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6篇

时间:2022-11-29 09:40:09 来源:佳谦文档网

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6篇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  其实对于庚子国变我本来说不上有了解,对义和团的运动也限于历史课本上曾经给过的爱国救国运动的评价,原本是抱着激动的心情想要回顾下这段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6篇,供大家参考。

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6篇

篇一: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

  其实对于庚子国变我本来说不上有了解,对义和团的运动也限于历史课本上曾经给过的爱国救国运动的评价,原本是抱着激动的心情想要回顾下这段历史,赞美下在历史上即使官方不作为人民也从未停止过的反抗。当然我没有脱离一般情况,在看书之前还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式去了解它——百度一下,可是不了解还好,大概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后,我真的震撼了,历史课本上给的评价现在看来真是不太确切的,甚至有人称其为故意美化。了解了一点之后,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悲剧。我决定写这个。在别人还在纠结什么题目的时候我就从图书馆把相关的书借来了。在只能借5本书的艰苦条件下。我还把一本的名额分给了一个期刊。因为那上边有一篇对学生运动的评价。我觉得这两者是有联系的。虽然那并没有给我提供可以引用的内容,但也帮助我整理了自己的思路,看过了那么多之后,对庚子国变,对义和团运动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地位我始终摆脱不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不知道由于何种原因,义和团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之称。其实,这个“反帝”的头衔未免牵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洋”,而且是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东西,甚至还包括铁路、轮船、电线杆等等。这是致命的缺点,这愚昧的盲目排外的做法让他们的出发点遭到很多质疑。至于“爱国”是要承认的,确实也反对外来势力,但是实际是被他们杀死的国人数量远远在洋人之上,甚至不客气的说是义和团盲目的反洋运动给列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加大侵华力度,爱国不当反而害国。自1860年,《天津条约》之后,英法俄日美等各国连续在北京设立使馆。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1900年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1]。、1901年7月25日,《辛丑条约》签署,中国不仅赔偿四百五十兆银两,还被迫将大沽炮台以及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铲平,并且被迫同意各国派兵驻守租界地,中国主权彻底沦丧[2]。庚子国变为中国人不堪外国人压迫之民族排外运动,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炮火相抗,爱国精神可嘉,行动却愚昧。有人说义和团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后的反动的宗教思想和进步的反对异民族压迫的思想两种成份组成的。不管当时看来是什么概念,现在看来‘排外’‘灭洋’反映出的多、半是农民知识的狭隘性。义和团是农民的暴动,是拍桌子式的反抗,我很气愤,但仅此而已。义和团赶不上辛亥革命有组织,也远不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明确目标。但以它为一场有组织有目标更有力量的侵略提供了舆论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由于一场暴动而引来的战争,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都是吃亏了。‘义和团,起山东’开始是以拜神练拳为主,后来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3]。我看了点义和团起源的资料。这神

  共5页,第1页

  功之类的大概就是来源于他们唱的大戏,一个荒诞不经的来源。背景大概是:戊戌政变后,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鲁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直隶总督裕禄最初反对义和团,认为拳民乃恃众戕官之乱贼,应严行剿捕,以免致巨患。但慈禧不高兴,裕禄当然是善于洞察上意的,所以改变态度,招拳民“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宾之礼,并向清廷保荐拳民可用,时义和团大批人马在涿洲、保定一带拆铁路、毁铁路,局势严重。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间,竟有十万之众入京,太后召见拳民首领,言多奖励,从此亲贵争相信从,庙宇府第,遍设坛场,拳民出入宫禁,横行无忌,大肆烧杀,北京陷入疯狂混乱中[4]。作为整个事件不算具体原因但绝对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就是传教士。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主要强国通过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使西方宗教获得了在中国内地建立教堂和传教的权力。这群政治家的爪牙自由地进入了中国。可是,大部分传教士利用各种手段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国地方政府的政令;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挥舞着博爱人道的大旗却干着强盗的勾当,一些入教的中国教民也在传教士的庇护下横行乡里。这种的情况下,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诸多民间组织开始在山东、直隶等地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这一类活动被清政府称为教案,八国联军侵华前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了各类教案800多起[5]。在这种背景下,义和团运动针对的是洋人可是打击的大多数是所谓教民,都是中国人之间的斗争,而义和团运动之所以受到很多人质疑甚至痛恨也是因为类似的教案事件。普通参与者反抗侵略的精神固然可敬,他们对同胞之横暴与结局之荒诞又令人扼腕。有人拿达摩西来和鉴真东渡来比较传教士来华,这虽然有很多美化的成分,但确实很多人本着为宗教献身的信念来华。虽然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6]。民众对于外来文化的排斥是可悲的,依附于不法传教士横行的中国人更是可悲,尤其引发的在国人之间激烈而无关外国人痛痒的矛盾更是一个悲剧。很多资料上都有这句话:“这件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慈禧”。其实我原来对慈禧的态度不是痛恨,甚至觉得她一个女人背负这样那样的骂名有点重,但现在我开始认为她有点罪有应得了,了解这段历史真的让我对以前的事情改变了许多看法,读史明智,说的确实很对。从外国人的干涉导致废帝计划流产开始,慈禧对列强的态度也一直是模棱两可的,说实话真是欠抽。而对外国公使们的眼中钉也就是“义和拳”和“大刀会”。她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对于是否镇压义和团,她一直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她对义和团采取了剿杀和安抚并用的策略。而这种态度激发了列强的不满。等的失去了耐心终于限令清政府在两个月以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天津大沽口了英、法、美、俄等国“示威”军舰出现后,事态开始扩大。在最后关头,慈禧退缩了。同意各国派兵进京,并剿杀义和团,外国士兵也已经开始自行保护使馆和教堂[7]。我认为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骑墙的政策把义和团推上了这个不归路。

