭事业的正义性,而不靠英勇的战斗去把它付诸实践,最后也必是一番空话,一事无成。帝国主义列强根本不会因为他们掠夺殖民地的强盗行径的非正义性而停止其疯狂罪行的;不然的话,何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了呢?这种人们所谓的“一种可怕的真理”(anawfultruth),在世界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起到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乃是由于它是一次民族起义运动,是一场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种运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不了的。数十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史证明,它虽屡经镇压,却此伏彼起,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更加茁壮成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性质的缘故。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团运动,它的这种性质就更明显了,规模也大得多了。

  保存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本来是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互相补充的。毋庸讳言,中国近代由于西方产业革命没有波及到中国,它是落在文化发展的后面了,但是,它是可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急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正像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大发明,曾经有助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之结束一样,中国文化和文明在将来也是很可能对世界文化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在义和团运动中,英勇的拳民敢于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号称“八国联军”的“挑战”(challenge)作出“应战”(response),就把所谓中华民族是“一个未开化的群体”,“一批没有活力的群众”,“一群没有民族热望的东亚病夫”,所谓中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病人”,是“一个垂死的国家”等种种诬蔑,一扫而光,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它的文化并未衰老,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没有像挑战一样的应战,就不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瓜分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中国的挑战所作出的应战证明,中国文化和文明是有其生存的价值和权力的,而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和文明并借此得以保存,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是不朽的。

  遏制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1900年全面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如果说它曾经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就曾经相应地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瓜分中国领土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如果说义和团运动不曾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话,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后来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尚且不惜一战。不过,这时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多半不会是日俄战争,却很有可能是英俄战争;也有可能不只是两个国家,而是两个国家以上参加的帝国主义战争。当然,也有通过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协商来进行和平瓜分中国的可能性,虽说这种可能性很难实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用实力来解决矛盾,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试问,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消除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积累同金融资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分割这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正是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如1898年的美西战争(thespanish-americanwar),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theanglo-boerwar)已经表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是可以,而且在事实上也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1900年1月到5月31日以前,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发展很快,

  但在这段长时期内都没有一个外国人或外国传教士在直隶曾被拳民伤害过一事,便可为证。至于“扶清灭洋”口号的正式提出,它在当时是适应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特别是农民的认识水平,并且它在客观上也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因为当时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这个口号的提出有助于联合清政府的爱国官兵,共同抵抗外国侵略军,这已经为历史事实所证明。当然,这个口号有局限性,它使拳民丧失对清政府背叛义和团运动的警惕,因而在背腹受敌的形势下京、津沦陷。中国人民正是在义和团运动中,亲身经历到了清政府的可耻背叛和出卖,亲身经历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亲身经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它作为帝国主义列强的走狗的事实,大大提高了觉悟,才最后打出“扫清灭洋”的旗帜的。

  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义和团运动不仅在当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和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并且还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周恩来于1955年12月《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是这样地把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同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系起来观察并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功绩的。他在《讲话》中说:“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迫、掠夺和屠杀。中国人民在这个时期里,不断地为争取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英勇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一九○○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篇十七: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前因后果——多面看历史

  历史系10100170174苏栋摘要: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说它空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爆发之迅猛、声势之浩大都不在当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之下。关键在于其虽然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然而对于大清国基层社会统治的瓦解却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当时的国际上也应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八国干涉,以至于太后、皇帝西狩西安。说它绝后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被绞杀之后,清王朝的统治亦是日暮西山,之后的“清末立宪”改革也只是加快了这个王朝走向深渊的步伐,义和团之后直到清亡也没有爆发过这么大的群体性运动。很显然,义和团运动对于清王朝的覆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义和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往教科书式的关于义和团历史的叙述显然在历史史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我们所要去做的就是努力做到如何去雾里看花。了解一些以往不为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同时打破义和团神话的瓦罐。

  关键词:义和团洋教一、山东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而其兴起的直接原因则是教案的频发。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群体性的运动。既然强调了西方入侵的重要性,那么类似于义和团这样的运动为

