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佳谦文档网>专题范文 > 优秀范文 >

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13篇

时间:2022-12-07 17:15:12 来源:佳谦文档网

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13篇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既是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13篇,供大家参考。

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13篇

篇一: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既是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争当建设“强富美高”城市先行军排头兵的有效途径。依据我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发展规划。一、服务业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始终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上下功夫,积极培育服务业创新型企业,强化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期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1.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十三五”以来,市服务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243亿元,为2015年的1.9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2%,高出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41.4%提高到2020年的49.9%,创历史新高。2020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391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3.9%,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实现税收1159亿元,是2015年的2.1倍,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提高至63.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34%上升到36.6%,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2.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成为推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80.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16.3%,成为市第二大服务行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2145.6亿元,占GDP的比率达14.8%,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国家技术转移城市南中心落户市,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创业园)和孵化面积均居全省首位。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显现。传统服务业比重稳中趋降,规模最大的批发零售业占比由31.2%下降到26.9%,房地产业占比由14.2%下降到12.4%。

  3.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十三五”以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趋势加快,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五年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速达38%,2020年突破7000亿元,一批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快速成长,品牌优势凸现。人力资源服务业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模式,“十三五”末全市拥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7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产业规模超过520亿元。服务外包以产品技术研发、生物医药、工业设计等为主的KPO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服务外包执行总额62.7亿美元,是2015年4.9倍。服务贸易规模达到125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国家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落户市,五年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3.5件增加到27.45件。

  4.空间布局彰现新特色。“十三五”以来,服务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两条发展轴、沿沿湖沿沪三个服务业产业带;其中,

  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迅速提升,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正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至2020年,全市共有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81家,其中省级20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5.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十三五”期间,市对外开放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明显提高。2020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6.7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比重达38.1%,比2015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引进和形成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累计超过200家。创新试点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设立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工业园区跨境创新业务全面发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和保税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有序开展。

  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业占比大,新兴服务业尚未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度还不高。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不多,品牌和商业模式创新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服务业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二)发展环境。

  综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城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服务业正与制造业一起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并带来发展格局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化,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和彼此合作的重点,这将为市“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空间。然而,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后危机时代,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趋激烈,供应链竞争、高端服务业竞争更加明显,加之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对提升我市服务业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挑战。

  

篇二: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今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21年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

  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小编整理了2021年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来看一下!

  2021年11月25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会议提出——

  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今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

  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制定机关公布日期施行日期

  文号主题类别效力等级时效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12.242021.12.24

  发改高技〔2021〕1898号机关工作

  部门规范性文件现行有效

  正文: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21〕1898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

  经国务院同意,现将《“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12月24日

  ——结束——

  

  

篇四: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市行政服务中心“十三五”工作总结和

  “十四五”规划

  市行政服务中心“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期间,行政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按照“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的工作理念,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压缩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政务平台,促进武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五”工作情况

  五年来,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多万件,现场办结率并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省质量奖、—省五一巾帼文明示范岗、—优秀公务员集体等荣誉。

  一、体制创新持续推进

  根据区委区政府“两集中、三到位”的工作要求,中心围绕“审批提速,服务提质”的总体目标,自一年起,积极推进“两集中、三到位”(审批事项向行政服务可集中、行政服务科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服务科集中到位、项目进驻到位、人员进驻到位)工作。目前,全区有一个部门在中心设立办事窗口,其中一个部门成立了行政服务科,一个部门行政服务科成建制进驻中心,一个垂直部门全部完成了职能调整。项目进驻方面,有经信局、人社局、

  城管局、交运局、安监局、民防局、规划局等一个部门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全部进驻中心窗口办理。目前,按照武办发[—]—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除场地限制、保密原因等确不宜进中心办理的事项外,全区共有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一项进驻中心办理,项目应进尽进比例达—%。人员进驻方面,除成建制进驻中心的窗口按要求配备辅助人员以外,其它窗口人员基本符合人员配置要求。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一名,其中公务员—名,事业编制一名,辅助人员一名;中层正职一名,中层副职一名。

  随着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事项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中心逐步强化了审批管理,先后推出了直接办理制、服务承诺制、联合办理制、上报办理制、一次性告知制、扎口收费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

  二、审改工作进展积极

  继一年完成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十三五”期间完成了第二、三、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许可事项从最初的一项减少到目前的一项,削减率超过_%;确定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项,行政服务事项—项;全区审批事项平均承诺服务时限为个工作日,压缩审批时限累计为一个工作日。

  三、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

  开通“一表制”审批系统。“一表制”将企业登记涉及的—多张表格—多项专业数据简化为一张表格—项数据,使审批时限由原来的一天压缩到半小时以内。自开通以来,全年共审批件,共计节约审批时间个工作日。

  启用“短信呼”服务系统。将电信的短信功能嵌入办件系统,当事项办结后,系统自动生成提醒短信发送到预留的手机号码上,第一时间通知办件人,让办事群众在承诺时间内尽快地的拿到办件文本。短信呼服务平台运行以来为位群众提供了服务,共节约时间个工作日。

  开发行政服务快车道。为全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高成长企业和科创企业开辟了行政服务绿色通道,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帮办、陪办、代办等服务,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高绿色通道通车量。今年以来,绿色通道办理事项—件次,其中现场办结的有一件,即办率为—%。

  强化网上服务。从一年起,中心开展行政审批数据管理平台和网上审批系统的开发,并在一年一月在全省率先提出虚拟大厅与物理审批中心一站式融合构想,包括完善远程申报、预审、核准、批复等服务功能,授权乡镇委托代理站、重点企业直报点,实施网上申报预审,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审批。为更好地适应行政服务工作发展,—年对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按照便于“流程再造、窗口联动、政企互动”的要求,实行网站改版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资源共享、网上预审、流程查询、表单下载、咨询服务等功能。通过中心网站申报审批—人次,流程查询人次,表单下载人次、回复咨询—件。

  建立“一线通”集中服务机制。为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原先散落在各科室、窗口的咨询回复功能统筹利用起来,建立了“一线通”集中服务机制,平时有专业人员值守,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利用“一线通”的自动录音功能,自动录取群众的有效信

  息,上班后时,由工作人员及时回复,确保群众得到满意服务。“一线通”开通以来,已经为群众提供服务多人次。

  促进“三合一”平台建设。仔细梳理各窗口科室对“三合一”网络平台项目需求,以“高效、便捷”为导向,主要从窗口审批、中心管理、网站建设、模块扩展四个方面提出具体需求。抽调业务骨干到区“三合一”项目组,协助理清审批权力,梳理审批事项,根据部门申请,草拟审批项目增减批复。为大幅度提高行政效率打好基础。

  四、服务网络不断延伸

  为了进一步方便镇村居民,中心积极助推镇村服务中心的建设,拓展服务网络,完善“一站式”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服务网络,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目前,全区一个镇、一个街道全部成立了三服务中心,有三勤村等—多个村便民服务站揭牌运行。中心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提高镇村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切实履行业务指导的职能,经常深入各镇、村,进行调查研究。五年来,中心深入镇村调研一次,为各镇的三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培训达人次。

  五、服务品牌逐渐形成

  通过创造服务品牌,不断促进中心服务的提升。在提升服务质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被大众认可的服务品牌一一相约中心、满

  创新内部管理。中心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促进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并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文件的

  要求,及时完善十大程序文件,把窗口办件量大,完善、细化作业指导书,使工作人员做到“写你应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所做的";重新制定审批流程,完善服务质量记录卡,使工作人员做到“收件有清单,补正有通知,领证有签名”,保证服务质量的高稳定性。

  优化审批流程。围绕提速增效的目标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对所有事项从受理到审查、现场勘查、公示、决定等每一环节都进行了责任分解,明确了办理时间、责任科室、联系电话,并统一制作了流程图,共制作流程图—张,上传中心网站和大厅触摸屏,方便群众办事。

  创新服务方式。中心把创建活动体现在“公开、透明、便捷”的服务理念上来,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形成了具有中心特色的“—服务新机制,即:公开透明的“九公开”机制,规范有序的“六制机制,以及优质便捷的“三快”机制。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根据群众需要逐渐摸索出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新举措:重点服务、便捷服务、导办服务、会审服务、随时服务、网上服务、延伸服务、督办服务、亲情服务、标准服务。中心还制订了“六个一”服务新模式:“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一票制”收费、“一台车”勘察、“一表制”审批、“一线通”热线。

  “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推动行政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奋斗目标

  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窗口授权,努力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群众满意率到—%以上,现场办结率到—%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完成中心迁建

  精心设计整体布局。一年完成新中心迁建工作。新中心将按照权力阳光运行、政务公开、高效办事、便民服务等多位一体的要求进行建设;实现审批办件、统一结算、自主申报、数据交换、电子监控、统计分析等各系统互相衔接,以及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互用、互联互通、协同办公等管理目标。业务窗口按照“业务相关、方便群众、便于升级”的原则设计布局,努力打造高效便民、规范廉洁的崭新行政服务中心。

  精心设计大厅功能。从整体上布局,按照“功能齐全、省事省时、亲民便民”的原则精心设计大厅,让办事群众感受“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在功能上齐全,将交通办事大厅、建设项目办事大厅、企业注册办事大厅等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方便办事。在细节上用心,使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体现在新中心的每个角落,让办事群众感受到中心的关怀和激情。

  二、加快服务升级

  以深化审改促服务升级。按照中央、省、市审改步伐,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并进一步梳理办理流程,依据“九公开”要求,

  坚持依法行政,促进审批流程更精简、更合理、更规范、更高效,切实履行好审批职责。

  以项目进驻促服务升级。在继续做好项目清理的基础上,编印全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目录》,编印《行政服务指南》。分析总结中心运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所有已进驻中心的办理事项、办件数量及办理情况逐一梳理,对办件数量少甚至没有办件的审批事项提出改进意见和工作措施。对明确要求进入中心办理的事项要逐项对照检查,与部门加强协调沟通,努力促进应进项目进驻中心窗口办理。积极争取与各类审批事项有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进入中心设点办理。认真做好政府采购中心、招投标中心进驻中心的准备工作。努力提高“一站式”服务能力。

  以人员到位促服务升级。按照武办发[—L号文件《关于加强

  武进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管理的通知》精神,严格窗口人员进驻、调整、管理、考核,全部调换不符合条件的窗口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中心作为干部培养、提拔、使用平台的重要作用,吸引部门业务骨干、优秀人才到窗口培养锻炼,进一步促进部门对窗口充分授权,保证窗口工作有职有责,高效便捷。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热爱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三、促进提速增效

  积极研究服务效率的重要环节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研究,努力建立完善项目审批的联审会办和并联审批机制,真正形成流程更优化、流转更高效的审批服务运行模式。

  一是提高现场办结率。以"三合一''平台启用为契机,开展电子政务操作系统技能大赛,提高服务窗口人员的业务技能。制订窗口与科室的联动措施,抓好部门与窗口、窗口与窗口之间的联动,运用现代网络手段,促进窗口与相关科室、窗口实现事项联办,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和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提高现场办结率。

  二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积极研究适应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审批服务的方式方法,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服务力度,对有利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型、龙头型重大项目,积极尝试开展代办、陪办、帮办服务。尝试把重点项目服务的有效举措推广至一般事项。

  三是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水平,提高效率。扩大“一表制”审批范和内容,充分利用数据共享,提高审批速度;加快探索表制”在基本建设领域的运用,争取实现窗口项目审批信息共享和流程优化,减少窗口间的流转时间。以政府“三合一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强中心网络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电子政务水平,完善中心审批服务网络,强化网上查询、在线咨询、表单下载等服务,尝试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功能。

  四是组织编写《项目报批实务》。对在窗口办理的审批业务做详细解读,帮助企业及时准确地了解报批流程和需准备的材料,少走弯路,提高办事效率。

  四、强化基础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十四五期间中心将全面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强化窗口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效能,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企业发展。

  一是继续深化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中心管理,严格过程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收费行为,确保行政服务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督考核。继续完善考核细则,加强内部监督。利用三合一平台电子监察系统,推进网上在线办理和在线全程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不断提升窗口服务水平。

  三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邀请行风监督员队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到中心明查暗访,对中心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做好行政服务工作建言献策,促进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篇五: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青岛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2020年工作亮点和2021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在工委、管委正确领导下,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工作部署,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最优水平,进一步再造流程,全力打造精简高效政务新生态。截至目前,新区新增市场主体6.6万余家,同比增长46.43%,位居青岛市首位区政务服务大厅共办件125万余件,共收费约64亿元;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451个,成交金额203亿元,节约资金8.5亿元。

  一、2020年工作亮点(一)多措并举,深化改革,持续提升审批服务效能1.深化“一证(照)通”改革。在2019年全国首创“一证(照)通”改革,首批发布27类“一证(照)通”行业清单的基础上,新选定咖啡馆、宠物诊所等32类行业,发布第二批“一证(照)通”行业清单。目前,59类行业的申办材料由883份减少合并为570份,减少35.45%;审批环节由546个减少为240个,减少56.04%;承诺时限由580个工作日缩减为394个工作日,缩减32.07%,受到办事群众一致好评。2.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是放宽“一址多照”。由各功能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确定集中注册地址,提供给登记机关,允许在上述地址登记多家商事

  主体。二是放宽“一照多址”。允许在黄岛区内设立的,涉及前置或后置许可经营项目的企业(分公司、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除外)登记的住所与经营场所相分离,允许增设多个经营场所,根据申请人申请,由登记机关对其经营场所进行备案,并将经营场所备案信息在营业执照住所信息后予以加载。通过放宽“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降低了创业门槛和成本,极大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3.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制度改革。2020年4月中旬,推动青岛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在全区范围内试运行。一是将包括验收在内的71个事项纳入平台进行审批,系统已基本实现审批事项在线申报、受理、审批、出件,累计办理各类事项1140件,发放电子施工许可证54件,极大的提高了审批效率。二是发布容缺受理清单和代办清单。在发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和审批服务事项清单》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中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涉及的40个主要环节进行了梳理,发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容缺受理和代办清单》,容缺受理29个环节的申请材料46件。三是优化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先后制定出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优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进一步优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工作方案(试行)》,极限压缩审批时限、合并审批办理环节,将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3个阶段合并为工程许可1个阶段,由1家单位牵头,实现申请人一次性提交全

  部申请材料,各部门分头并联审批,办结后同步发证。全流程优化再造为工程许可、竣工验收2个阶段,审批总时限控制在10个工作日以内。

  (二)克难攻坚,主动作为,积极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1.建设投资攻坚战调度系统。按照管委办及审批保障指挥部的业务需求定制开发该系统,进一步提升攻坚项目审批服务效能。目前镇街、功能区、指挥部各司其职,通过系统进行项目基本信息及项目关键节点进度情况填报,后台集中汇总后进行展示,为决策和督办提供了数据支持。

  2.建设招商项目前期生成系统。全力做好招商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落地后服务工作,依托该系统实现招商项目落地各相关部门在线征求意见,落地后系统将招商项目信息即时推送我局,我局同步跟进相关审批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效率。

  3.建设智能问答系统。在“西海岸新区行政服务大厅”微信公众号上线“智能问答”系统,该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问答机器人,实现将海量的业务内容与咨询的问题进行匹配,并相应作答。目前后台共梳理常见问题516个,全天候智能解答服务11653余次,得到办事企业群众的一致认可。