  共5页,第2页

  资料显示:1900年6月16日,慈禧紧急召开了“御前会议”,会上决定,派兵到京郊马家堡一带阻拦西摩尔联军,如果“不服阻,则决战”。这表明,慈禧此时要阻止联军大部队入京的态度仍非常坚决。由于清政府已经按照列强的要求,把天津海防前线的大批部队调去镇压义和团,所以造成京津一带兵力严重不足,而从外省调遣勤王军队短期内也无法到达。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出现了变化。“御前会议”这一天,她下令对义和团暂停镇压,要求将其中年轻力壮的团民编入部队[8]。从这里不难看出,在战争无法避免、自身统治受到威胁时候,慈禧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联合义和团抵抗洋人,而并不是列强认为的从一开始便想“联拳抗洋。还是在这一天,双方的敌对行为进一步升”级,义和团开始围攻西什库教堂。天津大沽口外联军的军舰已经做好了登陆准备,此刻,已经不再有人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到来了[9]。开战的时候在慈禧的心里,列强对其统治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义和团,因此她要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来抵御外国入侵。在样以来,义和团多少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然而大沽炮台陷落,就在中国最高当局还在为是否与各国交战而争执的时候,战争已经在天津开始了。大沽口已经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内,京城上下群情激愤,义和团出现了要进攻东交民巷的迹象。慈禧急忙召集了第四次“御前会议”[10]。慈禧连续三番五次召集了第“御前会议”的时候她仍然为自己留着后路,可是所有这些后路都没有帮助她留住自己的统治,反而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加速或招致了这次侵略的到来。之所以我觉得义和团运动和学生运动有点相似,是因为它们共同的可悲之处。义和团值得可怜的地方也在于此。即使没有被镇压,清廷对义和拳的招抚也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目的是安抚拳民、防止拳民暴动,而其对外宣战则给了拳民一个怒气的宣泄口,同时也在失控的局面中维护了清廷的合法性地位。换句话说,清廷在局势失控的情况下,必须顺应义和拳扮演一个“爱国爱民”的朝廷,如果贸然剿杀义和拳的话,恐怕等不到外国干涉便已经亡于拳民之手了。这大概是清廷“宣战诏书“的意义吧,这也是这个所谓的“宣战诏书”对内而不对外的原因。从这方面看来义和团是可怜的,报国之心没有受到真正的支持,就像所有的学生运动一样,被统治者当成了一种工具,但这次的运动没有给清廷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列强制造了侵华的理由,虽然他们的侵华在当时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义和团的运动确实成了正中下怀的炮灰。以前我觉得学生游行示威是一件很正义的事,什么组织纪律全都不用管,我们有权反抗,但有一次和一个军人交流时他说:唉,你们学生啊,最不让人省心了!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我对所谓学生运动的看法。适度的是好事,但过火了,就是一股虚火,看似热烈狂躁,实则无济于事。说不定也变成炮灰。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体随时都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可叹的是,天津城破后,那些在门口写“大日本顺民”字样以求保护的,亦不乏昔日横行街上之义和拳民也。拍桌子要消灭所有洋人的时候,不畏流血牺牲奋勇向前冲的是义和团小将,就像无知而又受到蛊惑的邪教拥护者。可悲的冲在最前边,而大人