  什么没有发生在上海、广东或者江浙一带呢?这些地方的西方侵略要比落后的鲁西北严重的多。所以,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还有一些很重要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因素也诱发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现象是1900年初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的。但是在之前几年的时间里,义和团一直在其发源地鲁西北慢慢的积蓄力量。导致义和团运动迅速蔓延并使该运动形成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特点的因素之一是降神附体仪式①,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在当时的中国民间可谓源远流长,这不仅仅与中国人长期的“封建迷信”有关系,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够超越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而广泛流传开来是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请神仪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地方流行的通俗小说有着莫大的关系。每团各设有坛宇,所奉之神,任意罔造,率以出于《西游》《封、神》《三国》《水浒》诸小说者为多数②,神拳只要通过降神就可以了——只要、、一降神,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并且,由于降神缺乏严格的仪式和规范,画符念咒随意发挥,咒语内容简单易记,所以他们甚至不需要领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星火燎原般的发展起来。义和团迅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就是1895年冬季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持续干旱与洪灾。干旱使得很多的年轻人无活可干,于是便出现了很多的空闲时间,根据经验,青壮年一旦无所事事便意味着将会有很多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发生,干旱持续的事件愈长,受到饥荒威胁的人也就愈多,由于义和团有着充足的粮食,在这两个原因的刺激下,使得本来就有理由迅速发展的义和团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补充。柯文先生所强调的旱灾对于义和团的催发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洪水灾害的推动也不可小窥。周锡瑞在其《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中则强调了黄河水对于鲁西北平原几十年的肆虐以及朝廷在此地不重视赈灾救民而诱发义和团运动。的确,鲁西北一带一向“地薄民贫”,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大洪水过后,大量的人口流动加上严重的饥荒往往也会导致瘟疫疾病的爆发,所以在这里不得不说降神附体仪式本身就带有巫术的“治病防身”功能,这恰好迎合了旱灾与洪灾之后的民众心理危机。义和团运动之所以扩散如此之迅速,可以说官方的立场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在中央,有不少像刚毅、赵舒翘这样的官员支持,地方上有毓贤这样的拥有

  实际权力的巡抚支持,而慈禧身边的一些满族亲贵如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之流也把义和团当做是对抗帝党的一支势力来加以利用。“庚子京畿拳乱,其始由于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缴非常之荣利”

  ③

  ,尤其是慈禧对于手中的权力感到受到来自洋人的威胁的时候,就与手下那种

  利用义和团的心理不谋而合了。一八九九年四月,毓贤继张汝梅为山东巡抚。毓贤在山东任地方官二十余年,他对教会势力的猖獗和义和拳众反洋教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把义和团看成是清政府的羽翼。他认为,“当今国势日堕,由于民志未伸,今如再杀拳民,无异自剪羽翼,而开门揖盗”,正是由于毓贤同情乃至支持义和团的态度,加速了义和团的发展。虽然后来清廷迫于列强压力,调袁世凯代替毓贤担任山东巡抚以向洋人示好,但是毓贤也没有收到什么处分,只是由山东巡抚平调山西巡抚,很显然这得益于中央一部分顽固保守势力的支持。当山东地方官府对义和团采取镇压态度时,义和团迫于压力流向直隶、京畿之地,这个也不是全部归结于袁的镇压,柯文先生认为义和团运动后来之所以在直隶“肆虐”是由于总督裕禄是个出了名的庸吏,但我倾向于唐德刚先生的看法,“他他说(裕禄)的‘剿匪’政策也就开始动摇了——由剿办到纵容,到包庇,最后他就干脆投靠了。投靠之后,他的总督衙门就变成义和团的招待站”④。导致义和团1899年以后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义和团运动本身。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提到了这一点,这些因素都被以往的史学家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或许就从来没被注意过。但是这些因素又非常的合理,我们都可以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想象,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一、当义和团的声势变大以后,中间力量会由于担心遭受危险而参与其中;其二、当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不支持者可能会有更大的危险;其三、义和团运动在民众心中形成了看风头,凑热闹的心态;其四、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从众心理。斗胆说一句,上述因素在我个人看来甚至等重于先前的原因,中国的“文革”时的红卫兵运动就和义和团非常相像,很多参与者并非出自于官方所宣传的那样子抱有某种纯粹的目的而参加运动,也许和上述原因有着非常相似的出处。前面说到,直接促使“神拳”蔓延扩大的还得直接“得益于”传教士、教民与当地人的冲突。因此十九世纪末,中国人民越来越频发的反洋教斗争在山东大为发展。起初的反抗形式主要体现在各式各样的反洋教斗争中,如1896年曹县