  4.建设新手模板系统。改变“下载--填写--上传”的传统网上申报方式,推进“新手模板”再升级,实现申请人网上在线填报,申报材料自动生成,切实解决申请人不会准备材

  料、“填报难”,登记机关“审查繁”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审批智能化水平。

  5.建设证照分离审管互动系统。按照主动推送的原则,将办结的市场主体信息自动推送给监管部门,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查阅,实现行政审批与监管部门互动,把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三)真情服务,统筹推进,更好更快推进项目建设针对投资攻坚战有审批需求的416个攻坚项目,主动对接、倒排时间、每日调度、精准落实,全力做好审批保障工作。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启动审批手续办理工作(332个已实现开工),累计发放工程规划许可证301个,施工许可证231个,为项目提供各类帮办代办服务1800余次。1.提前谋划,制定详细作战方案。制定了《“投资攻坚战”行政审批服务保障提升工作方案》,按照“快审、快批、快办”的要求,对集中办公、充分授权、网上审批、项目清单管理、审批节点精准研判、“一对一”帮办代办、跟踪督查等审批保障工作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审批效能。2.建立台账,加强督查力度。自2020年2月14日起,审批保障专项指挥部每天召开各专项指挥部、各大功能区视频调度会。通过调度梳理建立520个存在审批需求的重点项目工作台账,瞄准8个审批关键节点,逐一分析研判,倒排完成时间。实行挂图作战、亮灯提醒、限期办结,运行招商+工程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跟踪完成情况,随时掌握项目审

  批最新进展情况和困难问题,及时开展审批服务上门服务、帮办代办,帮助和督促责任单位加快手续报批,尽快实现有效投资。

  

篇六: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关于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关于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在政务服务中心及主管部门设置窗口(专区)配备“一链办理”专职工作人员28名配备咨询帮办人员,引导群众办理相关业务。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精简、便民、高效”为目标,不断深化“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通过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创新服务方式,有效激发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一、2021年工作情况今年,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动实施了“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双全双百”工程、“一业一证”、“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便民服务标准化、帮办代办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一)持续提升企业开办服务水平。一是深入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智能审批。2021年1-10月,共设立私营企业、内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2700家,

  全程电子化登记2686家,全程电子化率高达%,居全市第一。今年6月份,我局在企业登记自助服务区设置两台pad设备和1台智能秒批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施行秒批秒办登记服务,减少群众等待时间,提高办事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不断完善企业登记帮办代办服务。建立“带班长”制度,并在全市率先推出“云代办”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全流程贴心帮办代办服务,将服务做实做细,切实提升办事群众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一系列帮办代办措施也为我县保持较高的全程电子化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四大件”营业执照、印章、税控设备、发票一站式自助领取。

  四是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发放工作。编辑制作方便群众下载的教程,起草发布了《关于做好引导市场主体使用电子证照替代实体证照有关工作的通知》,电子营业执照下载量居全市第一。同时,设置20台电子营业执照读取设备,方便群众出示使用电子营业执照。

  五是企业登记跨省通办、跨市通办走在全市前列。今年3月份,我局与沂南县等五省十五地签订了“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包括企业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3月12日,我

  局与河北省吴桥县审批局配合,在县为陈女士办理出了加盖有河北省吴桥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公章的“沧州禄祯电子产品有限公司”营业执照。这是全市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六是“一业一证”办件量全市第一。“一业一证”新增30个行业,在全市率先实现50个行业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办理出行业综合许可证267张,办件量居全市第一。

  (二)“一窗受理”实现行政审批事项极简办、集成办。在打造行政审服务局跨领域无差别综合窗口“一窗受理”样板的基础上,将工程建设项目、人社、医保、公积金、不动产、司法、发改等27个部门公共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无差别窗口办理,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实体大厅。进一步优化窗口布局,对一窗受理窗口进行再整合,将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整合为59个,窗口综合率达到了100%。持续深化“一窗受理”事项清单化,形成《政务服务事项情形颗粒化统计表》,制作“事项情形标准化服务指南”,形成了一套与国脉系统一致、内容详尽的标准化受理流程,为帮办代办和前台受理提供全方位支撑。截至10月底,一窗受理共受理咨询业务1210件,受理业务7910件,办结业务7889件。(三)加快推进“一网通办”。目前,我县已完成366条依申请事项,2525条申请材料的精细

  化梳理,形成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电子签章事项清单。同时,完成了全县497个行政村的网上政务服务站点角色和用户名设立,2485条事项清单的标准化梳理。

  (四)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链办理”。一是制定了《县推进政务服务“一链办理”工作实施方案》聚焦基层量大面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高频办理事项,梳理“一件事*一链办理”主题服务事项清单220项。二是在政务服务中心及主管部门设置窗口(专区)配备“一链办理”专职工作人员28名配备咨询帮办人员,引导群众办理相关业务。三是编制《县“一件事*一链办理”服务指南》《县“一件事*一链办理”主题服务二维码一次性告知汇编》,让企业群众一扫便知、一看就会四是在县政务服务网一件事“一链办”专区自建主题服务事项220个。今年以来,通过“一链办理审批系统”线上申报事项万件,线下申报4268余件。截至目前,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已公布包括企业开办在内的“一件事*一链办理”主题服务事项220个,办理环节平均精简67%,申请材料平均缩减59%,办理时限平均缩短78%,真正实现了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了办事效能,优化了营商环境,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五)加快推行“双全双百”工程。持续优化场景集成服务,强化数据共享应用,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制定《县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实施方案》推出《县“双全双百”事项清单》222项,共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从设立到注销17个场景,107个事项,自然人全生命周期办理事项28个场景,115个事项。二是在政务服务中心及主管部门设置窗口(专区),配备“双全双百”专职工作人员28名配备咨询帮办人员,引导群众办理相关业务。三是在“爱”App站点设置“双全双百”掌上服务专区,在县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设置“双全双百”服务专区。四是编制《县“双全双百”事项材料清单二维码服务指南》及《县“双全双百”暨“一链办理”主题服务事项二维码服务指南》制定“双全双百”线上、线下材料流转和档案归档管理办法。截至目前,县“双全双百”工作通过滨州营商公众号、滨州网、齐鲁壹点、新浪看点等媒体宣传相关报道,共受理业务2027件。精准落实惠企政策,抓好实体惠企窗口12条惠企政策的兑现落实,定期调整更新惠企政策清单。(六)持续打造最优“帮办代办”品牌。

  

篇七: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13•【字号】宜府发〔2021〕12号•【施行日期】2021.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

  正文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宜府发〔2021〕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宜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

  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2021年12月13日

  宜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

  一、发展背景(一)基本情况(二)主要问题(三)发展形势1.发展机遇2.面临挑战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三、空间布局(一)优化整体空间格局1.中部城区—两业融合多态并举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2.东部平原区—以商贸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引领区3.西部山区—以文旅康养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样板区(二)推进区域协同共进1.推进区域内错位发展2.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四、主要内容25(一)推动优势服务业加速发展1.文化旅游2.现代物流

  3.大健康产业(二)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1.商贸服务2.教育3.房地产(三)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壮大1.大数据产业2.商务服务业3.科技服务4.金融服务业(四)实现新兴服务业创新突破1.文化创意2.电竞产业3.节能环保4.服务外包5.电子商务(五)推进特色服务业打造品牌1.检验检测2.商务会展3.家政服务五、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二)加大主体培育,激发市场活力(三)强化项目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四)加强监测分析,确保目标实现附件:宜昌市“十四五”期间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清单为促进全市服务业繁荣发展,驱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居民消费升级,根据国家、省关于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基本情况。“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规模效益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73.3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位,较“十二五”末增长63.1%,占GDP的比重为46.3%,较“十二五”末提高6.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1%;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达41.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5.2%。“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5%,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市场主体加快成长。2020年,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37.2万户,占全社会市场主体总户数的比重达84.4%,较“十二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789家,占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为13.2%,较“十二五”末增加177家;全市限上商贸企业1651家,其中销售过亿元179家,销售过10亿元16家;全市A级物流企业100家,其中5A级2家,3星级冷链物流企业2家;全市A级景区51个,其中5A级3个;全市旅行社181家,其中5A级5家;全市星级饭店48家,其中5星级2家。品牌效应日益凸显。2020年,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36783件,较“十二五”末增长170%,其中驰名商标66件,地理标志商标72件;稻花香、枝江等2个品

  牌入选中华老字号,宜牌、长盛川、采花、土老憨、峡州碧峰等5个品牌入选湖北老字号;瑞捷、枝滋有味等12个品牌进入湖北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获批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国家级试点城市、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改革示范试点城市、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和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

  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动旅游圈、商业圈、文化圈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夷陵万达、兴发广场、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打造东山大道智慧通信街、西陵一路金融街等特色街区,推进实施北山、雅斯等连锁便利店“双进工程”,构建由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和“15分钟”便民社区构成的现代商圈。重点园区加快发展,释放集聚效应,宜昌滨江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园、长阳巴土文化产业园等8家园区先后入选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示范园区,三峡物流园入选全国第二批示范物流园区,宜昌三峡广告创意产业园成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宜昌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运营,宜昌和艺电商产业园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夷陵区、远安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主要问题。增速较缓。“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0%,分别落后全省2个百分点、襄阳市3个百分点、九江市4个百分点、赣州市7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5名;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居全省第6名;服务业市场主体增速居全省第9名,低于襄阳市15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0名,低于全省4.4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增速居全省第14名,低于全省9.2个百分点。结构不优。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

  值的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居全省第7位,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全省5个百分点,落后赣州、洛阳、九江等中部同等城市;服务业新增市场主体占全社会新增市场主体的比重为80.4%,居全省第10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居全省第13位;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为居全省第12位,低于全省13个百分点。

  后劲不足。2020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789家,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仅60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284家,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543家。较规上工业企业而言,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少、体量偏小,缺乏品牌知名度高、产业带动面广、消费拉动力强的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服务业项目数量少、规模小。2020年,全市129个市级重点项目中,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仅有22个,项目总投资311亿元,项目数和总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仅为17.1%和17.6%,大幅落后于先进制造业31%和25.2%的占比。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仅3个,总投资40亿元,而省级制造业重点项目有18个,总投资256.7亿元。

  发展不均。宜昌市辖五区三市五县,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服务业发展极不平衡。2020年,“主城五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近50%,“东部三市”占比超过35%,“山区五县”仅占15%;西陵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宜都市、夷陵区、伍家岗区、枝江市、当阳市超过200亿元,其他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均不足100亿元;西陵区、伍家岗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突破75%,其他县市区占比均低于50%。

  (三)发展形势。展望“十四五”,我市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是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转变,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1.发展机遇从全国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消费、新需求、新模式不断催生,现代服务业作为融通产业循环的重要力量、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发挥核心功能的重要支撑,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政策红利。从全省看,当前我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我省服务业已经步入加速发展期,但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上处于产业分工中低端,迫切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速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从全市看,经过“十三五”的快速发展,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信息、人才、资金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资源、政策和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后发优势日益彰显。我市成功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等系列利好消息,以及郑万高铁联络线、沿江高铁、北站及高铁新城的加快推进,将为文旅、物流、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面临挑战内、外部宏观发展形势严峻,经济增长乏力。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技术封锁不断升级,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严重冲击了现代服务业的供应链与产业链,给我市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等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服务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提升服务业持续恢复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面临巨大压力。

  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涌现,提档升级压力骤增。新冠疫情极大改变了传统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服务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针对我市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的现状,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压力巨大。

  区域产业布局日趋完善,竞争压力加剧。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动,要素市场化流动进一步加快,我市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持续增加。武汉、重庆等相对发达地区对我市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持续增强,扩散效应尚未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优质投资项目缺口相对增大。

  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市委六届十五次、十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六大目标定位”和“五大中心”建设,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城市公共服务向一体化和现代化拓展,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将宜昌打造成宜业宜居宜游之城。(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加快资源整合,提升综合竞争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配套政策的梳理、调整、完善和创新,努力做到整体政策条件优于省内同类城市。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结合。大力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信息化为支撑,以创新、开放为导向的服务型经济发展新途径。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八大”对外开放平台,创新制度供给,打破垄

  断壁垒,促进开放合作,释放发展潜力。坚持创新驱动和融合共享相结合。鼓励在宜企业深入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

  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供给质量,满足需求、引导消费。着力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产城深度融合。

  坚持完善布局和统筹协调相结合。依托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性载体和平台,引导服务业资源合理布局,加快形成功能显著、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区域、城乡、行业和业态间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市服务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现代服务业结构更优、实力更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基本形成高效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和优质多样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新兴服务业特色化、规模化充分显现,将宜昌打造成世界旅游名城、长江咽喉枢纽,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强市。2.具体目标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8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2%,年均增速达到10%;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1400家,较“十三五”末增加611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业企业达到2100家,较“十三五”末增加449家。社会贡献实现新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加速攀升,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到202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50%;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达45%;服

  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5%。结构效益实现新突破: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能级提升;服务业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服务业发展集聚化态势更加突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高端”的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辐射效应、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能力获得显著提升。表2-1宜昌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目标

  序号指标名称2019年2020年2025年1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990.61973.337002服务业增加值增速(%)7.5-2.9【10】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4.646.35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710.41391.122405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家)70878914006限额以上商贸业企业数量(家)1663165121007服务业投资(亿元)12341006.32113.58服务业投资平均增速(%)12.5-19.8【16】9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9.751551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6.345.25011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43.341.34512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3.15以上注:指标带【】为年平均值

  三、空间布局(一)优化整体空间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衔接湖北省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严格按照宜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管控要求,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空间布局,即中部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东部商贸物流引领区,西部文旅康养样板区。1.中部城区—两业融合多态并举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猇亭区、西陵经济开发区等试点

  县市区、试点园区,整合制造企业设计、采购、配送、检测、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共性服务需求,打造一批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软件信息、高端商务、人力资源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总部楼宇经济、数字经济、夜间经济、会展经济、首店经济等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促进文旅、健康、养老、家政等消费升级。

  西陵区。基于“四个中心”,推动总部经济扩容,楼宇经济提质,商圈能级提升,推动“消费大区”向“消费强区”的转变,打造商贸商务中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金融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打造金融信息中心;推进中心城区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升三峡旅游集散地、都市旅游核心区、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打造旅游服务中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彰显“文化西陵”魅力,打造科教文化中心。

  伍家岗区。以“大物流、大文旅、大商贸、大数据、大健康”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推动三峡物流园、东站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城市旅游客厅、巴山金谷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唱响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推进实施夜间经济、社群经济等领域消费工程,发展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网络经济,打造长江中游总部基地;加快推进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占领三峡数字经济高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医用防护物资生产集聚地,培育伍家岗康养之都。

  点军区。打造“一城五中心”,即以“科教文化”为重点,加快建设湖北航空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争取全市需要转移发展的高校布局落户点军,打造点军科教城;积极引进高端商业品牌概念店、特色店和体验店,推进高端酒店品牌和休闲娱乐业态集聚,建设沿江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标杆,将点军区打造为宜昌城区环境舒适的居住中心、时尚现代的购物中心、品质高端的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功能完善的服务中心、综合集散的物流配送中心。