  共5页,第3页

  物对此的解释竟是童子法力最弱!农民的起义在后方观战的永远是领导,然而在敌人真正来临的时候,那些曾经愤怒不已,点火就着的拳民呵!竟然一下就变成了围观的群众。当了顺民!是的,他们也只有当顺民了,他们本来就没有实力,本来就没有具体的概念,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凭着一种随波逐流的激情能干什么?就像文革时期无头苍蝇一般的红卫兵,一盘散沙,有几分鲁迅先生所言的奴性吧,要是反抗也是死路一条吧。义和团的运动所体现的的不过是一种过于极端的爱国主义罢了。盲目排外,夜郎自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对人民的愚昧起到了有利作用。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难道能指望拳民的视野达到什么可以称赞的高度么?也只有这样了。一位名叫宫崎滔天的日本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遭到列强瓜分的灾祸,作为中国人应该怎么办?那就只有去当义和团了”,“你如果生在中国,你也会参加义和团去和八国联军拼个你死我活吧?”所以我说造成这悲剧的大部分是清廷,确切的来讲是慈禧。拳民不懂政治,不了解外来势力不是刀棍能击退的,但政府不能不阻止,这种无知的暴动需要的是安抚,而非添油加醋!慈禧不是政治家,不是所有的女人的观念都是妇人之见,但她的确实是。值得称赞的,明白时局的政治家,是李鸿章为代表的诸位清朝大臣。在1900年的这场动荡中,李鸿章从一开始就向朝廷表达了要坚决镇压义和团的态度,但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北京时局的恶化,慈禧数次电召他进京,他虽然回复“立刻遵旨北上”,但却没有离开广州一步。[11]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南方大臣,在获悉了李鸿章的态度后,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南方的大臣们还不断上书慈禧,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开始和谈。[12]从始至终李鸿章都是不支持义和团运动的,不管真的是文革的夸大还好,宣传的不切实际也罢,很多对于李鸿章不理解的看法也在一一转变,现在看来当时他的决定是对的,仅仅是没有组织性的乱民由于心中愤怒而呐喊的力量是无法与列强的军队抗衡的,在国家实力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如果鲁莽开战,那么大清帝国将遭到灭顶之灾。以卵击石,不是勇敢,是幼稚。我感到悲伤的是义和团之类的事貌似从未停止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文革中种种没有具体原因的阶级斗争,都是中国人与中国人的战斗,就像两个人争论完大雁怎么吃之后,大雁早就飞走了,中国人往往是在反对外来势力的时候,内部最先吵开,这个毛病一直就没有改过来,从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到文革中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以及从来就不绝于耳的谩骂。甚至,有的人为了激起国人的排外情绪,冒充日本人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进行谩骂,这种被称为愤青的人总是被一股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虚火支配着,不是冷静地反思历史、客观地分析现实,而是动辄破口大骂,经不起任何刺激,头脑发热,歇斯底里,点火就着。这种心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凭着这种盲目的气氛能得到什么呢?到了关键时刻,既不可信,也不足恃。如此“爱国”,实在堪忧。李大钊在其《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抛开李大钊的身份,仅看此语,仍如洪钟大吕。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

  共5页,第4页

  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但就如同我前边所讲的一样,不当顺民,难道要他们去送死么,他们狂躁,他们无知,但他们不是政治家。要他们怎么样?盲目的暴徒有错可更错的难道不是无耻的侵略和无能的政府么?相比之下拳民更值得同情而非一味的指责吧。我不知道我表达的是否清楚,一开始,我自己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义和团彻底拒绝西方文明,盲目排斥,盲目暴动,拍桌子伤害的反而是自己人,确实可恨,但是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可能愚昧无知,但至少他们知道国难当头,哪怕是最粗暴最愚蠢的方式,他们也好站起来反抗,哪怕没有实际意义也要呐喊不是么?底层群众并不是麻木不仁的,不是任人欺凌的!他们的可恨,他们的可悲,其实是对无耻侵略和无能政府的职责!吸取教训吧,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伤,现在应该越来越好,就像已经过去的钓鱼岛事件,虽然有主战派大肆叫嚣,但民众对此更多的是理智冷静的思考,政府主导思想也坚定正确。我们正在慢慢变好不是么?一次次的悲剧带来的不可能只有伤痛,更多的思考和前进!的确,很多事情就像小马过河,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洗礼之后定会笑得更灿烂!慢慢来吧,我们在路上,跌倒也好,伤痛也罢,我们从未停止前进!

  参考文献

  [1][2]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山东:新中国书局出版社,1949年版:第17页,第18页.[3][4]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第12页.[5][8][9]罗敦融.庚子国变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6]曾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7][10]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第50页.[11][12]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第70页.