  和单县一带的大刀会掀起了反洋教斗争、1897年巨野、寿张、济宁等州县掀起的反洋教斗争等等。据统计,到十九世纪末年,仅山东一省就有教堂一千多所,传教士和教徒八万多人。这些传教士,在他们的主教、大主教指挥下,盗窃各种情报资料,霸占田产,逞凶杀人,包揽词讼,敲诈勒索,收买流氓歹徒入教,制造种种事故,欺压中国人民⑤。清廷的地方官员又无力对这些横行霸道的教士进行管束,面对“民教纠纷”,只能“护教抑民”,以致“民怨不伸”。连官府都为这些“大清子民”做不了主,那么民间带有自发性的一场血的较量当然无法避免。类似的例子在今天也很常见,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北约轰炸时就是因为很多的中国民众认为官方做的不够,面对欧美的外交立场不够强硬,所以才相继爆发了抗议这些国家的游行示威。如果只是民众对洋教的反抗的话,那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士绅阶层对于西方基督教的抵触不可以不重视,他们一直是朝廷庙堂与基层民众之间的纽带。基督教所宣扬的一套文明价值与体系和中国传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慷慨激昂地攻击在中国士绅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文化,这是“天朝上国”所无法忍受的,此外,(洋教)还更加具体地攻击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从而直接地侵犯了绅士阶层对文化的统治⑥。

  二、义和团运动高潮的来临

  平原县战斗和1899年秋天席卷鲁西北的反教事件标志着义和团运动的最后成熟⑦。周锡瑞先生还认为义和团打教活动是在1899年蔓延至直隶境内的,这和鲁西北义和团的发展是同一时期的,虽有少数拳师将拳术从山东传入直隶,在每一个新地区,拳民们大多是当地的青壮年,他们所进行的战斗主要是针对邻近的教民组织。只有到了运动的高潮时,也就是蔓延至京郊时,义和团们才离开家乡,成百结群的涌向京城。这也就是为什么义和团运动后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就是在于其最终流向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京畿之地,京津地区同时又是洋人势力聚集之地,义和团运动只要义和团把活动范围局限于鲁西北,他们的活动就只是一个地方性的事件⑧。但是既然大火已经烧到了皇帝的宝座和外国公使馆的门口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高潮的来临。北京的义和团来自京城以外,尤其是周围的农村。他们五个一帮、十个一群地来到北京和天津,最多是有四五十人,打着“扶清灭洋”“替天行道义和团”的旗帜,旗上有时也写着他们自己的村名⑨。大量的拳、

  民涌入京津也和朝廷左摇右摆的态度紧密相关。朝廷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然而北京的公使们显然没有这么多的耐心,他们看到直隶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时,召集了大量的外国军队和军舰,宣称要保卫使馆。本来清廷在总兵杨福同被杀害和铁路线遭袭击后于5月29日发布谕旨,命令官兵“剿杀”拒不解散的义和团。但驻华公使宣布他们计划召卫队入京后,朝中亲义和团的势力大增,这些人以刚毅、董祥福等为代表。所谓“拳匪之入京师,刚毅实导之⑩”。1900年5、6月间,拱卫北京门户的天津已成为义和团重镇,有两万团民。直隶总督裕禄的府邸就在天津,这位起初坚决反对义和团运动的封疆大吏现在迫于时势为义和团打开了政府的军械库。洋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态下调动外国军舰于6月16日向驻守大沽炮台的清军发出最后通牒,并于第二天攻占了炮台。6月21日,清廷发布“宣战”诏书,义和团被称为“义民”,编为民团,在京城由庄王、刚毅和端王统率。义和团的高潮阶段由此开始了。