  猇亭区。以“两业融合”为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实力强的企业主体,探索

  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要素市场,配套建设一批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迅速推进北部高端生产与研发片区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水平融合、互动、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交通区位、临空临港、保税物流等综合优势,推动物流园区建设,打造物流园区示范品牌。

  宜昌高新区(东山片区)。突出“三大重点”建设,即立足资源与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对工业化配套能力有提升作用的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坚持引导与培植并举,大力发展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商贸流通、房地产业等消费性服务业;东山园区片重点发挥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聚集、人员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信息等行业,繁荣城市经济,使之成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汇聚的中心。

  夷陵区(龙泉镇和小溪塔街道)。打造“六大中心”,高标准建设高铁北站片区,以夷陵万达广场为引领,全力打造宜昌城市“第三极”消费中心;推动文化旅游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文旅体融合发展中心;积极融入宜昌市物流枢纽建设,打造综合集散的现代物流中心;推动主城融合、城市居住、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精品城镇中心;加快培育研发设计、科技中介咨询等科技服务主体,形成引领创新的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丰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助推经济发展的金融信贷服务中心。

  2.东部平原区—以商贸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加速物流业与高端食品制造、医疗用品等先进制造业的有机衔接,提升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两路两港、两铁一管”为核心的三峡翻坝运输体系规模,推动仓储、快递、城市配送等快速发展;推动传统商贸服务提档升级,积极打造专业市场体系,提升“商业圈、市场群、专业街”商务格局;推动农村电商特色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产品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

  宜都市。强化“四大优势”,发挥宜都水铁公联运优势,打造中部多式联运枢纽关键节点;以清江流域康养产业为重点,推进“山城水都健康城”“清江鲟龙湾”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特色康养产业体系;整合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国家级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形成集医疗康养、森林康养、清江全域旅游休闲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加快大型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培育本地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宅经济、夜经济,拓展智能消费、绿色消费新领域,推进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

  枝江市。突出“四大重点”,完善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推动多式联运各方式深度融合,将枝江建设成为三峡翻坝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支点、区域生产制造业物流中心、中西部地区电商物流基地。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引进,鼓励企业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和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全域电商,打造鄂西电商创业中心。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商业综合体和商贸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一核、两心、三带、七节点”的大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旅文旅体旅融合发展,打造长江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

  当阳市。聚焦“两大核心”,以关公文化为重点对内整合优化、统一规划、丰富载体,对外连线、成片、组圈拓宽发展空间,打造全球关公文化旅游目的地,融入三国文化旅游圈,形成方特东方神画—楚王车马阵—战国小镇楚文化旅游“金三角”;依托“宜荆荆恩”城市群节点地位,发挥区域交通枢纽优势,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物流在线交易、跟踪与远程控制,深挖物流产业发展潜力。

  宜昌高新区(白洋片区)。围绕三峡“坝上、坝下”协同联动的宜昌翻坝转运体系,以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和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契机,打造长江中上游航运交易中心和物流云运营中心,推进冷链物流、应急物资储备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白洋港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功能,申建进口粮食、进口肉类指定口岸,与三峡机场、宜昌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节点合作,将白洋园区打造成

  宜昌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载体。3.西部山区—以文旅康养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样板区积极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依托优良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旅游度假、运动

  休闲、养老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康养产业集群。以屈原故里、清江画廊等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兴山县高岚镇、秭归县水田坝乡为核心,打造康养体育休闲运动小镇;以秭归县茅坪镇、兴山县古夫镇、远安县鸣凤镇、五峰自治县渔洋关镇为核心,打造康养服务功能区。依托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中药材种植基础,以及长阳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等园区,开发以康养产品主导的绿色食品饮料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打造保健、养生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链条。

  远安县。突出“全域旅游”,打造集嫘祖信俗、文化研讨、文化展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盛会,弘扬和传统嫘祖文化;积极谋划“鸣凤山—金家湾”区域捆绑创建5A级景区,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的品牌质量,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大对科技信息、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的项目的招引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强化本地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综合工业品物流和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传统商贸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巩固和拓展“金融信用县”建设成果,促进现代金融业加快发展。

  兴山县。建设“康养小镇”,发展特色文旅康养产业。以香溪河为主轴,整合古夫镇、昭君镇、峡口镇昭君文化资源,带动南阳镇、高桥乡旅游廊道和特色小镇发展昭君文化旅游区,以昭君文化为主题创意开发系列休闲旅游产品;以打造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创建为核心,创建高岚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单一体育运动业态向多种旅游业态转变,围绕户外运动休闲观光,带动相关市场主体发展;以康养产业为核心,着力打造以榛子、黄粮、高桥为重点的“高山避暑康养”小镇。

  秭归县。培育“五区联动”,以茅坪镇、九畹溪镇、屈原镇长江南岸区域为核心打造坝上核心游憩区;以归州镇、屈原镇长江北岸区域为支撑打造文化寻根旅游

  区;以水田坝乡、泄滩乡为主体打造山水运动旅游区;在沙镇溪镇全境、梅家河乡全境、两河口镇北部低海拔区域、郭家坝镇庙垭村以北区域,打造多彩乡村旅游区;在磨坪乡全境、杨林桥镇全境、郭家坝镇庙垭村以南以及两河口镇南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打造高山康养旅游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推广“快递+电商+农特产品+农户”融合发展模式,优化商贸物流布局结构。

  长阳自治县。发展“全域康养”,大力推广“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创新医疗与养老社保体制机制;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发展社区健康养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高端养老等健康服务领域,打造“自我造血”养老运营服务模式;加快清江流域康养试验区、三峡国际康养城等区域规划建设;以长阳仙剑山康养旅游区、长阳巴楚仙境青岗坪文旅康养等项目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业、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健康旅游。

  五峰自治县。突出“五大组团”,紧抓“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契机,推进北风垭高山运动及疗养基地、大花坪山地探险运动主题康养基地、宝石湾森林疗养基地等项目建设,优先打造一批具有主题特色的标准化森林康养基地,以渔洋关镇、五峰镇为核心,以宜来高速为轴线,串联康养产业发展带,依托西部山地、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茶园等资源,发展山地运动康养、森林养生养老、自然体验与科普教育、田园休闲康养、茶园文化康养五大组团。(二)推进区域协同共进。

  1.推进区域内错位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坚持错位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表3-1各县市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县市区重点行业宜都市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文化旅游、商贸服务枝江市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当阳市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远安

  县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康养服务、商贸物流兴山县文化旅游、康养服务、现代物流秭归县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康养服务长阳自治县商贸物流、生态康养五峰自治县文化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夷陵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康养服务、电子商务西陵区商贸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旅游服务、科教文化伍家岗区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信息技术、康养服务点军区科教文化、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猇亭区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宜昌高新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

  2.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宜昌是成渝经济圈和武汉城市群之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围绕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高质量建设省副域中心城市,当好“宜荆荆恩”城市群引擎,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强多领域协同发展,建设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加强交通物流、文旅、科创、大数据、金融等领域协同发展,将宜昌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文旅中心、科创中心、大数据中心、金融中心。推动交通物流互连互通,加快建设“两纵两横六向”高铁网、“十线三环”高速公路网、“五纵七横”干线路网、“一干两支四库”高等级航道网,构建“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文化旅游互联互享,发挥好“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联盟作用,深度挖掘三峡文化、楚文化、巴文化等文化底蕴,联合荆襄,加快推进玉泉山-关陵提档升级,加强与荆州古城、襄阳古隆中等景区合作,讲好三国文化故事;围绕清江流域,联动长阳、五峰、宜都、恩施,将灵山秀水与土家风情相结合,建设清江生态文化走廊;围绕“屈原昭君故里”,加强湘鄂联动、“昭君和亲路”五省联动,开展非遗之旅;对接十堰、神农架,打好“诗人屈原”“美人昭君”“炎帝神农”“仙山武当”文化牌;谋划推出一批一体化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宜荆荆恩”四地共同发行旅游年卡,实现区域内“一卡畅游”。

  依托城市群内高校建设“宜荆荆恩”科创圈,推进宜昌科教城、荆州科创大走廊、荆门荆楚科创城、恩施硒都科创中心建设,加快建成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重庆、上海等地合作,承接科技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对接国家“东数西算”产业联盟,做好算力供需适配,加快建设全国数据存储中部基地。加快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发展科技金融、生态金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探索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金融一体化进程。

  四、主要任务(一)推动优势服务业加速发展。1.文化旅游(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宜昌被纳入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荣膺“中国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拥有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家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国家级博物馆,2家五星级酒店,74家A级旅行社;新增7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创成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增湖北旅游强县1个、名镇4个、名村6个。202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为775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695.1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63.8%、54.3%。(2)发展思路依托“山、水、城”的自然格局和生态资源禀赋,强化城区核心引领,发挥纽带支撑,推动片区集聚发展,优化形成“一核三带八区”的文旅体发展新格局;做强“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联盟,共同开发文旅资源。以文旅体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旅游转型升级,推动宜昌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端高效型转变,实现宜昌文旅产业“量”“质”双提升,将宜昌建成世界旅游名城。专栏4-1“一核、三带、八区”

  一核引领。以宜昌主城为核心,全面推进“公园城市”“书香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品质休闲之城”。擦亮城市品牌、强化文旅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消费扩容,城市生态承载力、产业集聚力和文化吸引力不断增强,城市首位度加速提升,形成带动强劲的文化核、产业核、休闲核、消费核。

  三带支撑。长江三峡黄金带、清江风情带、楚韵沮漳带。长江三峡黄金带。以长江三峡为主轴,突出双向对接,南北互动,借助长江水运、高速、铁路呼应汉渝,依托三峡专用公路、G348、翻坝高速等联动周边。坚守生态,擦亮品牌,突出大国重器、屈原昭君、峡江记忆等特色,高品质打造成国际精品文旅体验线路;清江风情带。以清江为纽带,串联宜都、长阳、五峰,联动恩施,突出山水生态和巴土风情,打造成为精品文旅康养休闲带;楚韵沮漳带。以沮漳河为纽带,串联枝江、当阳、远安,对接荆襄,突出嫘祖文化、三国故事和田园水乡,共同建设具有荆风楚韵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带。

  八区集聚。即两坝一峡、三峡香溪、清江康养、武陵画廊、环百里荒、嫘祖故里、关公圣地、田园水乡。保护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加快推进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区域联动发展、产业融合互动和要素科学配置,形成特色鲜明的八大文旅集聚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游客接待量达1.5亿人次,文旅体产业总收入达2000亿元;新增1-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推进路径突破性发展城区旅游。实施城市规划统筹、休闲功能提升、文旅体消费中心建设工程,按照世界旅游名城要求,高标准打造“品质休闲之城”。加快引进主题公园、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城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加快推进平湖半岛、西坝、共联、艾家等城市滨江区域超大型、地标性文

  旅空间项目谋划开发。推进历史风貌片区整体保护和开发。推进宜昌大剧院(音乐厅)、三峡国际会展博览中心等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园、植物园、文体场馆旅游化利用,做好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

  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全天候、四季游优质文旅产品,推动宜昌由观光旅游目的地向复合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变。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持续推进“两坝一峡”区域旅游提质升级,推动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文化休闲、运动休闲、乡村休闲、康养休闲、商务休闲品质,做优精品景区、精品街区、精品夜游等“十大精品”。创意打造主题旅游线路,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旅+”“+文旅”,高标准打造产业园区、文旅商体综合体、特色小镇、综合廊道等四类融合平台。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壮大文化创意、广电出版、旅行服务、休闲娱乐、竞赛表演、游轮游艇、装备制造、研学旅游、会展旅游、数字文旅等八大产业链。

  擦亮宜昌文旅特色品牌。立足国内旅游市场,重视入境旅游市场,构建宜昌文旅品牌体系。通过城市品牌统领、产品品牌支撑、节事品牌造势、企业品牌示范、服务品牌保障,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宜昌魅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改革,实施标准化行业监管,健全安全化长效机制,搭建智慧化管理平台,打造品质化旅游环境。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项目146个,投资额2115亿元,重点项目包括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一区四镇)、平湖半岛旅游综合服务区、鲟龙湾文化旅游、曹家畈康养文旅小镇、城市旅游客厅、巴山金谷文化旅游区、兴山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农文旅融合、清江生态牧旅走廊、营盘山CAZ旅游综合体、三峡香溪国际休闲旅游示范区等。

  2.现代物流(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宜昌入围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初步形成以坝上坝下港口为依托,过坝转运、多式联运、现代供应链特色鲜明的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了“一轴两翼六张网”交通格局。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水铁多式联运被评为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依托海江铁、海江公、水公水、水水过驳等联运模式创新形成了“北粮南运西进”“粮肥互换”“商品车滚装翻坝”等一批具有宜昌特色物流服务品牌。2020年,全市物流总额为9015.7亿元,物流总费用为547.1亿元,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4.07%。(2)发展思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效能,建设面向全球、联通全国、辐射区域、服务城乡、畅通“坝上坝下”的“干支仓配”一体化物流组织网络,打造现代化多式联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高铁+航空”快速货运枢纽和物流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白洋粮食加工物流产业园,构建“一带两轴三片区、一核两极九集群”现代物流产业空间格局,将宜昌建设成长江咽喉枢纽。专栏4-2“一带两轴三片区、一核两极九集群”一带:即沿长江黄金水道宜昌段形成的综合物流主通道打造物流产业集聚带,形成“一江两岸”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格局。两轴:即焦柳综合物流发展轴和汉宜万综合物流发展轴。三片区:即立足宜昌全域空间格局,形成中部城区、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区三大物流产业聚集区。一核:即围绕三峡“坝上、坝下”协同联动的宜昌翻坝转运体系,包括坝上右岸茅坪港、左岸太平溪港,坝下左岸白洋港和云池港组合港、右岸红花套港,并由长江三峡大坝下游白洋港后方白洋物流园和上游茅坪港后方秭归翻坝物流产业园构

  成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两极:即三峡国际空港物流枢纽(含配套自贸试验区)和三峡国际陆港物流枢纽(含三峡物流园、宜昌东站物流园、天元物流园)。

  九集群:即西陵城区商贸物流集群、伍家岗城区商贸物流集群、猇亭工业物流集群、宜都能源物流集群、枝江化工和电商物流集群、当阳建材物流集群、夷陵冷链物流集群、山区四县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群、点军物流战略储备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物流总额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至13.75%以下;A级物流企业达到15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增加到4家;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达到23.56亿元,年均增长12%。(4)推进路径构建翻坝物流联运网络。加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长江三峡干流航道为主,铁路、公路为辅,管道运输为补充,构建“两坝、两翼、两港”翻坝物流联运网络,推动坝上坝下物流枢纽联动发展,形成“大分流、小转运”的多式联运格局。加快三峡翻坝江北高速、三峡翻坝铁路南线和北线建设,形成江北翻坝通道和江南翻坝通道的两翼格局。重点实施南岸茅坪至红花套成品油管道工程,建成“茅坪港区-成品油管道-红花套港区”管道与水运联运体系。创新物流运营管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PPP等相关模式应用物流设施。探索拓展多元化金融支持合作模式,以宜昌综保区、宜昌保税物流中心等具有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的平台,为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外贸企业、国际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组建区域物流战略联盟,构建物流大数据平台、物流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多元支撑保障体系。加大物流行业标准、规范的实施力度,依托安卅物流、三峡物流园、宜昌交投、三宁物流等龙头企业,推动物流标准化应用。启动多