  共5页,第5页

  

  

篇二: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对中国的侵略也更加猖狂。在侵略过程中外国传教士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自40年代美法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后,各国的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他们建教堂,网罗教徒,刺探各种情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传教士利用特权欺压人民群众。因此,从6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斗争此起彼伏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重要形式。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北方农村中的民间秘密组织。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义和团迅速发展为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运动,席卷中国北方大地。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中国人民反教会斗争;义和团的兴起;平原大捷;"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的发展;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阴谋;义和团进入京津后的斗争。2.思想政治教育: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3.能力培养:①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和义和团运动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②通过分析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也是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在京津的斗争。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与对话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以诗歌引起兴趣,导入新课)"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提问:这两首歌谣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兴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板书)一、传教士,恶多端,抗教斗争,起风烟(板书)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传教士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直接欺压中国人民。因此反教会斗争成为中国人民早期反侵略的主要斗争形式。这些外国传教士窜到我国内地、边疆,绘制地图,刺探情报,向本国领事汇报为侵略中国出谋划策。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遣队、特务团。外国传教士还在各地建教堂,网罗当地的地痞恶霸入教,充当爪牙。仅在山东就有教堂1300多处,遍及全省的72个州县。外国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根本不把中国的地方官吏看在眼里,对中国人民更是骄横无忌任意欺压。教徒依仗外国教会的势力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教会的罪行激起人民强烈的反抗,但腐败的清朝官府却袒护教会镇压人民。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教会的斗争此伏彼起,不断高涨。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这一时期人民反教会斗争的典型事件。(阅读小字部分)天津人民反教会斗争的结局怎样?英法美俄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抗议,并出动军舰到天津附近示威,叫嚣"十数日内再无切实办法,定将津郡化为焦土。"逼令清政府屠杀爱国群众。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屈

  服了,派员查办。结果杀害爱国群众16人,赔款50万两白银,还向法国赔礼道歉。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助长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更加仇恨,反教会斗争更加高涨。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指导学生阅读"平原大捷"部分,并思考反教会斗争与义和团运动的联系。得出继承发展的关系的结论)二、义和团,起山东,平原大捷,朱红灯(板书)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活跃在山东,河南,直隶农村的民间秘密组织。义和拳设立神坛拳厂,习武练拳。它的主要成员是贫苦的农民,其中有很多青少年。他们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1897年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出兵强占了胶州湾。接着德国强修胶济铁路,占田杀人,掠夺矿产,把山东当作它的势力范围。英国也强租威海卫,划界征税,实行殖民统治。山东人民饱受帝国主义蹂躏。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向中国伸出魔爪,强占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局面。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山东人民首先奋起抗争了。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拳在朱红灯领导下武装起义。他们冲击教堂,严惩教徒,打败了前来镇压的清军,取得了平原大捷。这件事成为义和团兴起的标志。不久义和拳就改名义和团。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人们捐粮出钱,年轻人争相加入。歌谣唱"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在帝国主义变本加厉的侵略威逼下,山东巡抚毓贤也忍无可忍。对义和团的镇压又遭失败,于是他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转变为安抚。这样义和团由秘密走向公开,声势不断壮大。(看插图义和团战士,团旗,武器)在斗争中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提问:"扶清灭洋"是什么含义?义和团为什么提出这个口号?(引导学生讨论,归纳)①"扶清灭洋"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灭洋'正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性质的表现。②"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没有认清。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更先进的理论,这正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三、入直隶,奔津京,发展壮大,势力增(板书)1900年春夏,山东义和团北上进入直隶省。义和团很快发展壮大,并逐渐向京津地区发展。不久像燎原烈火燃遍整个直隶。(看"义和团运动的形势"图)义和团在涞水县高洛村树大旗,设拳厂,捣毁了高洛村的天主教堂,歼灭了前来镇压的清军,声威大振。这时沿卢保铁路北上的义和团到达了北京近郊的丰台。沿大运河挺进的另一路义和团到达了天津附近。面对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清朝统治者内部有两种态度。一种主张安抚,另一种主张剿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是什么态度呢?四、慈禧太后,耍花活,利用义和团,抗外国(板书)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已经形成波澜壮阔的运动,反帝爱国深得民心。如果硬要剿灭恐怕不但灭不了还可能可引火烧身,危及自己的统治。这时又风传帝国主义支持被囚禁的光绪皇帝重新掌权,要慈禧让位。这位阴险的太后怒火中烧,决定利用义和团来抵抗外国侵略者。这样清政府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停止了对义和团的剿杀。义和团进入了北京和天津城。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能改变对义和团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退居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五、义和团,在北京,反帝爱国,动人心(板书)义和团进入北京后,城内广大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积极加入义和团。全城设坛一千多个,大街小巷习拳练武,参加者达十万人。(看插图"北京城内第一个义和团神坛")北京城内贴着义和团的文告"最恨和约,祸国殃民","万众一心,歼灭洋丑。"进入天津的义和团在首领张德成、曹福田的率领下焚教堂,杀洋人。义和团打开监狱放出了被关押的老百姓,还砸毁了帝国主义把持的海关道署。(看插图"义和团开狱放百姓")天津城里神坛林立。铁匠作坊锻造大刀的丁丁之声日夜不停。义和团战士在各处路口设立岗哨,盘查行迹可疑的行人。清朝的官员也要下轿,下马脱帽旁立。义和团势力达到极盛。天津城内义和团的文告上写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反帝宗旨明明白白。义和团控制北京、天津时期中外反动势力威风扫地。那些平日横行霸道的帝国主义分子灰溜溜地躲进使馆,教堂和租界内不敢猖狂。(小结)义和团兴起于山东,1900年发展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当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扶清灭洋"口号既说明反帝的宗旨,