  三、昙花一现的义和团

  义和团自爆发以来就注定其要失败,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战斗纲领、内部成员又是鱼龙混杂,出了初期阶段的农民外,还有不少的市井无赖与混混掺杂其中。而外部的清政府虽然支持义和团来对抗洋人,但是也对其抱有戒心,担心运动超出了朝廷所能够控制的范畴之外。所以,义和团的战斗力不能被高估,其本身的降神附体仪式就是很明显的愚弄下层民众的伎俩,曾经有地方官员在逮捕了一名拳首之后在其被斩之前要求他做法保命,当然,“法力”失效了。在北京的团民也是盲目的对所谓的“二毛子”“三毛子”展开惨无人道的人身攻击,、典型的例子就是义和团在庄王府门前的广场上屠杀了千余名中国教民,连妇孺都不能免于其难。但是他们在围攻使馆区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义民和部分清军虽然包围了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但是围攻持续了近两个月仍然毫无起色。反倒是一向被义和团仇恨的聂士成在受命攻打租界的时候显得勇猛异常。“旋奉命攻天津租界,血战十余次,租界几不支。西人谓自与中国战,无如聂军悍者”⑾。很显然,朝廷里的亲贵希望以义和团的力量来对抗列强的想法是没法成真的。后来的结果毫无悬念,八国联军到8月14号的一天进入了北京城,此时的大部分义和团立即抛弃武器、脱掉能表明身份的服装,混入了老百姓中间,次日清晨,慈禧、光绪及一批大臣化妆成为百姓走上了“西狩”之路。从战争后期的联军攻

  打北京可以看出,义和团的抗侵略色彩并没有像他们的宣传口号那样具有浓厚的味道,义和团的神话也就在联军进入紫禁城的时候迅速破灭了。义和团运动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四、浅谈“拳乱”后之中国剧变

  战后中外关于“义和团战争”的谈判随即开始,并于1901年9月7日与清廷在北京签署了《辛丑条约》,我个人认为条约里对当时中国人的触动最大的是其第二款第一条所规定“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等人分别被发配监禁、赐令自尽、即行正法、革职查办等形式给予处分。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多的亲王贵族、督抚大臣被处决,还是在洋人的胁迫下被处决,这对当时的文人、士绅阶层精神上的打击是巨大的,达官显贵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况乎?整个自上而下的阶层对于清廷亦是大失所望,人心大为变动。正如陈天华在其《猛回头》中所写“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东南互保”是不能不提到的历史事件,虽然其发生是在“拳乱”时期,但是其影响在之后才表现出来。因为当时的南方督抚们一致反对与洋人开战,朝廷虽然不满,可也无可奈何,此时洋人的火都已经烧到眉毛上了,哪有闲暇顾及这些封疆大吏上面。但是战后迫于向洋人示好,还得向这些督抚们进行嘉奖,以示恩宠。清廷在更加的不信任汉人官僚,而一味的依靠满族亲贵,寄希望于这些满洲贵族来维持爱新觉罗的统治。“东南互保”一边表露出来的是清王朝中央与地方渐渐开始的分裂之势;一方面又促成了清廷统治阶层对于汉族大吏的不信任,这使得本来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内部又产生了巨大的缝隙。义和团运动导致的八国侵华又使得一大批有识之士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他们认为中国现阶段急需改革以除鄙陋。刘坤一和张之洞在应慈禧改革上谕所呈上的奏折中就建议朝廷“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世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