  层次、多方向的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加强与三峡大学等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合作,重点开展港口物流、产业供应链等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强化物流服务能力,提升专业物流服务水平,构建一体化城乡配送体系。探索开放三峡航运指数,建设三峡航运服务中心。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现代物流项目116个,投资额1335亿元,重点项目包括三峡枢纽宜昌江南成品油翻坝、三峡智慧商贸物流港、太平溪物流园、宜昌南站物流中心、宜昌国际陆港物流产业园、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工程(白洋、秭归园区)、世行贷款湖北宜昌市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兴山县昭君通航机场及通航产业园等。3.大健康产业(1)发展现状2020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卫生技术人员3217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9287张。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4个,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902个,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逐年提升。“城区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护理院、卫生所”“峡口馨宁家园与市二医院联合”等试点工作积极开展。(2)发展思路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和生态优势,打造“医、教、研、养、康”五位一体的康养服务产业基地,构建以宜昌主城区为核心,以长江三峡康养产业带、清江康养产业带为串联,以农产品、林产品、中药材种植区、康养食品和生物医药制造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区等发展集聚区及康养特色小镇等为特色的“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布局,建设彰显“山、水、绿、城”特色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专栏4-3“一核、两带、多点”一核:即以主城区为核心,加强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和西陵区综合疗养

  示范基地等建设。两带:即为长江沿线健康医药产业带和清江康养融合示范带。多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支持宜都生物医药产业园、枝江医用纺织产业

  园、夷陵生物医药产业园、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和远安国家基本药物产业园发展;以清江宜都段、长阳段为依托,重点打造“红花养生、青林养老、宋山医养、黄荆健身、柳津养老”等五大板块。(3)发展目标

  到2025年,所有街道和有条件的乡镇至少建设1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实现全覆盖,国家级三峡康养产业试验区建设基本完成,康养管理保障、质量标准、康养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优质安全、便利实惠、城乡协调、绿色环保的城乡康养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壮美三峡,康养宜昌”的城市形象、“三峡宜昌,四季康养”的康养品牌享誉全国,建成国内知名康养城市。

  (4)推进路径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服务体系,共享区域性医疗卫生资源,打造鄂西南医疗卫生中心;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建成“宜荆荆恩”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力争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完善和建立有效机制,鼓励城市群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群医疗卫生联合体;打造区域性应急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重点加快推进鄂西南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鄂西南片区P3实验室建设;整合区域人才、学科优势,构建有效人才引进和产学研转化体制机制,构筑鄂西南科研高地;加强公共卫生医师人才建设,提升疾控骨干人员业务能力,谋划建设鄂西南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发展。将宜居、宜业、宜养作为宜昌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持续推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全

  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改革示范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积极推进以“服务外包”“公建民营”“医养结合”为重点的养老机构改革创新;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广以老助老、结对帮扶、抱团养老等“互助养老”模式;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枢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发展“互联网+”智慧养老。

  加快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全市康养旅游资源优势,以康养旅游为主题,以养身运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康复治疗、文化休闲、旅游度假、避暑观光为切入点,以康养项目建设为抓手,丰富“康养+”旅游产品,搭建“康养+旅游”平台,加快申报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促进文化旅游与健康医疗、养老、体育休闲融合发展,延伸康养旅游产业链条,引导康养旅游生活方式,促进全市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提升康养旅游产业地位。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大健康产业项目156个,投资额1420亿元,重点项目包括宜都山城水都健康城、三峡·玉龙湾大健康旅游区建设(二期)、兴山县乡村振兴试验区文旅康养示范工程、樟村坪镇高山康养产业园建设工程、秭归县罗家康养小镇、宜昌三峡国际康养城、湖北巴楚仙境文旅康养小镇、三峡芝兰谷康养度假旅游区、宜昌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湖北西塞国、圈椅淌国家公园及康养度假区建设等。(二)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1.商贸服务(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我市商贸综合体、特色街区、专业市场、重点商圈等建设升级成效显著,新国贸、万达等商圈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三峡环球港、华祥城

  市奥特莱斯开业运营,当代璟里中心、万豪国际广场等项目启动对外招商;沃尔玛、星巴克等扩大在宜布局;专业市场辐射川东、渝西、荆州等地。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1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271.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82亿元。

  (2)发展思路立足我市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区位条件、开放平台,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发展,推动商贸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消费创新引领能级,统筹好重点商圈、社区商业、专业市场、大宗商品物流园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积极构建“层次分明、市县联动、体系完善”的商业消费流通体系,将宜昌打造成为鄂西渝东区域性消费中心。(3)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10000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50个;50000平方米以上专业市场达到20个;限上商贸企业达到2100家。(4)推进路径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夜经济,以夜购、夜游、夜娱、夜市等为重点,以三峡环球港为试点打造全市夜间经济示范区,高标准建设西坝夜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夜市品牌。着力发展体验经济,积极举办旅游观赏、啤酒节等体验型活动,打造“新消费·醉宜昌”品牌。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支持时尚秀和新品发布会在宜首发新品。发展直播消费新模式,孵化一批地标性网红打卡地和网红品牌,推进直播电商产业园、直播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买手和职业达人,积极探索买手经济和体验经济。推动商圈提档升级。以城区为核心,引导商圈突出特色、提档升级、错位发展,辐射带动各县(市、区)中心城区及乡镇商业发展,打造由商业综合体、区域

  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和“15分钟”便民社区构成的现代商圈。推动商业综合体扩容升级,打造特色商业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农贸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转型提档。完善新老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和布局,形成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体系。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粮油食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十大物流中转中心。构建以行业龙头、以连锁配送为网络、以卖场零售为基础的商品流通体系。支持湖北国贸集团超市连锁有限公司、宜昌北山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雅斯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湖北东方超市连锁集团有限公司等商贸连锁企业与三峡物流园共同建设连锁配送中心,打造鄂西渝东农产品交易中心。建立多层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打造长江中上游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将邮政快递服务场所及智能投递终端纳入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范畴,打通社区公共配送“最后一公里”。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商贸服务项目67个,投资额1476亿元,重点项目包括宜昌市葛洲坝紫阳小镇、共联滨江片区、中心城区商业改造、宜都万达广场、月星国际环球港、奥体片区商业综合体、奥特莱斯商业旅游、五峰世界茶旅小镇(一期)、宜昌新城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等。2.教育(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城区3所高职、2所公办中职、2所民办中职、各县市1所公办中职的具有宜昌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依托五年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高职院校衔接。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部级区域试点获教育部验收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深入,采取“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教师师傅双导师教学”的定制式培养方式。支持高等院校加快发展,三峡大学被省人民

  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行列,荣登全国高职“教学资源50强”。

  (2)发展思路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坚持高等院校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引导宜昌高校科学定位,推动宜昌科教城建设;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培训,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将宜昌建设成为辐射“宜荆荆恩”城市群及全省的区域性教育中心。(3)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在宜就业率达到50%;基本实现教育培训信息化和现代化,形成政府引导、以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企业全面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4)推进路径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行各界之间的深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发挥各方优势,探索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模式。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利用“一带一路”等战略平台,积极引进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支持大学与国际知名高校学生交换互读,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宜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创新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统筹普职协调发展,沟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完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培养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结合区域特色,调整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专业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匹配紧密、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实训培训基地。创新教育培训行业监管。通过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准入、严格机构审批和年

  审、建立诚信黑白名单公示、明查暗访、违规通报、无证取缔等工作机制,营造教育培训机构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善培训机构监控设备,并按要求接入宜昌市政府“雪亮工程”管理平台,实施监控,并纳入审批与年检内容。制定并下发宜昌市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服务合同样本,规范服务合同、收退费、教学内容等方面。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教育项目42个,投资额218亿元,重点项目包括湖北航空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转设、湖北腾创三峡研学教育产业园、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山峰教育、湖北航空学院人才服务保障用房、当阳市一中迁建设、优德国际学校、湖北东方阳光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宜昌市夷陵区三峡研学培训中心建设、远安县泽辉实验学校建设等。3.房地产(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房住不炒”总体定位,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编制出台《宜昌市城区住房发展规划(2018-2035年)》,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出台《关于加强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建设和物业公司服务管理的决定》《宜昌市物业管理办法》等,推动物业服务市场秩序向法治化、制度化深度演进,中心城区住宅小区社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业委会覆盖率分别达到52%、69%;出台《宜昌市智慧城建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开发完成智慧城建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2)发展思路紧抓机遇,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通过延伸房地产服务业产业链、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化水平建设等举措,推动房地产市场由数量驱动向品质驱动转变,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推动宜昌建立宜居乐居的现代化精品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市域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中心城区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达30%,市域发展装配式建筑590万平方米;形成以地产开发为主导、物业管理及其他社区和居民服务为辅助的产业体系;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日益完善。(4)推进路径维护住房市场供需平衡。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房,提高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创新新建商品房住宅销售制度,建立完善的住房供给体系,合理制定商品房建设发展目标。积极支持自主性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合理引导投资性住房交易,着力激活有效市场需求。提升住宅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市级政策指导、区县属地管理、街道社区日常监管、部门联合监管”的管理体制,积极布置落实开展物业服务行业信用监管,持续推动业主大会成立,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物业服务企业优胜劣汰;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增强社区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能力,提高住宅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壮大房地产新业态。依托全市丰富资源,结合人们对健康、养生的旺盛需求,在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等地打造康养旅游、休闲避暑地产,推动康养小镇、高端养老机构建设。积极引进集团企业研发中心、研发企业、创意企业,搭建适合科技型企业和个人创业的平台空间,大力发展科技创意地产。(三)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壮大。1.大数据产业(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市5G通信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建设全面铺开,三峡大数据基地三峡大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成运营,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开园运

  营,创新推出的小微企业网上认定、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应用均为国内首创。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库企业达到36家,实现营业务收入43.1亿元。

  (2)发展思路发挥我市电能、区位等综合优势,紧紧围绕“城市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集聚大数据企业,开放数据融合应用,加速赋能传统产业,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发展应用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企业信息化、智能终端App等软件产业,加快壮大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内容、物联网,推动建设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枢纽节点。(3)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20%;建成宜昌城市大脑,实现全市域“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打造智慧城市新标杆。(4)推进路径完善大数据支持体系。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光纤网络、通信机房、管道、铁塔、基站等基础设施的布局。扩容三峡云平台,逐步提升现有计算能力与存储能力,实现存储、计算、容灾备份、服务支撑、安全保障等基础资源的集约共享。制定市级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探索与全省数据中心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体系建设,加强数据中心互联互通。构建应用数字生态系统。促进政务数据应用创新,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民生直达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升级智慧城市专网,促进智慧城市专网与政务外网、业务专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加快部门业务专网分级分类向电子政务内网、智慧城市专网迁移整合。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整

  合,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加快本市环境保护、健康医疗、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数据库建设,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着力研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兴领域关键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动软件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发展行业解决方案和集成应用平台,加快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

  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加快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智慧城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智慧康养产业园、三峡大数据中心、紫阳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三园两中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以西陵软件园为代表的软件园区建设,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依托我市健康医疗、现代物流、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基础,深化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聚焦行业发展核心环节和产业全链条,开展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挖掘等应用服务业业务,助推本地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提升软件设计、开发、集成和技术服务能力,组织本地科研院所、高校、电信运营商、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与制造业对接,通过应用推动发展。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搭建工控安全监测平台、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工控安全试点示范应用,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安全检测、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利用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在风险预警、运行维护、诊断评估、标准认证等方面的服务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支撑。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产业项目50个,投资额443亿元,重点项目包括东软智慧产业园、5G通信(配套)设施及行业应用建设、三峡大数据基地-葛洲坝(紫阳)数据大中心及三峡大数据中心、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宜昌市“城市大脑”建设、宜昌市“公安大数据”、智慧园区和应急指挥中心、三峡大数据基地二

  期、宜都化工园智慧园区综合服务区、九里工业园工业物联网等。2.商务服务业(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1家,每年8-10家企业获评

  湖北省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律师事务所70家,年收入过千万的律所10家,引进盈科、赢沧、大成等全国著名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行业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二,服务客户资金总规模达到7635亿元,行业业务收入达到8727万元,其中,宜昌三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湖北华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营收过千万。

  (2)发展思路坚持“专、精、特、优”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法律、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广告咨询等商务服务,加快构建功能完善、自律诚信的商务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商务服务业品牌;加快推进商务服务与金融、商贸等相关服务业态融合发展,集聚和培育一批行业领先、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地区总部、功能性总部,打造高端商务服务业集聚区。(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达到100家,人力资源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从业人数达到4000人;律师人数达到1200人,业务收入突破4亿元。(4)推进路径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机构在宜昌设立总部,鼓励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特色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升级,融合“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打造智慧型人力资源云服务平台,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

  队伍。优化法律服务行业资源配置。加快发展以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和调解仲裁服务

  为主的法律服务,鼓励法律服务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强化律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年龄结构、区域结构,化解五峰自治县、兴山县等周边县市律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加强律师行业管理模式创新,打造一批骨干型律师事务所,强化服务品牌意识。

  强化商务咨询服务建设。推动发展会计、审计、税务、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和其他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支持发展工程咨询、管理咨询、品牌策划等以提供智力服务为基础的商务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规范发展社会商务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商务服务机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引导商务服务机构合法化、诚信化服务。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商务服务业项目37个,投资额210亿元,重点项目包括临空片区商业中心、三峡总部基地、三峡企业总部基地南区、城西生态片区(一期)PPP、兴发集团宜昌总部、湖北宜昌现代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十六化建总部大楼、宜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西南(五峰)茶旅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宜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等。3.科技服务(1)发展现状“十三五”末,我市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第53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2家、省级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11家、省级企业创新平台87家。2020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60.1亿元,全省排名第二位,实现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值45.7亿元。

  (2)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各类研发、孵化服务平台为载体,以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为动力,整合科技服务资源,聚焦科技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服务品牌。加快构建服务机构健全、产业链条完整、组织形式新颖、投入渠道多元、区域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经济融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使宜昌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3)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市当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00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0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数量达到80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6家;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4)推进路径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加速基础平台建设,支持三峡大学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围绕特色专业及我市重点培育产业领域,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宜昌科教城,汇聚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高等教育资源落户宜昌。推动资源集成共享,提升宜昌生物技术、仿制药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等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管理水平和运行绩效,拓展服务领域,拓宽服务范围。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实现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升级、规模升级和服务升级。充分发挥“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等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推动龙头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深入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建立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培育后备