  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篇三: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

  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

  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四: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

  义和团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世纪末爆发的,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

  ”

  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性质的重要依据,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的兴起:①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

  ”

  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

  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

  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

  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

  ”

  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56——1860《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83——1885《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4——1895

  ”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00《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

  

篇五: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

  义和团运动时间

  义和团运动开始的时间是1899年的秋天,结束的时间是1901年9月7日。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中国是充满着危机的,因为国内有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义和团运动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反抗。因为局限性,义和团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对于封建主义并没有反抗,虽然不完善,可是也起到了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除此之外义和团运动还有很多的影响,那么义和团还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发生过,肯定有必须的影响,义和团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义和团运动之后朝廷内守旧顽固派被扫除,它带来这样的结果也影响到了之后发生的戊戌变法。

  2.义和团运动向帝国主义的国家展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野心也被粉碎,义和团运动给了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是不好欺负的。

  3.虽然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可是它其实也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在必须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4.义和团运动即便失败了,但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证明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人民是不会妥协的,必将与之奋斗到底。

  1/3

  5.义和团一经爆发就引来了国人关注的目光,它的发生对之后各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给这些运动带来了启示和教训。

  6.义和团运动在抵抗帝国主义的同时也保护了中国千年的文化,让它不被帝国主义摧残,得以继续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扬光大。

  在清朝统治末期西方国家也开始入侵中国,于是在各地涌现出了许多的农民起义,而在这些农民起义当中义和团运动算得上最为浩大的一场起义活动。说起来义和团起义也和当时频繁发生的教堂事件有关,可是最终这场运动还是以失败作为了结局。

  义和团运动地点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矛盾的最初原因,因为当时义和团运动地点是在山东一带的,自从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山东的人们就开始在痛苦中度日,山东几乎是日本的主要的战场,之后英德等国家也纷纷占领山东等地,总之就是将山东这个地方作为了西方势力的根据地。

  这些西方国家在山东不仅仅占田占地,并且还兴建了许多的教堂,更所以让许多农民失去了性命。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山东的人民在全省展开了各种反抗的活动,而义和团运动的地点主要就在山东地区,是人们反抗西方势力的主要力量。

  2/3

  在最初的时候义和团运动的地点主要在山东地区流行,这个团体本身就带有一些神秘性和封建性,许多人还认为和当时的白莲教有关。将山东作为义和团运动的地点除了这个地区矛盾严重外,也让这个团体十分的神秘,开始的时候是以秘密聚集的形式进行联合的,还会出现设神坛画符等许多封建落后的方式,而这些他们本身的局限性也注定了这场运动最终不能成功。

  总的来说义和团运动虽然并没有成功,可是它还是给中国带来了进取的影响,这些影响都对之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所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值得纪念的运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清朝的晚期,是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爆发的反抗,历时两年的时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失败。即便它以失败告终,可是义和团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社会带来很多进取的影响,意义深远。

  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哪里

  义和团首先在山东兴起,这是因为甲午战争后,山东人民受害极深。日军为消灭北洋海军,在山东作战,之后又将威海卫占领3年,随后英国又强租威海卫,之后更有德国强占胶州湾,把整个山东作为势力范围,筑路开矿,很多夺占田地,强拆民房,使大批农民无以为生。加上遍布山东全境的洋教势力,各地教堂、教会带来的种种灾难压迫,使山东人民极为痛恨洋人。加之这时山东大部分地区遭受旱涝之灾,饥荒也使人们走投无路。所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便蓬勃发展起来,散布在全省的义和拳(义和团的前身),成为团结群众反抗洋人的基础。

  3/3

  

  

篇六: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起来的一场运动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

  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