  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⑿。固然清廷实行“立宪”是想挽留人心,维护统治,但是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使得中国不自觉地走向政治宪政化迈进。反过来,清政府想要通过新政来平宁人心,但是新政带来的恰恰确实相反的结果,人心愈加的躁动起来。在上述层面上来说的话,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剧变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蜕变有着极为重要之影响,人心的变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复杂的,最后,辛亥革命便来了。这绝不是偶然,在一定程度上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也有着某种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的联系。

  参考资料:

  ①《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29页②《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刘治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③《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刘治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④《晚清七十年》第四部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唐德刚⑤《中国近代史丛书》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丛书》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关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中华书局2002年版⑦《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⑧《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34页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⑩《拳变馀闻》罗惇曧⑾《拳变馀闻》罗惇曧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刘坤一张之洞安徽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

  

  

篇十八: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产生背景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强盛时期1859年为改革内政衰弱时期经济主张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绝对平均主义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群众基础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群众基础薄弱历史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为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不积极特点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有极大的空想性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相同点革命纲领

  .

  -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课标阐述】

  ——农民阶级的反抗与探索高二历史组闵青松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革命时期的作用与

  局限性。

  课标解读:1.了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过程及影响

  2.分析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结果及失败原因

  3.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4.认识农民运动在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发展历程、结果及失败原因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容、意义及评价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并与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探究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相关材料,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无法独立完

  成中国革命任务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通过学习使学生关注农民问题,加强学

  生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及革命纲领

  -

  可修编-

  .

  -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认识农民运动在革命中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多难的民族必将产生雄健的精神,在屈辱中站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巨

  人。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在近代中国,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农民阶级是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这一任务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一、兴起的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要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

  可修编-

  .

  -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材料四:洪秀全是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结合教材容及上述材料思考: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如何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否是鸦片战争引起的?

  1.西方列强的侵略;(间接原因02.封建剥削严重,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4.拜上帝教的理论(组织准备)(学生阅读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理论,认识到太平天国的理论已融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督教义,说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政治上从西方寻找救国方案,带有时代的特点。)二、发展过程(1851--1864)1.金田起义——开始的标志2.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3.北伐西征东征——军事达到全盛;政权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4.天京变乱——转折点5.后期斗争:起用玉成、洪仁玕等,颁布《资政新篇》

  -

  可修编-

  .

  -

  6.天京陷落——最终失败要求学生读图识记运动的经过,并需要注意军事进攻同时的政权建设,思考

  太平天国领导人为何会走上追求享乐之路?天京变乱分别会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探究:结合教材及下列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材料一:“楚国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材料二:“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不建立民国而建立天国……”——大钊(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2)战略上的失误。(3)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期的纲领是什么?如何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建国纲领。容:(1)关于土地分配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关于产品分配:圣库制度(3)实施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评价:(1)进步性——具有强烈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继

  -

  可修编-

  .

  -

  承和发展历代农民“均田”斗争思想,第一次鲜明突出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几千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无法实现,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结果:无法实施(原因:主观——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客观——战争的环境)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1)容: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提出的一个改革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的主要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

  政治:以法治国、广开言路,官吏选举经济: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办厂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文教:兴办新式学堂、医院、福利机构(2)评价: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时代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

  可修编-

  .

  -

  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经济及阶级基础),

  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问题探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强盛时期1859年为改革政,衰弱时期

  经济主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绝对平均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主义

  群众基础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和要求,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群

  群众基础广泛

  众基础薄弱

  历史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为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

  蓬勃发展

  不积极

  特点

  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有极大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向西方寻

  的空想性

  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

  切愿望

  相同点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都未能真正实施

  思考: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观点

  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一种:这种观点正确,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

  提出的振兴太平天国的方案,两者都主反封建。

  第二种:这个观点错误,前者主绝对平均,废除私有制,后者主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前者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反封

  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后者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迫

  -

  可修编-

  .