  库。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延伸性好的雏鹰和瞪羚企业。

  提高创新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不断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立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发挥中心链接中部科技成果在宜转移转化的枢纽功能。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建设。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县市区、各类产业园区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科技服务项目33个,投资额355亿元,重点项目包括宜昌山城水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关键设备及集成技术研发、中船重工第七一〇研究所深海智能装备产业园和总部研发基地、当阳绿色建材产业园、中电宜昌产业园、西陵智能制造产业园、智慧谷创业园、泽惠丰油莎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油莎豆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建设、宜昌人福国际药物研究中心、宜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宜昌东阳光药研发有限公司东阳光第二研究院等。4.金融服务业(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我市基本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各业并举,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层次适度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全市金融机构规模达到191家。2020年末,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9.9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389.9亿元,贷款余额4002.4亿元;保费收入130.8亿元;上市公司12家。(2)发展思路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持续深化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对外开放,突破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重点推进“五大高地”(金融机构

  集聚高地、企业金融服务高地、金融生态环境高地、金融创新高地、金融资源交易高地)建设,将宜昌打造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超过35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全市存款余额突破6500亿元,年均增长12%;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0%;保费收入突破200亿元;上市企业达到25家以上。(4)推进路径实施金融服务三农工程。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服务三农本领,鼓励和支持适合“三农”需求特点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等多元涉农金融机构规范发展。综合运用政策扶持,积极争取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综合采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服务“三农”发展。鼓励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新主体、新要素、新业态,创新抵押担保、授信方式,试点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推进金融信用城市建设。推进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应用区块链技术升级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加大政务数据的归集运用,丰富拓展平台功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健全金融诚信工作机制,推动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强化失信惩戒措施,努力构建起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行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法治教育,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金融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金融意识。推进信用贷款计划,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完善金融产业发展体系。支持宜昌本土银行机构通过创新发展,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并择机上市,扩大管理及业务辐射区域,提升发展银行金融。推动保险

  机构在我市集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各类资本在我市发起或参股设立法人保险机构,支持设立具有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保险机构。提高宜昌对新金融机构、新金融业态的吸引力,扩大发展信托、证券、期货等非银金融组织在宜集聚发展,重点支持互联网金融、汽车金融、消费金融、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农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兴金融。健全金融中介服务,引进和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规范发展证券、期货等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和金融资讯信息服务机构。设立民营及小微企业票据贴现中心。整合担保资源,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加快金融区域中心建设。通过实施金融招商集聚、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平台建设、企业上市挂牌以及普惠金融发展五大行动计划,进一步壮大我市金融产业。支持我市金融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金融中心,建立宜昌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内金融工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交流合作,探索设立金融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金融信贷市场一体化、票据市场一体化、金融信息服务一体化和要素配置市场一体化。大力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宜昌设立营业网点,争取设立区域总部、业务总部、功能总部,以及区域性业务中心、客服中心、研发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灾难备份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机构。

  (四)实现新兴服务业创新突破。1.文化创意(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宜昌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拥有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家;全市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1项,2件作品斩获全国群星奖,3台剧目入选“湖北优秀剧目北京行”,组

  建形成了4915支业余文艺团队。(2)发展思路以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强市为契机,培育一批世界知名

  文化团体和创意人才,推出一批有深远影响力的文艺原创精品,形成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宜昌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建成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文化辐射力广的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全面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打造数字创意主阵地,形成文化创新策源地。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350亿,占GDP比重达到5.2%,新建10个宜昌市名家工作室、5家新文艺群体工作坊。(4)推进路径加强文化原创能力建设。培育和塑造一批宜昌原创IP,充分运用动漫游戏、文化表演、网络视频、网络文学、时尚音乐、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形态,推动原创IP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文化创意引领,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原创影视、音乐、动漫、游戏产品开发,支持具有中国风格、三峡元素、宜昌品质文创产品占领旅游纪念品市场。鼓励文化企业、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强内容原创和产品研发,推动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动漫、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培育文化艺术龙头企业。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文化内核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培育一批高速成长的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壮大一批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传播企业、数字文化支撑技术研

  发企业,数字文化装备制造企业、数字文化平台企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支持三峡广告创意产业园、江南创意产业园、三峡

  白马营艺术区、715创意园、西陵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宜昌太平鸟时尚创意园、清华科技园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提升供给能力,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园区由要素集聚向创新平台转变,支持发展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平台、互联网创业和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建设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文化双创服务平台。

  优化发展政策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落实科技税收优惠,引导文化高科技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业投资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完善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撬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文化企业力度。推进艺术品交易市场建设,健全艺术品交易信用体系,进一步规范艺术品中介服务。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文化创意项目48个,投资额455亿元,重点项目包括西坝文创休闲岛、宜昌音乐小镇、织布街、宜昌·长江三峡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屈原文化产业园、关公文化小镇、江南滨江不夜城、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织布街历史文化创意街区、猇亭区织布街历史文化街区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等。2.电竞产业(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我市举办“电竞星城·征坝宜昌——首届宜昌市电子竞技大赛暨英雄联盟挑战赛”等20余场电竞赛事活动,登记注册宜昌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组织“宜昌首届电子竞技项目国家二级裁判员暨二级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共培训51名国家二级裁判员及社会体育指导员。(2)发展思路

  以建设“宜昌智慧电竞”为目标,以带动“电竞+旅游”为使命,将电竞赛事与城市融合发展,助推我市数字文体产业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打造“电竞星城”城市新名片。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8%,招引3项以上国际性赛事落户宜昌,全市电竞产业总规模总量持续增加,形成以国际职业赛事、先锋性电竞泛娱乐产业、国家领先电竞城市事业为支撑的电竞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兼具泛娱乐电竞及国际职业电竞的国家级电竞中心。(4)推进路径打造电竞赛事体系。引进世界顶级电竞赛事与培育自主IP赛事相结合,融入荆楚文化、水电之都等元素,举办主题化、品牌化电竞系列赛事。营造电竞赛事氛围,鼓励高校成立电竞社团、打造电竞校际联赛,以邀请赛、公开赛、对抗赛等形式广泛举办赛事,推动电竞文化与体育精神交流融合。加强电竞人才培养。开设电竞专业,培养电竞编导、电竞演艺与主持、电竞赛事策划与执行等专业;加强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对赛事解说、组织运营转播制作、电竞裁判、经纪管理等专业技能和行业规范培训。优化电竞发展环境。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牵头制定全国电子竞技运动员标准,在宜设立全国电子竞技标准委员会;建设电子竞技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对“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及赛事规范管理;加强市场监管与娱乐引导,推动电竞产业健康发展。3.节能环保(1)发展思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加快建立健全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培育发展节能环保

  服务综合运营商,鼓励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托管治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发展节能诊断、方案设计、节能系统建设运行等“一站式”服务。加强与三峡集团合作,积极推进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减污降碳类研发,积极建设三峡生态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园。

  (2)发展目标到2025年,节能环保机构持续增加,环保服务业总产值规模持续壮大,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别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搭建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清洁生产服务平台、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市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占比不低于80%。(3)推进路径创新节能环保服务模式。积极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建立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加强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管理等全面服务能力的建设和提升,推动从简单技术改造向一条龙节能管理和综合利用改变。培养一批龙头示范企业。鼓励建、产、学、研结合,引导市场需求,加快发展发展节能评估、节能产品认证等中介服务,加快环保服务业的产业化步伐,鼓励优秀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向环保综合服务业态转型,开展技能环保服务,引进并培育一批环保龙头示范企业。鼓励节能环保服务业公司联合重组,做大品牌、拓展服务。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一批大综合性环保服务企业。培养环保服务专业人才。加强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引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技能环保领域高校来宜创业、就业,积极提供孵化用地、资金等方面政策支持,积极开展节能环保领域专

  业人才和专业认证培训,加快本地专业型人才培养。(4)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节能环保项目45个,投资额490亿元,重点项目包括长阳清

  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当阳市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黄柏河流域(远安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PPP、宜昌市新能源充电桩、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长江干流宜昌段治理工程、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两山”理论宜昌实践基地、沮漳河流域(远安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PPP、兴发园区节能技改、兴山县垃圾分类及处理等。

  4.服务外包(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外包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形成金宝乐器、一致魔芋、长机科技、天美国际等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龙头企业及宜昌高新区科创中心、西陵区高新产业孵化园等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截至2020年,全市注册登记服务外包企业501家,累计获得国际资质认证企业共90家,获得十三项国际资质认证达112个,从业人员达6.2万人,全市服务外包合同额为6.2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为5.7亿美元。我市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被商务部纳入中国服务外包申请城市。(2)发展思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新技术,以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以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目标,以宜昌自贸片区为核心,大力承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研发等服务外包业务,加快建设公共平台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服务外包载体,形成以示范区为主体、专业园区为支撑,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构建集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产业体系。(3)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实现服务外包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达到1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50亿元;建成中部一流综合保税区。

  (4)推进路径加强产业载体建设。组织开展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认定,争创一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重点打造以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三峡云计算孵化器、西陵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外包产业聚集区,以宜昌生物医药孵化器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产业聚集区,以宜昌跨境电商产业园、夷陵电商产业城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以物联传感孵化器、微特智慧谷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外包产业聚集区,以715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外包产业聚集区。加强宜昌综保区建设,完善并拓展产业配套区域,充分发挥综保区作为开放平台和对外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宜昌企业抱团出海,支持葛洲坝、中核二二、安琪集团等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规划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区。加大市场主体培育。突出我市产业特色,重点支持工程设计服务、大数据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维修维护服务等领域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文化创意服务、云计算服务等领域市场主体培育。支持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单独设立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性企业,推动本地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壮大。拓宽国内外招商渠道,加大“宜昌服务”推介力度,开展专业化招商,吸引服务外包企业在我市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商产业园平台扩大进出口贸易,鼓励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海外市场布局,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企业及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企业。创新企业外贸服务。以“服务”创亮点,打造外贸企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行政审批等相关部门设立企业外贸服务窗口,安排专业人员

  提供相关政策咨询与服务,针对部分特殊需求企业,积极拓展网上专项服务平台。设立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引进并自主培育口碑好、实力强、信誉优、效率高的外贸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咨询、退税、收汇等综合服务。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公共海外仓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服务商、产业基地和境外服务网点。加快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展,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工作机制。

  拓展服务外包市场。积极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参加“上交会”“服贸会”“数交会”“文博会”等国内外各类专业展会,开展宣传推介,建立国内外接包网络。充分发挥中省在宜企业的工程技术优势,实现服务外包企业与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强强联合,支持企业通过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多种方式开拓国际服务外包市场。鼓励支持生物医药研发、工程设计、保税维修等企业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业务,加快发展离岸服务外包。

  5.电子商务(1)发展现状“十三五”末,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2220亿元,电商市场主体突破8000家,位居于全省第二位;基本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电商物流服务网络;拥有1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个国家电商示范企业,3个省级电商示范基地,5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6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1个全国淘宝村百强县,6个淘宝镇,22个淘宝村,淘宝镇村总数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位;宜昌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宜昌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上线;培育了“枝滋有味”“远来珍好”“清江味道”“五峰印象”等特色网货品牌。(2)发展思路紧密结合电子商务发展新趋势,坚持“农村电商”与“跨境电商”两辆马车并

  驾齐驱的发展思路,推进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造乡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将农村电商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依托宜昌综合保税区、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宜昌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建设中国(宜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500亿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2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50亿元。(4)重要举措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快递物流企业落户我市。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模式超前、资源整合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形成一批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骨干企业。开展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认定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建设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以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为抓手,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商平台和产业聚集区,激发电商消费新潜力。围绕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布局,创新运营模式,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园区。支持电商园区和邮政、快递物流园区协调建设,鼓励传统物流园区适应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发展需求转型升级,提升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等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创建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优化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布局和物流配送网点,加快电商快递物流园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快递进村”,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产业体系。构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发展电子支付创新应用。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面向工业、农业、旅游、跨境等领域,支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品牌化发展,提供集信息发布、商

  务代理、在线交易、网络支付、融资担保和技术支持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电子商务项目10个,投资额152亿元,重点项目包括宜昌跨

  境贸易小镇、当阳市玉阳创新产业园、三峡农旅电商物流商贸城、宜昌电商物流中心、辰颐物语华中秭归电子商务产业园、晓曦红名优特果蔬配送中心、远安县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宜昌花园里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等。

  (五)推进特色服务业打造品牌。1.检验检测(1)发展现状“十三五”末,全市共有检验检测机构138家,其中,8家机构获得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规上企业13家,从业人员1160人,营收10.5亿元;建成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湖北省燃气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省红茶质检中心等四个省级质检中心。我市第一家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已于2021年4月验收挂牌。(2)发展思路加快检验检测相关平台和园区建设,鼓励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行业申请筹建一批高水平国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不断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结合宜昌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重点围绕水电工程及水电设施设备,道路桥梁、高速公路,民用建筑、建材、房屋安全鉴定,系列磷产品,水体、土壤、大气、环境评估、节能环保,生命医学、公共卫生、医用防护物资,地理信息、地质勘探检测,机动车、电气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农产品等10个领域开展检验监测服务。(3)发展目标到2025年,宜昌市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增加至2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增加

  至5个,检验检测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检验检测机构达到150家;初步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建成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

  (4)推进路径打造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紧紧依靠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三峡大学、710等单位,明确以宜昌西陵区为建设主体,高新区联动,建设三峡检验检测产业园,实行一园多点。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提升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集成服务能力,搭建产业共建平台,力争将三峡检验检测产业园纳入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完善检验检测服务产业链。以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为载体,着力打造“宜荆荆恩”区域性“四最”平台,即“门类最齐、覆盖最广、技术最强、服务最优”。以三峡检验检测产业园为支撑,开展面向设计开发、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检验、分析测试、计量校准、标准信息、认证认可等综合性服务,推动检验检测产业链上中下游垂直整合与横向集聚。加快检验检测市场化进程。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进入检验检测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剥离内部实验室,申请相关资质,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检验检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外资更多投向检验检测高新技术领域,进一步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营造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机构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加快组建宜昌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交流机制,加强对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普及检验检测认证知识,提高检验检测与认证人员和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技术学术活动、交流合作等工作,推动企业在品牌、技术、资质、市场

  等方面强强联合,促进检验检测上下游产业集聚。(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检验检测项目5个,投资额17亿元,重点项目包括三峡检验

  检测产业园、宜昌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枝江市疾病预防控制和检验检测中心、湖北省特检院宜昌分院特种设备检验中心、湖北楚邦工程检测中心等。

  2.商务会展(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我市成立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意见》《宜昌市关于支持会展经济发展的扶持办法(试行)》,举办健康中国与促进三峡康养产业发展座谈会、中国厨师节、仿制药论坛、茶叶柑橘国际采购商大会、“惠购宜昌”汽车消费展、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年会等系列重要会展活动。(2)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国际化”为导向,紧紧围绕我市工业主导产业、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进品牌会展项目和会展机构,推进会展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将宜昌打造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会展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会议目的地城市。(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5-8万平方米,年会展数量达到100个以上,引进省级以上专业会展4-5个,培育引进专业会展机构8-10家,形成3个以上省内外知名、行业领先的展会项目,会展直接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拉动相关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4)推进路径打造商务会展品牌。支持打造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品牌会展,对照绿

  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现代特色农业等产业,分类做到“每个行业都有适宜的品牌专业会展”。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加速品牌化进程,促进会展机构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业组织、行业协会、会展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加大招引力度。精心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等特色节庆会展,打响区域性会展品牌。

  完善会展服务产业链。提高会展服务企业对展前、展中、展后三大环节专业服务能力和产业链协调能力。鼓励和支持形成以宜昌三峡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国际博览中心等场馆为中心的会展产业园区,招引和培育会展设计、广告宣传等专业会展服务企业,提高承办大型专业会展的能力。提升会展管理人才和配套服务专项人才的专业素质,针对市场需求,培养精通英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会展人才,搭建中外客商的有效沟通平台。

  培育会展服务新业态。积极打造线上展会平台,促进线上线下办展融合发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展会数字化转型,举办“云展会”“云对接”“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推动绿色办展,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实现设计简约化、构件模块化、材料低碳化。加强跨界融合发展,加大“宜荆荆恩”城市群会展合作,推动会展与旅游、健康、金融、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等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业态,形成特色会展服务模式。

  (5)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商务会展项目9个,投资额183亿元,重点项目包括宜都市市民活动中心、三峡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商务区及配套设施建设、航空博览小镇、东都国际星级酒店、国投航空大酒店、丹阳国际大酒店工程改造等。3.家政服务(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宜昌入选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重点推进城

  市;出台《宜昌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工作方案(2020-2022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公布首批领跑企业、领跑社区、领跑学校名单;“三峡家政”信用平台上线运行,为家政行业建立了信用“红黑榜”;举办首届家庭服务生活节,开展家政服务技能大赛和家政服务企业星级评定。目前,全市共有具备家政服务项目资质的各类机构320余户,从业人员25000余人。

  (2)发展思路以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为导向,优化家政服务供给结构,加快构建与“宜居宜旅宜业宜学”相适应的家政服务体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进家政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将宜昌建成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3)发展目标到2025年,家政服务业规模持续增长,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以知名度高、信誉好家政服务业企业为骨干、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多层次社会化家政服务体系;培育市级家政服务示范企业25家,打造市级家政示范社区10个。(4)推进路径培育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引领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打造家政服务业知名品牌;鼓励家政服务业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开展社区家政服务,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支持家政企业利用闲置厂房、社区用房等建设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共享职业院校,社区教室等培训资源;支持家政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将家政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打造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促进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家政服务业与养老、托幼、物业、快递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家政电商等新业态。支持建设涵盖培训实训、托幼、养老、家

  政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家政服务产品配送等功能的家政服务集聚区,推动家政产、学、研、服务有机融合。鼓励家政企业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承接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整合家政信息平台资源,提升家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打造宜昌特色“智慧家政”新模式。

  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支持我市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支持职业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支持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家政服务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鼓励家政示范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力争形成政府引导、高校培养、企业融入的家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宜昌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领地位,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服务业办统筹、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服务业推进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工作考评奖励制度、联络员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信息交流制度、通报分析制度、业务培训制度,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拓展政策支持深度,积极向上争取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统筹全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全市服务业奖励补贴办法,加大对市场主体、重点项目、示范引领工程的支持力度。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一批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创新用地供给方式,适应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点。对列入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服务业水、电、气价格政策,定期开展服务业涉企收费专项治理,降低服务业企业运营成本。(二)加大主体培育,激发市场活力。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围绕企业、项目、品牌、人才、园区等服务业发展要

  素,推进全市服务业龙头企业扶持、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品牌培育、领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园区建设等工作,形成一批创新活力强、服务能力强、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梯队,构建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等多元市场主体百花齐放的格局。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引导服务业总部在我市聚集,并向高端化、平台化迈进,促进在本地入驻的企业总部导入信息、技术、人才、资金流,释放乘数效应,带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完善鼓励企业进规、进限、进高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个转企、小进规、规改股、股上市”的积极性,确保每年进规、进限企业各100家以上。

  (三)强化项目支撑,夯实发展基础。建立年度服务业谋划项目、招商项目和重点项目推进三个清单,坚持谋划项目抓前期,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打造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链条。加强项目谋划力度,积极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最新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投资方向,聚焦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谋划、分级建库,谋划一批对疫后生产生活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对服务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不断提高服务业项目在全市重点项目库和“三新”项目库占比。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综合运用校友招商、老乡招商、资本招商、第三方招商等方式,千方百计大招商、招大商,争取引进更多龙头和高成长服务业企业。强化项目建设力度,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周排查、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高强度推动投资和项目建设。开展“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推进”活动,推动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打造项目签约落地、竣工投产“流水线”。(四)加强监测分析,确保目标实现。优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符合服务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统计制度,加强和规范行业主管部门的统计工作。探索和研究新兴服务业领域统计方法,实现服务业统计全社会、全行业覆盖,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反映服务业

  发展现状。强化统计数据共享力度,对各行业、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预警、预测和分析,及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强化对市直部门及县市区双线考核,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和工作指标的年度评估考核工作,加大对发展目标和政策落实情况的考评督查力度,以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激励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

  附件:宜昌市“十四五”期间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清单

  

  

篇八: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三优化布局提高园区产业聚集水平围绕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铝精深加工通用航空大健康产业发展深化细化规划布局依托建筑产业基地数字化智能工厂围绕高端医疗智慧健康养生配套三大产业主题的大健康特色小镇项目以及即将进驻的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突出龙头企业发展和优势集群培育积极引进实力雄厚支撑作用强产业链长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入驻开发区加快打造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大健康产业集群带劢开发区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聚集水平

  “十四五”专项规划基本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期。根据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现结合我开发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基本思路:一、总体发展目标

  按照“集聚、升级、引领”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装配式建筑、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大健康产业”五大产业定位,引进能形成产业集聚、产出效益好的大项目,打造中高端项目产业链,做大工业规模,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同时坚持高起点谋划,加快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力争在区域空间重构、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使之成为集聚城市现代产业的新空间、承载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区域,打造现代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形成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通过启动工业倍增计划,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高质量推进工业实现新突破,同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打造一流招商营商环境,使开发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开发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到2025年,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百亿园区”;到2035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二、主要措施

  (一)全面启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市政路网,促进片区经济发展,为项目落地开工提供保障。完善园区

  道路、供水、排污、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快园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工业园区基本形成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承载能力。依托民族大道经济带发展契机,抓牢辐射带动机遇的效应,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开展并滚动编制近期、远期建设项目计划,明确实施总体计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吸引社会与民间资本和资金;优化用地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创新用地保障机制,提高土地使用率;将开发区安置点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拆迁安置户在优美新村中居住,让被拆迁户有幸福感,有力于推进开发区征地拆迁工作;加强与发改局、住建局、行政审批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项目建设相关手续予以简化,提高项目手续办理时效;成立项目管理组,负责项目协调、联络、监测、跟踪指导等工作,及时解决项目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项目保质快建。

  (二)发挥优势,全面发力精准招商依托城区首善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工业项目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外出招商力度,加强以产业规划为指导的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围绕高新、集群、链条,突出装配式建筑、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并储备一批成长性好、建设时间短的智能制造项目。同时利用微信、微博、微网站平台,定期发布招商动态、招商政策以及载体信息,建设招商引资信息化体系,打造招商

  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深入挖掘盘活开发区内可利用的土地和物业资源,特别是利用农村三产用地、安置地、开发区零星的存量土地和房产,引进一些占地不大、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企业实体,作为开发区经济的有益补充和新生力量。

  (三)优化布局,提高园区产业聚集水平围绕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铝精深加工、通用航空、大健康产业发展,深化细化规划布局,依托建筑产业基地、数字化智能工厂、围绕高端医疗、智慧健康、养生配套三大产业主题的大健康特色小镇项目以及即将进驻的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突出龙头企业发展和优势集群培育,积极引进实力雄厚、支撑作用强、产业链长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入驻开发区,加快打造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大健康产业集群,带动开发区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聚集水平。

  (四)创新模式,实施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工业园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工业园区依法规范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优先创新深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职能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严控债务风险。以深入推进园区管理干部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能进能出、竞争择优、激励有效、监督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办法。近期建立完善园区的“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的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中远期规划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推进园区管理机构向专业运营公司转型,实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五)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积极贯彻落实《关于着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意见》,按照推出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五十五条措施,深入走访、服务企业,不断加强和企业的紧密联系,主动了解企业困难,做到亲企助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其创造条件,深挖内部潜能,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进而促进辖区经济整体加速发展,全面提升开发区整体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切实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力保障各项经济指标平稳运行。

  (六)引进人才,引领开发区向高质量发展立足开发区发展需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以开发区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区管理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协调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技术工人培训,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等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篇九: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2021民政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范文

  2021民政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一、“十三五”完成情况2(一)行政村规模调整情况。2(二)养老产业发展情况。2二、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6(一)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工作6(二)持续完善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7(三)持续强化城乡社区治理工作72021民政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一、“十三五”完成情况(一)行政村规模调整情况。2021年1月,撤销XXX镇、XXX乡,设立新的XXX镇;撤销XXX镇、XXX乡,

  增设XXX、XXX、XXX、XXX街道。2021年3月,撤村xxx成立XXX社区、xxx社区,新建XX社区。2021年5月,XX镇行政村合并,撤销XX村、XX村、XX村,组建新的XX村;撤销XX村、XXX村、XXX村,组建新的XX村;撤销XX村、XX村,组建新的XX村;撤销XX居委会。

  目前,XXX街道XXX村和XX村正在进行撤村建居,已通过常委会议,等待批复。下一步,XXX县将调整XXX街道、XXX街道、XXX镇行政区划,将XXX街道XXX村及XXX村、XXX街道XXX村和XX镇XX村及联合村划出,组建XXX街道。调整XXX街道、XXX镇行政区划,将XXX街道XX村划归XXX镇管辖。

  (二)养老产业发展情况。XXX县户籍人口XX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XX万人,占总人口的25.92%;目前全县运营养老机构XX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X家,民办养老机构X家,共有床位XXXX张,其中护理型床位XXXX张。全县共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XXX个,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1、夯实基层基础,健全养老服务工作机制。我县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XXX县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及资金管理办法》《XXX县健康养老产业“十三五”规划》《XXX县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方案》《XXX县镇(街道)福利中心公建民营改革方案》等政策文件。从体制、机制入手,破解养老服务与管理瓶颈,着力保障日益增长的多元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镇(街

  1

  道)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三级网络体系。2、深化改革,完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着力推进“公建民营”。以“公

  建民营”为突破口,从“公益性+社会性”有效融合上下功夫,在全省首创“整体打包”模式,全县XX家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撤并为X家并进行改造提升,采取公开招投标,引进专业社会力量负责实施升级改造和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由县财政及上海海阳养老公司1:1共同出资改造,总投入超过XXXX万元,形成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管办分离”的良性局面。二是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有效融合医疗和养老两种资源,不断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xxxx中心设置床位XXX张,目前已升格为护理院。XXX县社会福利院、XXX老年乐园等养老机构均内设医务室开展医疗服务。XXX县人民医院成立XXX医养中心,设置养老床位XX张。同时,物联网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在县社会福利院上线,XX台具有感知能力的记忆枕可对老人活动状态、生理指标和心冲击图等进行实施监测。三是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由消防、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参与的安全检查工作小组,按季度开展养老机构安全检查。目前全县养老机构均已安装消防喷淋系统,大大提升了养老机构预防紧急突发火灾的能力。

  3、延伸服务网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一是提升照料中心专业化运营水平。2021年8月出台《XXX县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委托社会组织运营方案》文件,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管理。截至目前,结合幸福邻里中心建设,已有102家照料中心委托社会组织运营。今年将细化方案,实现全县照料中心100%委托社会组织运营。二是发挥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努力推进区域性综合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我县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去年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共4家(XXX2家、XXX1家、XXX1家),今年计划再建设8家(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各一家),建成后将覆盖10个镇(街道),分别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覆盖面达83%。目前XXX、XXX、XXX、XXX、XXX、XXX已完成,XXX、XXX正在装修,预计11月底完成。三是优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依托XXXXX热线,由加盟商和助老员上门为全县XX个社区、X个居委会、XXX个行政村的XXXX多名“五类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4、完善救助体系,保障老年群体基本权益。一是拓展养老服务补贴覆盖面。

  2

  2021年将养老服务补贴从XXX、XXX、XXX三大镇扩面至本县户籍中低收入的失能、失智等生活不能自理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城乡“五类老人”,实现了城乡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全覆盖。目前,享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老人约XXXX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7.2%。二是实施“XX爱心工程”。自2021年被确定为“金色爱心工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XXX省试点县以来,我县连续八年由政府统筹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投保,从根本上实现了老年人意外伤害“零支付、大回报”。三是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21年,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三服务”活动,将《XXX省老年优待证》制作权限委托下放至各镇(街道),添置老年证制作机器XX台,实现老年人不出乡镇,在“家门口”就可以申请并领取证件。

  5.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严重缺失,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x万人,人口老龄化率全市最高。现有养老机构个,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综合养老床位数不高。另外,金城养老服务中心现有xxx张床位面临棚改拆迁,千名老年人床位数指标缺口短期内难以弥补。

  二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不高。按照市政府要求,到2021年每个社区都要建成一个xxx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我区尚有xx个社区站点用房没有落实。

  三是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能力不强。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机构管理和护理专业化水平低,缺少规模化、品牌化的民办养老。

  四是养老工作体制不完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落后。区民政局仅有一名工作人员从事养老工作,乡、街道、社区民政干部绝大部分身兼多职。既承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又负责养老服务监管,任务艰巨。

  五是深化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制度变化带来的监管难题。2021年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取消,在新的备案管理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基层民政部门在行业监管上很难到位。

  二、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一)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一是持续推进低保领域专项治理,打造“阳光低保”。充分发挥城乡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职能作用,加大乡街自查及区级互查力度,确保纳入低保的家庭准确无误。同时强化低保工作人员的管理,利用案例及时警示教育行业工作人员。二是进一步做好特困供养

  3

  工作。及时足额发放供养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福彩公益金,进一步完善敬老院基础设施,提高敬老院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及时进行救助,切实发挥“救急难”资金的效益。

  (二)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依托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其他项目资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提升改造,增加床位数。新建迎江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为中型居住区级康疗养老中心、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含养老公寓、接待服务业中心、介护中心和康疗中心。二是搭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全力打造养老“十分钟服务圈”,提升养老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培育养老服务知名品牌。招标引入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管理运营能力的外域养老服务主体,通过发挥品牌示范作用带动全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四是与公安、应急管理(消防)、卫健委、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保障公平准入,合力公正监管,对违规、劣质的机构要坚决逐出市场,确保老年人养老安全和养老市场健康发展。

  (三)持续强化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让群众真正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二是在全区范围内提升提炼工作基础较好的社区,通过硬件提升、能力建设等打造精品社区。三是深入探索大社区治理新模式,做好龙狮桥乡、滨江街道“中心+社区”试点建设。四是继续做好新河路街道省级“三社联动”试点工作,加大“三社”之间融合,更好发挥社会组织、转业社工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4

  

  

篇十: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县规划编制中心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重点(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县规划编制中心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重点