  -

  切愿望;前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后者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在1862年的评价功绩: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3.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完成革命的任务。五、新特点合作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试分析说明。(提示: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面临的任务,体现的思想,采取的革命措施等方面入手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1.背景新: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任务新:在反封建同时还肩负着反侵略的重任,因此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阶段”。

  -

  可修编-

  .

  -

  3.形式新:首次利用洋教——拜上帝教发动起义。4.思想主新:后期提出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想。5.失败原因不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6.影响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义和团运动(1898——1901)一、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反洋教斗争活跃二、口号:扶清灭洋(思考:如何评价这一口号?)三、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镇压——抚而用之——剿灭四、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五、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六、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反动本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

  可修编-

  .

  -

  思维升华:认识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及局限探究: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分析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

  作用?但它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局限性,试从经济、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加以分析。

  作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局限性:(1)从经济上看,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分散性、保守性、狭隘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拜上帝教带有很大的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带有严重的空想性;建立的政权具有很强的封建性。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作指导‘(4)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无法保持部的长久团结。结论: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无法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板书设计】一、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背景2、发展历程3、革命纲领

  -

  可修编-

  .

  -

  4、历史影响二、义和团运动三、对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的认识

  【练习反馈】

  1.(2010·高考)图5为一位

  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

  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

  的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解析:A。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其后期提出的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首次提出字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具有近代化的

  因素。其活动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其

  前期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含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所主的理想社会仍

  然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社会,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

  规律。

  2.《天朝田亩制度》

  A.只是单纯的土地制度

  B.它得以实行,并实现了理

  想

  C.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并不科学

  D.是一种落后的

  思想

  -

  可修编-

  .

  -

  解析:C。《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它以解决土地问题

  为中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政治组织等容,既有革命性,又有局限性,

  最终没有彻底实行,理想社会也无从建立,A、B、D三项都是错误项。

  3.太平天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

  胜利”。其中“时代”的局限性是指

  A.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D.符合农民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在中国没有形

  成

  解析:D。A、B、C三项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阶级和时代的

  局限性”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理论不成熟也不科学。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

  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

  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

  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

  族……予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引自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逆贼洪秀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敷百余万,蹂躏州

  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

  留。……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

  尊卑,秩序如冠履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

  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下之田;商不能

  -

  可修编-

  .

  -

  自贾取息,而谓货皆天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蔼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本部堂奉天子之命,统帅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

  ──引自曾国藩《讨粤匪檄》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反清的主要理由。这些理由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哪些重要特征?(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如何使用收集到的材料?参考答案:(1)理由:清朝政治统治腐败,社会贫富悬殊,百姓流离,社会矛盾激化。

  说明:太平天国反清是为群众的生存,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2)特征:太平天国提出革命纲领主,否定现存统治秩序,打乱了清朝的政治经济秩序,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几千年的封建君臣等级道德理论;太平天国达到数千年反封建的高峰;借鉴基督教义,提出“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天下人皆兄弟姐妹”的思想理论;借西方组织群众,彻底否定传统思想道德;它借满汉矛盾反清;具有阶级局限性。(3)根据材料容,判断是否是第一手材料;根据间接材料,提取能够说明问题的信息。

  【反思应对】对于复习课,注重相关知识的整合,本课时主要探讨在近代革命中农民阶级

  的反抗与探索,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整合在一块,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

  可修编-

  .

  -

  总体把握。并注重将史观、对比分析、史论结合等方法渗透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可修编-

  

  

篇十九: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义和团爆发的背景原因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发

  导语:义和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

  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义和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金钟罩”,认为可以刀枪不入,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3、乡团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的乡团组织。4、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义和拳、梅花拳等,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被认为是义和团的前身。5斧头帮说,最扑朔迷离但也最有权利的,和其他起源不同,是义和团成就了斧头帮,而不是起源于斧头帮。总的来说:白莲教→义和团→斧头帮,期中中间夹杂的很多分支结构混乱,包括以上的大刀会和青帮、洪门、袍哥等,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民间义士的结晶。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冠县飞地蒋家庄(今邢台市威县),教民和当地民众发生冲突,义和团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数百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生活常识分享

  

  

篇二十: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第8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8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阅读材料:早在鸦片战争前,西资本主义国家就叫嚣用“十字架征服中国”。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西方来华传教士达3300多人。传教士以传教为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急先锋。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承认“这些先锋队所搜集有关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及一般文化的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请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列强对中国进行宗教、文化侵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在中国获得宗教特权的?▲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天津条约》获得;总结过渡:面对西方宗教侵略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到了19世纪末达到了高潮——义和团运动爆发。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之因※阅读下列材料: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天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由材料信息分析可见,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在于:(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具体原因: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高涨:★背景:①西方传教士充当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元凶;②教会势力猖狂,人民与教会之间矛盾激化;③官府“袒教抑民”,以至于民冤难伸,积怨成仇;★实质: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v:imagedatatitle=义和团旗src="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cropb★焦点: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标志:冠县起义;(1)时空:1898年秋;山东冠县蒋家庄;

  (2)首领: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3)影响: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口号:扶清灭洋;如何评价“扶清灭洋”这一口号?请阅读下列材料:☆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势力萧然,一切鬼了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1)具有反帝爱国性质:①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②打击对象是帝国主义,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2)具有局限性和落后性:①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又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②灭洋:有利于动员群众,却又笼统盲目排外,混淆了西方科技与西方列强侵略;3、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山东义和团的转移:★原因:1899年底,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

  ★方向:转到直隶,开展联合斗争;(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阅读材料: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请回答:◎材料中“因而用之”表明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变化:由“镇压剿灭”到“招抚”;原因:1900年春,山东、直隶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危及清朝统治。◎材料中“徐图挽救”反映了什么实质意图?▲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等待时机再行剿灭,以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政策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促使义和团发展壮大,达到高峰;(3)北京战斗:☆背景:1900年6月中旬,外国侵略者枪杀义和团

  战士;☆事件:义和团与爱国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影响:标志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4)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1)清政府政策转变:由“招抚”转变为“铲除”;☆政策演变:剿灭招抚铲除;☆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标志:1900年8月,慈禧太后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作指导;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1)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分析其表达的含义: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各国、日本,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设问:◎从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回答:▲①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不屈斗志;②中国人民的反抗粉碎了帝国主义的瓜分计划;③列强对华侵略采取“以华治华”政策;(2)作用:①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②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直接作用)③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浪潮中继续沉沦;④打击动摇了清王朝,加速了其灭亡;二、八国联军侵略华战争1、战争爆发:★时间:1900年6月初;★统帅:西摩尔(英)瓦德西(德);★原因:(1)根本原因:夺取更多的侵略权益;(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侵华特点:(1)近代史上第5次,规模巨大的武装侵华战争;(2)主要目标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消灭中国人民革命;3、军民抵抗:★廊坊狙击战:

  (1)爱国清军配合义和团在廊坊、杨村一带重创八国联军;迫使其逃回天津租界;(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第一次重大战役;★天津保卫战:(1)义和团与清军配合作战,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2)天津陷落,联军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4、北京沦陷:(1)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实行分区占领;(2)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荆城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5、八国联军的暴行:三、《辛丑条约》1、签订:1901年9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11国;2、内容:主要内容严重危害巨额

  赔款

  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空前大勒索,人民更加贫困,社会更加凋敝;划使

  馆界

  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使馆界”实际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的大本营拆毁

  炮台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对清政府进行武装监督,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禁止

  反帝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设外

  务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反映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修订商约

  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

  便利了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链接高考:◎(06,全国文综Ⅰ,12)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答案:B)◎(06,江苏单科,7)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外国军队驻守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答案:B)◎(06,广东单科,9)“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07江苏单科6)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07全国文综Ⅰ19)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占领时期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07上海A组7)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是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中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

  3、影响:(1)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2)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其“以华治华”的代理人;(3)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