  “十三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规划编制中心明确工作责任,统一思想,顺利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的各项工作安排,全县城乡规划编制特别是镇、村规划编制步入快车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圆满结束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落实规划编制任务以推进规划全覆盖为重点,按照省市县提出的城乡规划目标,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项落实各项规划编制。1、完成城乡总体规划修编。一是为切实发挥城乡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进一步加强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结合xx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2015年启动《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修编开始,先后通过专家评审、市规划委员会、省规划委员会,最终于2019年6月份,省政府批复了《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目前,根据省办公厅《关于暂停实施〈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等8个城市总体规划的函》(鲁政办字〔2019〕135号)文件要求,暂停实施《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将现有规划成果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二是全面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十三五”以来,全面完成了新一轮8镇1乡、云蒙湖生态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城镇各项发展提供规划蓝图,为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有了质的突破。编制了《xx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北新区改造开发规划》、《汶河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

  2

  36平方公里,实现了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为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规划管理依据。

  3、镇、村规划短板补齐。编制完成《xx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xx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和《垛庄镇西南片区村庄规划(2015-2025年)》,为村庄规划及建设提供了依据;编制完成11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村庄规划;完成第四批13个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报批,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一事一议项目等村庄规划编制总量逐年增加,编制完成累计约全县48个村庄规划,为进一步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更好地服务和方便群众提供了有力地支撑。

  4、重点功能片区和产业规划亮点突出。一是编制完成《城湖一体战略发展规划》、《“四带一廊”滨河景观塑造及汶河两岸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孟良崮生态科技产业园区提升规划》和《沂蒙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园规划》,并报县政府批复实施,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二是加快片区规划、和棚户区改造规划,提前介入,指导交警安泰驾校片区、党校片区、物价局片区、明珠片区、xx片区、烟草片区和肉联厂片区等7个片区的棚户区改造规划编制,从用地功能布局、开发强度、建筑风格等方面详细论证,为开发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5、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委托xx农研沟域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编制完成《xx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xx县长寿经济发展规划》,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科学依据。同时,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要求,按照精细化、乡土化,落地性强的原则,选取了浙江、上海及省内各有特色的5家规划团队编制29个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村村庄规划。通过多次召开不

  3

  同层次的座谈论证会,充分征求了相关县领导、县直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及部分村民代表的意见,方案现已全部提交规划成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先进示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完成xx县城区地形图测绘。为加强城市管理,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招标对城区55平方公里按1:1000比例进行测绘,城郊12平方公里按1:2000进行测绘,并于2017年提交项目成果。

  7、全面推进县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协助县供电部门,编制了《xx县电力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协助铁塔公司,编制了《xx县移动通信基站布局专项规划》;协助xx县住建局编制了《xx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二)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管理是保证规划实施的关键。1、加强规划审批管理,严把建设项目规划报建审批关。全面实施规划集中统一管理,严格“一书三证”,依法审批。“十三五”期间,共计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选址说明221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96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13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57件,《建设工程竣工规划合格证》101件,出具用地规划条件通知书275份。2、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作用,减少自由裁量权,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严格审查审议城乡规划建设项目,从大局着眼,深思熟虑,科学论证,更加注重突出规划的统筹和引领地位,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使每一个规划项目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要更加注重擦亮“生态xx”品牌,将绿色生态文明元素充分融入到规划建设中。近几年已累计召开会议17次,报县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了106个建设项目,使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亮点不断增加。

  4

  3、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效率。转变职能,提高效率,进一步树立公仆意识,搞好协调、做好服务。一是为招商引资、公益事业等重点建设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实行无节假日服务,即到即办,特事特办。二是实行规划方案预先审查制度,做到规划提前介入、主动过问,把服务放在首位,与建设单位多沟通、勤联系,根据规划要求提前提出审查意见,让项目少走弯路,保证项目早落地、早投产。三是进一步规范服务大厅窗口建设,向社会公开办理事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等事项,逐步实现城乡建设项目许可手续“一站式”办结,实现快捷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四是缩短审批时限,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提供资料齐全又符合规定条件的报建项目由7个工作日,提高到5个工作日办结;五是开展规划管理“下乡镇、进企业、到工地”活动,现场办公,主动上门把问题解决在现场,将审批服务延伸到一线,落实在一线,主动下基层到项目现场办公服务,改变过去只以业务办公会研究、会审项目的方式。

  4、强化批后监管。加强规划批后管理,认真巡查监管,对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督促建设项目严格按审批的规划进行建设,有效维护了规划刚性。一是建立规划、城管执法、国土、住建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二是从工程定位放线,到±验线、主体查验、验收等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增加巡查频次和力度,做到边批、边管、边查,确保批后项目严格依据规划实施。四是是强化监督,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规划建设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设,杜绝未批先建,防止违规违法现象发生,确保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

  5

  近几年,对400余栋楼进行了放验线,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22份,拆除违法建设1500平方米,罚没款万元,执法体制改革后向综合行政执法局送达19份违法建设认定函,接访16次,答复12345热线372份。

  5、大力推广《生态新农居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形成镇域特色。为避免各乡镇盲目建设、无规划建设、无设计建设,规划局以建设最美乡村,打造百年建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为目标,先后两次开展“生态新农居建筑方案”规划设计活动,并精选符合xx实际、突出xx特色的31套优秀方案制作成3套图集,面向全县推广使用,用以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各乡镇政府可根据各自风俗民情、文化特色,选择1-2套成熟、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方案,在本区域推广使用,以做到建筑形态风格统一,建筑色彩协调一致,逐步实现区域特色。

  (三)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1、抓项目,搞好“三引一促”。全员上阵,“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先后引进、洽谈了一品文化中心项目,榴莲糖果酒店项目,尚澄酒店项目、天赐良苑项目、金都上城项目等8个项目,总投资9亿元。2、优化审批流程。全面落实“一次办好”,对照规划部门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颗粒化清单,梳理出“一次办好”事项26项,并报县政府职能办分两批在政府网站公开。将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行政审批局,实行“窗口收件—后台办理—窗口发件”的模式,实现了审批业务一窗受理。将“串联式”审批改为“并联式”服务,摈弃条条框框,把按顺序进行改为同步进行,各业务科室流程“齐步走”“同步办”;完善办事指南要素信息,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限

  6

  时办结等制度,规范窗口工作人员行为,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全面改进工作作风。

  3、全力服务“百日攻坚”行动。成立领导小组,结合工作实际,将18个建设项目,分解到科室,逐一落实到人。对“百日攻坚”行动所列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行规划方案预先审查制度,规划提前介入、主动过问,把服务放在首位,提前解决项目后期相关问题。开通审批“绿色通道”,项目在材料齐全的前提下由规定的20余个工作日,缩短为1-2个工作日办结。

  4、全面服务重点项目,做好规划指导。抽调科室中层业务骨干全力靠到片区改造、“六馆一中心”建设、椿树沟、野店烟庄等重点项目上,从方案审查、土地出让等方面提供规划技术服务指导,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5、服务全县田园综合体项目。积极服务桃墟金水河、樱之崮、椿树沟、野店镇红色果香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对项目建设进行规划技术服务指导,并结合乡村振兴整体部署和任务分工要求,督促和协调相关乡镇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力度。

  6、深入落实规划督察任务。严格落实省派督察员制度,配合督察员,做好规划调整和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认真核查2015-2018年度遥感疑似违法图斑显示的105个项目,将62个违法图斑移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处理,有力地打击了违法建设行为。

  7、为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村庄基础数据。以财务独立核算为原则,托清了全县村庄(社区)底数544个,明确了已建农村新型社区、近远期拟建农村新型社区的计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7

  8、完成全省化工企业整顿工作。与综合执法局对接,于2018年2月27日将山东海航润滑油有限公司等7家问题化工企业规划手续办理情况函告综合行政执法局,按时完成各项情况核实、报表上报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城乡规划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景观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等还需深入研究。二是规划专业人员匮乏,管理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规划编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规划批后跟踪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规划竣工核实精细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路“十四五”期间,县规划编制中心将结合机构改革现状,扎实推动思想观念更新、规划理念创新、管理方法革新,不断提升规划编制、管理和服务水平,以规划编制、批后监管为重点,以规划为民,服务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努力为建设“绿富美”新xx提供强有力的规划支撑。(一)科学编制规划1、全面完成xx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地位。配合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xx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动态更新和跟踪维护,

  8

  到2025年县城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建立科学编制、依法实施、严格监管的现代化城乡规划体系。

  2、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按照“应编尽编”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采取连片编制或独立编制等方式,全面完成我县“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

  3、聘请高水平规划团队,完成县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认真对村庄发展策略、村庄分类、发展规划、中心村布局、村级行政区划调整、迁村并点、村庄布局的合理性、分类的准确性及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科学性进行审查评审,为“多规合一”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旧城改造。结合“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项目和时序作出安排,促进成片开发、集中建设。在拓展新区,扩大城市规模,拉开城市骨架的同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加强城市天际线设计,注重建筑风格改造。继续做好老城“改造提升”,扩大公共设施范围,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提升城市产业承载力。

  5、统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在县域、乡镇域范围内统筹考虑村庄发展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以安全、经济、方便群众使用为原则,因地制宜提出村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规模、标准等要求。

  6、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注重挖掘地域特色、资源优势、文化底蕴,避免“千镇一面”。积极参与各乡镇重点项目特色风貌规划、立面效果改造规划

  9

  设计等方案论证,打造景观特色化、建筑民俗化、环境园林化、功能综合化的风情小镇。

  (二)强化规划监管1、与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出具批后管理制度,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无缝衔接,努力提升服务效能。2、加强项目全覆盖巡查,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监管到位、查处有力”的工作要求,合理安排工作,确保巡查监管全面性和连续性,对工程放验线、日常巡查及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全面记录,作为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的依据;向社会宣传规划管理知识,接受群众监督,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10

  

  

篇十一: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某县行政审批服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某县行政审批服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准备一、2022年工作总结1.优化升级“企业开办一窗式服务专区”、推动电子印章

  与电子营业执照融合应用、上线企业注销“一窗通”服务,进一步激发县场主体活力与创建力。1-12月份,全县新开办企业8428家、同比增长24%,节约代理中介费用240余万元、印章费用125万元。

  2.制定印发《关于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别审批提速的看法》、《某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为QD新东方国际学校、绿色密炼中心等40多个项目梳理了审批服务流程,新东方双语学校项目、QD盛阳新材料生产项目等实现当天受理、当天发证。1-12月份,新批准开工面积512.1万平方米、增长41.7%;合同价款135.5亿元、增长59.4%。3.“区块链+政务服务”、优化升级“基层一窗”、实施远程视频勘验等3项工作纳入2022年度QD县审批服务提质

  增效改革试点。新拓展梳理40余个事项上线“无感审批”,10月12日,QD县推动“无感审批”工作现场会在我县胜利举办。

  4.制定《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2.0(某版)》,推动服务标准化、交易流程电子化和交易系统智能化“三化”融合发展。1-12月份,全县累计完成交易项目228个,预算总额183.2788亿元,交易总额169.3853亿元,节约总额13.8935亿元,节支率7.58%。5.主动推动“1+3+N”的信用工作体系建设,探讨制定“信用+审批”“信用+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政务服务”实施方案。6.开展为期3个月“作风大整顿”活动,聘任20名政务服务特约监督员,对大厅政务服务工作进行监督;举办12期“岗位大练兵”活动,提升政务服务实力;组织3期“政务开放日”活动,全面征集企业家和群众代表看法建议。7.印发《某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设置方案》,11月3日,县委召开某县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大会。专班办公室抽调6人集中办公,牵头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企业家满

  足度调查等工作,11月10日至11月28日,累计走访营商环境县场主体18444家次。

  二、2023年工作准备2023年,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接着实行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某省“一次办好”改革和高效QD建设攻势有关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县委“1133”工作体系和“全面发展年”要求,聚焦“办事便利”“营商环境”优化和“数字政府”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流程再造,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县场主体和办事群众供应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助力打造县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聚焦“办事便利”主业,推动审批服务“极简化”改革一是推动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持续释放县场主体活力。细化涉企服务场景,升级“企业开办一窗式服务专区”为“企业开办、注销一窗式服务专区”,实现企业开办、变更、注销业务“一窗通办”;开展营业执照与许可证件“联合开办、联合变更、联合注销”的企业证照“三联办”改革,首批推出60个服务事项实施集成办、极简办、全域办;全面梳理分析日常询问较多问题,设置智能客服询问服务方式,打造全天候、精准化在线帮办服务。

  二是推行项目审批“极简化”办理,加快项目落地开工速度。

  建立施工许可、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招投标、施工图审查5个领域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实现施工许可办理“零材料”;建设单位可以依据项目建设须要,将项目分为“基空支护和土方开挖”“地下室”“正负零以上”等阶段,分别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提高施工许可办理限额,推行分段联合验收,推动政府

  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等分类联合验收,分别供应限时、“菜单式”联合验收服务。

  三是深化审批服务流程再造,打造“少、快、好”办事环境。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的,推出部分集成审批服务事项“集成办”;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双向实时互通、数据共享,为集成审批服务供应数据支撑;对审批事项每个环节进行“解剖”,大力精简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主动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作用,凡能通过网络共享进行信息审核比对的,一律不再要求提交原件。

  (二)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打造问题收集整改反馈闭环

  一是构建优化营商环境长效工作机制,做好专班日常工

  作。加强对上对接,强化评价指标内容和样本库梳理,建立优

  化营商环境工作长效运行机制;加强统筹调度,狠抓政策措施兑现、存在问题整改、难点问题上报、看法收集交办、典型案例推广等重点工作,推动更好更快落实到位;加强日常督导,抓重点、破堵点,督促推动问题尽快解决到位,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二是建设“亲商助企服务平台”,畅通政企之间反馈渠道。

  建立本县企业样本库,完成从线下往线上的导流,提高微信线上平台的黏性;梳理各部门营商环境考

  核评价指标,制定营商环境调查问卷,开展营商环境服务模拟评价;以“亲商、服务、监督”为宗旨,细心打造“线下”“线上”两个平台:“线下”,设立固定场所,开展“预约沟通、定向沟通、发展讲堂”等活动;“线上”,搭建“亲商助企”服务平台,实现政策信息和企业问题“一站式”梳理。

  (三)聚焦“数字政府”建设,探究才智化审批服务新模式

  一是推动审批服务“才智化”升级,打造掌上办事“新体验”。

  利用“区块链+政务服务”系统,持续拓展“无感审批”

  功能实现;探究开发5G应用场景,将AR、VR技术应用到远程批前辅导、远程勘验等环节,推动更多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开发建设“平易办”政务服务微平台,推动指尖移动服务,集成“智能通办”“无感审批”“扫码亮证”“一事全办”等应用,把“传统”的服务方式转化成为“才智化”的服务实力。

  二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探究数字见证服务。依托QD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系统改造升级,开发建设“数字见证”系统,将视频音频监管系统与电子招投标系统、监督平台等进行对接,实现多间开标室、评标室同时录制,集视频监控、资源录制、回放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有效削减人力资源、提高系统运用效率,

  变更传统的公共资源交易“人盯人”的现场跟踪见证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打造阳光规范透亮交易平台。

  

  

篇十二: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按照我区“宜商宜居宜游宜学”的工作要求,围绕城管的各项职能的履职情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案例论文,认真研判,现就“十三五”以来工作情况及““十四五””工作谋划如下,为““十四五””我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2020年度“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不断调整完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执法方式,大力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和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经过努力,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队伍建设依法行政民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工作开展情况1.强化基层建设,城市管理和执法重心下沉。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根据省市关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要求,积极对接机构编制部门,推进区级城管执法机构改革。经区委区政府研究案例论文和区委编制机构批复同意,2019年11月完成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的设置和派驻辖区乡镇(街道)执法中队人员及岗位调整等改革事项,2020年4月新设政务新区和罗岭二个城管中队,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实现全区全覆盖,确保每个中队都有两名正式执法人员,完善了全区乡镇城管体系,实现了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力量下沉。2.强化队伍建设,实现干部当担作为。一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开展城管执法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查问题讲担当提效能作风整

  治行动,推动执法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把整治“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患得患失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干部职工履行职责推进工作完成任务纪律执行等情况进行全程督查,以严问责倒逼履责到位以严奖惩激励担当作为。二是加大行政执法培训力度。为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和法律素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市辖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2018―2020年,实现集中培训全覆盖,有效地提高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3.强化“放管服”改革,增设城管服务窗口。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城管窗口,实现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简化了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4.多措并举,打响“蓝天保卫战”。(1)坚持疏堵结合,强抓餐饮油烟治理。一是强化宣传氛围,摸清整治底数。全局上下积极行动,落实责任,各中队对辖区内的路段进行全面摸排,向餐饮业经营户发放宣传材料,对油烟排放不达标的下达整改通知书,引导广大经营户和临时摊贩自觉理解并支持餐饮油烟治理工作。二是建立台账,做到油烟净化设施应装尽装。截止当前共计督促辖区569家餐饮企业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下发安装补贴50余万元。三是建立常态巡查机制,依法取缔露天烧烤。采取正常巡查与突击整治的方式,加大对露天烧烤的综合治理力度,依法取缔露天烧烤摊点533处。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的原则,有序推进临时夜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目前七街的夜市规模已初步形成。

  (2)扎实开展扬尘治理和渣土运输管理。一是严格规范施工现场。要求城区所有在建工地必须设置围墙硬化进出口道路设置冲洗设施并保持设备完好,未达到上述要求的一律不予开工建设。二是对城区在建工地混泥土搅拌站的运输车辆进行严格管控,一律不得带泥上路。三是严格渣土运输管理。对砂石渣土运输车辆未按规定密闭运输沿途抛撒“三超”行为严格查处。2019年以来累计教育纠正沿途抛撒“三超”等行为400余台次。为改变渣土乱堆乱弃现象,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上级部门批准,已规范设置了中堡岛和食品工业园两处建筑垃圾消纳场,有效改善了城区及周边的环境现状,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质。

  (3)扎实开展城区五类行业污水治理。2019年7月是我区污水治理攻坚月,根据区污水调度会的要求与区市场监督局联合对“两河”沿线餐饮宾馆洗车业洗浴业汽车修理五类商户雨污分流情况先后进行了全面排查和验收工作。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专门制定此项工作的实施方案,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92份,统计排查区域内五类商户662户,其中雨污分流存在问题的商户216户,经督促已完成整改216户。

  (4)认真开展餐厨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工作。该项工作由局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包保,执法人员到点,京环公司负责清运的工作模式,将我区清运区域划分为两片,一片以市政府为中心的政务新区片,另一片是以区政府为中心的北部新城区。按照两部车辆,两条线路的

  要求,京环公司每天安排两部清运车辆,每天从早上6:30至下午13:00错峰清运,按时按量完成清运工作。2019年区共计清运餐厨垃圾量2530.595吨;2020年1月至9月共计清运餐厨垃圾1585.180吨。

  4.强化“智慧城管”建设,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市城市管理条例》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行政执法公示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集中评查评选执法案件12件,3件获评2019年度全市行政执法优秀案例。2019年新添置执法记录仪40台,重大执法案件实现图像视频与文字证据并重,提供了审查依据,确保了执法案件可回溯可追踪。(二)初步成效1理顺了职责明晰的执法体制。顺应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要求,主动摸清现有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责,坚持问题导向,明晰管理与执法责任,科学界定部门职责,规范编制资源和人员管理。2形成了权责一致的执法体系。结合权责清单动态调整,依法建立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厘清相关部门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权责边界。同时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监督途径和问责机制。3凸显了精细规范的执法成效。紧紧围绕“精细管理标准化数字管理智慧化空间管理网格化执法管理规范化巡查督导常态化工作运转高效化”目标,以加强市容秩序执法管理和建设领域执法推进为重点,

  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二2020年工作总结2020年度今年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以城市管理标准化精

  细化智慧化为着力点,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城管工作步入新常态。

  一工作完成情况(一)进一步优化市容秩序。一是加强市容管理力度。今年以来,不断加强日常市容管理,健全管理网络,分解管理路段,确保定人定岗定责。共计清理占道经营2831起,取缔流动摊点3586个,清除乱贴乱画1203处,暂扣物品50余件。二是规范行政许可审批。发放《区店招店牌设置审批告知书》800余份,许可设置门头招牌380块,拆除擅自设置破损和有碍市容的广告门招72块,拆除牌下牌牌上牌和乱拉乱挂条幅890平方米,进一步美化了城区市容市貌。审批占道宣传促销活动56起,收取管理费3182.32元。三是治理车辆乱停乱放。今年以来,处罚违停车辆1076辆,并联系相关单位规范设置停车位400余处,规范停车秩序,取得明显效果。同时,并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对我区现有停车位进行了摸底统计。四是加大油烟烧烤整治。督促辖区餐饮店加强油烟烟净化器清洗并做好清洗记录。安排夜间值班制度,第一时间处置油烟和噪音扰民投诉,为广大群众营造安静舒适备考环境。(二)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一是今年共办理行政案件19件,简易程序1076件,行政处罚

  29.22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5935元。其中简易程序案件1076件(违法停车处罚1076起,罚款10.76万元),一般程序14件,已办结14件,罚款16.75万元。对三粒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超标排放油烟污染环境行为进行行政处罚,这是我区对油烟超标排放首例行政处罚案件。二是共查处新增违法建设20户,共计面积3517.78平方米(其中拆除1126.5平方米,制止停工面积2391.28平方米)。拆除滞留违法建设10处,拆除面积2400.26平方米。另没收建筑物20栋,面积5723.75平方米(已移交给区财政)。

  (三)进一步提升城管形象。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城市管理规范化。4月份局党组班子进行分工调整,同时对全体城管人员进行了调整,优化人员组合,进一步充实大龙山镇大桥办开发区等市容管理任务重违建防控压力大区域人员力量,充分调动了全体城管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出台《区城管局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区城管局干部职工谈心谈话制度》《区城市管理局执法车辆使用管理办法》和《城管队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促进城市管理制度化。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在党员大会上党组书记班子成员给全体队员上党课提要求,提高广大队员的单位观荣誉感,以实际行动促进城市管理长效化。四是2020年7月成立中共区城市管理局总支部委员会。下设中共区城市管理局第一支部委员会中共区城市管理局第二支部委员会中共区城市管理局第三支部委员会中共区城市管理局第四支部委员会四个党支部,将支部建到中队,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进一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今年办理“1584”热线投诉10件,市民心声22件,12345市长热线65件,市区两级批转件(12319信访)50余件,来电来访件120余件,按时办结率95%以上。积极办理建议提案,共收到主办政协委员提案1件,协办提案2件,并全部办结。二存在的问题(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一是规划滞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的问题;二是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大,已规划的市政基础设施没有配建到位;三是道路地下管线建设滞后。如电信供水燃气电力等没有配套到位,开挖后不能及时修复的现象经常发生;四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不足。停车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的设置远远达不到要求标准。(二)背街小巷旧小区仍然是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弱点。从整体情况看,城区主干道路面建设和道路两侧建筑绿地等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城市背街小巷存在乱堆乱放乱扯乱挂等乱象,旧居民小区存在无人管理秩序较乱老化破损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美观,阻碍了城市总体形象的提升。(三)城管执法力量配备不足。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城市管理执法力量,按照城市常住人口万分之八比例配备。我区地域面积4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0万人.按照省政府城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我区应配备城管执法人员240人,但目前在编人员仅有37人(含机关公务员),

  城管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城管各项工作的开展。(四)城市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合力。一是市民的整体素质有待进

  一步提高。随意践踏绿地砍伐树木情况时有发生,故意损坏公共设施屡见不鲜;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摆摊点等行为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了城市良好形象;二是目前的城市管理工作“大城管”格局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不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不强。

  三““十四五””工作谋划及2021年工作重点(一)““十四五””我区城管工作的举措““十四五””工作思路及目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1)城市管理工作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管执法队伍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城管网络;(2)实现城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3)创新环卫作业园林管理路灯维护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效率;(4)狠抓项目推进。把项目建设作为管理依托,一是建设市(区)智慧城管项目。智慧城管建设中在城市主要道路大型住宅区商场学校安装管理需要的电子监控终端网络运营等电子设备;在乡镇建立违章建筑建法建设智能化防控体系(无人机电子眼监控等)。该项目预计投资20000万元,通过申报国家资金解决。二是协助市城管局加快推进我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工程项目建设。该项目场地位于中山大道以南,现状铁路以北区域,地块内有220KV

  高压线,消纳场地范围线应退让15米的安全距离,退让中心大道10米,沿水岸线设置休闲散步道应退让蓝线5米,实际消纳场总用地面积约24.21公顷。基地平均填埋深度约3米,消纳量约73万立方。年运行费用约500万元,彻底解决我区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三是认真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在主要住宅小区建设引导性垃圾分类收集站;四是城市主要出入口及重点路段实施城市景观亮化建设,推进人行步道及景观提升项目建设;五是对城市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维护,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通过这些举措,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使我区的城市形象得到大幅改善。

  (二)““十四五””我区城管工作目标确立“服务零距离执法零投诉信访零增长违纪零发生”的工作目标,坚持城管执法工作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努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完善现代化新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加快实现城市管理精细长效依法,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用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发扬“勇于担当敢打胜仗甘于奉献廉洁高效”的城管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凸现出山清水秀的城市特色优美整洁的城市形象生态宜居的城市品位。(三)2021年工作重点1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力度。充分依托区乡村三级防控体系,以“无违建县(区)”创建各项指标为标准,完善“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日常巡查,建成“体系完善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监管有力”的违法建设防控网络;对新增违法建设做到“发现就查

  露头就拆”的高压态势;对存量违法建设,按照“调查建卷重点治理分类处置”的原则,逐步实施清理和整治。

  2加大建设工地整治力度。提高文明施工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减少施工噪音扰民,减少施工扬尘污染,规范场内施工物料堆放,保证场内整洁有序。严格查处各类未经核准处置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行为,实现渣土运输处置和管理规范化。

  3加大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处罚力度。积极构建部门辖区政府社区物业三级管理体系,确保建成区内餐饮门店油烟净化安装率100%。会同环保部门对商业街区住宅小区周边餐饮门店等重点区域及群众反映和投诉的门店加大油烟检测频次,及时跟进整改。

  4打造特色商业街区。以“七街”和“春熙小镇”商业街区作为城市管理的案例样板商业街区,配强一线城管执法力量,持续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引导形成一批市容靓丽特色鲜明的品牌街区,实现市容整洁和商业繁华的双赢。

  5打造一支严格规范执法队伍。全面落实“721”工作法,强力推进“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严格规优秀范文明执法,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现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过程全程留痕;加快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推进城市管理执法透明规范公正;加强对执法人员监督约束,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执法严格规范公正。

  6建立网格化市容环境管理的新格局。

  将辖区分为四区八格:东部新城为一区,以市立医院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网格,涵盖经开区和白泽湖乡;七街为一区,以祥和路为中心,分南北两个网格,涵盖大桥街道及经开区;北部新城为一区,以师范大学为中心,分为东西两个网格,涵盖大龙山镇及北部新城;杨桥镇五横乡罗岭镇为一区,以罗新线为中心分南北两个网格,涵盖杨桥镇五横乡罗岭镇。按照条块结合原则,在片区内划定若干个小网格,并分配巡查人员,强化执法巡查,加大“十乱”(乱堆放乱搭建乱张贴乱拉挂乱摆卖乱晾晒乱开挖乱丢弃乱排放乱发放等)问题采集处置,消除管理空档和盲区。

  

  

篇十三:行政审批服务局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专项规划基本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期。根据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现结合我开发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基本思路:一、总体发展目标

  按照“集聚、升级、引领”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装配式建筑、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大健康产业”五大产业定位,引进能形成产业集聚、产出效益好的大项目,打造中高端项目产业链,做大工业规模,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同时坚持高起点谋划,加快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力争在区域空间重构、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使之成为集聚城市现代产业的新空间、承载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区域,打造现代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形成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通过启动工业倍增计划,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高质量推进工业实现新突破,同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打造一流招商营商环境,使开发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开发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到2025年,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百亿园区”;到2035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二、主要措施

  (一)全面启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市政路网,促进片区经济发展,为项目落地开工提供保障。完善园区

  道路、供水、排污、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快园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工业园区基本形成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承载能力。依托民族大道经济带发展契机,抓牢辐射带动机遇的效应,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开展并滚动编制近期、远期建设项目计划,明确实施总体计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吸引社会与民间资本和资金;优化用地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创新用地保障机制,提高土地使用率;将开发区安置点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拆迁安置户在优美新村中居住,让被拆迁户有幸福感,有力于推进开发区征地拆迁工作;加强与发改局、住建局、行政审批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项目建设相关手续予以简化,提高项目手续办理时效;成立项目管理组,负责项目协调、联络、监测、跟踪指导等工作,及时解决项目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项目保质快建。

  (二)发挥优势,全面发力精准招商依托城区首善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工业项目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外出招商力度,加强以产业规划为指导的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围绕高新、集群、链条,突出装配式建筑、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并储备一批成长性好、建设时间短的智能制造项目。同时利用微信、微博、微网站平台,定期发布招商动态、招商政策以及载体信息,建设招商引资信息化体系,打造招商

  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深入挖掘盘活开发区内可利用的土地和物业资源,特别是利用农村三产用地、安置地、开发区零星的存量土地和房产,引进一些占地不大、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企业实体,作为开发区经济的有益补充和新生力量。

  (三)优化布局,提高园区产业聚集水平围绕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铝精深加工、通用航空、大健康产业发展,深化细化规划布局,依托建筑产业基地、数字化智能工厂、围绕高端医疗、智慧健康、养生配套三大产业主题的大健康特色小镇项目以及即将进驻的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突出龙头企业发展和优势集群培育,积极引进实力雄厚、支撑作用强、产业链长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入驻开发区,加快打造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大健康产业集群,带动开发区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聚集水平。

  (四)创新模式,实施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工业园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工业园区依法规范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优先创新深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职能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严控债务风险。以深入推进园区管理干部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能进能出、竞争择优、激励有效、监督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办法。近期建立完善园区的“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的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中远期规划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推进园区管理机构向专业运营公司转型,实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五)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积极贯彻落实《关于着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意见》,按照推出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五十五条措施,深入走访、服务企业,不断加强和企业的紧密联系,主动了解企业困难,做到亲企助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其创造条件,深挖内部潜能,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进而促进辖区经济整体加速发展,全面提升开发区整体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切实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力保障各项经济指标平稳运行。

  (六)引进人才,引领开发区向高质量发展立足开发区发展需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以开发区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区管理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协调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技术工人培训,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等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